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哨子的声音的拟声词(哨子的声音的拟声词一个字)

哨子的声音的拟声词(哨子的声音的拟声词一个字)

哨声是什么声音?用字打出来,吹哨子的哨子声。

瞿 这个字加个口字旁,应该是qu,字典查了,这个声音形容哨声和蟋蟀的声音。

我12课《听听秋的声音》里学到过这个词。

吹哨子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类似裁判员的那种哨子 比如重物落地的声音是 砰 吹哨子是怎么样的呢

不同的哨子声音不一样。

例如小时候吹子弹壳,大小一同的吹出的声音,有尖有粗,吹的力气不同,声音有大有小,同一个弹壳吹的角度,方向不同,吹出音质又不同。

同样是依靠短促气流回旋产生音响。

用草叶放嘴里吹的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跪求部队起床时吹的哨子声音。

这个就是,度音乐搜部队口有好多声音,什么紧急集出操,吃饭,熄灯号等

描写吹哨子的象声词

嘟——嘟—— 看了你的问题补充,我要崩溃了……吹哨子,比如足球比赛中的哨子声,一般都用“嘟嘟”,这是最典型的形容哨子声的拟声词之一。

吹口哨那就不得而知了。

LZ居然说铜号是“嘟嘟”声,我在待过四年,还没听过哪种管乐发出这种声音……汗…… 再次看了你的问题补充,彻底无语了。

你这是在找吹哨子的象声词吗

你知道什么是哨子吗

还“叽”……,我晕死……,“呜~呜~”也更好些吧。

当我没回答过你,没帮助过你好了。

可惜删不了我的回答。

怎么形容哨子的声音

哨子的声音是“咻”。

形容哨子的声音用哪个象声词

相信没有鬼,是人在吹。

寻求一首歌曲的名字, 开头是吹哨子的声音, 好像是一首英文歌

whistle- Flo Rida听听看,是这个*^_^*

引言:

魏晋士人的风度在漫长历史中总会令人惊艳,他们中有行合礼法的礼教之士,亦有崇尚淡泊、以玄学为乐的清雅之士,更有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魏晋士人以其独特的行为活动,阐释着当时特殊社会环境下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异于传统的精神文化追求。

异于传统的精神追求表现在魏晋士人的活动上,或者以激烈不羁的言辞对话追求心理的快感,或者刻意异化服饰容貌的修饰中寻找精神的愉悦,或者以其个性色彩鲜明的言行举止展现自己的卓尔不群。其中“啸”就是最具魏晋时代特点的一种士人文化艺术活动,以其各种不同表现方式与独特的音乐艺术,充分展现出魏晋士人的文化风尚与精神追求。

古代之“啸”为何?

《说文解字》中将“啸”解释为:“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亦说“啸”是“蹙口而出声”。

简单说来,古代的“啸”就是收缩口型,通过口吹发出的声音,可能和现今的吹口哨较为接近,但“啸”所发“吹声”的形式更为丰富,不能狭隘的局限于口哨声。《诗经》中亦多见关于“啸”的记述,如“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并且“歌”“吟”“叹”“咏”“呼”“吼”常常与“啸”配合使用,它们应试推测,啸应属于同类字词,所描述的以口发生颇为接近。这样看来,《诗经通义》中“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言又有节调也。”的解释亦十分接近古代“啸”的含义,即以口发声,或呼或喝,亦有近似口哨声,形式较为多样。

“啸”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并一直持续流传于后世。《楚辞》中曾记载:“临深水而长啸”,亦有“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此句的注释为:“夫啸阴,呼阳,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显然“啸呼”是一种楚地招魂呼魄的方式之一。两汉时期亦有用“啸”来召唤亡者灵魂的行为。《神仙传》中记述西汉得道之人刘根奉郡太守命令召魂,刘根骤然长啸,“啸声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谏”。《灵宝经》中记述一个国家恰逢大旱,有所谓的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在这里“仰啸”被用于古代求神求雨迷信活动中。啸用来召唤亡灵或求神求雨,甚是荒诞不羁,具有浓烈的封建神话色彩。

《诗经》中描述的啸多是用来表达或喜悦或哀愁的心情。而《楚辞》中以及两汉时期则多是与当时召唤亡者灵魂的习俗有关。可见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啸,并非纯粹地抒发感情的,亦有他用。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啸”的文化艺术活动已成士人主要风尚之一,颇具盛行之势。魏晋士人通过“啸”自娱抒情,其所表达的情感较之前甚至以后的各时期都更为丰富,可以说是魏晋士人的重要的一项风尚活动。

