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长垣风水大师 长垣风水最好的大师

长垣风水大师 长垣风水最好的大师

本文目录一览:

师鸿光作品丨为何长垣城南多古墓

在长垣城南约四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众多明清古墓,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明兵部尚书李化龙父子之墓、明吏部尚书王永光之墓、明甘肃巡抚郜永春之墓和明河北巡抚成逊之墓。近期,随着王永光家族古墓群的发掘,“城南明清古墓群”立即引起了市内外众多人士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明清古墓群”集中于长垣城南,而不是其它地方呢?这是人们一直困惑的不解之谜。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长垣明朝尚书文化”,经过查阅各种史料及多次实地考察,终于揭开了长垣“城南明清古墓群”之谜。究其原因,大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城南为古蒲龙脉所在

在古代传统堪舆学中,将“龙脉”视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古代“风水术”首推的“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

古时,自城西北隅的青岗集至城东南隅的郑堤村,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巍巍长堤,中间经邢固堤、小务口、柴堤、单堤、张堤、乔堤、傅堤等村,堤高三丈,宽一丈,巍峨壮观,曲折婉转,犹如一条长龙,缭绕在城之南。依堪舆学而论,实为古蒲之龙脉也。长堤从单堤村始,向东南呈弧形弯曲,将乔堤、傅堤、木掀店、邵寨等村庄环抱于中。此片沃土高旷平坦,土质上乘,藏风聚气,为极佳的风水宝地。

城南为古蒲文脉所在

长垣“四致八景”中的蘧公祠,位于邵寨村东南。该村古称“蘧公集”。这里是春秋先贤、卫国名大夫蘧伯玉的祠堂。蘧伯玉品德高尚,仁而有方。他的“君子之风”,影响着一代代长垣人。受“蘧公文化”的浸润,长垣历史上诵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人物。蘧公祠是长垣文人学士心目中“圣地”,是公认的古蒲文化之脉。据郜永春《重修蘧伯玉祠记》:“……盖祠前于余之庐仅数百步,余之少而习举子业其中者也,称至近矣。……”隆庆二年,郜永春还邀约成逊、段锦三人一起在蘧公祠完成了《皇明三儒言行要录》的编撰,之后刻印出版发行,它是一部长垣市流传至今最早的个人文献著作。

古墓群的“坐标”原点为蘧公祠

蘧公祠位于整个古墓区西南端,依“九宫八卦”为“坤”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喻蘧伯玉君子之德源远流长,泽被后世。无论是李化龙墓,还是王永光、郜永春、成逊之墓,均趋向西南方,以示对蘧公(伯玉)的敬慕。

古墓群中各墓的具体方位

李化龙墓位于李坟村,居“震三宫”,为整个古墓群之东方,为“东方青龙”之位,寓意为“飞龙在天”,国之栋梁。

郜永春墓位于乔堤村,居东北方,为“艮八宫”,“生门”之位,寓意生生不息。

成逊墓位于金寨村,居正南方。

王永光墓位于木掀店村,居“离宫”,寓意为光明正大。同时又处于李坟、邵寨的连线上,又居“景门”,颇有深意。

据说崔景荣墓地曾定位于墓群西北方向,居“乾六宫”,为“开门”。后来,不知何因,崔景荣埋葬在了苗寨镇东于林村。

那么,长垣“城南明清古墓群”最初是谁“钦定”的呢?

首先,“钦定”这块风水宝地的为郜永春,继而才是王永光、李化龙、成逊……等。

据明申时行《赐闲堂集》“赠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郜公暨配封太孺人邵氏合葬墓志铭”记载:“……先是,赠公祔葬祖茔之次。及是,卜城南大乌村(今乔堤村)之阳,启赠公以合太孺人而窆焉。时万历壬午十二月十八日也。……”点明具体时间是万历十年(1582年),时年郜永春整五十岁,李化龙还不到三十岁。就是说,此时,郜永春已“卜城南大坞村(今乔堤村)之阳”为父郜壬迁葬墓地。郜永春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字子元,号仰蘧。他一生以蘧伯玉为榜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卷而怀之”;他刚正不阿,曾三次辞官回乡。在归乡隐居期间,修复古迹,撰写诗文,有力的推动了古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被誉为古蒲文化的擎旗手。他习风水,擅医术,闻名方圆百里。

王永光到了万历二十年方考取进士,他科第考选的是《易经》,对《易经》尤为精通。同时,王永光还熟知堪舆学和奇门遁甲,能预知“前生后世”。王永光在仕途上五起五落,其中,在万历三十六年出任浙江巡抚时,因卷入“党争”,引疾归乡十年之久。恰恰是万历三十六年,郜永春正在家安度晚年。当时王永光47岁,郜永春76岁。于是,同时隐退在家的两位“易学”高手,便一拍即合,再次“钦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后来,也得到了李化龙和崔景荣、成逊等的认可。

在明朝万历年间,郜永春、李化龙、崔景荣、王永光不但同朝奉君,而且还是最亲密的“乡党”。他们相互提携、荣辱与共。并且彼此之间相互联姻。如:李化龙次子李不盈娶王永光之女;李化龙三子李不骄娶王永光之女;李化龙长女配崔景荣子为妻;王永光第四子娶李化龙兄李云龙女;崔景荣之子娶李化龙女;王永光次子娶崔景荣女为妻;郜永春长子娶崔景荣女;郜永春嫡孙娶王永光孙女;成逊的堂兄弟成迈娶郜永春的女儿为妻;成逊的侄子其杰娶李化龙次女,另一侄子其功娶王永光次女。

由此可见,由郜永春、王永光“钦定”的这块墓地区,这些高官们相互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何况墓穴的位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也正是他们前后墓葬于此,最终才形成了如此规模巨大的长垣市“城南明清古墓群”,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它是长垣市一项不可多得的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或将为长垣市的文旅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长垣城南这片热土,埋葬着明朝时期的两位尚书,两位巡抚,他们的在天之灵,一直呵护着长垣的平安。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使古蒲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让长垣的明天更加美好!

(来源:厨娘的诗和远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