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描写趵突泉泉水的句子唯美(描写趵突泉泉水的句子)

描写趵突泉泉水的句子唯美(描写趵突泉泉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咏济南趵突泉

咏趵突泉

趵突天下奇,源从岱岳悬。

清泠涵日月,喷薄散云烟。

玉液流千古,银河落九天。

何当乘兴去,濯缨晶莹泉

壹点号 秋柳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诗歌中的济南泉水,妙笔下领略泉城风光

1924年4月,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到济南,看到这座城市满城的泉池,后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优美清澈的诗句:“我怀念满城的泉池,它们在光芒下大声地说着光芒。”自古以来,济南在泉水的润生下充满着晶莹的灵气,从皇帝到文人,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无不为这座城市的泉水而沉醉。

摄影:钟福生

来到济南,最不可错过的景点是趵突泉。“济南城南古观里,别开仙境非尘市。致我清跸两度临,却为突泉三窦美。”趵突泉公园双御碑的一面,刻有乾隆皇帝《再题趵突泉作》一诗,以上就是这首诗的开篇前4句。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到趵突泉,仍然忍不住赞美济南古城和仙境一样美,而吸引他前来的,正是趵突泉热烈喷涌的三股水。如果从诗文鉴赏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太高,对于趵突泉来说,却是当时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其赞美的无上荣耀。

摄影:王琴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中吟咏趵突泉的诗文太多了,以至于连济南的散曲大家张养浩的诗作都不太引人注目。“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两句诗刻在趵突泉泺源堂门前悬挂的楹联上,出自元代文人赵孟頫的《趵突泉》。读这两句诗,趵突泉上雾霭氤氲,汹涌的波涛声甚至响彻大明湖,其景象之壮美尽在不言中,可谓吟咏趵突泉的诗句之冠。赵孟頫是浙江人,曾在济南为官,与济南颇有渊源,国宝级名画《鹊华秋》就是赵孟頫画给他的好友济南人周密的,画的是当时济南北郊清旷恬淡的秋日之景。

摄影:古济雪

95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到济南,担任齐州知州。曾巩爱极了济南的山水,不仅修建北水门,主持修建百花堤,还在趵突泉边建造了历山堂和泺源堂。“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湿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这是曾巩吟咏趵突泉的诗句。如此看来,想必曾巩品尝过用泉水泡的春茶滋味,绵长清香。

张养浩不止一次吟咏过家乡的趵突泉,其中最精彩最知名的两句是:“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诗句意向宏大,写出了泉水的汹涌气势。相比之下,明人胡缵宗可能在夜晚之时游览了趵突泉:“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他笔下的趵突泉又颇有几分清澈曼妙。

摄影:李锋

摄影:李锋

除了趵突泉之外,珍珠泉是文人们反复书写的泉水之一,原因是文人们有些是高官,而府衙就在珍珠泉畔。游览过珍珠泉的乾隆皇帝也有诗作:“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几曲绕琼房,一泓映绮疏。”把珍珠泉的美妙写得更为传神的当属明人张瀚:“山空泉响细,珠散水纹圆。照月光逾迥,含星影共联。”月光之下的点点泉水与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辉映,妙不可言。

摄影:钟福生

描写其他泉水的诗句也不乏佳句。明人刘敕《咏黑虎泉》中的句子“石激湍声成虎吼,泉喷清响作龙吟”,写出了黑虎泉的“虎啸龙吟”之势,为历来咏黑虎泉诗句之冠。曾巩写金线泉,则捕捉到了月夜中云彩在金线池中的美丽倒影:“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寒漪巧上弦。”王士禛吟诵杜康泉的“杜康泉上水如镜,红斾碧窗相照映”,乔岳吟诵白石泉的“风满园林月满楼,一泉围绕半城秋”等句子,也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泉水诗。

这两日,复涌的月牙泉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月牙泉可谓是济南人心尖上钟爱的一眼泉水,可惜古诗未见。学者侯林考证,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是旧籍中关于月牙泉的唯一记载。记载如下:“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极清澈。有王氏宅临泉,隔一墙,内有巨池,蓄红鱼数十头,长几丈余,粗如巨桶,不知养自何年。”

事实上,说到写济南泉水的句子,人们想到的第一句往往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据学者侯林、侯环考证,更早之前就有类似的提法,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出任山东宁海知州的诗人成永健所作《济南城北泛舟因思摩诘“城上青山东家流水”之句,漫成一绝》:“家家流水都连屋,面面烟峦即是屏。偶向城边呼艇子,萍芦三月满湖青。”“家家流水”与“家家泉水”,乃是大致相同的说法,不过比刘鹗却早了200年。成永健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济南老城中百泉争流的风貌。

“经岁幽居卜地偏,济南春好足名泉。”“最爱齐州好风景,满城山色漾流泉。”无数或汹涌或静谧的泉水共同构筑了温润的济南城。或许还是诗人孔孚的一首《答客问》最能回答济南人与泉水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请教泉有多少/去问济南人的眼睛吧//愿闻济南人的性格/你去问泉水吧。”

作者:徐敏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

深秋的趵突泉,汩汩泉水歌唱,泉畔菊花飘香,最炫的泉,最美的菊

深秋的趵突泉公园,汩汩泉水歌唱,泉畔菊花飘香,最炫的泉,最美的菊。

壹点号 钟福生摄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老舍与济南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心里多少是有些惶恐的。因为老舍先生作为济南的文化名人,研究“他与济南”这个课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之前,我也读过不少类似的文章,甚至是专著。我之所以想写这个题目,首先是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喜爱,其次是对济南这个城市因为了解而越来越深的爱。老舍先生在济南住了四年,他说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而我,自从少年时代读了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知道了济南这个冬天有响晴天气的城市后,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会定居在济南。同样作为外乡人,我似乎也更能理解先生所说的“第二故乡”的感受---“四年虽短,但是一气儿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中自成一个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一)九十岁的老舍故居

从齐鲁医院南门出来,顺着文化西路向西走一站地,便可看到一条小街,名曰南新街。街口处的铁栅栏上有一块牌子,很不显眼,上面写着“济南老舍纪念馆”。夏天的时候,栅栏上爬满了丝瓜藤,藤蔓把牌子包围起来,不仔细找根本就看不到。记得我第一次来这里是某一年的冬天,从地图上查到这里离齐鲁医院不远,于是便信步走着去找。谁知短短十分钟的路程我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两次经过这个路口视而不见。路盲的世界一般人理解不了,当我第三次经过这个路口时终于看到了这个指示牌,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

南新街是一条小街,说是街,更像是一个胡同。胡同里永远很安静,人少,车少,只要一迈进来,大街上的喧嚣便仿佛被关在外面了。胡同里的梧桐树、槐树都很高大,我第一次来时因为是冬天,树上光秃秃的,但仍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向里走,不过几百米,迎面便是一段白色的围墙,墙上绘着简单的山水画以及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名句,有“在北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也有“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向右转,便可看到前方十几米处一个灰瓦、白墙、红门的四合院,这里就是南新街58号(原54号院)---老舍故居了。1930年7月,老舍应齐鲁大学之邀来到济南,开始了他与济南四载有余的不解之缘。1931年夏至1934年秋,新婚的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在南新街54号院居住,度过了他们一生最为幸福美好的时光。这处老舍故居也是胡絜青女士1981年来济南亲自寻访后确认的。

