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方启是什么意思 方启航是谁

方启是什么意思 方启航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百年上海看外滩,每个外滩建筑后面都有故事

说起上海,99%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外滩。

在壮观的外滩建筑群背后,为什么曾经外国洋行与银行云集?

自1846年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外滩就成为西方列强的银行、商行、总会集聚地。

在当时,外滩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外滩13号的海关大楼。

这是因为1900年《辛丑条约》中的所涉及的对外赔款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清政府对外赔款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这笔巨款是清政府的海关税、盐税担保。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具体操作就是由英国人赫德管理的海关税务司将海关税收收入汇总后,按各国赔款数目,定期拨付给列强各国。

当时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

为了及时方便的拨付与结算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赔款,西方列强纷纷在外滩设立对口银行,外滩金融建筑群因此快速崛起。

外滩1号

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约1899年,被另一个叫麦边的英国商人买下。到了1913年,麦边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商务办公大楼。1917年,此楼大部分租给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并允许其在大楼的正门挂上“亚细亚”公司的标志。此楼又被称为“亚细亚大楼”。

外滩1号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

外滩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所在地。

外滩2号

1865年,旅居上海的英国侨民出于社交和娱乐需要,在兆丰洋行的地盘上建起三层楼房,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英国皇家总会,又称上海总会。

约半个多世纪后,在原址耗资45万辆白银,将三层楼房推到,新建五层大楼。这就是现在的外滩2号。

外滩2号栖身于中山东一路南端,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外滩2号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外滩2号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三角形电梯

1911年,新“上海总会”落成,三角形电梯带着“西门子”打造的标记,从德国启程来到上海,成为“西门子”电梯落户在上海的“第一梯”。

外滩2号现为上海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

1916年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耗时三年建造,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成为6层大楼。因为天祥洋行当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就联合多家洋行进行合资翻建,然后按各方所出资金的比例来分配房产。

外滩3号1916年落成,是公和洋行在上海滩开山之作。被《远东时报》誉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进步之一”。

外滩3号是自由复兴式风格建筑,但它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这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

外滩3号的建筑立面为三段式设计,底部为贯通二层的落地卷窗,主入口两侧竖立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其上是布满雕饰的山墙。东北转角顶部有巴洛克式塔亭,结构优雅,线条美丽。

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英资有利银行购下大楼房产权,因有利银行一直使用底层空间营业,大楼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为“有利大楼”。

目前外滩三号,有好几家不同菜系和不同风格的餐厅,供顾客选择。

外滩3号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4号。但是有人认为4号不吉利,这里被成为了外滩3号。

外滩5号

1921年日清洋行开始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这个外滩5号大楼,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犹太商人合资建造。

外滩5号是德和洋行设计建设,这一时期是外滩大建设的黄金时代。它是外滩比较少见的日式建筑物。

外滩5号是灰色建筑,显得庄严凝重,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风格结合的产物,被业内称为“日犹式建筑”。

外滩5号是钢筋混凝土框架,花岗岩立面,三段式设计,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而上面三层装饰比较讲究,有古典立柱和有浮雕图案的窗框,凹凸感强。局部点缀有雕饰的山花与希腊爱奥尼方壁柱,装饰简明。

外滩5号先后为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

外滩5号现在使用单位:一二楼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往上为月影铁板烧景观餐厅、绿韵SPA、The Glamour Bar酒吧、米氏西餐厅等餐厅。

外滩6号

外滩6号,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国玛礼逊洋行设计,呈现维多利亚式哥特风格,主入口有漂亮的连拱廊。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采用尖卷、平卷、弧形卷和半圆卷,和谐中充满细节的微妙变化,优美而灵动。

外滩6号的小尖顶和老虎窗独树一帜,“具有威尼斯自由风格,又略带苏格兰男爵的豪华情调”

外滩6号最初是美商旗昌洋行产业,后为官办转为招商局持有。

1897年5月27日,近代中国首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全新篇章。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创办人为盛宣怀。

