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菜地里摘菜吃的句子描写(菜地里摘菜吃的句子)

菜地里摘菜吃的句子描写(菜地里摘菜吃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考:理解句子含义阅读专题

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题是重点题型,也是难点题型。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分值2分左右。一般有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义、标题含义理解等。以下是理解词句含义题的思路和答题技巧,相信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方法一 语境法

即把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前后句的分析来理解词句含义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题展示】

例题1(2017·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2)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在特殊语境里含义的理解。“如约而至”指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在句中指蒲公英像和“我”约好了一样发芽抽青。“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里指蒲公英像在无人探问的情况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答案】(1)这里指蒲公英像和“我”约好了一样发芽抽青。(2)这里指蒲公英像在无人探问的情况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窑 变

余显斌

(1)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2)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3)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4)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5)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6)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7)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8)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9)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10)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11))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12)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13)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14)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15)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16)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17)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选自2017年5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题目:谈谈你对标题“窑变”含义的理解。

【分析】此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答案】“窑变”指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魯山花瓷的过程,在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相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

方法二 主旨法

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依托,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从而理解词句含义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题展示】

例题2(2017·青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文章有删改)

题目: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主旨。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答案】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目。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题目: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分析】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案】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

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题目。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题目:“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与把握。完成时,应尽量多角度考虑,既要结

合情节本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答案】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精神脊梁;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它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方法三 替换法

通过理解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意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题展示】

例题3(2017·常州) 阅读议论文,完成题目。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人。

题目: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词语赏析要先理解其本意,再联系文本运用其它语句去替换并解释说明。

【答案】“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蛾±因害怕敌

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

上的优势。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为梦想拼尽全力

骊尘

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 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 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

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 A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

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

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

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

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 来……

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 B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

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蜆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

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

(选自《文苑•破茧成蝶》有删改)

题目: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

(2) —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然后再运用同义替换法,“偷偷”是瞒着别人的意思,“割开”是“劈开”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⑴“偷偷”是瞒着别人的意思。用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出“我”不能进入实验班的委屈和不甘,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实验班既渴望羡慕又害怕别人知道的复杂心理。⑵“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

方法四 修辞法

通过辨析句子所运用的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题展示】

例题4(2017·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看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题目:.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分析】这是一道含义理解题。解答此题可从修辞入手。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答题模式: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

【答案】①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创造的;②人类的思想与文化“像通电的钨丝”一样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③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 念头”不断的“组合”而不断发展的。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地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睛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提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题目:作者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他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鲜活的日历”在文中指什么,然后将“菜地”与“我”的生活、“日历”等联系起来分析。

【答案】“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我一路走来,顺次看到它们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去看菜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队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题目: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分析】这是一道含义理解题。解答此题可从修辞入手。如果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案】①指塔斯提哨所②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人③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牢记嘱托的精神。

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

俗话云:“正月葱,二月韭。”“二月韭芽芽,羡煞佛爷爷。”是说早春菜园里的韭芽味儿醇正,营养丰富,是农家春天的美肴。

过了年,母亲东园上覆了一层灰土的韭菜地里,冒出了一畦畦紫红肥嫩的韭芽儿,用不多久,在春风细雨的滋润下就会绿油油一片。母亲笑眯眯地说:“等割了‘头刀韭’,俺给你们摊韭菜盒子吃,那味儿甭提多美了!”我禁不住的唾液潜溢了。

韭菜,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只种一次即可剪而复生,生生不息,故又名长生草、懒人菜。《说文解字》释曰:“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古人很早就有用春韭祭祀的习俗,《诗经》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之说,《礼记》也称“庶人春荐韭”,都是说用二月初的春韭或羊羔祭祖,最为尊贵。

不仅是用来祭祀,国人食韭的历史也很悠久。现今人们常食的韭菜炒鸡蛋,早在汉代就已成型。《礼记》中提到:“庶人春荐韭,配以卵。”在这里,“卵”指的是鸡蛋。春韭炒鸡蛋为当时最美味的佳肴。广收博采的食谱集《山家清供》里,南朝宋齐间的周颙隐居钟山,清贫寡欲,蔬食为生,文惠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其清廉恬淡之风让人敬仰,也说明春韭的清鲜之味为风雅书生所推崇。

韭菜不仅是一种美味,它还救人性命,立过大功呢。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宗室之后刘秀起兵讨伐王莽。一次两兵交战,刘秀大败,落荒而逃,慌不择路,来到一农户家中。农户家贫,只得割了野菜煮粥让刘秀充饥。刘秀饥肠辘辘,连吃三碗,甚觉清香美妙,便问老农此为何物,老农一时说不上名字。刘秀感念此菜救过自己性命,遂呼之“救菜”,后来成为“韭菜”。刘秀称帝后,还下令封那位进献“救命菜”的农户为“百户”,并于京都一带广泛种植,因刘秀爱吃,宫中便时常烹饪韭菜,一时传为佳话。

历代文人墨客素爱春韭的那份嫩绿、那种鲜味,纷纷赋诗赞美。

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之句,意思为:老朋友见我来了,冒着蒙蒙夜雨,剪来了初春鲜嫩的韭菜,再煮上一锅香喷喷的黄米饭让我品尝。我们难得有这次相聚的机会,来,让我们举起杯来开怀畅饮吧!