一个小小的门楼,两扇窄窄的红门,门头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匾额,上面用绿色的字体书写着“济南老舍纪念馆”。推开门,正前方是一面古朴的影壁墙,灰瓦灰砖,中间一块刷成白色,上面贴着一个醒目的红底黑字的“福”。右手边的墙上镶着六方大理石材质的碑刻,每一方上面都镌刻着老舍先生的名言,有“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也有“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转过身向左看,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白色的墙壁,红色的门和窗格,青砖铺地,一棵石榴树兀自郁郁葱葱着,旁边黑色大理石座上是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年轻、温和、睿智。院子里仍然保留着先生当年打水的水井和养荷花的大荷花缸,这些物件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总而言之,院子虽小,但清爽、干净、可爱。

院子里的房屋被分成东、西、北三个展室,北屋三间,是老舍夫妇俩当年的书房、客厅和卧室,整体布置十分简朴、素雅。客厅正面的墙上有老舍之子舒乙的题字---“老舍与济南”;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唯以永年(唯一书)”,这应该就是老舍的师长方唯一先生去世前写给老舍的那副对子;至于卧室,既挂有他们夫妇俩的新婚照,也有胡絜青女士画的菊花图。

东、西展室各一间,其中一间的主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以及老舍在济南的足迹”,另一间的主题是“老舍笔下的济南”。很多老照片、老物件都可以在这里看得到,比如老舍先生一家三口当年在小院拍的全家福,照片上题诗曰:“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水里鱼”。温馨之至!小院当年种着两棵紫丁香树、一大缸荷花和许多盆花,一早一晚,老舍就用院子里的水井打水浇花,施肥捉虫。夫妇俩当年的婚书,亲朋送的贺礼如银盾等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当然,图片和实物陈列最多的是先生的作品,各个时期、各种版本,包括《齐大月刊》。先生当年初到济南写的那个系列---《一些印象》就刊登在《齐大月刊》上面,其中包括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济南的冬天》。

自从第一次费半天劲找到这个小院后,我便常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不必说,雨天、雪天也挡不住我的脚步,至于到了有响晴天气的冬日,更是隔三岔五地溜达了来。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雪,天一亮,我就坐着公交车到了这里,人家还没开门呢,我就在那儿等。好不容易等到开门,进去一看,工作人员正在清扫院子里的雪,我大喊一声:“先让我拍张雪景。”吓了她们一大跳。院子里的石榴树,春天是绿的,夏天开火红的花,秋天挂上红彤彤的果,我看着总是很欣喜。

我到这里来,不仅是为散心,也不仅仅是为寻求一点所谓心灵的宁静,而是---因为常常来,就变成了一个习惯。我有时来,只是在院中的长凳上默默坐上半个钟点,或者立在展室中看半个小时关于先生的纪录片。这里通常都很安静,你可以想象先生一家人在这个院子里的欢声笑语,也可以想象他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后,偶然一抬头,是不是和你看到同样的风景?当然,你也可以和先生来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关于种花,或者养猫,或者关于九十年前老济南的种种。从前年起,我就一直在读先生的全集,19卷,950多万字,看都是一个大工程,更何况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张大哥、老李、牛天赐、虎爷、祥子、虎妞、祁老者一家四代、小羊圈胡同……

(二)老舍笔下的济南

毫不夸张地说,老舍先生是济南最好的形象推广大使。我不知道先生那篇发表于1931年4月的《济南的冬天》是哪一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我只知道三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我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背诵这篇课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十几岁上初中的娃儿在济南依然在背诵它。一篇文章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我身边的一些年轻的朋友说,他们确实是因为向往济南的冬天才选择来到这个城市的。

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老舍先生最喜欢的是济南的哪个季节呢?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冬天啊!”因为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实在是太美了,你看那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你看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那天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当然就是证据啊!我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及至读了先生的《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的春天》、《春风》等文章后,我才确信,老舍先生确乎是最喜欢济南的秋天的,因为济南的春天风太大,夏天太热,冬天纵然是响晴的,但毕竟是北方的冬天,所谓的温晴也是和多风的北京和多雾的伦敦相比较而言的,济南的冬天实在并不算暖和,尤其是在九十年前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冬天应该也是不好过的吧!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里这样写道。在《大明湖的春天》里,老舍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本是一篇写大明湖春天的散文,末尾却一直在夸秋天,也是奇了。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如果当初被选入语文课本是先生的《济南的秋天》,那么因秋天的诗境美来济南的人绝对不会比因冬天的响晴而来的人少。

湖(大明湖)光山(千佛山)色之外,趵突泉在老舍笔下是什么样子呢?“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就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有趣的是,但凡提到趵突泉,无论是在散文里还是小说(《文博士》)中,作者和小说的主人公身旁必得有一些个嘴里葱味四射的人。济南的大葱是有名的,先生写的《一些印象》中的第三节也曾赞美过济南大葱的水灵灵和甜津津,可这生葱味儿要是从人的嘴里呼出来,就不那么美气了,先生大概曾经深受其苦,所以每每提及。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向南新街45号院,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乐安居”。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张在小院中拍的全家福,上面的题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中的“女”是老舍先生的大女儿,因出生在济南,故取名舒济;而“篮里猫球水里鱼”的“猫球”是老舍先生当年养的一只猫,名字就叫球,这只猫后来成了老舍先生给火星上的那个城取名做“猫城”的灵感。老舍先生爱养花,小院里当年摆满了盆花,尤其是两盆白莲花,先生爱若珍宝,天天作诗夸莲花亭亭玉立。

从1930年10月的《一些印象》到1945年12月在重庆北碚完成的《八方风雨》,老舍先生笔下写济南的散文、诗、书信共27篇,小说共5篇(根据《济南老舍纪念馆》中所列目录统计)。我想先来谈谈小说。五篇小说中,《爱的小鬼》、《歪毛儿》、《上任》为短篇,《文博士》和《蜕》都是长篇。在《文博士》中,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文博士为了钱和权的所谓前途不择手段向上爬;而《蜕》中,一群从沦陷的北平逃出来的流亡学生,热血沸腾,誓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两篇小说都以济南为背景,可惜都没有写完,实为憾事。当然最遗憾的是已经完成的以济南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不幸毁于上海一.二八战火,后来,先生从《大明湖》中摘出最精彩的那部分内容写成中篇小说《月牙儿》,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和济南有一点联系的好像只剩下了“柳枝”、“嫩蒲”这样的字眼。

相较于小说,散文、书信类作品对济南的描述更直观,也因此,在散文中先生对济南的情感抒发更直接、更强烈。按照时间顺序,我把先生写济南的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930年至1934年间的作品,定义为“在济南”;第二部分是1937年7月之后的作品,定义为“逃离济南”。两个时间段内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从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济南住过四年。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这是《吊济南》中的第一段文字,先生总结了自己在济南四年的生活,不仅经历了新婚燕尔、初为人父这样重要的人生阶段,在事业上也渐入佳境,创作颇丰,可以说济南四年是先生的年轻快意时光。