魏晋士人间“啸”风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啸”的盛行时期,可谓是名士辈出,自娱或舒情,啸声连绵不绝,,令人叹赏。魏晋南北朝“啸”盛行与其蕴含的是鲜明特点,与当时时代环境酿造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风起云涌,割据混战连续不断的一个阶段。动荡不安的乱世时代,传统礼制陷入“礼崩乐坏”的境地,社会各阶层打破传统束缚,极具个性色彩的思想十分活跃,于是桀骜、放诞的社会思潮大行其道“啸”成为魏晋士人张扬个性与绽放异彩的一种文化习尚。

在魏晋南北朝追求放诞不羁的社会风气熏陶下,上到贵族名士,下到普通平民无不以学啸、善啸为荣,文人雅士尤盛。魏晋士人善啸,并非空谈臆想。《晋书》记述:阮籍登高于苏门山之时遇到孙登,“至半岭,闻有声若莺凤之音,响乎山谷,乃登之啸也。”

阮籍是魏晋时期声名显著的名士,极其善啸。阮籍评价孙登之啸的声韵宛若莺凤之音,可以响彻山谷之间,听之在听觉上得到极高的享受。阮籍与孙登皆为魏晋名士,善啸者深得追慕,可见,啸已经成为魏晋士人的一种文化风尚活动。

魏晋时期追求精神解放,提倡自由表达,崇尚自然,啸自然就应顺这样的时代风尚而大放异彩。“啸”在魏晋如此盛行的环境中,其吹奏形式和技艺得到长足发展,并且形式更为丰富,是魏晋士人重要的自娱与抒情的文化艺术活动。

魏晋士人“啸”的不同类型

据目前所知的魏晋文献资料以及诗文,魏晋时期的“啸”主要有“啸歌”、“歌啸”、“长啸”、“吟啸”等类型。其中 所谓的“啸歌”,亦称为“歌啸”和“啸歌”,即以啸声模拟歌的曲调,合乎音律,情到意到,兴味盎然,亦特指一种抑扬顿挫、起落有致、宛转连绵的日哨声。啸歌之人随意尽情发挥,甚至高声歌唱,表达啸者愉悦或者悲伤的心情,诸如“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长啸”,即为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魏晋士人常以此述志或舒情,以“啸”之声为主,并多余的无词汇语句,往往是伴随当时内心中或激昂慷慨或哀思沉闷的感情,以长啸把感情发泄而出。曹植就曾以“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描写美人。“吟啸”,不同于突出啸的“啸歌”和“长啸”,其是吟而有啸,融合吟诗文的行为。魏晋士人所吟为诗文,且吟且啸,在发啸之时,伴随着吟咏诗文,带来声韵清雅的优美意境。此啸又称为“啸咏”,魏晋名流逸士常借以显示自我的风流与潇洒。

此外,应还有一种较为别致的方式,即“指啸”,亦称“啸指”,在吹声发啸之时,借用手指来辅助完成。“指啸”借用手指在日中位置的变动及气息强弱的调节,形成或急促,或平缓、或高昂,或低沉、抑扬顿挫、连绵起伏、变化多端的音调与旋律。

无论“歌啸”“长啸”亦或是“吟啸”,综合看来,魏晋士人之“啸”皆有吟咏、吹、唱之意。“啸”之音有声长且音高的特点,往往是无词,或有词出现,但主要靠声调的顿挫与抑扬来即兴表现,整体上给人悠长清越,婉转曲折的听觉感受,亦通过“啸”生动地传达出啸者内心丰富的情感,赋予“啸”之文化习尚丰富的蕴意。

魏晋士人“啸”的丰富蕴意

魏晋时期的吟啸之风盛行,啸者可谓繁多,有的是达生任性的名士,有的是宁静淡泊的隐者,有的是为朝廷建立文治武功的将相,更有有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首领。魏晋士人将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啸”之中,或悲,或喜,或傲众,或逸世,皆可以“啸”的方式来表达,并将“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山林空谷之中,或是在众人面前庭室之间,随兴放声长啸,视周围人若无有,正是魏晋士人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一种姿态。

