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无喻词比喻的句子大全(无喻词比喻的句子)

无喻词比喻的句子大全(无喻词比喻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区分比喻明暗借及拟人

考点:这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一、先明白:什么是比喻?

本体、喻体、喻词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借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例:听了这个消息,他急(本体)得像(比喻词)热锅上的蚂蚁(喻体)。注意这里的本体是“他急”,而不是“他”。

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这样才能发挥比喻句的作用。

在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等。

常用的比喻词中: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是、成了、变为。前面七个是明喻的标志词,最后三个是暗喻的标志词。

例1:春天来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暗喻)

例2: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明喻)

提起比喻,我们最先想到的是A像B,比如: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

在这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部分:

本体:天上的云朵

喻词:像

喻体:棉花糖

这三个部分也就是比喻的三要素:本体(事物A)、喻词(像、好像、似、仿佛、犹如等)、喻体(事物B),而比喻的分类也与这三要素的存否有关。

本体、喻词、喻体俱存,是为明喻;有本体、喻体而无喻词(或喻词被其他形式的词替代),是为暗喻;无本体、无喻词,只有喻体,是为借喻。

①明喻

它的特点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如:荷花像个碧绿的大圆盘。

本体:荷花。喻体:圆盘。比喻词:像。

②暗喻

它的特点和明喻一样,不同的是,它的比喻词是“是、变成、成为”等。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本体:太阳。喻体:向导。比喻词:是。

③借喻

它的特点是: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如:蓝蓝的天上挂着一个大红灯笼。

本体:“太阳”(在句子里不出现) 喻体:“大红灯笼”。

在借喻中,本体只是“不出现”,并不是“没有”。

再看几个借喻句,加深一下理解——

1.一串碎玉从夜莺的喉咙里吐出来。

本体:夜莺的叫声(句子里不出现)。喻体:一串碎玉。

2.老师给了我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本体:学习方法(句子里不出现)。喻体:钥匙。

3.一阵风吹走了天上的小绵羊。

本体:白云(句子里不出现)。喻体:小绵羊。

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这是明喻。

你的脸简直红成苹果了,这是暗喻。

天上亮起了一盏盏明灯,这是借喻。

无论哪一种比喻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可以是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的相似,也可以是某种关系或构成方式的相似。

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这是比喻的第一个核心要素。

我们再来看两个句子:

(1)这孩子像他爸爸。

(2)这本书像我那本书。

我们很容易确定,这两个句子都不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核心要素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

同时拥有这两个核心要素,就可以造出一个比喻句了。但是这个比喻句是不是一个好的比喻句,则很难说。那么,什么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我们还是先看两个比喻句:

(1)月亮像白玉盘。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后一个比喻明显更好,并不是因为它是名句,而是因为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距大,而且本体和喻体之间形成了虚与实的张力。

但并不是说差距越大越好,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距应该恰到好处,达到恰切的状态。所以我们得到了好的比喻的第一个要素: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着恰切的巨大差距。

在谈好的比喻的第二个要素之前,我想再举一个张爱玲创造的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这个比喻的妙处是我所不能言明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这个简单的比喻,因为“爬满了蚤子”这个附加成分的存在而妙不可言,让这个单调的比喻更丰富、更婉曲,因而具有更多的意味。

好的比喻的第二个要素是:婉曲而多义。

这种比喻的主体是直截了当的,而附加的解释说明或补充成分使它具有了新的灵魂,产生了新的魔力。

好的比喻应该是出人意料的,是充满新意的,是有想象力的,甚至是具有攻击性的,好的比喻是对我们贫乏的语词、贫乏的思想的沉重一击。

有一次,我去花城广州图书馆看书,我看到很好的句子,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艘巨轮像一叠被向前推开的扑克牌,这四十多个巨大的薄片滑动时相互摩擦,发出一阵尖利的怪音,像无数根巨指在划玻璃。

