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名著中的经典句子人物品质描写(名著中的经典句子)

名著中的经典句子人物品质描写(名著中的经典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刘墉下联堪称经典

前言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的斗诗斗文从来就见怪不怪,而身怀绝技的江湖人也总喜欢比试比武来分出个你强我弱。但诗文之间很难分出高下,比武对决也未必能够分出真正的强者。于是文人雅士们找到了一个既能比试文采,又容易分出的方式——对联。

对联看似只是两句简短的诗句,却有着极高的门槛。一般来说,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一致、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联。这已经非常考验人的文学造诣了,但真正的高手也不会只满足于此。

一条上联让你知道,对联有多高的门槛

故事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老子见周王朝日渐衰微,决定离开中原远游他方。在踏上远行前,老子被守关将领尹喜留下,创建了《道德经》这部思想界的典籍。老子本姓李,这成为他一生的标签。

数百年后,一位李姓书生以老子的故事作成了一条巧妙的上联,寄托着自己的学识与才华:

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这条上联设置了一个难题,下联的内容不仅要对仗工整,还需跟上联的主人公一脉相承,取自己姓氏祖先的典故来对。

这题目出给了大清才子刘墉,他稍一思索,取汉朝创始人刘邦的故事对了出来:

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氏刘。

刘墉取汉高祖刘邦起义的故事,上联老子的道家学说,下联以刘邦的汉朝史诗对之,深得在场所有人的赞赏。

这样的对联,一个字一个字都散发着文人的气质。单从字面来看,平仄对仗、上下呼应毫无破绽,但其中蕴含的学识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样的对联,充分说明了文人之间比拼对联是多么高深的学问,门槛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文人才子们你来我往的对联博弈

如果说李姓书生与刘墉的这场对联要求参与者擅长历史典故,那文人与文人之间的许多对联博弈也充满了各种智慧与趣味。北宋时期,苏轼这个当世第一才子,与他的好友佛印在一起出游。他们行至河中,苏轼居高临下指着河岸说道:“狗啃河上骨。”

佛印听罢,稍一沉吟,将手中刚刚完成的一首诗扔进了河水,然后对曰:“水流东坡诗。”

苏轼用河岸上的野狗来打趣佛印出家为僧的身份,佛印则用苏轼的字“东坡”来形容河水,诙谐中透着幽默,两人你来我往,对联非常趣味横生。

明代的解缙,一个从小到大无所不通、文武双全的才子。有一次,一位权倾朝野的官员出了一个看似艰深的上联,想要难为解缙: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抬头看了看夜空,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很快对出下联: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官员意在显露权力,解缙不仅工整对仗,还以琵琶的弦音来回应棋盘的格局,既显示了文采,也隐含着不屈从的傲气。

再如清朝乾隆皇帝南巡到通州,兴致一来,说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条上联。偏偏到了这个偏远小地方,要找到合适的下联并不容易。

这时,一位大臣看到路旁方方正正的当铺,灵机一动,对出“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南通州对应东西当铺,明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却在这精妙的对联中产生了联系。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玩笑打趣、还是意在显露才华,抑或是向权力进犯,文人雅士们都喜欢通过对联这一形式来展现橡实力、碰撞智慧。他们比拼的不仅是对仗的工整,而更是蕴藏其中、或隐或显的文学修养与见识。

所以,一句看似简单的对联,其中数十年的知识积淀与人生阅历才能对出。正是这高深的门槛,让对联成为文人最热衷的比较方式。

从趣味到必需,对联渗透古今生活

通过前面的种种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联在古代文人学士中的地位。它是一种趣味性的比较方式,更是显露学识、碰撞智慧的一场场比试。

但对联的魅力还不止于此。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成为许多重要场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每到一个春节,人们家家户户门前都要贴上一对春联。这些短短的对联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登门拜访的客人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墙上的春联:“欢乐二零二三”,寓意着新年将带来欢乐时光。

“寿比南山高,福禄德兮荣刚”望着长辈,盼着他们健康长寿;

“心想事成百,日进千金步步高”寄托着对晚辈美好的期望。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承载了最真挚的祝福与关爱。

每逢喜庆吉日,红红的喜联也必不可少。

“百年好合二人心,白头到老”,结婚的新人从此步入新生活;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龙马精神鹏程万里”,为人才试卷刷新纪录的孩子加油鼓劲;

“锦上添花添姿彩,天作之合谁能辜”迎来新生命的降临......

喜庆时刻因为对联的存在更添喜气和吉兆。

当亲人离世之时,挽联则成为悼念的方式。

“挽断肝肠音绪,匀此离愁长存;散作孤峰沉思,望断故里云深”沉痛而张狂的文字,表现了对逝去之人的哀思;

“青灯照梦声,香烛馥离情”祈盼着来生再相见;

“繁华似锦香如故,浩气长存”缅怀这一生的点点滴滴......

挽联是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是延续、缅怀逝者的仪式。

从最初文人雅士们观赏欣赏的对联,到后世成为节庆、生命仪式中必备的元素,足见对联形式在中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它以简练的语言承载起期许、祝福、哀思等情感,这也成就了它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结语

春去秋来,时移世换,但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始终存在。它既是才华的比较,也是情感的宣泄。这独特的语言艺术,凝结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情怀,也展现了中国人丰富的生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