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丰子恺有几任妻子(丰子恺妻子儿女)

丰子恺有几任妻子(丰子恺妻子儿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说世界上有一位最善良,最伟大的女性,她就是我们的母亲,都说人世间有一种最美丽,最温和的声音,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呼唤,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伟大、最无私、最勤劳的人,她,还是我们的母亲

我已不记得母亲在我还是个顽童时的模样,当她的形象深深刻入我的心灵时,她仿佛就已不再年轻。

我数着无情地悄悄爬上母亲额头的皱纹,我数着母亲被岁月染白的隐藏于黑发之中的银丝,我数着母亲手上因操劳而变得粗糙的纹路,我始终无言—这世上能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呢

早晨,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母亲总要怜爱地看看我,她总要趁我走到门口时,又匆匆回到厨房拿来一份早点,劝我再多吃一点儿,哪怕我只咬上一口;她总要目送我出去,然后在门口叮嘱:“路上小心

这样的早晨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度过的日子已有十多载

也许这在许多人看来仅仅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平常的小事里,不正蕴含着一位母亲深厚的感情吗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得了重病,医生告诉他需要用他母亲的心来治疗,年轻人不忍心。

母亲听说了,毅然剖开自己的心脏,让他拿着快去找医生治病。

年轻人捧着母亲的心奔向医院,却在崎岖的路上摔了一交,那跌落的心脏发出温柔关切的声音:“孩子,你摔疼了吗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让人惊叹于母亲的伟大。

一个人最先会说的往往是“妈妈”这个词,但是,母亲仅仅赋予了你生命吗

她仅仅抚育了你成长吗

她仅仅是你痛苦时可以与之倾诉、欢乐时可以与之分享的人吗

那位毅然剖心为儿子治病的母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请再看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一次大地震中,年轻的母亲把身体弯成一个弓形,顶住了塌下来的屋顶,而把她的幼子放在自己胸前。

当人们发现这母子二人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早已停止了呼吸,而她的孩子却在她弓形的怀抱里维系着生命。

这就是母亲

她用自己的身体把她的孩子同那个可怕的世界隔开,在那种情况下仍不忘给孩子一个舒适的怀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而她的脸上却无半点儿遗憾。

这就是母亲

我想,倘若真有在天之灵,这位母亲得知孩子安然无恙时,一定会欣慰而幸福地笑出来。

她决不会抱怨,决不会后悔。

这就是母亲

让我们看看母亲眼角渐渐爬上的鱼尾皱纹,那是岁月的沧桑夺去了母亲的青春;让我们握着母亲那布满丝茧的手,那是母亲拉扯我们成长的一双手;望着母渐憔悴的面容,那是为儿女成长操劳了一生的见证!

胡适的感情经历

江冬秀:包办婚姻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

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

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

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韦莲司:共穿幽径趁溪斜

1910年9月,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

青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结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

从此,韦莲司小姐成为与他交往四十八年的红颜知己。

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范。

胡适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

他俩月下散步,湖边谈心,尺牍传情,双方都深深地欣赏,爱慕对方。

韦莲司的洒脱独立的个性吸引着胡适,两人在朝朝暮暮的叙谈中品诗论文。

韦莲司是搞艺术的,正在纽约艺术学校读书,胡适的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所以他们之间谈论艺术、谈论天下国家的大事,渐渐地感情越来越深。

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起,两年写给韦莲司一百多封“情书”。

陈衡哲:半年内通了四十几封信

胡适当时正在办留学生的杂志,留学生陈衡哲就给他投稿,从实践上支持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陈衡哲当时写了很多白话诗和白话小说,这些白话作品使得胡适感到找到了知己。

胡适跟陈衡哲之间在半年的时间里面,通了四十几封信

就在陈衡哲满以为好梦成真的时候,胡适不得不回老家与江冬秀办婚事。

陈衡哲万般无奈,只能退而与别人结婚。

曹诚英:烟霞洞里的佳人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

此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

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

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曹诚英。

这次胡适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诚英始终陪伴左右,使他们的感情发生了飞跃性进步。

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诗中暗喻曹诚英为恋人使他们的关系更密切了。

之后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会议复会,胡适回上海出席。

此间两人书信不断,胡适也缠绵于曹诚英的绵绵情意之中。

于是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

当时杭州女师也放暑假,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

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是“驱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诗《秘魔崖月夜》),也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恋情,以致有了结晶。

