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关于和平的演讲稿800字(关于和平的演讲稿800字作文)

关于和平的演讲稿800字(关于和平的演讲稿800字作文)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演讲稿

我也要呢

和平的钟声何时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醒

战争,多么敏感的字眼;战争,人们痛苦的回忆。

世界上,发生了数之不尽的战争,从原始人赤手空拳到先进且杀伤力,毁灭性极强的生化武器;这都是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沉重的;战争,更是无奈的

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因为人类是自私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会发动战争;而在一次次的侵略成功后,人类并没有就此收敛,而是变得更加贪婪;而被侵略的人类也不会就这样罢手,他们会采取报复,有一次次地反抗。

所以,战争的硝烟就一发不可收拾,熊熊燃烧,烧去了人类最淳朴的人道,良知……战争,又会带来什么

既有利又有弊吗

但是在我看来,战争只会带来危害:所谓的战争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那简直是废话。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促进了核的发展,使核技术快速的提升;但却因此制造了原子弹,有了原子弹,便可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标志着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战争,留下的又 是什么呢

留下的除了无尽的伤痛,还是无尽的伤痛;只要是战争的硝烟所弥漫之处,无不是笼罩在哭声,火光,血泊,侵略者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淫,残无人道

就如“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进圆明园一般,因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金银珠宝太过耀眼,所以“英法联军”就将东方的幻想艺术圆明园的一切洗劫一空;更令人憎恨的是为了销毁自己犯罪的证据,又将圆明园一火烧尽……还有日军侵略中国的南京后,任意妄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使30万的中国同胞遇难;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痛苦的回忆,使人们永远的被恐惧,阴霾所笼罩着……战争,给世界造成惨重的损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堪的回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

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 世界的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悲伤……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啊,我们多么希望战争留下的碳火不在因风燃烧,那多好啊

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平的钟声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呢

何时才能过上纯朴的桃园生活呢

又在什么时候世界才能做到真正的铸剑为犁呢

让我们一起携手,丢弃武器,高唱和平之歌,放飞理想之鸽,共同创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起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上眼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弃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赞同0| 评论

生命与和平的演讲稿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

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

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

《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

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

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

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

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

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

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

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

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

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

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

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

”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

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

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

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

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

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

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

再见,再见了。

”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

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

再见,再见了。

”更加可贵。

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

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

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

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

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

《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

”他说的是实话。

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

”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

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

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

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演讲稿

你可以看看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巴里号导弹驱逐舰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3月19日,法国“幻影-2000”战机准备降落在科西嘉岛的索伦扎拉军事基地。

据法国媒体19日报道,法国战机当天已在利比亚进行了4次军事打击行动,摧毁了数辆卡扎菲军队的装甲车。

3月19日,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秘书(议长)穆罕默德·祖维在19日当晚举行的记者会上说,首都的黎波里和东部城市米苏拉塔多处军事和民用目标遭到了来自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导弹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建筑设施严重毁坏。

战争历程2011年3月19日 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战争爆发; 2011年3月20日 多国部队战机完成了对利比亚的 三轮空袭;利比亚官方20日公布的统计称,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伤。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打击21日进入第三天。

当日美英再向利比亚发射12枚“战斧”巡航导弹,并竭力将禁飞区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向推进。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22日延续“战斧”攻势,再向利比亚发射24枚“战斧”巡航导弹,但当地时间21日深夜,美国空军一架战机在利比亚东北部坠毁,成为19日开战以来美军遭受的首个重大损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国开始向北约组织移交部分军事行动主导权。

战争性质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 西方教国家群与中东北非穆斯林教国家群的国际战争。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

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

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

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

从2003年起,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目前联合国对利国的制裁已经解除。

骚乱原因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

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

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

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

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杀害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编辑本段利比亚战争进程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安理会当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亚局势举行闭门磋商,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30分左右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决议说,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

决议指出,为保护利比亚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

此外,决议还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比第1970号决议更为强硬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冻结利比亚中央银行和利比亚全国石油公司等利比亚实体的财产。

决议要求利比亚冲突双方立即实现停火,全面停止对利比亚平民的一切袭击,呼吁利比亚各方加强努力,推动对话,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寻求一个和平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战争进程以法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发起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对利比亚的侵略战争。

