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

爱下棋的国王阅读理解(爱下棋的国王阅读理解联系实际说一说)

爱下棋的国王好词好句

一千零一夜《一个小行囊》

青年人说他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卡彼勒国王塔伊乌鲁斯,统治着白尼。什赫朗人。当时白尼。什赫朗人中有一万名英勇善战的酋长,每个酋长拥有一百座坚固的城堡,国王另外还统辖着七个独立的王国,这些独立王国的君主都很顺从地对他称臣纳贡。国王权力很大,他为人公正廉明,颇受臣民拥戴。

美中不足的是国王没有孩子,他为此常常闷闷不乐,一心盼望上帝能够使他如愿以偿,让他喜得一子,将来也好承管江山大业。一天他召集国内知名的学者。哲人和占星家,满怀希望地对他们说:

"今天请各位来,是请你们为我占卦。算命,看看在我的一生中会不会有个孩子来继承王位?"

得到国王的命令,众学者。哲人和占星家便认真地细细研读书本。悉心地仔细观察星宿,他们汇集各方面情况后,得出了结论,异口同声地回禀国王道:

"启禀国王,根据我们查阅资料。观察星宿,汇总各方面情况,得出的结论是陛下将来会有继承人,而只有胡拉萨国王的女儿,才能为陛下生太子。"

国王听了,喜出望外,重赏了他们,旋即召见宰相,面授机宜。宰相佐尔文武双全,千夫莫挡。国王将众学者。哲人和占星家的预言告诉了宰相,说道:

"爱卿,我要你去胡拉萨国,替我向国王的女儿求婚。"

宰相佐尔领命,当即率大批人马出发。临行时,国王写了一封求婚信,并命人挑选出宫中最好的丝绸。珠宝。玉石。金银和各种名贵首饰,用一千五百只骆驼和骡子驮着,让宰相送给胡拉萨国王,作为聘礼。

宰相率众日夜兼程,来到胡拉萨境内,胡拉萨国王百核勒旺得知卡彼勒国王塔伊乌鲁斯派宰相佐尔前来求亲的消息,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并招待他们在城堡住下。宰相佐尔将卡彼勒国王的亲笔信和大批聘礼交给胡拉萨国王。胡拉萨国王读了信。收下聘礼,高兴极了,对宰相佐尔说:

"您不远千里而来,代表国王求婚,我表示热烈欢迎,贵国王的心愿,我一定尽力玉成。"

胡拉萨国王与王后和公主商议此事,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于是胡拉萨国王向宰相佐尔宣布愿意联姻的消息。宰相佐尔知道求亲成功,如释重负,便心安理得地住下来,等待办理缔结婚姻的手续。两个月过去了,宰相很想回国复命,便向胡拉萨国王告辞。胡拉萨国王欣然同意,随即吩咐准备好订婚必备的一切,并邀请宰相。大臣和大牧师参与订婚仪式,替公主和卡彼勒国王之亲事写下婚书。胡拉萨国王为公主准备了十分丰厚的嫁妆,有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金银器皿;同时,下令装饰京城,隆重庆祝公主的婚事。

公主出阁之日到了,满朝文武。全城百姓无不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喜庆气氛之中。胡拉萨国王依依不舍的亲自将公主送出城门。宰相佐尔辞别胡拉萨国王等人,倍加小心地护卫公主,回到卡彼勒国。

卡彼勒国王获悉宰相佐尔护卫公主圆满归来的消息,当即吩咐装饰京城,大摆宴席,欢天喜地地与公主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公主果然身怀有孕,妊娠期满,生下一个又白又胖。如同十五的月亮般的男孩。国王欣喜若狂,又召集知名的学者。哲人和占星家们,对他们说:

"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喜得王子;现在你们来替王子算算命,看看他这一生中的吉凶祸福。"

于是众学者。哲人和占星家诚惶诚恐地查阅各种资料。认真地观察星宿。仔细地占卜后,对国王说:

"太子的命运光明吉利,只是在十五岁时要遇到一次风险。如果他能闯过这个难关,就可以征服异己而成为更伟大的国王。"

国王听了,甚为欢喜。他给王子取名詹萨,吩咐奶娘和保姆好好哺育。王子个头长得很快,在他五岁时,国王教他读《新约》。学武艺,在他不满七岁时,便学会了骑马射箭。从此,他的武艺逐年增长,所精通的武艺也越来越多,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年人,国王眼见他健康成长,心中很高兴。

一天国王要外出狩猎,便吩咐预备好打猎用的坐骑。弓箭。长茅等。他带着太子和一般人马上山,追逐。围猎野兽。随从人等打猎十分踊跃,收获颇丰;正当他们要收拾下山之时,太子忽然看见一只美丽的羚羊在惊慌失措地奔逃,便策马追踪而去,有七名随从也去协助太子追捕羚羊。

太子一行人快马加鞭,紧追羚羊不舍,一直追到海边,看上去那羚羊已无处可逃,很快就要被捉住了。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羚羊竟毫不迟疑地跳进海中,熟练地游向海中的一只小渔船,还爬到渔船上躲避起来。这种奇异的景象反而促使太子等人更加急切地要捕到羚羊,于是他们从马上下来,跳进海中,游到渔船上,捕到羚羊。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准备返回。这时太子詹萨突然看到海中一个大岛,便对随从说:

"我想到那个海岛上去看看。"

随从们对太子的命令只能执行,于是他们一齐动手划船,到海岛上游览一番,然后又回到船上,划向岸边。这时海风骤起,海浪滔天,渔船在风浪中犹如一片小树叶,东飘西荡,失去了方向。太子等人又累又困,迷迷糊糊地在船上过了一夜。次日天亮时,他们看到眼前是水天一片,知道自己已迷失在苍茫大海之中了。

卡彼勒国王塔伊乌鲁斯眼瞅着爱子詹萨带着七名随从乘兴追捕羚羊而去,却不见返回,便命令众将官,分几路人马,四处寻找。其中一路人马在沙滩上看到一个留下来看守马匹的随从,便向他打听太子詹萨和其他六名随从的下落。那个留守的随从将情况叙述一遍。他们将他和马匹一起带回猎场,并向国王禀报寻找太子的情况。国王听了,知道太子在大海中迷失,不禁痛哭失声,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良久,国王痛定思痛,稳住神,提笔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太子曾游玩的那个海岛上;同时他调集一百只船,派众官兵分头寻找太子。一切安排就绪,国王才垂头丧气地率众打道回城。王后得知太子詹萨去向不明,以为他必死无疑,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

奉命四处寻找太子詹萨的各路人马,在茫茫大海中,整整飘泊十天,却始终不见太子踪影。他们万般无奈,只好唉声叹气地回到王宫,向国王如实禀报。

再说太子詹萨和六名随从在苍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狂风不时袭来,掀起滔天巨浪,他们的渔船,在惊涛骇浪中,飘来飘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可是他们已失去自持能力,只好任凭风浪的摆布。后来他们的船被风浪推到一个海岛的附近,他们这才操起船桨,尽力将船划向海岛边上。众人急忙登陆,在岛上走了很久一段路,才发现一眼甘泉。泉眼边坐着一个人,正在那里如同小鸟般发出啁啁啾啾的叫声,同时,他的头还不停地摆动着,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又向左。太子詹萨等人感到很奇怪,正要上前问话,那个人的身体突然裂开,成为两半,向不同方向跑去。太子詹萨觉得更加奇怪了。他们惊魂未定,从山背后蹿出一大群人,他们哄然而至,每个人又都分成两半,露出要吃人的狰狞面目,张牙舞爪地向他们扑来。太子詹萨等人见势不妙,慌忙转身向海边逃跑,他们跳上渔船,操起船桨,向深海划去。那群怪人追到海岸边,见他们乘船逃走了,便在岸上啁啁啾啾地喊叫不止。太子詹萨等人将船划到大海中,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定睛一看,方才发现六个随从只有三个逃上船来,其余的三个随从已被那些怪人抓去,吃掉了。

太子詹萨和余下的随从死里逃生,他们相依为命,同心协力,划着渔船在苍茫大海中航行了一昼夜,却不知驶向何方?他们饥肠辘辘,饿得实在撑不住了,便将那头羚羊宰杀掉充饥。刚吃完,狂风又起,渔船被吹到一处海滩。他们走上海滩,登上海岛,看到岛上有流水潺潺的小河,有果实累累的树木,景色十分优美,犹如人间乐园。太子詹萨看到这里,觉得此岛环境幽静,但不知这个大海岛全岛的情况如何,便对随从说:

"你们有谁愿意到岛上各处去看看,回头给我介绍一下,我也好有重点地游览。"

"让我去吧,"一个随从自告奋勇,站出来说,"我先去看看,再来带你们去。"

太子詹萨说:"偌大的海岛,就你一个人去观察,什么时候才能转得过来呢,不如你们三人一起去,可以快些回来。"

三个随从领命,立即深入到海岛中部,看到那里有一座云石城堡,整座城堡里里外外,所有的建筑设施都是用透明的水晶石建成的。城堡中的花园和池塘,十分宜人,花园里到处是散发着扑鼻芳香的鲜花和芳草,成林的树枝上结满丰硕的果实,一群群的鸟儿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池塘边有个大厅,里面摆满了桌椅板凳,中间有一张镶满珍珠宝石的赤金床。可是三个随从在这座庞大的城堡中走了个遍,却始终未见到一个人。这种情景使他们感到十分惊诧不解,于是急忙从原路回到太子詹萨处,将观察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向他作了汇报。

太子詹萨听了随从的汇报后,说道:

"那么奇怪的城堡,我要亲眼去看看。"

说完,他命随从们带路,来到那座城堡中,觉得如同置身于仙境,那用水晶石建成的屋宇亭台,那鸟语花香的花园。池塘,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胸中充满了惊诧和欢愉。他在水晶石铺就的地面上漫步,品尝着树上的鲜果,坐在池塘边歇息,欣赏着这大自然的美景。他们游览了城堡各处,天黑时来到池塘边的大厅中,准备在那里过夜。詹萨端坐在那个赤金床上,随从分立两边,悉心伺候。城堡一片空寂,太子詹萨坐在赤金床上,想起故国宫廷,亲生父母,觉得自己离乡背井,流落异地,身边随从所剩无几,不禁悲从心头来,潸然泪下。

