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荣氏家族风水朝山图 家风水位置示意图

荣氏家族风水朝山图 家风水位置示意图

本文目录一览:

《闲谝宝鸡》之九:闲谝眉县 | 作者:邹新社

闲谝眉县

(2020年6月7日)

■邹新社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除了家乡扶风,就是眉县。老家人爱听戏,自然而然,孩童时代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价值观的形成也源于听戏。母亲尤其喜欢听眉户《梁秋燕》,那浓浓的乡音、欢快的节奏,让人百听不厌。大学毕业挣工资后,我给母亲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梁秋燕》磁带。秦腔《法门寺》让我知道眉坞县令赵廉很糊涂,民女宋巧姣有心智,每次步行到法门寺,都要摸一下跪石上面的窝窝。我也惊叹于拾玉镯之旦角功夫,从内心喜欢上了秦腔。我从奶奶的闲谈中知道,翻过禹河(渭河),就是南山(太白山),山顶终年积雪,山下有温泉,皇帝到那里都洗过澡。于是,我便对遥远的南山甚是憧憬。

步入社会后,我慢慢知道了先秦大将白起、三国蜀汉名臣、唐代医学家王焘、宋代理学家张载、共和国上将李达,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都是眉县人;眉县发现的青铜器并不比扶风、岐山少;眉县的猕猴桃风靡全国,成了媳妇、姑娘们的最爱。但我近距离感受眉县始于2010年登太白山。

随着对眉县不断地认知,越来越钦佩眉县。从地理位置上讲,眉县的的确确是宝鸡的白菜心心,“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秦岭渭河的好山好水被眉县占尽。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所在地,太白山横跨太白县、眉县、周至三县,在眉县境内面积最小,但主峰在眉县,汤峪、红河谷是风景最秀丽的两条峪。渭河在宝鸡境内流经渭滨、金台、陈仓、岐山、眉县、扶风等6个县区,在眉县段最长,支流最多,大的一级支流有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等。

眉县自古移民多,人们融合、创新、经营意识强,是宝鸡的“犹太人”,是一方能干事成事的热土。历代眉县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商贸发达,名优特产甚多,民富县强,执政者只要敢搭台子,眉县人肯定把戏就唱圆活了,史上也留下许多引以自豪的美谈,因而眉县是宝鸡发展最有活力的县区之一,正如一位诗人赞叹眉县:“这一方水土实在是一处风水宝地,种粮粮香,栽果果甜,养牲牲灵,酿酒酒醇,经商商旺,建厂厂隆,行医医名,办学学兴,习武武功,演文文盛。”

眉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考古发现有32处仰韶及龙山文化遗址。历史上的眉县最早隶属于古申国。古申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商周时期势力强大,以至于周王室有意与之联姻,成为周王室舅族。周宣王为抵御日益强大的楚国,封申伯于谢(今河南信阳),《诗经·大雅·崧高》叙述的就是这一事件。“申伯信迈,王饯于郿”,是“郿”字见于典籍的最早记载。也说明郿地早在周王朝以前就已形成城郭。秦孝公时正式设立县,曾有过武功、邰县、郿县、荣县、汉光县、新光县、安汉县、郿城县、平阳县、美阳县、周城县、渭滨县、凤泉县、温汤县、柿林县、周至县、眉县等县名,是宝鸡市历史上拥有县名最多的县,这也说明,此地是一个有活力的地方,是一块不断改革变化的热土。

1964年9月,国务院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后,陕西省对14个生僻地名做了更改,将“郿县”改为“眉县”。“郿”字从象形或是会意角度理解,都是一张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表情丰富的脸庞。眉县曾是东汉权臣董卓的食邑,董卓在眉地筑有“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则足以毕老”的眉坞城,还在眉县与长安之间修了一条高速公路——眉坞岭,秦腔戏《法门寺降香》又附会了一个“眉坞县”,于是许多人便以为眉坞是眉县的别称,“眉县古称眉坞”以讹传讹,几乎真假莫辨。其实,历史上的眉县从来没有被称作“眉坞”。

