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王亚樵的后代现状 王亚樵的后代是谁?在哪

王亚樵的后代现状 王亚樵的后代是谁?在哪

本文目录一览:

王亚樵有后人吗?他的后人在这里,而且做事都比较低调

王亚樵在历史上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他的代名词最多的就是“第一杀手”、“大王”。王亚樵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名号,无论是、戴笠,还是黄金荣和杜月笙,面对王亚樵这个“杀神”时都是心惊胆战的。

然而,王亚樵真如众人惧怕的样子?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给过他一个最为公正的评价“杀敌无罪、抗日有功”。这个人人都惧怕的“第一杀手”王亚樵主张抗日,也希望通过“震动社会,促使变革”,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

王亚樵虽然最终被人出卖、遇刺身死,但他的一生足够留名青史。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得罪的人,王亚樵的子孙后代大多低调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杀敌无罪,抗日有功”的王亚樵

早年王亚樵就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后参加过社会党。后来,来到上海组织了“安徽旅沪劳工工会”,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

精通文墨的王亚樵严格要求手下不许惹是生非,但是在遇到资方虐待劳工事件的时候,亲自带人上门讨要说法,“斧头党”之名就此奠定。

王亚樵率领劳工和门徒一路势不可挡,令当时就在“十里洋场”扬名的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敬而远之,评价王亚樵的斧头党是“亡命之徒,千万不要与之争斗。”

仅仅是“十里洋场”的工会老大不足以得到毛主席如此的评价,王亚樵还从事过很多于国于民于抗日有利的事情。1930年,出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根据地,为弥补庞大的军饷开资,筹划全国推行米捐。

1931年2月,把这个想法在安徽强制推行,一时间米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王亚樵听闻后就拍案而起,迅速组织安徽在沪学生、工人、农民和社会名流召开安徽在沪人员反米捐大会。

大会通过“反米照捐宣言”和“告安徽三千万人民书”;通电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撤销“米照捐”,查办安徽省主席;分五路人马向各级国民政府请愿;在上海组织罢市、罢运,给政府以极大的压力。

王亚樵一心为了民众,面对政府的软硬兼施毫不动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最终获得胜利。同年11月,汪精卫出面宣布正式取消“米照捐”。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王亚樵又一次投身到战场。几天内就组织了上万的义勇军,王亚樵让余立奎任司令,自己又组织了“铁血锄奸团”专门击杀日军和汉奸,这两支队伍全力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寇。

此战中,王亚樵“铁血锄奸团”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王亚樵和余立奎找来了500磅的鱼雷,炸了在岸边停泊的日军军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王亚樵的司机胡阿毛把日军满载军火的卡车开进了黄浦江;在消极抗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王亚樵依旧义愤填膺,组织人员把日军总司令白川炸的粉身碎骨。

除此之外,王亚樵讨伐、枪击赵铁桥、刺杀宋子文、枪杀汪精卫等等事件,件件举世震惊。其实,王亚樵与这些人并没有个人恩怨,只是执行人民公意,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评价王亚樵“谁给中国制造悲剧,他就给谁制造悲剧”。

王亚樵的很多老部下最后都参加了革命队伍,可令人遗憾的是,王亚樵死后才收到党的欢迎信,周总理对王亚樵遇害都表现了深切的悲痛之情,也肯定了王亚樵对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贡献。

王亚樵与儿女们的温馨时光

别看王亚樵在外面像是个“杀神”,人人对他敬而远之,他自己也确实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可是有一个词叫做“铁汉柔情”,这一点在王亚樵的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儿女相处的时光里,王亚樵整个人都是温柔的。《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就记录了王亚樵与儿女的温馨时刻。

时期,还有很多的一夫多妻的现象。王亚樵那时就有三位太太,分别住在三处,彼此生活互不干扰,一家子也算是相安无事。

如此和谐的家庭生活不全是因为三位夫人分别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王亚樵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主要的角色。

王亚樵虽然喜欢疼爱二房王亚瑛,对于原配和三房太太来说,他也是个合格的丈夫。王亚樵十分尊重原配夫人,更是时常陪伴孩子们游戏,督促孩子们的课业。

在上海劳工总会建设之初,王亚樵十分的悠闲惬意,这一阶段是他难得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孩子们也十分依赖敬重父亲,只要有条件就围在父亲身旁。

王亚樵和原配的女儿王继仁和儿子王继哲这时候已经开始上学读书了,每天王亚樵都会专门抽时间检查儿女的作业。

这个时候,通常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王亚樵本就精通文墨,各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孩子们就总有听不完的故事。

王亚樵不仅在检查作业时深受孩子们喜欢,平时也时常教授孩子们拳脚功夫。有一天下午,在自家的院子里,王亚樵闲来无事,就教王继哲打猴拳,一举一动猴模猴样、十分灵动,把王继哲逗得捧腹大笑。

王亚樵见孩子只顾看热闹忘了正经事,就板起脸训斥到:“别笑!好好学!多学几招好防身!”王继哲原本就对父亲很是敬畏,看到父亲板着脸,只好憋着笑,照猫画虎的学起招式。

还是王继仁跑来说:“爸,爹爹(安徽中部对爷爷的称呼),奶奶来了!”这才“救了”憋笑的王继哲。

王亚樵对三房太太所出的王继辅也是十分疼爱。王继辅的生母李淑贞患疾病去世,王亚樵就把王继辅送到了原配王淑英身边抚养。受了丈夫托付的王淑英对王继辅视如己出、精心培养。

上了小学的王继辅被过继给一直没有子嗣的王述樵,王淑英对王继辅恋恋不舍,连续哭了好多天,把眼睛都哭肿了。

王继辅对母亲也是恋恋不舍,时常回家看望母亲,直到成年后还是亲切的称呼王淑英“大妈”。

抗日英雄家族墓竟然被偷挖

1936年10月,原本决定投奔的王亚樵,在等待的时候收到了余立奎小妾余婉君的求助。20日晚,他独自去见余婉君,却没想到余婉君早已出卖了王亚樵,他此一去就遇害了。老友郑抱真和徒弟许志远收敛了王亚樵的尸身葬于广西梧州倪庄。