盛宣怀

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中国通商银行”总行设于上海,行址在今中山东一路6号。现大楼于1906年建造。

初期,该行改英文名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1932年,该行资本为350万元,并改组增添杜月笙、张啸林等为董事。

1935年上海发生白银风潮,该行出现挤兑危机,经常务董事杜月笙出面维持,才平息了风潮,同年6月由杜改任董事长。

1936年,该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该行为国民政府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

……

当今,外滩6号是外滩三大顶级消费场所之一。它的改造装修费与外滩3号等量齐观,也达到了3000万美元之巨。

如果说外滩3号的镇楼之宝是高级服装品牌“阿玛尼”的话,那么外滩6号是用意大利顶级品牌Dolce&Gabbana旗舰店来压阵的。

外滩7号

外滩7号又称“电报大楼”。

大楼原业主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是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公司。

二次战争后,西方各国纷纷要求在沿海港口铺设电线,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和阻挠。

1869年成立的大北公司,无视清政府与英使谈妥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协议,将通讯电缆引入上海租界报房。

丹麦大北公司于1871年4月18日开业,收发沪港两地公众电报,1882年又开通了电话业务。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让“万里重洋瞬息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报加快了订货速度,减少了货物囤积,大洋行渐渐失去垄断,个体经营者却因灵通的消息而发达。

大北公司生意日益兴隆,于1906年斥资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

外滩7号由英国通和洋行设计,高4层,砖混结构,立面三段式划分,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希腊爱奥尼壁柱,一对巴洛克式黑色穹顶,优雅的立于顶端两侧,与巨大的白色山花对比鲜明。

外滩7号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外滩9号(1901重建时)

作为外滩唯一现存的维多利亚风格外廊建筑,外滩9号由玛礼逊洋行设计仅3层,砖木结构,清水红墙,底层为石筑外墙,二三层优雅敞廊点缀塔斯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两侧顶部山墙有雕刻精美的山花。

19世纪远东著名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外滩9号。

1877年,“专业收购户”轮船招商局收购了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并于1901年斥资220万两白银重建该楼,委托英国通和洋行设计,重建该楼。

1901年轮船招商局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现在外滩9号又成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外滩10-12号

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占据外滩10-12三块地皮,由公和洋行设计。宏大的体量融合精美的设计,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壮观的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1955年4月至1995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1996年后,这里成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汇丰银行大楼建筑内部装饰格调高雅,用材考究,工艺精湛。

八角形门厅穹顶的马赛克镶嵌画非常精美,令人目眩神迷。大厅中8根由整块意大利大理石制作的奢华圆柱,散发着浓郁的欧洲宫廷艺术气息。

外滩13号

外滩13号的海关大楼,由当时为外国人掌控的上海海关主持修建,1927年落成,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大楼主体高8层,规模庞大,当时造价高达425万两白银。立面花岗岩装饰,入口多立克柱式柱廊灵感源于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顶部设角亭和层层收分的四面钟楼。钟楼旗杆曾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

海关大楼风格的演变,浓缩了一段上海城市发展史。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式歇山顶建筑的关署,即外滩13号。

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

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透着浓浓的英伦味道。

1925年再次重建,1927年正式落成。

时光流转,20世纪20年代,设计方公和洋行选择有节制的古典主义风格,既有摩天楼般的钟塔,又保留古典多立克柱式,简洁现代,带有当年时髦的装饰艺术风格。

外滩13号,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外滩14号

外滩14号建筑原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德华银行大楼,一战后由交通银行接管。

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1889年成立于上海,由德国十三家大银行联合投资组成,属德国海外银行系统,为德国资本在华活动的中心机构,资本总额为白银五百万两。

在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德华银行先后在汉口、青岛、天津、香港、济南、北京、广州等地设分行二十所(其中汉口的德华银行分行于1899年设立);在中国发行纸币一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元、五十元银元券和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的银两票。

