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仙游风水传说 仙游风水宝地

仙游风水传说 仙游风水宝地

本文目录一览:

莆田仙游:云顶岩探秘

林兴华

云顶峰,又称云鼎峰,“其山端丽秀峙,岚堆峻拔,摩拂云霄”。云顶岩,位于云顶山之巅,“岩壑奇秀,中有石室十余所,旧有幽人栖息于此,名曰旧隐岩”。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方志史书对云顶岩颇有着墨。南宋乾道年间,此地走出了状元郑侨,因而名气更噪。

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云顶寺

一、云顶岩寺历史悠久

根据清康熙壬辰年(1712年)《云顶岩记》(碑文)和乾隆十年(1745年)重勒《云顶记》(碑文)等史料记载:唐朝,郑祺山曾在云顶岩山下构建书堂。咸通年间(860—874),正觉禅师(法名智广)从河南嵩山少林寺学成回莆时,曾在云顶岩休憩过,后创建凤顶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因此云顶岩也称为正觉祖师的圣迹。其时,有苦行僧觉修在云顶岩山脚下结庐修行。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乡老光孝、永祥等与释智通谋划在云顶岩建设寺庙,并请地理师温子玉选址、占卜风水,是为云顶岩寺草创。

南宋乾道年间,儒生郑侨在此结庐读书,并于乾道五年(1169年)状元及第,云顶岩名声大噪。但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庙宇渐渐沦为荆棘杂草。

云顶寺

淳熙辛丑(1181年),乡贵郑瑜、郑千里捐献资金再度修建云顶岩寺,岩僧弥清主持建造了西殿;后来又有文林郎(注:文散官名)郑公同力修盖,其时,云顶岩寺住持为释道具。

咸淳庚午(1270年),云顶岩寺主持释惠福同郑岩、郑又新重架上殿,云顶岩寺初具规模。

十年后(1280年),释惠福谋划大兴建筑,郑耆、浚友龙担此重任。辛巳年(1281年),郑元璀、郑又新、林法全、王法应、林二才等人捐资壹佰伍拾贯入缘,附近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经一千多天,花费一千多缗,除建造正殿外,还创建了“妃宫”(即妈祖宫)。

云顶寺

元至元丙戌(1286年)三月,释惠福、智日大师与永山居士林二才立石碑,铭记云顶岩寺的历史变迁,碑文由蓝田赵大仙书写。

百余年后,云顶岩寺再次倾圯。明万历辛丑年(1601年),济川林国修与主持释法临重建并装修。

清康熙辛卯年(1711年),释普明主持创建下殿,专奉祀抗倭英雄王将军。至此,云顶岩寺分上下两殿,巍峨屹立于云顶岩上。

康熙壬辰岁桂月谷旦(1712年农历八月吉日),檀越主(施主)林立立碑铭记,碑文由钦拔恩进士、候补外翰司谕林天简题写。

云顶寺

二、郑侨状元与云顶岩寺渊源深厚

郑侨(1132 -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南湖三先生”郑庄之十三代裔孙,史学家郑樵之侄。

郑侨祖居福兴里浔阳(今仙游县菜溪乡菜溪村北溪自然村),出生在云顶峰下的洧潭自然村(旧属“兴泰里漈坑”,今属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据《九鲤湖志》记载,郑侨年轻时在云顶岩寺读书,中状元后回到云顶岩寺题楹联明志:“钟撞更阑,响彻人间醒众梦;香焚昼静,气腾云表达天心”。

郑侨像

《兴化府志》《游洋志》《云顶岩记》(碑铭)等史料详细记载郑侨状元与云顶岩的渊源。据《大明兴化府志》载:“…《钳记》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峰前出状元’,宋乾道中,有部使者过此,瞻眺徘徊,谓蜀有山类此,当出异人,时邑人郑侨擢大魁,后为枢相,盖其验也。” 清康熙壬辰年(1712年)《云顶岩记》(碑铭)载:“宋乾道中部使者过此,谓当出异人。已而,郑公擢高第登枢相验,果不爽。”明周华撰《游洋志.宅志》载:“宋状元枢相郑侨宅在福兴里云顶峰下”。

《大明兴化府志》

郑侨高中状元后,云顶岩建有“郑侨状元亭”。云顶岩寺墙壁上一块“状元游街图”青石浮雕,据说原先是状元亭(眠云阁)的装饰石材。遗憾的是,这块浮雕前些年被偷盗至今尚未追回。

