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变换分析法作用(变换分析法分析句子)

变换分析法作用(变换分析法分析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年备考:如何写好观点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

2023年备考:如何写好观点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

一个标准的议论主体段一般来说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结论句。

必要环节:观点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

非必要环节:阐释句、结论句。

1. 观点句,也叫段落中心句,放在句首,或句末。

2. 阐释句,阐释句的表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心句的内涵作补充性阐释,一种是对原材料的内容作概括性或具体化阐述。(讲道理的一种形式)

3.事例句,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名人典例、生活事例、名人名言都是。

4.事例分析句。从原因、影响、实质等角度,对事例进行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之的关系,是证论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可以独立于材料句之后,也可以与材料句互相融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现。

5. 结论句,是段落的收束句,是对观点句意思的强调,多从做法、意义、作用角度重申观点句。

【例1】读书可治迷茫。(观点句)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阐释句)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事例句)这真是一句简单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灵台清明,不至于方寸大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分析句)前人书中的经验,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颇有启迪。经验每多一分,迷茫便减一分。(结论句)

【例2】“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情就消泯了。(观点句)孔夫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谆谆教诲萦绕耳畔,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款款吟歌悦人耳目。(阐释句)很难想象,开启“倍速生活”模式的一家人的生活会是怎样令人瞠目。丈夫加班很晚才回家,甚至有时不回家。妻子则忙着工作上杂七杂八的事,孩子写着没有歇止的作业,成长于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幸福吗?而丰子恺在陪伴子女吃西瓜时,一边吃西瓜,一边发出有韵律的声音,那充满音乐韵律的声音引得五岁的的儿子瞻瞻诗兴大发(事例句)。在丰子恺心里,“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和艺术同等的地位。他愿意接近、理解儿童,所以他能够常常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孩子们心灵相通。(分析句)不倍速,则家中温情浮漾。(结论句)

【例3】自我提升,享受独处的时光是一种幸福。(观点句)和心灵对话,寻找内心深处的真我,是必要的自我成长。(道理阐释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在阅读的星空下漫步,让知识滋养心灵;沉下心来,看几部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电影,在光影变幻间感受人生百态,在感悟触动中探索生活真谛;安下心来,专注于强身健体,练习俯卧撑、瑜伽、跳绳、羽毛球、深蹲……(生活事例句)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必不可少的支撑。(总结句)

【例4】适时地改变方向,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观点句)网上曾经有句很火的话:“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它鼓励人们不撞南墙不回头,选择了一条路,就要走到黑,始终不言弃。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只有极少数人成功,大多数人都会走进死胡同,进退两难。条条大路通罗马,聪明的人不会将自己撞个头破血流,而是转变方向,寻找另一条路抵达终点。(道理句)鲁迅在日本留学攻读医学时,发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到东京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用笔下一个个尖锐的文字唤醒落后愚昧的国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拉赫,起初听从父母的建议走文学之路,一无所获,转而学习油画,油画老师直言说他并非可造之材。最后,他转而学习化学,变成了公认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成绩斐然,享誉全球。(事例句)正如国学大师林语堂所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盲目执着坚持到底未必是好的选择,只会在艰难错误的道路上浪费生命。(分析句)很多时候,及时转变方向,方能跳出眼前的局限,打开人生的新局面。(结论句)

【例5】褪出急躁,心境将会更加澄明。(观点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去除急躁与妄动,方能洞察人生之哲理。(道理句)庄子,犹如一棵在黑夜里守卫灵魂的树,平心静气,不急不躁,静观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九天。(事例句1)如果不是现实遭遇艰难而使他停止了急急追寻的脚步,他又怎能“御六气之辩”无穷之境”呢? (分析句)陶渊明,古往今来遗世独立之典范,有着“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之闲情,更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逸致。(事例句2)如果不是面对督邮的从容与淡定,又哪有如此之高情远致? (分析句) 可见,摒弃世俗之浮躁,停下匆匆过往之脚步,原来我们的身边也有无限美丽的风景,我们的心境也会因此而更加澄明。(结论句)

【例6】我们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背后的精神态度,在劳动中获得人生成长财富。(观点句)如果说认识劳动是我们脚踏的土地,那对劳动的热爱就犹如地上的梯子,让我们收获别样的风景。(道理阐释句)现实中,不少同学认为劳动占学习时间,智能时代劳动没必要。(反面事例句)其实劳动与科技、学业从来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相反美美与共,意义非凡。 (分析句,过渡句)袁隆平扎根农田数十载,奔波于田垄与实验室,方能研发“中国稻”,创造世界粮食奇迹;农业播种新科技-分钟可以撒种8公顷,为农业生产带来便捷,但粮食的成长仍离不开农民的辛苦培育。而回想我们参加的学农活动,辛勤种下了一片地、煮好了一顿饭后,我们也获得了不少对自然生活的体悟,我们的品格也获得了磨砺,这对学习也有更好的促进。 (正面事例句)劳动,可以让我们在耕耘中点燃智慧,收获内心的充盈,热爱劳动的火光应在我们心中点燃。(结论句)

【例7】自由有度,规有所约。(观点句)众所周知,企业不是公益慈善机构,追求利润是其天然属性,但也必须以契约精神为前提,遵规守则。(阐释句)丰巢快递柜收费“5毛钱”被认为是在快递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横插一脚截流”,消费者不认账,竟成为一场延绵数日的公共事件;已被爆雷的涉及“财务造假”的12家上市公司因严重违规而成为证券市场的“毒瘤”,被列入行业发展黑名单,自由发展戛然而止。(事例句)可见:行规,不是白设的水晶花瓶,不是可以纵情奔涌的河流,而是企业权利的边缘。任一企业,每一决策,可以以自由发展为目标,却必须要以合规中矩为底线,以规矩入,从规矩出。(分析与总结句)

