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龙戏珠风水图片 龙戏珠风水格局

龙戏珠风水图片 龙戏珠风水格局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安徽一县城因洪水迁建,新县城却呈“龙抱珠”最佳风水之势

对于喜欢历史地理的人们来说,安徽省北部宿州市的萧县,因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在江苏、安徽两省之间行政区划的变动而被大家熟知。如果所掌握的资料再丰富一些,会发现萧县县城呈现古代很少见的圆形。

嘉庆《萧县志》中县城图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城池形状大部分是方形或者是长方形,也有因受地形所限为不规则形,而圆形的城池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太多,大约就是安徽桐城、上海城、上海嘉定、江苏泰兴这几座城池了。

老卫星图片中圆形的萧县县城

当然,萧县县城的奇特之处不仅限于它是圆形城池,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来看,从萧县西南部的淮北、萧县交界处开始,到萧县县城东北部,绵延着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岛状低山残丘山脉。在萧县县城形成了北有三台山、凤凰山,东有龙山、西有岱山、白虎山半环抱的区域,在南部则有龙河蜿蜒穿过,并且龙河到县城护城河也有河道相连。这正是古代堪舆之术、也就是风水术中说到的“山环水抱”之势。

老卫星图上“山环水抱”中的萧县县城

古人认为,气有“遇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点,而“山环水抱”则可以保存、收拢宇宙之气。从远方而来的山脉形成了“龙脉”,而萧县县城北边有主峰为靠山,左右则有低一些的次峰或山冈“左辅右弼”,城南为开阔之地能极目远眺,还有弯曲的水流——龙河经过,龙河与护城河的相连形成了两水交汇的“合口”,过了河在远方还有一些山是风水中的“对景山”、“案山”。在这“山环水抱”的中央就是萧县县城所在,各方之“气”被收纳到最中间。

1972年安徽省分县地图上的萧县

其实,在科学方面,也能进行合理地解释这样的地形对于人们的居住以及生产生活带来的益处。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抵挡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有着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有方便的水运交通以及生活、灌溉用水;并且还可以于水中进行养殖。处于这样位置的城池,在农耕文明的古代,无疑是一块用来建城的上佳福地、宝地。

萧县县城旧图

萧县县城最早并没有在这里,原县城因为洪水“每水至,南里之民皆徙避之,庐舍没焉。率数岁一逢,民以为病。”后来“萧城凡三迁,每迁而愈南,自明万历五年徙今治,而后河声奔吼远在数十里外”,于明万历(1577年)迁到了今址,远离了经常泛滥的河水数十里。并且由于选择了风水俱佳之地,故“四方清晏,三里之城,允称乐土。”

以上引用的词语来源自清朝嘉庆《萧县志》。其实搬迁过来之后,虽然形容为“四方清晏,三里之城,允称乐土”,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在水大之年还是对城池有着一定影响的,并且其城池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洪的需要。

清嘉庆《萧县志》中的萧县全境及县城形状、位置图

清嘉庆《萧县志》中引用了《旧志(即嘉庆之前的萧县志)》城池记载:

萧城如环,原以碎石堆砌,频年水潦,屡筑屡倾,康熙四年,知县沈大观使采城外頺垣断壁,重亘基址,周围甃以丈石,石灰注之,内复女墙,城隍坚厚,雉堞聿新,至今赖焉。

由此可见,萧县县城自明万历年间建成之时就已经是环状(即圆形),由于经常受到水患的影响,屡筑屡倾,直到清朝康熙四年用历年来损毁的残垣断壁等材料,重新奠定基础,城墙之上又覆盖一丈长的条石,石缝之间灌注石灰,这样修建之后的城池成为城中居民赖以生存的依仗。

清光绪时期的《萧县山水地图》

城池之所以修成圆形,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来些许端倪:

一是建筑材料的原因

古代建城一般为版筑,即在两侧木板之间填夯土,大力砸实后。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建筑直来直去的城墙。萧县城墙采用为碎石,就可以筑成任意的形状。从中学几何中我们可以学到,同样长度围成的形状,以圆形面积最大。筑城也同样,建造同样面积的城池,采用圆形比方形要节约材料。萧县周边山峦起伏,取石方便,而版筑所用泥土却是十分珍贵的,因此采用碎石建成圆形城墙是一种既科学又经济的办法。

清光绪萧县山水图中有关县城周边的细节

二是防洪方面的原因

从流体动力学来讲,圆形比起方形可以减少、降低水流冲击,同时在防洪抗灾时,圆形的城池防护起来比方形的更加容易,对于饱受水患影响的萧县县城,建成圆形城池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是可能还有风水上的原因

对于风水学,从元朝开始官方就高度重视。《元史·选举志》就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依儒学、医学之例,于诸路置阴阳学,管辖风水家。到了明、清也延续了这个机构设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置阴阳学官,府、州、县各设一人,凡天文、占候、星卜、相宅、择日之流悉归管理。因此当时风水家俗称阴阳生。

1895年《江苏省地图》中的萧县

官方如此重视风水之术,在明朝新建萧县县城之时,肯定要有勘舆高手先进行“寻龙点穴”后再进行建设。在萧县,西来的各个山峰丘陵形成的山脉,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而至,这是“龙脉”,其余脉形成的小山恰似“龙爪”,龙爪环抱的则是龙珠,萧县城池建为圆形正是符合“龙珠”之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有着美好、吉祥的寓意。

1895年《江苏省地图》中萧县地图山脉、县城形式图

在古代的舆图上,一般很少有绘制规模较大的山脉的,对于山和山脉或以三角形,或以文字标注。但无论是在清朝江苏省绘制的舆图上,还是《萧县志》的舆图上,都清楚地绘制着一条长龙式的山脉,环抱着一个圆形城池,看来萧县的这种“龙戏珠”或者是“龙抱珠”的格局是被当时的江苏省以及徐州府所广泛认知和认同的。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为什么龙要戏珠

对于龙戏珠这个传统文化主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令人兴奋的场景:两条巨大的龙在空中翱翔,它们威武的身姿和炫目的光芒让人目不转睛。那么,为什么二龙戏珠会如此引人注目和吸引观众呢?

首先,二龙戏珠展现了一种壮丽的视觉景象。两条龙在空中飞舞,它们身上的鳞片闪烁着金光和彩虹般的色彩,宛如两道活生生的流星划过夜空。龙的身躯在空中盘旋、穿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灵活性和力量。这种视觉上的壮丽景象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神话传说之中,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热情。

其次,二龙戏珠也蕴含着文化和象征的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龙戏珠象征着龙的力量与珠子的能量的交融,代表着积极的生命力和繁荣的未来。这个主题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经常出现,寓意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因此,观众对于二龙戏珠的关注和喜爱也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密不可分。

然而,二龙戏珠也存在一些冲突点,增加了观众的阅读感和吸引力。在二龙戏珠的过程中,两条龙可能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争夺珠子的控制权。这种竞争可能会产生火花和冲突,让人们紧张地观察着两条龙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冲突点让观众更加投入,并期待着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龙戏珠,这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场景,一直以来都让人们充满好奇和猜想。每当这个主题出现在电影、游戏或艺术作品中,它总是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那么,为什么龙要戏珠?为什么这个场景如此吸引人们的眼球呢?

首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龙和珠子的背景。龙,作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形象,自古以来就在各种文化传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描绘为拥有巨大力量、智慧和神秘能力的存在。而珠子,作为一种宝贵的珍珠,有着璀璨的光芒和独特的外观。它们被人们视为财富和幸运的象征。

那么,为什么龙会对珠子产生兴趣呢?或许是因为珠子的神秘和神奇之处。珠子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让人无法抗拒地被吸引。这种光芒似乎隐藏着无尽的能量和魔力,让龙着迷不已。每当龙戏珠的时候,它们仿佛与珠子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从而释放出自己的力量和潜能。