最能代表眉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莫过于马家镇杨家村(现合并到常兴镇)出土文物了。杨家村地处眉县县城北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1955年、1972年、1985年、2003年,4次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均在我国考古界、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2003年1月19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27件,均有铭文,总计4022字,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同年3月9日,27件宝贝在中华世纪坛展出。2004年7月2日,原中央总书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宝后,留下“青铜器之乡”的墨宝。

这27件宝贝,以逨盘和四十三年逨鼎最为耀眼。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比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西周断代标准器史墙盘还多89个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的,完整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祖先在西周时期的贡献,以及从周文王到周宣王共12代世系及政绩,被称之为“中华第一盘”。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录着周宣王对监察官“单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的故事:“你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贪图享受而放纵自己;你是监察官,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百姓;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单逨,我今日对你所说的话,你要时刻铭记在心,切勿辜负我对你的信任。”单逨在逨鼎中铸刻下了天子册封的全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四十三年逨鼎记述的是中国特色监察制度之滥觞,展示了中国先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这27件宝贝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一展厅展出。1983年11月,在杨家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了数百件陶器、骨器,其中7件1套的陶罐、陶杯被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酒具,这一鉴定结果把我国酿酒历史提前了1000年,追溯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杨家村是名副其实的藏宝村,本来可以像杨家将一样“满门忠烈”,成为共和国有名的“献宝村”,却因一名利欲熏心的村民私藏5件编钟,且贩卖到美国,玷污了杨家村美名。

杨家村自古就有人类文明踪迹,位于西周国都周原与斜峪关的中间,北距周原30华里,南渡过渭河,距斜峪关20华里,是西周由陆路沿褒斜道翻秦岭往南、由水路乘船往东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军事据点,是单氏家族的封地,也是西周对外开放的前沿,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深圳,是一个商贸重镇,达官巨贾肯定不少,能挖出罕世的窖藏也在情理之中。2006年,杨家村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杨家村遗址”。近年来,全国单氏宗亲纷纷到杨家村寻根。2020年“五一”劳动节,我专程到杨家村去了一趟,沾了沾古气。村子不大,有些土气。挖宝的崖在村北50米处,有10米高,陇海铁路从村南呼啸而过。一战友介绍,挖宝的北崖上面、引渭渠南面,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城堡,小时候经常到那里玩,现在也夷为平地了。

宝鸡的历史人物,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恐怕就是北宋大儒张载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上,曾在巨型电子屏幕上显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这四句话引起众多国家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这四句话被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近年来,“横渠四句”多次被、、、连战等领导人引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横渠四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当代人又赋予了其新的价值内涵。

我第一次知道张载是2006年收到大学挚友的专著,后记用“横渠四句”自励,一下就被这四句话震住了,一查,张载祠离老家不远,赶紧利用周末去拜谒。第一次到张载祠正赶上横渠镇在这儿举办老干部书法展,其规模及功力不亚于一个县的水平,文风盛呀!之后,只要到横渠附近下乡,我就要抽空到张载祠去一次。张载祖籍河南开封,1020年出生于长安(西安市),终寿58岁,葬于横渠迷狐岭。世人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张载15岁因护送父亲张迪灵柩与5岁的弟弟张戬同母亲一起落户眉县横渠。

张载天生神童,少年时就悟出“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六有”箴言。“扶风八景”之一“贤山夕照”,得名于张载在贤山寺苦学的故事。张载21岁热血报国,因书《边议九条》结缘贵人范仲淹,经范大人指点迷津,从而改变了人生道路,以文理为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科举年,主考官是欧阳修,共录进士388人,后来多为北宋政治、思想、文学界代表人物,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名列其中。这一年张载38岁,苏轼(今四川眉山人)22岁。两人是当时名人,同为进士,却未有共事谋面记录。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其理学成就集中在《正蒙》《横渠易说》。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一,是北宋时期经天纬地的一代鸿儒。他创建了中国哲学上承孔孟儒学,下开理学先河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西方学者称誉其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思想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他创立的思想高峰至今无人超越。他为世人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胞物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至理名句。“横渠四句”是关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是张载“学达性天”境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的社会使命的高度概括。