1991年,王继辅把王亚樵的尸骨带回上海火化,并于1997年,把骨灰带回合肥老家安葬。那里是王亚樵的家族墓,一共由7座墓组成,是“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这座抗日英雄家族墓却被盗过。安徽网2016年的《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

2015年冬至那天,李淑贞的外孙女,也就是王继辅的女儿来上坟,发现李淑贞的墓地被人为破坏了。墓的后侧的水泥外墙出现了一个大豁口,里面的封土也被挖开,有水泥砖和封土散落在地上。

她虽然当时没有声张,但是回到家后告诉了父亲王继辅。王继辅听到家族墓被盗,马上就给何朝森打了电话,“您去看看我母亲的坟是否被盗了,如果真被盗了,能不能找个人把墓地修好。”

这个何朝森的父亲与王亚樵是拜把兄弟,于是何朝森与王亚樵的孩子们也都有联系,平时也帮忙给王家的家族墓填土维护。

2016年1月3日,何朝森接到王继辅的电话就马上安排孩子去查看,何朝森告诉安徽网的记者,“儿子发现墓地真的被盗了,就赶紧回来告诉我。”

他也再次前往查看,再次确认李淑贞的墓确实被盗了。看到狼藉的王家墓冢,何老很是落寞。王家的墓冢除了自己人会经常来祭奠,很多社会人士也会来扫墓,谁承想如今搞成这样。

于是,何朝森选择报了警,并给王继辅打电话告知李淑贞的墓地确实被盗。王继辅没有过激的反应,只是希望能把墓地修缮一下。虽然,王继辅对此没有过多的追究。

但是,建于王亚樵的家族墓是合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因为王亚樵是历史名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作出很大贡献,当地政府部门准备把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挖墓行为已经是违法犯罪了,公安机关正在权利追查挖墓之人。

王继辅为大家揭秘父亲一生

王亚樵一生轰轰烈烈,但子女大多很是低调,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的仇家,王亚樵儿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

原配王淑英有一子二女,儿子就是王继哲,长大后追随了父亲的脚步,但没有从军,只是为部队服务,年轻时是上海军用无线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业务熟练、技术过硬,深得领导的信任,同事之间相处也是十分融恰。

王继哲的一生虽然没有父亲那么耀眼,也利用自己的本领为工厂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王淑英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王继仁,这个女儿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曾经追随郑抱真一起参加过新四军的江北游击纵队。

别看是个女孩,自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英雄事迹,对抗日报国很有热情。小时候的王继仁得到父亲亲自教授的拳脚功夫,在战场上也没有半点女儿娇弱之态。

解放后,王继仁被分配到青海的公安机关部门工作。退休后回到上海定居,安享晚年。

王淑英的第二个女儿叫王继慧,关于这个女儿除了名字,在《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也许与她早夭有关。王亚樵最喜爱的二房太太王亚瑛,虽然多谋善断、武艺出众,但是并没有孩子。

王亚樵被害后,王亚瑛与自己的弟弟一起生活。三房太太李淑贞的孩子就是王继辅,他算是王亚樵子女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了,还曾经受邀参加过辽宁卫视的《绝密往事》,讲述自己父亲的一生。

王继辅年轻时,是上海市公安局管理科的负责人,退休之后也是在上海定居,安享晚年。2015年6月12日,已是耄耋老人的王继辅和王亚樵的外孙范静生一同来到了辽宁卫视《绝密往事》的现场。

王继辅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还带着助听器,但是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主持人李咏询问王亚樵各位太太的情况时,王继辅这才娓娓道来家中的关系,还有王亚樵的故事。

从回答中就能看出,王继辅对母亲王淑英的爱。他仍旧称呼王淑英大母亲,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二母亲。

在节目现场王继辅先生讲述了父亲王亚樵与戴笠之间的矛盾来源,在讲到王亚樵要除掉戴笠,戴笠向他跪地求情一段故事时,李咏惊叹的说:“那您父亲还是很厉害的,戴笠给他跪地求情。”

王先生和范先生相视腼腆一笑,并没有太当回事。在讲到父亲遇害一段时,王先生和范先生都是一脸追忆,两位老人眼中都泛着泪光。

王继辅在节目中还提到了父亲的另一位妾室陈义英,她也有一儿一女。陈义英是广东人,在父亲去世后,这位夫人就带着孩子回到了香港生活。

王继辅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并没有过多的讲述,《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一文中,甚至对这对儿女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结语

在近代最令人敬佩的人中,王亚樵一定是榜上有名的。这个行事从心不从力的“斧头帮”帮主针对一切对国家、人民不利的人。

王亚樵抗日反蒋、与戴笠水火不容,这都是最终导致他遇害的原因。像王亚樵般聪明剔透的人怎会不知自己的危险处境,可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义无反顾。

王亚樵的子女们虽然行事低调,但是自小被父亲的英雄行为耳濡目染,行事自然也是光明磊落、为国为民,这一点在他们从事的工作上就得以窥见一二。

参考文献

[1]余音编,《第一侠王亚樵真传》,81页

[2]《斧头帮帮主遭遇“美男计”命丧古宅之谜》(纪录片)《绝密往事》20150612期

[3]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新安晚报,安徽网,2016年1月5日

王亚樵有后人吗?他的后人在这里,而且做事都比较低调

王亚樵在历史上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他的代名词最多的就是“第一杀手”、“大王”。王亚樵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名号,无论是、戴笠,还是黄金荣和杜月笙,面对王亚樵这个“杀神”时都是心惊胆战的。

然而,王亚樵真如众人惧怕的样子?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给过他一个最为公正的评价“杀敌无罪、抗日有功”。这个人人都惧怕的“第一杀手”王亚樵主张抗日,也希望通过“震动社会,促使变革”,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