宋代诗人刘允成嫌杜甫的诗情不够浓郁,又赋了一首《夜雨剪春韭》,诗云:

杜老情何恨,东风夜雨春。

炊粱留客款,剪韭存时新。

此情此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乡愁盎然。

北宋诗人兼美食大家苏东坡对春韭别有情思,他在《送范德孺》诗中写道:

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

诗中提及的春盘又称“辛盘”,因盘中盛有薤白、大蒜、韭、芸薹、胡荽五味辛辣蔬菜而得名。古人在立春之后,开始吃以五辛做成的春盘菜,认为经过一冬人们五脏六腑沉积了很多浊气,需借这些辛辣之物祛除。苏东坡在为友人饯行之时,在料峭春寒里采撷青蒿、春韭等时令菜蔬,做成清鲜爽口的春卷、春盘品食,给友人以美好的祝愿。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对春韭怜其清香之气,他在《园蔬十咏·韭》云:

肉食嘲三九,终怜气韵清。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

肉食再美,也缺了清新气韵,一夜蒙蒙春雨,催发一畦畦春韭越发翠绿可人,宛若秀发剪了一茬又一茬。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也写有一首送别词,他在《昭君怨·送晁楚老游荆门》说:“夜雨剪残春韭,明日重斟别酒。”春韭做春肴,斟满一杯送行酒,愿老友“好公安”“好归来”。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里常有佳肴美酒,他经常与乡邻聚饮共乐,在“珍烹得遍尝”之后,陆游还要感慨道:“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与村邻聚饮》)他说,鸡腿炖蘑菇最好,猪腿炒嫩韭最妙,真真是个大吃货啊!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一次,徐文长微恙初愈,于朋友处食韭香、品美酒,草书一首“自题诗”《赋得夜雨剪春韭》,诗曰:

春园暮雨细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

旧约隔年留话久,新蔬一束出泥香。

梁尘巳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

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春韭的清香润入行草之中,使这幅行书作品以其神气、豪气、逸气摄人心魄,为后世所推崇珍藏。

《四时苦乐歌》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一组词,他在写“田家乐”时,有其中一首的下阙写道:

疏篱外,桃花灼;池塘上,杨丝弱。

渐茅檐日暖,小姑衣薄。

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

喜白头人醉白头扶,田家乐。

在描绘了宛如一幅春景图的田园风光之后,郑板桥最贪恋的,莫过于剪取满园春韭做成美肴,邀酌刚开坛的半瓮腊酒,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身心大醉呢!

赞韭的名句还有很多,如唐代李商隐的“嫩割周颙韭,肥烹鲍照葵”,

北宋苏辙的“畦冻初生韭,泥融正卖薪”,

黄庭坚的“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

南宋陈傅良的“今夜不来同剪韭,隔山明日事茫茫”,

清代曹雪芹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

这些写春韭的诗句,读来同样让人萌发春思春情,忍不住剪来几许嫩得滴水的春韭,品一品春的味道。

韭菜又叫起阳草、长生草、洗肠草,《本草拾遗》称韭菜“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中医认为,韭菜味辛咸,性温,有补虚益阳、温中行气、散瘀解毒之功效,故民间素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之说。春韭有种特别的辛香气味,可菜可饭,无论是韭菜炒鸡蛋、韭菜炒肉丝、韭菜炒香干、韭菜炒海鲜,还是做韭菜饺子、韭菜包子、韭菜春盘、韭菜肉饼,都提鲜增香,让人大快朵颐。

而我最爱吃的,则是母亲烙制的韭菜盒子。母亲烙的韭菜盒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她和的面、调的馅儿好。面需用汤面、发面、干面掺和揉进去的“三合面”,擀的皮子烙出来才酥软耐口。那馅儿是放上香喷喷的笨鸡蛋、滑嫩嫩的老豆腐、鲜爽爽的白虾皮、筋道道的地瓜粉条调匀,把一小把切细的春韭芽掺进去,那股鲜味儿弥漫开来,诱得我们直嗅鼻子。

刚出锅的韭菜盒子表皮金黄酥脆,收口处花纹层层叠叠,里面的馅儿鲜香热切,细巧朴实的外表搭配诱人的味道,实难令人抗拒,我能一气儿吃下肚五六个,简直是太美了!