这时一阵强烈的喧噪声由远而近,在这寂静的城堡里引起强烈的回响。太子詹萨等人愕然抬头朝门口一看,原来是成群的猿猴,如同蝗虫般呼啦啦扑过来,吓得他们呆若木鸡。

这些猿猴是这个海岛上的主人,它们本来分散居住在海岛各处,可是这天傍晚它们发现了停泊在海边的小渔船,就把船给捣毁弄沉了,然后拥进城堡来看个究竟。几只大猿猴跑到太子詹萨面前,向他致意,并恭恭敬敬地垂手分立两侧,又有一些猿猴捉来几只羚羊,宰掉后剥了皮,拿去烤熟,盛在金银大盘中,摆在太子詹萨面前,请他和随从们一起吃喝。太子詹萨边吃喝边问道:

"请问,这座城堡是谁的?"

猿猴首领说:"这座城堡原是大卫之子所罗门大帝的,他在世时每年都到这儿来住几日,如今您来了,您就是我们的国王,我们都是您的臣仆。从今以后,我们都听从您的调遣,您的命令就是圣旨!"

猿猴首领说完,率众猿猴一齐跪下,朝詹萨三叩九拜,然后顺序退出大厅。散去。

太子詹萨等人惊魂已定,安然在赤金床上和靠从前,在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执政期间,一天夜里,他心绪不宁.烦躁不安.他把宰相张尔蕃召来,对他说:

"张尔蕃,今天晚上我心里烦躁得很,一直惴惴不安,忧愁和苦闷折磨得我好苦.我相信你也不愿意看到我这么痛苦吧,你得帮我想个办法,使我能够消愁解闷才好!"

宰相张尔蕃想了想,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名叫阿里.艾哲敏,此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又能说会道,他记得许多的传说故事,能讲述各种优美动听的见闻.他的讲述,不仅可以使人消除愁闷.心旷神怡,而且还能教人增长不少知识.拓展眼界呢."

哈里发一听,便急于要见到他,说道:"那你还不快些把他给我找来!"

"遵命!"张尔蕃领旨,即刻动身去找阿里.艾哲敏.

阿里.艾哲敏听说哈里发连夜要召见他,受宠若惊,赶忙尾随宰相张尔蕃,走进王宫,来到哈里发面前.他极其热情地向哈里发致意问好,颂扬了哈里发.可是,哈里发还没听完他的颂词,便让他坐到身边,对他诉苦道:

"阿里呀,你来了,太好了,你要知道,我今天心情不好,心中又烦又乱,这使我受尽了折磨.我听宰相张尔蕃说你的经验多.阅历广,又会说很多故事,今晚上你就给我说些优美动听的故事,替我消愁解闷吧."

阿里说:"陛下愿意听我说故事,这对于我来说,不胜荣幸之至!我想听听陛下的意见,您想听哪一类的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还是我所听到的呢?"

哈里发说:"你亲身经历的事情,一定是生动有趣的,那就讲讲你的所见所闻吧."

阿里弄明白了哈里发的心思,知道哈里发要听他亲身经历的趣闻,便讲了起来:

"有一年,我离开故乡巴格达,到外面去经营生意,身边只带一个童仆,供我使唤.这个童仆背着一个小巧别致.精美漂亮的行囊,里面装着几件日常用具.我们走了几天,到达一座城市,刚要想在那里经营买卖,就发生了一桩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个作恶多端.横行霸道的库尔德人,突然来到我们面前,横眉竖眼地找茬儿,他一把将童仆背上的行囊夺到手中,硬说这行囊是他的.里面的东西也是他的,甚至恶人先告状,大声喧嚷,说什么是我偷拿了他的行囊!我见他满脸杀气,长得膀大腰圆,知道自己身单力薄,不是他的对手.我见上来围观的人越积越多,便向人们说:'各位好心的穆斯林兄弟们!你们帮帮忙,快把我从这个蛮横不讲理的家伙手中救出来吧!,人们纷纷为我们劝解,可是,任凭我怎么据理力争,那恶汉却一口咬定行囊是他的.于是,有人站出来说道:'你们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大街上,争吵到什么时候算一站呢?不如你们到法官那里,阐明自己的理由,让法官秉公而断,从而了结这件事好了.,我听此人说得在理儿,便与那恶霸来到法官面前.法官见了我们就问:'你们到法院来是起诉谁呢?你们都有什么冤枉?从实说来吧!,于是,我对法官说:'法官大人,我们之间的争执是从一个行囊引起的,所以前来服从您的决断.,法官问:'你们两人中谁是原告呀?,法官的话音儿未落,不料,那个库尔德人抢先一步,说道:'法官大人,当然我是原告了,这个人平白无故偷了我的行囊!这个行囊是我的,行囊里面的东西也是我的.,法官问他:'既然你说你是原告,又说这行囊是你的,那么,我来问你,这行囊是什么时候丢的?,库尔德人说:'昨天丢的,这是我最心爱的行囊,由于丢失了它,使我昨晚一夜都没能睡觉啊.,法官又问:'你说它是你最心爱的行囊,那你说说看,这行囊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见法官进一步追问,那个库尔德人毫无惧色.如数家珍般地说道:'在我的行囊中,有银质眼药棍两根.眼药一罐.手帕两条.镀金杯两只.烛台两个.帐篷两个.大盘子两个.汤匙两把.枕头一个.皮毯两条.洗手壶两个.瓷盘一个.铜脸盆两个.沙锅一口.瓦罐两个.木杓一把.粗针一根.干粮袋两个.雌猫一只.母狗两条.托盘一个.绳子两条.袍子一件.皮衣两件.母黄牛一头.小牛犊两头.山羊一只.公绵羊两只.母绵羊一只.羊羔两只.绿幔子两条.公骆驼一头.母骆驼两头.母水牛一头.公黄牛两头.母狮一只.雄狮一只.母熊一只.雄狐狸两只.靠椅一张.床两张.房屋一幢,内有两个大厅.走廊一道.两间卧室和双门厨房一间.以上所说均以事实为依据,还有一些库尔德人可以为我作证,证明这个行囊确实是我的!

