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唐三彩的摆放风水 唐三彩 风水

唐三彩的摆放风水 唐三彩 风水

本文目录一览:

墓葬中的“守护者”:唐三彩镇墓兽种类和背后体现的唐代文化

我国古人对于身后墓葬一向非常看重。以秦始皇陵为例,始皇陵修建时期曾经招募过高达80万人参与其中,数目几乎10倍于胡夫金字塔的修建人数。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始皇帝陵我们就足以见识到我国古人对于丧葬的重视程度。这就是古人丧葬礼制中的“事死如事生”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墓葬的外部修建上,还体现在内部的陪葬上。从现有的众多考古发掘案例来看,古人身后墓葬的陪葬品都是自己生前拥有和享用过的物品。例如:官印、珠宝饰物,生活用品等等。

唐三彩镇墓兽

而除了这些还有就是一些精神象征物,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有着祝愿死者进入“永生境界”的精神层面含义。当然这在我们看来就是迷信了,但在当时的古人看来是合理的。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也是古人陪葬品中的一种精神象征物——墓葬”守护者”镇墓兽。镇墓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墓葬中。到了唐代,与唐代的唐三彩结合形成的唐三彩镇墓兽是镇墓兽在墓葬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睹神秘的唐三彩镇墓兽的风采吧!

战国彩绘陶质镇墓兽

一、镇墓兽的含义

镇墓兽,顾名思义,是为了“镇”墓,护佑墓主的平安。早期的镇墓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众所周知,楚国的巫术十分著名,巫楚这个称呼就是因为楚国巫术盛行的缘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人们信仰图腾,相信死后存在阴间世界,但是人的灵魂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侵扰。于是在墓葬中用“图腾”随葬保护墓主灵魂,这就是 “镇墓兽”的早期雏形。考古中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经常有一种头插鹿角的神秘的木雕器物,这就是考古学家所认为的早期“镇墓兽”的原型。

楚墓木雕鹿角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刚开始仅仅出现在楚地的墓葬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后来这种仅仅局限在楚地的丧葬文化传遍了中国大地。在魏晋时期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地墓葬中,并且于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除了考古工作者的发掘考证,镇墓兽的由来也留下过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记述。在《周礼》中记载说:“有一种叫做魍象的怪物,喜好吃死人的肝脑。当时恰好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可以防止亡者被魍象侵扰。所以亡者的家人常常在墓室两侧设立方相氏,以防怪物的侵扰。”由于周礼中的这段记载,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出现也可能和方相氏神兽的传说有关。

唐朝新型镇墓兽——唐三彩天王俑

二、唐三彩镇墓兽的种类

唐朝的镇墓兽在继承了前人镇墓兽形制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新改良”。首先自然就是从木制的材质改变为陶瓷的形式,并且把唐朝出名的唐三彩与镇墓兽的制作相融合。其次,唐朝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镇墓兽中,形成了特殊风格的兽面镇墓兽,还出现了之前镇墓兽没有的样式——天王俑。

唐三彩兽面镇墓兽

1、 兽面镇墓兽

这种传统镇墓兽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鹿角、兽面、底座。鹿角自不用说,就是来自于最早期楚地的镇墓兽形制,这也是楚地被认为是镇墓兽老家的原因之一。主体部分经历了兽面到人面的发展。兽面部分基本上以虎面或狮面为主。虎面的刻画不难理解,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身上有着独特的阳刚之气,威武之风。

唐三彩虎面镇墓兽

《风俗通义》中就记载了古人对于虎的看法:“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亦能辟邪,此其验也”。这样驱邪避鬼的形象自然非常适合镇墓。同时,出现在汉代的“翼虎”的形象除了虎本身的意象之外,还被赋予墓主能够借助它灵魂升天的特殊含义。这样一来,虎面镇墓兽既寄托了守护墓主的希望,又寄托了灵魂升天的期盼。狮面镇墓兽则是唐代镇墓兽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新产品”,狮子在佛教中被认为有着特殊的含义。

唐三彩狮面镇墓兽

在佛教典籍中经常使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方广大庄严经》记载:“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狮子吼,百兽咸惊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祖讲经有如“狮子吼”可以振聋发聩,惊醒众生,摧毁外道邪说。此外,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这只青狮在佛教中有着驱邪避凶的含义。可以发现,在佛教文化中,狮子是一种可以镇邪避凶的瑞兽。唐朝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将狮子的形象使用在镇墓兽中,产生了唐代特色的狮面镇墓兽。