对一个城市的感受,初次接触时说出的话总有些个“口无遮拦”,慢慢地,日子久了,所谓“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与城市渐渐生出了感情,这时的吐槽便往往变成了一种“恨铁不成钢”式的不吐不快。先生初到济南,吐槽济南的马车、洋车、马路,率性、直白,读时让人大笑,与其说是善意的调侃,不如说是对济南这个陌生城市最新鲜的印象。济南秋天的湖光山色,冬天的响晴,趵突泉的三股泉水以及齐大校园的夏天先生都是极喜欢的,但趵突泉周围环境的嘈杂、凌乱,大明湖变成了水田,内城道路的狭窄不平,普通百姓的没文化、无见识,在济南五.三惨案、东北九.一八事变及上海一.二八事变后,政府的不作为,老百姓的麻木不仁,凡此种种,却也像鲠在先生喉里的一根刺,不吐不快。在《国难中的重阳》这首诗中,先生感叹道:“谁知道‘九一八’,谁爱记着那臭‘五三’”;而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中,先生更是直言:“济南本来是极美的,可惜被人们给糟蹋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老舍先生及家人从居住了三年的青岛返回济南。时局日益动荡。9月,日机轰炸济南,城内人心惶惶。因为经常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老舍先生担心城陷后自己被抓既而被逼着做“汉奸”,思虑再三后,他于11月15日夜撇下妻儿独自“逃离”了济南,去往武汉。当时的情景,在先生后来的作品如《南来以前》、《八方风雨》等中都有记载。文章中有一首记述一家人离别情形的诗,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潜成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

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谁能不爱自己的故乡呢!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爱,藏在每一篇写济南的文章中,设若只能挑一篇来看,我推荐《吊济南》。

(三)老舍的济南“三部曲”

老舍的济南“三部曲”并不是关于济南的三部曲,而是先生在济南创作完成的三篇重要的长篇小说。所谓的“最”,大概也只是我心目中的最,如《猫城记》,我的定义是老舍先生最特立独行的小说,《离婚》是先生口中所说的最“匀净”的小说,而《牛天赐传》确乎算是先生最幽默的小说了。

“趵突泉畔涌文思”,济南四载,老舍先生的著译作品和文章达到了150余篇,体裁涵盖散文、小说、书信、诗文、创作自述及教学著述等 ,在创作上可谓大丰收。每年的暑假是先生创作长篇小说的黄金时间。从1931年到1934年,先生以每年一篇的进度共创作完成四部长篇小说,分别为《大明湖》(193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中书稿被焚毁)、《猫城记》(1932年)、《离婚》(1933年)、《牛天赐传》(1934年)。

(1)特立独行的《猫城记》

说《猫城记》是先生最“特立独行”的小说,原因之一是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猫城---一个火星上的国家,全篇以“我”这个地球人的视角去观察、了解、思考猫人的国度,并最终见证了猫国被矮子兵灭国的过程;原因之二在于作者语言风格的转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北京方言式的幽默,而是更接近一种黑色幽默的笔法,整篇充满着着辛辣的讽刺。

猫国历史悠久,曾经有过两万多年的文明,可是在最近的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让他们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完全忘掉,而一致的对内。猫人不种地,只种“迷树”,不吃饭,只吃“迷叶(一种让人吃了上瘾的树叶)”。为了迷叶,猫人之间可以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猫城肮脏、混乱、热闹。猫国的校长、老师们因饥饿个个骨瘦如柴,随时可能倒地饿死;猫国博物馆里的文物几乎全被倒卖一空;猫国图书馆的所有书籍十五年前已经卖空……猫国的政治靠“哄”,哄来哄去,皇帝依然在位,富人依然富,穷人永远穷;猫国没有经济,只有迷叶;猫国的文化,唉,只剩一群腐朽的老学究子。猫国的兵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随走随抢是猫兵们的正常事业。猫人自私、愚昧、麻木、内讧、害怕外国人,他们所谓的自由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总而言之,在猫国,“有学校没教育,有政客没政治,有人没人格,有脸没羞耻。”

这样的猫国自然是黑暗至极的,他们的钱币叫“国魂(钱是国之魂)”,他们的国食是迷叶;这样的猫国有什么希望呢,当凶残的矮子兵打进来,皇帝逃跑,猫兵将军们争先投降献城,士兵平民孕妇儿童被杀被活埋;这样的猫国也未必没有清醒的猫人,大鹰、小蝎他们,可是又有什么用呢!大鹰为了唤醒民众献出了自己的头颅,白白牺牲;小蝎号召猫兵上战场抵抗侵略者,反被猫人追杀,最终绝望自尽……

猫国是哪个国?明眼人谁都看得出猫国影射的就是“旧中国”,“迷叶”是,“矮子兵”是“日本侵略者”。作者满含热泪,痛心疾首,对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充满着悲观和绝望。他对猫国黑暗、腐朽的揭露,对猫人劣根性的批判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饱含着对自己祖国最深沉最复杂的爱。当猫国终于被矮子兵灭国时,作者说:“我的眼睛快哭瞎了……”

我第一次读《猫城记》时,心里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作者好胆量!假想了一个猫国和一群猫人,然后把旧中国搬了上去,便开始了淋漓尽致的大批判、大揭露。作者手里的笔,如同匕首刺向黑暗社会的角角落落,刀刀见血。作者对世道的愤慨:“社会处处是疑心、渺小、自私、残忍!没有 一点诚实、大量、义气、慷慨!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对猫人的同情:“我的眼中也要落泪,可怜的猫人,生命何在?公理何在?”对猫国即将灭亡的担忧和无奈:“读史设若能使我们落泪,那么,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这是何等伤心的事!”

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猫城记》似乎并不热门,但是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这部作品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它被介绍到国外时,这种题材及风格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1968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改将奖颁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要问这部小说为什么叫《猫城记》,而不是狗城记、兔城记?原因很简单,老舍先生家当时养了一只黄白花的小猫。

(2)匀净的《离婚》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是这么足。”这是离婚的开头,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离婚》的“匀净”,是老舍先生自己做出的评价。在《我怎样写》中,他说:“匀净是《离婚》的好处,假如没有别的可说的。我立意要它幽默,可是我这回把幽默看住了,不准它把我带了走”。在我的理解中,匀净,一好比是一盆烙饼用的面糊,细腻、顺滑,没有未化开的面疙瘩,没有大嘟噜小块,这样烙出的饼才整齐、均匀,火候一致;另一好比是手工匠人,吹糖人,捏面人之类,讲究技巧,懂得控制,不急不缓,行云流水,出来的成品精细、好看,让人爱不释手。

《离婚》是一部关于小市民的故事。一群国民政府里的小科员,普通到连名字都没有,只以张大哥、老李、老吴、小赵等等代之。《离婚》里前后写了六对夫妇,其中四对闹过离婚,包括老李和李太太,吴太极和方墩儿太太、邱先生和邱太太以及马克同和马少奶奶,好不热闹。