此外,龙戏珠也展现了龙的好奇心和玩乐性格。尽管龙是强大的存在,但它们并不总是在战斗和保护领地的时候。有时候,它们也需要放松和享受生活。就像人类一样,龙也会被可爱的东西吸引,它们对珠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当龙戏珠的时候,它们似乎在享受着这种游戏的乐趣,展现出了它们内心深处的童心。

龙戏珠之所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珠子的神秘和神奇之处,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好奇心和玩乐性格。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让人们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的世界。

珠子的象征意义

珠子,这颗小小的珍珠,蕴含着无尽的神秘和神奇。它们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龙的关系密切的珠子,除了其魅力外,还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珠子的神秘和神奇之处让人难以抗拒。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珍珠,更像是天地间的宝物。珠子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纹理都充满了变化和独特性。每一颗珠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故事和神秘的力量。

与龙的关系,使珠子更具吸引力。龙作为一个神秘而强大的生物形象,与珠子的结合使得珠子的魅力进一步升华。龙戏珠的场景仿佛是一场奇幻的舞蹈,龙在空中翱翔,轻巧地戏弄着珠子。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纽带,一种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联系。珠子成为了龙的玩物,象征着龙对幸福和财富的追求。

珠子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着财富、幸运和祝福。在许多文化中,珠子被视为吉祥物,被人们佩戴着以求得好运和保护。它们象征着富饶和繁荣,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龙结合在一起,珠子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龙作为神话中的存在,代表着权力、智慧和神奇的力量。珠子则为龙赋予了财富和好运的象征,使龙更加完美而神圣。

总之,珠子作为一种神秘而神奇的宝物,与龙的关系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人们对财富、幸运和祝福的追求的象征。龙戏珠的场景将这种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龙戏珠的动机

首先,龙的智慧和力量是龙戏珠的动机之一。作为神话中的存在,龙被赋予了超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它们能够轻松地掌控自然界的力量,驾驭风云雷电。然而,智慧和力量并不总是龙展示给外界的唯一一面。

有时候,龙也需要释放自己内心的童心,享受一些别样的乐趣。珠子的神秘和神奇之处吸引着龙的眼球,成为了它们发挥智慧和力量的媒介。龙戏珠的场景展示了龙的多样性,让人们看到了龙不单单是强大的存在,还有着温柔和好玩的一面。

其次,龙的好奇心和玩乐性格也是龙戏珠的动机。尽管龙拥有无尽的力量,但它们并不总是在战斗和保护领地的时候。有时候,龙也需要放松和享受生活。就像人类一样,龙也会被可爱的东西吸引,对珠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当龙戏珠的时候,它们仿佛在享受着这种游戏的乐趣,展现出了它们内心深处的童心。龙的好奇心和玩乐性格使得它们对珠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戏弄珠子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放松的方式。

珠子的能量和吸引力

在龙戏珠的过程中,珠子展现出了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于珠子所具备的独特能量和神秘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珠子的能量和吸引力的秘密。

首先,珠子所散发的能量是吸引龙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子蕴含着丰富的能量,它们可以释放出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这种能量令龙着迷,使它们不禁想要探索和征服珠子所蕴含的奥秘。珠子的能量让龙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驱使它们不断进行戏弄和追逐。

其次,珠子的吸引力还来自于它们独特的外观和材质。珠子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犹如星辰闪烁,这种璀璨的光芒吸引着龙的目光。珠子的外观也多种多样,有的珠子光滑如玉,有的珠子带有纹理和图案,每一颗珠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种独特的外观使珠子成为了龙眼中的宝贝,激发起了龙的探索欲望和收藏欲望。

然而,珠子的能量和吸引力也带来了一些冲突。一方面,珠子的能量让龙着迷,但另一方面,这种能量也可能对龙产生一定的威胁。珠子的能量可能会使龙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可能导致龙的力量失控。这种冲突点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让人们更加想要了解珠子的能量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苍龙戏珠,“戏”的是什么“珠”?