“状元骑马游街图”

寺里存有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壁画,因年代久远和长期烟熏,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辨郑侨出使番邦的盛大场面。

如今郑侨状元的脚步已经远去,但他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向上,勇攀高峰。

三、云顶岩风光旖旎

《云顶岩记》(碑铭):“云顶者,仙之胜景也。台峰北出,秀丽端俏……中有胜处五景:岚烟香霭眠云阁也;爽籁清辉钩月弯也;化蟒之壑列于前;闻猿之洞在于侧;而旧隐之岩则盘旋缭窈于其间焉。”

郑侨状元亭

眠云阁,就是“郑侨状元亭”。阁址在寺院斜对面的岩峦上,已坍塌多年,瓦砾无存。1990年代,济川林仕度组织村民捐资重建郑侨状元亭。

钩月弯

钩月弯,指云顶入口处的这段月牙形山谷,为云顶通幽之曲径,屏俗之“藩篱”。

化蟒洞

化蟒洞,位于云顶岩下方,洞高1.4米,洞室长、宽各约4米,洞口较窄,内有涓泉常年不涸,雨天出水量更大。传说,古时有巨蟒居此,并常出洞为害乡民,寺僧为除害积稻草于洞内焚烧,巨蟒出不得,被熏焚致死,化作一缕浓烟从山顶岩缝中飘出,如蟒腾空,良久方散。如今在洞内焚烧柴草,仍可看到山顶上冒出缕缕青烟,可见化蟒洞确有岩缝通道直达山顶。

闻猿洞

闻猿洞,在云顶岩左侧后方的岩壁上,实际上是一个高约1.8米,长宽各5米左右的石罅。洞口下临幽谷,山风穿谷,其声如泣如诉。人在洞内,怆然如闻巫峡之悲猿,故名“闻猿洞”。

旧隐岩?

旧隐岩,旧有幽人栖遁于此,故名。具置难以确定。传说,云顶岩有石室十余所,旧隐岩大致在寺院附近的哪一道幽谷中,因这里的每一道幽谷都令人感到神奇,实难“寻隐”。

云顶岩寺四周的奇岩怪石俱为狮形,计有十八只,故有“云顶十八狮”之说。这十八狮或隐或现,或行或立,或坐或卧,或大及山峰,或小至一石,或露全形,或张一口……形态多姿,惟妙惟肖。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悉数认知狮形神态,故民间有“有地无人知”之谚。

四、古代名人与云顶岩寺

云顶岩山谷幽静,钟灵毓秀,仿若世外桃源。北宋,济川先贤林迪游览云顶岩,赋诗一首《云顶岩》:“乡邑憩征鞍,交亲竞往返。瞻言大外氏,仰止小姑山。佛刹平云际,人烟堆米间。他年成相宅,又见一开颜。”

《四季读书歌》

郑侨在云顶岩读书时,写下了励志诗词《四季读书歌》:

春日晴,春日晴,桃花艳冶照书棚。和风拂诗思,小鸟弄文情。书,吾为汝竭力心耕,吾为汝斩棘披荆,何时遂吾志,还给我万里前程。

夏日长,夏日长,荷盘贴水吐清香。游鱼浮碧沼,好雨洗玉觞。书,吾为汝费尽心肠,吾为汝受尽凄凉,何时遂吾志,早教我瞻拜君王。

秋日融,秋日融,娇艳嫦娥在月中,吴刚挥玉斧,玉兔跃长空。书,吾为汝下尽苦功,吾为汝刺股勤政,何时遂吾志,好教我立业建功。

冬日寒,冬日寒,青松不改旧时颜。黄卷伴夜阑,茅庐居之安。书,吾为汝废寝忘食,吾为汝历尽酸寒。何时遂吾志,定教我卫国靖边。

后来郑侨得遂凌云之志,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知枢密院事。如今八百多年过去了,此诗读来仍是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郑侨高中状元后,前科状元萧国梁作诗《赠郑侨廷试第一》表示祝贺,诗云:“云顶峰前分玉带,礼闱名上探金笼”。

云顶寺

明朝状元柯潜从莆田出发,步行一百多公里,慕名来到云顶岩参观,写下了《云顶岩赋》:

“岁逢丁丑,节届阳春。万象更新,普天共庆。漫遨游于方外,偶陟降于云端。柯,愧作书生,见稀识寡;幸临佛地,心旷神怡。怪石摩天,张牙舞爪;灵泉坠地,散玉飘珠。恍如织女会牛郎,泪下灵岩雨露;疑是嫦娥舂玉杵,汗流月窟精华。月上东山,众道观音持玉镜;日移西岸,群疑三宝坐。化蟒岩前,长见泉流滴滴;闻猿洞里,常听风起萧萧。砚洗济川,水底金鱼吞墨浪;雾笼禅室,松间白鹤唳云烟。鸟语花香,峰回路转。松涛万顷鸣幽谷,山月一钩照远岩。古刹钟声,唤醒尘梦;名山胜景,喜煞醉翁。踪迹逐浮云,难定重来何日;山林多净土,果然不负此行。山水宜人,信可乐也。”(编者注:“丁丑”指公元1457年)

云顶寺

五、碑文记载的人物和年代

重勒《云顶记》《云顶岩记》两块碑文共820多字,记载了云顶岩寺的历史、景点、“兴衰兴”的历程。文中涉及的人物有34位。遗憾的是地方志、族谱史料对碑文提及的元世祖赐进士林二才,明痒士国修,清钦拔恩进士、候补外翰司谕天简等均无详细记载。现将文中人物作个简要梳理,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1.正觉,法名智广,唐代高僧,从河南嵩山少林寺学成回莆时,曾在云顶岩休憩过,后创建凤顶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

2.觉修,唐代苦行僧,曾在云顶岩山下结庐修行。

3.郑祺山,“南湖三先生”后裔,在云顶岩创办郑氏书堂。

4.光孝,北宋崇宁年间,当地德高望重老者。

5.永祥,北宋崇宁年间,当地德高望重老者。

6.智通,北宋崇宁年间,云顶岩寺和尚。

7.郑侨,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状元,曾在云顶岩寺读书。

8.郑瑜,当地乡绅,南宋淳熙辛丑(1181年)捐资修建云顶岩寺。

9.郑千里,当地乡绅,南宋淳熙辛丑(1181年)捐资修建云顶岩寺。

10.弥清,云顶岩寺和尚,南宋淳熙辛丑(1181年)组织修建云顶岩寺。

云顶寺

11.郑公,名字不详,文林郎(文散官名),参与修建云顶岩寺。

12.道具,南宋云顶岩寺和尚。

13.惠福,云顶岩寺住持,南宋咸淳庚午(1270年),组织扩建云顶岩寺。

14. 郑岩,南宋咸淳庚午(1270年),参与扩建云顶岩寺。

15.郑又新,南宋咸淳庚午(1270年)参与扩建云顶岩寺,辛巳年(1281年)又捐款修建云顶岩寺。

16.郑耆,1280年组织扩建云顶岩寺。

17.浚友龙,1280年组织扩建云顶岩寺。

18.郑元璀,辛巳年(1281年)捐款修建云顶岩寺。

19.林法全,辛巳年(1281年)捐款修建云顶岩寺。

20.王法应,辛巳年(1281年)捐款修建云顶岩寺。寺。

21.林迪,济川先贤,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毕渐榜进士第四名。

云顶寺

22.林二才,元世祖赐进士,号“永山居士”,北宋毕渐榜(1094年)进士林迪裔孙,辛巳年(1281年)捐款修建云顶岩寺。

23.司马公,官名,具体所指人物不详。

24.闻思,宋末元初保福寺住持。

25.赵大仙,宋末元初蓝田人,题写《云顶记》。

26.智日大师,宋末元初高僧。

27.温子玉,宋代著名地理师,高阳温氏始祖。

28.净高,乾隆十年(1745年),云顶岩寺住持,重勒《云顶记》。

29.林国修,庠士(秀才),北宋毕渐榜(1094年)进士林迪裔孙,明万历辛丑(1601年)捐款修缮云顶岩寺。

30.法临,云顶岩寺主持,明万历辛丑(1601年)与林国修修缮云顶岩寺。

31.普明,云顶岩寺和尚,清康熙辛卯(1711年),建“王将军庙”。

32.王将军,抗倭英雄。

33.林天简,清拔恩进士(贡生)、候补外翰司谕,康熙壬辰岁桂月题写《云顶岩记》。

34.林立,济川人,檀越主(施主),康熙壬辰(1712年)立《云顶岩记》碑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者对重勒《云顶记》中“岁圣元丙戌三月”表示的时间有不同解读。根据历史资料,宋元两朝没有使用“圣元”作年号,只有“至元”。无独有偶,元朝两次使用“至元”作年号,第一次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使用时间从1264到1294年;第二次是在元惠宗(顺帝)时期,使用时间从1335年到1340年。