“审判日”号已经化作一堆岸上的薄片,越靠上前冲得越远,像从一个绊倒的服务生手中向前倾倒的一摞盘子。

向前推开的扑克牌,绊倒的服务生向前倾倒的一摞盘子。这两个场景都很常见,我们很容易通过这两个比喻句,想象那艘倒霉的轮船被钢丝切开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后一个比喻,被绊倒本身就有一种戏剧性,向前倾倒体现了一种惯性,一摞盘子甩出去一层一层的。用这样一个滑稽的场景比喻轮船被切,消弥了钢丝把所有人都切成两段的残酷性。但这也正是远远观看的政府军,他们真实的视角。他们离得太远,看不到血迹。高,实在是高!

我曾在教育机构遇到几位老师,我觉得东北人说话很“比喻”,东北话对我这种潮汕妹子来说,实在有点难学,特别是东北歇后语,很难学。东北人的比喻,颇具盛唐遗风。他们极善于将各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的语言。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

炖菜店要叫“一锅端”,撸串店要叫“喝丢一只鞋”,真心话叫“掏心窝子话”,努力叫“膘(四声)起膀子干”,摔倒叫“摔个狗啃地”,一下子画面感就来了。东北人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园丁,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深谙比兴之道,富有诗情地为每个生活中的最寻常的东西,找到最不寻常的比喻。因为这些精妙口语都不是出自于死板的课本,而是得益于每个人独有的生活体验。不一定信达雅,但却十分符合语境。当然,这种也不可能出现在试卷,但写在日记.周记等很不错,比如东北妈妈都会把自家孩子形容成美食——

“妈,我想吃雪糕、烤肉、奶茶。”

“吃什么吃?我看你像雪糕、烤肉、奶茶。”

好吧,还是减肥吧。

二 哪些不是比喻句?不是所有出现“像”、“仿佛”的都是比喻句。

5种非比喻用法

①表示比较 ②表示猜测 ③表示举例 ④表示说明 ⑤表示想象

小鸟好像在对着我唱歌。(联想)

他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猜测)

这只猫很像我家的那只。(比较)1.这个小姑娘真漂亮,长得像她妈妈。

这里的“像”,表示比较。

2.天上乌云密布,好像快下雨了。

这里的“像”,表示猜测。

3.爸爸有很多拿手菜,像红烧肉、清蒸鱼、素三鲜……

这里的“像”,表示举例。

4.老师对我说:“在场上,你要像个战士,勇往直前!”

这里的“像”,表示说明。

5.来到农村的爷爷家,我非常高兴,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里的城堡。

这里的“像”,表示想象。

句子4和5,有的同学可能不大理解,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

句子4,“你”是一个学生,和战士之间没有相似点。这句话是老师向“你”说明要在场上怎么做。

句子5,显而易见,农村的爷爷家,不可能跟童话世界里的城堡一样,它们之间没有相似点,句子表达的是作者内心想象出来的感觉。

我们讲过,比喻词不是比喻句的要素。不能看到比喻词,就认为这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种比喻句需要特别注意,即“借喻”,它的本体是不出现的,也没有比喻词。

我曾经看到一个论坛上,就“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是不是比喻句进行激烈的辩论,参与的很多是在校老师,有说是的,因为主体老师,喻体妈妈,喻词像,非常完备 ,很多举例“园丁”;有的认为不是,因为两者是同类事物,不能来打比方。大家各抒己见,相持不下。后来,有一个人发言:

  教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不是比喻句

  权威的声音

  参见《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王力主编),书上分析的例句就是这个句子!

  呵呵,够古老的吧!!!