三个月后胡适离婚未遂,曹诚英堕胎终生未嫁。

徐芳:上海的罗曼蒂克

时期晚才貌双全闻名的才女徐芳,清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曾孙女,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农工商督办徐建寅的孙女,她把初恋的全部真情都给了胡适。

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适在上海有一段罗曼蒂克的经历;借用徐芳本人的话说,就是她跟胡适“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洛维茨:耐人寻味的情缘

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著名学者杜威,初遇了杜威秘书萝德芘.洛维茨。

胡适与这位犹太女孩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

常常一起喝茶、吃饭、看戏、聊天。

从胡适的日记来看,他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

美国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学家杜威的传记,其中讲到杜威和妻子洛维茨的恋爱和婚姻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资料,其中包括胡适写给洛维茨的一些感情亲密的信。

胡适与洛维茨的亲密交往是发生在她与她的前夫Grant结婚之前,而杜威却已在与她热恋。

所以,胡适的这段情缘特别耐人寻味。

陆小曼:隐秘的恋情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因其无法跟太太江冬秀离婚,陆小曼才转向徐志摩的。

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开,胡适又积极参与其事,尽力撮合,充当“月下老人”。

对胡适和陆小曼的郎情侬意,胡太太江冬秀早有耳闻。

看到丈夫很热心地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认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机走近陆小曼和其眉来眼去,真是贼心不死啊。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分颇深,有当事人的亲笔表白为证。

刘继兴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发现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六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所写。

其中内容足以表明两人关系并不一般。

名人家训故事90字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

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4、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5、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6、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7、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

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

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

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

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

“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

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8、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

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

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

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

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9、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胡适的家庭背景资料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

胡传有过三次婚姻,前两个妻子先后死于战乱和疾病。

第三次续娶冯顺弟,也就是胡适的母亲。

冯顺弟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寡言稳重,惹人喜爱,不像是庄户人家的孩子。

胡适出世仅90天,父亲便往台湾供职。

1893年春,冯顺弟带着胡适来到台湾,老夫少妻稚子相聚,度过两年的团聚生活。

甲午海战爆发后,冯顺弟又带着儿子回到徽州绩溪老家。

不久,便传来胡传病死厦门的消息,这时胡适仅三岁零八ge yue

望子成才胡适自幼身体弱小,虽然已经5岁了,可是,像徽州老宅那样高的门槛,也难以跨迈。

母亲还是把小胡适送去上学,上课时都要先生抱到高凳子上,坐上了又下不来,还得再由人抱下来。

胡适在学堂年龄最小,却是识字最多的孩子。

乡下孩子多有逃学的习惯,母亲管教严厉,胡适又聪颖好学,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直到天黑才回家。

每天拂晓,母亲把胡适喊醒后,便开始评点儿子前一天的行为,说你昨天什么事做错了,什么话说错了,要知错认错改错,用功读书。

这样到了天亮,衣服穿好后,便催他去上学。

每天早晨,胡适都是最早到学堂的,先去先生家拿钥匙,开了学堂的门,便一人坐在座位上背书。

等到先生到来,才回家去吃早饭。

母亲教训胡适从不拿腔作势,儿子做错了事,也不在众人面前打骂,顶多只是给他一个严厉的眼神。

如果胡适犯的是小错,她会在第二天早晨儿子起床时教训他。

如果是大错,那么到了晚上,她会关起房门,先是批评,然后便是行罚,不是罚跪,就是用手拧儿子的胳膊、大腿,不论如何痛楚都不许哭嚷。

有一次,胡适因犯错被母亲训斥,边啜泣边用手背擦眼泪,请母亲原谅。

第二天起床时,胡适两眼又红又肿,并因此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母亲很后悔,儿子可是她的命根子,是她的憧憬和希望。

她听说用舌头舔眼,可以治好眼翳,便在夜晚将儿子叫醒,用舌头轻轻地舔儿子的病眼。

徽州山里的蒙馆学费很低,每年只交两块银元,先生教学生的只是念死书、背死书,从不讲书。

母亲清楚其中的蹊跷,便有意增加学费,嘱托先生要为儿子讲书。

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胡适说:“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