张载哲学思想最受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民胞物与”是张载在《西铭》(又名《订顽》)一文中提出的:“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我、物与人,同生天地之间,皆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

张载关学思想在关中影响深远。其著名弟子及关学传人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蓝田“三吕”)、冯从吾、王夫之、李二曲、李因笃、李柏(关中“三李”),王杰、刘古愚、于右任、张岱年等。“三吕”编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后经朱熹修订,王阳明推崇,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李柏,字雪木,是清代眉县槐芽镇曾家寨人,他才惊华夏,骨格硬朗,屡违康熙皇帝圣旨,终身不仕,著有《槲叶集》四卷,因诗文反映群众疾苦居多,被朝廷列为禁书;又因诗文赞太白山优美,引得康熙帝御口封为“太白山神”。“为万世开太平”是于右任先生的座右铭。他当年竞选副总统时,把这句话写了几千张条幅,遍赠国大代表。

横渠镇,千百年来,受张载儒学浸润,民风淳朴。横渠镇全国道德模范严平安,以耄耋之躯,17年栉风沐雨辛辛苦苦替亡子还债14万,荣登“2015年中国好人榜”。陕西省第一个家风馆于2016年11月15日在横渠镇横渠村揭牌,现已成为宝鸡党日活动的网红打卡地。张载晚年除讲学外,还兴修水利,现在眉县横渠镇、扶风午井镇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午井的得名也源于张载搞井田试验田。

眉县作为张载故里,宣传张载义不容辞。1990年,立项修复张载祠。1998年,恢复了张载祠原有的规模。1991年至2018年,召开了6次国际性或全国性张载关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张载祠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20年12月13日,新建的横渠书院盛大开园,并举办了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张载关学厚植了人文眉县的精神底蕴,随着横渠书院的落成开放,张载关学的文化思想将在此深深镌刻,张载的“四为”名句也将历久弥新。

我有幸认识张载后裔二十八世孙张世宏老先生,听他讲清了宝鸡张载后裔的来龙去脉。张载去世后其子张因随母亲郭氏回河南南阳娘家居住,再未回眉县。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凤翔府知府沈自彰,崇慕张载学说,查知辖区张载故里眉县无张氏后裔。经多方打探协调,终于由直隶永平府(今河北滦县)发文,张载十四世孙张文运携儿与孙共5人迁到凤翔府,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3人被迎回张载故里眉县,管护重修的张载祠堂和祖茔,2人留凤翔府。从此,凤翔、眉县张载后裔分属两支。400余年来,眉县张载后裔已繁衍到三十一代,近600人。

比张载晚出生885年的横渠人李达,同样成长于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乱世,同样是在21岁(1926年)投笔从戎,如愿以偿地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他从军后,一干就是62年,官至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88年从中央军委顾问职位上离休。1993年去世,寿88岁。其骨灰安葬在129师指挥部河北涉县。李达在老家叫李德三。他的人生转机,弃暗投明在26岁。1931年他追随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参加宁都起义,一跃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一位连长。他从小博闻强记。团长以上的职务都是参谋长。他先后任红军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参谋长,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参谋长,志愿军参谋长等。他智勇双全,战功赫赫,一生先后辅佐过贺龙、、徐向前、陈毅、彭德怀等5位元帅,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57名开国上将中排名第二。

陈毅元帅称李达为“我们的好诸葛”。赞叹:“李达是一幅活地图,我军最好的参谋长”。李达离开老家后,只回过三次眉县。他一生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大公无私、清廉律己,送给在老家务农的大儿子李如龙最贵重的物品就是一副价值40多元的加重架子车脚子。1982年,他不打招呼回到阔别56年的家乡,与大家一起在县委食堂吃便饭,临走时写下了“公明廉威”四个大字。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启迪后人,母校横渠镇中心小学更名为“李达小学”,横渠村修建了李达纪念馆,供人们学习参观。

