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写荔枝作文的结尾(家乡的荔枝结尾句子)

写荔枝作文的结尾(家乡的荔枝结尾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韩老师:一个荔枝,三种“联想”:爱生活,思故乡,莫贪欢

大夏天已然过去,但是,炎炎之中的美好实在让人怀念。闲来无事,提起笔和大家一起怀念则个。莫文蔚女士有一首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歌,谓之《盛夏的果实》。说起盛夏的果实,我们会想到哪些水果呢?我最爱吃西瓜,俗话说得好,猪八戒吃西瓜!三伏天里啃西瓜,中国人都喜欢,《诗经》之中古人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吃瓜,是我们泱泱华夏延续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故而,\"吃瓜群众\"也绝非今日才有。

当然,本文的主题不是瓜,我想聊的是我们福建的水果之王:荔枝。煌煌中国,神州浩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盛产荔枝的地域自然不少,自古以来,产量最丰者当属广东岭南。苏轼有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化人,史上著名\"倒霉蛋\"。)众所皆知,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先生,他的一生大半是落没和惨淡的,一再被同僚排挤,一再被朝廷谪贬,多落少起,颠沛流离,用他临终前自嘲的话说,那就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在湖北,惠州即岭南,儋州乃海南。)这是越贬越远的节奏啊,\"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被贬岭南之时,苏东坡已五十九岁,回首不堪的过去,直面潦倒的现实,遥望迷离的未来,难免悲从中来,他写道:\"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所以,诗和远方很多时候是会让人鲜血淋漓的。尽管老泪纵横,但真的勇士永远不会被命运打倒。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旷达豪迈的才是苏东坡。在岭南,让苏东坡\"乐不思蜀\"的,除了和他风雨同舟的家人,还有一大\"功臣\",那便是荔枝了。苏东坡热爱荔枝,其实就是热爱生活。

写到此处,也许有朋友会想,苏轼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难道在岭南发明了荔枝肉?非也,非也,荔枝肉乃福建名菜也,无关岭南,无关苏轼。其形似荔枝,味杂酸甜。相传,千年美味荔枝肉最早是一道宫廷菜,它的\"诞生\",缘于一个女子。苏东坡飘泊江湖,而此女子却长住宫廷。这个女人姓江名釆苹,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在杨贵妃出场之前,她很得宠。因江釆苹性喜梅花,李隆基为她在后宫遍植梅花,并封她为\"梅妃\"。

梅妃和荔枝肉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很简单:爱与被爱!梅妃爱荔枝,因为她是福建莆田人。我们福建是除岭南之外的又一荔枝之乡。荔枝对于梅妃娘娘而言,不是水果,而是童年,不是美食,而是乡思。一入宫门深似海,虽然圣眷在身,但不免念乡情切,虽然安居宫闱,却是另一种漂泊。仲夏来临,梅妃自然而然想吃故乡的荔枝了。然而,大唐的首都不在福建,一时半会去哪弄荔枝呢?面对茶饭不思的梅妃,皇帝急得跳脚,宫人手足无措。他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荔枝有这么好吃吗?那该怎么办呢?解铃还需系铃人!来自福建莆田的厨子老蒋头一眼便看穿了梅妃的心。荔枝综合症,其实是\"乡思病\"。于是乎,老蒋头仿着荔枝的形色,照着莆田的风味,精心烹制出了一盘晶莹剔透的猪肉球球,称之为荔枝肉。对梅妃而言,此乃典型的家乡味。梅妃思乡,故有荔枝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催\",从古至今,对家乡的思念,都是中国人打不开的情结,因为我们总是在路上,因为我们总是背井离乡、阔别家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有一个问题,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写的是梅妃吗?

非也,非也。大家不要误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句中的\"妃子\"应是特指杨贵妃。很明显,杜牧写此诗句的\"作案动机\"是讽时讥世,他不会拿贤良淑德的梅妃来开涮,却会拿背负骂名的杨贵妃来开刀。安史之乱,乱掉了整个盛唐,后来的读书人多把问罪的矛头指向了杨贵妃,认定她是红颜祸水,杜牧似乎也不能免俗。看官请注意,他用了\"妃子笑\"三个字,这可不是什么好词,这里暗含了一个典故。还记得吗?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终至身死国灭。(美人者,褒姒也。)在杜牧笔下,荔枝成了烽火,杨玉环约等于褒姒。因为杨玉环为了心头之好荔枝而不惜劳民伤财,也催生了上流社会的奢侈和挥霍。然而,事实如此吗?不,真相只有一个。

祸国殃民的不是荔枝,也不是杨贵妃,天宝危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手握权柄的帝王将相,负首要和主要责任的是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白居易在他的千古名篇《长恨歌》中暗示得很明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啊唐明皇,你日高起不早朝、荒废朝政,不是杨贵妃的错,是你恋上了人家的床!重用奸佞杨国忠、祸乱朝纲,不是杨贵妃在吹枕边风,而是你上了杨家的船!同理可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错的不是妃子,而是博妃子一笑的君王。