"那个库尔德人一口气说出这个小小的.行囊中,竟放有这么多东西,使法庭上的人无不惊诧,人们面面相觑,那个库尔德人却面不改色.

"法官只好问我:'刚才,库尔德人已把行囊中的东西说完了,现在轮到你说了.,

"我定了定神,先向法官致意,然后说道:'尊敬的法官大人,若问我这个行囊里有些什么东西,我可以说,它里面只有破烂不堪和缺窗少门的屋舍.住宅各一个.狗窝一个.孩子读书写字和年轻人玩骰子游戏的地方各一块.帐篷一架.麻绳一捆.铁匠炉一座.鱼网一张.拐棍一根.木桩一捆.巴士拉.巴格达城各一座.翁顿大帝之子尚多德霸王的宫殿一幢.男女儿童各一群.还有闲杂人等上千名.他们都可以证明这个行囊是我的!,

"人们听了我的陈述,同样也惊诧不已.那个库尔德人则大呼小叫.痛哭流涕,对我破口大骂,又强词夺理地抢着说:

"'法官!你难道就不相信我所说的话吗?我可以告诉你,我这个行囊是很出名的,囊中之物全都是珍贵的东西,比如说还有炮台.堡垒好几座.城市一座.乡镇两个.长枪两杆.白鹤.狮子各一群.牧马.小狗和雄马各一匹.纯种的骏马两匹.兔子两个.下棋的人一大群.娼妓一名.两性人.瞎子.跛子.牧师.主教.法官各一名.聪明人.瘫痪者.教会执事.僧侣.见证人各两名.这些人足以证明这个行囊是我的.,

"法官听了库尔德人的狡辩,又转身对我说:

"'他又做了一些补充,那么,阿里,你呢?,

"我强忍着满腔的怒火,说道:'尊敬的法官大人,如果我要补充的话,我还可以说,我这个行囊里面,还有锁子甲一件.宽剑一把.武器库一个.长着尖利长角的公羊一千只.羊栏一个.汪汪叫着的良种狗一千条.栽种着无花果.葡萄.石榴.芒果.苹果.香蕉及各种花卉的果园和花园各一座.美术.雕刻作品数幅.玻璃瓶.酒杯一大堆.美丽的使女一群.歌女一队.专为婚礼演奏.歌颂.欢呼的人一群.宽大的区域.场所数块.和睦的手足弟兄.喜笑颜开的亲朋好友.被拘押的罪犯各一批,他们每人都携带着刀枪剑戟.高举着旌旗.吹奏着乐器.另外,还有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梳妆待嫁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专程前来恭贺新喜的即兴演出的歌伎舞女们,此外,还有埃塞俄比亚姑娘五名.印度姑娘三名.麦地那姑娘三名.希腊姑娘二十名.土耳其姑娘五十名.波斯姑娘七十名.库尔德姑娘八十名.格鲁吉亚姑娘九十名.行囊中还有源远流长.湍流不息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猎网一张.燧石一块.火镰一个.以柱石多而著称的余勒姆尼宫一座.流氓.娼妓一千.马房一所.广场一个.礼拜堂.澡堂数个.建筑师.木匠各一名.木板一块.钉子一颗.吹箫的黑人一名.当官的.当马夫的各一人.现款十万元.布匹二十箱.粮食仓库十个.此外还有五湖四海.七沟八梁.草原.山脉等,尽在我的行囊之中.而且,波斯王艾努什尔旺和苏里曼大帝的宫殿,也在我的行囊中.如果说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话,那么,我日常换用的内裤.外褂,也在囊中呢!对了,还有极其锋利的剃头刀一千把.假如法官大人不怕我报复.不把这小小的行囊判还给我的话,我就要用这剃头刀来刮您的胡子了!,

"法官耐心地听完我和那个库尔德人的振振有词的申辩,越发感到迷惘.糊涂起来,说道:

"'看来你们俩都是一路货色,都是没有信仰的坏蛋和恶棍!你们一个比一个更为肆无忌惮,当面编瞎话来嘲弄法官,拿法官解闷儿!我要问你们,还有王法没有?你们视法纪为儿戏,终归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你们想过这严重的后果了吗?很显然,你们每个人的申辩.陈述,都是极其荒诞而离奇的.不能令人置信的,也是前人闻所未闻.从无记载的.任何人都可想而知,你们所说的那么多东西,一个小小的行囊岂能包容得了?即使是从中国到温姆艾尔辽尼.从波斯到苏丹.从瓦第努尔曼到胡拉沙那么辽阔广大的地域也包容不下呀!况且你们滔滔不绝地列举出来的那一大堆东西,都是语无伦次.异想天开.胡诌八扯信口而说的,又怎么能令人相信呢?难道这个行囊是无边无际的太空.无底无尽的海洋?否则的话,它又怎能容纳下你们所列举的那么多的东西?,

"法官说完,吩咐打开行囊检查.我遵从命令,把行囊打开了.法官一看,只见里面有一个面饼.一个柠檬.一个乳酪和几个橄榄.由此真相大白,那个库尔德人也觉得没意思,转身要走.我抢前一步,把破行囊扔到他的怀中,自己倒转身先走了."

哈里发听了阿里.文哲敏说完他的一段亲身经历,觉得很有趣,直笑得前仰后合,拍手称快.这时,他心中的愁闷已经烟消云散了.

"原来停泊在这儿的渔船怎么不见了?"

猴将相说:"启禀主上,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你们划船靠岸,走上海岛之时,我们就已经发现了你们,而且决定请您当我们的国王。因为担心你们害怕我们,登船逃离海岛,我们便捣毁弄沉渔船,从而切断了你们的退路。"

詹萨此时只能望洋兴叹了,说道:"我们已无法离开这个海岛了。对于上帝安排的事情,我们也只好坦然接受。"

在猴军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一条河边,见对面有一座高山,山上到处是专门吃尸体的鬼怪。詹萨问猴将相:

"那些食尸鬼在干什么?"

猴将相说:"它们是我们的仇敌,我们到这儿来,就是为了与它们决一死战的。"

这时,那些食尸鬼怪见他们到来,迅速调动兵马,奔下山来,汇集在河对岸,与他们对垒。詹萨仔细一看,食尸鬼一个个身材魁梧,骑着高头大马,有的昂着牛头,有的呈现驼面。食尸鬼不由分说,凶相毕露,操起柱石般的石头向猴军阵地砸来,而且攻势越来越猛,眼看猴军有些招架不住,即将溃败之时,詹萨对猴军下达命令道:

"弓箭手注意,快张弓搭箭,瞄准食尸鬼,发射!"

话声刚落,飞箭离弦,射向敌阵,许多高大粗壮的食尸鬼砰然倒地。敌阵顿时大乱,食尸鬼们抵御不住飞箭攻势,全线崩溃,抱头逃窜。猴军转败为胜,便涉水过河,乘胜追击,又射杀。打死许多食尸鬼,其余的食尸鬼瞬间逃得无影无踪。猴兵在詹萨的果断而英明的指挥下,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他们一班人马来到一座山脚下,见那里立着一座云石碑碣。詹萨走到碑前,仔细地阅读碑文,只见上面写道:

"读此碑文的人须知:

你既然已经来到此地,便是猿猴的国王。在你执政期间,猿猴可免受食尸鬼的侵扰,而安居乐业。你如果想离开它们到别处去,此处只有两条出路。其一是沿山麓往东,行三个月的里程,须经过野兽。食尸鬼。妖魔。精灵所盘踞栖息的险恶地带,直通环绕陆地的大洋区;其二是沿山麓向西,行四个月的里程,须经过蚂蚁谷至火焰山,经十日的苦难历程,才能越过火焰山。山下有湍急澎湃的河流,每逢礼拜六河水枯竭见底;河边有一个大城市,是这个地区惟一的城市,城市的居民都信奉犹太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一个小故事是怎样的呢?快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改写小故事,体会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离别的愁绪以及深厚的情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一个小故事篇一: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太阳露出了半个红脸,街道上寂静极了,西边偏僻的小路,弯弯曲曲,路上鸦雀无声,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个人,他们手牵手,默默无闻的走着,那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

慢慢地,两人走到江边突然停了下来。李白满怀深情地说:“贤弟,今日本是兄弟游山玩水之日,可你我却要在此离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因愚兄有要事在身,不能与你一同赶往扬州,等我办完了事,我一定到扬州找你,到时候我们再饮酒赋诗,来个一醉方休。”孟浩然欣然一笑:“仁兄,不知我们这一离别何时才能相见。不过,要记得,我们之间的友情就是万水千山也隔不断,我心有你,你心有我!”李白随手拿出纸笔:“贤弟,你的突然离开,我也没有什么准备,让我再为你作画一幅,你看见这幅画,便如同看见我一般。”于是,李白挥手大作,一幅美丽的画呈现在眼前。孟浩然把珍藏多年的一块玉佩送给李白,上面刻着五个大字:友情无尽头。