初唐唐三彩天王俑

2、 天王俑

去过寺庙的人可能会知道,在寺庙正殿之前,有一个天王殿。唐代镇墓兽中的天王俑就是从佛教的天王形象转化过来的。天王俑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唐代新产生的镇墓兽,到了唐高宗时期才正式出现。天王俑不完全与天王含义相同,但都有着守护的意味。只不过佛教中的天王是本教的护法,而天王俑则是墓主人的守护者,护佑墓主的平安。有了这层含义,唐代发掘的很多墓葬中都有着天王俑的身影,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墓葬中,更是十分常见。

盛唐时期唐三彩天王俑

不过成为了墓主守护者的天王俑也一改之前的天王形象,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初唐时期头上戴有头盔,身配甲胄,怒目张口,脚下踩着一只牛或羊。到了盛唐时期,天王俑的脚下就不再踩牛羊,而是踩着一只小鬼了。这样的改变很明显更符合天王俑镇鬼驱邪的作用,明确了其作为墓主守护者而脱离宗教守护神的含义。到了晚唐时期,镇墓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镇墓天王俑的衣饰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制作工艺也变得比较粗糙。

因时代而产生的唐三彩天王俑

除了受到唐朝时期盛行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天王俑的出现也与当时的时代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李唐时期,天下刚刚从诸侯割据的战乱中平复过来,在隋朝末年,有很多名望极盛的开国将领在这时期脱颖而出。这些将领由于勇武非凡,胆气过人,经常被百姓认为可以镇守平安。比如说秦琼和尉迟恭,他们就在当时的这种思想下,被神化成了门神守护千家万户,直到今天,这二位还在兢兢业业的守门。

佛教文化和神化将领的结合产物

同样的人们也把这样的想法带到了制作墓葬物品中去。在这样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世俗化的将军也在天王俑的演变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所以综合起来看,唐朝的天王俑得益于唐朝所受到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被神化了的将领的结合产物。

唐三彩人面兽身镇墓兽

三、镇墓兽的衰落

镇墓兽的衰落,仍然和时代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盛极一时的唐朝开始走上下坡路。安史之乱期间,百姓流离失所,藩镇割据、战乱频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产生了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葬的物品开始转变为铁牛和铁猪。

镇墓兽随着时代出现,也随着时代衰落

同时,在唐代,相地术开始发展成熟,著名的风水专家吕才、李淳风等人编写了很多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风水书籍。墓葬的含义渐渐产生了新一轮的改变,墓葬不再被认为是死后灵魂安居的场所,相反被认为是与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生死荣辱相联系起来的“风水眼”。于是在唐代,兴起的堪舆之术成了主导墓葬形式,随葬品的制度。原来的丧葬习俗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镇墓兽这种具有守护精神意味的随葬品也随之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三彩镇墓兽不仅是陪葬品,还是唐代文化的载体

四、唐三彩镇墓兽所体现的唐代文化

1、佛教盛行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文化与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融合。无论是狮面的镇墓兽还是天王俑的出现,都彰显出背后的佛教文化。佛教的传入以及落地生根,表现出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能够很好的与来自印度的佛教融合发展,并赋予传统佛教中国化的语言,比如天王俑的形成其实就融合了现实意义中的将军崇拜的思想。

制作精美的唐三彩兽面镇墓兽

2、 对外交流

其次,唐三彩镇墓兽也表现出从唐始,中国同外部的国家有了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出土的唐三彩镇墓兽中,不仅有“国产货”还有“外国货”。说是外国货,倒不是因为它来自外国,而是因为,有的镇墓兽的主体形象乃是外国人,比如波斯人。这样的现象表现出当时唐朝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与很多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局限在物质交流,已经延伸到了精神交流的层次。

唐三彩镇墓兽——面貌是胡人形象

3、 三彩艺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唐三彩本身就拥有着非凡的艺术地位。唐三彩,只是一个概称,唐三彩实际上是一种白陶胎为底色的低温铅釉陶器。唐三彩中包含白、黄、绿、蓝、赭、黑等十很多种颜色,有着非常绚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唐代的“三彩”器物一般造型比较写实,大到住房家具、小到盘盘罐罐。人物形象从文官武将到男仆使女,包含了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中。所以现今出土的唐三彩器物是历史学者们研究唐朝民间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能反映出古人生活场景的出土唐三彩器皿