一次,同学的母亲请先生以她儿子的口吻给丈夫去信,信写成后,先生让同学带回家。

同学偷偷抽出信,头一句便是:“父亲大人膝下”,这位同学不懂何谓“父亲大人膝下”,前来向胡适讨教。

这时,他才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

母亲的督导和教育,使胡适受益终生。

胡母23岁守寡,这正是女人的如锦年华,而她所接受的家业,也已经失却往日的荣盛。

她虽然是名义上的家主,可是,丈夫前妻遗下的儿子,对这位继母并非采取亲善的态度.两个儿媳妇都不太明晓事理,妯娌间常为一些小事,闹得全家鸡犬不宁。

她们谁也占不了上风时,便都把气撒到婆婆身上。

有时,她们还以打骂孩子的方式,用刻薄寡情的语言,指桑骂槐地骂给婆婆听。

胡适的母亲只是忍气吞声,尽量避免冲突。

实在难以忍受时,便悄悄来到邻家回避,或者夜深人静时,一人独枕床上轻声哭泣。

她的宽厚大度往往使她们感动,在心境平息的时候,她们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向这位年轻的婆婆道歉。

少年胡适在这种人生窘境中,知道了所谓人世间的脸色,是件多少可怕的东西,他说:“世界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界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胡传前妻所生的儿女,几乎与冯顺弟年龄相当。

长子已经成家,自小便不成器,后来又染上吸、**的恶习,挥霍无度,欠下许多还不清的债务。

每年除夕,总有一帮债主前来讨债,一个挨一个地坐在堂屋的座椅上。

母亲已是见怪不怪,照样心平气和地料理着过年的事情。

一直挨到半夜,快“封门”时,她才从后门出去,央求本家亲戚或邻居来家转圜,给每个债主打发些钱,好说歹说,将他们支出家门。

这时,那个瘾君子才敲门回家,母亲从不骂他,也不在脸上挂一点愠色,一家人还是和和美美、欢欢喜喜地过年。

幼年失怙,家道衰微,在挫折中,胡适最深切的感受便是博大、慈祥的母爱。

她给了儿子待人接物的榜样示范,处世做人的实际教诲,不经意间,胡适受到了完美的人格培养。

他谨守母命、恪守孝道的最好例证,便是婚姻问题。

早在1904年,母亲便做主将他与江冬秀订立终身大事。

江冬秀因父亲早逝,家中重男轻女,识字不多,自小缠足,完全是一个旧式乡村女子。

胡适一直在外读书,与江冬秀从未晤面,又留学西洋,接触了一些知识女性,自然与江冬秀没那种卿卿我我的感觉。

然而,由于是母亲所定,便只能认作神圣不可改变的事情。

其实,胡适在大洋彼岸已经有自己的心仪之人。

胡适在给母亲的信中,聪明的母亲当然察觉其中的微妙。

胡适接触频繁,交谈极为投契。

两年的时间里,胡适给她写了一百多封情书。

可是,胡适终究是个孝子,想想寡母独处家中,经济拮据,甚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免感慨系之,思绪万千,再也不敢违拗母命

胡适的为人处世治学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1]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

后去返回复兴基地。

1954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中华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

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

(《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

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

(实验主义》)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

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

母亲冯顺弟。

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请问伟大的思想家胡适,其子孙后代今何处

从事何职业

长子

胡祖望,早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

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

女儿

胡素斐,早夭。

次子

胡思杜,1949年选择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

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

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孙子

胡复,是胡祖望与曾淑昭之子,生于1955年,名字为胡适所取,为收复中华,复兴中华之意,197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

扩展资料胡适的妻子叫江冬秀,在1917年和胡适结婚。

这是一场母亲包办的婚姻,胡适自己对于这个妻子并没有多大的感情,而当时自由恋爱的风气已经兴起,胡适也想过要毁掉这份婚约。

但是因为他出于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胡适和江冬秀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长子胡祖望,次女斛素斐和幼子胡思杜。

其中胡适唯一的女儿胡素斐在五岁的时候就不幸夭亡了,胡适对于这件事一直深感痛心和愧疚。

在1927年2月,他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梦到了逝去的女儿,他当晚就悲痛大哭,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来悼念自己的女儿。

之后还给江冬秀写了一封信,心中说道,子女儿死去之后,自己一直忍了一年半,一直到今天才大哭了一场。

信中还写到了自己当时如果能够早点请医生给她治疗,或许她就不会死了,充满了遗憾和内疚之情。

胡适的其他两个儿子命运也大为不同:大儿子胡祖望一生并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他曾经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和台湾驻美国机构参事等职务,于2005年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而小儿子胡思杜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于1957年自杀身亡,终年三十六岁。

