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

出殡起灵词(出殡起灵词怎么说)

出殡起灵词(出殡起灵词怎么说)

人死后为什么辞灵

辞灵:出殡前亲友向灵柩行礼告别。

指出殡前亲友向灵柩行礼告别。

这是亲人对亡人的最后一次送别,体现对亡人的怀念和尊重。

为九十岁高龄老人去世该用什么追悼会答谢词好

也不说这位老你的什么人

就当是爷爷吧;写给爷爷的追悼词尊敬的各位亲戚长辈,邻们,在2008年×月×日×时,爷爷已离我们而去了,享年90岁,他的不幸辞世让我们全家陷入巨大哀痛之中,使我们每个人万分悲痛,伤心欲绝,我们深深的追忆着您,历经坎坷极其丰硕的一生。

爷爷,您一生坎柯却又无比坚强,生活的艰苦,子女的负担,病痛的折磨,而您一直用微笑去面对,您的怕给家人增添麻烦而独自去面对一切,即使是临终之际,您也是平静如常,安然逝去,当我听说您悄然离开我们,去了另一个,当时我的泪水不由自主直流而下,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爷爷我真的不敢相信您这么离我们远去,我还没有来得及见您一面啊,而您就这样的走了,我是多么的伤心,内疚,惭愧,太遗憾啊

爷爷请您原谅您唯一的一个小孙女,好吗

我进家之后,再也看不到您坐在沙发上那熟稔而又慈祥的面孔了,再也听不到您问关于我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能看到您房子上放着唯一的一张老像,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

爷爷,您自己没有文化,却全力支持您的儿孙成为有文化的人,为鼓励儿女读书成才,您含辛茹苦,为支持儿女成家立业,您任劳任怨,您教育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好学要争做一个对他人有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您告诫我们要以成功而努力,要以目标而奋斗,要从小事做起,从社会与人和睦相处,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为家庭争光,为自己的荣誉争光,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儿孙们的心中,您的一言一行,已深深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将不断激励我们继续往前走。

孙子们戴着孝帽围在您的身旁,大喊苍天,在院子里找爷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着喊着不峁您的回音,孙子们多么渴望你在多活几年,花孙子的钱,享孙子的福,坐着孙子买的名牌小汽车在哪花花大城市里风风火火转一圈,在这正该您好好歇息,多享福的时候,您却丢下我们,独自离我们而去,我们深深的愧疚,对不起您啊

各位长者,名位乡邻们,爷爷的去世,是我们家人的不幸福,还给你们增添了麻烦,我们这个大家庭长期以来,得到了你们的悉心关照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我的爷爷,亲人向你们深深的鞠躬,谢谢你们了。

敬爱的爷爷,父老乡亲都在哀悼您,都在呼唤您,都在想念您,热泪酒灵前,千言万语涌心头,哀思无限,难以诉说,敬爱的爷爷,您放心的走吧,我们将牢记您的教诲,秉承您的传统,孝敬老人,关爱身边的每个人,尽力为家庭争光,愿爷爷的在天之灵安息吧

孝孙女: ××× ×年×月×日 祝你早日恢复好心情

去世灵前吊宴怎样喊

“去世灵前吊唁”,小辈、平辈可以跪拜,四叩首,长者(死者为大)行高礼,四个鞠躬礼。

自己不必喊,一切由大了主持唁礼。

死人去世的哭丧词

哭婆婆:“姆妈呀,亲娘哎,是当檐上芝麻搁高我,你是当我蒸笼馒头烘高我,你是三百尺鹞线放高我,你是电梯上乘人抬高我……”“你是牵磨织布想着我,田里生活全靠我,(生活:活计)揩台掸凳轮着我,吃粥喝汤要骂我。