镇墓兽则是唐三彩艺术中比较具有特殊色彩的一部分。因为镇墓兽在延续了唐三彩写实的部分之外,还增添了三彩艺术中不常见的想象韵味。比如天王俑就是现实中的武将与想象中的天王形象共同融合的结果。唐朝时期的陶器工艺水平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人物、动物的各部分比例都塑造的非常恰当,线条流畅饱满,生动活泼。整体造型的塑造都比较饱满,符合唐代的审美特点。这样的艺术特色在大部分的镇墓兽中都有体现。

呈现出绚丽蓝紫色的唐三彩骆驼

此外唐三彩工艺开创性的使用了含有锰和钴的颜料,烧制出了蓝紫色的独特色彩。同时将钴和锰调整比例加入铜和铁中,使原来只呈现深绿色的氧化铜呈现出浅绿、蓝绿的新色彩,氧化铁呈现出黄、白、黑、等色彩。从此以的低温色釉陶瓷器,基本都沿用铜、铁、钴、锰四种着色剂。在千年前的唐三彩不仅深受本国人民欢迎,也作为贸易交流的产品远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美丽的唐三彩艺术

五、结语

可以看出,虽然唐三彩镇墓兽仅仅在唐代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唐三彩镇墓兽身上却永恒的遗留着盛唐时代的光辉和烙印。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掘这些古老神秘的镇墓兽,实际上也是在唤醒千年之前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通过这小小的镇墓兽,我们可以看到千年前的大唐是一个崇尚佛教,开放包容的国度;是一个对外交流发达,不断进行文化输出的文化国度;是一个让中国人一提起就自豪的国度。

参考文献:

《亡灵的亮丽守护神——浅析洛阳唐三彩镇墓神物的文化价值》

《刍议唐三彩镇墓神物》

《唐墓的守护神——天王俑》

马未都:镇不住的古董千万不要摆在家里,要遭大难

走进文玩市场,各式各样,眼花缭乱,各式文玩琳琅满目。真正叫上天价的文玩,绝大部分出自古墓,如果气场不行镇不住,那就要遭大难了!

所以玩友们在家里摆放一些风水摆件的时候,还真得注意一下。

今天小超哥就给大伙盘点下那些邪气十足的物件儿,千万别摆在家里!

1、镇墓兽

镇墓兽

看图片这玩意儿可能有人当华尔街金牛就给买回去了,图个吉利摆在案头,其实这可是地地道道的镇墓兽。

古代汉族风俗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是为了避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

不认识镇墓兽的朋友,也许会把它当成辟邪神兽买回去当做看门狮子,想象一下民宅布置成了冥宅,能好吗?

除此之外,僧人坐化缸、魂瓶、死人枕头等冥器也不能放置在家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出土唐三彩,虽然很漂亮,但也属于冥器,收藏放置于家中很不吉利。

2、血沁古玉

对于古玉咱就不用多说了,全部都是陪葬品,现代人对古玉那么追捧,也不在乎是不是陪葬品了!

血沁古玉

但有一种古玉千万不要碰,那就是带有血沁的古玉,说血沁其实就是一块遮羞布,实质就是死者的随身玉器,在棺材吸收尸水的长期浸泡形成的沁色。

天然带血沁的玉极少极少,好多都是不法商人伪造的,放在活猫活狗腹腔内,活埋在地下一段时间后形成的。这种造假玉石自身受到污染,血气很重,对人身体很不好。

3、西藏死人骨产品

到西藏或尼泊尔旅游的人,总喜欢在街上的小档口购买些小精品,有些是小乐器、小盒、小碗等等。

但有些小精品却不简单,是昔日西藏巫师或贵族用奴隶人骨做的东西,碗可能是人头骨,小号角可能是人腿骨,小盒可能是盆骨,买了你也不知道。

但凡以人骨为原材料的工艺品如腿骨号、人骨念珠嘎巴拉、骷髅碗、鼗鼓等,都特别的容易招魂,有些人还喜欢买来送人,自以为是一番好意,其实成了害人不浅的罪人。尤其现在很多利用动物骨头染色作假的,真是缺德。

4、二手市场的铜钱

铜钱本是古代的流通钱币,辟邪用品。但由于日渐稀少,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盗墓者从坟墓里挖出来的钱币,甚至是当初放在死者嘴巴里和盖在眼睛上的铜钱。