归根结蒂,唐明皇的失败,不是荔枝惹的祸,不是美人犯的错,而是身为帝王的他太贪婪。不是贪财贪权贪色,而是贪情贪欢贪安逸。如若不贪情,他就不会把本是儿媳的杨玉环变成自己的妃子,如若不贪欢,他就不会卸下责任、懈怠朝政,如若不贪安逸,他就不会委权于奸、放任李林甫杨国忠误国害民。可惜了盛唐,成也唐明皇,败也唐明皇。

丰收季节话荔枝

《荔枝赋:岭南荔枝文化九章》

齐文娥 周松芳 编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王俊辉

中华荔枝,既是自然界的百果之王,也是历史上最负文化承载量的地方物产。盛唐岭南籍名相张九龄写过一篇《荔枝赋》,在序中说岭南荔枝是“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看来唐代张九龄即做过岭南荔枝文化宣传工作。当然,后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才名声大噪;相信今人“不惜腰间钱”,踊跃尝荔枝,多少都与杨贵妃有关。从这个意义上,人们购食荔枝,首先是一种文化消费。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下,我们会发现当下荔枝文化的梳理、发掘与建设,却是比较欠缺的。荔枝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是岭南文化的乡愁别绪,普及宣传荔枝文化,无论是大力发展岭南荔枝产业,还是丰富和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均是应时之需。

茂名是我国荔枝原产地之一,栽培荔枝已有2200年以上历史;茂名进贡荔枝始于汉代,是我国荔枝进贡年代最早地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荔枝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茂名荔枝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带来了茂名城乡经济繁荣。梳理荔枝文化特质并提炼荔枝所承载的经典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已成为岭南地方荔枝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运用新理念、新形式深入挖掘历史上著名的有关荔枝的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并加以解读,展示岭南荔枝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特色内涵。

有鉴于此,作为中国荔枝第一大省的广东与有责焉,作为中国荔枝第一大市的茂名责无旁贷,于是组织各方力量策划编写出版《荔枝赋:岭南荔枝文化九章》。该书定位为文化精品图书,图文并茂,满足荔枝文化历史知识普及、文学艺术鉴赏的要求;力求成为一部融文献性、研究性和普及性于一书的佳著。

既然文献是基础,那么选编上就首先要充分占有文献,这样,所选诗文才能允当并具有代表性。由于荔枝文献,自古以来乏人整理,给人的印象似乎不为多,但深入下去,则发现简直汗牛充栋,当然这种文献的发掘,也是需要眼光和功力的,同时也是更需要下气力的,如此才能见人所不见。那么,问题和困难也就因此而来了——到底该如何选?选哪些?编选者在充分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分为九类,再去芜存精,写出提要,并提炼出篇章之名,如此则纲举目张,也雅俗共赏。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原来荔枝进贡的历史如此久远,远早于杨贵妃,西汉初即贡干荔,东汉中已贡生荔,汉武帝还曾移栽禁苑;荔枝不仅鲜吃美味,干果也同样历代风靡,而鲜吃、干晒之中,技艺兴焉,绝艺传焉;荔枝不仅直接食用是绝味,入馔也别有风味,入药更有奇效;特别是以之作酒,曾风靡江南,在钱谦益文人著作中,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诗文记录,这不仅是反映岭南荔枝文化的杰作,也是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交流互动的精彩篇章。

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荔枝原产中国,在中国南部分布甚广,而中国自古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传统,所以,对于自家特产风物,无不揄扬备至,而于他乡之产,又往往设法贬抑之。其于荔枝,始作俑者,则是福建人蔡襄作《荔枝谱》。此后谱录叠出,各有轩轾。本书编选,虽副题为“岭南荔枝文化九章”,既本以学术,则不囿地域,各呈其美,相得益彰,诚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如此,则本书更能调适众口,受到读者欢迎。

再进一步,本书注重注释的准确和提要的鲜明,编选者考虑到文献基础与大众普及之间,必存研究之一节,如果没有一定的研究性呈现,则文献之功用难以充分彰显,普及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所以,编选者在充分占有大量第一手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差不多对每一章都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成《历代贡荔新考》《岭南荔枝酒的酿造与传播史简论》《荔枝入馔食疗史简论》《岭南荔枝外运与市场开拓的历史考论》《简论荔枝保鲜技术的历史发展》《谭延闿日记里的广东荔枝》等专题论文或随笔文章,这些文章均已在核心期刊或重要刊物发表或被接受发表。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篇幅,收入本书时多为节录本。

最后,还要说一说本书的配图。作者和茂名宣传文化部门通力合作,征集当下的现场图片,拍摄者并非全部是专业摄影者,但他们提供的图片反映了当地荔枝产业的欣欣向荣、百姓的安居乐业;除此之外,还发掘利用了大量历史资料图片和历代荔枝图绘。其实,以图证史,也正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荔枝历史图绘,作为荔枝文化有机的一个方面,不仅给读者精美的视觉享受,也将是荔枝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凡此种种,皆可使所谓荔枝文化的乡愁,至此而焕然冰释了。