孟浩然登上了一叶小舟,缓缓地驶向远方。李白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大声喊到:“贤弟,一路顺风!”“我在扬州等你!”孟浩然回应道。想起和孟浩然春天赏花吟诗、夏天饮酒赋诗、秋天观叶赏诗,冬天看雪作诗的'情景,李白的眼睛湿润了。看着友人的小舟渐渐的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江水浩浩荡荡地在天边奔流。李白俯身疾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一个小故事篇二:

一天,老朋友孟浩然对我说他要去扬州远行。我送他来到长江码头的黄鹤楼前。眼见着老朋友就要与我分别了,心中不免有一些惆怅:“今昔送君去也,今后见面难昔!”浩然吟也:“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兄长,切勿心伤。若有缘之,日后必定相见!”“话虽如此,但相处之久,心中难免有些不舍。”

望着滔滔江水,我不禁一阵心酸。“兄长莫难过,瞧,三月春光如此美妙,两岸花红柳绿,水中倒映着花草,帆船如同星儿,把江水点缀得如此美丽。我们若不笑几声,岂不是辜负了这一片美景?”“贤弟说得对!我们在次离别,以后,肯定能再相见!”“兄长,这就对了!船要走了,我上去了!”“好!贤弟慢走!”孟浩然走上帆船,船夫摇起桨,把船驶向远方。慢慢地,船再我眼中越驶越远,最后消失再蓝天碧水相交接得地方。

我虽看不见浩然兄乘坐的帆船,但我的眼睛仍然不肯离开船消失的地方。此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只是滔滔江水正在向天际奔流而去。孟兄,若是有缘,我们一定可以再相见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一个小故事篇三: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礼李白朋友—孟浩然将要乘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李白来到长江边为孟浩然送行。

李白说:“孟兄,千言万语也无法代替我对你依依惜别的心情。我们将要在此分别,望你一路走好。”

孟浩然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有缘千里再相会,到时我们再聚在一起开怀畅饮,珍重啊!”

说完,孟浩然便背上行李,踏上了小船,挥手向李白道别。李白目送着小船离去,直至小船消失在天空的尽头,他还是久久不肯离去。他看着身边青翠的柳树和含苞欲放的花儿,不由得诗性大发,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_朱敦儒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宋代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译文

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槿树篱笆茅草房屋,便有了山家的风味。栽花艺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

总却世事营营,胸中没有半点挂虑,自然容易心与景浃,感受到外间景物欣然自得,好象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于人似的。称心如意的度过余日无多的暮景。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就好像尘世之外。

注释

感皇恩: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随宜:按方位地势安排:旋:很快。

槿篱:槿:槿树。以槿树枝做成的篱笆。

趁游戏:趁机游戏人间取悦人们。

洞天: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尘寰(huán):犹尘世。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朱敦儒被劾罢职,提举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十几年十月诏许致仕,次年仍居临海,不久退隐嘉禾(今浙江嘉兴)岩壑,这首词可能与《感皇恩·早起未梳头》同时作于退居嘉禾之后不久,写作者归隐后闲淡愉悦的田园生活。

赏析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开篇引领全词,似儿歌、童谣般浅显明了,读来轻松亲切。一个小园子,两三亩地,词人如话家常一般谈论自己的生活,透露出一丝清心寡欲和知足常乐的坦然。

“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这三句在内容是对上句的承接,词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上鲜花和竹子,俨然一派园林之风,他又在园子周围插上一圈整齐的篱笆,再加上一间茅草屋,带着几许山里人家的味道。

词人用词匠心独运,整个上阕既没有用任何优美的词藻加以修饰,也没有用一字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平实自然的词语,烘托出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隐逸情感,一花、一竹、一篱、一舍,勾勒出一幅城郭依山栾、茅舍傍流水的田园画,令人心旌荡漾。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这正是词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每日畅游在自己的小园子里,品品躬耕之乐,不为红尘世事劳心伤神,闲来无事的时候在池边饮上几杯美酒,醉于形更醉于心。这几句简单的景物描写里糅进点点叙事,更突出词人闲适从容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词人仍然沿用上阕惯用的笔法进行描摹,在静谧恬静的山林里每日围绕自己过活,心中没有任何牵挂,迷人的风景也争先恐后地映入眼帘。词人抛去周遭庞杂的污秽和杂念,只管循迹山林,沉醉于山水,感受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

这首词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为特色,“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道出人生在世,屈指可数,莫要虚度光阴,要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此外这两句还透露出一丝哀婉悲戚和几许慨叹光阴如梭的无奈之情。

词人在下句为如何度过余生作出了回答:“洞天谁道在、尘寰外。”人生过半,剩下的每寸光阴,词人都打算在这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洞天”度过,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满足感跃然纸上。此句原本的语序应是“谁道洞天在尘寰外”,此处巧用倒装,使全词韵脚押韵,格律一致,整体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韵律美。全词从头到尾宏观抒情,微观落笔,词人对山水的眷恋溢于言表。词中的一字一句淡雅温馨,洋溢着超然和闲适,让人体味到心平气和的同时,也憧憬起那生机勃勃的山林生活。