交通银行接管后,于1937年委托匈牙利鸿达洋行重新设计。外滩14号直至1948年10月才落成,也是临江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

外滩14号建筑采用当时新潮的装饰艺术风格,强调垂直线条,中轴对称,顶部中央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底层及入口以黑色大理石饰面,质朴其外,精美其中。

外滩14号建筑虽然地处外滩核心,灰白水泥外墙在左右气派的花岗石立面的映衬下,显得低调而朴素。

外滩14号现为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外滩15号

外滩15号原是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竣工,由德国倍高洋行设计,建筑巧夺天工,施工精益求精,是当时跨时代的先锋之作。

华俄道胜银行建于1895年12月,总行设在彼得堡,发起银行有:法国的霍丁盖尔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托银行、巴黎清算银行和俄国的彼得堡国际银行。创建时资本为600万卢布,其中,法国占5/8,俄国占3/8。

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境内先后建立分行20余处。1896年初,在上海原巴黎清算银行旧址(外滩15号)开办在华第一家分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华俄道胜银行总行及原俄国境内的分支机构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该行转以巴黎分行为总行,继续营业。

外滩15号建筑以花岗石饰面,立面经典三段式设计,表面镶贴乳白色釉面瓷砖,开创先河。它是上海现存最早的,按照西方古典原则运用柱式的建筑,纯粹而古典。楼内贯通三层的中央大厅,高大敞亮。

外滩15号现在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使用。

外滩16号

1926年,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的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竣工,并非最雄伟的银行建筑,但古希腊神庙式外观却独一无二。

台湾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日本又在上海设立台湾银行分行。

最早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座东印度式建筑,1924年拆除重建。

现在的大楼兴建于1924年,仅4层,是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矩形建筑由巨大的古典石柱环绕,雕饰简朴却独具特色。

立面设多根变体爱奥尼克式立柱,柱头涡卷改为传统特色的回纹图案,搭配平拱窗框气势非凡,赋予建筑欧洲古典主义风貌,高贵典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现外滩16号为招商银行、上海工艺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的办公楼。

外滩17号

1901年,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以外滩17号地块为资本,入股《字林西报》报社,占有全部股份的47%,担任董事长。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又称《字林报》,前身为《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曾经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一份英文报纸。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它的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1951年3月停刊)。

由于《字林西报》办得相当成功,1921年—1924年,将原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拆除,由德和洋行设计,翻建成9层花岗石外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厦字林大楼,当时曾是上海最高建筑。

建成后,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其中最著名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外滩17号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有两根多立克式柱子,上部设有多立克式双柱柱廊,屋顶巴洛克双塔耸立。高悬于顶的8尊大力神雕塑托举檐口,生动的姿态充满艺术张力。

1996年5月,友邦重新进驻该大楼并更名为“友邦大楼”

外滩18号

建于1923年,原是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总部,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

麦加利银行即英商渣打银行,建于1853年,其业务是经营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贸易结算,实力和地位仅次于英国的汇丰银行。

渣打银行第一任大班名叫约翰.麦加利(Johe Ma ckellar),故银行又名麦加利银行。

1892年外滩18号的房屋业主英商新东方银行经营不善宣告倒闭,房地产由麦加利银行收购。当时还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风格建筑,1914年邻屋汇中饭店发生火灾,使建筑受到破坏,当时准备拆除重建,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该工程项目被耽搁,至1923年才开始重建。

现在的外滩18号建筑,为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设计。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中部中央设一对贯通三层的爱奥尼克式柱,两侧窗楣为希腊式檐饰;顶部两道简洁的檐口线脚。

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上海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

2004年,经过整修后的外滩18号,成为了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楼,世界顶级时尚品牌杰尼亚还把地区总部迁至于此。