胡适的后代除了大儿子之外,其他都没有善终的,实在是一件让人哀叹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名人家规家训故事

1、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3、孔子家训:诗礼传家

孔子对其儿子的教育是从做人开始,并不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背诵多少文字,做对多少个题,而是从《诗》《礼》入手。

为何要学《诗》

诗发自心生,能表达人的最真实、真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能够把话说的更好;为何要学礼,就是要教育孩子有道德,懂礼貌,不争不抢,与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为人处世。

4、老舍家训:勤奋是做人的根本

老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说:“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

老舍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儿为自己数学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兴,老舍却安慰女儿说:“60分也很高嘛

你比爸爸好,我小时候数学还净不及格呢

当女儿问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老舍先生回答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在家待着,我教你英语。

5、李世民家训: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他定了一条家训,即“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也就是说,每吃一顿饭,都不能忘记农夫的辛劳。

李世民作为一代皇帝,从不奢侈浪费,谦虚待人,而且从谏如流,广纳英才,成为一代明君,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胡适《我的母亲》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 李雅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 糜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

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

热爱我们的母亲吧

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

(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写作

教学设想

《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

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

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

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师板书: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二写作链接

1.师:《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

请说一说。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

你的母亲过生日吗

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

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4.学生写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

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

胡适一生仅一妻却有多位情人 初恋为他终生不嫁

胡适一生只一妻,婚外情人却不少

人生简述: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后来去往台湾。

经典语录:“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一生曾获36个博士学位,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卓尔不凡的建树。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发作猝死,3月1日在台湾公祭胡适时,送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一方面是思想上的激进者,同时又是个人情感方面的保守名士,其实他骨子里绝对是个多情才子,虽然只有一次婚姻,围绕在他身边的女人却着实不少。

多情才子:思想大胆,行为也大胆

胡适确实不愧是“旧道德楷模”,在五四先贤们“点把火先烧后院”,纷纷打破旧婚姻的全方位革命中,他的包办婚姻一直很稳定,并与结发妻子—小脚女人江冬秀风雨同行,白头偕老,这一点确实很不易。

但同时胡适又是一位多情才子。

在他写的一些爱情诗中,充分表现了其婉约之柔肠。

胡适生前曾留下这样一段小诗: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青年时代的胡适在行动上颇为“大胆”。

据胡适《藏晖室札记》记载,1910年二三月间,因家庭婚姻上的种种愁怨,事业前途渺茫,胡适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与戏子往来,或者逛,有时从这家出来又进了另一家。

胡适留学回国后威名远播,风度翩翩。

他上课的时候看到女生坐在窗边,寒风吹进来,就会很细心地走过去替她把窗户关上。

与女孩子们在一起,他总是有说有笑,温厚机敏,幽默风趣。

许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送来许多神魂颠倒的情书。

才子向来多情,这在人间不足为奇。

我们来盘点一下胡适一生经历的六段婚外情,或许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韦莲司

初恋情人,空候一生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胡适与康奈尔大学地质系教授亨利·韦莲司毗邻而居。

1914年胡适应邀参加一个婚礼派对,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儿,从纽约归家探望父母的韦莲司。

韦莲司比胡适大六岁,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在胡适心中,韦莲司是新女性的理想典范:“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项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唯一人耳。

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如此写道。

他俩在月下散步,湖边谈心。

韦莲司是搞艺术的,正在纽约艺术学校读书,胡适的文化底子是很厚的,所以他们谈论艺术、谈论天下大事,渐渐的感情越来越深。

1914年6月17日胡适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6月18日韦莲司带胡适去教堂观赏西方婚礼,回来的路上他们讨论东西方家庭伦理的差异,胡适的思想在韦莲司的启迪下,发生了重大转变。

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与韦莲司同在纽约,他们经常约会,还经常通信,胡适在短短两年中竟写给韦莲司100多封“情书”。

但他们之所以未能走入婚姻的殿堂,其一是胡适已与老家的江冬秀订婚了,母命难违;二是韦莲司的母亲反对异国通婚。

那时的美国种族歧视严重,华人的地位还是很低下的。

此后,身处两地的胡适与韦莲司常有书信往来。

1933年胡适作为文化使者应邀访美时,这对有情人终有机会得以鸳梦重温。

狂狷的韦莲司也曾给胡适写过这样火热的情书:“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想念你的身体,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

