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东林是什么意思 东林寺算命

东林是什么意思 东林寺算命

本文目录一览:

你早晚会明白:有些爱情和婚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感情的事,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情烦恼。有些人为了爱情而烦恼,有些人为了婚姻而烦恼。有些人爱而不得而烦恼,有些人因为纠结离婚而烦恼。但不管是哪种烦恼,都逃不过一点,那就是:自寻烦恼。

因为感情而滋生的烦恼,虽然说可能是外因导致的,虽然说可能是你的另一半导致的,但是归根结底烦恼的人是你,这个关键点要能认识到。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个重点,一味地为情所困,要么黯然神伤,要么满腹怨恨,总想着对方如何如何,总想着如何对付对方,却从来不考虑自己,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感情中的烦恼,有些适合化解,而有些只适合丢掉。明明需要丢掉的烦恼,你非揪着不放却又不知如何去对待,那不是自寻烦恼是什么。爱不到的人,就放手;不爱你的人,就离开他,切记不要迷失自己。

有很多读者留言诉说感情方面的烦恼,都是因为迷失自己导致的。感情的事,你要始终记得你当事人的身份,你可以选择进退,也可以选择去留,认清自己的身份,你才能摆脱为情所困。

下面这两个读者的烦恼,虽然不是同一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爱情的,一个是关于婚姻的,但是烦恼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来分别看一下他们的故事。

故事一:“我总会想他,但不敢联系他!”

东林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或许像我这个年纪的女孩,来问您情感问题的可能不太多吧!

我在高三时,喜欢上一个男孩,他比我高两届,我高中,他大学。他给我补过课,而且很重视我,对我也很好,经常鼓励我。我们俩还有共同的爱好和梦想,所以聊得更多,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吧!

他活泼开朗,积极上进,勤劳肯干,这些优点慢慢吸引着我,我对他渐渐有了感觉。我以他的大学为目标,他也说过他会等我考上他的学校,可事实是,虽然高三时我拼命学习,但还是在高考的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在升学宴的前几天,我邀请了他,但是他没有理我,不知道因为什么。就这样,我们失去了联系。

现在的情况是,他大学,我也大学,我时不时会想起他,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找到属于他的小幸福。我也无数次想过争取一下,但一想到他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了他的前程和幸福,我就只好把这份感情压抑在心里。

我知道该放下这份感情,我的学校也有很多男生追求我,但是要么不认真,要么不尊重我。每当在最脆弱的时候,我都会想他,但是不敢联系他。他要备战考研,我如果在这时候打扰他,会对他一辈子产生影响,难道感情真的不是说忘就忘的吗?

故事二:“离婚才是最好的选择!”

东林老师,我结婚10年了,现在只想离婚,想给他沉重的打击。

结婚时他什么都没有,我就觉得对我好,所以嫁给了他。后来的日子里,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叫渣男了。他动不动就和我争吵,摔东西,以前买房时我出钱出力,和他捱到现在,可现在他却说,“你的付出关我什么事!”

唉!我父母当时也帮我很多,他竟然还在我面前骂我父母,说以后不会去探望我父母和我娘家的亲戚了。平时吵架总是辱骂我,不给我钱,还说开支我的生活费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还骂我没有教养,都这样了还厚着脸皮哄我要性。

我知道已经没有意义了,离婚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我只存一点钱,想再忍一下就准备提离婚。 东林老师,我想知道,这样的人我应该怎么治他?怎么还击他?感觉他就是在我身上的一毒瘤,不除不痛快。

东林夕亭情感建议:

故事一当中的那个姑娘,她所纠结的感情问题,是青春期常见的情殇。像她这个年纪给我留言的不少,有些甚至是高中生。他们的状态都类似,都处于对感情一知半解的状态,问题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眼界心界还没打开,不懂得如何做取舍。

就文中那个姑娘而言,想对她说,“等你以后工作了,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之中,你就会发现,你现在所纠结的这些问题不是什么非纠结不可的问题。你现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幻想,是在猜感情。这样的话,你猜再长时间也没用,盲目等待也不是办法。

