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阳台 鸟 阳台鸟叫什么寓意

阳台 鸟 阳台鸟叫什么寓意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鸟类越来越爱到阳台筑巢?城里的鸟压力大?今晚聊聊鸟儿那点事儿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鸟儿就这样出现,“抢占”居民家的阳台,筑巢垒窝。小时新闻驻台州记者陈栋家里,就来了一对乌鸫夫妻,生出6只鸟蛋,孵出5只可爱的鸟宝宝。

有爱心的栋栋同学,拿来面包虫喂食,还架起摄像头全程直播,唤醒了不少网友的少男少女心。

正在24小时直播 | 小鸟成长记

有网友留言,自己家中阳台也有被鸟儿“蹭住”的经历,甚至有的小鸟还住上了瘾,连续多年都来光顾。

难道如今的鸟儿也爱上了城市生活,喜欢与人类做个伴儿?

凌晨三四点就在小区唱歌的家伙,可能就是它

小时记者陈栋家的这对鸟夫妻,是一对乌鸫。

第一次听说这种鸟,还是报社一位同事家里,遭到了一群黑鸟的“报复”。因为家有猫咪,也许是隔着玻璃伸出小爪爪,隔空挑衅了小黑鸟,结果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窗玻璃都惨遭鸟屎空袭,惨不忍睹。

这是啥鸟,如此睚眦必报?同事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求说法,答案很快揭晓——乌鸫。

在浙江,乌鸫是一种很常见的鸟类,属于浙江省的一般保护动物。很多人看到黑色的鸟,第一反应是乌鸦,但很可能是一只乌鸫。

和乌鸦相比,乌鸫看起来更秀气精致一些。它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形算是中等,成年体长21~29厘米,在鸟界,不算大也不算小。

虽然全身羽毛黑乎乎的,但仔细辨别,它自带亮点,比如眼眶是橘黄色的,喙也像是涂了橘黄色系的口红,脚是棕褐色的,颜色搭配也算是用心了。

乌鸫。图片来源于CFP

哦,对了,乌鸫还有一副好嗓子,是一位擅长鸣啭的歌唱高手。你家小区里,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唱歌的家伙,可能就是它,尤其在二三月份,到了乌鸫求偶季,叫声真的是此起彼伏。而且它还会效鸣,模仿其他鸟儿的声音。

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查了资料,关于效鸣的生物学意义,目前还是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鸟儿通过这个本事,是让被模仿者认为该区域内存在竞争,从而放弃进入;也有学者认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雌鸟。知乎上,有个网友的回答更直接:因为聪明。别的鸟笨的,一没这想法,二没这本事。

这回答,满意。

回到开头,乌鸫这种鸟儿真的睚眦必报吗?在自然界,它甚至有“不好惹的平头哥”的称号。

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范忠勇说,在繁殖期,乌鸫确实可能会存在这种报复的行为,那是因为它觉得你对它们繁育后代产生了威胁,是一种护巢的本能举动。

说白了,就鸟爸鸟妈害怕自己孩子受到伤害,它们都是在为爱而战。

看了小时新闻上的24小时视频直播,你就知道,乌鸫确实称得上是称职的父母。它是双亲育雏。在直播镜头里,经常会看见小小鸟窝里,挤上来两只大鸟,一只是爸爸,一只是妈妈。

双亲育雏在鸟界常见。乌鸫爸爸和杭州经常上新闻的鸳鸯相比,算是模范父亲。鸳鸯简直就是丧偶式育儿,爸爸才不来管孩子呢。

爱它们可以,但不需要特殊照顾

在城市里,乌鸫为什么常见?范忠勇说,不仅乌鸫,还有斑鸠、麻雀、鹊鸲,都是和人类比较亲近的,属于伴人居的鸟类,它们常见,是因为能比较好地适应人类的居住环境。

鸟儿不像人类,它们活得更纯粹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饿肚子。所以适应性强的鸟,一定不怎么挑食。乌鸫就是这样,荤素都吃,尤其喜欢荤的,比如土壤里的蚯蚓、蜗牛,是它们最爱的菜品。