张大哥夫妇和老李夫妇是故事的主角。张大哥爱做媒,老李给他的定义是“男性的媒婆”。张大哥体面、热心,从不得罪人,他热热闹闹地做媒,敷敷衍衍地办公,张大哥永远在社会的车辙里走,让他像老驴似的带着“遮眼”去转十年二十年的磨,他甘心去转;叫他在大路上痛痛快快地跑几步,他必定要落泪。老李来自乡下,大学毕业后成为了衙门中的一名科员。父母为他包办婚姻,他无力反抗,社会的黑暗让他苦闷、难过,衙门像怪兽,他却不得不敷衍、苟且。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的意外被捕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衙门里平常与张大哥敷衍的同事全都退避三舍,怕受牵连,只有老李站出来替张大哥出钱出力,并去求恶人小赵解救天真。 小赵收了张大哥的房契、老李的钱,还趁机勾引了张大哥的女儿秀真。张大哥的天彻底塌了。在张大哥家寄食多年的穷亲戚丁二设计让小赵先救出了天真,然后干脆利索地除掉了小赵。张大哥又恢复了往日的虚热闹,而老李断然辞职带着家眷和丁二回了乡下。

老李因为不想继续过妥协和敷衍的日子选择回到乡下,可乡下就是一片净土吗?他的逃避只是因为“诗意”的彻底破灭而已;方墩儿太太,和丈夫大闹一场后,最终还是接受了吴先生纳妾的事实,心高气傲的文学士邱太太在面对丈夫外遇时也选择了妥协,至于温柔美丽的马少奶奶,估计最后也会和回归家庭的马克同继续过下去。四对闹离婚的男女,最终的结果都是不离婚,一个字:“混”!

人生的妥协和敷衍在任何时代都是逃脱不掉的。如果说张大哥的涮羊肉是现实,那么老李的诗意便是理想,不管诗意是多么美好,人还是要吃面包的。至于如何平衡,全看个人的选择和智慧吧!而婚姻,要达到真正的幸福和美满,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婚姻制度和健美的文化上,这是作者为旧时代敷衍的苦闷的婚姻找到的总“根”儿。

(3)老北京风味的《牛天赐传》

如果说老舍先生在写《离婚》的时候是把幽默“看住了”,那么,他在创作《牛天赐传》的时候是彻底撒开了,幽默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欢蹦乱跳。我窃以为,《牛天赐传》是最能代表老舍先生语言风格和北京特色幽默的作品,用一句俏皮话来形容,把幽默放车上——忒幽默了。

《牛天赐传》是一个小孩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成长史。小孩大名“天赐”,寓意天官赐福,小名福官,牛老者夫妇是他的养父母。牛天赐的生命是个两截的,一方面说,他是幸运的,牛老者夫妇都爱他,尤其是牛老者,性格温和,不但是标准的慈父,而且是成功的商人,为天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天赐也是不幸的,弃婴的标签一直跟随着他,牛老太太为了让他长成官样的孩子,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绑住他的腿,让他一直躺着,结果,“拐子腿”和“扁脑杓”又成了他的另一标签。牛老太太的过度管束,家庭教师的不负责任,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幼小的天赐只能靠自己的智慧跌跌撞撞地去应付这一切,而最终成了一个善良的对金钱不甚在意的对人生充满幻想的乐观的“废物”少爷。

初看《牛天赐传》,好像只顾着它可乐的那一面去了。书中的主要人物牛老者夫妇、天赐以及牛家的仆人四虎子、老刘妈、冀妈,天赐的家庭教师王宝斋等个个性格鲜明,就连那些出场次数极少的人物---像一篓油似的米老师,牛老者的远房弟媳雷公奶奶等也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的小英雄天赐。小婴儿时,“手脚被捆了个结实,一动也不能动。牛老太太的善意,唯恐他成了罗圈腿;后来,天赐的磕膝拧着,而脚尖彼此拌蒜,永远不能在三分钟内跑完百米;这个,牛老太太没想到。没有思想的善意是专出拐子腿的。”三岁时,“他觉到:生命便是拘束的积累。会的事儿越多,拘束也越多。他自己要往起长,外边老有些力量钻天觅缝的往下按。手脚口鼻都有规矩,都要一丝不乱,像用线儿提着的傀儡。”七八岁时,“自要醒着手就得摸着,脚就得踢着,鞋要是不破了便老不放心。说话的时候得纵鼻,听话的时候得挤眼,咳嗽一声得缩缩脖,骑在狗身上想起撒尿。一天老饿。声音钻脑子,有时故意结巴。眼睛很尖,专找人家弱点。狡猾,有时也勇敢;残忍,无处不讨厌。”十六七岁,“细一想,他什么也不懂,十六七年的工夫白活。手艺没有,力气没有,知识没有。他是个竹筒儿!”二十岁,当虎爷骂他:“你是少爷,少爷就是废物,告诉你吧!”“天赐没法儿反抗,他真是废物。他那个阶级只出小官,小商人,和小废物。”

我那时习惯睡前听《牛天赐传》,经常听着听着笑得停不下来。笑过以后再品,便能觉出一些滋味来了。在天赐二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牛天赐的困惑、烦恼、所思所想,我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因为成长的烦恼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而已经做了父母的人,更是可以在其中看到双重的影子---孩提时代的自己和已经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自己。养大一个孩子和教养一个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刚落地的娃娃,像一株小幼苗,家庭、社会、学校,父母、老师、周遭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成长。一个不小心,便是永远的“拐子腿”、“扁脑杓”;而压制、歧视、嘲笑、冷遇永远不会让一棵幼苗长成顺顺溜溜的参天大树。所幸,天赐天性善良、乐观,哪怕是在遭遇养父母双亡被迫搬出牛宅而不得不和虎爷摆摊卖水果为生时,他依然想得开,放得下身段来。

因为牛老者的善良和仁慈,天赐的好运来了,他幼年时的家庭教师王宝斋回来报恩了。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他由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无业游民变成了一名在北京读大学的大学生。

老舍先生和赵少侯先生后来曾经合写牛天赐续传---《天书代存》,虽然最终没写完,但我觉得也无太大遗憾。因为以天赐的性格和运气,我不能确定他的未来会有多好,但我断定他将来的生活一定不会太坏,因为天官会继续赐福。这小子,有点运气。

《老舍与济南》的三部分内容终于完成了。其实,从第一眼看到老舍故居开始,我大概就在脑海里构思和积累这篇文章了。就像老一辈人糊鞋底子,一层布一层浆糊,一层浆糊一层布,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厚了起来。我每去一次小院,每读先生的一页文章,每看一个影视片段,脑海中某处的记忆便自动加厚一层。当我开始动笔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我一次次走在南新街的情景:天是蓝的,阳光是暖的。寂静的胡同中,我有时会邂逅一只踮着脚走路的黄白猫,有时会碰到几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有时只有一辆孤独的蓝色共享单车停在那里。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月牙儿》中的清纯美丽的少女,是《离婚》中的马少奶奶,温柔而有诗意,还有可爱的菱,调皮的英……我的心里默念的是先生那些活泼生动的文字,于是,我手中的笔就这样不停歇地写,一字一句仿佛从心里流淌出来似的。从1930年到2022年,九十多年的岁月倏忽已过,济南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当我看着趵突泉那三个欢快的泉眼,当我看到碧波荡漾的大明湖,当我爬到千佛山的齐烟九点处,我总会想,如果先生能看到今天的这一切,一定会写下关于济南更美的篇章吧!