我六月里热到心浪厢,十二月里冷到骨髓里。

”哭晚辈:“人家话,坏了衣裳布来补,坏了筛子篾来补,坏了藤椅藤皮补,坏了镬子熟铁补,我讲过错话怪过你,如今只好大哭三场眼泪补

”哭孙子:“生了你,犹似天上落仔星下来,生了你,犹似泥里挖出金块来,生了你,犹似自己心里心花开,生了你,犹似半夜拾着元宝来,我屋檐再低头敢抬,我户槛高出三尺来。

谁知你心肝活肉黄泉路上去,我是哭得沟里无水涨起来,田里无水踏起来,井里无水升起来,月亮里点灯空好看,雪上加霜又碰着连夜雨。

”哭母亲:“姆妈呀,亲娘哎,哭起我俚亲娘眼泪多。

姆妈姆妈你好命苦,我两岁辰光亲爷故,姆妈你就此年纪轻轻做寡妇。

为人在世百样苦,顶苦还要算寡妇。

姆妈你生仔我俚兄妹两个人,爷死阿哥只有凳能大。

小妹我刚刚两寄过,(寄过:周岁)又黄又瘦就像落脚秧苗长勿大。

你是扒心拉命日夜做,(扒心拉命:拼性拼命)望我俚兄妹两人早点大。

别人家一根杠棒两人扛,有商有量日脚过;苦头吃得虽然多,夫妻扒扒拉拉齐心做。

(扒扒拉拉:勤勤俭俭)姆妈你一根扁担独自挑,压得头发花白背脊驼。

一头有毛病病要照顾,一头有小要吃要穿要长大,半爿磨子难牵磨,独个子人日脚哪能过

要吃羹饭呒奈何,只好到粮户人家佣人做。

起早摸黑难得有空凳子坐,粮户还嫌你手脚勿灵耽搁多。

你是上身衣破皮肉露,下身裤子补钉补。

冬天敲冰为少爷汏屎布,十只节头冻得只只红萝卜一样粗。

(节头:手指)看看人家太阳底下孵得暖乎乎,想想自己眼泪多。

夏天为少爷扇芭蕉,布衫裤子湿得来好像河水里厢来颠过。

(颠过:浸过)人家树下乘乘风凉话笑说笑茄三胡,(话笑说笑茄三胡: 又说又笑寻开心)自家头昏眼花痧筋粗来节头粗。

佣人做仔十年多,终年难得见你笑脸露。

兄妹两个都长大,总算成家立门户。

谁知阿哥结婚两年抽去壮丁做,阿嫂羊吃‘看窝’呒奈何,(看窝:一种叶片锋利的野草)丢下阿侄另外寻投路,姆妈你只好亲娘亲婆一个人做。

(亲婆:祖母)阿侄好不容易长到十岁大,谁知天公公突然降大祸。

急病缠身无药医,小小年纪会得去见阎罗。

人家说,世上女人最最苦,最苦要数小个辰光死脱亲生母,中年辰光命里丧丈夫,晚年小人走仔黄泉路。

姆妈你为啥开心日脚轮勿着,独独苦楚全部跟牢侬。

姆妈啊,你是黄连汤淘麦饭口口苦,黄连蒸印糕块块苦,黄连泡竹头节节苦,黄连做哨子声声苦,黄连汤淋浴从头苦,黄连汤揩面满脸苦,黄连汤净浴周身苦,黄连汤汏脚兜底苦。

你是生在药材铺里,长在药材铺里,住在药材铺里,死在药材铺里,一生一世苦、苦、苦

”“姆妈呀,亲娘哎,哭起亲娘我伤透心,一声一声喊不停,苦命媳妇哭你听听清。

你十八岁守寡养阿根,吃辛吃苦让伊长成人。

寻仔我苦命媳妇你当仔盼来好时辰,哪晓得结婚半年就守空门。

正梁断脱大前头屋倒,桥桩断脱桥面要落河中心。

两代寡妇活日脚,老天啊,哪能我俚王家只见阴来勿见晴。

屋檐比人家矮三分,门槛比人家低三寸,背褡再好总归不算衣,(背褡:背心、马夹)寡妇再好总归不是人。

话我命硬克夫罪孽深,一生一世不翻身。

平常有事出墙门,人家骂我呒定心;平常关起墙门做针线,人家骂我独做人。

掮了钉拉田地坌,人家讲我不用劲;拿了扁担挑花地,(花地:庄稼)人家讲我力气大来好像强盗着了身。

人前低头少讲辰,(讲辰:讲话)人家话我活死人;人前开心露笑脸,人家话我勿正经。

讲啥钻天鹞子骨头轻,讲啥灯草烧灰分量轻,讲啥滚珠车子活络心,(滚珠:轴承)讲啥吃仔颜料要变心。

人家讲,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冷冰冰;我讲做人勿要做守寡人,横难竖难里里外外不是人。