浅谈我的家乡荔枝

今天难得准时下班,路过超市,就顺便采购点东西。看到荔枝才想起来,已经有几年没有吃过了。我的家乡气候宜人,非常盛产荔枝,每到放暑假的时候,就是干农活采摘荔枝时。

单一宁

满山遍野、垂挂枝头、红彤彤地映山红。我们姐弟三人,负责上树摘荔枝,妈妈负责在树下整理好,我跟妹妹干活比较勤快,弟弟总爱偷懒,干活没一会就在树上躺着,这可忙坏了我跟妹妹,果实多,通常摘几分钟就满满一摞筐,然后用绳子慢慢放下去给妈妈打包。结果比较多的树,采摘需要2到3个小时。

采摘包装好,接下来就是售卖给批发商了,在我们这里回收单价非常低,低到5、6毛一斤。在偏远的山区,交通运输不方便,落地的荔枝一天一个颜色,很快会氧化,所以批发商都是早上来,中午运出,进行冷鲜保藏。落后的地方,就连农作物的单价也会被压榨。

现在看看超市的荔枝售价10块钱一斤,对我来说真是奢侈了啊!无良的中间商层层压榨,包装到高档的超市,直接翻了20倍。

荔枝的盛产地主要在岭南、巴蜀、福建。由于荔枝有“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命人千里快马运输,一刻不停,遗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美谈。

好的荔枝,鲜嫩多汁,皮薄肉厚,果香浓郁。小的时候在树上一次可以吃1—2斤。甜的东西往往也很容易招惹蚊虫,蜜蜂。一不小心就会全身皮痒,满身包。

不多说了,我已经迫不及待回去开动了!在这个应季的季节,你们有没有吃过荔枝呢?

荔枝暑假

“开始采摘乌叶了,但今年雨水多,听说都不怎么甜了。”身处北京的母亲时刻记挂着家乡的四时物候。孩子一放暑假,她按计划在荔枝季要回家乡一趟了。乌叶,是荔枝众多品种中的一个。在福建、广东一带,荔枝季也是夏天的代名词。从初夏的妃子笑开始,中间依次有糯米糍、桂味、兰竹等,一直到大暑过后,荔枝才会戛然退出“火热的江湖”。荔枝成熟时,果农会在果园里临时搭建小木屋或者小竹屋,铺上凉席,摇着蒲扇,满屋里都是荔枝味的清风。放暑假的孩子们,从城镇回到乡下,与村里的小伙伴们能在荔枝果园待上一整天。为方便采摘果实,高大的荔枝树架上小木梯,成了小男孩们的天然游乐场。他们爬上爬下寻找荔枝树上的各种小昆虫。最常见的是会放“臭屁”的荔枝蝽,黄褐色的盾形身材,假寐一般趴在红色的荔枝果皮上。伸手触摸,这些小家伙们就喷出臭液进行自我防卫,惹得大家先是惊叫再是嬉笑。对于荔枝蝽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金龟子和威风凛凛长着两根大触角的天牛,才是男孩们寻找的目标。这些都是危害荔枝的昆虫,所以大人们在劳作之余,也会饶有兴致地陪着捉取。爷俩一起爬到树上或贴在地面,发现目标,双手拱住一罩,迅速放入准备好的玻璃罐中。它们张皇失措,他们手舞足蹈。后来,看到画家齐白石的水墨作品《荔枝天牛》时,虽然画中只有硕果累累的荔枝树和两只天牛,但我眼前竟浮现出了大人与小孩一起欢笑的场面。在浓浓的荔枝树荫下,小女孩们轻轻撕开荔枝皮,保留果肉膜,上下翻转,做成了一盏荔枝灯笼。明代广东番禺人黎延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介绍荔枝灯笼,“变作明珠掌上看”,对童趣不遗余力地赞许。在果园玩闹的孩童知道采摘荔枝是有讲究的。他们熟练地将条杆剪断,带着枝叶一起摘下整串,轻轻地放入竹筐中。偶有调皮捣蛋的,直接从果实蒂头处就掐断了,大人们立刻追过来:“哎哟,这样荔枝很快就不新鲜了。”荔枝不易保存,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西汉的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写道:“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离支”即荔枝,指出了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吃货克服了古时物流的不发达,用“离支”之味抵换了思乡之愁。而宋代老饕的“凡尔赛”躺吃,至今无人敢挑战。荔枝吃多了很容易上火。900多年前,广东人用方言,苦口婆心地劝说初来乍到的苏东坡:“一啖荔枝三把火”。诗人点头大赞,好词好句啊,马上写进小本本,因此就有了荔枝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为盛夏的果实,荔枝大概是充满热情与乐趣的水果。在荔枝园里,玩累的小伙伴们,躺上竹凉席,伴着蝉鸣,很快进入了午觉。梦里吃到了一颗“蛀核”的荔枝,舔了舔嘴角的口水,甜甜地笑了。家乡的荔枝是老人的仲夏坐标,是孩子的暑期记忆。光阴镌刻了风物,而我们也一直在回味、寻找与前进的路上。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洪琳、杨奉涛

制片人/汪鑫、杨修雯

主编/何宇

作者/陈毓娟

编辑/林纯、李敏婷、石香云

部分图片来源永春县融媒体中心

END

魅力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