你说你知道应该放下,但你给我留言了,就说明你没有做到,说明还在惦记,它还是你的心病。你所顾虑的会耽误他考研啊什么的,其实,没必要想太多,因为你们之间可以说八字还没一撇呢!这种单恋或者说是暗恋的状态,若想不受其所困,那就挑明了联系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没付出行动,就总是会提心吊胆。但是,感情的事,有时候需要主动迈出那一步,你掀开了帘幕,才会知道帘幕背后是什么。你不跟他说,你就不会知道他的想法,你所猜测的未必就是他的想法。

这种事,你要么直接放手,要么就去跟他说,有个确定的结果,你才不会继续在这里猜测。对当下的你来说,可能觉得这是个很大的抉择。实际上,这只是你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要学会主动去验证事情的结果,因为以后的人生路上还需要面对很多类似的抉择,趁这个机会试验一下也不错。”

​故事二中的那个读者,那句“结婚时他什么都没有,我就觉得对我好,所以嫁给了他”,其实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现在的结果。倒不是说所有一无所有的男人都是坏人,但有些人就是穷凶极恶,不懂得珍惜别人对他的好,接受时理所当然,但是说翻脸就翻脸。

想对这个读者说,“现在的结果验证了你嫁错了人,这一点你已经认识到了。前两天你留言过,我还没来得及回复你,你今天又留言一次,能感觉到你受够了,想离婚的心情也很迫切。但需要提醒你的是,你若确定了想离婚,那就重点去关注如何顺利离婚就好,报复他,没有意义,那只会徒增烦恼,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我知道你有很多怨恨,不甘心,不服气,但是,事已至此,顺利离婚才是你应该做的。对这种男人的报复和惩罚,就是离开他,他损失了你,就是对他的报复,没必要把事情演变成互相伤害。现在你肚里的怨气已经有点让你迷失了,你要多考虑自己,而不是再关注怎样对他。”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上面这两个读者遇到的问题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有些爱情和婚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前面一个知道应该放手却没放手,结果一直在胡思乱想。后面一个知道该离婚却还在拖泥带水,那只会让你越来越气,越来越恨。

她们所存在的共同问题都是迷失了自己,虽然思考纠结的是关于自己的东西,但是都没有为自己着想,没有对自己负责。前面我们说了,有些烦恼适合化解,而有些烦恼,只适合丢掉。她们的烦恼,都是只适合直接丢掉的烦恼,你非要揪着不放,那就会一直烦恼,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你整天因为这些事而痛苦,对得起自己吗?既然你能认识到怎样做是对的,那就去做,别犹豫!(文/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有些男人,注定一辈子活在前妻的阴影中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昨天写了一个离婚女人再婚的故事,她和一个离婚男人再婚了,但是最后却被男人的前妻拆散,她说她明白了“有些夫妻注定会一辈子纠缠不清”的道理。

有读者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东林老师,我看了您写的那个离婚男人再婚后与前妻复婚的故事,感同身受,不过我没有文中那个二婚妻子的自卑,也很慎重。他离婚5年我才识他,但认识半年后,他前妻知道我们在一起了,用过的手段比那篇文章里的那个前妻更狠毒:

她雇算命先生威胁警告我,雇人冒充我前夫打电话伪装对我旧情不断,跑我单位诬蔑我拆散了她的家庭,发了半年的辱骂信息,疯疯癫癫地到他办公室拍桌子谈判,把他们女儿关在卫生间砸门逼他女儿打电话,拿女儿性命威胁等等。

即使挺过这一切,交往了三年才慎重结婚,他前妻也又找了新的同居男友。但后来他前妻与新男友散伙后又换了一种策略,拿女儿打亲情牌,对我骚扰不断,对他天天,最终我忍无可忍,放手成全了他们。很想说,能在一起纠缠苟且的才是一路人。”

经历这种婚姻的女人,不止昨天那个读者和上面这个读者两个人,有些夫妻虽然离婚了,但依旧会纠缠不清,和这样的男人结婚,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活在前妻的阴影中,前妻不会轻易放手,所以他这辈子都逃不过前妻的魔爪。