王亚樵虽然最终被人出卖、遇刺身死,但他的一生足够留名青史。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得罪的人,王亚樵的子孙后代大多低调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杀敌无罪,抗日有功”的王亚樵

早年王亚樵就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后参加过社会党。后来,来到上海组织了“安徽旅沪劳工工会”,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

精通文墨的王亚樵严格要求手下不许惹是生非,但是在遇到资方虐待劳工事件的时候,亲自带人上门讨要说法,“斧头党”之名就此奠定。

王亚樵率领劳工和门徒一路势不可挡,令当时就在“十里洋场”扬名的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敬而远之,评价王亚樵的斧头党是“亡命之徒,千万不要与之争斗。”

仅仅是“十里洋场”的工会老大不足以得到毛主席如此的评价,王亚樵还从事过很多于国于民于抗日有利的事情。1930年,出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根据地,为弥补庞大的军饷开资,筹划全国推行米捐。

1931年2月,把这个想法在安徽强制推行,一时间米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王亚樵听闻后就拍案而起,迅速组织安徽在沪学生、工人、农民和社会名流召开安徽在沪人员反米捐大会。

大会通过“反米照捐宣言”和“告安徽三千万人民书”;通电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撤销“米照捐”,查办安徽省主席;分五路人马向各级国民政府请愿;在上海组织罢市、罢运,给政府以极大的压力。

王亚樵一心为了民众,面对政府的软硬兼施毫不动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最终获得胜利。同年11月,汪精卫出面宣布正式取消“米照捐”。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王亚樵又一次投身到战场。几天内就组织了上万的义勇军,王亚樵让余立奎任司令,自己又组织了“铁血锄奸团”专门击杀日军和汉奸,这两支队伍全力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寇。

此战中,王亚樵“铁血锄奸团”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王亚樵和余立奎找来了500磅的鱼雷,炸了在岸边停泊的日军军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王亚樵的司机胡阿毛把日军满载军火的卡车开进了黄浦江;在消极抗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王亚樵依旧义愤填膺,组织人员把日军总司令白川炸的粉身碎骨。

除此之外,王亚樵讨伐、枪击赵铁桥、刺杀宋子文、枪杀汪精卫等等事件,件件举世震惊。其实,王亚樵与这些人并没有个人恩怨,只是执行人民公意,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评价王亚樵“谁给中国制造悲剧,他就给谁制造悲剧”。

王亚樵的很多老部下最后都参加了革命队伍,可令人遗憾的是,王亚樵死后才收到党的欢迎信,周总理对王亚樵遇害都表现了深切的悲痛之情,也肯定了王亚樵对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贡献。

王亚樵与儿女们的温馨时光

别看王亚樵在外面像是个“杀神”,人人对他敬而远之,他自己也确实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可是有一个词叫做“铁汉柔情”,这一点在王亚樵的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儿女相处的时光里,王亚樵整个人都是温柔的。《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就记录了王亚樵与儿女的温馨时刻。

时期,还有很多的一夫多妻的现象。王亚樵那时就有三位太太,分别住在三处,彼此生活互不干扰,一家子也算是相安无事。

如此和谐的家庭生活不全是因为三位夫人分别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王亚樵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主要的角色。

王亚樵虽然喜欢疼爱二房王亚瑛,对于原配和三房太太来说,他也是个合格的丈夫。王亚樵十分尊重原配夫人,更是时常陪伴孩子们游戏,督促孩子们的课业。

在上海劳工总会建设之初,王亚樵十分的悠闲惬意,这一阶段是他难得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孩子们也十分依赖敬重父亲,只要有条件就围在父亲身旁。

王亚樵和原配的女儿王继仁和儿子王继哲这时候已经开始上学读书了,每天王亚樵都会专门抽时间检查儿女的作业。

这个时候,通常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王亚樵本就精通文墨,各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孩子们就总有听不完的故事。

王亚樵不仅在检查作业时深受孩子们喜欢,平时也时常教授孩子们拳脚功夫。有一天下午,在自家的院子里,王亚樵闲来无事,就教王继哲打猴拳,一举一动猴模猴样、十分灵动,把王继哲逗得捧腹大笑。

王亚樵见孩子只顾看热闹忘了正经事,就板起脸训斥到:“别笑!好好学!多学几招好防身!”王继哲原本就对父亲很是敬畏,看到父亲板着脸,只好憋着笑,照猫画虎的学起招式。

还是王继仁跑来说:“爸,爹爹(安徽中部对爷爷的称呼),奶奶来了!”这才“救了”憋笑的王继哲。

王亚樵对三房太太所出的王继辅也是十分疼爱。王继辅的生母李淑贞患疾病去世,王亚樵就把王继辅送到了原配王淑英身边抚养。受了丈夫托付的王淑英对王继辅视如己出、精心培养。

上了小学的王继辅被过继给一直没有子嗣的王述樵,王淑英对王继辅恋恋不舍,连续哭了好多天,把眼睛都哭肿了。

王继辅对母亲也是恋恋不舍,时常回家看望母亲,直到成年后还是亲切的称呼王淑英“大妈”。

抗日英雄家族墓竟然被偷挖

1936年10月,原本决定投奔的王亚樵,在等待的时候收到了余立奎小妾余婉君的求助。20日晚,他独自去见余婉君,却没想到余婉君早已出卖了王亚樵,他此一去就遇害了。老友郑抱真和徒弟许志远收敛了王亚樵的尸身葬于广西梧州倪庄。

1991年,王继辅把王亚樵的尸骨带回上海火化,并于1997年,把骨灰带回合肥老家安葬。那里是王亚樵的家族墓,一共由7座墓组成,是“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这座抗日英雄家族墓却被盗过。安徽网2016年的《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

2015年冬至那天,李淑贞的外孙女,也就是王继辅的女儿来上坟,发现李淑贞的墓地被人为破坏了。墓的后侧的水泥外墙出现了一个大豁口,里面的封土也被挖开,有水泥砖和封土散落在地上。