外滩19号

外滩19号,先后经历了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三个阶段。

汇中饭店的前身是中央饭店。早在1850年代初,外滩19号就是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中央饭店。1903年,中央饭店改为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时,就有两部美国进口的奥的斯电梯,使之成为全国最早置有电梯的建筑。

外滩19号1908年建成之时,曾是租界历史最悠久的外资豪华旅馆“汇中饭店”,远望如同漂浮外滩的童话王宫。

1909年2月1日,世界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也称“万国禁烟会”在汇中饭店举行,13个国家41名代表与会。

外滩19号,建筑由司各特设计,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共6层,清水红白砖的立面在灰色的外滩背景下格外生动夺目。顶部东侧南北各有一座造型迥异的巴洛克式塔亭,室内还安装有两部国内最早的电梯。

汇中饭店屋顶花园也是当时上海的游览景点之一。以后这种屋顶形式被上海许多建筑采用。可惜,1912年8月屋顶花园毁于火灾,此后再未修复。

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可谓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旅馆。

外滩20号

20号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是昔日的“远东第一楼”,原名华懋饭店,但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沙逊大厦”。

外滩20号由公和洋行设计,1929年9月5日,沙逊洋行投资兴建的外滩20号沙逊大厦建成。楼高10层(局部13层)77米,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也是最宏伟的一座,当时有“远东第一楼”之称。

沙逊大厦为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主义风格,俯视平面呈A字形,立面简洁,垂直线条构图,檐部和基座线脚饰有几何图形。屋顶东部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外滩的著名标志之一。

华懋饭店落成以后,堪称上海门槛最高的饭店,只接收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等。华懋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

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大厦以东面作为主立面,屋顶为金字塔形,四方攒尖顶,坡度很陡,高19米,用瓦楞紫铜皮饰面,呈墨绿色,高插云霄,十分壮丽雄伟。

据1939年出版的《上海行号路图录》记载,当年沙逊大厦底层临江一面为荷兰银行营业厅,转角处为华比银行所在地。南京路段自东向西依次为华懋饭店正门、大英花店、普宝斋古董店、安康洋行等。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整个高消费的层次,一下子萎缩。华懋饭店入不敷出,最终资不抵债,饭店不得不申请歇业。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大厦,以抵所欠债务。华懋饭店改为华东局财政委员会办公。

1956年春,为解决当时涉外旅馆的不足,上海市决定恢复华懋饭店的业务。当时,刚好有一个世界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就议定把华懋饭店改名为和平饭店,隶属于上海市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平饭店于1956年3月8日开业。

外滩22号

1906年建成的外滩22号“太古洋行大楼”,由太古洋行投资兴建,瑞和洋行设计。太古洋行创建于1867年,总部位于伦敦,主要经营船舶运输业务。

外滩22号采取了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并兼有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建筑元素。它的外墙立面采用了经过手工处理的红砖素墙,内部使用精雕细琢的大理石,营造奢华及复古的氛围。建筑共5层,除第三层外,其余各层皆采用半圆形卷窗,立面装饰线脚丰富,稳重大方。

外滩22号的地下金库曾是上海趋之若鹜的“风水宝地”。

1930年,外滩22号被扩建了西部的南、北两侧各两幢建筑,作为仓库使用。

1949年,整体建筑被收归国有,划归“丰华”圆珠笔厂,又称“丰华大楼”。

1986年,三幢独立的建筑合并为一体,呈现出如今的外滩22号大楼架构。并于2004年被公示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9年,外滩22号进行了整体改造和建筑修复,成为共有五个楼层,包括露台总面积近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外滩顶级商业新地标。

外滩23号

建于1937年的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带有浓郁的中国建筑风格。

大楼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

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这座中西合璧的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和「公和洋行」共同完成,是外滩唯一一座华人参与设计的临江大楼。四方攒尖屋顶、琉璃瓦和镂空花格窗,以及檐部的石质斗拱装饰,将西方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风格完美融合。