所以小时记者陈栋奉上面包虫,确实很对它们的胃口。但范忠勇并不建议这么做。

“没意义,它们靠自己的劳动就能养活自己。”生存、繁衍,本来就是鸟生唯一的意义。爱它就去照顾它的误区,就和人类照顾幼崽一样,总觉得爱给得越多,对孩子越好,“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了,那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生存的关键性问题,除了吃,就是住了。

鸟儿也不像人类,要追求学区房、追求品质,它们最大的要求,大概就是安全。盆景、阳台,都是它们中意的筑巢繁殖地。哪怕是人工环境,它们也能适应。

有人会说,最近好像经常看见鸟儿在民居筑巢的新闻,难道鸟儿越来越城市化了?范忠勇倒觉得得出这个结论暂时还没有什么依据,“其实以前也有,只是网络没这么发达,媒体传播也没这么广。”

萌萌哒的鸟儿筑巢孵化下一代,会唤起人类的保护欲,但这种欲望,一定要及时克制。

范忠勇看了小时新闻的稿子,还是给记者陈栋一家点赞,尤其没有人为介入鸟儿的孵化过程。“因为就算你帮它们孵化了,但还是没办法教幼鸟觅食、飞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好心想帮忙,其实是帮倒忙,“自然界本身就是优胜劣汰,6个蛋最终也许只能成功养活三四只小鸟,这都是很正常的。有些鸟的幼鸟存活率并不高,像有些鹭鸟的死亡率甚至达到30%-40%,甚至更高。”

为什么死亡率这么高?有野猫、猛禽这样的天敌,也可能病死,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对于它们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

春日多雨,很多人担心,鸟巢会不会被淋湿,小鸟会不会挨冻?陈栋就给鸟窝盖上了一层塑料薄膜。

“这也没什么必要,小鸟淋淋雨也不要紧。雨实在太大了,鸟妈妈会趴上去保护孩子。”而且万一的万一,塑料薄膜积水过多,坍塌下来,反而对小鸟们伤害更大。

所以,身边如果生活着鸟儿,你越少干预,对它们来说,反而是越好的保护。

还是那句话,默默欣赏就好。

人类碰过的鸟蛋、鸟巢,就会被鸟儿遗弃?是真的吗

爱护鸟儿,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掏鸟蛋,是不少农村“80后”的童年趣事,但现在看到鸟蛋,大家都知道,不能碰,而且恨不得拉上孩子,上一堂现成的自然科学课。

这时候,不少爸爸妈妈都会搬出老话来教育孩子:人一旦碰了鸟蛋,容易留下人的气味,大鸟就会放弃这个鸟窝。

听着很有道理,但范忠勇说,事实上很多鸟类的嗅觉并不灵敏。碰过鸟蛋后,整个鸟巢被放弃,更大原因是人类干预到了鸟类的孵化,远处的亲鸟看见了,感受到了危险,不得不放弃。

不管怎样,碰鸟蛋这事,真不要轻易做。“蛋壳很薄,不小心就会捏碎。”

城市里的鸟儿可能更聪明但压力更大?

人类要想留在城市生活,一般都需要有过硬的本事。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尤其在现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要想成为人生赢家,收入至少要能战胜高房价的压力。

鸟儿呢?在城市生活,是不是也要有一技傍身?

在日本仙台市,这里的乌鸦,曾经被很多鸟类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可以利用马路上来往的汽车轮子碾碎胡桃,从而吃到里面的果仁。一开始,可能只是几只最聪明的乌鸦研究出了这个方法,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其他乌鸦纷纷模仿,并逐渐蔓延到了整个城市。

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时,简直被乌鸦的高智商折服。

范忠勇说,确实,在鸟类中,乌鸦等鸦科鸟类算是智商比较高的。你要说其他普通鸟儿在城市生活,能学会什么新技能,倒也不一定,不过它们确实会“与时俱进”,尤其擅长就地取材。

“像筑巢时,在城市里,最传统的材料可能不容易找,一些人工材料反而比较常见,鸟儿就会用这些新材料来筑巢。”塑料袋、棉絮、薄膜……在城市的一些鸟巢里,都出现过。

用这些新材料来筑巢,对于鸟儿来说,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生活的鸟儿,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在农村生活的鸟儿要复杂得多。这和人类是相通的,在城市生活,压力总是比农村要大。