作者简介: 康利利,山西省保德县人,热爱文学,醉心写作。

壹点号 闲敲棋子

济南三大名胜一说始于何时?你知道吗?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号称“济南三大名胜”。这是长期以来概括介绍济南风景的习语,也是广为人知的说法。可是如果问这一说法始自何时,恐怕就很难有人能准确地回答。对此是曾有研究者的,比如山东省图书馆原馆长任宝祯先生。2010年,他为其《济南三大名胜史话》一书(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三卷,济南出版社2010年出版)所写的前言,即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明清、和当代的文献,通篇探讨这一问题。最后他说:老舍1932年在《趵突泉的欣赏》里的有关记述,“这是笔者所见到的近二三百年来之最早的、也是最为明确提出济南的三大名胜为大明湖、趵突泉和千佛山的文献记录”。

  我在1997年曾与李耀曦先生合著《老舍与济南》一书,对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生活和创作还算比较熟悉,感觉老舍之言应是有所本的,最近见到关于这一问题清末民初的几种文献,果然如此。

  为“济南三大名胜”一说溯源,于济南历史文化研究来讲,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不妨从头说起。

摄影:李锋

  明代人心目中的济南名山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文学家王思任来济南,作《游历下诸胜记》,文章首句即写道:“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济南之三誉也。”誉,名誉、声誉、美名。王思任所说确是反映了实情,即华不注山(简称华山)、大明湖、趵突泉其时在人们心目中应名列济南风景名胜前三,但是“济南三誉”作为一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和流传,甚至未见当时和后世再有一人以此来表述济南风景名胜。以至200多年后的济南人王贤仪,在清咸丰初年(1853年前后)所著的《辙环杂录》中说:《游历下诸胜记》之“‘三誉’二字颇新”。

  在明代及其之前,论济南名山,华山和龙洞山要排前两位,佛慧山(亦名大佛山)、玉函山的声誉也不在千佛山之下。至晚形成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期)的“历城八景”(历城为济南府治所),第一景乃“锦屏春晓”,即在龙洞山,第三景是“鹊华烟雨”,景中有鹊山和华山,第五景为“佛山赏菊”,在佛慧山。

  明崇祯五年(1632年)济南人刘敕创修《历乘》,编列“历城十六景”,第一景为“锦屏耀日”,仍为龙洞山,并言“此历下山之最胜者”;第三景“幽涧黄花”,同“八景”之“佛山赏菊”,并言“城之南,大佛山独冠诸山之上”。第五景“石洞绝尘”,虽言千佛山,却着眼于无足轻重的一个小小的吕公洞(后世习称吕祖洞,在今兴国禅寺藏经楼南侧石壁间),或者包括西邻的黔娄洞、极乐洞、龙泉洞,远不如第七景以“孤嶂凌霄”来描述华山,第八景以“翠屏丹灶”(传说春秋时神医扁鹊曾在此烧炼丹药)来描述鹊山。这是因为千佛山的无论讲雄伟还是秀美,皆不及以上诸山。直到1927年,周铭传著、济南世界书局出版的《济南快览》一书,仍言:“龙洞为济南之第一胜景。”年间将龙洞山奉为济南山景之首的文章不乏其例。

  幸亏千佛山又被认作是远古的历山,传说为舜耕之地,历城、历下由之得名,人们总还得高看一眼,因此在历代济南地方志上,往往将“历山”(而非“千佛山”)排在“山”之第一位,但是记述文字大都比较简短。

  千佛山逐渐赶超华山、龙洞山、佛慧山,应是在清代康熙朝以后,因其离城区最近,往来便捷,山上佛道寺观、名人祠堂逐渐兴盛,殿阁亭台增修扩建,人们又开发了王秋娘墓、秦琼拴马槐、“齐烟九点”等众多景点景观,再加上华山、佛慧山、龙洞山道观寺院的逐渐衰落等原因,千佛山一跃成为济南最具人气的风景名胜山(与“历史名山”还是略有区别),特别是成为登高眺观日渐扩展的城市以及四围田原、河山的最佳处。这从此后咏赞千佛山的诗文剧增,连乾隆皇帝都慕名于十三年(1748年)三月初五驾临,赋《千佛山极目有作》诗。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山东学政宫梦仁(号定山)率李栋(字松牖)等人春游。四月,宫梦仁抄录其撰写《登千佛山》(二首),李栋作跋语云:“戊辰春暮,栋获侍左右间,振屧于明湖北渚,及千佛岭、趵突泉二三名胜。”屧:木底鞋,泛指鞋。“振屧”,行走之意。诗及跋语刻石嵌于千佛山兴国寺吕祖洞(明清时寺名无“禅”字,今洞口上方石匾书“卧佛洞”)外西侧石壁上,至今犹存。这是笔者所见最早的将千佛山与大明湖、趵突泉三者并列,冠以济南“名胜”的记载。李栋跋语署名为“易山李栋松牖氏”,今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古时皆有易山,不知李栋籍贯是哪里,但他是外地人当无疑义。

摄影:王琴

  清末民初小学课本里的《济南三胜》

  又过了170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客居济南的桐城派散文名家方宗诚作《登千佛山记》,今天看来,这是关于“济南三大名胜”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献,全文共386字,后92字,多为议论,略去,将前294字移录于下,并标点分段:

  余客济南,游览名胜之地三,曰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而趵突泉余独无取。其泉三穴,出池中,池水盈盈,泉涌沸,高出六七寸,横列整齐,相离各尺许,似人为穿凿而成,非尽天然之奇,且地近喧嚣,余尝一游焉而已。

  泉在城之南,其北,城内大明湖,为诸水汇注之区,烟波草树,蔽隔城市,如在旷野间。遥见千佛山,奇伟深秀,如画屏远列。泛舟其中,莲苇纷披,水清洌,游鱼出没可数,无异南方湖山胜处也。

  千佛山,出城南五里,望之不甚高耸,自下而登,蹊径曲折,回观城原境象,移步变易。山多大石,壁立十余仞,佛宇亭榭,依倚为垣,各踞其胜。面临大野,鹊、华、河、济,山水环绕,雄远之观,又江南不可多得者。

  咸丰己未秋八月,余与何子永、吴执夫携诸生往游半日,坐山上古亭,饮香茗,纵谈易理而返。山岩多凿石供佛,故曰千佛山,又曰历山,相传以为虞舜耕稼地也。

  方宗诚,安徽桐城人,为避太平天国之乱,于是年二月从家乡来到济南,入安徽霍山人、山东布政使吴廷栋幕府,相与论学,教授其二孙,兼主商河书院讲席。《登千佛山记》虽然是篇好文章,但是它并没有概括出“济南三大名胜”这一说法,仅仅说游览了济南的三处名胜,且还表示对趵突泉并不太喜欢,去过一回便不再去了。“无取”就是不足取的意思,即不值得赞扬。

  然而前面讲这是关于“济南三大名胜”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献,却并没有讲错。因为随后有高人对其加以剪裁,并缀以夺目标题,置于受众极广的传播媒介之中了。

  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推行新的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第一套国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一册(每学年两册),未及数月,行销至10余万册。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出版《最新国文教科书》高小第一册,由商务印书馆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编纂,该册共60篇课文,其中第50课为《济南三胜》,全文如下:

  济南名胜之地三○ 曰趵突泉○ 大明湖○ 千佛山○ 趵突泉○ 凡三穴○ 出池中○ 池水盈盈○ 泉涌沸○ 高出六七寸○ 横列整齐○ 相离各尺许○ 似人为穿凿而成者○ 泉在城南○ 其北城内大明湖○ 为诸水汇注之区○ 烟波草树○ 蔽隔城市○ 如在旷野间○ 遥见千佛山○ 奇伟深秀○ 如画屏远列○ 泛舟其中○ 莲叶纷披○ 湖水清洌○ 游鱼出没可数○

