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蚕蛾是怎么破解的 蚕蛾的命运

蚕蛾是怎么破解的 蚕蛾的命运

本文目录一览:

民间吉祥元素之“春蚕”的寓意及“丝绸”的文化价值

春蚕是一种生物,是春季饲养的蚕。

春蚕

蚕因生存活动于春季,故称春蚕。幼虫能吐丝作茧,茧丝可织绸缎。春蚕默默地吐丝,直到吐尽最后一缕丝。因此,春蚕象征爱情的无私奉献、缠绵不断和坚贞不渝,后来又成为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终生不渝的崇高品质的象征。

春蚕是勤劳、敬业、智慧之人的象征,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也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体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蚕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崇尚那些勤劳,敬业,才智之人的标志,得到了更多的人们的喜爱。因而古往今来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常常用蚕来做各式各样的比方。

蚕吃的是郁郁葱葱的桑叶,可是吐出的却是宝贵的蚕丝。蚕的这种品质与“吃的是草,挤得是奶”的牛有异曲同工之处。蚕这种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养过蚕,由卵孵化,然后慢慢长大,成熟后吐丝作茧自缚,吐完丝后变成像一颗花生大小的蛹,一段时间后蛹化成蛾钻出茧外,雌蛾产卵后完成一生的使命。

中国有句俗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蚕蛾已是蚕的晚年,完成了它们一生的进化和贡献后,自然就会死去。

过程:羽化后的蚕蛾,会自腹部的前端放出香气,来引诱雄蛾,然后进行交尾,交尾后的雄蛾因能量消耗大不久就死了,雌蛾则继续下一代的任务…产卵。

即将产卵的雌蛾用尾部寻找适当的位置,并将卵一个一个的依次产下来。雌蛾的活动范围很小,多半在自己的蚕壳附近产卵。卵的外面里著一层浆糊状的物质,所以产下之后既不会滚动也不掉落。

雌蛾产卵时是不休息的,一两天下来可以产到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的雌蛾就不再吃任何东西,不久就会死亡。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么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我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各种的叶子。

江南丝绸

在古人眼里,蚕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吐丝成茧,而后化为飞翔的精灵,这是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并赋予丝绸神秘,高贵的人文色彩,使之蕴涵浓厚的哲学意味。丝绸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古老的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是中国联系世界友谊的纽带,丝绸是友好的使者,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以示友好。丝绸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锦合'金'、'帛'成字,取锦“织彩为文,其价如金”之意。锦以织造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成为中国传统丝织物中的精品。

唐壁画

披帛

家蚕驯育起源的神话:

家蚕驯育是我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世祀为先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另外,<搜神记>中有一神话。相传在太古时代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仅留下女儿一人和一匹马在家。女儿自己饲养此马。由于贫穷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亲,就对马戏言:“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听完此言后便挣脱缰绳而去,径直跑到了父亲打工的地方。父亲见到马后非常惊奇,就牵来骑上。马望着来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见状,猜测家里有事,就骑马回到家里。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亲就更加精心喂养。但马不肯吃食,每见到女儿出入都要喜怒击蹄。父亲觉得奇怪,就悄悄地问女儿。女儿只好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就用箭将马射死,把马皮剥下晒在院中。父亲又出门了。女儿与邻家女友来到马皮前,对着马皮嘲笑说:“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呢!”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卷走。邻家女友大惊失色,不敢抢救,只好去告诉父亲。父亲返回后到处寻找,未能找到。数天后,在一棵大树枝上发现了他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厚大。邻女取而养之。因树为桑树,又因桑与丧同音,故取名为桑蚕,老百姓普遍饲养,即为今天的家蚕。

捣练图

目前来说丝绸的用途已经被广泛应用,丝绸服饰,丝巾,丝绸画,丝绸书,丝绸包,丝绸工艺摆件,等等很多很多,也可以说,能用布料代替的产品,丝绸都可以做。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极多的联系。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咏叹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劝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丝绸有着直接的关系。“纸”的最初含义就是制丝绵过程中的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已是大面积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说,丝绸上的凸纹版印花是后代雕版印刷术的鼻祖。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也直接促进了指南针的实践和完善。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丝绸并不仅是简单的一种昂贵的服装原料,在历史的很长时间里,还承担着重要的货币功能。对中国而言,“丝绸”不仅仅是商品,而是货币本身,不但可以用来支付戍卒的薪水,还可以用来支付购买马匹等大宗商品的支出。中国用丝绸购买草原部落的畜牧产品,而草原人则沿着丝绸之路,将这些丝绸向西贩卖输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丝绸实现了从货币向商品的转变,也解释了在“丝路”的东端常能发现罗马、拜占庭金币,而在西方很少出土中国铜钱的原因,因为丝绸本身就是丝路通行的货币。

我们是如何获取蚕丝的?它为什么可以制作成丝绸?