眉县早在先秦时就出过一名威镇华夏的大英雄白起(前331—前257),常兴镇白家村人。他16岁参军,善于用兵,屡建奇功。鄢郢之战,声名鹊起,引水淹鄢郢的百里渠,修建时间比都江堰早23年,至今在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白起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封为“武安君”,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世人誉为“战神”。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评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为纪念白起,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眉县在县城西修建了白起公园,2023年6月开园。

经过几届政府的大力营造与推动,处于关中西部、太白山下、渭水之滨的眉县从“山水眉县,创意田园”已逐渐变为“山水田园,创意眉县”。2015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上,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2016年10月,太白山旅游景区晋升为国家5旅游景区。2020年1月,太白山被授予“中国温泉之乡”。宝鸡渭河“百里画廊”眉县段的千亩荷塘、平阳湖已成了都市人周末休闲游的好去处。

眉县有35万余亩良田,其中30万余亩为果园。西府的眉县如东府的大荔县一样,不管是坐火车、还是开汽车,穿行在田野,看不到麦子、玉米地;不同的是,大荔地里到处是冬枣大棚,眉县地里到处是猕猴桃水泥桩。如果把眉县的历史翻一翻,就会发现从春秋到现在,眉县的历史就是一部治山治水的历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早已侵入了眉县人的骨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像绿毯子、银被子一般的山水田园成了眉县人安居乐业的基石。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中原的龙头、亚洲天然生态博物馆、中国天然动物园、天然氧吧、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太白山夏商时期被称“惇物山”,西周初期称“太乙山”,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便将秦岭最高的山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为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的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附近的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河”。魏晋时期始称“太白山”。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是中国南北气候、地理、水系的分界岭,其独特风景集高、寒、奇、特、秀等著称于世,最高点拔仙台相传是商周之战后姜子牙封神之地,亦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李白《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杜甫在《喜达行在所》的第三首诗中写到:“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一开头直抒:“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

太白山是一座具有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类型,第四纪冰川活动所雕琢的各种地貌形态保留完整的高峰。因其独有的海拔落差,致使山上山下温度相差极大,因此也诞生了“太白积雪六月天”“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寒,赤碧黄绿白兰紫,春夏秋冬难分辩。”等佳句。“六月积雪”是“关中八景”之一,清代朱集义这样描述:“白玉山头玉悄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1991年6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主席视察太白山后指出:“在我国长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研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观实属罕见,很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普通人上一趟太白山非常不易,太白山“养在闺中人不识”。太白山的旅游开发得感谢一个叫杨文洲的人。杨文洲1985年担任国营汤峪林场场长,在无林可伐的窘境下,想出了创建森林公园的大招,为解决资金问题,到处求爷爷、告婆婆,最后一直跑到国家林业部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是他带领林场干部职工,顶风冒雪,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修建了基本的公共服务旅游设施。每到一处,他都使劲卖牌太白山迷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凭着这种陕西冷娃的倔劲,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国有汤峪林场更名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开陕西森林旅游之先河。

之后,眉县又开发了红河谷森林公园、西部兰花基地。为纪念杨文洲,2011年眉县在太白山景区修建了杨文洲纪念园。2017年,眉县还编排了大型廉政眉户剧《杨文洲》,宣传杨文洲事迹。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城固人刘佳录传教至眉县青化境内,发现了一个地理环境酷似耶路撒冷的“加尔瓦略山”的地方,经罗马教廷恩准,命名此山为“十字山”,并给予“大赦”,刘氏遂购置地产营建“圣若瑟堂”“圣母亭”“十字山小堂”“十四处苦路”等,几经毁坏重修。近年来,每年到眉县“十字山”朝圣者络绎不绝。

新一轮太白山旅游大开发,始于2011年举全县之力打造太白山5旅游区。大手笔规划,拉大景区骨架,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脚下的汤峪镇共同拉入太白山旅游区的大概念中,经过近10余年的努力,现在到太白山国家5景区,看日出、观云海、避酷暑、赏雪景、泡温泉,已蔚然成风。2010年,我第一次登太白山,自驾到下板寺,坐缆车到上板寺,沿步道到天圆地方。2018年,我再游太白山,就只有坐旅游观光车进山,缆车直接到天圆地方,省却了许多气力,却错过了不少美景。

