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祖孙情深的优美句子(祖孙情深的优美句子古代表达)

祖孙情深的优美句子(祖孙情深的优美句子古代表达)

形容祖孙情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就能找到这么多了,李频 【送友人下第归感怀】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

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

窦巩 【奉使蓟门】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

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杨凝 【送客入蜀】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张籍 【送萧远弟】 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

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

白居易 【暮立】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白居易 【秘省后厅】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鲍溶 【汉宫词二首】 月映东窗似玉轮,未央前殿绝声尘。

宫槐花落西风起,鹦鹉惊寒夜唤人。

姚合 【闻新蝉寄李馀】 往年六月蝉应到,每到闻时骨欲惊。

今日槐花还似发,却愁听尽更无声。

朱庆馀 【都门晚望】 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

日暮野人耕种罢,烽楼原上一条烟。

许浑 【夏日寄江上亲友】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

车轮南北已无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赵嘏 【宣州送判官】 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

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

李频 【述怀】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韦庄 【惊秋】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

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黄滔 【出京别同年】 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

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李中 【夕阳】 影未沈山水面红,遥天雨过促征鸿。

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子兰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 不语凄凉无限情,荒阶行尽又重行。

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子兰 【长安早秋】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齐己 【答长沙丁秀才书】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

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刘威 【旅中早秋】 金威生止水,爽气遍遥空。

草色萧条路,槐花零落风。

夜来万里月,觉后一声鸿。

莫问前程事,飒然沙上蓬。

白居易 【秋日】 池残寥落水,窗下悠扬日。

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

下有独立人,年来四十一。

陈元初 【忆长安•七月】 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

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

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

白居易 【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 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

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

曙灯残未灭,风帘闲自翻。

每一得静境,思与故人言。

白居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

并起新秋思,为得故人诗。

避地鸟择木,升朝鱼在池。

城中与山下,喧静暗相思。

白居易 【夏夜宿直】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白居易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白居易 【答梦得闻蝉见寄(一作新蝉酬刘梦得见寄)】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白居易 【秋凉闲卧】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形容婆孙情深的句子有哪些

1、 含饴弄孙【拼音】: hán yí nòng sūn【解释】: 饴:麦芽糖。

含着糖逗小孙子玩。

形容晚年生活的乐趣。

【出处】: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事。

”白话译文:如果以后阴阳协调,边防无事,然后执行你的打算。

我就只含着糖逗小孙子玩,不能再关心朝政了。

【举例造句】: 佳儿佳妇,吾将含饴弄孙,不复理家政矣。

2、慈孙孝子【拼音】: cí sūn xiào zǐ【解释】: 慈、孝:孝敬奉养。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 《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白话译文:即使有孝子及孙子,历百世也改变不了。

【举例造句】: 朕疏郡县以君诸臣之母,欲以称慈孙孝子之心。

3、老子长孙【拼音】: lǎo zǐ zhǎng sūn【解释】: 养育子孙,使之长大成人。

【出处】: 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人在战地,各自为家,养生送死,老子长孙,未尝有阙。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养育子孙,使之长大成人。

4、孝子贤孙【拼音】: xiào zǐ xián sūn【解释】: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现比喻忠实继承某种主张或旧传统思想的人【出处】: 《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白话译文:即使有孝子及孙子,历百世也改变不了。

【举例造句】: 我死后别无遗言,惟属后世子孙,千万莫把绿林习气改了,那才是孝子贤孙哩。

5、 饴含抱孙【拼音】: yí hán bào sūn【解释】: 含着饴糖逗小孙子。

形容老人自娱晚年,不问他事的乐趣。

同“含饴弄孙”。

【出处】: 清·龚玉晨《紫姬小传》:“饴含抱孙,亦止孝先一人。

”白话译文: 含着饴糖逗小孙子,也不要只孝顺一人。

有关“槐花的祖孙情”的古诗句有哪些

名声是无味的向日葵,戴着一顶华丽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谊则是鲜润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孝庄与康熙间的祖孙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奶奶爱孙子,这种隔辈爱放在哪儿都一样