上面这个读者的经历比昨天那个读者的经历更惨,遇到的男人也比昨天那个读者遇到的男人更渣更懦弱。已经和前妻离婚五年了,而且和这个读者一起挺过了一切,交往了三年,都已经结婚了,却连和前妻划清界限都做不到,这样的男人只能远离,他和前妻才是“天生一对”,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有人可能会站在那个男人的前妻角度说他前妻有资格这样做,呵呵,这种事,但凡离婚了,就没有资格再束缚对方。只能说,这样的两个人,一旦开始了,哪怕中间经历了离婚,也注定会纠缠不清,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实,简单对比一下这个读者和那个男人的前妻,不难发现她们的区别:这个读者也有前妻的身份,但是她却没有去骚扰前夫。从她这对个经历的反感程度来看,她是个很正派的人,懂得尊重别人,不像那个男人的前妻一样情商太低。

这样的案例,我接触过很多,包括那个男人的前妻那种人,我也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前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你跟谁结婚,我都会拆散你们!”

我曾经所在的一家公司中有个叫小蝶的同事,她具体有没有精神症,我不知道,反正据我观察,她总是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

在同事阿树进公司之前,小蝶所表现出的是那种整天叽叽喳喳的状态,那种状态不是大大咧咧,不是爽快,不是性格开朗,而是一种肤浅的喧闹,可以说是个总是制造噪音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都很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或许是因为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所以当阿树进公司之后,她说她对阿树一见钟情,就每天都缠着他。

阿树最初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拒绝和反感,但是经不住她一直死缠烂打,于是,就举手投降了。可以说,从此之后,他们注定一辈子会纠缠不休。

他们刚恋爱没多久就已经问题重重了,私下里不知道他们怎么闹的,光是在公司就总是看到小蝶在发飙。她总是一会儿哭一会笑,完全不把公司当公共场合,一会儿数落阿树,一会儿又低声下气乞求原谅,总是表现出这种阴晴不定的状态,完全就是个精神不稳定的患者。

他们之间闹过很多次分手,但最终都没有分掉,因为小蝶就吃定了阿树,无论如何就是不分手。阿树在精神上是完全被她绑架了,不难想象,他们闹分手时,肯定少不了要死要活的威胁。

这样的两个人,其他人是都不看好的,但是他们却结婚了,当然也是小蝶的主意,阿树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

他们恋爱时都那个样子,结婚后怎么可能变好。结婚不到半年,两个人就开始闹离婚,依旧是经常在公司闹。

但这一次和之前闹分手不一样,小蝶竟然同意了离婚,而且装出一副很大方的样子接受了。本来大家都以为他们俩的事会从此告终,但是,小蝶在离婚时说的那句话,注定了他们还会继续纠缠不清。她说,“你跟我离婚后不准再婚,不然你跟谁结婚,我都会拆散你们。”

这就难怪她会同意离婚了,她不允许阿树再婚,这根本就和不离婚没区别。

他们离婚后,阿树离开了公司,他怎么样了我们暂且不提,单说继续留在公司的小蝶。她不光会跟大家分享阿树离婚后的一举一动,而且总是打电话骚扰他,有时候找不到阿树,她会通过各种办法四处打听。

一年之后,听说阿树再婚了,小蝶就坐不住了,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个男人的前妻一样,开始想办法拆散阿树再婚的婚姻了。光是听她在公司打电话威胁以及寄一些乱七八糟的快递,就有很多次。不在公司的时候,她用了什么手段其实也不难猜,反正不管是做什么,她的目的就是拆散阿树的婚姻。

阿树到公司来找过她,阿树的再婚妻子也来公司找过她,但是,这反而更加让她忘乎所以,她觉得她的手段见效了,那之后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的结果如她所愿,她拆散了阿树的婚姻,然后又开始阴晴不定,一会儿审问阿树,一会儿乞求复婚。

有人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阿树这种男人就不能快刀斩乱麻?只能说,人和人不一样,这个世界上有小蝶这种人,也有阿树这种人,一个就是揪着不放,一个就是不敢不从,这样的两个人一旦纠缠在一起,很难在撇得清。

​东林夕亭情感建议:

虽然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是小蝶那种女人,虽然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阿树那种男人,但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因为你可能对自己了解地还不够,如果现在你不好好反思自己,不懂得去避免上面那种问题的出现,可能下一个跟一个人纠缠不清的人就是你。

阿树这个人我也观察过,他和小蝶在一起之前不是那种会因为一个女人软弱透顶的人,但是因为遇到了小蝶这种女人,他完全被支配了,关键是从精神上被支配了,所以,如果小蝶不放手的话,他很难逃出她的魔爪。

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阿树不够狠,这是一方面。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有些人的某个神经一旦崩断,就很难再连接上。阿树那根“狠”的神经早就被小蝶给绞断了,他狠不起来,所以只能被支配。

他们两个的心理问题不是无药可治,但是这种事怎么讲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们愿意纠缠在一起,那就让他们纠缠去吧!反正,其他人要懂得引以为戒就行,不然掉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你的这辈子真的就废了。(文/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东林党”“东林”之名从何而来?