小时候家里养过蚕,那时候虽然不太喜欢这种蠕动的生物,但还是以“蚕宝宝”叫它的,毕竟它能给家庭创收。

不过,结成茧之后就有人来收走了,后续他们对茧做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一直非常好奇这样的茧是如何变成后面的丝绸的。

我知道现在的很多小学都有养蚕的要求,养蚕已经是家庭作业,而不像以前是经济来源。

当然,让小学生养蚕用意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丝绸是中国的骄傲,还有更深层的用意就是让小孩子知道丝绸这种精美的织物来自于昆虫,让他们体会自然之美。

制造丝绸原材料的蚕,是一种飞蛾的幼虫,而我们说的​茧​是它蛹期用于保护自己而生产的蛋白质,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些蛋白质制造了丝绸。

确实非常神奇,这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最终创造了丝绸这样让人舒适无比的织物。

图注:古代的织布机

​丝绸的历史:中国起源

由于丝绸难以保存,所以关于它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起源于中国,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织物之一。

根据传说,大约在5000年前,黄帝的妻子嫘祖第一位观察了茧,并成功制造了丝绸。

当然,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黄帝和他的妻子发明的,这要归功于他们在我们中国心中的地位,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图注:蚕卵

​回到传说,嫘祖发现了茧的一些秘密后,她想到了织布。

她开始研究这些蚕,成功破解了这种蛾的生命周期,并开始理解如何利用蚕茧来生产丝绸,制定种桑养蚕之道。

这些知识,我们代代相传,只不过它相对低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去了解这些东西,但它真的太神奇了。

关于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从蚕的生命周期说起,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丝绸是如何得到的。

图注:蚕的几个时期

​蚕的生命周期

就像其他飞蛾一样,蚕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生命周期,从一个比蚂蚁还小的微小昆虫变成蝴蝶大小的飞蛾。

然而,这种演变不是直接的,在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几个阶段。

从一只成年雌蛾产卵开始,蚕蛾一次能产下300-500个卵。然后,当这些卵孵化,幼虫孵化出来后会寻找食物并拼命地进食。

当然,桑树是它们的唯一食物,或者说宿主,只要大约4周的时间它们的身体会增长1万倍,然后它们会进入一个休眠阶段——蛹期。

​其实,和我们休息需要盖被子有点像,这些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进入休眠阶段都会把自己包裹起来。

蚕宝宝的嘴里有一个特殊的吐丝器,可以分泌由蛋白质组成的黏糊糊的丝状结构物质,它们的头向各个方向旋转,分泌丝线把自己缠得严严实实。

有意思的是,这些黏糊糊的覆盖物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硬,形成一层厚厚的外壳,这个就被称茧,养蚕的目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

这个阶段大约会持续2周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被称作蛹化,蚕的幼虫会在茧中发育成蛾,然后破茧而出。

蚕蛾的生命是短暂的,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而且在这个阶段它们不再进食,唯一的目的是繁殖,以便开始下一轮生命周期。

​取​丝​的茧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们是拿着飞蛾出来之后的茧壳抽丝制作丝绸的,至少我以前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等到蚕破茧而出的话,它的​丝​就已经降解,将无法用作织物。

所以,我们要的​丝​是茧还在蛹化时的状态,你可能还要问那蚕宝宝呢。

好吧,一般的操作是用蒸汽把它闷死,然后再把它放在水里煮沸,这样可以融化它的胶状蛋白更容易解开。

​然后就是取丝,将30-50个​茧​的线穿过竹棒上的小孔,送入手动操作的线轴上,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动作需要非常缓慢。

除了取​丝​很费劲之外,丝绸需要的蚕茧数量非常惊人,一斤的丝绸差不多需要两三千个蚕茧,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丝绸都是奢侈品,现在一套丝绸衣服卖到几千元。

下一步是用温水清洗这些丝线,去除融化蛋白的残留物,之后就是织成布,染成各种颜色,做成各种丝绸制品了。

​​最后

丝绸常以耐穿和舒适而闻名,但有一个特性经常被忽略,那就是它比许多金属丝还要结实。

事实上,它是人类已知并很好利用的最结实的天然物质,然而,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这么结实的东西来自于一种完全和结实无关的飞蛾。

节肢动物·乌桕大蚕蛾:“隐忍与凶悍”——雨林皇蛾的生存智慧

节肢动物·乌桕大蚕蛾:“隐忍与凶悍”——雨林皇蛾的生存智慧

Attacus atlas

乌桕大蚕蛾,隶属节肢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大蚕蛾科,主要栖息于亚洲干燥的热带森林,次生林和灌木丛。照片摄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乌桕大蚕蛾,又名三角大蚕蛾、皇蛾、蛇头蛾等等,翅长可达30多厘米,为世界上最大的蛾子。