【例7】勇于放弃,成就另一种精彩。(观点句)只有勇敢放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另一种姿态面对生活。(阐释句)陶渊明放弃了仕途,成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彩,也体会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豁达。苏东坡放弃了体面,成就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更领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梅花放弃了与百花争奇斗艳的春天,独自开在深冬的枝头,却成就了“遥知不是雪,有暗香来”的精彩,赢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誉。(夹叙夹议式的简例排比,既有事例,又是分析)勇于放弃充满诱惑的世界,回归平静,方能成就另一种精彩。(总结句)

换个角度,别样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行走在大千世界,我们常常被主流缚住了手脚,盲目追寻他人的脚步与目光,事物也因此变得越发单一。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收获自己的独特感悟,竟他人未成之功?

换个角度,即另辟蹊径,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换个角度,我们便拥有他人没有的目光,或许便能从繁华中看到虚无,从贫穷中看到富足,从书页问看出新的意义。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初衷是批判唐明皇重色轻国,但写着写着角度一变,唐明皇不过是个失去了爱人的可怜丈夫,是位身披皇帝外衣的悲惨老人,这独特的立意令人赞叹,也让人们关注到了李杨的爱情悲剧本身。同样,对于项羽这位悲情英雄,不同的人也做出了不同的注解。当杜牧提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时,王安石却发出了“肯与君王卷土来”的疑问。拥有多样的视角,评价人物时才不会人云亦云。如此,我们便不再是鲁迅笔下可悲的群众,而是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的国民。

换个角度,平凡的事物也能焕发光彩,生活也越显丰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从稀疏的豆苗中感悟出生活的真谛。李白也是这样,在他的笔下,一切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神采:本不高的天姥山变得“势拔五岳掩赤城”,本不算壮观的庐山瀑布也让人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而九曲黄河更是自“天上来”,还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帆入天镜”“白发三千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数不胜数,而他也因浪漫的文采被冠以“诗仙”之名。我们不也可以这样吗?山问的清风、冬日的阳光、屋檐下的雨滴,一切细碎的美好,都可在我们的欣赏之列。而遇到挫折时,换个角度,便是“还有进步空间”,不妨试试“屡败屡战”。

换个角度,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很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之路上布满荆棘,也有很多分岔路口。只有懂得换个角度看问题、深谙变通之道的人,才有可能抵达心中的桃花源。中华药圣李时珍也曾依父亲的嘱托,寒窗苦读,希望通过科举求取功名。可当他目睹考场黑暗且屡试不中后,便毅然决定弃文从医,最终,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他完成了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李时珍并不是锲而舍之、不思坚持,他只是换了个角度审视自己、思考现实,从而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变身。倘若天下之人都只会在生活的硬木中钻直洞而不会拐弯,历史上不知道会少多少个“李时珍”、多少个“海涅”、多少个“爱因斯坦”。

换个角度不是无能者的托词,而是一种睿智的处世之道,更是拼搏者在努力过后的深思。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藩篱时,不妨换个角度审视自己,换个方向试一试。因为钻石在黑暗中与顽石并无区别,可一旦把它放在阳光下,便会迸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三章第三节,句子)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句法结构指词与词组合时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式。属于语言范畴。句法结构同样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它既有一定的语法意义,又有它的外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

一、句法结构的意义

句法结构的意义可分为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种。

(一)显性意义

指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和词组一致,句法关系通常可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它们分别形成五种结构模式: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后补结构。另外汉语还有较特殊的句法结构如:主谓谓语结构、双宾结构、兼语结构、连动结构、同位结构等。

(二)隐性意义

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动作-受事”“动作-结果”“动作-工具”“动作-处所”等。

(三)显性意义与隐性意义的关系

一方面,显性意义与隐性意义是相互依存的,显性意义是一种表层的语法结构关系,隐性意义是一种深层的语法结构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如“他跑了”显性意义是陈述关系组成主谓结构,隐性意义是施动关系。

另一方面,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并非是对应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的隐性意义可以概括成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汉语的支配关系、动宾结构可表多种隐性意义:

打人动作-受事

打毛衣动作-结果

打上边动作-处所

打板子动作-工具

打一碗动作-数量

打双升动作-方式

另一种是一种隐性意义可用多种显性意义来表现。如汉语的:我看完了这本书。“我”是施事,“看完”是动作,“这本书”是对象。可用不同的结构表示:

这本书我看完了。主+主谓

我看完了这本书。主+动+宾

我把这本书看完了。主+介(把)宾+动

这本书被我看完了。主+介(被)宾+动

二、句法结构的形式

(一)显性形式从宏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是线条性的,句法单位的排列是依次的,一个接一个的,我们把它叫做显性形式。可被直接感知到。如:热爱人民。人民热爱。具有不同的显性形式,前者为A+B,后者为B+A。所以内容也不同。

(二)隐性形式从微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具有层次性。层次性没有线条性明显,隐藏于线条性之下,一个结构只有分析之后才能发现它的层次。