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后,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

胡适去世后,韦莲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

9年后,空候一生的韦莲司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遗物中有完好无缺地保存着的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陈衡哲

半年时间通信40封的红颜知己

胡适的感情世界里曾闯进另一位去美国留学的中国才女陈衡哲。

胡适当时正在办一个留学生杂志,陈衡哲就给他投稿,从实践上支持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陈衡哲当时也写了很多白话诗和白话小说,这些白话作品使胡适觉得找到了知己。

胡适跟陈衡哲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通了四十几封信。

就在陈衡哲满以为好梦成真的时候,胡适不得不回老家与江冬秀办婚事,陈衡哲万般无奈,只能与别人结婚。

后来胡适为他自己的第三个女儿取名叫苏菲,与陈衡哲在美国的英文名同音。

纽约市立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唐德刚,曾将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时与胡适的交往和对话写成《胡适杂忆》。

他认为胡适与陈衡哲的关系,当与曹诚英、韦莲司无异。

陈衡哲是湖南衡东石湾人。

其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父亲担任过清朝的官吏。

她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以西洋史为专业的留学生,中国第一个白话文小说家,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她后来的丈夫任鸿隽是化学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学第一任校长。

曹诚英

胡适为她差点和妻子离婚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

此时他们都没想到,这次婚礼上的邂逅,注定了他们后来漫长的苦涩恋情。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轻学者胡适。

此后他们开始通信,曹诚英请胡适指导她写诗和修改诗作。

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

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曹诚英。

这次胡适在杭州玩了五天,曹诚英始终陪伴左右,他们的感情发生了飞跃性进步。

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在诗的最后写道:前天,伊却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觑着,不敢正眼看伊了。

这首诗明写西湖,暗喻恋人。

敏感的曹诚英当然是心领神会。

后来,胡适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和尚庙租了房住下。

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

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是“驱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诗《秘魔崖月夜》),也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时期,以致有了爱的结晶。

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曹诚英也只好选择堕胎。

后来曹诚英由胡适推荐于1934年赴美国就读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937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安徽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是我国第一位农学界女教授。

曹诚英对胡适一直痴情不改,一往情深,鸿雁不断,相互都品尝着苦涩的婚外恋情。

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饭,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诚英作陪,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曹诚英曾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听从她的劝告,还是跟着到了台湾。

从此两人鸿雁断绝,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

徐芳

女学生与男老师“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1939年9月21日,出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收到了夫人江冬秀8月14日从国内寄来的一封信

这位小脚老太太在信中规劝胡适跟一位姓徐的小姐断绝关系。

胡适当晚复信,诚恳地表示:“谢谢你劝我的话。

我可以对你说,那位徐小姐,我两年多只写过一封规劝她的信。

你可以放心,我自问不做十分对不住你的事。

那这位徐小姐究竟和胡适有怎样的关系呢

2002年《百年潮》杂志第8期选登了现存胡适档案中徐小姐致胡适的十封书信,让我们了解到胡适这段不为人所知的恋情。

徐小姐名叫徐芳,是时期才貌双全的才女。

她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35年的毕业生,选修过胡适开设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毕业后一度留校工作。

徐芳是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曾孙女,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农工商督办徐建寅的孙女。

这位美丽的女生在学校原有不少追求者,她都不为所动,却把初恋给了胡适。

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适在上海有过一段罗曼蒂克的经历,借用徐芳本人的话说,就是她跟胡适“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1936年初,徐芳就与胡适开始书信往来。

信中徐芳称胡适为“美先生”。

写给胡适的信热情而真挚,坦率而大胆,很直接地表白了对胡适的感情。

信中称胡适是她“最爱的人”,称自己是“你的孩子”。

1936年8月,徐芳寄给胡适一张自己的小照,在照片背面写道:“你看,她很远很远地跑来陪你,你喜欢她吗

最为热烈的是在胡适赴任驻美大使后,她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你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忍受。

我有时恨你、怨你;但末了还是爱你。

反正还是那句话,我要永远爱你,我永远忘不了你。

后来,徐芳要求胡适帮她到美国深造。

当时胡适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不敢再触动这根神经,便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徐芳的联系。