她虽然当时没有声张,但是回到家后告诉了父亲王继辅。王继辅听到家族墓被盗,马上就给何朝森打了电话,“您去看看我母亲的坟是否被盗了,如果真被盗了,能不能找个人把墓地修好。”

这个何朝森的父亲与王亚樵是拜把兄弟,于是何朝森与王亚樵的孩子们也都有联系,平时也帮忙给王家的家族墓填土维护。

2016年1月3日,何朝森接到王继辅的电话就马上安排孩子去查看,何朝森告诉安徽网的记者,“儿子发现墓地真的被盗了,就赶紧回来告诉我。”

他也再次前往查看,再次确认李淑贞的墓确实被盗了。看到狼藉的王家墓冢,何老很是落寞。王家的墓冢除了自己人会经常来祭奠,很多社会人士也会来扫墓,谁承想如今搞成这样。

于是,何朝森选择报了警,并给王继辅打电话告知李淑贞的墓地确实被盗。王继辅没有过激的反应,只是希望能把墓地修缮一下。虽然,王继辅对此没有过多的追究。

但是,建于王亚樵的家族墓是合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因为王亚樵是历史名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作出很大贡献,当地政府部门准备把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挖墓行为已经是违法犯罪了,公安机关正在权利追查挖墓之人。

王继辅为大家揭秘父亲一生

王亚樵一生轰轰烈烈,但子女大多很是低调,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的仇家,王亚樵儿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

原配王淑英有一子二女,儿子就是王继哲,长大后追随了父亲的脚步,但没有从军,只是为部队服务,年轻时是上海军用无线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业务熟练、技术过硬,深得领导的信任,同事之间相处也是十分融恰。

王继哲的一生虽然没有父亲那么耀眼,也利用自己的本领为工厂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王淑英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王继仁,这个女儿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曾经追随郑抱真一起参加过新四军的江北游击纵队。

别看是个女孩,自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英雄事迹,对抗日报国很有热情。小时候的王继仁得到父亲亲自教授的拳脚功夫,在战场上也没有半点女儿娇弱之态。

解放后,王继仁被分配到青海的公安机关部门工作。退休后回到上海定居,安享晚年。

王淑英的第二个女儿叫王继慧,关于这个女儿除了名字,在《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也许与她早夭有关。王亚樵最喜爱的二房太太王亚瑛,虽然多谋善断、武艺出众,但是并没有孩子。

王亚樵被害后,王亚瑛与自己的弟弟一起生活。三房太太李淑贞的孩子就是王继辅,他算是王亚樵子女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了,还曾经受邀参加过辽宁卫视的《绝密往事》,讲述自己父亲的一生。

王继辅年轻时,是上海市公安局管理科的负责人,退休之后也是在上海定居,安享晚年。2015年6月12日,已是耄耋老人的王继辅和王亚樵的外孙范静生一同来到了辽宁卫视《绝密往事》的现场。

王继辅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还带着助听器,但是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主持人李咏询问王亚樵各位太太的情况时,王继辅这才娓娓道来家中的关系,还有王亚樵的故事。

从回答中就能看出,王继辅对母亲王淑英的爱。他仍旧称呼王淑英大母亲,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二母亲。

在节目现场王继辅先生讲述了父亲王亚樵与戴笠之间的矛盾来源,在讲到王亚樵要除掉戴笠,戴笠向他跪地求情一段故事时,李咏惊叹的说:“那您父亲还是很厉害的,戴笠给他跪地求情。”

王先生和范先生相视腼腆一笑,并没有太当回事。在讲到父亲遇害一段时,王先生和范先生都是一脸追忆,两位老人眼中都泛着泪光。

王继辅在节目中还提到了父亲的另一位妾室陈义英,她也有一儿一女。陈义英是广东人,在父亲去世后,这位夫人就带着孩子回到了香港生活。

王继辅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并没有过多的讲述,《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一文中,甚至对这对儿女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结语

在近代最令人敬佩的人中,王亚樵一定是榜上有名的。这个行事从心不从力的“斧头帮”帮主针对一切对国家、人民不利的人。

王亚樵抗日反蒋、与戴笠水火不容,这都是最终导致他遇害的原因。像王亚樵般聪明剔透的人怎会不知自己的危险处境,可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义无反顾。

王亚樵的子女们虽然行事低调,但是自小被父亲的英雄行为耳濡目染,行事自然也是光明磊落、为国为民,这一点在他们从事的工作上就得以窥见一二。

参考文献

[1]余音编,《第一侠王亚樵真传》,81页

[2]《斧头帮帮主遭遇“美男计”命丧古宅之谜》(纪录片)《绝密往事》20150612期

[3]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新安晚报,安徽网,2016年1月5日

山东滕县的小放牛娃,是如何成为青帮大佬,还做了师父的?

青帮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帮派,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四少之一的袁克文,上海滩三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第一杀手“斧头帮”帮主王亚樵、领袖等。

这些人虽然声名显赫,手眼通天,但青帮中辈分和地位最高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此人名叫张仁奎,比杜月笙大两辈,是黄金荣、、韩复榘的师父,张啸林的师叔,近代中国真正的青帮大佬。

张仁奎,字锦湖,1865年出生于原滕县东部山区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今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办事处沈庄村),他幼时家贫,为人放过牛,打过长工。年岁稍大后跟着表叔习武,练就一身武艺。因身无长物,便拿一把铡草用的铡刀为武器,人称“张大铡刀”。

铡刀是给牲口铡草料用的

光绪十五年(1889年),滕县开武科,张仁奎夺得头名,成了一名武秀才。此后他开馆收徒,逐渐积累了一些名气和资本。

中日甲午战后,山东各地闹起了“义和团”,张仁也带了几人加入,跟着在滕县的义和团首领马风山到处打仗。

马风山位居青帮第20代“礼”字辈,他看张仁奎头脑灵活、作战勇敢,就将他收为弟子,排在青帮第21代“大”字辈。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马风山率张仁奎等弟子一路护送。