魏晋之际,天下多乱象,卓尔不群的魏晋之士常以“啸”舒情。彼时,诸葛亮隐居隆中,常抱膝长啸;谢安与友人遇海上风浪,于舟上吟啸自若,这是心境恬淡、安逸之啸。阮籍“箕踞啸歌,酣放自若”是尽显卓尔不群与超脱世俗之啸。十六国汉王刘渊在洛阳为质时对好友倾诉“恐死洛阳,永与子别”,于是慷慨欷歔,纵酒长啸,在座之人皆为之泣涕,这是忧伤哀婉之啸。而《世说新语》中刘道真少时善啸,“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啸歌,乃杀豚进之。”它显然是一种愉悦情绪在啸声中的表现。

魏晋士人之啸也与当时的养生观念相联系。古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发展,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魏晋士人普遍形成啸对宣泄人的心理情绪认识,消除郁闷、压抑、滞怒等负面心理情绪具有极好的养生效用。善啸者还能开胸顺气、娱情怡心、激发生命的活力。魏晋士人之啸与古代的养生之用的舞蹈、体操和导引互为一体。以“啸”养生,长啸、啸咏、啸歌皆是这一养生思想的播扬和发展。尤其魏晋玄学之风盛行,道家真人亦十分精通此道,这对魏晋啸风的勃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娱乐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律乐感的享受已是广泛流行的自娱活动之一,“啸”的盛行与音乐艺术有重要联系,其啸声之乐律亦是魏晋士人自娱音乐的重要内容。

魏晋士人“啸”的音乐艺术

魏晋士人之“啸”有一定的音理机制,其发声方式类似于现今的吹日哨。啸的发音是通过气流“激于舌”而产生,发音关键在于唇和舌,而口腔之中的气流强弱的变化与控制是啸声音乐之美的主要依靠。魏晋之啸已经形成明确的五音规定,并达到鼎盛,其后唐宋的啸亦有相应的乐谱存在,之后渐趋消失。

西晋之人成公绥曾著有《啸赋》一书,此书将啸与音乐的关系说得深刻具体。《啸赋》描述了魏晋之啸的发声方法、音色与音质、娱乐功能以及与音乐的关系。“啸”可以,因情造曲,以应万物之多变无穷,亦能“声不假器,用不借物”,通过“啸”可以形成与乐器演奏一样的音律美感和自我娱乐的效果,因此啸的文化习尚广泛流行于魏晋各阶层。啸之音韵“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清激切于竿笙,优润和于瑟琴”,“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鹜而激扬。”极尽音律之美。

魏晋士人善于音律者甚众,能演奏乐器,亦能作曲。音为心声,心感于物,用“啸”的音乐来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既是一种自我娱乐,亦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古代音乐艺术演出过程中伴奏、间奏器乐相互交替,乱一般趋于紧张、热烈并推向高潮。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由蹙口之啸、指啸中之各种技法组成的相和之啸配合默契,由缓趋急,由弱转强,络绎不绝,众声繁奏,回音袅袅,经久不绝,形成“虞公辍声而止歌,钟期忘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扮足”的壮观场面。魏晋士人之“啸”无论是表达情感,或者是养生之道,亦或是音乐艺术,皆来源于开魏晋士人由内而外的风度展现。

“啸”不尽的魏晋士人风度

魏晋南北朝之际,人们的思想觉醒,个性活跃。魏晋士人开始关注自身,追求自然本性。“啸”是魏晋士人追求精神世界的质朴自然,彰显自我个性、宣泄内心情感,强调生命自然个性的特殊音乐形式。魏晋士人的生活在与“啸”的互动濡染中,尽显潇洒自足的生命状态,啸音优美动听,宛若划然而出的生命音符,谱写魏晋士人的翩然风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名士多出身名门,却厌倦政治纷争,他们有的走向山林,有的隐居闹市,内心思想从旧有的儒家传统思想的禁锢中冲破而出,开始重视内心深处的世界,皆热衷于以纵情随性的行为活动表现自由的人性,即自然性。质朴卓绝的“啸”,便是魏晋士人自然而然的由心选择。

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啸”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更是魏晋士人风度的展现,后世文人深受其影响。唐代时王维“弹琴复长啸”。李白“长啸万里风”,正是魏晋士人之“啸”的遗风魏晋士人之“啸”是一种风度,一种怀,是一种高雅的志趣,是一种人生境界。啸中有潇洒,有旷达,有非比寻常的人生情节。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神仙传》、《灵宝经》、《诗经通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啸赋》、《诗经》、《楚辞》、《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