世上苦人千万万,最苦要算守寡人。

几次要想跳井投河上吊吃药水把死寻,(吃药水:服毒)苦命媳妇想想丢不下姆妈你老大人。

你待我像肚皮里生出的自家人,你待我像自家丫头一样亲。

姆妈亲娘你今朝双眼一闭离我命归阴,独留我苦命媳妇一个人。

我还有啥意思做啥人,(有啥意思:有啥意义)今后苦头要吃得海样深。

双剑还好挡一挡,单枪世上哪活命

姆妈啊,亲娘哎,苦命媳妇求求你,黄泉路上奈何桥头等一等,我苦命媳妇跟你前脚后脚一道行

”“姆妈呀,亲娘哎,哭起亲娘我眼泪淌勿停,姆妈姆妈丫头叫你你啊听见

(丫头:女儿)丫头哭你你要听听清。

苦命丫头十八岁离仔娘家门,姆妈我从此少见娘家人。

正月新春闹盈盈,别人家丫头提仔糕点回转门,我思量姆妈早存心,就怕回来有人做面落孔勿太平。

(做面落孔:扮起脸)五月端阳炎夏临,别人家丫头包了粽子回转门,我思量姆妈早存心,就怕回来有人吃了仍旧勿领情。

八月秋高中秋近,别人家丫头买了月饼回转门,我思量姆妈早存心,就怕回来有人赶鸡赶狗骂山门。

(骂山门:骂人)严冬腊月北风生不停,(生不停:吹个不住)别人家丫头做仔棉衣棉裤回转门,我思量姆妈早存心,就怕回家有人面孔冷如冰。

人家是女儿勿断娘家路,我是娘家路上勿敢行。

只怕恶狗要上身,只怕恶鬼要缠身,只怕恶运要临身,只怕恶梦要着身。

思量思量怕来想想怕,直到今日回转娘家门。

勿见姆妈来相迎,只见姆妈躺板门。

白布帐幔当堂挂,两盏油灯点在姆妈脚后跟,小小灵台当中摆,香炉蜡钎放端正。

(蜡钎:一种插蜡烛的器具)生个女儿呒用场啊,弄得姆妈你断气少个送终人

今朝送仔你姆妈老大人,明朝娘家路上再也见勿着你丫头苦命人

怎样祭拜刚去世的老人

哦,我来给你些提。

按照老辈人遗留下来式是:首先必须下跪,给上香(数量客随主便),要双手持点燃的香,先行三拜,而后插好香;如果主家给五色纸的话,点燃并放入盆内,趁着纸在燃烧,朝遗像叩三个头就结束了。

当然了,如果主人家不讲究的话,行几个鞠躬礼,也未尝不可。

人去世了有一种说法叫砂

人去世了有一种说法叫砂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

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

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

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

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

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

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

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

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

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

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

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

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

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

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

为什么要铺“隐身草”

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

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

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

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

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

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

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

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

“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

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

“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

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

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

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

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

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

’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

”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

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

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

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

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

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

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

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

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

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

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

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

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

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

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

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

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

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

“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

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

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

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

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

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

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

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

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

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

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

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

四是打墓人,尽力款待。

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

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

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

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殓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

“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

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

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

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

”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

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

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

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

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

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

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

“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

“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为什么要写“主旌”

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

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

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

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

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

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

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

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

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

“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

还有“”、“十二件”等名堂。

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

”“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

”“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

”“桃花流水杳然去,何处寻。

”“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

”“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

”“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

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

“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

当地也叫“成服”。

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

“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

“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

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

“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

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

“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

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

“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一般写法如下:讣闻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

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

“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

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

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

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

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

“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请主实际上是请“陪客”,但当地人却叫“请主”。

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

男死请“兄、弟”,女死请“妯娌”,男女不能混请。

“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队跟随。

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坟头在的在坟上烧,坟头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烧纸。

吹吹打打,满坳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

“请”完回到自家大门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后回到灵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

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她)们一起“吃、喝”。

“请主”完了之后,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也有提前“领”的)。

“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面向灵堂高喊:x x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

”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还说:“抖毛大领。

”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就算是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

为什么给死者“领羊”

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驮钱的。

人们各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定论。

开吊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

所谓“开吊”也有公开祭奠的意思。

当地俗称“来客”或简称“奠”、“吊”。

此日来客最多,也是丧事的高潮。

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以外“出纸”。

当地人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蟠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

其简繁由丧家自定。

“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

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

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就会知道过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叫“上礼”。

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情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

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

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带领下,乐队前行,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

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了西洋鼓号,就显得更加壮观、庄重、气派。

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俗称“奠仪”)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政府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丧事规模上有所升温,攀比之势蔓延。

许多人以丧事匾、幛多为荣。

不管谁死了,生前德业如何,“行情”送礼的人们都要凑在一起,请有“职衔”的人挂名题词,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滥、俗之嫌。

来客在灵前烧纸奠酒后,就有人散给他们“孝纱”,以作佩戴。

接着由总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们人席就餐。

不参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亲友,饭后即可向丧主告别离去。

祭礼丧事应当过几天,在当地没有定则。

一是根据“阴阳”先生推算选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得快葬。

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

过去,还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动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习俗,就是把灵柩用土蟹砌埋起来存放,等待吉日吉时再过事埋葬。

当地丧事大体分为普通事、官宾事、加祭事三种类型。

普通事无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吹奏唢呐即可。

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

官宾事乐队庞大,礼节复杂,耗费极大,惟富有人家才能办得起。

要请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礼宾四人,着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

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即“三献礼”)、“点主”礼,还有墓前“祭后土”等等仪式。

每举行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读文祭告。

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

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过去因家贫或其他原因,觉得父母葬礼不隆,后来儿孙发了财,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俗称“翻埋”)。

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过,也可以按官宾事过,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宣读哀词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为自己扬名夸富,也叫给老人“补心”。

