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描写苏武的句子(描写苏武的句子)

描写苏武的句子(描写苏武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作文素材 | 十个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送给大家,助力高考语文

一材多用,事半功倍

写作文,没有人物素材怎么办?

有了人物素材却不会用,怎么办?

不知道人物和主题怎么融合?

没关系,我们只要吃透一个人物,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让你的作文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人物之一: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名言: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苏武》 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歌颂苏武的对联

1

一身浩然正气惊天地

满腔爱国忠心震古今

2

铮铮傲骨表心志

岁岁春秋垂青史

3

弃荣华舍富贵意志坚定

拒卫律别李陵信念执着

4

精忠之志,重于九鼎宝器

浩然之气,强于百万雄师

5

心怀汉 万里江山老 国家心中念

头悬剑 千顷荒野变 意志胸中坚

6

挥剑自刺,忘生死,但保节,大义凛然

卧起操持,处险地,唯念国,忠肝义胆

7

赴匈奴,求和平,遭连累,只身一人北海中,忠肝义胆坐卧不忘汉天子,愚忠否?

思汉土,盼家园,忧故都,孤苦伶仃十九载,淡名泊利宁死不屈暴单于,气节真!

作文中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

一、

十九载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

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

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充满气势,语言有力,主题突出)

二、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

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用一字生辉,具有写作个性,同时两面辨证)

三、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

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

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结构工整,主题鲜明,用语很美)

四、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

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

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

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不同侧面解读了苏武的精神,更具有立体性)

五、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

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渲染意境,四字短词,古典含蓄,十分具有共鸣力)

六、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反复强调,重章复沓,语言很有观赏性)

七、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

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长短互现,语言很有弹性)

八、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

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

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

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结尾很醒目,升华主题)

九、

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生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

牧羊,一件平凡的差事,却以它的坚持不懈见证了一种震撼;

旌节,一只轻飘的信物,却以它的顽强不屈升华了一颗崇高的生命树。

(意象罗列,分别阐述,更富有层次性)

十、

他仍站在那里,心中含着微笑,望着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向往着天堂。

因为他坚信: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会哗哗的解冻,那时他会再听见长安明朗的呼唤,看见家人灿烂的微笑,尽管那是招摇的梦;

因为他坚信:一切美好都诀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因为他坚信:汉匈和睦是天的意愿,是一首不老的诗,只要他坚守那方土地,坚守那颗玲珑的心。

风吹雪打,他的心胜似闲庭信步;仰天长啸,他的泪划过历史的脸庞……

(用了排比手法,主题更具说服力和气势,每句话都有画面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文素材 | 十个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送给大家,助力高考语文

一材多用,事半功倍

写作文,没有人物素材怎么办?

有了人物素材却不会用,怎么办?

不知道人物和主题怎么融合?

没关系,我们只要吃透一个人物,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让你的作文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人物之一: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名言: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苏武》 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歌颂苏武的对联

1

一身浩然正气惊天地

满腔爱国忠心震古今

2

铮铮傲骨表心志

岁岁春秋垂青史

3

弃荣华舍富贵意志坚定

拒卫律别李陵信念执着

4

精忠之志,重于九鼎宝器

浩然之气,强于百万雄师

5

心怀汉 万里江山老 国家心中念

头悬剑 千顷荒野变 意志胸中坚

6

挥剑自刺,忘生死,但保节,大义凛然

卧起操持,处险地,唯念国,忠肝义胆

7

赴匈奴,求和平,遭连累,只身一人北海中,忠肝义胆坐卧不忘汉天子,愚忠否?

思汉土,盼家园,忧故都,孤苦伶仃十九载,淡名泊利宁死不屈暴单于,气节真!

作文中描写苏武的精彩段落

一、

十九载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

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

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充满气势,语言有力,主题突出)

二、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

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用一字生辉,具有写作个性,同时两面辨证)

三、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

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

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结构工整,主题鲜明,用语很美)

四、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

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

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

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不同侧面解读了苏武的精神,更具有立体性)

五、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

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渲染意境,四字短词,古典含蓄,十分具有共鸣力)

六、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反复强调,重章复沓,语言很有观赏性)

七、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

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长短互现,语言很有弹性)

八、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

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

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

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结尾很醒目,升华主题)

九、

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生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

牧羊,一件平凡的差事,却以它的坚持不懈见证了一种震撼;

旌节,一只轻飘的信物,却以它的顽强不屈升华了一颗崇高的生命树。

(意象罗列,分别阐述,更富有层次性)

十、

他仍站在那里,心中含着微笑,望着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向往着天堂。

因为他坚信: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会哗哗的解冻,那时他会再听见长安明朗的呼唤,看见家人灿烂的微笑,尽管那是招摇的梦;

因为他坚信:一切美好都诀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总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因为他坚信:汉匈和睦是天的意愿,是一首不老的诗,只要他坚守那方土地,坚守那颗玲珑的心。

风吹雪打,他的心胜似闲庭信步;仰天长啸,他的泪划过历史的脸庞……

(用了排比手法,主题更具说服力和气势,每句话都有画面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汉使-苏武,点儿背狂魔,名句缔造者,贝加尔湖羊群的守护者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苏建为国立功,而与兄弟们一起被任用为郎,后来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兴高采烈地出使立功,被属下搅黄