对于鸟儿来说,城里噪音大,来往的汽车,鼎沸的人声,都可能会掩盖掉鸟叫声,这是很大的困扰,毕竟人家求偶基本靠的是鸣叫。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德国马普鸟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研究了德国南部一些乌鸫的生物周期节律,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鸟与森林中的鸟作息规律是不同的,前者“起床”时间平均要早半小时,而晚上休息的时间要晚约9分钟,即一天中要多“忙碌”约40分钟。生活在商业区等嘈杂环境的鸟,生物钟也比较紊乱,它们晨鸣的时间还会提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其实是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鸟儿通过调整鸣叫时间,就是为了和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时段错开。

它们适应环境的调整,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们会像人类一样,逐渐适应城市的节奏和规律,尤其是要适应人类的干扰。

不同的鸟,对人类的适应程度不同。有鸟类研究者研究发现,体型较大鸟类的惊飞距离比体型较小的鸟类长。比如山斑鸠在人类靠近20米左右就飞走了,而麻雀可以把这个距离减少到5米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型较大的鸟类更容易吸引捕食者,因此会更早地逃跑,从而降低风险,而小鸟能量需求相对较高,愿意为觅食承担更高风险。

而且这个惊飞距离,其实也是在变化的。

2016年,生态学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鸟类对城市化的适应》的论文,其中提到,在法国奥尔赛和波兰波兹南统计到的62种鸟的6753个惊飞距离数据表明,城市鸟类种群对直线和切线靠近的反应相似,而农村种群则对直线靠近反应强烈得多。由此推断,城市鸟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类干扰,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和能量用于觅食。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鸟儿居住得离人类越来越近,与人类越来越亲近,和睦相处。或许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这种环境,一旦有了安全感,啥都好说。

但总的说来,鸟儿想要在城市生存,需要克服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所以,把一切交给时间,交给自然,不要打扰它们,让它们慢慢适应吧。当然,远远观察鸟儿的成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生命的珍贵。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为什么鸟类越来越爱到阳台筑巢?城里的鸟压力大?今晚聊聊鸟儿那点事儿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鸟儿就这样出现,“抢占”居民家的阳台,筑巢垒窝。小时新闻驻台州记者陈栋家里,就来了一对乌鸫夫妻,生出6只鸟蛋,孵出5只可爱的鸟宝宝。

有爱心的栋栋同学,拿来面包虫喂食,还架起摄像头全程直播,唤醒了不少网友的少男少女心。

正在24小时直播 | 小鸟成长记

有网友留言,自己家中阳台也有被鸟儿“蹭住”的经历,甚至有的小鸟还住上了瘾,连续多年都来光顾。

难道如今的鸟儿也爱上了城市生活,喜欢与人类做个伴儿?

凌晨三四点就在小区唱歌的家伙,可能就是它

小时记者陈栋家的这对鸟夫妻,是一对乌鸫。

第一次听说这种鸟,还是报社一位同事家里,遭到了一群黑鸟的“报复”。因为家有猫咪,也许是隔着玻璃伸出小爪爪,隔空挑衅了小黑鸟,结果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窗玻璃都惨遭鸟屎空袭,惨不忍睹。

这是啥鸟,如此睚眦必报?同事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求说法,答案很快揭晓——乌鸫。

在浙江,乌鸫是一种很常见的鸟类,属于浙江省的一般保护动物。很多人看到黑色的鸟,第一反应是乌鸦,但很可能是一只乌鸫。

和乌鸦相比,乌鸫看起来更秀气精致一些。它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形算是中等,成年体长21~29厘米,在鸟界,不算大也不算小。

虽然全身羽毛黑乎乎的,但仔细辨别,它自带亮点,比如眼眶是橘黄色的,喙也像是涂了橘黄色系的口红,脚是棕褐色的,颜色搭配也算是用心了。

乌鸫。图片来源于CFP

哦,对了,乌鸫还有一副好嗓子,是一位擅长鸣啭的歌唱高手。你家小区里,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唱歌的家伙,可能就是它,尤其在二三月份,到了乌鸫求偶季,叫声真的是此起彼伏。而且它还会效鸣,模仿其他鸟儿的声音。