也即是说,词语的组合虽然具有线条性,但它们组合的次序与出现的次序不一定一致。组合的次序才是句法结构的本质特性。

(三)显性形式与隐性形式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哪里有显性形式哪里就有隐性形式,隐性形式只有通过显性形式才能分析出来。另外,显性形式和隐性形式也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是一对多的关系,有时是多对一的关系。

三、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

我们主要介绍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变换分析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指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特别是显性意义入手,对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地位作分析的方法。它来源于西方传统语法学。西方传统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形态丰富的古拉丁语和罗马语,基于这些语言的研究,传统语法学认为语法由词法和句法组成,词是组成句子的单位,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如英语虽然形态已不是很丰富,但基本上是名词与主语、宾语对应,动词与谓语对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时要求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两个中心词——名词中心词和动词中心词。以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主语和谓语。其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再看充当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及物动词,以决定谓语的后面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最后指出加在主、宾语之前,谓语前后的所有附加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也被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所借用。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点:词与词的关系分明,词的作用和功能清晰。便于从句子成分的出现情况归纳句型。有提纲挈领的好处。

不足:

(1)适用范围狭窄,只适用于句法,不适用于词法。即不能用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如:地震、提高等不能用。句法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复句。

(2)严重忽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我们知道层次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成分分析法把有层次的句子看成同一平面上许多成分的加合体,只能表明分析结果,不能表明分析过程和显示层次结构。所以使用时必然会造成一些困难。如:

他是(一所)(大学)的老师他是(一位)(大学)的老师

分析的结果一样,其实这两个句法结构的层次不同。前者为:(a+b)+c,后者为:a+(b+c)。再如:

他们是(几个)(出版社)的编辑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分析的结果只有一种。其实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是歧义结构。

几个出版社的编辑几个出版社的编辑

放大了一点儿(放得不够大)放大了一点儿(放得太大了)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要求语法研究寻求新的分析方法。

(二)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指根据语言结构的层次性逐层、顺次分析出语言结构的直接成分的方法。简称IC分析法。又由于句子的直接成分与句子的层次一致,所以又叫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指在同一层次上直接发生结构关系而构成句法结构的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language》)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一种分析句子的方法,后来有所发展。

这种方法通过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替换来分析句子。认为每个层次上的直接成分,只要不是一个词,都是由一个简单形式的原型扩展出来的复杂形式。找到“原型”的方法就是替换。例如:“生产任务”可用“任务”替换,“任务”所代表的“名词”就是“定中短语”的原型。

直接成分分析法起初主张分析到语素为止,主要是从大到小进行分析。非联合结构为二分,联合结构为多分。如:

他的父亲是一个英勇的海军军官。

我昨天才发现爸爸、妈妈、姐姐瞒着我出去玩了。

直接成分分析法后来有所发展和变通。表现为:

(1)进一步发展为树形图。在形态丰富的语言里可把结构关系表现出来。如:

Theboypostedtheletter.

(2)汉语语法学界在引进直接成分分析法时,根据汉语的特点,对直接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变通。表现在:

①不但切分,还要定性。即标明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②切分到词为止。

③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切分。

汉语学界为什要这样变通?如果直接成分分析法只切分不定性,对于那些层次相同,关系不同的结构仍不能分化。

只切分不定性不符合汉语的特点,英语等印欧语言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印欧语言里,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的词性,也就间接地表明了直接成分的句法关系。如:

NP+VP=主语+谓语VP+NP=述语+宾语

也即是说,在印欧语言里词类和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结构关系。汉语则不是这样。由于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VP不一定对应于谓语,因此汉语里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的词性并不能表明直接成分的句法关系。例如:VP+NP可以是动宾关系(吃苹果,参加运动会),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出租汽车,解决方案,比赛场地)。所以汉语要标明直接成分的关系。

直接层分分析法可以分析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

派小王去上海我送小王一本书他爬起来跑过去开门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优点:

①适用范围较广。既可以分析单句,也可以分析复句、句群,还可以分析合成词、音节。

②直接成分分析法着重句子的内部结构层次,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语义,特别是由于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缺点:

虽然直接成分分析法和改进了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能够显示层次和显性关系,但是不能显示隐性语法意义。所以对下列句子仍不能分化。如:

盖被子鸡不吃了。

这些歧义结构,直接成分分析法不能分化。

这支钢笔不能写字了。这个人不能写字了。

这是两个同构句法结构,直接成分分析法也不能分化。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也要求我们寻找新的析句法。

(三)变换分析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转换生成语言学派采用的分析方法。它认为,语言学家不应只满足于对语法结构的描写,而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解释。它特别注重解释语言中的同义结构和歧义结构。变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变换指句子根据不同格式之间表现出来的规律变成另一种句子的方法。如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之间的变换。狭义的变换指将某一句法结构转变为与其有相同或相近隐性意义(语义关系)的其他句法结构。如:

小王弄丢了那本书。→小王把那本书弄丢了。

那本书小王弄丢了。

那本书被小王弄丢了。

这四个句子尽管具体的格式不同,但其隐性意义都表示,施事(小王)、动作(弄)、结果(丢)、受事(那本书)。所以它们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我们下面主要来谈一谈狭义的变换。

1、变换的手段

变换一般使用移位、添加、删除、替换、重写等手段。

(1)移位:指结构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如:小王弄丢了那本书。→那本书是小王弄丢了。