呵呵

孝庄也算不容易,为了儿子付出多少,史料自有记载,现在电视剧也拍了不少。

为了孙子更是皆尽所能

孝庄太后住在慈宁宫,在康熙奉养下,度过了四十四年的时光。

康熙帝数十年奉养孝庄太皇太后的事迹,成为帝王孝行的典范。

晨昏敬睹慈颜豫,不尽欢欣踊跃回——康熙帝每天早晚两次,带着欢娱的心情,到慈宁宫向祖母请安。

祖母谒陵、避暑、出巡等,行前康熙都要到慈宁宫,亲奉祖母登辇,然后骑马跟随。

路遇坎坷,下马扶辇。

一次途中下雨,康熙冒雨下马,步行泥泞中,扶着祖母御辇前行。

各地进献的珍果异味,康熙帝会送到祖母那里;外出巡猎时,常将地方特产、猎获野味派人送到祖母宫中。

每年初秋,命宫中花匠例行送慈宁宫“三清花”,即茉莉、晚香玉、夜来香,分别盛在红、黄、蓝三色盆中,供祖母清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岁的太皇太后病重。

康熙帝在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守护,不离左右。

他“心怀忧虑,日侍左右,检方调药,亲视饮馔。

太皇太后宁憩之时,朕隔幔静俟,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因此昼夜不能少离”。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二)康熙帝每天在祖母榻边,检验药方,调配汤药,先行试饮,亲自喂服。

祖母躺下后,康熙帝隔着帷幔,席地危坐。

听到祖母翻身或叹息声,就起身到榻前,进奉祖母所需。

康熙帝在病榻前,席坐冷地,衣不解带,卅五昼夜。

康熙帝为祖母祈愿步祷天坛,恭读祝文,声泪俱下,陪同大臣,无不落泪。

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崩于慈宁宫,享年75岁。

康熙帝“在大行太皇太后梓宫前,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天颜癯瘠,以致昏迷”。

康熙帝在慈宁宫结庐而居,为祖母哀泣守孝。

巴比学走路,是靠巴伯帮忙。“抓着我的手,巴比。”爷爷说:“先左脚,再右脚。”


在小区的活动场地里,放眼望去便是和书中一样的场景,一名老人牵着一个小孩。孩子们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老人帮忙照顾小孩成了如今家庭的标配。

而由于老年人生活年代和教育观念与年轻父母一代有着很深的鸿沟,隔代教育难免存在分歧。但是这本图画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温馨的祖孙亲情的故事,是朋友也是引导者。

下面,我从创作背景、隔代教养、爱的练习与养成三个维度谈谈对这本图画书的理解,愿与大家分享。

作者与朴素细节中隐藏的浓烈情感

自传式的创作大师

《先左脚,再右脚》的作者汤米·狄波拉,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的一个农庄家庭。小时候,他的亲戚住在他们家附近,每周家人都会见面,所以他的创作灵感居多来自他的成长体验和生活经验。汤米·狄波拉擅长并且热爱创作隔代亲情的故事,比如他的另外的一本图画书《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也是描写隔代亲情的故事,他曾在书中这样写道:“上天赋予我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有机会认识奶奶、外公、外婆和增外婆。”

同样,《先左脚,再右脚》也是一个隔代亲情的故事,讲述的是:小孙子巴比自出生起便和爷爷巴柏是亲密的朋友。他学走路,爷爷会耐心地说:“先左脚,再右脚。”,爷爷陪他玩积木、讲故事、去游乐园、看烟火。有一天,爷爷因为中风突然住医院了,出院后他变得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甚至不认识自己……巴比用爷爷曾经引导自己的方式帮助爷爷重新站起来,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藏在图画与排版中的细节

平常我们都是从哪些地方去感受亲情和爱的流动呢?自然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日常。正如这本书中的所表达的一样,图画和文字都讲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最普通不过的事。但是,作者又巧妙的用一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浓烈的感情。

1) 边框与画中人物的强烈对比。整本书从封面开始,便采用了正方形的边框,直到结尾也不曾变化。作者通过框线为故事增加真实感,强调这这些来自生活的片段,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同时,规则的边框又与图画中人物流动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这份看似平淡的感情,突显得更为浓烈。

2) 背景颜色的变化,是心情的节奏。如果先忽略文字,只是单纯的读图,你会发现,爷爷和孙子相处的室内画面,几乎都用了大面积的淡淡的、暖暖的黄色作为背景色,非常的简单。而爷爷住院后,巴比在等待期间的背景出现了不同场景,即便是室内画面的场景也变为了淡淡的蓝色。直到爷爷出院回家,巴比和爷爷的画面又再次出现了淡淡暖暖的黄色。作者用冷暖色调的变化,来表达巴比的内心,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是平和而愉悦的,而爷爷住院期间多变的场景是巴比思念爷爷吃不下睡不着的心情,但淡淡的蓝是反映的是巴比内心对爷爷的担心,和缺少爷爷陪伴的郁郁寡欢。