好山出好水。自隋文帝杨坚在太白山下的汤峪口建造凤泉宫,避暑沐浴起,汤峪温泉作为皇家温泉,延续了一千多年,留下了“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的赞誉。千百年以来,太白山也一直流传着“三月桃花水,一洗百病消”的民俗谚语。每逢庙会,方圆几百里的老娃婆到庙上朝山,用温泉洗手洗脸,喝一口,临走还要灌一瓶回家,与家人共享。

经陕西省地质矿产局西安水质鉴定中心和西安测试中心化验分析,龙凤泉水属低矿化弱碱硫酸钠型的氡、硅、氟复合型高温医疗矿泉水。水质外观无色透明,洗浴时皮肤滑润,体内热感明显,属淡泉、氡泉、硅酸泉,按水化学类型,亦为CI-Na型泉水。地热井水含有钠、钾、镁、铁、铜、硅、铵、砷、锰、钼、锂、镉、氡、氟及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29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优良上乘,名列陕西同类医疗矿泉水指标之首,是极为理想的医疗和沐浴矿热水。浴后不仅身体滑爽轻快,更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疗疾的目的。其水温、水质、水量综合排名全国第三、陕西第一。如今,太白山旅游区相继建成了御龙湾温泉、逸景营地温泉庭院等40余家温泉酒店,“温泉之乡”升温显著。

好水酿好酒。眉县被公认是中国最古老之酒乡。东汉时,董卓建眉坞花天酒地,县内酿造白酒作坊遍地,酒水供销近则眉坞,远则长安、洛阳二京。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隐居太白山36年间,专用太白酒泡药,疗效神奇;诗仙李白饮了太白酒,写出千古绝唱诗《蜀道难》。史实证明,陕西省太白酒厂所产太白酒,最早源于周而盛于唐。太白酒采用秦岭主峰太白山之融雪水作酿浆,选用优质高梁为原料,大麦、豌豆制曲作发酵剂,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精工酿制而成,具有醇香秀雅、干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之独特风格。总觉得“天地五谷粮,精气一壶藏。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是最好的酒类广告词。

“三个小菜、一瓶普太”曾经是西府平头百姓的生活常态。本世纪初,我刚到宝鸡工作,那时候,“西凤”“ 太白”平分天下,喝的最多的是“千禧”太白酒,之后是“一支笔”太白酒。家里珍藏的“一支笔”太白酒还是当年老部队首长机关带到河西招待剩余的,一老大哥转赠于我。太白酒近几年走文化路线,“西京”太白酒堪称书画墨宝与佳酿美酒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自饮、珍藏、馈赠的多重价值。“载铭”“开太平”太白酒创意源于“横渠四句”,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太白山的好水也引来了“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相继到太白山、红河谷建厂,水质优良甘冽的太白山万年冰川雪水,富含钾、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雪水经过农夫山泉的“无手触”自动化生产线处理,变成了一瓶瓶原生态矿泉水,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太白山农夫山泉矿泉水厂现在也成了一个旅游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使人们大开眼界。

近几年,太白山下旅游热点此起彼伏。眉县打造的宝鸡第一个民俗美食一条街——庵岭古城,曾经风靡一时,现在已风光不再,让位于“太白之眼”音乐喷泉。太白之眼音乐喷泉自 2018年运营以来,迅速成了宝鸡抖音打卡网红新地标。夜幕降临,喷泉开启,声、光、电、水、火交相辉映,舞美特效美轮美奂!夏天晚上,四面八方的城里人、乡里人,或步行、或自驾、或包车齐拥太白山下,只为眼饱喷泉之壮观,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不为过。晚上八点半喷泉开始表演,如果六点以前赶不到附近,想找个合适车位非常困难。