洛维茨

红颜知己变师母

正当小女生徐芳一往情深地恋着胡适时,胡适却移情别恋,在出任驻美大使期间在异国另觅新欢。

这位女友叫萝德芘·洛维茨,犹太人。

1936年定居美国,被著名学者杜威聘为秘书,负责处理杜威的日常事务。

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就去看望恩师。

这是他与洛维茨的第一次见面。

他们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经常见面的好友。

从胡适日记来看,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给了洛维茨。

1938年12月5日,胡适因心脏病住院。

在他住院的七十七天中,洛维茨经常来看望胡适。

在洛维茨给胡适的信中,经常关切地提醒他注意身体健康,还在一封信中说:“对你来说,以有一个真正的管家为好。

如果是我的话,我希望在我回家时,有孩子们在…我知道,这必得结婚,必须对这个家付出我的一切。

我曾答应我在非洲的朋友,在今年底以前给他答复。

但下这决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还写道:“要作的决定使我很伤脑筋,有许多事情我喜欢和你说说,并征求你的意见…给我写封长信吧,现在就写

显然,这是在试探胡适的想法,可惜并未得到胡适的回应,她就于1939年9月与那位非洲的男友结婚了。

不料,这位先生命运多舛,结婚后仅仅一年就撒手人寰。

洛维茨重新陷于孤寂之中,但她与杜威相处十年,也有些日久生情,终于在1946年12月42岁时与87岁的杜威结了婚,成为杜威的第二任夫人。

此后胡适与她虽有通信联系,但昔日密友已是学生与师母的关系了。

陆小曼

从书信里看和胡适关系不一般

胡适是个热心人,喜欢成人之美。

他先后为四对名人做媒与证婚,分别是赵元任和杨步伟、千家驹与杨梨音、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和陆小曼。

亲自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点“鸳鸯谱”,确让胡适尴尬不已:“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却无法跟太太江冬秀离婚,陆小曼才转向徐志摩的。

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绯闻传开,胡适又积极参与其事,尽力撮合。

对胡适和陆小曼的郎情妾意,江冬秀早有耳闻。

看到丈夫很热心地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认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机和陆小曼眉来眼去。

为此,胡适一天到晚没少挨太太的骂。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分颇深,有当事人的亲笔表白为证。

笔者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发现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6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所写。

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虽然近两年来意见有些相左,可是你我之情岂能因细小的误会而有两样吗

你知道我的朋友也很少,知己更不必说,我生活上若不得安逸,我又何能静心工作呢

这是最要紧的事。

你岂能不管我

我怕你心肠不能如此之忍吧

“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地表一表

因为我以后在最寂寞的岁月愿有一两人,能稍微给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可见两人关系并不一般。

胡适为什么不敢与原配夫人离婚

胡适一家在美国纽约时,住的是五楼的公寓。

有一天,胡适不在家,有贼从窗户里爬了进来,当时胡适的太太江冬秀正在做饭,突然看见了贼。

她受到惊吓的同时,却并没有如美国女人面对歹徒时所习惯的大声尖叫,而是迅即走到大门口,拉开门,义正辞严地对贼说了一个英文单词:“GO

她的大胆与果决吓住了贼,他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也许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遭遇过这样临危不惧的女人,而且还是个矮矮胖胖、面色慈祥、手无缚鸡之力的外国老太太。

他愣在原地好一会儿,然后就真的顺着江冬秀的指示出去了。

江冬秀关上房门,折回厨房,继续做她的饭。

1938年,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对此,江冬秀大加反对,写信痛责胡适。

她从来不想做官太太,而只是希望胡适能够专注于学术。

胡适写信给江冬秀解释:“我们徽州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青山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今日所以能抬头见世人者,正是因为我们背上还有一个独立的国家在。

我们做工,只是对这个国家,这青山,出一点汗而已。

他在另一封信中,对妻子发愿说:“至迟到战争完结时,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活去。

胡适出身于安徽望族,自小衣食无虑,且见识过欧美权贵的享受,但他仍然艰苦朴素。

在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他无论是公款还是私款,能节约一分就节约一分。

如出门公干,为了省下门前叫出租车要付的小费,他都是跑到大使馆门前大道的拐角处才叫出租车。

江冬秀给他寄衣服,他写信回复:“一些衣服没舍得穿,还都很新,不要多寄了

1928年7月15日,胡适谈《贞操问题》:“女子为所污,不必自杀。

女子的贞操并没有损失。

娶一个被污的女子,与娶一个‘’,究竟有何区别

若有人敢打破这种‘迷信’,我们应该敬重他。

20世纪20年代,上海泥城桥开了一间叫“四而楼”的酒馆,很多人都不明白“四而”的意思,就去请教当时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胡适。