背景用色对比

3) 排版的变化,表示着故事的转折。反复的翻着这本书,看它的文字,你会发现文字的排版基本都是1/2版面上文下图、下文上图的节奏讲述故事。共44页的正文中,出现了10处左文右图的排版方式。

第1次出现:爷爷和巴比在搭积木,到最后一块大象积木了,他们很小心的把它放到顶端,可是爷爷的一个喷嚏,高塔倒了下来。巴比对爷爷说“大象每次都还你打喷嚏。”揭示“大象积木”这个故事的关键信息。

第2次出现:爷爷带巴比去了游乐园、看完烟火,回家的路上。预示着美好的结束,生活即将有新的变化。

第3次出现:爸爸妈妈告诉巴比,爷爷生病了。

大家如果细心的发现,书中每一次排版的变化,都是作者别有用心的安排,他用这样的方式预告故事的转折,跌宕起伏便藏在这里。

4) 眼部的细节描绘手法,是内心感情的极致表达。从整篇的故事中,我们找不出浓烈的语言来表达巴比对爷爷生病的担心,都是非常平淡、朴素的语言。但是作者却在图画中却将这份担心表达到了极致。

眼部阴影的变化,表达着巴比的心情

作者仅仅用几笔阴影和笔锋的变化,便让我们感受到巴比愁眉深锁、郁郁寡欢的情绪扑面而来,将他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刻已无需言语,一眼便懂,不得不说图画书的魅力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探究和发现。

■故事的推进线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爷孙两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了,看似故事的推行线便是这些隐藏在交替的时间里,但实质真正的推进线是文章的扉页出现了一块正方体的积木。

它的一侧有一个“B”字母,另一侧则是大象图案。作者为上面要突出这块积木呢?因为它是故事的关键信息,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它展开:

1) 字母“B”象征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孙子巴比的名字由来,是根据他最要好的朋友,爷爷巴伯而来。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2) 爷孙感情的纽带:爷爷和巴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玩一盒很旧的木头积木,而谁也不确定,这盒很旧的积木会不会是爷爷巴伯小时候的玩具呢!

3) 唤醒中风爷爷的关键道具:当爷爷什么都忘记的时候,巴比学着爷爷陪他的样子,用他们之间最喜欢的游戏“搭积木”,希望用美好的回忆唤醒爷爷的记忆。于是,他翻出了那块儿总让爷爷打喷嚏的积木,而也是因为这块拥有特殊意义的积木,唤醒了爷爷的记忆。

通过书中的这些细节,作者向我们展现出了一段平淡朴实,温馨感人的隔代亲情。也不难看出,对于孙子巴比,爷爷的陪伴给了巴比美好而温暖的童年。

隔代不隔心,隔代教养的温情不等于宠溺

“四季它在不断轮回,朝夕在不停更替,我们只要在一起,不说话也很美好。”

巴比和巴伯这爷孙俩的感情,隐于四季,藏在一起漫步、一起游戏、一起说不完的故事里。可以看得出来,多数的时间巴比都和爷爷在一起。

这也非常的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父母们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祖辈便成了陪伴孩子最多的人,这也是现在普遍存在的“老人家长”现象

培训机构送孩子的家长中,90%是祖辈家长,一次孩子的家长会中,竞选家委会,一位爷爷站起来发表宣言,第一句是“我今天是帮我儿子来参加竞选的……”

“老人家长”现象反映的是隔代教养的问题。在《非常祖母》一书中的一组数据:祖父母参与养育0-3岁儿童超过了70%,3-5岁的超过了50%,中国家庭2/3以上的儿童照看依赖于老人。尤其是一线城市,生活压力相对较高,再加上“二胎政策”的放开,年轻的父母们努力拼搏,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90%的家庭是将孩子交给家里老人

但是,一提到隔代教养,也存在诸多的抱怨和指责。把孩子惯坏了、习惯不好、骄纵霸道……,老人带孩子太多的坏毛病。对于隔代教养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

隔代教养也有其好处,比如:老人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比起保姆家里的老人更让人放心,而且老人也比较有耐心和包容心……,避免父母们为与祖辈之间的育儿观念发生冲突,把握好两方面的认识:

■隔代教养不等于隔代教育

同事燕子,从她生下儿子起,小宝贝便和奶奶睡,直到现在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平常接送孩子幼儿园、兴趣班,日常的生活起居、生病的照料都是爷爷奶奶为主。燕子加班、聚餐、逛街乐得自由自在,平常在家也是偶尔和孩子一起到小区散散步。