巴黎时间17时45分左右,法国战机在利比亚对卡扎菲军队的一部军车开火,对利比亚实施首次空中打击。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法国“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又进行了3次空袭,摧毁了数辆卡扎菲军队的装甲车。

共有20余架法国战机参与了空袭,行动在晚间还将继续。

不过法国外交部长朱佩在当晚接受国家电视2台采访时说,法国不会展开地面行动。

英国首相卡梅伦确认,英国战斗机也参加了法国空军对利比亚的第一波打击行动,但没有说明行动的具体内容。

美国海军19日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部署的防空系统发动导弹攻击。

美国用“战斧”式导弹摧毁利比亚防空系统的行动意在确保西方能有效维持“禁飞区”。

加拿大6架F-18战机飞往意大利备战利比亚 挪威空军19日宣布在下周将出动6架F16喷气式战斗机和100多名空军人员参加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据挪威通讯社报道,挪威空军19日已接到命令,6架F16喷气式战斗机和相应空军人员将于下周一开始飞往设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北约空军基地,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打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愿意加强在阿富汗的军事投入,以此减轻北约在利比亚投入军事力量产生的负担。

北京时间3月22日早上,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对英队参加对卡扎菲军队的军事打击表示支持。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利比亚的防空系统已经被摧毁,禁飞区已经建成。

他强调,利比亚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对于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是有限度的。

法国媒体报道:法国航空母舰“戴高乐号”(Charlesde Gaulle)已启程驰援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将在24小时内抵达利比亚海岸。

该航母配备了“阵风”(Rafale)和“超军旗”(SuperEtendard)舰载飞机。

尽管“戴高乐号”在24小时内可抵达目的地,但需要更多时间给20架舰载飞机进行着陆训练。

法国航母战斗群抵达利比亚沿岸以后,即将对利比亚政府军采取新一轮的军事打击,甚至法队将登陆利比亚国土,与反对派一起并肩作战,直至卡扎菲无条件下台

利比亚国内冲突升级 反对派成立临时政府 2011年3月24日利比亚最新局势报道,利比亚反对派已任命经济学家马哈穆德·吉布里勒(Mahmud Dschibril)为临时政府总理。

反对派表示,将致力于一个没有卡扎菲的统一的利比亚。

过去数周内,吉布里勒曾同包括法国总统萨科齐和美国国务卿在内的多国政要进行过谈判。

与此同时,效忠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部队星期三向利比亚西部和东部武装控制的地区发起进攻。

亲卡扎菲的部队继续攻击武装占据的西部城市米苏拉塔和津坦。

目击者称,亲政府部队与武装在东部城市艾季达比耶爆发激烈战斗。

随着冲突持续进行,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联军行动的范围将扩大,目前最先参加行动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

北约各国的大使们23日就如何继续行动进行辩论,美国表示希望尽快交出领导权,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谁将继续领导这次行动。

利比亚最新战况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数天之后,当地形势依旧不明朗。

英方一名发言人23日称,利比亚的空军力量已被摧毁,地对空防御设施也受到重创,盟军飞机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飞行。

负责指挥英军战机在利比亚上空执行禁飞区任务的英国空军副总司令巴格威尔表示,卡扎菲的空军“作为一支战斗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现在开始对利比亚军队施加更为强大的压力。

美军高级官员23日连线五角大楼一个新闻发布会说,随着禁飞区在利比亚的建立,多国部队已开始集中力量打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

最近数天,西方联军战机对利比亚执行了300多次轰炸任务,发射了162枚战斧巡航导弹。

正在萨尔瓦多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仍有信心,美国可以在几天内将联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国际掌控。

环球网记者仲伟东3月29日报道,据英国路透社消息,利比亚政府军扭转了该国西部战局,重新夺回苏尔特东部120公里处的小镇瑙费利耶。

报道指出,没有多国部队空袭行动的援助,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无法固守阵地或向前推进。

报道说,在过去5天中,多国部队的空袭行动摧毁大量卡扎菲部队的坦克,利比亚反对派占领艾季达比亚之后,历时2天向西部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推进300公里,不过最终被卡扎菲的支持者阻挡在苏尔特80公里之外。