(2)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添加,也指补出一些省略的成分。如:把、被等。

(3)删除:主要指去掉或省略一些语法成分,如把、被等。

(4)替换:主要指语法成分的换用。如:他让人打了。→他被人打了。

(5)重写:指结构成分重复出现。如:小张、小王是党员。→小张是党员,小王是党员。

2、变换矩阵及变换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矩阵和平行性原则是朱德熙提出的。变换是句式之间的变换,不是某个句子的变

换。所以无论基本式还是变换式都聚合着许多实例。如果把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的实例分行排列,就形成一个变换矩阵。如:

AB

NP(处所)+V+着+NP→NP+V+在+NP(处所)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外面停着车。→车停在外面。

门前站着人。→人站在门前。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在变换矩阵里的句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性。

(1)变换以前,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句式义)上一致。

(2)变换以后,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

(3)所有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高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差异一致。

(4)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低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

3、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1)分化多义句法结构

变换几乎可以分化各种多义句。如:

他们三个人。(显性语法关系不同)→他们这三个人;他们是三个人。

研究方法(同上)→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

他们三个一组。(层次不同)→他们是三个一组;他们三个是一组。

北京人多。(层次不同)→北京是人多;北京人是多。

他谁也不认识。(语义关系不同)→谁也不认识他;谁他也不认识。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语义指向不同)→他的女儿很骄傲;有个女儿他很骄傲。

山上架着炮。(状语的语义指向不同)→山上正在架炮;炮架在山上。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层次、显性、隐性不同)→哨兵发现了敌人;(某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关心的是她母亲。→母亲关心他人;他人关心母亲。

对于非隐性句法结构关系造成的多义可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分化。但对于隐性句法关系造成的多义只能用变换的方法加以分化。

(2)区分同形异义句法结构

同形异义句法指一组短语或句子在结构格局上完全相同,但在语义上有差别。这些句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无法加以分化。用变换分析法可以加以区分。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g、他打输了球。→*他把球打输了。

b、外面停着车。→车停在外面。h、他打破了球。→他把球打破了。

c、屋里放着桌子。→桌子放在屋里。i、他打完了球。→*他把球打完了。

d、台上唱着戏。→台上正在唱戏。j、他在岸上钓鱼。→他站在岸上钓鱼。

e、外面下着雪。→外面正在下雪k、他在河里摸鱼。→他站在河里摸鱼。

f、手里揉着面。→手里正在揉面。l、他在桶里摸鱼。→*他站在桶里摸鱼。

abc和def虽然形式相同,都是:处所+动词+着+名词。但它们有不同的变换。所以意义有区别,abc表静态,def表动态。ghi形式相同,有不同的变换,反映出了补语的语义指向的不同。jkl反映出了状语语义指向的不同。

再如:

在黑板上写字。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火车上写字。坐在火车上写字;把字写在火车上。

在池子里洗衣服。*把衣服洗在池子里。(动作发生的处所)

在池子里养金鱼。把金鱼养在池子里。(动作存在的处所)

A、挖深了(多义)。 a、挖得越来越×了。A√ B×

B、挖浅了(单义)。 b、挖得太×了。 A√ B√

A、他卖了老婆。(老婆:受事)

a、他把老婆√了。 A√ B×

B、他死了老婆。(老婆:领属)

b、他√了老婆。 A√ B× 与v的次类有关

再如:

砍光了砍累了砍钝了砍坏了

从格式上看,以上各例都是“动+形+了”述补结构“。但是,其补语成分的语义

所指细分起来会发现他们各不相同。请看:

砍光了【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砍累了【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砍钝了【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砍坏了【补语“坏”在语义上有事可指向“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把刀砍坏了”。因此这也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3)发现形异义同的句法结构

如:汉语的“动词+名量”和“动词+时量\动量”历来被认为是不同的结构,但它们的变换式却相同:如,买一本买了一本买个一两本买他一两本买一本书一本书也没买

洗一次洗了一次洗个一两次洗他一两次洗一次头一次也没洗见课本109页。朱德熙先生正是利用这种变换证明时量或动量在动词后仍应充当宾语。(《语法答问》p52,1985年,商务印书馆。)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源于语义学,但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学中的语义特征有所区别。语义特征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语法结构的规律,因而特别关注那些对词语组合有影响的语义成分。所以,语法学中的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即在组合中得到。语义学中的语义特征是单纯对词义的分析,即在聚合中得到的。

语义特征分析法主要用以解释造成多义句法格式以及造成同形句式差别的原因。如我们以上谈到的:外面下着雨。外面停着车。山上架着炮。为什么“外面下着雨”和“外面停着车”只有一种变换?“山上架着炮”有两种变换?原因就是其中的动词的语义特点的差异。“下”[-附着]、“停”[附着]。在“山上正在架炮”中“架”的语义特征为[-附着],在“炮架在山上”中的语义特征为[附着]。正是因为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的差异导致了句子不同的变换。再如:

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

这四个句子的句式都是“V+了+时量+了”。内部层次构造相同,句法关系也相同。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语义的差异,其实它们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情况。

A句中的“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

断了三天了。娶了三天了。伤了三天了等。

B句的“三天”指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

盼了三天了。哭了三天了。病了三天了。想了三天了等。

C句的“三天”既可以指“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那本小说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了。”也可指“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那本小说我看了三天了,还没看完。”类似的例子还有:

听了三天了。学了三天了。商量了三天了。讲了三天了等。

D句中的“三天”既可指“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挂上了,都挂了三天了。也可指“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灯笼太大,不好挂,我们挂了三天了,还没挂上。还可以指由“挂”这一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如:彩灯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挂了三天了。类似的例子还有:

插了三天了。贴了三天了。摆了三天了。穿了三天了等。

为什么会造成上面的差异?原因在于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

VA:[+完成、-持续、-状态]

VB:[-完成、+持续、-状态]

VC:[+完成、+持续、-状态]

VD:[+完成、+持续、+状态]

通过关键位置上的动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些同形句式之间的差异。

电路分析基础练习及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库汇编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1.所谓电路,是由电的器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的 电流 的通路。 1-2.实现电能输送和变换的电路称为 电工 电路;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的电路称为 电子 电路。 1-3. 信号 是消息或信息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时间的函数。 2-1.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定义为 电流 。 2-2.习惯上把 正电荷 运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3.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能量的得失量定义为这两点间的 电压 。 2-4.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称为 关联参考 方向。 2-5.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相反,称为 非关联参考 方向。 2-6.若P>0(正值),说明该元件 消耗(或吸收) 功率,该元件为 负载 。 2-7.若P<0(负值),说明该元件 产生(或发出) 功率,该元件为 电源 。 2-8.任一电路中,产生的功率和消耗的功率应该 相等 ,称为功率平衡定律。 2-9.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说明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出)任一节点或封闭面的各支路电流的 代数和为零 。 2-11.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说明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沿任一回路巡行一周,各元件的 电压 代数和为零。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17.几个电压源串联的等效电压等于所有电压源的 电压代数和 。 2-18.几个同极性的电压源并联,其等效电压等于 其中之一 。 2-19.几个电流源并联的等效电流等于 所有电流源的电流 代数和。 2-20.几个同极性电流源串联,其等效电流等于 其中之一 。 2-21.某元件与理想电压源并联,其等效关系为 该理想电压源 。 2-22.某元件与理想电流源串联,其等效关系为 该理想电流源 。 2-23.两个电路的等效是指对外部而言,即保证端口的 伏安特性(VCR) 关系相同。 3-1.有n个节点,b条支路的电路图,必有 n-1 条树枝和 b-n+1 条连枝。 3-2.有n个节点,b条支路的电路图,其独立的KCL方程为 n-1 个,独立的KVL方程数为 b-n+1 。 3-3.平面图的回路内再无任何支路的闭合回路称为 网孔 。 3-4.在网孔分析法中,若在非公共支路有已知电流源,可作为 已知网孔电流 。 3-5.在节点分析法中,若已知电压源接地,可作为 已知节点电压 。 4-1.叠加定理只适用 线性 电路的分析。 4-2.受控源在叠加定理时,不能 单独作用 ,也不能削去,其大小和方向都随 控制量 变化。 4-3.在应用叠加定理分析时,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而其他独立电源为零,即其他电压源 短路 ,而电流源 开路 。 4-4.戴维宁定理说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N,都可以用一个等效电压源即N二端子的 开路 电压和 内阻R0 串联来代替。 4-5.诺顿定理说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N,都可以用一个等效电流源即网络N二端子的 短路 电流和 内阻R0 并联来代替。 4-6.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说明,当电源电压US和其串联的内阻RS不变时,负载RL可变,则RL 等于(或“=”) RS时,RL可获得最大功率为Pmax=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称为 负载与电源匹配或最大功率匹配 。 5-1.含有 交流电源 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5-2.两个正弦信号的初相 相同 称为同相,初相位差为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称为反相。 5-3.要比较两正弦信号的相位差,必须是 同一 频率的信号才行。 5-4.必须是 相同 频率的正弦信号才能画在一个相量图上。 5-5.各种定理和分析方法,只要用 各种相量 代替各种物理量都可适用。 5-6.正弦交流电通过电阻R时,电阻上电压相位 等于 流过R上的电流相位。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16. 图示中各电压表指示有效值,则电压表V3的读数应为 5V 。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8-4.零输入(储能)响应与零状态(受激)响应之和称为 全响应 。 8-5.分析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只适用于 一阶直流 电路。 8-6.电路的时间常数越大,表示电压或电流瞬态变化 越慢 。 8-7.在一阶RC电路中,若C不变,R越大,则换路后过渡过程越 越慢 。 9-1.非线性电阻是指其 电压u——电流i 关系为非线性。 9-2.非线性电感是指其 电流i——磁通Φ 关系为非线性。 9-3.非线性电容是指其 电压u——电荷q 关系为非线性。 二.选择题(每空1分或2分) 1-1.电路分类按电路参数分有 BD ,按电路性质分有 AC 。(A.线性电路 B.集总参数电路 C.非线性电路 D.分布参数电路) 1-2.实现信息的传送和处理的电路称为_B_电路。(A.电工 B.电子 C.强电 ) 1-3.实现电能的输送和变换的电路称为__C__电路。(A.电子 B.弱电 C.电工 D.数字) 1-4.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远小于其工作信号波长,这种电路称为 B 电路。(A.分布参数 B.集总参数) 1-5.若描述电路特性的所有方程都是线性代数方程或线性微积分方程,则这类电路是 A 电路。(A.线性 B.非线性) 2-1.电压的单位是 B ,电流的单位是 A ,有功功率的单位是 D ,能量的单位是 E 。(A.安培 B.伏特 C.伏安 D.瓦 E.焦耳 F.库仑) 2-2.某元件功率为正(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说明该元件__B__功率,则该元件是__D__。(A.产生 B.吸收 C.电源 D.负载 ) 2-3.电容是 BC 元件,电容上的电压 F ,流过电容的电流 E 。(A.耗能 B.储能 C.记忆 D.无记忆 E.能跃变 F.不能跃变) 2-4.图示电路中a、b端的等效电阻Rab在开关K打开与闭合时分别为 A 。 A. 10W ,10W B. 10W ,8W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C. 10W , 16W D. 8W ,10W 2-5..电位的单位是 A ,无功功率的单位是 E ,视在功率的单位是 C ,电荷的单位是 F ,电流的单位是 B 。(A.伏特(V) B.安培(A) C.伏安(VA) D.瓦(W) E.泛尔(Var) F.库仑(C)) 2-6. 电容电压uc具有连续性,所以电容上的电压 B ,电容具有记忆 C 。(A.能跃变 B.不能跃变 C.电流作用 D.电压作用) 2-7.独立电源有 A 和 B 两种。(A.电压源 B.电流源 C.受控源) 2-8.电感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 A ,在高频交流电路中相当于 B 。(a.短路 b.开路) 2-9.电压和电流的关联方向是指电压、电流 B 一致。(a.实际方向 b.参考方向 c.电位降方向) 2-10.两个电容C1=3μF,C2=6μF串联时,其等效电容值为__D__μF A.9 B.3 C. 6 D.2 2-11.某元件功率为负(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说明该元件__A__功率,则该元件是__C___。(A.产生 B.吸收 C.电源 D.负载 ) 2-12. 图示(a)电路中端电压U为 A ;(b)图中U为 B 。 A. 8 V B. -2 V C. 2 V D.-4 V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a) (b)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17.电感L是 BC 元件,流过电感的电流 F ,电感上的电压 E 。(A.耗能 B.储能 C.记忆 D.无记忆 E.能跃变 F.不能跃变) 2-18.流过电感的电流具有连续性,因此 B ,电感具有记忆 D 。