铜钱

这些和死者贴身的铜钱沾到的腐尸味那是无法用水清洗掉的,所以,当你在收藏或寻找类似五帝钱之类的铜钱的时候,请更多的去选择以前钱袋子里的铜钱,而非二手市场摊贩上的。

5、埃及的黑神像

传统古文明埃及,流传最广的邪恶诅咒便是法老王诅咒,只要是破坏了法老沉睡的人都会受到诅咒。

从法老王墓中盗取的物品都会给人带来不幸,当中以被涂成黑色的猫神像最为灵验。

黑神像

在古埃及被奉为神明的猫咪,特别是受法老宠爱的猫,在法老死后,会仿照它制成黑色石像放于法老墓中,并施下诅咒,大家到埃及买手信时一定要注意!

6、日本神社传统娃娃

从古至今都有木偶招邪气这个说法,不管你的制造工艺有多精美,都摆脱不了它本身易招邪气附体的本质。少数民族区一些人家还会有些特别的工艺让人不寒而栗,比如蛊,比如夹带一些真人头发的人偶。

娃娃

在日本有一种类似的东西,那就是日本神社传统娃娃,在日本许多寺庙及神社的殿内殿外,都不时会有善信送来公仔,尤其是日本常规公仔,但千万不要取。

因为这些放了多年的公仔,日本人深信它已有灵性,要用寺庙火烧掉或供奉在庙内,否则会害了家人。所以日本人都不爱在跳蚤地摊买旧的洋娃子或公仔,以免惹灵。

最后注意一下,供奉在家里的神像或佛像,以及铜偶、木偶像等,最好事先开个光。

7、狼髀石

狼,一种凶残且富有智慧的动物。狼髀石指的是狼的蹄腕骨,传说可以驱邪除灾。

真正的狼髀石味道相当重,除个别极具野性的汉子能接受得了,一般人压根就不敢触碰,姑娘见到它就绕道而行吧!

所谓风水,信则有不信则无,讲究的人且看看这些当做警示,不信或者不懂的人,就直接翻篇儿吧!

墓葬中的“守护者”:唐三彩镇墓兽种类和背后体现的唐代文化

我国古人对于身后墓葬一向非常看重。以秦始皇陵为例,始皇陵修建时期曾经招募过高达80万人参与其中,数目几乎10倍于胡夫金字塔的修建人数。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始皇帝陵我们就足以见识到我国古人对于丧葬的重视程度。这就是古人丧葬礼制中的“事死如事生”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墓葬的外部修建上,还体现在内部的陪葬上。从现有的众多考古发掘案例来看,古人身后墓葬的陪葬品都是自己生前拥有和享用过的物品。例如:官印、珠宝饰物,生活用品等等。

唐三彩镇墓兽

而除了这些还有就是一些精神象征物,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有着祝愿死者进入“永生境界”的精神层面含义。当然这在我们看来就是迷信了,但在当时的古人看来是合理的。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也是古人陪葬品中的一种精神象征物——墓葬”守护者”镇墓兽。镇墓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墓葬中。到了唐代,与唐代的唐三彩结合形成的唐三彩镇墓兽是镇墓兽在墓葬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睹神秘的唐三彩镇墓兽的风采吧!

战国彩绘陶质镇墓兽

一、镇墓兽的含义

镇墓兽,顾名思义,是为了“镇”墓,护佑墓主的平安。早期的镇墓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众所周知,楚国的巫术十分著名,巫楚这个称呼就是因为楚国巫术盛行的缘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人们信仰图腾,相信死后存在阴间世界,但是人的灵魂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侵扰。于是在墓葬中用“图腾”随葬保护墓主灵魂,这就是 “镇墓兽”的早期雏形。考古中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经常有一种头插鹿角的神秘的木雕器物,这就是考古学家所认为的早期“镇墓兽”的原型。

楚墓木雕鹿角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刚开始仅仅出现在楚地的墓葬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后来这种仅仅局限在楚地的丧葬文化传遍了中国大地。在魏晋时期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地墓葬中,并且于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除了考古工作者的发掘考证,镇墓兽的由来也留下过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记述。在《周礼》中记载说:“有一种叫做魍象的怪物,喜好吃死人的肝脑。当时恰好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可以防止亡者被魍象侵扰。所以亡者的家人常常在墓室两侧设立方相氏,以防怪物的侵扰。”由于周礼中的这段记载,所以也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出现也可能和方相氏神兽的传说有关。