不料没过多久,清政府与洋人达成协议开始镇压“义和团”。马风山等义和团头目被捕遇害,张仁奎与“大”字辈师兄徐宝山逃到扬州,靠贩盐为生。

不得不说,张仁奎的确是个人才,打仗时有勇有谋,做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很得徐宝山的赏识。后来徐宝山被清政府招安,张仁奎跟随他一起进入军队,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徐宝山“反正”,带着张仁奎投奔了国民革命军。张仁奎曾遵照指示,率扬州革命联军阻击张勋,屡立战功。

徐宝山

1912年,中华成立,徐宝山所部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徐宝山任军长,张仁奎任第76混成旅旅长。当年年底,张仁奎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后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发动二次革命,徐宝山不能及时认清形势,坚决支持袁世凯,于1913年5月被革命党人炸死。

其后,张仁奎接管了徐宝山的部队,加入北洋政府。直系头子冯国璋为扩大势力,极力拉拢张仁奎,提拔他做了江苏省镇守使,管辖南通、泰州、启东、真如、崇明及江浙沿海各地,还给他授衔“陆军上将”。

镇守使这个官职在当时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权力很大。自此,张仁奎鲤鱼跃龙门,从一个县城小混混,一跃成为雄霸一方的军政大员。

张仁奎为人仗义,性格豪爽,功成名就后,从不避讳自己青帮大哥的身份,他在驻地开香堂,收门徒。对前来拜师入门者,无论是军政要员、商界大佬,还是贩夫走卒、地痞流氓,张仁奎照单全收,以至江淮地区遍布他的徒子徒孙。

张仁奎对此颇为得意,对内对外均以青帮太爷自居。因为各处都是弟子,张仁奎处理政务时干脆也沿用帮规。在他的辖制下,江淮地区俨然成为一个大青帮,军政、工商各界甚至连土匪都要买他的面子。

张仁奎照,看不出多大年纪拍的

1923年,在山东临城(今山东枣庄)发生一起绑架案,一列载有几十名中外乘客的火车被当地土匪孙美瑶劫持,乘客中有一名法国主教。

法国人要求黄金荣想办法把主教救出来。当时黄金荣只是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小巡捕,自然没有能力从土匪手中捞人。不过,他知道临城离张仁奎的老家不远,在那里肯定有面子。于是他托人找到张仁奎,恳请他助一臂之力。

黄金荣所托之人够分量,张仁奎没有不帮的道理。临城虽然不在他管辖范围内,但与滕县只相隔几十里,张仁奎的名号同样起作用。

他给黄金荣开了一张特别通行证,并从中说项,让黄金荣成功地救出法国主教,立下大功。法租界为此提升黄金荣当了巡捕房督察长。

黄金荣是个有野心的人,为扩充势力,多年来一直在上海开香堂收徒弟,以青帮大哥自居。但他从未在青帮拜师,根本就不是青帮的人。

知道他底细的,私下里笑他挂羊头卖狗肉,帮里有身份的也很排斥他,黄金荣为此很苦恼。

此时他想入帮,又碍于自称大哥好多年,加上自己巡捕房督察长的身份,要拜师也得找个身份、地位都响当当的师父才行,可他不知道谁合适。

黄金荣看起来倒像个商人

后来杜月笙给他指点迷津:找张仁奎。

黄金荣恍然大悟,立马备下厚礼,托人找到张仁奎,希望能拜他为师。

因为二人此前打过交道,加上黄金荣现在也是有身份的人,张仁奎不好拒绝,就收下了黄金荣的弟子贴。直到这时,黄金荣才算正式加入青帮,成为一名“通”字辈弟子。

与师兄徐宝山的固执不同,张仁奎嗅觉敏锐,处事灵活。他投过清政府,跟过,进过北洋政府。北伐战争打响后,张仁奎转而响应,支持北伐。1927年5月,北伐军到达南通,张仁奎派人前去接洽,准备率部加入北伐。

但鉴于张仁奎与其师兄徐宝山过去曾反对,对张仁奎心怀戒备。加上张仁奎的侄子反对北伐,受人挑唆之下发动兵变,让更加不敢信任张仁奎。

为表明自己支持国民革命的决心,张仁奎大义灭亲,将侄子处决,但众将领对张仁奎仍然心存疑虑,对其或排挤打压,或敬而远之。

张仁奎大失所望,一怒之下辞去军职,离开部队。当年秋天,张仁奎移居上海海格路范园,开始其真正的青帮大佬生活。

1943年,张仁奎在范园,挺自在的样子

范园位于上海华山路1220弄,是藏于深巷之中的一片小洋楼,在普通百姓眼里充满了神秘感。那里曾是中国最顶尖金融实业家的聚集地,他们的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对当时的国内金融和实业产生很大影响。张仁奎能住在这样的地方,足以说明他在上海的影响力有多大。

晚清漕运改海运,青帮逐渐没落,“大”字辈以上的大佬级人物越来越少,因此张仁奎在青帮中地位很高。加上他长期混迹军政两界,又门徒众多,几年下来,张仁奎成为青帮响当当的大哥。

范园一角,洋人修的别墅

张仁奎虽然因不接纳自己而离开军队,但他与军队一直不曾断了联系,不仅有很多弟子在军中担任要职,他甚至还收到了送来的弟子贴。

1925年1月,张仁奎六十大寿,前来贺寿的有800多人,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也送来贺礼,并亲自给张仁奎写了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同时悄悄送上自己的弟子贴。

当时虽然是军校校长,可他年纪轻资历浅,与廖仲恺、胡汉民等元老根本无法相比,单是排在他前面的常委就有十多个,可见其地位之低。他此次借张仁奎生日之际暗送秋波,用意很明显,意图攀上这位青帮大佬,谋求点资本。

看起来还挺威武

但当时递帖子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比有威望有地位,张仁奎根本无暇顾及这位瘦小的军校校长。