那么,什么叫“点主”

人死了以后,儿孙们就要为他(她)们制作、书写牌位和灵牌,牌位用于后来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制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楼”。

据说,源于《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水重行孝”的故事。

灵牌是标志死者灵柩,并随灵柩一起埋葬。

特别禁忌灵牌和牌位放在一处或互相见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还简要写上死者生卒时间和行述。

当地讲究的是,“牌位”上书写亡人姓氏名讳的一行字,必须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这两个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说这一行字的字数必须是6或7、11、12、16、17字,余类推。

“点主”是官宾事中的一项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将“主官”事先安排在邻居家中(假称“公馆”),孝子列队由赞礼人带领,鼓乐细吹细打,到“主官”门前乐奏三遍,“主官”出门行上路礼,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轿”状,两侧举着“肃静回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鸣锣开道,缓缓前行。

作“主官”的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声噼啪,鼓乐伴行,后面有一人烧纸,一人撒五谷杂粮和“纸钱”,叫做“打散钱”。

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贫苦百姓拦轿“告状”。

回到灵前,乐人三次“报鼓”;厨师用一块红纸包一方块猪肉献给“主官”叫“献印”,“主官”均给他们赏钱。

厨师领赏之后还要说:“祝老爷高升再高升

”等吉利话,然后“点主”。

因为牌位上或家谱、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写妥,只有“神”字缺最后一竖,“主”字先不写一点,行点“主”礼时,由“主官”用毛笔蘸上朱砂红去完成。

赞礼人拖长声音高喊:“通一神

”“主官”便补写“神”字一竖;接着高喊:“点一主

’,再补写“主’,字一点,统称“通神点主’,。

“点主”后,一些人还让“主官”给小孩印堂虱个红点,以图吉利。

行“点主”礼的目的在于借助“官威”点化亡灵,使其在阴间有体面、显神通,更好地保佑后人的意思。

我家附近有人去世了,丧礼弄得很奇怪,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1.请总管 总管是为了筹备操持好这项丧事的人,他必须有办此种事的经验,并能与社会有关行业联系。

还要配备几位副手听总管(有的叫总理)的调遣,以有条不紊地挑起担子。

丧家的白事能否办得顺当,与总管关系非常大。

2.设账房 丧家一般是找亲友担当账房。

他专管白事当中的各种开支,并设立账目,包括登记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祭幛、匾额、花圈、纸活及送的“唪经”等等,其后还要算清开销,付给劳务费。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尸板),叫忤作。

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寿字,架凳两个上面也有金花图案。

4.刻棺木 这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本宅早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后现由丧家到材铺看成棺或材料,选好原料运至家门口现由材铺工人制作。

寿材式样也有南北之分。

旧社会的土葬仅在棺材这一项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钱。

最讲究而贵重的(也是少见的)为阴沉木,其次是、柏木,一般能说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圆,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

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殓,然后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后还要在棺头写字(白色扁字),棺后画莲花。

5.找棚铺 白事搭棚分几种。

有的只搭平棚,讲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带花活。

有的搭暖棚,两面包细席,设天井子,吊蓝团鹤天花板。

大门口的棚要搭过街楼,起楼子及过脊,挂五彩网。

院内棚安装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门带栏杆,月台(灵台)锦地锦带栏杆,棚内宽敞亮堂,可挂祭幛、挽联及念经时的“水陆”。

此外为招待吊唁亲友,在胡同开阔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价颇贵。

6.租赁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并在灵桌上摆的五供盘、茶壶、茶碗等用具,要从白货铺租赁。

7.找茶房 大办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们表面上是来侍奉客人,但实际是在丧家停灵的若干日子内,一遇唪经等举动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茶房必须通晓丧事的程序及各种礼节,又要了解带孝的男性与死者的关系,在唪经、入殓、接三、送路、成服、祭门、发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数。

茶房头在这些活动中最应谨慎行事,每一个节骨眼儿上全要做到合乎礼节要求,不能稍有疏忽。

主家有几种亲戚如姑太太、姨家太太、舅家等等专门爱“挑刺”。

过去有一大家办白事,在茶房服侍孝子行礼和成服的礼节中出现漏洞,结果姑奶奶打了茶房头一个耳光子1所以有些较有名声的茶房头轻易不敢应大户的活。

不过他们却赚钱不少,一场大白事下来,他们可分到千数元钱(几个茶房分),他们在每一种活动中都算钱,如送孝服算一份,念经行礼又一份,祭门、送路、接三等等只要有一项活动就拿一份钱。

8.找白货铺 即在白货铺租赁丧事过程中用的东西,如丧榜架,以及出殡时一切旗、锣、伞、扇、雪柳及各种出殡时仪仗用具、用物。

9.请吹鼓手 吹鼓手有两种,一种是吹奏“大乐”的班子,使用唢呐、长号、大鼓、大锣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种是细乐班子,乐器有笙、管、笛、云锣等,俗称“十番乐”。