唐朝新型镇墓兽——唐三彩天王俑

二、唐三彩镇墓兽的种类

唐朝的镇墓兽在继承了前人镇墓兽形制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新改良”。首先自然就是从木制的材质改变为陶瓷的形式,并且把唐朝出名的唐三彩与镇墓兽的制作相融合。其次,唐朝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镇墓兽中,形成了特殊风格的兽面镇墓兽,还出现了之前镇墓兽没有的样式——天王俑。

唐三彩兽面镇墓兽

1、 兽面镇墓兽

这种传统镇墓兽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鹿角、兽面、底座。鹿角自不用说,就是来自于最早期楚地的镇墓兽形制,这也是楚地被认为是镇墓兽老家的原因之一。主体部分经历了兽面到人面的发展。兽面部分基本上以虎面或狮面为主。虎面的刻画不难理解,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身上有着独特的阳刚之气,威武之风。

唐三彩虎面镇墓兽

《风俗通义》中就记载了古人对于虎的看法:“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亦能辟邪,此其验也”。这样驱邪避鬼的形象自然非常适合镇墓。同时,出现在汉代的“翼虎”的形象除了虎本身的意象之外,还被赋予墓主能够借助它灵魂升天的特殊含义。这样一来,虎面镇墓兽既寄托了守护墓主的希望,又寄托了灵魂升天的期盼。狮面镇墓兽则是唐代镇墓兽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一个“新产品”,狮子在佛教中被认为有着特殊的含义。

唐三彩狮面镇墓兽

在佛教典籍中经常使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方广大庄严经》记载:“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狮子吼,百兽咸惊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祖讲经有如“狮子吼”可以振聋发聩,惊醒众生,摧毁外道邪说。此外,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这只青狮在佛教中有着驱邪避凶的含义。可以发现,在佛教文化中,狮子是一种可以镇邪避凶的瑞兽。唐朝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将狮子的形象使用在镇墓兽中,产生了唐代特色的狮面镇墓兽。

初唐唐三彩天王俑

2、 天王俑

去过寺庙的人可能会知道,在寺庙正殿之前,有一个天王殿。唐代镇墓兽中的天王俑就是从佛教的天王形象转化过来的。天王俑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唐代新产生的镇墓兽,到了唐高宗时期才正式出现。天王俑不完全与天王含义相同,但都有着守护的意味。只不过佛教中的天王是本教的护法,而天王俑则是墓主人的守护者,护佑墓主的平安。有了这层含义,唐代发掘的很多墓葬中都有着天王俑的身影,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墓葬中,更是十分常见。

盛唐时期唐三彩天王俑

不过成为了墓主守护者的天王俑也一改之前的天王形象,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初唐时期头上戴有头盔,身配甲胄,怒目张口,脚下踩着一只牛或羊。到了盛唐时期,天王俑的脚下就不再踩牛羊,而是踩着一只小鬼了。这样的改变很明显更符合天王俑镇鬼驱邪的作用,明确了其作为墓主守护者而脱离宗教守护神的含义。到了晚唐时期,镇墓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镇墓天王俑的衣饰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制作工艺也变得比较粗糙。

因时代而产生的唐三彩天王俑

除了受到唐朝时期盛行的佛教文化的影响,天王俑的出现也与当时的时代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李唐时期,天下刚刚从诸侯割据的战乱中平复过来,在隋朝末年,有很多名望极盛的开国将领在这时期脱颖而出。这些将领由于勇武非凡,胆气过人,经常被百姓认为可以镇守平安。比如说秦琼和尉迟恭,他们就在当时的这种思想下,被神化成了门神守护千家万户,直到今天,这二位还在兢兢业业的守门。

佛教文化和神化将领的结合产物

同样的人们也把这样的想法带到了制作墓葬物品中去。在这样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世俗化的将军也在天王俑的演变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所以综合起来看,唐朝的天王俑得益于唐朝所受到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被神化了的将领的结合产物。

唐三彩人面兽身镇墓兽

三、镇墓兽的衰落

镇墓兽的衰落,仍然和时代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盛极一时的唐朝开始走上下坡路。安史之乱期间,百姓流离失所,藩镇割据、战乱频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产生了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葬的物品开始转变为铁牛和铁猪。