外滩23号,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

外滩24号

外滩24号建于1924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最初是日资横滨正金银行所在地。除正常业务外,横滨正金银行还曾处理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和对华贷款。

建筑将日本元素和希腊复兴风格融为一体,高7层,立面三段式设计。外立面浅色日本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对比鲜明。中层设一对贯通四层的爱奥尼克式巨柱,局部雕像装饰。

这个横滨正金银行不简单。

它实际上是日本的外汇银行,是外国银行通过贷款控制中国工业的典型。它于1893年在上海设立分行。以后陆续在中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金融机构,在华榨取大量利润。

1945年日本战败后,横滨正金银行于1946年被盟军统帅部命令解散。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

外滩24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外滩26号

外滩26号建于1916年,由美商旗昌洋行旗下扬子保险投资,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中规中矩又富有变化。底层平梁式入口,二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壁柱贯通三至五层,六层中部设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

外滩26号的故事不多,却与一个改变外滩命运的美国人相连,他就是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

在早期租界,金能亨是有分量的人物。他兼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又是工部局1854年创立时的首任董事,1868年升为总董。

金能亨也是扬子保险公司的创办人。

工部局会议记录中珍藏着一封金能亨于1869年底写自日本横滨的信,当时他刚卸任总董,在信中强烈反对继任者将滨江大道用于建造码头仓库的计划。

金能亨在信中这样写道:“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是城中居民黄昏漫步时唯一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也是租界中唯一有开阔景色的地方……航运业并非商业的主要元素,而只是其低等的附属行业之一,类似驮马和载重马车。而交易所、银行、清算所才是商业的中枢,它们所在地总是商业最繁荣的地方。”

卸任的金能亨余威仍在,这封四页长信多少改变了滨江大道沦为码头的命运。

1950年后,扬子保险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进驻26号办公。

上世纪90年代后,旧时的“保险大厦”改造为中国农业银行营业大厅。

外滩27号

外滩27号建于1922年,是洋行之王怡和洋行新楼。怡和洋行是两位苏格兰人创办于1832年,以贩运、丝绸和茶叶起家,逐渐成长为商业帝国,在航运贸易等领域呼风唤雨,号称“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曾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

新楼在1851年怡和老楼的原址新建,英国思九生洋行设计,现代文艺复兴风格,

1851年建造的洋行老楼也一度是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被权威的《弗莱彻建筑史》收录在册。这本厚达2000页的建筑宝典只提到15处上海近代建筑,有着壮观列柱门廊的怡和旧楼便是其中之一。

1920年因业务发展极好,怡和洋行决定在原址建造新楼。现代文艺复兴风格的新楼高5层,粗凿花岗石垒砌的底层,8扇巨大拱门一字排开,直达2层后自然形成落地拱窗,视觉效果坚实而稳定。面向外滩的立面宽度达到173英尺,仅次于12号原汇丰银行。

大楼落成后,怡和洋行除自用外,剩余部分出租给大英轮船公司、昌兴轮船公司等单位。

1930年外滩27号在顶部加建了一层。(1983年又加建了一层,成为现在的七层建筑)

太平洋战争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复营业,但已无当年的盛况,业务逐年衰落。

1955年由上海外贸局及下属公司办公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有外贸企业已全部置换搬迁。

现在是罗斯福公馆了:这座由罗斯福家族下的投资基金投资经营融餐厅、酒吧、酒窖、私人为一体的大楼,并没有延续惯例,以“外滩X号”为名,而沿用了家族最辉煌的姓氏——罗斯福。

外滩28号

与一街之隔的怡和大楼相比,同年落成的外滩28号略显平凡。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建,公和洋行设计。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Siemssen & Co)购得外滩28号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位于北京路外滩的禅臣产业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3月落成。

外滩28号,因此称为格林邮船大楼(Glen Line Building),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这是一幢新文艺复兴式建筑。

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另有2层地下室。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水刷石饰面。基座饰面采用大块花岗石砌筑而成,入口2根爱奥尼克立柱,中部及上部采用平拱门窗,顶部退台呈塔状造型。