10.订扎彩 即扎制纸人纸马等。

有的扎制精细,真人,着丝、麻、绸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银山、树木,以及房屋、室内全堂家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况订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讲究在人还没死预先将孝服赶作好。

孝服有区别,本宅应带孝的人孝衣下摆秃茬不收边,外姓亲戚孝服都收边。

另外本宅内的男女仆人都给孝衣一件,收边。

所有孝服白事过后主家不收回。

裁缝店是随来人通知马上现做。

12.订酒席 丧家从大殓起就要预备待客饭食,由本宅厨师做,平日饭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个菜。

在最后的唪经、送路、发引的三天中要摆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席面,也需备素席。

这些都是预先在大饭庄请师傅来本宅安灶现作。

旧社会还有一些专白吃的人,即使和办红白事的主家不认识,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设法溜进去坐下来就吃。

大棚内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谁也不认识谁,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头就走,有的吃完了这轮吃那轮,这是常有的情况。

13.零星购置 如小油灯、瓦盆(又叫丧盆,是棺材出堂时孝子摔的盒)、寿罐,用红头绳缠绕,送殡时由主妇抱在怀内;其次如白骨头簪子、白头绳(系头用)等等,不一而足。

14.租白轿、租马车 白轿是为孝妇出殡时乘坐,马车是为送殡的老幼妇女亲友所用。

寿衣 死者的寿衣颇为复杂。

以来不管死者过去有无“功名”,一般大户人家都按“官服”穿戴(清王朝官服)。

男性共穿七件:布质单裤褂一身,绸质月色上有小圆寿字的棉袄裤一身,蓝色绸质寿字长袍一件,绣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

上衣都没有领子,不钉扣绊,头上戴红缨子官帽,脚穿朝靴,内有棉袜子,戴朝珠。

如过去有功名则更麻烦,武官则是武将穿戴。

女性也是七件,内穿布裤褂、棉裤袄、大棉袄、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绣花,头戴凤冠,披霞帔,还要莲花坠一个、如意簪一支、九连环一个、镶珍珠耳环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

其凤冠有用点翠珠花的,九连环有用檀香木制的。

珍珠有它的许多用场,如男女鞋尖上各钉一粒,在人口内含一粒,这种排场也不过是显示其阔绰,别无涵意。

再就是所谓“铺金盖银”。

黄色绸子寿字棉褥子一件,白绸子寿字寝单一件,另备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红绿绸绣花平金,上绣海水江牙(涯),分七云、九云,云越多价钱越贵。

海被上边有一圆孔,可将死人脸部露出,上再敷陀罗被一件(用黄色绸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纹等),再就是头枕、脚枕,都用黄绸子作成,立体、浮贴莲花,并用各色绫子包镶在莲花瓣上。

女姓寿衣则为汉装,也有的按清宫皇后服饰扮装。

总之,关于寿衣及附属饰服尽极奢华之能事,不是一般平民百性所能负担的。

布置 1.室内布置 人死之后各屋里所有镜子、悬挂的字画、箱柜上的铜活全用白单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摆的带有彩花的摆设都转向后面,重孝子屋内的床单、门窗挂帘、椅套垫等全部换上白布的,但在孙媳室内要全换上“靠”色布的。

2.外厢布置 所有各房门都用白纸封其中心,像贴春联一般。

街门的门框、门心也封白纸。

通报 1.报丧 一切布置停当后,开始向亲友报丧。

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 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

家人XXX叩禀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事先开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达),以此迎接吊唁之人。

2.立丧榜 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于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

3.挂佐钱纸 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

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

插在木座上,以置放大门过道。

4.立幡杆 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

还有一则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殓及孝服 1.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外边各层寿衣则由忤作办。

2.领香 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3.“献孝”与“送孝” 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 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

有句谚语:“孝子头,满街流,见了谁都先叩头。

”姑爷辈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线罗马褂,帽子上加一条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带,孙姑爷则在背后加一红绒球。

送孝是给未过门的媳妇(XX孙媳)。

由家人用托盘一个,上边放一块白布,用红绒线打上十字衬上红线托,送到女方,是一种象征性的孝服。

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开红线,拿去白布,接着放赏钱。

如果这些女方在丧家出殡前送上挽帐等奠礼,则丧家要给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

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

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材内。

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 后辈人“留福”。

入殓前后 如果说上述各项不过都是一些旧社会常有封建余毒的排场,下面再揭露一下种种纯属迷信色彩的“过场”与举动。

1.转咒 这个举动是死者停放妥当后,请来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

而和尚也会做生意,如有的庙专门派和尚到处探听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杆,就抢着去转咒。

这以后所有念经活动就得请他们庙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财路。

2.迎材 这个节目很简单,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

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 3.入碱 所谓入殓先由阴阳生看好时辰,请来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乐。