又记起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韭》:

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啊,最是浓情家乡味,最恋春来韭菜香!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雨中的菜园

夏,细雨,菜园中阒无一人。

摘了黄瓜,拔了生菜,剪了油麦菜和空心菜,置诸地头,打把伞,雨中呆站。

雨点儿,落在茄子叶、黄瓜叶上,积成大滴,滚落到下面的菜叶上,击出轻微的声响,被击到的叶子略一俯身,又恢复到原状,弹性很好。

架西红柿、豆角和黄瓜的横竿上,是一溜儿纯净透明的雨珠儿,这一溜儿落了,又有新的一溜儿生成,同样的纯净和透明。

菜,应该也是有感情的。被雨一洗,每一棵菜、每一片叶子都容光焕发,其精神劲儿就像刚喝完二两小酒儿。下雨的时候,没准儿就是它们最高兴的时候。

风很轻,雨很柔,心里很静,在这样的天气里站在菜园中,真好。

从今年开春种到现在,黄瓜、生菜、油麦菜、空心菜吃了好几茬了,给亲戚朋友送了大部分,都是长得棵大、漂亮的。自己吃了一小部分,多是棵小、长得不好看的。随便一块地,随便种点菜,俺老两口就吃不完。现在,茄子、长豆角刚开花,西红柿还没熟,韭菜还没割,再过一阵子,这些菜就都下来了。

今年种的葱长得不好,由于坚持不打药,生了霉菌,叶子一点也不鲜亮。老家种葱,都是要喷杀菌药的。不过葱白肯定没问题,到时不吃葱叶就是了。

愿你拥有一个菜园子,低头种菜,抬头看花

有人说,

每个中国人,

都有个种菜的天赋。

守着粮食,种上菜,

心里就会很踏实。

找一片空地,

洒上菜种,插上花秧,

浇水,施肥,剪枝,

看它破土,一天天长大,

看它从幼苗到满目青翠,

看它抽出新芽到挂满蔬果。

日子有迹可循,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这样的生活重归于朴,

既充实又新鲜。

迎着阳光,向着雨露,

静静生长,终有所获。

植物不言不语,治愈人心。

喜欢吃绿叶菜,

就种上菠菜,小青菜,生菜…

喜欢吃韭菜饺子,

就种上几行韭菜;

小葱、大蒜种起来更方便,

花盆大小,很快就变得绿意盎然。

如果你空地多点,

菜圃的边边角角再点缀些花种,

分不清菜圃还是花园,

只有满眼的清新和舒适。

也可以种的很有艺术感,

好像一不小心种出一个艺术品,

感觉整个院子都浪漫了起来。

喜欢攀藤的蔬菜,随意搭几个架子,

蔓藤就好肆意攀爬,

然后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给院子凭添一处景致。

也不必对没有大片的院子而遗憾,

其实几个简单的搁架和花盆,

就给蔬菜们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采摘和打理也非常方便。

把一个个木格子都填土种菜,

迎着阳光,向着雨露。

不同的格子,

栽种不同的菜。

种在收纳袋里,挂在墙上,

做一个立体的菜墙。

就像墙壁上长满了新鲜的蔬菜,

既节省空间又很有创意。

阳台上也可以种菜,

一个横架,足够的土壤,

充足的阳光,蔬菜最喜欢!

炒菜时随手一摘,轻松惬意。

菜园可以不大,但一定很用心。

不打农药,不打激素,

让其自然生长。

到了收获的时刻,

看着满院的果实,

更是幸福感爆棚!

现摘现做,

吃得就是一个新鲜。

也许,卖相不一定好看,

吃起来却更放心,更开心。

一粥一饭的踏实,一草一木的风景,

一茶一卷的回味,一陪一伴的温暖,

……

或许,这就是幸福吧。

只要用心,每天的简单日常

都能在心中开出花。

只要心里有诗意,

哪里都是可以种菜养花的乡野田园。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

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世界很大,

也许会感觉疏离;