天汉元年,且鞑侯单于刚刚即位,此时匈奴势力相对弱势,非常害怕汉朝袭击,于是单于说:“汉朝的皇帝是我的长辈。”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全部放还。汉武帝很高兴,心想“打了这么多年可算是打服了。”

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汉朝符节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赠送给单于许多财物,以报答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使汉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兼任使者属吏的常惠等人兴高采烈地取了匈奴。

本来这事很简单,因为这是对方提出的交换被俘使者,苏武一行人只要到了地方把人员一交换,再把人带回来,这白给的军功就算到手了。

但苏武的副手张胜不这么想,张胜延续了历代汉使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干就完了”的老传统,想着来都来了,自然要干票大的。张胜就伙同匈奴单于这边的两个人一起计划刺杀单于,想着提着单于脑袋回去领赏。

不出意外的他的谋划出意外了,他们的计划被内鬼告发,单于找出并杀死了那两个参与刺杀的匈奴内部的人,张胜的身份暂时还没有暴露。张胜看形势不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发展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涉到我。受到侮辱之后才死,将更加对不起国家。”于是便要自杀,张胜、常惠一起把他劝住。

缔造流传千古的名句

后来匈奴那边的人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要杀死汉朝使者。有个匈奴将军建议招降这些汉使,这样更能羞辱汉朝。单于便派汉军降将卫律来审问苏武。苏武在审问中坚持自己没有参与刺杀,并拒不投降,同时还说出了那段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言。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发配贝加尔湖放羊十九年

单于眼看招降不成,就把苏武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这期间陆续有很多人来劝降苏武,其中不乏李广的孙子李陵这样的名将,但苏武始终坚守作为汉使的气节,拒绝投降匈奴。

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经去世了,汉武帝也驾崩,汉武帝的儿子继任皇位,就是汉昭帝。

因巧合最终归汉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派人寻找苏武,一开始匈奴的单于说苏武已死,后来使者从当初一起被扣留的人那里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最终,在公元前81年,苏武最终回到了汉朝。

这30个关于秋的成语,原来都出自诗词

秋天,追逐一抹金黄,邂逅一捧温暖,珍藏一份遇见。

这一季,秋,清浅,安静。清了纸笺上的墨印,浅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安静的倚在时光深处,看花开叶落,流年转换。

如果有机会,我愿收藏所有跟秋有关的成语。

【暗送秋波】

来源: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金风玉露】

来源: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提起这个成语,大家肯定会想起一首耳熟能详的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秋风落叶】

来源:汉·桓宽《盐铁论·论功》:

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

若因秋霜而振落叶。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原意是秋风扫尽了落叶;现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秋风萧瑟】

来源:本词语出曹操《观沧海》,全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高气爽】

来源: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春去秋来】

来源:明·刘基《大堤曲》:

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时光流逝,又到了一年秋……

【桂子飘香】

来源:唐·宋之问《灵隐寺》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令人回味。

【春花秋月】

来源:南唐·李煜《虞美人》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都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美景。

【西风落叶】

来源: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冰壶秋月】

来源:元·刘因《饮仲诚辄瓢》诗:

酒中醒境染未识;冰壶秋月昆仑峰。

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

【华星秋月】

来源: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社燕秋鸿】

来源:宋·张先《西江月》词:

忆昔钱塘话别,十年社燕秋鸿。

今朝忽遇暮云东,坐对旗亭说梦。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真的是刚要见面却又要分别。

【春华秋实】

来源: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

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

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一切自有定数。

【寒蝉凄切】

来源: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或诗词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西风残照】

来源:唐·李白《忆秦娥》词: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多的是物是人非的景象。

【秋月春风】

来源: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岁月的美好,在于它的必然流逝。

【秋高马肥】

来源: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臣恐秋高马肥,

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望穿秋水】

来源:王实甫《西厢记》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秋水:秋天的水明净清亮,常比喻人的眼睛。形容殷切盼望。

【春生秋杀】

来源:唐·白居易《贺杀贼表》:

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

君临八表,子育群生,

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万古千秋】

来源:沈佺期《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秋:年。指年代极久。

【红衰翠减】

来源: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红花衰败,绿叶减少。春尽花残,初秋百花凋谢。

【秋高气肃】

来源:张抡《醉落魄·咏秋》

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秋月寒江】

来源: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

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春兰秋菊】

来源:《楚辞·九歌·礼魂》: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唐·石贯《和主司王起》:“绛帐表衿同日贵;春兰秋菊异时荣。”

春兰秋菊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临去秋波】

来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春蛙秋蝉】

来源:晋·杨泉《物理论》:

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

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一日三秋】

来源:《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各有千秋】

来源:汉·李陵《与苏武三首》: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橙黄桔绿】

来源:宋·苏轼《赠刘景文》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秋天宜人的景色真不该错过呢。

【多事之秋】

来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扬子县令》

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事:指战争灾异之事。秋:年,指时期。指事变很多的时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