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瘆人,由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

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

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

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

后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

当时孝子、女等都站在棺两旁看着。

这时茶房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此时亦是向遗体告别。

茶房喊:“还有哪位看看?”如无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盖”,漆封口,后将大盖浮盖。

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

入殓后就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

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

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

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 头”。

4.烧包 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

5.接三 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时)后“送三”。

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

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

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

接着是“放焰口”。

和尚念“召请各路鬼魂”,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

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

看热闹的小孩抢着捡。

硬说是吃了不害怕,纯属迷信之谈。

6.唪经 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

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

除去在家请的经外,还有至亲“送经”。

棚经的价钱也不一样,一般说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钱(时用银元)。

念经这个“节目”也很复杂。

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

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

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

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

这都是庙里的“排铺”应做的工作。

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 坐下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尼姑同),到下午“烧门子”时,排铺向和尚喊一声“师傅们搭衣”,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烧门纸 将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

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点着了“疏”,烧纸活。

这些仪式完毕后,和尚仍归本宅或暂回庙,晚上再来放焰口。

8.放焰口 这个项目分两种,一是“接三”之后有一场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种形式更为复杂,包括如下三点:①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

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

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

北京办白事也有此习俗,即是在将死人放在吉祥板时就开始“散灯花”,其意义不外是以此引路灯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异。

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

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时间很长,有时得孝孙暂时代替。

②渡桥。

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

③十王座。

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

念经的和尚均着法衣。

四层高处正中坐着“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

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

孝子还要跪听念经。

这都是“北派”的举动,其意义是超度。

这其中茶房起着很大作用,他指导着孝子在场内的各种活动。

9.家祭 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10.开吊 家祭后算是“礼成”,此时可以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门外有一组吹鼓手,一遇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

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

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来客有较客气的先将红毡掀起再行礼),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单腿打扦),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招待员)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为深灰色或土黄色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

讣闻 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 X月X日首七·经送库 X月X日辰刻发引 孤哀子泣血稽颡 (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 族繁不及备载 这就是送帖的整个内容,封建礼教的又一表现。

12.题主 神主又称“灵书”,是写着死人姓名(有的带官衔)的木牌位。

讲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带座、带木套。

先是请书家名士写神主,名曰题主。

题写时孝子去孝服、换吉服(青布袍子马褂),跪在桌下的红毡上,写完后叩头送客,然后送上席一桌。

13.点主 仅是在写完的神主上点一笔红点,就要大费周折。

点主所请的人要请有功名的文官,称为“点主官”。

被请者到丧宅时前边鸣锣开道,着官便衣、坐,另有长随捧官服。

到后在客厅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

在一桌前落坐,两旁有“陪主”。

待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红点(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个血点的)。

陪主二人一司蘸红,一司执笔。

此后丧家须送敬仪或席面。

出殓前后 1.送路 整个程序进行到“设宴”、“送路”已接近出殡的前夕。

设宴招待客人前面提过,不再赘述。

送路,是在晚饭后,前导是旗锣伞扇和死者官衔板,继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导客人前行,后边是外姓亲属、本族直系亲属顺序,最后是孝子由两名茶房架着,手托纸制牌位,走到空旷地方焚烧,和尚吹打一通,完毕后孝子叩头谢客,客散。

执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为止,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归来,凡是近亲友都可在丧家住宿。

待到子时辞灵,亲属家人按顺序向灵位行礼,奏细乐,名曰“辞灵”。

礼毕还要“扫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

接着是“嵌棺”,即将棺材嵌起一角,下垫一枚铜钱,举哀,棺上寿钉挂一串五彩绸线。

3.捡罐 辞灵的后一项是捡罐。

将预备好的寿罐内装五种杂粮,再由孝子等将死者生前爱吃的菜捡点入罐。

筷子由茶房拿着,并放一苹果堵口。

红布盖面再用红绒线缠绕成网络,放棺头上。

这都由茶房操作,待发引时由“全人”将罐放在儿媳妇怀中抱着,坐轿或车送葬。

4.发引 就是出殡。

早饭后发引,所来客人吃一顿上席,饭后等着送殡。

丧家重孝子都站着吃,表示寝食不安,哀伤已极。

5.参灵 所请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乐队、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灵台前吹奏一遍,名为参灵,其后开始出殡。