镇墓兽随着时代出现,也随着时代衰落

同时,在唐代,相地术开始发展成熟,著名的风水专家吕才、李淳风等人编写了很多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风水书籍。墓葬的含义渐渐产生了新一轮的改变,墓葬不再被认为是死后灵魂安居的场所,相反被认为是与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生死荣辱相联系起来的“风水眼”。于是在唐代,兴起的堪舆之术成了主导墓葬形式,随葬品的制度。原来的丧葬习俗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镇墓兽这种具有守护精神意味的随葬品也随之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三彩镇墓兽不仅是陪葬品,还是唐代文化的载体

四、唐三彩镇墓兽所体现的唐代文化

1、佛教盛行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文化与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融合。无论是狮面的镇墓兽还是天王俑的出现,都彰显出背后的佛教文化。佛教的传入以及落地生根,表现出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能够很好的与来自印度的佛教融合发展,并赋予传统佛教中国化的语言,比如天王俑的形成其实就融合了现实意义中的将军崇拜的思想。

制作精美的唐三彩兽面镇墓兽

2、 对外交流

其次,唐三彩镇墓兽也表现出从唐始,中国同外部的国家有了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出土的唐三彩镇墓兽中,不仅有“国产货”还有“外国货”。说是外国货,倒不是因为它来自外国,而是因为,有的镇墓兽的主体形象乃是外国人,比如波斯人。这样的现象表现出当时唐朝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与很多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局限在物质交流,已经延伸到了精神交流的层次。

唐三彩镇墓兽——面貌是胡人形象

3、 三彩艺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唐三彩本身就拥有着非凡的艺术地位。唐三彩,只是一个概称,唐三彩实际上是一种白陶胎为底色的低温铅釉陶器。唐三彩中包含白、黄、绿、蓝、赭、黑等十很多种颜色,有着非常绚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唐代的“三彩”器物一般造型比较写实,大到住房家具、小到盘盘罐罐。人物形象从文官武将到男仆使女,包含了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中。所以现今出土的唐三彩器物是历史学者们研究唐朝民间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能反映出古人生活场景的出土唐三彩器皿

镇墓兽则是唐三彩艺术中比较具有特殊色彩的一部分。因为镇墓兽在延续了唐三彩写实的部分之外,还增添了三彩艺术中不常见的想象韵味。比如天王俑就是现实中的武将与想象中的天王形象共同融合的结果。唐朝时期的陶器工艺水平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人物、动物的各部分比例都塑造的非常恰当,线条流畅饱满,生动活泼。整体造型的塑造都比较饱满,符合唐代的审美特点。这样的艺术特色在大部分的镇墓兽中都有体现。

呈现出绚丽蓝紫色的唐三彩骆驼

此外唐三彩工艺开创性的使用了含有锰和钴的颜料,烧制出了蓝紫色的独特色彩。同时将钴和锰调整比例加入铜和铁中,使原来只呈现深绿色的氧化铜呈现出浅绿、蓝绿的新色彩,氧化铁呈现出黄、白、黑、等色彩。从此以的低温色釉陶瓷器,基本都沿用铜、铁、钴、锰四种着色剂。在千年前的唐三彩不仅深受本国人民欢迎,也作为贸易交流的产品远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美丽的唐三彩艺术

五、结语

可以看出,虽然唐三彩镇墓兽仅仅在唐代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唐三彩镇墓兽身上却永恒的遗留着盛唐时代的光辉和烙印。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掘这些古老神秘的镇墓兽,实际上也是在唤醒千年之前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通过这小小的镇墓兽,我们可以看到千年前的大唐是一个崇尚佛教,开放包容的国度;是一个对外交流发达,不断进行文化输出的文化国度;是一个让中国人一提起就自豪的国度。

参考文献:

《亡灵的亮丽守护神——浅析洛阳唐三彩镇墓神物的文化价值》

《刍议唐三彩镇墓神物》

《唐墓的守护神——天王俑》

唐三彩不能摆放在家?原因颇为瘆人

作者:M·辰

#陕历博篇-2#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现在,2019年“国庆70周年——中国篇·陕历博”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陕历博,外景)

上一篇中,辰馆为大家简介了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它坐落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古都的所在地西安;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坐拥馆藏品170余万件(组),享有“华夏宝库”和“盛世文化半壁江山”之美誉……

然,上述简介来自于官宣,辰馆对它则另有简评:

人多!宝物多!唐三彩多!(^_^)

人多——毫不夸张地说,陕历博的参观环境有如春节期间的庙会;

宝物多——“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话不是盖的;

唐三彩多——一个接一个的唐三彩展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陕历博,让我们从唐三彩说起来……

(唐,三彩打马球俑)

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其釉彩有黄、绿、白、蓝、褐等颜色,故俗称为“唐三彩”。“三”,在古代有“多”的意思,并不仅指数量“三”。

敲!黑!板!