后来趁乱当上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上,张仁奎才意识到当年的一大失误,他旋即响应国民政府,支持北伐。自然高兴,认为自己在张老太爷那里还算有面子。

1927年,迁都南京,上位委员长,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领袖。张仁奎见此情景,识趣地送还了的弟子贴。

对他的做法很满意,此后也不再提自己是青帮弟子一事。虽然二人私下见面时他仍然尊敬地称张仁奎为“老太爷”,但张仁奎再不以蒋的师父自居。

1931年春,张仁奎众弟子向他建议,取其名字中的“仁”字,成立一个社团——仁社。张仁奎欣然应允。

当时在上海成立社团必须报上海社会局批准,时任上海市长吴铁城也是青帮弟子,一看到是老爷子的名号,二话没说就批准了。

吴铁城是死硬的分子,终生未改

张仁奎在青帮辈分高,名气大,因此仁社的入社门槛也极高。比如要求军人必须少校以上军衔,当官的得有明确的官职,做生意的得有社会声望,等等。

不过,即使这么高的入社条件,仁社依然发展迅速,人数最多时有三万余人,其中骨干成员就有三四千,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后来的一级上将蒋鼎文、朱绍良、民革创始人陈铭枢、中国农工创建人黄琪翔、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以及陆军上将孙连仲、著名新闻人董显光、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的陈光甫等人名流。

仁社在上海名气很大,与杜月笙的恒社、黄金荣的荣社,并称上海三大社团,上海各帮会之间、帮会与军人政客之间出现无法调解的问题时,第一时间都会找张仁奎帮助摆平。

比如1932年9月,到济南调停韩复榘与军阀刘珍的火并事宜;1936年5月再赴济南,帮劝说韩复榘放弃反蒋主张,共同抗日。

韩复榘

说起张仁奎与韩复榘的交往,还有一件趣事。

1933年9月,韩复榘通知召开全省军政会议,可到了开会时间却没来几个人。韩复榘大怒,让秘书调查原因。

秘书调查发现,那些人都到滕县送礼去了——那天青帮老太爷张仁奎的儿子结婚,很多军政要员都是张仁奎的弟子,自然得去表示一下心意。

在这之前,韩复榘只闻张仁奎其名,而不识其人,现在突然发现这老头竟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那如果和他结交,对自己统辖山东岂不大大有利?

他打定主意后,也备上厚礼着人送去。同时给张仁奎发去电报,邀请张仁奎驾临济南,说要当面向他请益,并且还特地派了小火车到滕县迎接“张老太爷”。

张仁奎退隐后,本没有与韩复榘结交的打算,但韩复榘搞了这么大动静,不能不给他面子,只好前往。

专列抵达济南后,韩复榘亲自带了一大帮人敲锣打鼓地前来迎接,很隆重地把张仁奎接到省政府大厅。

韩复榘

一走进大厅,张仁奎看到,堂堂政府大厅里竟然纸烛香案齐备,香烟袅袅,俨然一个帮会大堂。看到张仁奎进来,厅内立即军乐齐鸣,还有人高喊:“迎张老太爷!”

这架势让张仁奎以为韩复榘要跟他拜把子,谁成想,韩复榘把张仁奎扶到太师椅上坐定,随后退后几步,“扑通”跪下,恭恭敬敬地给张仁奎磕了三个响头,韩复榘又让随从拿过来大红门生贴,双手过顶递到张仁奎面前,高喊:“师父,请您收下徒儿吧!”

张仁奎大感诧异,不知说什么好,只得客气一番,接过帖子应允下来。自此,韩复榘正式成为青帮弟子,不仅时不时地送礼送钱孝敬张仁奎,更一度用青帮规矩处理政事,让手下人经常难以适从。

抗战爆发后,张仁奎号召弟子出钱出力,组织民众为部队捐钱捐物,中转被打散的,协助红十会赈济灾民,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协助军统和杜月笙除掉汉奸张啸林。

很多人都知道戴笠派人枪杀张啸林一事,其实这件事也是要给张仁奎记上一功的。

张啸林在青帮排“通”字辈,是青帮“大”字辈老头子樊瑾丞的弟子,因为张啸林每次见到张仁奎,都恭敬地叫“师叔”。

张啸林看起来有没有汉奸相?

日本人占领上海后,张仁奎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可张啸林却与日本人打得火热,并准备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浙江省伪政府并亲任伪省长。

闻讯大怒,让戴笠想办法除掉张啸林。但张啸林知道自己坏名声在外,脑袋随时可能搬家,因此他每次出门都要带上30多个保镖,另外还有日本特务暗中保护,他的汽车也加装了防弹玻璃,平时无事也很少出门。这样严密的保安措施,让军统的锄奸队员一直找不到下手机会。

戴笠无奈,派人找到张仁奎,道明来意,希望青帮能助军统一臂之力完成锄奸任务。

张仁奎沉默半晌,对来人说:“他张啸林为虎作伥,咎由自取。我老了,没精力做清理门户的事,你们去香港找杜月笙吧。”

杜月笙

戴笠随即飞到香港,请杜月笙出面帮忙。杜月笙问:“张老太爷意思如何?”