随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的皮卡先是遭到政府军的埋伏,之后又遭到侧面包抄。

目前反对派武装已经停止向西推进,利比亚政府军已重新夺回苏尔特东部的瑙费利耶镇。

[1]法国率先出兵地缘政治+经济利益 此次的利比亚冲突中,第一个承认利比亚武装,也是第一个放风说在数小时之内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的国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调的法国。

央视分析,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利益,或许正是法国勇当“第一”的原因。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

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

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

而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反之,如果帮助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利比亚(7张)美国的态度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致信国会领导人称,美军正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在定性、持续时间和规模上均有“限度”。

并希望北约主导军事制裁利比亚。

美国及其盟国周一向卡扎菲部队发起了新一轮导弹袭击,此时多国部队官员正努力缓和在干预利比亚军事方针上的分歧。

对于美国的态度,《时代》周刊分析说,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结果深陷战争泥潭,经济也在危机中尚未完全复苏,因此对参加另一场战争感到有负担。

意大利的态度意大利消耗了利比亚32%的石油产量,而且北非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部分贸易都要经由意大利。

此次中东动荡严重干扰到石油贸易和海上贸易活动。

不对利比亚进行干预或许最符合意大利的经济利益,意大利希望卡扎菲迅速击败叛军,恢复石油生产。

因此在围绕干预利比亚的早期谈判中,意大利愿意拖后腿。

然而,假如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大刀阔斧地结束战争便是最符合意大利利益的。

编辑本段深度分析美英法对利比亚开战 各方反应不一俄印遗憾 非盟反对 日本支持在美国,部分民众举行集会反对空袭利比亚。

利比亚当地时间19日晚,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的战机或舰艇向利比亚有关目标实施了军事打击。

中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非洲联盟(非盟)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次军事行动反应不一。

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的是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但是为什么这个决议演变成一场战争呢

这场战争是否合法

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少将认为,这次禁飞区及多国召开峰会协调立场,各国分工行动,都是合法的。

在禁飞区的实施上,现在的情况是,多国部队把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行动变成了一个空袭行动。

这等于利用联合国给的“尚方宝剑”,过度使用武力。

“利比亚的飞机起飞,你可以让它迫降,若不听,你可以把它打下来。

但现在利比亚说接受1973号决议,它什么都还没干呢,你就咚咚咚把它打一通,这不是过度使用武力吗

”张召忠认为,这次行动超出决议内容太多,性质都改变了。

但也有专家认为,1973号决议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多国部队是利用了这个模糊地带。

1973号决议虽然是禁飞区决议,但是它又规定“可以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卡扎菲去攻击平民”。

“多国部队可以这样讲:为了禁飞区的有效性,我可以首先打掉卡扎菲的防空系统。

为什么打卡扎菲的坦克

他们可以说,卡扎菲还在威胁平民。

所以我认为多国部队充分利用了禁飞区决议。

” 专家认为,这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因为照这种逻辑下去,还可以派地面部队。

“貌似合法,但里面却包藏着非常危险的倾向。

” 另据新华社报道,非洲联盟19日抗议联军行动,认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滥用”决议,警告行动可能引发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联合国安理会17日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划定特殊空域,限制冲突各方飞行器在管制空域内的飞行活动,目的是保护平民和平民密集区免遭空中军事力量打击。

同时,第1973号决议明确,外队地面进入利比亚“不合法”。

决议包括“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平民安全等内容,没有出现“授权外事力量主动展开军事行动”字样。

菲律宾举行反战集会。

支持 法国19日下午,法国在巴黎召开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说,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未能履行决议即刻停火,有关各方将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美国正在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说,他已授权美军对利比亚采取“有限军事行动”,而且“行动已经开始”。

但他重申美国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

英国英国首相卡梅伦19日晚证实英队已经参与了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卡梅在首相府门前发表讲话说,英军将作为国际联合军事行动中的一部分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

卡梅伦还强调,此次联合军事行动是“合法、必要和正确的”,是一项正义事业并符合英国的利益。

日本日本外相松本刚明20日说,日本政府基于要求利比亚当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场,支持联合国会员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利比亚采取措施。

遗憾 俄罗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19日表示,俄对部分国家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为由,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表示遗憾。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20日说,俄强烈呼吁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有关国家停止滥用武力。

印度印度外交部20日发表声明,对美、英、法等多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一事表示遗憾,并呼吁各方公开放弃使用武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