  这下好了,世界安静了,意见开始一边倒,都开始倾向于权威的论断了。于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于是众人意见纷纷统一。权威是对的,那么一统天下,节省了多少精力,自然是好的;可如果权威是错的,那该如何是好呢?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我杞人忧天,经过一上午的查阅,我发现就“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这类的句子,意见很不统一,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参书的说法都不一样,而老师、教参书不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吗?如果权威之间打起了架,那又该听谁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担忧。

17-18年间,我在越秀区某百年名校教四年级语文,临期末考试前二十几天,去参加会议,就期末试卷八成以上考题指导复习并进行研讨,其中就有道题目几位老师就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最后果然拿到题目试卷删除了没出题,参考答案只是参考,不可能百分百正确的。我们老师也会犯错 ,人无完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我如果在课堂讲错了什么,我意识到了会马上道歉,再继续讲下去,学生在老师面前 是很宽容善良的,他们都能理解。这点我很感动。

  回到讨论题目,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句子,不能归为比喻句之列。我可以这样认为,但是我不知道将来的教材会如何定义。为了应试,只能以教材和标准答案为准。同样,读一篇文章,哪怕有再多的个人感悟,只要是考试,就得按照标准答案的精神去答。关于阅读,我想说的话就更多了,以后再谈吧。

  值得深思的是,人的思维受权威的影响实在是无孔不入,承认也好,否认也好,权威面前,人人噤声,呵呵。敢于直抒己见,无论这个“见”是对是错,这种行为都应该值得肯定,因为这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精神。有这种自由的精神才有可能推动人类的发展。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个看上去很像比喻句,但不是比喻句的几个句子。

  表示比较

  1、她还像过去一样爱打球。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美丽。

  3、小明长得很像他爸爸。

  4、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表示举例

  1、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

  2、像雷锋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表示猜测:

  1、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

  2、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3、他脸色苍白,好像是病了。

  表示想像

  1、天边的白云,仿佛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料。

  2、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

  3、这块大石头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一样,高大突兀,人们把它叫做“飞来石”。

  一些表达感觉的句子可以归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争论很多,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比如头条号悟空问答,你可以随时看到一堆老师各抒己见。)

  1、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2、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3、听了老师的夸奖,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下课我出了练习题,文章这里我直接给出答案

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句中用“像”字引发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高个儿”当不了挑山工。

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

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表示联想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2、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今天我喂鸡》)

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对小主人的说话。

表示说明

1、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2、狼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会摇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三、什么是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例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拟人句)

例2:柳条儿随风摆动。(非拟人句)

例3:柳条儿随风起舞。(拟人句)

辨别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关键看被描述的物体有没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

四、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现人物名称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他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写人的动作、神态、心情的词语。例如:一群蜜蜂在花园里跳舞。这里把蜜蜂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

拟人句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例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这两个句把动物当作人。

2、把植物拟人化

例如: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

柳枝舒展着细细的枝条,在风中跳舞。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例如:调皮的风翻开了我的书。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

例句:

1. 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虽然充满朝气有拟人的意思,但是出现比喻词“像”和喻体“健壮的青年”,此句就成了比喻句。)

2.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弹起琴来。(拟人句)

3.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好像弹起了琴。(出现了比喻词“好像”,此句不是比喻拟人。)

4.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句)

5.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拟人句)

所以,拟人句有三要素: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4句中虽然有拟人的意思,但是出现了比喻词或喻体,所以1,,4这几个句子就是比喻句而不是拟人句。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或拟人句:

1.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好似一个正梳妆的少女。

2. 百灵鸟在树枝上叫,如同在唱美妙的歌。

3.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4.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5. 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6.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7. 冬天孩子们上学时一路滑冰,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8.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9. 花儿像孩子似的露出了笑脸。

10.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

我们对照拟人句的三要素来判断: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1.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好似一个正梳妆的少女。(比喻,明喻)

2. 百灵鸟在树枝上叫,如同在唱美妙的歌。(比喻,明喻)

3.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比喻,暗喻)

4.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拟人)

5. 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无修辞)

6.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比喻,明喻)

7. 冬天孩子们上学时一路滑冰,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无修辞)

8.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比喻,暗喻)

9. 花儿像孩子似的露出了笑脸。(比喻,明喻)

10.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无修辞)

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微风柔和地吹在我的脸上。

河水哗哗地流淌着。

将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

参考答案:

微风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庞。

河水唱着欢乐的歌,奔向远方。

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啊。

当然,在一句句子中也不能排除有两种修辞手法,既是比喻又有拟人手法,如:“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用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选自《烟台的海》)

前面都是拟人,从“嬉笑着”“追逐着”“触摸”“害羞”“扑”可以看出;最后一句是比喻,将浪花比作孩子,相似点是顽皮。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选自《林海》)

前面和最后是拟人,从“打扮”“穿着”可以看出来;中间两句是比喻,将青松比作衫,将白桦比作裙。

如果只是让学生用是否有类似“像”、“好像”、“仿佛”、“宛如”来辨识比喻句和拟人句也是欠妥的。

洪老师我从高中就开始家教,去汕头学前班教书,当时的学校暑假是准开班的,现在不行了。

这么多年,我边教边学,看到很多学生家长的矛盾,其实,来教育机构补习,家教,都要与孩子商量好,他有兴趣,想考好等目的,孩子家长学了自己去教,或者选择一位孩子喜欢的愿意听得进去的老师,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他不愿意学,其实,让孩子懂得了爸爸妈妈的爱不容易,远远比知道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有价值得多。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很重要吗?孩子觉得这个句子“太棒了”就行了。我们活着不靠知道比喻句。

回顾我们的语文之路,一个事实是不言而喻:语文的核心基础不是不断的正音正字,不是语法修辞,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更不是答题方法;而是语言样式,是思想情感,是生命态度,是活法儿!这才是语文真正之于“人”的基础。在语言细节中积累能力,在语言细节中获得体验,在语言里成长生命,是语文学习之于“人”的重大价值。

最后,送大家一句赵本山在小品《相亲》里的警世箴言——

“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有求美之心,无求名之望

著名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先生为王惠莉教授的画集《笔墨浓情》写序,序言中说王老师“有求美之心,无求名之望。简单朴素,悦人悦己。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美。”我觉得宋先生概括得太精到了。这豁达、从容之句,都可以拿来当座右铭。

王惠莉老师是上海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后到山东任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给我们讲授现代汉语。我深受她的影响,我曾请教她当代作家语言好的是哪位?她说,陆文夫的好,我就把陆文夫的所有作品搜集来读,并受益匪浅。她在课堂上讲现代汉语的修辞格,“刷牙:假笑。”引得哄堂大笑,她说:“这是比喻,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王老师研究语言、琢磨用字、用词,生活中也喜欢体味语言之美。她跟丈夫崔奎生教授一起坐公交车,崔教授年龄比她大却满头黑发,而王老师呢,白发满头,年轻人都给她让座,却不给崔教授让。某日,王老师笑着对我说:“崔老师蒙受了‘不白之冤’啊!”王老师就是这样乐天派的人。

王老师早年就读苏州新苏师范时就对绘画,尤其是工笔仕女、花鸟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因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静下心来学。退休以后,少女时代怀揣的对华服、色彩和美的追求,一下子又被唤醒了,遂拜周瑾、高维绮等先生学艺,专攻工笔二十四年,心无旁骛,终有所得。每次去看王老师,见她的画作,都大为惊讶。我不懂画,但王老师画工笔毫发毕现的耐烦之功,让我佩服不已。而她总淡淡地说:“我画着玩儿。”诚如宋教授在序中所言,她的画,像她故乡上海的吴侬软语,亭亭款款,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体贴,温婉亲和。“相由心生,画是人内心的外化。”王老师说,作画的过程更似一场与自己的对话,真的得全心全意。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尼采说,每个人在世界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他的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这样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丽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很多人都是由于他自身的原因,显得如同模具产品,千篇一律……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他应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王老师教现代汉语,把汉语的魅力传给了弟子,为人师表,她完成了人师的自己。但她一直有个画画的想法,退休后,求美不止,成为了画家的自己。