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查了资料,关于效鸣的生物学意义,目前还是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鸟儿通过这个本事,是让被模仿者认为该区域内存在竞争,从而放弃进入;也有学者认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雌鸟。知乎上,有个网友的回答更直接:因为聪明。别的鸟笨的,一没这想法,二没这本事。

这回答,满意。

回到开头,乌鸫这种鸟儿真的睚眦必报吗?在自然界,它甚至有“不好惹的平头哥”的称号。

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范忠勇说,在繁殖期,乌鸫确实可能会存在这种报复的行为,那是因为它觉得你对它们繁育后代产生了威胁,是一种护巢的本能举动。

说白了,就鸟爸鸟妈害怕自己孩子受到伤害,它们都是在为爱而战。

看了小时新闻上的24小时视频直播,你就知道,乌鸫确实称得上是称职的父母。它是双亲育雏。在直播镜头里,经常会看见小小鸟窝里,挤上来两只大鸟,一只是爸爸,一只是妈妈。

双亲育雏在鸟界常见。乌鸫爸爸和杭州经常上新闻的鸳鸯相比,算是模范父亲。鸳鸯简直就是丧偶式育儿,爸爸才不来管孩子呢。

爱它们可以,但不需要特殊照顾

在城市里,乌鸫为什么常见?范忠勇说,不仅乌鸫,还有斑鸠、麻雀、鹊鸲,都是和人类比较亲近的,属于伴人居的鸟类,它们常见,是因为能比较好地适应人类的居住环境。

鸟儿不像人类,它们活得更纯粹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饿肚子。所以适应性强的鸟,一定不怎么挑食。乌鸫就是这样,荤素都吃,尤其喜欢荤的,比如土壤里的蚯蚓、蜗牛,是它们最爱的菜品。

所以小时记者陈栋奉上面包虫,确实很对它们的胃口。但范忠勇并不建议这么做。

“没意义,它们靠自己的劳动就能养活自己。”生存、繁衍,本来就是鸟生唯一的意义。爱它就去照顾它的误区,就和人类照顾幼崽一样,总觉得爱给得越多,对孩子越好,“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了,那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生存的关键性问题,除了吃,就是住了。

鸟儿也不像人类,要追求学区房、追求品质,它们最大的要求,大概就是安全。盆景、阳台,都是它们中意的筑巢繁殖地。哪怕是人工环境,它们也能适应。

有人会说,最近好像经常看见鸟儿在民居筑巢的新闻,难道鸟儿越来越城市化了?范忠勇倒觉得得出这个结论暂时还没有什么依据,“其实以前也有,只是网络没这么发达,媒体传播也没这么广。”

萌萌哒的鸟儿筑巢孵化下一代,会唤起人类的保护欲,但这种欲望,一定要及时克制。

范忠勇看了小时新闻的稿子,还是给记者陈栋一家点赞,尤其没有人为介入鸟儿的孵化过程。“因为就算你帮它们孵化了,但还是没办法教幼鸟觅食、飞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好心想帮忙,其实是帮倒忙,“自然界本身就是优胜劣汰,6个蛋最终也许只能成功养活三四只小鸟,这都是很正常的。有些鸟的幼鸟存活率并不高,像有些鹭鸟的死亡率甚至达到30%-40%,甚至更高。”

为什么死亡率这么高?有野猫、猛禽这样的天敌,也可能病死,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对于它们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

春日多雨,很多人担心,鸟巢会不会被淋湿,小鸟会不会挨冻?陈栋就给鸟窝盖上了一层塑料薄膜。

“这也没什么必要,小鸟淋淋雨也不要紧。雨实在太大了,鸟妈妈会趴上去保护孩子。”而且万一的万一,塑料薄膜积水过多,坍塌下来,反而对小鸟们伤害更大。

所以,身边如果生活着鸟儿,你越少干预,对它们来说,反而是越好的保护。

还是那句话,默默欣赏就好。

人类碰过的鸟蛋、鸟巢,就会被鸟儿遗弃?是真的吗

爱护鸟儿,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掏鸟蛋,是不少农村“80后”的童年趣事,但现在看到鸟蛋,大家都知道,不能碰,而且恨不得拉上孩子,上一堂现成的自然科学课。