  出城南五里○ 望千佛山○ 不甚高耸○ 自下而登○ 蹊径曲折○ 回观城原景象○ 移步变易○ 山多大石○ 壁立十余仞○ 佛宇亭榭○ 依之为垣○ 各踞其胜○ 面临大野○ 鹊华河济○ 山水环绕○ 雄远之观○ 令人意旷○ 山岩多凿石为佛○ 故谓之千佛山云○

  那时还没有现代标点符号,文中的“○”表示断句。这篇课文是方宗诚《登千佛山记》缩编版,有所删节,字词略有变动,该课文的选取、缩编、改题应是上述三人所为。课文并没有署原作者的姓名,但是高小第一册卷首的《编辑大意》写道:“本编另撰详解一书,以供教员之用。凡名物、训诂及引用古今中外书籍,皆详出处,以省检查之烦。”这套小学国文课本,初小有配套供教师用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教授法》,高小有《最新国文教科书详解》,在我国开后世教师用教学参考书之先河。按《编辑大意》所言,其中似应会讲到原作者是方宗诚。然《最新国文教科书详解》传世极少,尚未获览。

  进入后,1912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的高等小学用《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全套6册),第三册共37篇课文,《济南三胜》为第5篇。文字与《最新国文教科书》稍异,分为四段,断句改用顿号和句号,分别表示短停顿和长停顿,实际上这还是传统的句读之法。这套高小课本已无配套之《详解》,而改为《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授法》,与初小一样。其中没有提到方宗诚的名字。

  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又出版由缪天绶编辑、朱经农校订的新学制高级小学校用《新撰国文教科书》(全套4册),第一册共48篇课文,《济南三胜》为第26篇,文字、分段与《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完全相同。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施行北京大学胡适、钱玄同等6位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因此该课本卷首《编辑大要》第5条即言:“本书概用新式标点。”其中的《济南三胜》全文如下;

  济南名胜之地三,曰: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趵突泉在城南,凡三穴,出池中,池水盈盈,泉涌沸高出六七寸,横列整齐,相离各尺许,似人力穿凿而成者。

  其北城内有大明湖,为诸水汇注之区,烟波草树,蔽隔城市,如在旷野间。遥见千佛山,奇伟深秀,如画屏远列;泛舟其中,莲叶纷披,湖水清洌,游鱼出没可数。

  出城南五里,望千佛山,不甚高耸;自下而登,蹊径曲折。回观城郭,平原景象,移步变易。山多大石,壁立十余仞;佛宇亭榭,依之为垣,各踞其胜。面临大野,鹊华河济,山水环绕,雄远之观,令人意旷。山岩多凿石为佛,故谓之千佛山云。

  由于多次进入发行量巨大、长时间使用的小学课本,“济南三胜”越来越广为国人所知。像1934年3月著名记者陈赓雅在《西北视察记》写道:济南“名胜以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三者为著”,“幼年读国文‘济南三胜’课,师传千佛山有石佛千尊故名”。著名诗人臧克家1936年3月20日所作《破题儿的失望》有诗句:“夸济南三胜的景色。”

  “济南三胜”一语的出现和被世间广泛认同,标志着“济南三大名胜”这一概念的定型。当然,“三胜”与“三大名胜”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不在内涵,而在于修辞的不同。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各省,“自当年秋季起,凡国民小学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尽管如此,当时许多学校仍然愿意使用文言课本,《新撰国文教科书》便是用文言编撰,据笔者所见实物图片,至1927年5月,载有“济南三胜”的这一册课本已经印制了80版。但是白话文(语体文)取代文言文的时代潮流愈见迅猛,《新撰国文教科书》1928年1月尚有印行,大约不久即停印。后来在文字里、在口语中,出自文言的“三胜”渐渐被合于口语的“三大名胜”所取代,连后来的绝大多数济南人,包括像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任宝祯先生这样的济南文化学者,都不知道有“济南三胜”这个说法。

  但是“济南三胜”一说并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近几十年来仍出现在一些描写、介绍当今济南的诗文图书中。像济南当地出版的图书,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编写、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山东地理》,陈向群主编、济南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山东旅游文化》。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文化名人余修世居济南北园,1984年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鹊华集》,其中有组诗《咏济南三胜》。

  再举几部本世纪外地出版写到“济南三胜”的书:2005年远方出版社的《旅游词典》,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2010年旅游教育出版社的《旅游资源学》、中国画报出版社的《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旅游地理》,201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国地图集》(大字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旅游学概论》,2016年中国人口出版社的《旅游资源学概论》。

摄影:陈彦

  “济南三大名胜”和“湖光山色与水清”

  “济南三大名胜”这一表述目前所知最早见于老舍笔下。1930年7月老舍从北平(今北京)来到济南齐鲁大学教书。1932年8月6日,老舍在《华年》第1卷第17期发表散文《趵突泉的欣赏》,开头第一句是:“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后来老舍到青岛山东大学教书,1937年3月16日在《宇宙风》第37期发表散文《大明湖之春》,其中写道:“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

  那么“济南三大名胜”一语就是老舍首创的吗?似还不能肯定。从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最新国文教科书》高小第一册出版,到1932年8月老舍散文《趵突泉的欣赏》发表,25年间就没有人将“济南三胜”称作“济南三大名胜”,并形诸文字吗?要证明确有其人,还须继续查找早于《趵突泉的欣赏》的文献。

  还有一问,假如“济南三大名胜”一语是老舍首创,那一定是从“济南三胜”而来的吗?似乎也不能完全肯定。那时老舍真不一定读过《济南三胜》或听到过这个说法,然而也不像是老舍自作主张的评定与冠名,或许另有约定俗成的当地习语作依据。

  1934年9月,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的《中国游记选》收有李佚缘的《济南游略》一文,开头即言:“济南有谚云:‘湖光山色与水清。’指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也。”

  1936年10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著名游记作家倪锡英的《济南》一书,其中写道:“‘湖光山色与水清。’这是济南民间的一句谚语,也可说是济南人对于济南景色的一个写真。‘湖光’是指大明湖,‘山色’是指千佛山,‘水清’是指趵突泉。这‘湖光’‘山色’‘水清’,可说是组成济南风景美的主要因素,如果三缺了一,济南便得减少她一半的美丽。”

  1937年6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葛绥成编《新编高中本国地理》(中册)写道:“济南有‘湖光山色与水清’的谚语,即指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而言。”

  老舍所言“济南三大名胜”,因“湖光山色与水清”而来也说不定。再者,“三大名胜”一语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似乎并没有流行开来。1932年古历四月,山东商河人李子全来到济南,闲居数月,作《山东省垣名胜记》,收录描写济南各处名胜的游记34篇,其中《大明湖记》写道:“人谓济南三大奇景,大明湖实为之冠。”《山东省城南关外千佛山记》写道:“人谓千佛山为济南第二胜景,是诚然也。”此中可以看到“济南三胜”“湖光山色与水清”的影子。