(A.能跃变 B.不能跃变 C.电流作用 D.电压作用) 2-19.电容器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 A ,容量足够大时在交流电路中相当于 B 。(A.开路 B.短路) 2-20.求下图U= C ,(A.16V B.4V C.-10V),A元件是 A (A.负载 B.电源),该元件是 A (A.消耗 B.产生)功率。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21. 图示电路中电流I等于 D 。 (A.1A B.2A C.3A D.4A ) 2-22.图示电路中,流过元件A的电流I= C ,该元件在电路中 A 功率(A.吸收 B.发出 C.2A D.-2A )。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23. 图示电路中a、b端的等效电阻为 A 。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A. 2W B. 6W C. 8W D.10 W 3-1. 图示电路中节点a的节点电压方程为 B 。 A. 8Ua-2Ub=2 B. 1.7Ua-0.5Ub=2 C. 1.7Ua+0.5Ub=2 D. 1.7Ua-0.5Ub=-2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3-2. 图示电路中网孔1的网孔电流方程为 A 。 A. 11Im1-3Im2=5 B. 11Im1+3Im2=5 C. 11Im1+3Im2=-5 D. 11Im1-3Im2=-5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3-3.列网孔方程时,要把元件和电源变为 B 才列方程式。 A. 电导元件和电压源 B.电阻元件和电压源 C.电导元件和电流源 D.电阻元件和电流源 3-4.列节点方程时,要把元件和电源变为 C 才列方程式。 A.电导元件和电压源 B.电阻元件和电压源 C.电导元件和电流源 D.电阻元件和电流源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提示:Is = 0 时,该支路断开,由叠加原理考虑) 4-2. 图示电路中2Ω电阻的吸收功率P等于 B 。 (A.4W B.8W C.0W D.2W )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4-3.应用叠加定理求某支路电压、电流是,当某独立电源作用时,其他独立电源,如电压源应 B ,电流源应 A 。 (A.开路 B.短路 C.保留) 4-4.戴维宁定理说明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可等效为 B 和内阻 C 连接来表示。 (A. 短路电流Isc B. 开路电压Uoc C.串联 D.并联) 4-5. 诺顿定理说明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可等效为 B 和内阻 D 连接来表示。 (A.开路电压Uoc B.短路电流Isc C.串联 D.并联) 4-6. 求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内阻时: (1)无源网络的等效电阻法,应将电压源 B 处理,将电流源 A 处理;(2)外加电源法, 应将电压源 B 处理,电流源 A 处理;(3)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法,应将电压源 C 处理,电流源 C 处理。 (A.开路 B.短路 C.保留)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2. 一个交流RC并联电路,已知IR=6mA, IC=8mA,总电流I等于___B____A。 (A.14 B.10 C.2 ) 5-3. 一个交流RC串联电路,已知UR=3V,UC=4V,则总电压等于 C V。(A. 7 B. 1 C. 5) 5-4. 一个理想变压器,已知初级电压为220V,初级匝数N1=660,为得到10V的次级电压,则次级匝数N2为 C 匝。(A.50 B.40 C.30 D.20) 5-5. 如下图,将 正 弦 电 压 u =10 sin ( 314t + 30° ) V 施 加 于 电 阻 为 5 W 的 电 阻 元 件 上,则 通 过 该 元 件 的 电 流 B 。 (A.2 sin314t A B.2 sin( 314t+30° ) A C.2 sin( 314t-30° ) A)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10.有功功率的单位是 B ,无功功率单位是 C ,视在功率单位是 A 。 (A.伏安(VA) B.瓦(W) C.乏(Var) D.焦耳 5-11.一个交流RL串联电路,已知总电压U=10V,UR=6V,电感上电压UL= C 。 (A.4V B.16V C.8V) 5-12. 一个交流RL并联电路,已知流过电阻的电流IR=3A,流过电感的电流IL=4A,则总电流I= C A。(A.7 B.1 C.5) 5-13. 一个交流LC并联电路,已知流过电感的电流IL=5A,流过电容的电流IC=3A,则总电流I= B A。(A.8 B.2 C.4) 8-1.分析瞬变过程的三要素法只适用于 B 。 (A.一阶交流电路 B.一阶直流电路 C.二阶交流电路 D.二阶直流电路)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8-3.时间常数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越大,表示瞬变过程 B 。 (A.越快 B.越慢 C.不变) 8-4. RC电路初始储能为零,而由初始时刻施加于电路的外部激励引起的响应称 为___C____响应。 (A.暂 态 B. 零 输 入 C. 零 状 态) 三.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 1-1.只要电路中有非线性元件,则一定是非线性电路。 ( × ) 1-2.只要电路中有工作在非线性区的元件,能进行频率变换的电路为非线性电路。 ( √ ) 1-3.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远小于工作信号波长的电路为分布参数电路。( × ) 1-4.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远小于工作信号波长的电路为集总参数电路。( √ ) 2-1.在节点处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不能均设为流向节点,否则将只有流入节点的电流,而无流出节点的电流。 ( × ) 2-2.沿顺时针和逆时针列写KVL方程,其结果是相同的。 ( √ ) 2-3.电容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短路。 ( × ) 2-4. 通常电灯接通的越多,总负载电阻越小。 ( √ ) 2-5. 两个理想电压源一个为6V,另一个为9V,极性相同并联,其等效电压为15V。 ( × ) 2-6.电感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 × ) 2-7.电容在直流稳态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 √ ) 2-8.从物理意义上来说,KCL应对电流的实际方向说才是正确的,但对电流的 参考方向来说也必然是对的。 ( √ ) 2-9.基尔霍夫定律只适应于线性电路。 ( × ) 2-10.基尔霍夫定律既适应于线性电路也适用与非线性电路。 ( √ ) 2-11.一个6V的电压源与一个2A的电流源并联,等效仍是一个6V的电压源。( √ ) 3-1.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只适应于直流电路。 ( × ) 3-2.回路分析法与网孔分析法的方法相同,只是用独立回路代替网孔而已。( √ ) 3-3.节点分析法的互电导符号恒取负(-)。 ( √ ) 4-1.运用施加电源法和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求解戴维宁等效电路的内阻时,对原网络内部独立电源的处理方法是相同的。 ( × ) 4-2. 运用施加电源法和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求解戴维宁等效电路的内阻时,对原网络内部独立电源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 √ ) 4-3.有一个100Ω的负载要想从内阻为50Ω的电源获得最大功率,采用一个相同的100Ω电阻与之并联即可。 ( × ) 4-4.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中。 ( √ )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4.在某一个频率,测得两个线性非时变无源电路的阻抗为 RC电路: Z=5-j2Ω ( √ ) RL电路: Z=5-j2Ω ( × ) 6-1.RLC串联电路谐振时阻抗最大。 ( × ) 6-2. RLC并联电路谐振时阻抗最大。 ( √ ) 8-1.三要素法可适用于任何电路分析瞬变过程。 ( × ) 8-2.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称为二阶电路。 ( √ )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9-1.非线性元件其电压、电流关系(VCR)一定是非线性的。 ( × ) 9-2.非线性电阻元件其电压、电流关系一定是非线性的。 ( √ ) 9-3.分析非线性电路,不能用叠加定理。 ( √ ) 9-4.分析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常用图解法。 ( √ ) 9-5.根据非线性电阻特性和负载线,可以确定电路的直流工作点。 ( √ )