1.唐三彩并非指三!种!釉!色!它可能是单色、双色,也可能是三色或多色(如图1)。一般来说,以黄、绿、蓝三彩最为普遍(如图2)。

2.“唐三彩”不是它的尊姓大名,古文中并未见有关此类器物的记载,该名称只是近代人挖掘唐墓后对此类陶器所给出的一种简便称谓,其专业名称应为:唐代三彩釉陶器。

3.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两者区别见下文)

(唐,三彩载物骆驼)

唐三彩工艺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工艺,翻成大白话就是:在陶器的表面上施釉,然后低温烧制成器的工艺。具体如下:

以白色黏土作胎料——凹成器物造型——晾干——放入窑内1000度温度烧制;冷却后,上釉挂彩——再次入窑焙烧至800度——成品。

唐三彩是在汉代绿釉与黄釉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波斯蓝釉技术创烧而成的陶器,其中的蓝色钴料是通过丝绸之路由波斯进口而来。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所施铅釉流动性较强,导致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使得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所呈现出的黄、绿、蓝、白、褐等多种色彩相互交融浸润,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彩风格。

顺便说陶器与瓷器的主要区别:

1.原料不同:陶器用黏土,瓷器用高岭土;

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为低温,1000度以下,瓷器为高温,1200度以上;

3.釉质不同:陶器无釉或低温釉,瓷器均有釉;

4.吸水性不同:陶器胎质疏松,有较强吸水性,瓷器胎质紧密,不吸水;

另外,如果你用手敲击陶罐,其回声沉闷,而敲击瓷罐,则击声清脆。

(唐,三彩七星盘)

唐三彩是做什么用的?

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鼎盛于唐玄宗时代,后随着唐朝的衰亡而消失。也就是说唐三彩仅产生于唐代,为唐代所独有(后世虽有辽三彩、宋三彩等,其工艺都无法与唐媲美)。

然而,如此精美绚丽的唐三彩其命运却十分令人惋惜:它是明器。明器,陪葬之物也。唐代盛行厚葬,崇信“事死如事生”,也即死者生前所享受的一切,死后也要照单全部带往阴间,就像生前一样。

唐代的厚葬之风助长了唐三彩的发展与流行。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发现唐三彩

1905年—1909年,修筑陇海铁路期间,在洛阳北邙山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之后,这些唐三彩被带到了北京,受到当时一些专家及古玩商的青睐进而一举扬名。

按传统风俗,唐三彩作为明器并不适合放于家中做摆件欣赏。当初唐三彩出土时就因为人们认为它阴气重而砸毁了很多。但是,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它却备受青睐,国际买家频频出手,据说现任米国第一女儿家就摆了一件唐三彩女俑……

呃欧!中国唐代陪葬女俑穿越千年、跨越大洋走进了洋小姐的深宫大宅,当她们双目凝望时,她们会聊些什么?

(注:现代唐三彩已作为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与唐代三彩的性质非同日而语)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古玩珍品唐三彩,千万不要摆放在家中!鉴赏即可,免犯大忌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一种盛行于唐朝的低温釉陶器。因其色泽多为黄、绿、白三色,而被人们习惯性称作“唐三彩”。

唐三彩的器皿较少,而马匹、家畜的数量占大多数,这些动物造型的器皿线条流畅而富有美感,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则最为珍贵。

唐三彩不仅表现出了唐代各种实际生活所应用的器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唐朝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学术价值。

但是,即便唐三彩如此珍贵,看起来也是极为赏心悦目。也请千万不要一时心动,就将唐三彩或仿唐三彩制品放置在家中,作为工艺品与家人、朋友一起赏玩。

因为唐三彩实际上是墓葬品。并非人们日常生活所用。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这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他们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风气下,唐三彩应运而生。在唐以前的陶瓷,人们崇尚的是较为清淡的色泽,只有单色釉。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才被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死后世界的高品质要求,陶器色彩的五彩绚烂,也侧面的反映出繁荣昌盛的大唐气象。

(分享历史故事。感谢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