(人民) 葡萄牙和捷克分别表示,不会参与在利比亚的任何军事行动。

考虑到目前利比亚局势,将准备向利比亚提供可能的人道主义援助。

反对 非盟非洲联盟(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19日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举行会议,反对对利比亚的任何形式的外事干涉。

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成员、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在努瓦克肖特举行的关于利比亚危机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反对外国对利比亚进行任何军事干涉。

他说,利比亚局势要求采取紧急行动,为利比亚目前面临的“非常严重的危机”找到一个“非洲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尊重利比亚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及拒绝任何形式的外来军事干涉。

巴西巴西总统迪尔玛19日在与前来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谈时强调,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将加剧这一地区的暴力活动。

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释巴西立场时表示,在现阶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决手段。

“巴西相信,在停火机制下仍然存在着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的空间。

”利比亚外交部第1973号决议失效 在利比亚19日遭到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后,利比亚外交部19日晚些时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第1973号决议已经失效。

声明说,在法国率先违反该决议后,利方有权动用所有空中力量保卫国家。

声明同时要求立即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利比亚局势。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在利比亚遭到西方国家空袭数小时后发表电视讲话说:“现在应该打开武器库,用各种武器武装所有民众,以捍卫利比亚的独立、领土完整和荣誉。

”他说,入侵只能让利比亚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更加坚定和团结。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西方为石油开打 在法国战机开始对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通过电视讲话表达了对利比亚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法国等国对利比亚发动军事行动的不满。

他说,对利比亚的军事入侵令人遗憾,这将带来更多的伤亡,更多的战争。

美国和欧盟的举动是不负责任的。

查韦斯还指责美国和它的盟友们是想要利比亚的石油,并强烈要求美国和欧盟停止军事行动。

查韦斯说,他们的行动是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干预,已经践踏了国际法。

他呼吁各方实现真正的停火,走和平解决争端的道路,并停止军事干涉其他国家的做法。

深度分析以安理会决议为名 参战国家各有打算 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军事打击。

分析人士认为,参战各国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但其实也有自己的目的。

本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同、5票弃权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该决议出台使利比亚问题国际化。

19日下午,法国在巴黎召开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发表声明说,如果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不能履行决议立即停火,有关各方将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强行落实决议。

数小时后,法国战机对卡扎菲军队开火。

分析人士认为,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方面,西方国家无疑利用了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

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打击利比亚是为了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

但不少外国专家和媒体认为,参与军事行动的各国其实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法国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基金会北非中东地区问题研究员米哈伊尔认为,法国一直试图表现自己的独特立场,“寻求表现出自己具有领导能力”,如果萨科齐赌赢了,“他就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拥有了一张很好的牌”。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泥潭的美国起初并未积极推动对利比亚动武。

那么,它为何最终加入了打击行列

《华尔街日报》近日刊文分析说,奥巴马政府担心英法抢了风头。

此外,在利比亚政府军逼近反对派重要堡垒班加西、反对派陷入困境之时,阿盟表态支持在利设禁飞区,从而卸去了奥巴马的担心:对利比亚动武会被认为美国是在对伊斯兰世界发起战争。

至于英国,分析人士认为,因为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式微并不甘心,欲借此机会表现一把。

外国观察家认为,美英法虽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亚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向利反对派提供支持,为其一旦上台后在该国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给一篇关于爱国方面的演讲稿。

关于爱国的演讲稿(精选5篇)【第1篇】关于爱国的演讲稿——爱我中华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我中华》。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她永不磨灭的对富强的探寻。

她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有着国民同心、母子同血的誓言,巍峨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滔滔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写照。

半个世纪的创业,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科技事业的发展,显示了我们的勃勃生机;坚如磐石的国防,体现着我们的雄壮国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铸就了我们事业的恢宏壮丽。

同学们,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激荡;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京沪高速铁路的顺利开通,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我们怎能不自豪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

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2篇】关于爱国的演讲稿——永远令我骄傲的祖国老师们、同学们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的精彩片段(是开头和结尾的)