《坛经》小扎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话有历史背景。禅宗只暗示,不解释。因为他们认为任何语言都不能让人达到其本性。反而可能造成新的疏离。他们希望直接面对具体事实,拒绝进行归纳推理。

佛:是世界本身,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人格,不够准确。中国一般对高僧的理解都如同儒家对圣人的理解一样,将其与人格相连,这不全是一种误解。在儒家的圣人身上,人也能看到天与人的交通。而且,真正的高僧无一例外都是人格十分完美的人,因为如果他们的人格中存在丝毫的弱点,比如懒惰、不诚实、迷乱,那么他们就会因为缺乏提升精神的、绝对专注的力量而无法达到禅的顶峰,也不能获得最纯粹的经验。另外,他们的德行和作为能够把世界最原初的经验带出来,这一切都不能说和人格无关。但高僧在成佛之后,他们的精神已经超越了道德和人格。同时,儒家圣人的人格中所体现的天,和佛家高僧身上所体现的世界本源,有很大差异。

禅:《坛经》写道:内见自性不动,谓之禅。这是比较靠近印度佛学的理解。在日本人铃木大拙那里,禅是生命,是自由,这种理解偏重于自然,强调生机,涌现,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人对禅的理解也是偏重于自然的,强调的是生气。《坛经》中虽无这样的强调,但越到后来这种倾向越明显。另外,后来的儒家,如宋明理学也受到了禅的影响。如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虽然是理学诗,但近乎禅诗了。

摩诃: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性:自性,绝对的空寂。

心:意识。

明心现性:绝对的空寂,统一性,出现了浸染,色彩,如果色彩散去(不是人让它散去,如果是人主动的行为,那会产生另一种妄:净妄),又呈现出绝对的空寂,和敞开的空间。既然人无主动行为,那么明是如何发生的呢?靠机缘。顿悟就是机缘。六祖传授禅理对听者也是一种机缘。

无念,净心: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顿悟:顿,顿除妄念,悟,悟无所得。

物物皆有佛性:物物,因缘汇聚。

烦恼即菩提:“即”不是“等于”的意思,这句话不是说烦恼是菩提,而是在强调一种转换。(“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和菩提间是执著和觉悟的关系。

公案:学习如何提问,如何回答,最终超越问答双方,在知识的世界里无所得,在佛的世界里有所悟。

例子一:云门的弟子洞山在回答“如何是佛”时说:“麻三斤。”

洞山的回答不意味着他要在身边的一切事物中寻找佛,他当时沉浸在麻绳的编织中,因此随口回答了这个问话(就如同在水底吐出的气泡浮上水面)。这个回答事实上包含了他的原发性的经验。就如同泉水从泉眼中涌出一样,这种从最深处涌出的经验比一切人为的意义都重要。

例子二:有位僧人对他的师傅说:“参拜禅堂已经很久,但一次也没得到有关佛道的教诲,请以您的慈悲开导我吧。”师傅回答说:“这是什么意思?你每日向我请安,我不是回答了么?你端荼时,我不总是高兴地接受了么?此外你还要求什么呢?”

这位弟子寻求的可能是知识,那么在师傅这里他是寻求不到的,他可以在科学等领域中去寻求。在禅宗这里,诉诸的完全是最深的、最朴素单纯的“经验”,而它只有深度(为什么朴素单纯的东西会包含这样的深度呢?因为它是原发的)的区别,并无推进的必要。它只关心一样事物的“发生”,不涉及事物的“因果”和“组成”等等问题。

同时,铃木大拙也提到:从理论上讲,或者从绝对的观点来看,这话(公案是无用的赘物,是表面文章,是完全的矛盾)是对的。从认为禅是短兵相接这一点来看,公案是没有必要的,迂曲的说明方法也是无用的。只要有竹蓖、扇子或一句话,即足矣。然而就连“这是竹蓖”、“听”、“看”这些话,禅也已经不在其中。禅就如电光,连一丝思考余地也没有,……连书的写作也是一种让步、辩解和妥协。禅的组织化更是如此。

《坛经》“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这里在强调人对法的显现作用。

世界(纯意识)、空间——如水面因动荡产生了波纹——产生了区分——等它重新平静下来——波纹(区分)就消失了,又出现空明朗照的水面。(《坛经》提到菠罗蜜的解释:“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彼罗蜜’。”波纹消失之后,水所呈现的应是绝对澄澈的世界,如还有流动和方向,则会让人觉得这种解释不尽合理。)

纯粹经验不是意识,它不针对某物,也不具内在性或外在性,它是世界本身(不包含事物),是敞开的空间。

禅宗强调我们看到的,意识中的这个世界是幻象,我们应该回到世界的原初状态去经验真实。而那时的世界是无区分的,清澈的,什么都没有,是“空”。

看山是山:日常的观点。只能看到区分后的世界。

看山不是山:看到统一性,看到无区分。此刻还不能说看到了那个敞开的空间,只是否定了这个世界,否定了事物的自性,看到了一切乃因缘的汇聚。

看山还是山:区分和无区分都被打破和超越了,在一个更自由的领域中去观看。此刻,已经经验到了空,澄澈,无区分,但同时也看到了第一阶段所显示出的事物的发生和缘起。既看到显示出的一切,又不执着于显现者,因为他也看到了事物的本源,看到了事物在其间显现的空间。(接近于禅那的境界)