这时候,不少爸爸妈妈都会搬出老话来教育孩子:人一旦碰了鸟蛋,容易留下人的气味,大鸟就会放弃这个鸟窝。

听着很有道理,但范忠勇说,事实上很多鸟类的嗅觉并不灵敏。碰过鸟蛋后,整个鸟巢被放弃,更大原因是人类干预到了鸟类的孵化,远处的亲鸟看见了,感受到了危险,不得不放弃。

不管怎样,碰鸟蛋这事,真不要轻易做。“蛋壳很薄,不小心就会捏碎。”

城市里的鸟儿可能更聪明但压力更大?

人类要想留在城市生活,一般都需要有过硬的本事。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尤其在现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要想成为人生赢家,收入至少要能战胜高房价的压力。

鸟儿呢?在城市生活,是不是也要有一技傍身?

在日本仙台市,这里的乌鸦,曾经被很多鸟类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可以利用马路上来往的汽车轮子碾碎胡桃,从而吃到里面的果仁。一开始,可能只是几只最聪明的乌鸦研究出了这个方法,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其他乌鸦纷纷模仿,并逐渐蔓延到了整个城市。

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时,简直被乌鸦的高智商折服。

范忠勇说,确实,在鸟类中,乌鸦等鸦科鸟类算是智商比较高的。你要说其他普通鸟儿在城市生活,能学会什么新技能,倒也不一定,不过它们确实会“与时俱进”,尤其擅长就地取材。

“像筑巢时,在城市里,最传统的材料可能不容易找,一些人工材料反而比较常见,鸟儿就会用这些新材料来筑巢。”塑料袋、棉絮、薄膜……在城市的一些鸟巢里,都出现过。

用这些新材料来筑巢,对于鸟儿来说,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生活的鸟儿,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在农村生活的鸟儿要复杂得多。这和人类是相通的,在城市生活,压力总是比农村要大。

对于鸟儿来说,城里噪音大,来往的汽车,鼎沸的人声,都可能会掩盖掉鸟叫声,这是很大的困扰,毕竟人家求偶基本靠的是鸣叫。

对于这个问题,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德国马普鸟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研究了德国南部一些乌鸫的生物周期节律,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鸟与森林中的鸟作息规律是不同的,前者“起床”时间平均要早半小时,而晚上休息的时间要晚约9分钟,即一天中要多“忙碌”约40分钟。生活在商业区等嘈杂环境的鸟,生物钟也比较紊乱,它们晨鸣的时间还会提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其实是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鸟儿通过调整鸣叫时间,就是为了和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时段错开。

它们适应环境的调整,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们会像人类一样,逐渐适应城市的节奏和规律,尤其是要适应人类的干扰。

不同的鸟,对人类的适应程度不同。有鸟类研究者研究发现,体型较大鸟类的惊飞距离比体型较小的鸟类长。比如山斑鸠在人类靠近20米左右就飞走了,而麻雀可以把这个距离减少到5米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型较大的鸟类更容易吸引捕食者,因此会更早地逃跑,从而降低风险,而小鸟能量需求相对较高,愿意为觅食承担更高风险。

而且这个惊飞距离,其实也是在变化的。

2016年,生态学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鸟类对城市化的适应》的论文,其中提到,在法国奥尔赛和波兰波兹南统计到的62种鸟的6753个惊飞距离数据表明,城市鸟类种群对直线和切线靠近的反应相似,而农村种群则对直线靠近反应强烈得多。由此推断,城市鸟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类干扰,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和能量用于觅食。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鸟儿居住得离人类越来越近,与人类越来越亲近,和睦相处。或许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这种环境,一旦有了安全感,啥都好说。

但总的说来,鸟儿想要在城市生存,需要克服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所以,把一切交给时间,交给自然,不要打扰它们,让它们慢慢适应吧。当然,远远观察鸟儿的成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生命的珍贵。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