我有几个同学们: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

但你们知道吗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

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故宫、长城,哪个不是规模宏大、气势辉煌

泰山、黄山,哪个不是风景秀丽、雄伟壮观

造纸、火药,哪个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想起那些爱国的知识分子。

正是这句话,成为了他们的动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希望你采纳

急求一篇关于爱祖国,爱校园,爱家乡的演讲稿

800字左右的 成熟点的 演讲稿 最好是第一篇在我这发表

告别耻辱的一页 我们正书写辉煌时光匆匆,却从未错过历史;岁月如流,却洗不净历史的铅华。

它们见证着所有的起伏,所有的无可奈何,当然,还有所有的刻骨铭心。

历史已经过去,却不容忘记。

回顾历史,我们的祖先用睿智为我们积蓄了太多的荣耀,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曾经是东方最璀璨的明珠。

历史的残忍,又将我们从繁荣之巅带到了风雨飘摇。

外国侵略者将贪婪的目光汇集到这片丰厚的土地上,他们肆无忌惮地践踏着我们的国土和我们的尊严,用麻木中国人的思想。

我们被嘲笑为“东亚病夫”、“东方沉睡的雄狮”。

中国人几乎成了最低等的人而不是主人。

当年的中国硝烟弥漫,支离破碎。

如今那残存的圆明园就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也是最深沉的祭奠。

——血淋淋的一段历史,不论多久都会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描述是平静的,心中却是满腔的愤怒。

对于那些埋葬于历史的无辜生命以及每一个沉痛的事实,我们不能只是无奈;恨不得穿越时空,走进历史,唤醒那些执迷的国人,洗净那些屈辱,重拾我们的尊严。

冤屈依旧在哭诉,圆明园也依旧失落,但是历史终归是过去的,唯有理智地去铭记,才是对这些历史最正确的态度。

告别耻辱的一页,中华民族在崛起。

1949年,新的中国诞生了。

经过漫长的摸索,拨开重重的迷雾,我们看到了曙光。

“站起来”的信念伴随着前进的步伐,跨越无数的坎坷,我们成就了许多的不可能,我们创造了奇迹。

世人在惊叹的同时也在质疑。

不,他们错了。

其实,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会成为奇迹,不需怀疑也不必怀疑。

2008年,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到了。

将在这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燃起。

世界又一次聚焦中国,无疑,此刻的中国是世界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这也是实现无数炎黄子孙多年夙愿的时刻。

然而这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2008年刚开始,雪灾降临。

天寒地冻却没有摧残我们的坚强,中国人民就这样用爱心彼此温暖着渡过了严寒;5月12日,八级大地震噬虐汶川,这又是一个噩梦。

多少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仓促地离开了,不管有多么舍不得,但这是他们无法预期也无法抗拒的命运。

全体国人为他们默哀,五星红旗也——只为那些平凡的曾经存在过的生命。

中国又一次令世人折服,又有谁不会为这样一个充满温情而又坚强的民族所折服

无情的灾难让世人忧虑奥运能否在中国顺利举行,其实中国对于灾难的沉着面对和有效处理已经向世界表明:奥运,我们准备好了

我们有能力承办这一盛典。

奥运已顺利拉下帷幕,喝彩和欢呼将永远萦绕在北京的上空,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微笑也将永远被铭记。

9月25日,“神七”的成功发射又一次将国人的梦想带到了我们的祖先梦中都不曾到过的蓝天和白云,我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实力。

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有谁敢说这是一个毫无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劣根性的民族

无数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将永远的立足于世界之林,她的地位不可撼动。

历史的年轮依旧在记载,中华民族的辉煌也在继续。

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终究会留下属于我们的故事。

As a child, I never imagined that one day a man would walk on the moon. Yet this year we marke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amous Apollo 11 mission。

As those historic pictures were beamed back to Earth, millions of us sat transfixed to our television screens, as we watched Neil Armstrong taking a small step for man and a giant leap for mankind - and, indeed, for womankind. It's a reminder for us all that giant leaps often start with small steps.

This year we marked another important anniversary: D-Day. On 6th June 1944, some 156,000 British, Canadian and American forces landed in northern France. It was the largest ever seabourne invasion and was delayed due to bad weather.

I well remember the look of concern on my father's face. He knew the secret D-Day plans but could of course share that burden with no one.

For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at decisive battle, in a true spirit of reconciliation, those who had formally been sworn enemies came together in friendly commemorations either side of the Channel, putting past differences behind them.

