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舞蹈串词(舞蹈串词主持词)

舞蹈串词(舞蹈串词主持词)

汉朝文化活动主持词

一 楼主,要在不明白活动具体开展的情况下,去写主持稿,是很难的

二 我们团队只能够给出建议,首先,将汉朝的代表性物品找出来,比如文化,比如诗歌,比如手工品

三 这些物品列出来后,就可以插入这个汉朝文化的活动中去,比如有人表演舞蹈,就在主持词中插入当时可以结合的特色

四 祝愿楼主支持工作顺利,并且获得赏析

舞蹈桃夭的解说词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

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

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

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色彩明丽,极少萎靡,颓废的情绪。

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

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

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

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适合跳古装舞蹈的歌

要好听

静月

中国民族特色舞蹈有哪些

孔雀舞、踢踏7a64e4b893e5b19e31333366303831舞、麦西莱甫、扇子舞和狮子舞等等。

1、傣族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

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姻雅。

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

2、藏族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

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

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3、新疆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

根据地城不同,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

它 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

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

4、朝鲜族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

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

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

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5、侗族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

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

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炮鸣放迎接。

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

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

扩展资料:

载歌载舞,自由活泼。

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

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情之所至,即兴发挥。

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族舞

元旦会演主持词

资料:元 旦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建立,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相和歌的舞蹈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

舞台上,20位轻纱罗裙的少女怀着迎接春神的喜悦,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用清亮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与眷恋。

那轻快的旋律,那蓬勃的朝气,不正昭示着更加绚丽的明天吗

这一段《相和歌》选自《铜雀伎》的片段,此为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汉族民间歌曲的通称。

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汉代

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

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

《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

《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

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

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

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

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

“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

“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

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耕)xiāng(香)hè(贺)”,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

至此,“相和歌”应念“xiāng(相)hè(和)歌”。

舞蹈『点绛唇』表达的什么意思啊

舞蹈讲述的是一名女子急切盼望丈夫归来,又怕丈夫归来时自己没有了美丽的容颜,所以一次次的照镜点唇,又一次次的推门望夫。

思夫心切,出现夫君归来的幻觉,却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

所以又回归椅上,继续点绛唇。

舞蹈是根据宋朝李清照的《点绛唇》改编而来的。

李清照的《点绛唇》描绘出一位待嫁闺中的少女,活泼灵动却又青涩羞怯的形象,而女子古典独舞正是描绘的这一形象特点。

全舞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为基调,运用具有明确指向性意义的动作,期盼的眼 神,对镜自怜,娇羞地背手,推开窗子,喜悦地奔跑,沉醉于自身美貌的骄傲。

莫名地惊恐,难以自制的悲伤,失落的衰颓,强颜欢笑…

来表达出她的心理活动,但她却总被禁锢在一 个小小的空间,那椅子如同一把枷锁一般限制着她的行动。

她的喜怒哀乐不断地上演,然而她的等待总戏剧性的不能如愿以偿。

所以,不妨将这支舞看作这位女子的纯粹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66330的臆想与心理活动,她的妖冶、艳丽、慵懒、惊喜、幻想、期盼、欢愉、惊诧、悲伤、失落、彷徨,都只是她心中一直被压抑着真实的此起彼伏罢了。

所以,不妨以一种凌驾于严密逻辑思维的跳跃性思维来看待,或者将其视作奔腾不息而难以捉摸的意识流,不去探究其所表达的具象。

而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的意象,顺其身心地去理解—谁没有过踌躇不前,思绪不断,悲喜交加的时候呢

《点绛唇》这个舞蹈作品,一开始便将这个动作赋予了一种悦已者容之情。

每次的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最好的自已与心上人的相见,可一次次回眸凝望,满心期待,从青春年少静待至美人迟暮。

她一次次的失落心碎,似乎都没有等到那个人…她最后仅剩下慌乱,无 奈,静置一旁,仍残留着一丝希望…她的等待贯穿了整个人物的一生,她的爱,她的怨,对一切的渴望,湮没于一世。

但她最后竟仍能抱着一丝希望去等待,镜子似乎也被赋予了灵魂,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我只能感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扩展资料《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宋朝)李清照

翻译: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

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舞蹈罗敷行讲述了什么故事

该怎样跳好这个舞蹈

请舞蹈专业人士回答,谢谢啦

北京舞蹈学院华宵一表演的古典舞,成功地塑造了采桑女秦罗敷的美丽形象。

刻画出农家少女罗敷郊外采桑的情景,时而轻快时而飞腾,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陶醉忘我,表现出罗敷采桑时的一系列美好情态和少女劳作时的愉快心情。

(据说她的美令无数行人为之驻足,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采桑要到城南,她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绳络,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著倭堕髻,耳上挂著明月珠。

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

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她一行,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

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因为多看了罗敷一眼)。

《罗敷行》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又名《陌上桑》,讲述的是一个叫罗敷的面容美貌的女子,她喜爱养蚕采桑,经常去城南采桑。

某天她在路上遇见一个使君,使君想强占罗敷,于是罗敷用自己的智慧对他进行了讽刺还使君知难而退,表现出罗敷勤劳善良,鄙视权贵,又不乏机智幽默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她的美丽坚贞、机智勇敢。

电视剧《大明宫》曾引用过这个典故。

舞蹈背景音乐相当棒,出自我国琵琶演奏家赵聪专辑《聆听中国》中的《月舞》,这曲新民乐作品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由布拉格爱乐乐团配合,还有二胡的solo,两种前锋型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2633561器彼此“斗嘴”,颇有点知音相遇的滋味。

二胡优美的旋律,琵琶晶莹的音色,将嫦娥奔月这个中国的古老神话,凄美的故事在琵琶晶莹剔透的音色和二胡悠扬的旋律中得以缠绵倾诉。

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时尚风格巧妙结合,仿佛人声缠绵的对话,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仰望阴晴圆缺的月亮,似有似无的缥缈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壮族舞蹈的简介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

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

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

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

此外,贵县罗泊湾一号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为《从器志>的随葬品清单,上面写有“栓”、“越筑”等乐器。

由此表明当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十分繁荣。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

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

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

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

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

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

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以汉文化为主题,引出舞蹈《礼仪之邦》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

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 汉文化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

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

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

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

散文有着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

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

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

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

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欢迎来到礼仪之邦,这相有礼了。

请看舞蹈《礼仪之邦》这个任务 太艰巨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