6.丧家发引准备 由“全人”准备点蜡压炕(用磁瓶放一苹果)。

不到回灵时不得坐炕上。

发给本族送殡人两个小馒头,揣入怀内,要准备扶孝妇的人,棺出堂,孝妇哭喊留财,其手不准碰门框。

7.祭门 棺将出门,由茶房将大门关闭,贴白纸两条,此时由“祭门官”(需请有声望的武职官员)向着外边大门行礼。

礼毕转头离去,不进内宅,茶房揭纸开门,事后丧家送祭门官一笔厚礼。

祭门后,门外所排列的出殡仪仗队都要按行列顺序经过丧家门前出发,因此大殡中的这些队伍往往排满几条街道。

8.纸活种类 出殡是另一套纸活,最前面是开路鬼、大头鬼。

纸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家具”,床帐被褥都是真的,还有陈设、古玩,其后是真服装的“男女仆人”、“丫环”、“小童”等,最少是8个,纸人前胸贴上名字,并将其耳、目、口、鼻扎个眼(以示能听看、言)。

它们手中都捧着一样东西,如脸盆、梳头匣、水烟袋、痰盂、糕点、鱼肉蔬菜等。

有的纸糊马车、汽车,四轮可活动,由人推行。

9.上杠 发引前一天就在门前空地摆好大杠,名曰“亮杠”。

起棺时移到大杠。

其时对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阵。

孝子跪杠前,这时杠工的指挥打“响尺”,说一声“请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阵,同时放炮三响。

茶房接过引魂幡给孝子杠着,另一手拿“哭丧棒”,开始出街上路。

另有专人“撤纸钱”,最好的手艺是一撮纸钱向上一扔后,又高、又撒成满天星,一个个徐落。

出殡 1.仪仗队的阵容和排列顺序按大殡而言,它的顺序是:开路鬼,左右各一大头鬼,铭旌(约4米来高,形如亭子,中挂红绸子,其上钉死者官衔),其后是一对大锣,一班吹鼓手(均着号衣),几对官衔牌,一堂红彩谱,一顶返魂轿(绿呢黑顶),再就是几个“大座”,包括灯亭、炉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内放遗像及神主),每个大座前有一堂与亭绣片相同颜色的八顶绣花大伞,八挂香谱。

然后是僧、道、尼等。

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着,两班人倒,每人发新毛巾一条,打执事的孩子带刘海箍,发新鞋一双。

接着是花圈、挽联、匾额、送殡的亲友、客人、纸活、带孝的亲、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况不一样,视其家势、地位、经济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数。

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阔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两班就是108人),都有双叫响(头儿)打响尺,指挥换肩、停止、前进、换班等动作。

此人在行进当中还有一套“行话”以示众人。

杠夫穿绿驾衣,黑红平毡帽上插一鸡翎,米黄套裤。

大杠前是一顶大红绣花伞,半副鸾驾(包括木制金瓜、钺斧、朝天凳等)。

杠后又是半副鸾驾。

最后是丧家内眷所乘的白轿、马车。

整个队伍行进较慢,有时大座还要“路落”,某一大座压住阵角,待前边执事走远,抬起大座在这段一两丈远的路上跑步前进,头儿口喊“落……”,跑起来讲究步子齐,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壮观。

3.茶桌 在出殡经过的路线当中,由总管派人与商号联系,在其门口设茶桌,为队伍供应茶水。

另有茶房给孝子、内眷等送茶水。

4.路祭 这是由亲友送的一个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将遗像供桌上,并摆祭席一座。

孝子在棚内跪陪行礼,众送殡者顺序拜礼。

后回到队伍继续前进,再有“祭棚”同上。

5.留灵谢客 送殡客人可以在留灵谢客之际离去。

全程中可停几次。

回灵以后 1.大回灵 殡到留灵谢客,几乎是全部过程已到尾声。

到了坟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

埋葬后,还有回灵。

铭旌、纸活、雪柳等随大杠下地后,其余执事都要回到丧家门前才能散去。

神主、遗像由死者的小儿子或孙子请下来,托着安放在住宅内。

2.迈火 大门内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着冰糖,凡回来的人进门必须迈过火盆,“全人”发给一块糖果。

3.安灵 丧家在棺木出堂后,在原住室备好白围桌以供神主、挂遗像、点烛上香,奏细乐,孝子们叩头行礼安灵。

4.圆坟 葬后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领家中主要成员带香蜡纸锞到坟地圆坟,祭奠。

请一位穿红衣的小姑娘绕坟走三圈,名曰“开财门”。

回来后孝子们脱孝服,每人取一个红糖馅的热馒头,名曰“抓热馒头”。

白事程序终结。

参考资料:

老人去世摆祭用什么东西

家里老人去世,我们除了伤心难过之外还要料理老人的后世,那么,基于风俗,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小编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白布、黑布、红布、蓝布、别针冥纸、冥币、火盆、木板、桌子、红筷子、小米饭、糕点、水果、香等方法\\\/步骤老人去世后首先要做的是给亲人清洗,脸、身上、脚都做一下简单的清洗,然后穿上定好的衣服,现在有寿衣,也有的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当然老人们说衣服要事先穿好,这样才能带走。