  倪锡英在《济南》中说:“所谓‘湖光’、‘山色’,这是济南城三个美的要素中的二美。至于第三个构成济南风景美的,便是趵突泉。”倪锡英对老舍的《趵突泉的欣赏》非常熟悉,《济南》中描写趵突泉的段落,有300多字基本抄自《趵突泉的欣赏》,但是他却没有转述“三大名胜”一语,只引用“湖光山色与水清”,而称之为“济南城三个美的要素”。

  共和国成立后,“济南三大名胜”一说逐渐风行天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出版时任山东省政协驻会委员、曾任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的郑亦桥撰著的山东名胜古迹丛书之《济南》,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唯一的全面介绍济南概况和风物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名泉》一章写道:“趵突泉为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后记》写道:“济南的名胜古迹很多,本书以介绍济南的三大名胜为主,结合介绍了其他名胜。”有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共和国成立之后,“济南三大名胜”最早正式见诸文献的记录。从“济南三大名胜”一语的历史演变看,这种推测很难成立。最近我查阅到196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名城赋”专栏登载的戈振缨《济南新景》一文,其中便写道:“济南山水,是十分著名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合称三大名胜。”戈振缨,本名包干夫,知名作家,时任山东省文联驻会副主席。

  “济南三大名胜”,即使我们找到在老舍之前已经有人如此提出过的文献记载,也必须说,老舍于此居功至伟,无人可出其右,因为《趵突泉的欣赏》和《大明湖之春》皆为名作,影响实在太广泛和太久远了。特别是《趵突泉的欣赏》,近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体味一个有趣之处,前面一一提到的,为“济南三大名胜”一说做出贡献的王思任、李栋、方宗诚、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老舍,竟没有一个是济南本地人。这对我们思考今天济南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或应有所启发。

摄影:钟福生

  当代济南人应把“三大名胜”建设得更美好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济南市管辖的地域逐渐扩大,景区随之不断地增加,还陆续充实提升了许多老景区,开发建设了许多新景区,特别是济南人的胸襟和视野更是不断地扩大,不再只是对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情有独钟、津津乐道,所以近些年来济南人不太提“三大名胜”。确实,无论从旅游、园林、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建设与发展、市民休闲娱乐等哪个方面来说,仅仅拥有“三大名胜”是远远不够的。可话又说回来,没有“三大名胜”则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城市的根脉,是城市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秉持保护历史风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提升生态水平和艺术水平、丰富游憩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的原则,把“三大名胜”建设得更美更好。

  1999年以来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景区都得到扩建和提升,给城市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表示,难以用语言形容。最近据有关报道,趵突泉景区要再次扩建,大千佛山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千佛山北面建设大型广场,真是令人欣喜和激动。

  我建议,进行工程设计招标前,在听取市民和各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先组织专家进行文化设计,在工程设计建设中落实与展现大家普遍认同和期待的文化理念、文化内容、文化功能。比如,有人主张以市民休闲作为即将建设的千佛山北广场的主要功能。我意,千佛山北广场应继承、丰富、提升“三大名胜”的品牌及内涵,与千佛山形成文化上、功能上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与之相邻的、关联度不高的、也可以建在别处的一个广场而已。

  因此,在增加传播济南文化的新设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新景观,与提供市民休闲新场地二者之间,千佛山北广场的建设目的和性质功能,似应以前者为主。

作者:周长风

来源:济南日报

高征辛 | 泉城赋

趵突泉

泉 城 赋

高征辛

济南多泉也。大似若轮【1】,喷涌而出,小如珠玑【2】,升腾不息,其黑虎【3】、五龙【4】、珍珠【5】、漱玉【6】、月牙【7】、百脉【8】等名泉七十有二,然冠于众泉之首者,趵突泉【9】也。趵者跳跃,突者突出,此北宋曾巩形容泉水喷涌不息神来之笔也。泉中有石碑【10】,“天下第一泉”,乃乾隆御笔,足见名气之盛也。又盖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杨【11】”,故得泉城之美誉也。

斯依泰山之基,得雨露之润,经岩脉之滤,汲林木之蕴,涓涓之水,累积不绝,终成泱泱众泉,谓之渊源也。上古舜帝【12】,耕读历山,龙山文化【13】,先祖衍繁,凭泉而润域,仰德而兴邦,此文明之发祥也。汉有终军【14】,报国请缨;秦琼【15】卖马,匡扶太宗;南宋稼轩【16】,词风豪放;易安居士【17】,婉约词宗;老舍剧作,脍炙人口;文学泰斗,羡林荣膺,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故“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18】”也。

泉城南依泰岳,北眺黄河,东接龙山,西至平阴,城中制高者,乃聚千佛之圣境【19】也。登山而俯瞰泉城,青山掩萃,齐烟九点【20】,炊雾袅袅,鹊华烟雨【21】,“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22】”也。

若夫旭日初照,烟柳葱茏,黄雀鸣翠柳,鸥鹭嬉莲蓬;夕阳西下,清风徐徐,落日与晚霞齐辉,游船携霓虹共影,此泉城之朝暮也。阳春三月,蒲草【23】青青,垂柳依岸,蝶舞鸟鸣;夏日荷塘,繁花嫣红,明湖泛舟【24】,心爽神凝 ;秋高气爽,云淡天高,南山红叶,尽染层林;冬日凭栏,四野苍茫,银装素裹,瑞雪兆丰,此泉城之四季也。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四时更替,其景色韵味亦不同,泉城美景胜江南也。

吾生于泉城,儿时情景仍历历在目也。酱油螺丝【25】、花生毛豆、甜沫油旋、煎饼馃子,此乃地道佳肴美味也。跳房弹球【26】、打尜抗拐,扇洋画、滚铁环、抽陀螺、藏马虎,城墙寻弹丸【27】,房前种瓜豆, 稻田摸鱼虾,荷塘摘莲蓬,此孩童玩伴之嬉戏也。二八从军,足迹辗转鄂豫;复转临淄,石化奋斗半生,岁月沧桑鬓染霜,少小离家花甲回,谓之落叶归根也。

而今泉城,令吾耳目一新也。古典与现代并进,婉约与豪放共融,潜能无限,财富泉涌,承揽八面商机,喜迎四海宾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8】”也。

光阴荏苒【29】,白驹过隙,欣逢盛世,由感而发,故作此赋也。作赋者谁,网名蜉蝣也。缘何而作,泉城吾之故乡也。

蜉蝣於丙申仲秋

注释:

【1】若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2】: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泉水如珍珠般不断从地下涌出。

【3】黑虎即黑虎泉:始见于金代的名泉碑。一说名的来源是因岸上原有一“黑虎庙”;也有的说是因“水激柱石,声如虎啸”而得名,因此泉为一天然洞穴,内有一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显得黑苍苍,如猛虎深藏, 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激湍撞击,再加半夜朔风吹入石隙裂缝,酷似虎啸,故称黑虎泉。黑虎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东南隅,南护城河东段。沿河两岸,东起解放阁,向西长约700米的地方,共有泉池14处。

【4】五龙即五龙潭:据《水经注》记载,北魏以前就有这片水,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传,五龙潭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便改称五龙潭。五龙潭公园内,散布着形态各异的26处古名泉,构成济南城区四大泉群之一。

【5】珍珠即珍珠泉:位于济南旧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明清时期为山东巡抚驻地,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泉水从地下涌出,如同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晶莹透亮,闪闪发光。据传说,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在它周围有许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环泉、太乙泉等,被称为珍珠泉泉群,为城区四大泉群之一。