明代末期,党事纷乱,政治已到极点,士大夫分邪正两派,互相攻击,宦官魏忠贤又与邪派勾结,合力迫害比较正直的朝臣。万历三十二年无锡籍大臣顾宪成被革职回乡,修宋朝学者杨时(号龟山先生)所建的东林书院,聚会失官归隐的一些大臣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讲授程朱道学。

  

  一时政治上不得志的士大夫等皆进书院听讲。书院除诵习古书外,兼议论时政、批评人物,一时成为全国舆论中心,在朝的一部分正派官员,也与东林通声气,依靠舆论力量对抗。在朝的邪派官员则以“东林”二字为犯罪的代名词,给政敌加上东林名号,便可惜题攻击。虽然朝廷中有些人并不承认自己是东林党人。但有些人却要求挂名于东林党自以为荣,这种党争攻击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政治集团大多是无锡人,他们活动的区域一般也在无锡附近,为何人们不像称他们的政敌浙党、宣党、昆党等一样,称他们为锡党,而称他们为“东林党”呢?

  

  从最简单的解释来看,这是由于他们聚众讲学的书院之名“东林”而形成的,东林书院,旧址在“锡邑城东隅弓河之上”(今无锡市苏家弄3 号),相传称为“东林精舍”。宋杨时寓居无锡的讲学处,后曾一度废为僧庵。明万历年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赞助下,罢官归里的顾宪成、顾允成等人在废址上重建书院,仍以“东林”名之,从此东林“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一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东林”之名大着,传闻中外。那么,原先建造书院的南宋学者杨时,为何用“东林”二字来命名其讲舍呢?有学者考查过宋代以前的所有无锡城乡的地名,均无“东林”之名。那么“东林”之名从何而来?还必须以题名者杨时本身的经历和思想言行方面去寻求答案。杨时早年中进士,因敬羡程颢、程颐的学问人品,“调官不赴”,专程以师礼见“两程”、“程门立雪”之后,“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当金兵大举南侵之际,他极力主张反对投降、主张加强边防,并提出收复失地要以“收复人心为先”的建议。然而执掌朝政的蔡京、童贯之流却置之不理,救国无门,所以他屡次“乞归林泉”。这期间,他曾游庐山东林寺,追怀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名僧慧远,道士陆修静等人谈儒论经的雅事。并留有《东林道上闲步》诗三首。清代初年,有人就根据这些猜测“先生或爱庐山东林之胜而移名吾邑讲学处,亦未可知”。这种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上,常有一些文人学士,因留恋或向往某处名胜古迹而将其美名移至他处,北宋苏舜钦被谗遭贬后,居苏州,买水石筑亭造园,因慕湖南沧南之水可濯缨灌足,故名之日:“沧浪亭”。苏东坡客宜兴丁山,颇爱此处山水,欲买田种桔,在此定居,但又怀念家乡四川,故名这里的山为“蜀山”。有学者认为,杨时所以要“移名”与苏舜钦、苏东坡有所不同,并非单纯出于“爱庐山东林之胜”,更主要是执意继承和发扬白莲社之风。位于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六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白莲杜,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国内外许多名僧来此求经拜佛。唐时极盛,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也来该寺,后与该寺和尚智恩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租。慧远创立的“净土宗”的主要教义认为世俗众生居住的世界为所谓“秽土”、“秽国”,而佛居住的地方为“净刹”、“净界”、“净国”。因而他邀僧俗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杨时先生起名自己的书舍为“东林”,也就有它特殊的含义。

  

  杨时先生的这种志向和意图,后来也被东林党人所继承,他们不但修复了东林书院,还建造杨时祠堂——“道南词”(取意于程颐目送杨时南归时所说“吾道南矣”之语),聚朝野之臣、林下之士讲学于其间,仿庐山东林寺,庄严肃穆,溪云庭月、景色幽美,追慕古贤、聊舒胸臆、远思悠悠;抨