顾名思义,这种蛾子具有三大特征:1.皇蛾或超大号的大蚕蛾,肚子肥肥的,为大号的蚕蛾;2.三角形的斑纹。这种蛾子翅膀上具有四个三角形的白色斑纹,异常显眼;3.蛇头蛾,意指这种蛾子翅膀尖端花纹有点像眼镜蛇的头,非常炫酷。

今天就讲讲,这种世界第一大蛾子的有趣生存智慧。

精妙的化茧成蝶与交配选择

1758年,著名的分类学家林奈第一次看到这种硕大的蛾子,将其命名为三角大蚕蛾Attacus atlas,atlas就是三角的意思。三角大蚕蛾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分布区域大概与大象类似,均为热带分布的物种。

皇蛾由于个头巨大,幼虫也非常大,整天都在暴吃东西,主要以乌桕、桦木等植物叶片为食。等到吃到足够肥的时候,就会化茧成蝶,变成硕大无比的超级蛾子。

通常毛毛虫会选择一个相对不易被雨水淋湿,而且阳光和空气对流较好的地方,然后选择一片树叶,将其咬断变成黄褐色,然后开始吐丝织茧,经历一段时间的蜕变之后,咬破蚕茧出来。破茧出来后不吃不喝,只为繁殖后代。

一般说来,皇蛾的雄性较瘦,雌性较胖;雄性飞翔能力比雌性弱。雌性出茧之后,通过腹部释放荷尔蒙,雄性飞来之后,两蛾心仪之后,就开始交尾,时间可长达四五个小时。

照片中的这一对刚好就是雌性出来后就找到了心仪对象,已经交尾了好几个小时。两蛾悬挂在一个伞状叶片下,非常美丽。

三角花纹的“隐忍”

正如林奈第一次看到的标本一样,这种蛾子艳丽的翅膀下,具有四个三角形的白色斑纹。一眼看去就非常醒目。

为什么会有几个斑纹呢?据说这是皇蛾一种隐忍自保的策略。由于蛹化蛾之后,生活周期并不长,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短期内完成交配和产卵,然后就可以死去了。所以它整个外形较大,花纹较为醒目,非常吸睛。

由于大蚕蛾较为肥美,它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保住自己的肚子不被攻击,翅膀破了一点没关系,所以它演化出四个三角形的斑纹,让自己的肚子隐藏在醒目的斑纹中,以免被天敌一招致命。

也有专家认为这四个斑纹其实是四个假眼睛,同样具有恐吓的作用。因此四个三角斑纹看似醒目,其实是三角大蚕蛾在恐吓对手的同时,隐藏自己肥肚的一种策略。

蛇头纹:四条蛇保护交尾

除了三角纹的隐忍,皇蛾还有它主动出击的一面。若从侧面靠近它,你会发现它的翅膀看起来就像一条蛇。

有科学家推测,乌桕大蚕蛾的蛇头翅膀,在遇到侧面天敌或者非正面进攻天敌的时候,蛇头恐怖的样子具有出击性的恐吓作用。单只蛾子的时候,左右各一条蛇头;交配的时候,左右各两条蛇,共四条蛇保护它们的交尾过程。

在热带雨林中,大蚕蛾的主要天敌是来自空中的鸟类或地面的蜥蜴,鸟类最害怕的就是蛇类。因此很多鸟类钟爱的蛾子和蝴蝶,都纷纷演化出了蛇头假眼的策略,来保护自己或恐吓鸟类的攻击。

乌桕大蚕蛾虽然笨拙,飞行能力弱,但演化赋予了它艳丽色彩中四个眼斑,以及翅膀两侧的两个蛇头纹。正面看,四只眼睛庇护肚子,达到隐忍的功效;侧面看,两只蛇头假眼,释放怒气与凶残,二气得很。

正面的隐忍与侧面的凶悍,雨林皇蛾精妙绝伦的翅膀,表现出了雨林生物的超高级智慧。

热带大怪物

乌桕大蚕蛾幼虫宝宝也是超级大的恐怖生物,全身分泌蜜蜡,让天敌味同嚼蜡,难以下口。自保策略与成虫截然不同。

乌桕大蚕蛾非常吸引眼球,西双版纳曾经成功人工饲养成功过,可大量成批繁殖。后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关门倒闭了。事实上,当地老百姓具备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的能力。

刘光裕,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科普、环境教育、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也是植物、昆虫和蜘蛛爱好者,科普作家、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启明星”获得者,发现了“抑制甜味”神奇植物宽叶匙羹藤。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