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挨不住脸面,只好亲自前往四而楼小酌,寻机向主人探问究竟。

主人说,楼名取自《三字经》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只不过图个一本万利的彩头。

胡几欲晕倒。

胡适说自己在任驻美大使期间,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在这个收藏里,他有一个发现:在全世界国家里,只有三个国家是没有怕老婆的故事,一是德国,一是日本,一是俄国。

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自由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的或极权的国家。

1921年10月中旬的一天,胡适应邀与辜鸿铭一起吃饭。

胡在当天日记中就此写道:“许久不见这位老怪物了。

今夜他谈的话最多。

他最喜欢说笑话,也有很滑稽可喜的…他说:俗话有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

我替他续两句:孔教拜孔子,孔子要上吊。

此指孔教会诸人。

他虽崇拜孔子,却瞧不起孔教会中人,尤其陈焕章,说陈焕章当读作陈混账。

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

这句话后来被李敖盗用。

胡适著书,有始无终,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下半部付之阙如。

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调侃道:“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

学生不解其意,问他何出此言

黄侃的回答颇为阴损:“监者,太监也。

太监者,下部没有了也。

学生这才听明白他是讽刺胡适的著作没有下部,遂传为笑谈。

胡适曾跟自己的原配夫人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举刀相向:“你要离婚可以,先杀了我和你的两个儿子

自此,江冬秀成了传言中的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37376333河东狮,胡适成了怕老婆的典范。

为此,胡适曾自嘲道:“怕老婆的国度,将是更的国度。

胡适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胡适不耐寂寞。

他声称最重视学术,要“二十年不谈政治”,数年之间,即创办《努力》周报,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朋友或不赞成其办报,担心他要做“梁任公之续”。

胡适自己说:“他们都说我应该专心著书,那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这一班朋友的意思,我都很感谢,但是我实在忍不住了。

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

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

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

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

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

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

胡适本有二十年不从政的誓言,但抗战爆发后,胡毅然出阁做了中国驻美大使。

胡做大使书生气十足,不喜酬酢,偏爱闲谈。

一天,胡看报,见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为国会议员,因是旧友,乃请他吃饭。

此公也是书生气十足,见是中国大使邀请,欣然接受,也不管这个大使是张三还是李四。

席间,史密斯突然说:“多年前我认识一个中国学者,他叫胡适,不知他现在何方

胡适受之请出任驻美大使,消息传出,日本方面备感压力之大,有舆论建议派三个人一同使美,方可抵抗住胡适。

此三人是鹤见枯辅、石井菊次郎、松岗洋古。

“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岗则是雄辩的。

20年代末,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曾邀请途经青岛的胡适到青岛大学来讲演。

不料轮船抵达后,却因风浪太大,无法靠岸。

胡适只好发一电报,电文曰:“宛在水中央。

杨接到电报后,回电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胡适每到一地,似乎都喜欢到该地的窑子里看看。

1922年,胡适到济南参加“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会议。

10月13日,这天傍晚,胡适去理发,看来他实在太困顿了,以至于理发的时候都睡着了。

洗头发时,他叫师傅用冷水洗头,才得以清醒。

这天晚上,邮局失火停电,大约无事可做吧,他在日记里这样写:“我就到济源里去看看济南的窑子是个什么样子。

进去了三家,都是济南本地的,简陋得很;大都是两楼两底或三楼三底的房子,每家约二人至四人不等,今夜因电灯灭了,只点油灯,故更觉简陋。

十时半回寓,早睡。

胡适刚从海外归来时,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

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他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

傅斯年就真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

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深厚,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

胡适和汤用彤闲谈,汤说:“我有一个私见,就是不愿意说什么好东西都是从外国来的。

胡适也笑着对他说:“我也有一个私见,就是不愿意说什么坏东西都是从印度来的。

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时,就在黑板上写着: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引得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1923年,胡适曾经为青年们拟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把《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也列了进去。

梁启超对胡适说:“我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识浅陋,但说连国学的最低限度都没有,我不服

1910年3月22日,大雨滂沱。

胡适和一帮朋友在喝酒,大醉后雇一辆人力车回家。

车夫乘他酒醉,顺手牵羊,剥了他的衣裳,偷了他的钱包,把他扔在雨里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