戴笠说:“老太爷说你让你拿主意就行。”

杜月笙说:“那也得用老太爷的人。我虽然与张啸林是结拜兄弟,但他对我一直很防范,不服我,所以不能用我的人。”

杜月笙很快物色了一个人选——张仁奎的弟子兼保镖林怀部。

林怀部中年时期

林怀部胆大豪迈,机智多谋,疾恶如仇,并且枪法非常好。他的父亲还与张啸林有交情。当时张啸林也正想多招几个保镖,让林怀部去应招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杜月笙和军统的策划下,林怀部成功除掉张啸林。不过林怀部以“泄愤报复”的罪名,被租界法院判刑15年,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放出来。

1944年12月24日,张仁奎在上海病逝,享年79岁。

1945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对张仁奎进行表彰。全文如下:

张仁奎,早历戎行,夙谙正义,辛亥光复武汉,策动新军,颇著声绩。北伐之际,延备军事咨询,尤多赞助。抗战军兴,滞留淞沪,迭遭敌伪胁诱,节概凛然,不为所屈,卒以忧愤逝世。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义,此令。

短短百余字的“明令褒扬”,既概括了张仁奎的一生,也是对他的盖棺定论,想来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张仁奎的去世,预示着传统青帮的终结,虽然后来青帮仍然存续一段时间,但也只剩下外壳,再没有昔日的辉煌。

王亚樵有后人吗?他的后人在这里,而且做事都比较低调

王亚樵在历史上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他的代名词最多的就是“第一杀手”、“大王”。王亚樵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名号,无论是、戴笠,还是黄金荣和杜月笙,面对王亚樵这个“杀神”时都是心惊胆战的。

然而,王亚樵真如众人惧怕的样子?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给过他一个最为公正的评价“杀敌无罪、抗日有功”。这个人人都惧怕的“第一杀手”王亚樵主张抗日,也希望通过“震动社会,促使变革”,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

王亚樵虽然最终被人出卖、遇刺身死,但他的一生足够留名青史。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得罪的人,王亚樵的子孙后代大多低调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杀敌无罪,抗日有功”的王亚樵

早年王亚樵就投身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后参加过社会党。后来,来到上海组织了“安徽旅沪劳工工会”,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

精通文墨的王亚樵严格要求手下不许惹是生非,但是在遇到资方虐待劳工事件的时候,亲自带人上门讨要说法,“斧头党”之名就此奠定。

王亚樵率领劳工和门徒一路势不可挡,令当时就在“十里洋场”扬名的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敬而远之,评价王亚樵的斧头党是“亡命之徒,千万不要与之争斗。”

仅仅是“十里洋场”的工会老大不足以得到毛主席如此的评价,王亚樵还从事过很多于国于民于抗日有利的事情。1930年,出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根据地,为弥补庞大的军饷开资,筹划全国推行米捐。

1931年2月,把这个想法在安徽强制推行,一时间米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王亚樵听闻后就拍案而起,迅速组织安徽在沪学生、工人、农民和社会名流召开安徽在沪人员反米捐大会。

大会通过“反米照捐宣言”和“告安徽三千万人民书”;通电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撤销“米照捐”,查办安徽省主席;分五路人马向各级国民政府请愿;在上海组织罢市、罢运,给政府以极大的压力。

王亚樵一心为了民众,面对政府的软硬兼施毫不动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最终获得胜利。同年11月,汪精卫出面宣布正式取消“米照捐”。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王亚樵又一次投身到战场。几天内就组织了上万的义勇军,王亚樵让余立奎任司令,自己又组织了“铁血锄奸团”专门击杀日军和汉奸,这两支队伍全力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寇。

此战中,王亚樵“铁血锄奸团”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王亚樵和余立奎找来了500磅的鱼雷,炸了在岸边停泊的日军军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王亚樵的司机胡阿毛把日军满载军火的卡车开进了黄浦江;在消极抗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王亚樵依旧义愤填膺,组织人员把日军总司令白川炸的粉身碎骨。

除此之外,王亚樵讨伐、枪击赵铁桥、刺杀宋子文、枪杀汪精卫等等事件,件件举世震惊。其实,王亚樵与这些人并没有个人恩怨,只是执行人民公意,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评价王亚樵“谁给中国制造悲剧,他就给谁制造悲剧”。

王亚樵的很多老部下最后都参加了革命队伍,可令人遗憾的是,王亚樵死后才收到党的欢迎信,周总理对王亚樵遇害都表现了深切的悲痛之情,也肯定了王亚樵对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贡献。

王亚樵与儿女们的温馨时光

别看王亚樵在外面像是个“杀神”,人人对他敬而远之,他自己也确实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可是有一个词叫做“铁汉柔情”,这一点在王亚樵的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与儿女相处的时光里,王亚樵整个人都是温柔的。《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就记录了王亚樵与儿女的温馨时刻。

时期,还有很多的一夫多妻的现象。王亚樵那时就有三位太太,分别住在三处,彼此生活互不干扰,一家子也算是相安无事。

如此和谐的家庭生活不全是因为三位夫人分别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王亚樵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主要的角色。

王亚樵虽然喜欢疼爱二房王亚瑛,对于原配和三房太太来说,他也是个合格的丈夫。王亚樵十分尊重原配夫人,更是时常陪伴孩子们游戏,督促孩子们的课业。

在上海劳工总会建设之初,王亚樵十分的悠闲惬意,这一阶段是他难得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孩子们也十分依赖敬重父亲,只要有条件就围在父亲身旁。

王亚樵和原配的女儿王继仁和儿子王继哲这时候已经开始上学读书了,每天王亚樵都会专门抽时间检查儿女的作业。

这个时候,通常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王亚樵本就精通文墨,各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孩子们就总有听不完的故事。

王亚樵不仅在检查作业时深受孩子们喜欢,平时也时常教授孩子们拳脚功夫。有一天下午,在自家的院子里,王亚樵闲来无事,就教王继哲打猴拳,一举一动猴模猴样、十分灵动,把王继哲逗得捧腹大笑。

王亚樵见孩子只顾看热闹忘了正经事,就板起脸训斥到:“别笑!好好学!多学几招好防身!”王继哲原本就对父亲很是敬畏,看到父亲板着脸,只好憋着笑,照猫画虎的学起招式。

还是王继仁跑来说:“爸,爹爹(安徽中部对爷爷的称呼),奶奶来了!”这才“救了”憋笑的王继哲。

王亚樵对三房太太所出的王继辅也是十分疼爱。王继辅的生母李淑贞患疾病去世,王亚樵就把王继辅送到了原配王淑英身边抚养。受了丈夫托付的王淑英对王继辅视如己出、精心培养。