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现为上海清算所(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外滩 29号

外滩临街建筑中,唯独29号有法资背景。1912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出资兴建,通和洋行设计施工。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875年成立于巴黎,是一家法国政府特许设立的海外殖民地银行,在云南的贸易金融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曾为滇越铁路建设募资。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在外滩建筑群中是个小个子,很不显眼。但是,建筑专家评论它是上海少见的纯正法国建筑。

建筑呈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精美,外墙花岗石饰面。

底层高大拱券,二、三层中间单元用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二楼窗楣、阳台和顶部檐口处理均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风格。

1955年银行结束在华营业,外滩29号由市公安局使用。

1990年代后,上海市将国有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外滩,重新引入金融机构以恢复这条昔日的“远东华尔街”。

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作为首家国内金融机构成功置换进驻外滩29号。

外滩33号

外滩33号曾是始建于1849年的英国领事馆主楼,后历经拆除和火灾,现存建筑为1872年原址新建的第三代官舍。

建筑是维多利亚时代鼎盛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底层为连续卷廊,屋顶是中式小青瓦覆盖的西式四坡顶。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27棵古树绕屋,环境幽静。

追梦在广袤田野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幅幅详实精细的遗迹图,一篇篇探方日记记录下发掘的具体经过……不久前,19岁的大三学生闫沁林第一次上交了自己撰写的考古总结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她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为期5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的成果和思考。

师村遗址是一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年起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协同勘探,曾先后发掘出仰韶文化早期的石雕蚕蛹与夯土遗存。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吉林大学的师生来到这里,与常驻的专家学者、当地担任技工的村民一起进行考古发掘。去年夏天,闫沁林所在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大三考古班,有40多名同学在师村遗址迎来人生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

画遗迹线、判断土质土色、找遗迹边界……田野上,学生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放在实践中检验。闫沁林负责了一片探方,大部分时间里,她都重复着画线与刮面这类动作。

闫沁林记得,一次她在密集的陶片间作业,右手握住两根竹签在土里轻剔着,左手用刷子轻轻拂过去,一块彩色物件从土里露了出来。旁边协作的技工康殿璋看了几遍说:“从质地来看,有可能是动物角。”那次收获,让她印象深刻。

每天晚上收工回到基地,闫沁林都会认真记录当天的探方日记,画好遗迹图,还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物建模。她说:“这些都是师兄师姐们手把手教的,之前都不会。”

“田野考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可判断他们能否适应这份工作并满怀热爱地走下去。”考古队领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段天璟在这里驻扎已是第四年。在他看来,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田野考古除了增长本领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德育,在实践中立德树人,启智求真。

“刚来时我听不懂村民的方言。”闫沁林笑着说:“现在我比划一个手势,技工就知道我的意思了。”看到学生的成长,指导老师方启很欣慰:“许多孩子来自城市,平时较少接触农村生活,其实与技工和村民的相处也很重要。”在方启看来,田野考古实践一方面能让学生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另一方面,老师以身作则、教学相长,传递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考古现场的条件还很艰苦,当时师生都住在村民家里。后来,在当地支持下建起了一个教学基地。一个大院子,几排简易的板房,外墙是学生自己画的考古主题墙绘。基地虽然不大,各处却起有独特的名字,“探往斋”是文物库房,“甜咸阁”是食堂,“桑梓轩”是宿舍,甚至还有图书室和一条林荫道。“考古有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尽力改善同学们的生活条件,把校园的文化、学校的精神带到这里来。”段天璟说。

“考古是需要情怀的,只有这样,在重复性的工作里才能觉得每天都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方启说。

选择了考古,日夜跟田野打交道,哪能不吃苦?然而在闫沁林看来,这正是她喜欢的工作。她说:“我觉得一定要做热爱的事情。”她把现在的专业视为持续追寻的梦想,未来打算继续深造,“我渴望去更多的田野考古现场,多学学,多看看。”