四.计算题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浅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制度改进

“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早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学校办学的座右铭,是高校生存之所依,发展之所系。高校要生存和发展,要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好,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既要标新立异,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又要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多样化。高校的教育环境应充满学术气氛,探究式教学和学习应成为高校的主要教与学的形式,研讨、争鸣、实验、探索、追求科学和真理应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习惯,创造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究其核心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精神的中流砥柱,这就要求高校要形成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建立具有鼓励创新实践的校风和学风,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保障。

从教育教学具体层面讲,就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增强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要改变教学模式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新观念;要改变单纯依靠教师为主导地位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基础上,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观念;要改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变“学中干”为“干中学”,变“静态学”为“动态学”,变“死学”为“活学”,加强“三基教育”,即“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观点;改变大学终极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多科性教育观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的一代新人,成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又会做学问,又会处理各种矛盾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必须有教学管理制度改进和创新作为保障,通过制度的改进和创新来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形成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只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才能突破传统管理的束缚,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要努力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且富有个性,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必然要求新的制度来保障其实现。同时,制度的改进创新还要考虑到前瞻性、特色性、实效性、开放性、性、强制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致力于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的意识,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求知和探索,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创造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如选课制度、弹性学制、导师制、走班制等,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且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的关键是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高等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发展;高等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高等教育艺术是指极具科学和教育素养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高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他们教育审美、教育情愫、教育技能和教育智慧的高度体现和集中反映。高等教育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对传统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扬弃,对传统教育艺术和形式的超越。要求教师怀着对受教育者的高度负责和满腔热忱,善于把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最优秀的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其它教育技术于一身,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其产品,最有效地传播最新的知识成果。