  

  击时弊,慷慨陈词,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的势力——阉党抗衡,力讦他们的秽状劣迹。“进则正言直谏于朝,退则明善淑人于野;丹心矢谒于少壮,素节不改于暮龄”。天启五年,魏忠贤矫诏杀死了顾命大臣杨涟、左光斗以及魏大中等东林党人,又毁了复兴20余年的东林书院。为复建东林书院而竭尽全力的高攀龙来到那儿,他明知自己即将遭害,仍然书写下了成为千古绝唱的《过东林废院》诗,其中一首云:“蕞尔东林万古心,道南祠畔白云深。纵令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这也清楚他说明了“东林”

  

  两字被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承名后,又有了新的更进一层的含义,他们以林比书院,以木喻党人,坚信东林党人伐不尽,正义之气世间永存。

理学基本问题:从“人与宇宙”的关系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理学基本问题,前贤已有许多精彩论述。例如牟宗三从道德形上学层面出发,提出理学核心议题是探讨道德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亦即心体与性体的问题。此说深有所见,对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大有助益;然而亦有所蔽,在处理经史问题上有所不见。本文尝试从人与宇宙的关系出发,重新讨论理学基本问题,希望能有所补充。概言之,人与宇宙的关系大致上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天地的维度与三代的维度——亦即心性与经史,构成了宋明理学核心内涵。这一思路在讨论宋元明清思想的延续性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人与宇宙:天地的维度与三代的维度

宋明理学的特质是从宇宙秩序的层面定位人,进而重新诠释三代礼乐,而“生意”论则是其理论基石所在。众所周知,以生意论仁是宋明理学家的发明。作为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生意是天地万物都具有的活泼生命力,天地宇宙是以生意周流交感的有情世界。不同的事物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代表着天地万物都为生意所贯通而成为一体,此即“人与天地一物也”。这表明在宋明理学中,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造了一个天地共同体。而归根结底,“生意”实际上是对人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内在关联的一种形上学表述,而不仅仅是一种寄情于物的诗意体验。“仁”由此具备了宇宙论的意义: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内在关联,就是天地共同体秩序与和谐的基石。仁所指涉的生意之内在关联,可从存在与心性两个层面作出辨析。从存在的意义上看,内在关联指个体之间的关联是基于本性的互相激发、互相成就,这使得个体通过契入天地共同体秩序从有限融汇入无限,获得普遍性、公共性的意义。从心性的意义上看,有限个体获得普遍性的方式,彰显了生命所从出的更为广大的秩序,指示出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更高层次内涵,生命的转化与修养得以可能。

从中国经史传统的角度看,理学的上述特质具有特殊意义。先秦以来的儒学传统向来主张以周礼为代表的三代文明广施教化,以文德润身。周礼代表了三代文明的历史高度,个体的生命被三代文明所浸润与塑造;生命在获得历史与文明的维度的同时,亦展现了礼乐文明的政教理想。儒家的政教理想可归结为“天下为公”,按郑玄的注解“公犹共也”,“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不为一家私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在周代宗法封建制创立后,特别是经由孔子“述而不作”之后,正如张志强提出的,“公天下”原则被提炼为在仁与礼统摄下“通过差异的协调,而非差异的取消,来实现和维持共同体的存续与繁荣”。“公天下”所代表的“三代之治”历来是儒家政治实践的目标所在。作为北宋以来“回向三代之治”政治思潮的产物,宋明理学以其独特的思路达致目标。而这一思路的历史根源,主要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变化,礼乐无法再起到塑造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是三代文明尤其是周代封建宗法的产物,自秦代废除封建、推行郡县制以后,古代社会一直面临如何损益以及施行周礼的问题。欧阳修等人所著《新唐书·礼乐志》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治出于一是指以礼导民、治教合一;治出于二则是指治教分离,官府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治,轻礼乐教化。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礼制止用于郊庙朝廷,皆有司之事”。此即现代历史学家刘咸炘所说的礼“不周于人伦、不通乎俗变”,失去了教化、引导民众生活的功能。陈寅恪援引清人沈垚的说法指出,“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在他看来,礼乐源于封建(贵族)制,从汉代至唐代的中国社会去古未远,尚保留有封建宗法因素,礼制与时代脱节的情况没有后来的宋明时代严重;宋明时代是“士大夫皆出草野”的平民化社会,时人对礼制的理解已经难以“与古相似”了。对于上述状况,朱子曾提出将礼乐从封建制中分离出来,进而在郡县制的历史现实中思考礼乐重建的问题。笔者的前期研究指出,这是朱子以性理为礼乐重建运动奠基所带来的思想效果,也是理学区别于其他同时代思潮的特质所在。所谓以性理为礼乐重建运动奠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宋明理学从宇宙秩序的层面定位人,进而重新诠释三代礼乐。这种对于人与宇宙关系的新定位,建立了工夫修养得以可能的前提,亦是三代礼乐得以更新并实现于当下的前提。