菜圃再小,

却能得到一种灵魂充盈的满足。

生菜春盘一杯酒,

豉香盐白自烹调。

安静度日,快乐生活。

愿你拥有一个菜园子的纯真,

低头种菜,抬头看花,

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与家人一起,一日三餐,

布衣蔬食,终身可乐。

如果不能马上拥有,

也可以多一点点心思,

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当代散文|菜园之乐

文/博华

一日和三五同事在校园漫步。信步来到校园之东南隅,走近一片隙地,面积不大,约一亩左右。因偏远僻静之故,闲置多年,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如此一块空地,弃之不用,甚觉可惜。我忽发奇想,自己动手,垦荒种菜。注意一出,校长极为支持。周末及闲暇之余,铲除杂草,平整土地,将学校弃之不用的废砖于园内铺一小径,只几天功夫,原本破败不堪之荒芜景象消失,整洁菜园之貌,便初露端倪。天气预报夜间有雨,随赶紧播种,小葱,辣椒,茄子,洋姜,花生,玉米,青豆、向日葵,丝瓜,南瓜等各种蔬菜,农作物,依次种于园中。伴一场及时春雨,只几日功夫,小小菜园,便碧绿一片,生机盎然,引来其他教师菜园驻足,啧啧称赞之声不断。吾等劳作之人,辛勤付出,为校园添一风景。虽收获时节未到,但内心已怀兴奋憧憬之情。曾几何时,教师被讥讽为不识五谷之人,不懂稼穑之艰辛,今偶一为之,自得其乐。劳作虽苦,但苦中作乐,不求功利,只为收获园丁劳作耕耘之快乐。且等收获之日,与众师一道分享劳动成果,无公害,纯天然之蔬菜,置于餐桌,放心食之,不亦快哉!

春日和风送暖,阳光温煦柔和,风中弥漫着青菜的气息。小菜园,一片油绿,泛着柔和的光芒,就跟绿色绸缎一样。微风吹过,绿色绸缎,微微颤动。小菜园里的蔬菜,犹如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你追我赶,赶着趟儿,长势旺盛,生机勃勃,甚为喜人。出生在乡下的我,从小就帮着大人干农活,对庄稼和蔬菜之类的农作物有一种天生的喜好之情。闲来无事,三五同事,走进这片小菜地,为蔬菜浇浇水,松松土,施施肥,内心的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在外人眼里自己是在种菜,对我而言,是通过种菜,在侍弄一份心情。在一份怡然自得的心境里,摆脱新冠疫情带来的恐怖阴影。

自小生活在农村,故乡给了我绿色的胃口,因此便对绿色的蔬菜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对生菜,黄瓜,大葱,萝卜,香菜等可以生吃蔬菜尤其喜欢。一走进小菜园,偶一望见这些蔬菜,心中立即便有了秀色可餐的欲望,特想从眼前的菜地里采一点诱人的新鲜蔬菜,大快朵颐一番,满足一下自己的绿色胃口。只可惜蔬菜还在生长初期,距离收获还有一段时间,自己的口福只能等一等。古人语“人勤春来早”,此话鼓励人们多参加劳动,只要爱劳动,就会有收获。看着眼前的小菜园,内心满满的幸福感。菜园里那蓬勃生长的菜苗,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看到这些自己精心呵护的幼苗,内心便升腾着一份希望,对未来便也充满着期待。自打有了这片菜园,我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了。早晨一觉醒来,便马上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匆忙吃罢早饭,差不多第一个来到学校,除了到学校操场散步锻炼之外,便是来到小菜园转一转,看一下那一片泛着生命之光的绿色,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满足感。总之小菜园,成了自己的一份生活牵挂,走近它,就会心生快乐。

青青园中菜,在朝露润泽下,非常鲜美,在晨光熹微里,显的生机勃勃。有时候我经常在想,幸福就这么简单。不需要投巨资,花大气力去刻意追寻,去执意营造,不其然一个简单的寻常念头,就会让你在返璞归真的心境里得到幸福的感觉。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老先生那句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性洒脱的老先生作为一个失意的文人,不是一个专职的农民,却也学着农民的样子,种起地来,显然他对土地的收获并不感兴趣,大豆的产量也不是他种地的目的,重要的是种下去,至于长成啥样,他不在乎。他种豆,显然是为了怡情。虽然他穷困潦倒,有时连酒也买不起,可诗人的天性使他没有失去生命的本真。穷也要怡情,正是这份生性的洒脱,让他拥有一种本真的生命态度。作为教师,忝列为文人的我,似乎在开荒种菜园的过程里也找到了陶翁的那份本真的生命情趣。

如今的人们,生命的状态已经少了许多自然的气息和味道。似乎手中有了钱,一切便拥有了。但细想一下,其实不然。虽然在金钱的包装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奢华,越来越气派,搞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可正是这过度的奢华和气派,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让人们变得焦虑不堪。许多人已经开始厌倦这充满铜臭气的生活,纷纷突围,想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接地气的生活。虽然人在江湖,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关键还是自己。一个不其然的想法,让我有了种菜的想法,使我在教书之余,有了放松心情的一片天地。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感受一份生活的快乐与美好,让心沉下来,静静与自然相融,在一种云淡风轻的生命状态里,捕捉生活的诗意,生命的情趣,总有意想不到的快乐相随。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的人生哲理。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 sdca98@163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