)准备一块木板,或门板放上一个薄垫子或褥子,将去世的老人放在褥子上,头下要垫上枕头。

老人的手和脚要用白线系住,白线的根数同老人的寿数相同。

身上要盖上一块红布。

将头也盖上。

然后将木板抬到定好的地方放置。

此时要先烧一遍纸,需要儿女们烧,数量可以自己定。

在老人头顶的位置放一个小桌子,上面摆上准备好的水果和糕点,(水果和糕点要不断的添加,因为老人们说长寿老人灵前的水果和糕点小孩子吃了后会辟邪,所以会有客人拿走。

)要放上一副红筷子,意思是请去世的老人享用食物。

将煮好的小米饭装满满的一碗放在桌子上,上面要插上三根筷子,筷子要用棉花将头缠上。

剩下的桌子上还要上香,水碗,粮囤等物品,这些东西寿衣店里都有的卖。

有女儿的老人,女儿要给准备纸牛,据说是帮老人喝脏水的,买来的纸牛四脚是连着的,要记得用剪刀剪开,牛才可以走路。

如果停灵的话,则需要每天早上开门前烧一遍纸,晚上关门后也要烧一遍。

而且晚上要有人守灵。

老人的儿女们需要带孝,七尺长的白布从中门扯开算一份,女婿则再从中间扯开,意思为半个儿子。

孝布可以连起来做帽子带在头上,也可以扎在腰间。

孙辈的要袖带黑布为孝,黑布上缝上一小块红布为孙孝,缝上时线不能打结。

重孙辈的黑布上要缝上一小块蓝布为孝。

男左女右袖带。

起灵时要起早,送灵的车,无论是租的还是人情使用的,都需要给车子扎上红布条。

车前孝子摔瓦盆,子孙们车前送别,然后灵车起动。

老人出门后家里要用五谷粮洒上一遍,要用的是五种可以种的种子,以示丰收。

老人丧葬时借用的物品一律要给钱买,一毛钱也可以,意为不白用。

老人火化后要求是女儿手戴红手套用红筷子捡骨殖,先头后脚。

纸牛和一些衣服要烧了,儿女身上的孝布也需要在火前燎一下,这些孝布据传说小孩子使用可以辟邪。

尤其是长寿的老人灵前使用的,在农村很受欢迎。

老人平时的衣物和不需要保留的物品一般都散在野外,扔掉就好。

剩下的便是下葬和烧期了,七天为一期,儿女们可以去坟前烧纸,女儿们要准备纸花等。

寄存在火葬场的也可以去烧期,不过每次工作人员都会收手续费。


前言

胡言乱语是什么?胡说八道又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前者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说出到后者通常是在有意识或者是可以隐瞒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对长生不老的愿望

人这一生无法逃开的四个字就是生老病死,所以有些人总是期盼长生不老。虽然说如今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已经发达了,但是人均年龄和寿命人做只有70岁左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算是科技和医疗再怎么发达,长生不老,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但是古代人因为科技条件的限制以及对长生不老的相貌,总是能够相信这长生不老的真实性。而且通常站在权力顶峰的皇上等等,对长生不老总是会有着额外的执念。古代炼丹的时候,通常会用一些水银或者朱砂,经年累月,这些丹药不仅不能够延年益寿,反而加速了皇帝的死亡。


弥留之际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长生不老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和想象而已,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就应该好好生活,不再死前留下诸多的遗憾。有人说,人死之前在脑海里会有人生跑马灯一样的回放,就如同放电影一样,看一下自己这一段人生。如果有人能够在家里的老人临终之际守在床边的话,就会发现有一些老人会不停的说胡话。

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家人们都明白,老人已经离死不远了。但是作为亲人,一般都不会仔细去听老人究竟说了什么东西,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已经是回光返照了,能够匀出一些说话的气力,只不过是胡言乱语罢了。就算是有意想听,往往也是听不清楚的。


而在这些胡言乱语的话中,这常见的内容就是说,老人好像见到了已经去世了很多年的人,和这个去世了很多年的人一直在交谈,而且仿佛两个人近在咫尺。古时候有人认为这是鬼魂前来索命的征兆。甚至就算是现在,在一些比较愚昧和落后的地区,还是有人这样以为,但是现在专家研究后发现,这只是一些精神障碍的症状。这种症状并不是弥留之际的人才会有的,很多老人或者是长期卧床不起养病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症状。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幻听的症状和现象,在幻听或者是出现幻觉的人的感知力,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大脑已经不再和正常人所一样了,谁知道说着的也可能会有自己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真心话,所以作为子女或者是亲人,一定要细心的留意到底在说些什么。


结语

因为这些所谓的胡言乱语,很可能就藏着长辈临终的嘱托,或者是对子女未曾说出口的一些重要的话。所以不要把事情想的那么神秘,也不要那么迷信。我们要孝敬老人,让他的晚年幸福安康,也不必再去世之后再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