【6】漱玉即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相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传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游人多将硬币投泉上以求平安。

【7】月牙即月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古温泉东。泉池呈不规则状。1964年,水面扩大,并用自然石驳岸,水中叠蘑菇云状山石。四周植以垂柳,游人可于树荫下乘凉赏泉。盛水时,泉水从石中涌出,顺势叠瀑而下,似飞瀑,若水帘,形成泉中之泉的月牙飞瀑奇观。月牙泉在济南72名泉中喷涌的水位是最高的,只有下水位达到29米时,才会喷涌。“月牙飞瀑”出现同时标志着72泉 全部喷涌。

【8】百脉即百脉泉:位于济南城东章丘市龙泉寺南侧。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故名。为济南五大泉群(城区四个)之一。

【9】趵突泉:“趵突”一名最早就出现在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诗文之中。曾巩曾出任过齐州(即今济南)太守,非常热爱齐州的山水,他描写这处泉水的那首七律,题目就叫做《趵突泉》。“趵”是跳跃的意思,“突”是突出的样子,“趵突’二字传神地表达了泉水日夜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趵突泉周围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为城区四大泉群之一。

【10】石碑: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名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中北侧有乾隆御笔题词的石碑。

【11】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出自清朝刘鹗的《老残游记》,是形容老济南泉水串流街巷民居的经典佳句。

【12】舜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舜在历山(济南古称历下,因历山而得名)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史称孝感动天。

【13】龙山文化: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济南历史悠久,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

【14】终军:终军(约前133~前112),字子云,西汉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在出使南越时,终军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他一定能把南越王系到汉宫阙下。终军到了南越,凭着赤心和辩才,终于说服了南越王赵兴归汉。然而,拥有权势的南越相吕嘉,坚决反对南越臣服于汉,竟然杀害了南越王及留守南越的终军等汉朝使者,时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终军被杀害时,年仅28岁。终军主动请缨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请缨”二字成为建功报国的代名词,载入史册。

【15】秦琼卖马: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秦琼这个人,在民间的声望很大,在《隋唐演义》和《说唐》里,都有秦琼卖马的故事。说的是秦琼落难,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好汉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你想羞煞我吗!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后得知单雄信被害消息,秦琼悲痛欲绝,将单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并造一所祠堂,以报知遇之恩。所以秦琼就和《水浒》里的宋江一样,到处受英雄豪杰的崇拜。

【16】稼轩: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归宋以后,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7】易安居士: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18】海右此亭古句:出自杜甫诗句。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34岁的杜甫来到济南,在历下亭 参加了一个由官员和名流组织的宴会。大诗人杜甫与李邕在历下亭宴饮,即席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小小古亭,在烟雨中,缘于杜甫的诗,不仅是历朝历代名人雅士聚会流连之地,也为帝王所仰重。乾隆皇帝曾手书“历下亭”。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曾书一幅名联,写的就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19】千佛圣境:指济南的千佛山。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部,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是济南的制高点。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登山远眺,明湖如镜,黄河似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景观。

【20】齐烟九点:出自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21】鹊华烟雨:鹊、华两山,在济南市城北,山势俊秀,景色迷人。鹊山无主峰,林木青翠,横列如屏,山上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相传,山下有钟鼓二石,以石相击,声扬数里。每年七、八月间,鸟鹊云集。与鹊山隔黄河相望是华山,山上建有华阳宫、三元宫、泰山行宫等庙观,院内古柏苍翠,蔚为壮观。 鹊山华山之间,原为鹊山湖,湖光浩渺,碧波万顷。水村渔舍柳绿花红,渚生蒲苇,水浮荷菱,微风轻浪,舟载歌声。阴云之际,两山连亘,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二点青烟,诚为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故昔人称此景为“鹊华烟雨”。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就是根据此景描绘的,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的超然楼中有一幅会“动”的《鹊华秋》。

【22】四面荷花三面柳句:出自大明湖铁公祠的楹联,作者不详。一说这幅楹联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所作。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3】蒲草:属香蒲科水生或沼生多年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常生长于河湖岸边沼泽地。蒲草的假茎白嫩部分(即蒲菜)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即草芽)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花粉入药,称“蒲黄”,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当作“蒲绒”,可填床枕。蒲草是济南河湖泉溪中常见的植物,春季与垂柳、青荷映衬,更显得绿翠清幽。蒲菜是春季的时令菜,奶汤蒲菜是济南的招牌菜品。

【24】明湖泛舟: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城区中央,它的湖区面积690亩,湖中拥有形态各异的大小岛屿数座,平均水深4米,由众泉汇流而成,属一级湖泊水体,被历代文人名士誉为“天下第一湖”。大明湖昔日湖面很大,碧波万顷,遥接群山,气势壮阔。在这宽阔的水域中,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春日,最为丰姿的要算是垂柳。湖岸、沙洲、岛上,无处不是,有的弯着,有的卧着,有的立着,清风一吹,柳丝轻荡。夏日荷浪迷人,片片的葱绿,点点的嫣红。深秋,雪白的芦花,谢落如柳絮,随风飘扬,翩翩起舞。冬日,明湖虽暂失绿波,然而银装素裹,也分外妖娆。明湖,不仅四季景色奇异,而且常年充满生机,人们荡舟其中,“如游香国”,人们将这一景观称为“明湖泛舟”。

【25】酱油螺丝句:酱油螺丝,济南叫旮旯油子,生长在河湖沟池边缘,是济南人喜爱的地摊小吃,别有风味(但必须要清理干净以防后患);油旋是济南传统小吃,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甜沫是济南传统名点,大众粥类美食,小米面为主,添入花生、碎粉条、青菜叶等熬煮的咸粥,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煎饼馃子也是济南传统早点,它是由白面(鸡蛋)摊薄饼,夹上油条组成,配以面酱,葱末,香菜等作为佐料,口感咸香可口。以上小吃,物美价廉,风味各异,小时常吃,记忆深刻。

【26】跳房弹球句:跳房、弹球、打尜、抗拐、扇洋画、滚铁环、抽陀螺、藏马虎,孩时(男孩)常玩的一些游戏;那时物质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游戏的项目、器具也较简易,但却乐此不疲,留下难忘印象。

【27】城墙寻弹丸句:指位于王舍人镇现为济南市立三院的老城墙,原是时期历城县政府外墙。市立三院前身是山东省军区第二陆军医院,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时期,王舍人一役打得非常激烈,伤员就是在当时的历城县政府旧址医治的。现在留存较好的南墙、北墙和东墙,墙体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孔,大的不及掌心,小的只是个小眼,这些都是弹孔。小时候到城墙上玩耍,以能寻找到弹丸为荣耀。

【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思为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29】时光荏苒句:荏苒,形容时间一点一点、不知不觉中便流逝;白驹过隙,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作者高征辛

作者简介:高征辛,籍贯山东乳山,1953年4月生,16岁当兵,18岁入党。复员后被分配到齐鲁石化公司,从事分析化验工作,后在企业纪检监察岗位工作多年。2000年后,曾被借调中石化、国资委、国家预防局等,从事有关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材料的撰写工作,并曾在相关内部刊物中发表文稿30余篇。2013年退休赋闲在家。喜欢旅游、摄影、垂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