王老师说画画就是“尽兴”,到底是“尽兴”还是“尽性”,她这语言文字学家,是不是又在考我呢?我不敢问了,我记得“尽性”一词,钱穆先生有解释,“把凡天之所以与我者,一一尽量地发挥,一一发挥出此各各性能之最高可能而使之无不达于极,此始谓之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有至诚之心,率性而为。这本画集,风景、人物、花鸟;古风、古韵、空灵。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这就是王老师“尽兴”“尽性”的物证也。

文人多好名,为名所累者多。于是乎想不开,放不下,端着,背着,辗转反侧着,真累啊!王老师则不然,为己而画,为美而画,为开心而画。王老师在画集后记中说:“翻看旧作,感叹人生的美好却短暂。画中的每笔线条,每滴色彩,无不倾注了我对美的追求以及认真严谨,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谨把这本画集当做秋天的一片枫叶赠送给你们——我的至爱亲朋。”诚可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王老师和崔老师是大学同学,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我问崔老师对画集的看法,崔老师这位文艺理论研究专家“幽了一默”:“好,纸好,印得好。”王老师开心得笑了,她笑得灿烂,很美,美滋滋的美。

壹点号老逄家自留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贺铸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他有一个外号叫“贺梅子”,为什么有这个外号?

是因为他和“梅子”有什么不解情缘,还是善于种梅?都不是,而是“梅子”这一意象曾在他的笔下“生花”。

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贺方回也即贺铸,他的《青玉案》原词如下,大家先作欣赏: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有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闲愁”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沈际飞曾在《草堂诗余正集》点评道:“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当然,这里的妙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群,而且富于独创性。古人描写闲愁的名句很多,比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这样巧妙地运用博喻的,还没有先例。

今天,就由小编老师带你说道说道古诗词里的“博喻”。

一、什么是“博喻”?

在正式进入“博喻”之前,先复习一下“比喻”的构成: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构成。

博喻,又名“复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有的老师教学时为了方便会将其看作是“比喻+排比”,虽然这个说法不是很规范,但有其道理。比如我们学过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式上就构成了排比。

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段,运用得当,不仅能受到比喻本身的生动形象的效果,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二、“博喻”的作用

1.充分描写事物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

再如苏轼《百步洪》开头八句写到: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鹰隼、骏马、断弦、箭脱手、闪电、荷叶上水珠,来形容洪水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从多个角度把洪流描写得有声有势。

2.加强语意,增强文章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到开头的《青玉案》,“闲愁”本无声无色

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博喻”的分类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送无本师归范阳》一诗中:

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

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崛诗风,是不是很神奇。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如《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可谓传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通过塑造琵琶声的音强(银瓶乍破水浆迸)、音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音色(间关莺语花底滑)、节奏(幽咽泉流冰下难)各不相同的喻体,充分调动了读者听觉和视觉,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今天的古诗词课堂就到这里了,大家还想到古诗使用“博喻”的其他例子吗?欢迎讨论区留言。

初中语文:什么是修辞手法?种类与作用都有哪些?(上)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顶真等。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

本讲重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中考真题:

1.请你指出下面广告语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显然刚被飞利浦吻了一下。(剃须刀广告)

⑵彩蝶纷飞,多姿多彩(手帕广告)

⑶眼睛一眨,东海岸变成西海岸。(航空公司广告)

【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比喻的种类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如“像、似、仿佛、犹如” 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了。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和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两种形式。

种类

拟人

例: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拟物

例: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比拟的作用

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

表意丰富。

【借代】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种类

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四眼儿对着窗外沉思了一会儿。

具体代抽象。例:枪杆子里面出。

专名代泛称。例: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形象代本体。例: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部分代整体。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夸张】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创造气氛;

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

【本讲知识点总结】

【写作之日积月累】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不是临渊之后退而结网者。

如果哥伦布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辟风斩浪,扬帆远航,他又怎么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如果哥白尼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苦心观测,创立新说,他又怎么会写出《天体运行》这部巨著?

如果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开通丝绸之路,张骞怎会有通西域那鞍前的潇洒?

如果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开辟海上航线,鉴真又怎么会东海那水上风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

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