高校教师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但教师的角色应从传道、授业、解惑向组织、启发、激发、引导学生学习和开发学生的潜能转换;要强调教师的师德、人品、学识、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进,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突出教师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创造一种自我调节的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并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完善的服务,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管理是应遵循的原则。高等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要在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和外化个体经验以及教育个性化两个方面有所作为。高等教育只有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校也只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能保证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教育个性化的目的,教育个性化是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手段。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体现人的终极关怀,从而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志和选择;二是要注意把学生当成“未成年人”,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耐心细致地引导和指导;三是要认真把学生当成“不完美的人”,对学生的感情冲动和偶而为过给以充分的理解与宽容。

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师制作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应该加强,发挥导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中重要作用。学分制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积极推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和导师制,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选课权、选导师权、选专业权等)。学分制赋予了学生很大的权利,可以自主安排课程修读,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方式,考试方式也可灵活,且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等,在制度上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选择和决策。

(3)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强调个性化

考试管理制度是高校的重要管理制度之一,考试的目的不只是分数,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闭卷考试,考试内容比较单调,内容多是书本上的知识点,忽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把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仅限于教材,忽视相关知识的贯通,没有给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学术性、研究性和探讨性,课程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考核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是否促使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是否促进对相关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僵化的、过于死板的考试方式既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将学生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使学生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简单重复为中心。因此,考试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春玲,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2022年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设计史》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读书:朱德熙《语法讲义》短评

本书是朱德熙先生所著的极为经典的描写语法类著作,关于方的一些问题和解释在《语法答问》中做出了补充。同时,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痛的一本书——大家都知道朱先生是大师,这书很经典,老师上课时也说让大家去读;但具体到为什么经典、为啥去读、怎么去读,就抓瞎了。尤其再一看到这书里大量的语法实例描写,这个规律那个总结,这个例外那个特殊,简直就要吐血三升,心说:背是背不下来的,这辈子都背不下来的……

就像以前说的,很多经典著作你最终要读,不过要循序渐进,别上来就硬刚,否则下场大抵就是一边暗地里骂娘一边硬着头皮囫囵吞枣,既没看明白又白白花费时间精力。像这种著作本来也不是大学新生上来就硬刚用的,所以不要心急,先把一些东西理顺了,基础打好了再来读,一点也不晚。大一学现代汉语学好了,这书挪到大三、大四再去读,那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读这本书,首先需要的前置知识或者说基础,应该是现代汉语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语法部分内容,一些基本概念,常见现象,简单的语法描写先能看明白,这才不至于说读本书连文字表述都搞不明白。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用黄廖本,还是邵本,或者胡本、张本,这并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因为作为教学语法,他们的研究思路、框架以及方基本都是在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之内,没有根本性区别。词类划分多一种少一种,短语名字叫这个叫那个,这个东西归到这里还是归到那里,这些分歧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只要他们的框架和方不动,这些具体现象和分歧,除非你在后期阶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否则教学语法打基础的阶段最好还是抓大放小,以避免钻入死胡同。换句话说,用功学,认真读,少瞎想。

读这书的目的,也不是说让人硬背,什么功能、意义、规则、例外倒背如流,张口就来。这对应付普通的考试可能有些用处,但只为考试的话,现代汉语那些东西记熟了也够用。否则这么一本书都背完了,人也变成了“行走的语法讲义”。如果要是碰到张斌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这种大部头怎么办呢?《语法讲义》这本书,明面上看是描写语法,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方。

本书是我迄今为止在阅读中参阅相关书籍最多的语言学著作,参阅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朱德熙《语法答问》《语法分析讲稿》、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张斌《汉语语法学》、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研究》、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等等,即便如此也不敢保证说把本书钻研透了(更别提背下来),它内中隐含的经典方,比如词组本位的理念(语法单位和结构),结构主义的分布与替换方法(词类划分与语能),同构校准与变换推导(句法分析),很多问题与现象的解释是由此得来的。

比如主谓句中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而非状语,连谓式与偏正式的对立,兼语式的结构与意念等等,这种变换与推导的手段登峰造极,堪称中国变换分析方法大成。要理解这些,像朱德熙先生《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等文章也是要阅读的。

我在以前总是嘲笑那种“体宾,谓宾,真谓宾,准谓宾,真准谓宾”之类的划分,但是读完此书赫然发现,这是分布理念下,十分详尽和相对自洽的语法体系,有例外会列出,语法体系内部高度统一,这才是本书经典和了不起的地方,而不是说经典在描写了一大堆现象。

除去大家熟知的一些概念,有两对概念值得注意,即指称与陈述,组合与粘合,分别对应着功能与结构,这在后来的《语法分析讲稿》中有所提及。随着时代发展,本书有些语言材料可能不太符合语感;或者一些解释需要从语用层面出发,不能用结构解释;又如一些语言现象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或者有别的看法,这是需要注意的,不要生搬硬套。

比如1.1.2,讲语素说“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粗看说这没什么。但非要细细地从操作程序步骤上抠,那应该是先成为词,再由词成为句,如果要说语素直接成句,那么后续我们在操作上,句法单位的层次方面,就不容易统一,可能会带来一些更繁缛和迷惑的表述。

总之,还是一句话:分歧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指望读《语法讲义》搞大一统是不行的。它最好的作用和目的还是构建起从现象描写到方,再从方指导更多现象研究的这么一个桥梁。然后,当读的更多了,再跳出这个框架,发现更多的桥梁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