上了小学的王继辅被过继给一直没有子嗣的王述樵,王淑英对王继辅恋恋不舍,连续哭了好多天,把眼睛都哭肿了。

王继辅对母亲也是恋恋不舍,时常回家看望母亲,直到成年后还是亲切的称呼王淑英“大妈”。

抗日英雄家族墓竟然被偷挖

1936年10月,原本决定投奔的王亚樵,在等待的时候收到了余立奎小妾余婉君的求助。20日晚,他独自去见余婉君,却没想到余婉君早已出卖了王亚樵,他此一去就遇害了。老友郑抱真和徒弟许志远收敛了王亚樵的尸身葬于广西梧州倪庄。

1991年,王继辅把王亚樵的尸骨带回上海火化,并于1997年,把骨灰带回合肥老家安葬。那里是王亚樵的家族墓,一共由7座墓组成,是“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是,这座抗日英雄家族墓却被盗过。安徽网2016年的《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

2015年冬至那天,李淑贞的外孙女,也就是王继辅的女儿来上坟,发现李淑贞的墓地被人为破坏了。墓的后侧的水泥外墙出现了一个大豁口,里面的封土也被挖开,有水泥砖和封土散落在地上。

她虽然当时没有声张,但是回到家后告诉了父亲王继辅。王继辅听到家族墓被盗,马上就给何朝森打了电话,“您去看看我母亲的坟是否被盗了,如果真被盗了,能不能找个人把墓地修好。”

这个何朝森的父亲与王亚樵是拜把兄弟,于是何朝森与王亚樵的孩子们也都有联系,平时也帮忙给王家的家族墓填土维护。

2016年1月3日,何朝森接到王继辅的电话就马上安排孩子去查看,何朝森告诉安徽网的记者,“儿子发现墓地真的被盗了,就赶紧回来告诉我。”

他也再次前往查看,再次确认李淑贞的墓确实被盗了。看到狼藉的王家墓冢,何老很是落寞。王家的墓冢除了自己人会经常来祭奠,很多社会人士也会来扫墓,谁承想如今搞成这样。

于是,何朝森选择报了警,并给王继辅打电话告知李淑贞的墓地确实被盗。王继辅没有过激的反应,只是希望能把墓地修缮一下。虽然,王继辅对此没有过多的追究。

但是,建于王亚樵的家族墓是合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因为王亚樵是历史名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作出很大贡献,当地政府部门准备把这里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挖墓行为已经是违法犯罪了,公安机关正在权利追查挖墓之人。

王继辅为大家揭秘父亲一生

王亚樵一生轰轰烈烈,但子女大多很是低调,也许是为了躲避父亲生前的仇家,王亚樵儿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

原配王淑英有一子二女,儿子就是王继哲,长大后追随了父亲的脚步,但没有从军,只是为部队服务,年轻时是上海军用无线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业务熟练、技术过硬,深得领导的信任,同事之间相处也是十分融恰。

王继哲的一生虽然没有父亲那么耀眼,也利用自己的本领为工厂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王淑英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王继仁,这个女儿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曾经追随郑抱真一起参加过新四军的江北游击纵队。

别看是个女孩,自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英雄事迹,对抗日报国很有热情。小时候的王继仁得到父亲亲自教授的拳脚功夫,在战场上也没有半点女儿娇弱之态。

解放后,王继仁被分配到青海的公安机关部门工作。退休后回到上海定居,安享晚年。

王淑英的第二个女儿叫王继慧,关于这个女儿除了名字,在《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也许与她早夭有关。王亚樵最喜爱的二房太太王亚瑛,虽然多谋善断、武艺出众,但是并没有孩子。

王亚樵被害后,王亚瑛与自己的弟弟一起生活。三房太太李淑贞的孩子就是王继辅,他算是王亚樵子女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了,还曾经受邀参加过辽宁卫视的《绝密往事》,讲述自己父亲的一生。

王继辅年轻时,是上海市公安局管理科的负责人,退休之后也是在上海定居,安享晚年。2015年6月12日,已是耄耋老人的王继辅和王亚樵的外孙范静生一同来到了辽宁卫视《绝密往事》的现场。

王继辅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还带着助听器,但是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主持人李咏询问王亚樵各位太太的情况时,王继辅这才娓娓道来家中的关系,还有王亚樵的故事。

从回答中就能看出,王继辅对母亲王淑英的爱。他仍旧称呼王淑英大母亲,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二母亲。

在节目现场王继辅先生讲述了父亲王亚樵与戴笠之间的矛盾来源,在讲到王亚樵要除掉戴笠,戴笠向他跪地求情一段故事时,李咏惊叹的说:“那您父亲还是很厉害的,戴笠给他跪地求情。”

王先生和范先生相视腼腆一笑,并没有太当回事。在讲到父亲遇害一段时,王先生和范先生都是一脸追忆,两位老人眼中都泛着泪光。

王继辅在节目中还提到了父亲的另一位妾室陈义英,她也有一儿一女。陈义英是广东人,在父亲去世后,这位夫人就带着孩子回到了香港生活。

王继辅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并没有过多的讲述,《第一侠王亚樵真传》一文中,甚至对这对儿女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结语

在近代最令人敬佩的人中,王亚樵一定是榜上有名的。这个行事从心不从力的“斧头帮”帮主针对一切对国家、人民不利的人。

王亚樵抗日反蒋、与戴笠水火不容,这都是最终导致他遇害的原因。像王亚樵般聪明剔透的人怎会不知自己的危险处境,可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义无反顾。

王亚樵的子女们虽然行事低调,但是自小被父亲的英雄行为耳濡目染,行事自然也是光明磊落、为国为民,这一点在他们从事的工作上就得以窥见一二。

参考文献

[1]余音编,《第一侠王亚樵真传》,81页

[2]《斧头帮帮主遭遇“美男计”命丧古宅之谜》(纪录片)《绝密往事》20150612期

[3]上海滩斧头帮主合肥抗日英雄王亚樵夫人墓遭偷挖(报道)新安晚报,安徽网,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