(故宫博物院的苍龙戏珠调绘)

中国古典绘画中,“苍龙戏珠”是个恒久的主题。

“苍龙戏珠”,又被叫作“苍龙吐珠”,还有“二龙戏珠”。

不管是“苍龙”还是“二龙”,其何以“戏珠”或“吐珠”?

其所“戏”或所“吐”的是什么“珠”?

或曰,古人不会是为图个吉祥,随便画画吧。

显然不是。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苍龙所吐的,实际上是月亮。他以汉画为例,说当时一年的开始,月亮恰好从“苍龙七宿”的“角宿”两星中间升起,所以,“圆珠”就是月亮。他还说,这一景象,就是汉字“胧”,本义是“月出”。

然而,他显然忽略了汉画及之前的古图案中,“圆珠”或称“龙珠”,都是烈焰腾腾这一特征——月亮,不可能画作被火焰缠裹。

后来,李约瑟博士察觉了这一无法解释的矛盾,在前书第三版中,将“月之珠”改成了“日之珠”——龙角之前的不是“月亮”而是“太阳”。

即便这样,说服力似乎仍然不足。汉及之前的古绘画中,“日”“月”图案均不少。可是,不仅月亮,太阳也从不配以“烈焰”,最多是“金芒”。

“苍龙”或“二龙”所“戏”所“吐”之“珠”,明显与“日”“月”不同,是另一种“圆珠”。

这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亦可看出。

南朝任昉《述异记》说:“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天平预览》引《唐书》:“见白龙吐物,初在空中,有光如火,至地陷入三尺,掘之则玄金也,形圆。”

二说皆确定“圆珠”为龙所吐(非日月);后说大约把陨石当做了“龙珠”。

庞朴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了《火历钩沉——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一文,应该说解开了“苍龙”或“二龙”之“戏珠”或“吐珠”之谜。

庞先生说,古代苍龙戏珠的形象中,龙珠无不被描绘得烈焰熠熠,有的甚至涂成红色;或者虽不见珠,也是大火漫天。他认为,此类图案的本义,实际就是位于苍龙星宿龙心位置的“大火星”。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史学和文字学的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汉字的“龙”,是“苍龙星宿”之象。

(甲骨文、金文“龙”字与龙宿星象对照)

这与汉字中,表述其他所有动物的字皆不同——除“龙”之外,表述其他动物的汉字,都有现实存在的“实体”所本,唯有“龙”字,来源于星象。

从甲骨文的“龙”字来说,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龙”象,至少可追溯到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时期,西水坡古墓中的蚌龙即为实证。

除了蚌龙之外,西水坡古墓中还有蚌虎和北斗。可知,从一万年前的开始农耕革命,使中国上古先民很早便开始观象授时。而除了日月,北斗和“苍龙”之“大火星(心宿二)”以及“白虎”之“参宿”,都是最主要的授时主星。

(西水坡古墓M45号墓中的蚌龙、蚌虎和北斗)

相比之下,“苍龙六宿”——“角、亢、氐、房、心、尾”的星象,其于农耕时令和气候变化的“指示”,对古人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周易·乾卦》中才以六条爻辞 ,分别详述了其特殊意义;也才有《彖传》中对“六龙”的描述。

“箕宿”加入到“东宫”,是后来的事情。

《尚书》首篇《尧典》即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蔡沈《集传》:“火谓大火,夏至南中之星。”

(商代妇好墓青铜器上的龙戏珠)

(西周青铜器上的龙戏珠)

《诗·商颂·长发》:“何天之龙。”郑玄《笺》:“龙当作宠。宠,荣名之谓。”

“龙”,即“宠”即“荣”,也即“隆”“尊”。

所以,《史记·天官书》曰:“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集解》:“龙,君之象。”

这是“龙”为帝王之徵的古天文学依据。也是“苍龙吐珠”的渊薮。

至于“二龙戏珠”,因为古人认为“龙兼阴阳”,不过是为了表示阴阳和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