清《云顶岩记》碑文记载:“元至正(1341—1370)间,世祖赐进士,迪公裔孙二才与僧募众创佛殿于峰下…”

由此,第一种意见认为:“圣元丙戌”应是指“至正丙戌”,即1346年;第二种意见认为,综合两块碑文的意思,“元至正”应是“元至元”之误,“圣元丙戌”是指前“至元丙戌”(即1286年),笔者持同样观点。

云顶寺

六、云顶岩寺现况

纵观云顶岩寺发展历史,时兴时废。最后一次大规模翻修是在清康熙年间,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经沧桑的云顶岩寺仅存上殿,且破败不堪,最后一个岩僧“菜公珠”圆寂后,云顶岩寺再次废弃。

2018年,当地乡亲自发捐款捐物,对云顶岩寺进行修缮。

七、附录:

清康熙壬辰《云顶岩记》

1.《云顶岩记》:

云顶者,仙之胜景也,台峰北出,秀丽端峭,郑氏祺山尝于此峰旁构书堂焉。

宋乾道中,部使者过此,谓:“当出异人”。已而,郑公擢高第登枢相验果不爽。

中有胜处五景:岚烟香霭,眠云阁也;爽籁清辉,钓月湾也;化蟒之壑列于前;闻猿之洞徙于侧;而旧隐之岩则盘旋缭窈于其间焉。

元至正间,世祖赐进士、迪公裔孙二才与僧募众创佛殿于峰下。越百余年而圮。万历辛丑,裔孙庠士国修与僧法临重建而葺之,尔时山幽景淑岩复未与有光。

迨康熙辛卯,岩之僧普明慨然欲建下殿,为王将军复庙宇,夫王将军者,先时洋盗蜂起,王为民战没,里人义之,为之立庙也。

募众完成至今,两殿巍峨,钦仰止焉。功竣请记,爰为之志,其发祥之人、名胜之景;并志其岩之先后兴废,祖与僧之先后经营,以见人以地灵,地因人著,相随不朽云尔。

钦拨恩进士、候补外翰司谕、裔孙天简 志。

康熙壬辰岁桂月榖旦。

原地师温子玉。

檀樾主:济川林立。

清乾隆十年重勒元《云顶记》

2.《云顶记》:

云顶岩,莆之胜境也,昔正觉师由闽入莆,常憩乎此,而之九座太平开山,则此地为圣迹矣。时有苦行觉修编茅而庐于山下。

崇宁间,乡之耆旧光孝、永详诸老与僧智通谋创殿址。岁月侵久,蒙为榛棘。淳熙辛丑,乡贵郑渝、郑千里捐财倨功,大构殿宇,岩僧弥清即架西寮,续有文林郎郑公仝为修盖,时岩僧乃道具也。

咸淳庚午,岩僧惠福仝郑岩、郑又新重架上殿,厥有成规。越十余年,惠福欲撤而新之,郑君耆公与凌君友龙实董其事,取材于山,给粟于廪,远近之人,效惟趋焉,智者谋,仁者施,壮者务其勤,工者献其技,山灵土润,檀苾相滋,佛堂殿宇,不日考成,计其功千有余日,计其财千有缗矣。立正殿于中,皆耆公力也,架妃宫于侧,亦惠福功也,岩之昔创乃荥阳司马公及林二才等,时住岩乃前住保福寺闻思也。予历其迹始终而存之,乃镵诸石以示后人也,岁圣元丙戌三月蓝田赵大仙笔。

辛巳年,幹缘郑元璀、郑又新、林法全、王法应、林二才等捨钱壹百伍拾贯入缘。

都缘僧惠福、智日太师仝永山居士林二才谨立。

地理温子玉 知桑。

乾隆十年岁次乙丑荔月住持比丘净高重勒。

作者在云顶岩

(作者简介:林兴华,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厦大历史学学士,北大文学硕士。鸣谢:林双喜、释定净、林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