把孩子的教育、抚养完全交给祖辈全权负责,这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与隔代教养本质的区别在于教和养。

隔代教养的不同在于,对于孩子的教育仍然以父母为主,而长辈起的是“协助”作用。比如,白天孩子的生活由协助,父母下班后及周末接手照顾孩子,孩子有什么问题,父母能第一时间到场处理。

■隔代教养不等于隔代宠溺

网红Papi酱说:我发现我朋友的爸妈,不管他们之前对自己孩子多么严厉,一旦成为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无一例外的会对第三代非常的宠溺。

说到隔代教养,不得不伴随着隔代宠溺,这是我国家庭教育普遍现象。“隔代亲”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的:孩子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要去另外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一个走在在生命的初始,朝气蓬勃,一个走在生命的归途,日渐衰落,即是反差也是互补, 才显得这份感情却如此的意味深长,也或许是隔代亲说不清的缘由吧。

隔代教养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看护人,对于老人来说也是最好的“精神养生”,可以说彼此都是最好的陪伴。我们不应该对其抱有刻板印象,而应根据家庭特点,尽量的避免隔代教养带来的影响:

1) 父母的职责无人可替。爸爸妈妈们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经历生活的细节、学习和培养,对于教育的问题尽量多参与,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老人,也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后才来抱怨和处理。

2) 选择合适的看护协助人。目前家庭的结构多为“4+2+1” 模式,为孩子选择适合的看护协助人时,要结合4位父母的综合情况:比如身体状况、文化基础、性格、个人习惯、经验等方面,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陪伴着。

3) 建立共同的原则。年轻父母和祖辈们在教育下一代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观念的不同,爸妈管,爷爷奶奶放,让孩子学会的看脸色、钻空子。所以家庭内部事先统一观念,制定和坚持共同的标准,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统一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的来说,对于隔代教养不管过程如何,其出发点皆是因为“爱”,家庭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双方都保持开放的心态,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和两代人不同的教育观念,融汇合并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爱”最好的开始。

祖孙深情背后,是爱的练习与养成

“孩子认知和智力的发展,没有一种不是源于感觉。—蒙台梭利”

《先左脚,再右脚》不论是封面扉页,还是正文,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平淡生活中流动着爱的感觉,宠溺的眼神、亲密的动作、不厌其烦的耐心,爱在这些陪伴的岁月中流动,给了巴比温暖而愉悦的感觉。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种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态度;种下一种态度,收获一种行为。而这温暖愉悦的感觉,正是爷爷在巴比心里种下的一颗爱的种子。

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和刺激。他们认知事物的过程阶段:感知感觉﹣反复体验﹣总结﹣清晰感觉﹣确定感觉并具备能力。

书中,爷爷引导孙子走路、搭积木高塔、讲故事、去游乐园、一起拍照……为孙子打开了感知的大门。在温暖的日常生活中,与爷爷相处的过程中体会这种愉悦的感觉,相互陪伴是爱,接纳、包容是爱,给予和担当是爱。

爷爷为巴比做了示范,像一面镜子。孩子用眼睛和感官去学习这一切,用稚嫩的手和纯洁的心灵结合自己的感悟,再去将内化的能力转化出来。

正如这场突如其来的“中风”,打破了和爷爷相处的这份幸福时光。一场大病后,熟悉的爷爷变得陌生起来,他是身体不再挺拔,他不再说话,只会发出“怪兽”的声音。这些变化,让巴比痛苦、害怕……

世界上的感觉,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没有任何快乐不伴随忧虑。而成长也是由变化开始的,伴随着这些痛苦和忧虑,巴比固执的认为爷爷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根本不认得任何人”。他相信,爷爷是认识自己的,巴比一次又一次的在爷爷面前搭积木,像爷爷陪伴幼年时的他那样,任它四季轮回,朝夕更替,爷爷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固执陪伴着坚持,纯真幼小的心灵守着那份信念,盼来了新的希望。在时光的流逝中,在爱的滋养下,小小男子汉也渐渐实现了内心的成长,读懂爱和责任。

写在最后

《先左脚,再右脚》展现出一段浓浓的祖孙依恋的温情故事。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爱的出发和回归,每一步的迈出,都是共同付出的真情实感的努力。只有感受爱,才能学会爱,当我们向一个孩子敞开胸怀,无私的去爱他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学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这是爱的模仿与养成,也是本能。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童言,鼓励咨询师、绘本讲师、阅读推广人。一位渴望学习和成长的妈妈,希望通过分享提升自己,同时对大家有帮助。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