理学政教实践的内在张力

理学家的“生意”论,其本质是对作为自然的“人心情理”之形上学表述。一方面,“人心情理”具有天地共同体的宇宙论意义,这就使得平民化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直接面对宇宙秩序,得以在宇宙秩序的层面安顿生命、重建美好的公共社会。另一方面,以“人心情理”为基础,理学视为三代道统的十六字心法与“道心人心之辨”得以上下其讲:往上讲,通向超越的性理形上学建构;往下讲,通向情感的互通、人心的互相映发照顾而建构起来的伦理社会。如此,既能应对佛老形上学的挑战,亦能解决平民化社会“一盘散沙”的政教秩序建构问题。换言之,经由人人同禀于天的性理之奠基,三代礼乐从封建制中分离出来,礼乐重建的主体从贵族阶层转移到平民群体。从由上而下的为政者损益制度颁行天下,转变为民间社会各遂其性(自治)的个体道德完善与群体伦理共同体建构。这也说明,宋明理学心性之学本来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原理,一种充分适应平民化时代社会政治条件的新原理。在这一意义上,理学形上学在古典文教系统中本来就具备最根源的政教意义。这是朱子指出的,直到二程的出场才说得透的“理”(《朱子语类》卷129),它为解决时代政治难题、回向三代之治奠定了基石。

正是基于“生意”形上学的建立,作为天地共同体之秩序与和谐的礼乐被置于人性自然的基础上,宋明理学开启了新的儒学实践视野:礼乐是人性中的公共性内涵之开展;而生命的修养,亦成为奠定和谐有序天地共同体的枢纽和通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修养是在两个维度上开展的:一个是天地的维度,一个是三代文明的维度。本来在理学的诠释机制中,其理论特质是将作为天地维度的形上学与作为三代文明维度的社会政治建制作出一体化处理,个体生命的修养便成为激活礼乐制度并转化世界的动力之源。从宋明理学发展过程来看,这两个维度贯穿于宋明理学理论体系之中,构成理学基本问题,进而在理学发展过程中成为推动理学思想衍化的内在张力。因为天地维度的修养,可以在个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义上进行;而三代文明维度的修养,则是具有客观化与公共建制意义的内涵。宋明理学内部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化,正是两者构成的内在张力所推动的。明初陈白沙困惑于“心与理未有凑泊吻合处”,青年王阳明“亭前格竹”的思想史事件,均以这一张力为背景。晚明阳明后学的过度伦理化、过度宗教化问题,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

东林学派顾允成指出:“吾叹夫今之讲学者,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在缙绅只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只传食诸侯一句。”顾允成谈及的讲学者,主要是指中晚明时代的阳明后学群体。他描述的显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思想史问题:阳明后学群体所研习的性命思想有过度伦理化、过度宗教化之嫌,其表现是对政治事务漠不关心,遑论经世致用。清初黄宗羲主张“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正是针对晚明阳明学流弊而提出的解决方案。黄宗羲建构了融汇文与道、经史与性命、道德与事功的“新心学”,对于阳明学乃至宋明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正如汪晖所指出,黄宗羲思想的意义表现在把三代之礼治从理学大厦的内部召唤到外部,从零散的制度批评转化为理论的基本结构,从而完成了理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从晚明清初以来黄宗羲—章学诚一系浙东学派的发展来看,它亦构成了理学在清代发展的一条隐秘线索。

(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