传承之外,还有对创新的渴望与探索。晚上8点,师生坐在基地的多媒体教室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为他们介绍利用人工智能修复陶片的前沿技术与应用。“科技手段加上人文情怀,这样的考古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段天璟说。

“我们不满足于仅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而是选择扎根在深厚的泥土里、广袤的田野上。”段天璟说:“师生愿意走出书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考古事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2日 14 版)

拙燕仓开仓:湖南首家拥有自主系统的第三方云仓启航

8月16日上午,湖南首家拥有自主系统的第三方云仓——拙燕仓,在长沙市高新区宇培物流园内正式开仓。拙燕仓致力于提供仓储、干线运输、B2B、B2C等服务,是一帮有着10余年仓配经验的创业者倾力打造,他们经历了10个双十一的洗礼。

拙燕仓联合创始人周向平在开仓仪式上表示:“我们拙燕仓将会把商家日常的订单收单截至时间设定为晚上21点,让消费者更快更准地收到他们的包裹!”这比普通的云仓整整推后了4个小时,这是中国仓配史的一次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仓配物流需求呈现井喷之势。据央视财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630亿件,平均每人每年产生45个快递包裹。在快递爆发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物流的速度等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近年来,长沙也正在全力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目前,整个湖南省物流领域,主要的云仓企业有电商平台仓(如菜鸟、京东)、快递渠道仓(如顺丰、“三通一达”)两种类型,而拙燕仓则属于纯第三方类型,其正成为一支云仓生力军。

长沙市人民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照舒、长沙市高新区招商局局长王进以及御家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跃锋等出席了拙燕仓的开仓仪式。

系统自主研发,日常的订单收单截至时间为晚上21点

长沙这家云仓企业之所以命名为拙燕仓,是因为 “拙燕是目前已知世界上飞行最快的动物。飞行迅速如箭,能够急转方向。”这也寓意着更快更准地送货,以及随时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而拙燕仓品牌VI也颇具内涵,来自于篆书的灵感,根据燕子的外形、燕字的特点演变而成。

拙燕仓拥有系统自主研发和迭代的能力,是湖南省首家拥有自主系统的第三方大型云仓。拙燕仓有着高效、安全的系统保障,以及40倍柔性空间的扩充,其发货及时率为99.8%,发货作业准确率达99.98% ,库存管理准确率为99.96%。

拙燕仓将每日订单收单的截至时间设定为晚上21点,这是行业内的一次重大突破。常规的云仓通常每日截单时间为下午5点左右,这拙燕仓的这次大胆突破不仅仅是对快递端口的一次挑战,更是对自己作业一次考验。记者从现场一位入仓企业代表了解到,这个对于商家而言,不仅仅是对消费者更优质快捷的服务,能够提升店铺的DSR评分,更是品牌对消费者负责人的一种承诺。

五大优势、四个能力:单仓日均峰值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单

拙燕仓拥在全国目前共设有12个B2C仓,6个跨境仓,分别位于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南五个大区,单仓日均峰值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单。

和同类型的云仓相比,拙燕仓具有五大优势和四个能力。周向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拥有10年双十一大促仓配物流经验,业务涵盖线上和线下,多渠道作业,全国多仓联动。而且我们的自主研发系统能满足个性需求,服务去层级,服务有延伸。”

“现实中,如果我们中小企业自己做仓配,面临被放弃、招工难、运费高、浪费严重、发错货、发货不及时等诸多困难,导致成本极高。而采用第三方的拙燕仓服务则能有效化解这些难题。”在拙燕仓开仓典礼现场,一位客户如此说道。

目前,拙燕仓已经与世界500强公司强生、御泥坊、标鲨、张新发、西子电商等数十家知名品牌达成合作。“以2020年为基础,3年内,拙燕仓目标是发送出10亿个包裹。”周向平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