Such reconciliation seldom happens overnight. It takes patience and time to rebuild trust, and progress often comes through small steps.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ny charities, groups and organisations have worked to promote peace and unity around the world, bringing together those who have been on opposing sides.

By being willing to put past differences behind us and move forward together, we honour the and democracy once won for us at so great a cost.

The challenges many people face today may be different to those once faced by my generation, but I have been struck by how new generations have brought a similar sense of purpose to issues such as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and our climate.

My family and I are also inspired by the men and women of our emergency services and armed forces; and at Christmas we remember all those on duty at home and abroad, who are helping those in need and keeping us and our families safe and secure.

Two hundred years on from the birth of my great, great grandmother, Queen Victoria, Prince Philip and I have been delighted to welcome our eighth great grandchild into our family.

Of course, at the heart of the Christmas story lies the birth of a child: a seemingly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step overlooked by many in Bethlehem.

But in time, through his teaching and by his example, Jesus Christ would show the world how small steps taken in faith and in hope can overcome long-held differences and deep-seated divisions to bring harmony and understanding.

Many of us already try to follow in his footsteps. The path, of course, is not always smooth, and may at times this year have felt quite bumpy, but small steps can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As Christmas dawned, church congregations around the world joined in singing 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 Like many timeless carols, it speaks not just of the coming of Jesus Christ into a divided world, many years ago, but also of the relevance, even today, of the angel's message of peace and goodwill.

It's a timely reminder of what positive things can be achieved when people set aside past differences and come together in the spirit of friendship and reconciliation. And, as we all look forward to the start of a new decade, it's worth remembering that it is often the small steps, not the giant leaps, that bring about the most lasting change.

And so, I wish you all a very happy Christmas.

小时候,我从未想象过有一天会有一个人在月球上行走。但是今年,我们纪念了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

当这些历史照片传回地球时,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视屏幕上,看着尼尔·阿姆斯特朗为人类迈出了一小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迈出了巨大的飞跃。这提醒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今年是又一个重要的周年纪念日:诺曼底登陆纪念日。1944年6月6日,大约有15.6万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部队在法国北部登陆。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登陆战役,但当时因恶劣天气而推迟。

我依旧记得父亲脸上担忧的表情。他已经知道秘密登陆的计划,但必须独自承受这份重担,无法与他人分摊。

在诺曼底登陆75周年,那些曾经是敌人的各方本着真正的和解精神,在英吉利海峡两岸举行友好纪念活动,将过去的分歧抛在脑后。

这种和解很少在一夜之间发生。重建信任需要耐心和时间,而且这些进展通常是一小步一小步来实现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慈善机构,团体和组织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和平与团结,将对立的各方聚集在一起。

我们愿意放下过去的分歧携手并进,我们也尊重曾经以巨大代价赢得的自由和。

今天许多人面临的挑战可能与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不同,我也对新一代在面对如何解决环境保护和气候的“目标感”感到惊讶。

我和我的家人也被仍在紧急服务和武装部队的工作人员们所感动;不管男女,不管在国内外,在圣诞节,让我们记住那些在国内外值勤的人们,他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保障我们和家人的安全。

从我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出生的两百年后,我和菲利普很高兴欢迎我们的第八位曾孙进入我们的家庭。

当然,圣诞节故事的核心在于孩子的诞生:但伯利恒(耶稣诞生地)许多人忽略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耶稣将通过他的教导和榜样向世界展示,在信仰和希望迈出的一小步可以克服长期而根深蒂固的分歧,从而带来和谐与谅解。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尝试跟随他的脚步。当然,路途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今年也许有时会感到坎坷,但一小步就能改变世界。

圣诞节来临之际,世界各地的教堂会众齐声演唱《在晴朗午夜降临(或译为星夜颂赞、圣诞夜歌)》。就像许多永恒的颂歌一样,它不仅说明了多年前耶稣进入一个世界的故事,而且还说明了即使在今天,天使传达的平安与善意依旧重要。

这就提醒我们,当人们抛弃过去的分歧并本着友谊与和解的精神团结在一起时,可以取得积极的成就。而且,当我们都期待下一个10年时,我们要相信,最终能改变一切的,往往是我们的前进的这些一小步,而不是大的飞跃。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