禅的自由和庄子的自由:不可类比。庄子的自由有气作为凭借,而禅的自由无所凭借,禅是一个绝对敞开的,朗照的空间,没有气的存在。

铃木大拙:“我说东方是神秘的,并不是说它是空想的,不合理的、完全超出知的理解范围的。在东方精神中,有着某种静寂、安详、沉默、幽玄,并永久存在的东西。但这种安详和沉默绝不是指怠惰和停止活动。”问题是:第一,无法从外在性上区分,第二,这种区分与他的原则相违背。

铃木大拙:“如果我们希望彻底掌握物的真理,就必须从此世还未创造之时来观察.必须从“此物”、“彼物”的意识还未觉醒.心还保持着其自身的同一性之时,也就是心还在它的静谧和空虚之中未曾开始活动之时来观察.这正是否定的世界。然而,它也是到达更高的肯定,或者说绝对的肯定——否定中的肯定——的世界。”如果更彻底地讲,那么创世和未创世的区分都应该去掉。这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铃木大拙:“禅忌讳一切概念化的东西。”如果忌讳,那就说明它在受限制,它自身存在着他者。它无法包容一切。虽然说,我们理解作者的意思是说概念化的思维容易导致迷和妄,逻辑中包含太重的自觉因素,因此要破除,但既然一切区分都是不应该存在的,那么就不必要进行逻辑和非逻辑,生活和修行,禅宗和概念化思维的区分。既然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悟道,自然也能在思想中悟道。谁能否认沉思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呢?其实,人要破除语言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人们写作的禅诗,如“桥流水不流”等等,表面上看是在打破语言的逻辑,但它只是在语言逻辑的内部来打破语言逻辑,这真的能够破除语言本身吗?当然人还可以绝对沉默,但即使他每天只是砍柴挑水,他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仍然在“说话”,只要他看到的仍然是一个有区分的世界,比如他能够看到树和水,那么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逻辑都仍然对他有影响。

禅宗“强烈的个人精神经验”这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可能把一种虚假的状态强行确认为是一种修行。从体系内部来讲,怎么讲都是禅,从外部来说,怎么都不是禅。而这种内外部的划分是一种权力的划分。禅宗构成了权力共同体。外部的人想进入必须获得共同体的承认。宗教和哲学本质上都类似。禅宗它没有一个可供公共评价的标准。艺术作品还必须呈现出来,政治是有行动和后果的,科学有逻辑标准和可验证的后果,但是禅宗诉诸个人内在的精神经验,而个人内在精神经验不能提供任何证明的。“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但如何辨别这类人呢?几乎没有办法。两个人的经验是否相同大概永远无法验证。通过语言验证吗?遗憾的是语言根本靠不住:1、用同样的话,但意思不同。2、语言可能是空洞的。

铃木大拙:“禅不是那种把心当作纯粹的虚无的完全的否定。因为这是知的自。在禅中,有某种自我肯定。而且它是自由的,绝对的,不知界限为何物,拒绝抽象的处理方法。禅是活泼拨的。它不是无生命的岩石,虚无的空间。与这种活波的东西相接触(不,捕捉)贯穿于人生各方面,这正是禅修行的全部目的。”

此处“活泼的东西”,指机缘。日本:生机,中国:生气。日本人的这种理解,这种捕捉到生命的喜悦,有点接近于陶渊明的气质。而《坛经》本身更接近于王维的气质。但铃木这种理解和陶渊明相比,仍然欠缺元气,不够充沛和深厚。(谈到陶渊明,其身上存在的是诗经传统,历史上的四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其中屈原和李白属于想象力传统,楚辞传统,也是赋和比的传统。而陶渊明和杜甫都是属于诗经传统的,是感兴的传统。诗经以后的四言诗都很不成样子,但陶的四言诗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当然陶渊明和杜甫身上赋和比的手法也有,但我们要关注他们身上的源头,就是初始经验,这个源头就是兴的传统。陶的经验是贴着地面的。日常生活和历史在杜甫身上聚集,历史感在陶渊明身上弱一点,更为明显的表现是日常生活的兴发经验。陶渊明身上的自然是被生活中介过的,是日常生活中呈现的自然,而在屈原那里,这种自然是巫魅性的自然(南方的巫术),李白的自然则是想象性的,生活中的自然只是一种引发想象的东西。)

铃木大拙:“这种绝对的清净性无非是绝对的肯定。因为它超越了净与不净.同时统一于更高的综合。这里既没有否定,也没有任何矛盾。禅的目标就是在各人的日常生活现实中,实现这种统一,这种肯定。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训练方法来对待人生。一切禅的‘问答’都必须从这种观点来思考。在禅中没有虚伪的道理、语言游戏和诡辩等等.禅是此世最真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