自春秋以来眉县人一直致力于治水,从拦水筑坝、引水灌溉、修建水库、修建大桥到治理渭河两岸的河滩、沼泽,一直没有消停过,直到水润眉县,水富眉县。

眉县人治水有史可查的最早记录当数春秋齐桓公时齐相宁戚所开赤谷(红河谷)宁相渠,距今有2600余年。之后,便是西汉武帝时所开的成国渠、宋代张载所兴修的井田渠、金明昌七年(1196)知县孔天监兴修的孔公渠、明成化二十年(1484)谢绶兴修的通济渠、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梅遇所修的梅公渠、1935年李仪祉主持修建的梅惠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石头河水库、修建石头河水库东干渠、北干渠(原梅惠渠)、宝鸡峡引渭渠,才彻底根治了水患,使靠水吃水一劳永逸。1939年梅惠渠以工程规模之大,设计标准之超前,建筑质量之高,以及周围绿化之优美,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博会,博得了世人的赞誉。

石头河,古称“武功水”“ 斜水”,渭河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太白县鳌山、太白山北麓。石头河水库位于秦岭北麓,眉县、岐山、太白三县接壤的斜峪关谷口,坝高114米,是一座集防洪保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2亿立方米,年调节水量2.7亿立方米。1971年10月开工,1985年中秋完工,历时14载。先期人工会战,由来自虢镇、凤翔、岐山、眉县、扶风、武功、周至、兴平、咸阳等县上万民工与陕西省水电工程局近千名职工大干苦干。后期,采用机械化施工。水电部于1978年在石头河水库召开了“全国土石坝综合机械化施工经验交流会”,石头河大坝的机械化施工受到了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的奖励。石头河水库大坝上的五个大字是原水利部长钱正英题写的。

石头河灌区设施灌溉面积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万亩,是陕西省五大灌区之一。眉县的耕地大都在渭河以南,石头河水库受益最大的是眉县人,水库是眉县人的命根子、钱袋子。石头河水库自1996年开始向西安供水,之后陆续向咸阳、宝鸡、杨凌、眉县、兴平、五丈原等地供水,号称“关中水塔”。2018年,“引红济石”调水工程通水,标志着关中人从此喝上了长江水系红岩河水。

石头河水库入口斜峪关,襟岐眉而带渭水,控西川而锁关中。道通巴蜀,地接西京,曾是西府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诸葛孔明率西蜀大军六出祁山,由此进入关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就发生在眉县。北宋时期,全国所有造船场中,斜谷造船务的生产量排行第二(年额产600艘)。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苏东坡到太白山祈雨,路过斜谷关,曾宿蟠龙寺,留下了“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等华美诗篇。斜水西侧的成山宫遗址,曾发现了一枚面径78.3厘米的半圆形大夔凤纹瓦当,是迄今已发现的历代瓦当中最大者,号称“瓦当王”。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宝鸡最大的过境河流,在眉县境内最长,眉县人受的滋润最多。过去,渭河水多,两岸人过河靠摆渡,因而渭河两岸民间有“隔山不远,隔河不近”的说法。现在,宝鸡境内渭河上大大小小有桥梁近50余座。靠“县办省助”的办法,眉县历史上第一座渭河大桥——常兴渭河大桥,于1978年5月1日竣工通车(2017年重修)。常兴渭河大桥是眉县段连通西宝中线与南线、渭河以南地区与西宝高速、常兴纺织工业园与霸王河科技工业园的重要枢纽。之前,眉地渭河两岸主要依靠葫芦峪渡口、西门渡口(即今魏家堡渡口)、东门渡口、红崖头渡口及梁村渡与南寨渡等古渡连通。之后,又陆续修建了眉县渭河大桥、凤泉渭河大桥 。2016年,眉县修建的槐树林索桥,是县区渭河上第一座休闲桥、观光桥。

打造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的渭河百里画廊,是宝鸡市政府近10余年来建设美丽宝鸡,彻底整治渭河滩脏乱差,提高渭河两岸人民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纵向上,画廊从河边到外部由渭河河道景致带、渭河河堤道路景观带和堤外服务区三个部分组成;横向上,从东到西依次包括十里花海、樱送春风、杨柳浓荫、红枫秋韵、梅花嬉雪五大生态景观带,百鸟戏滩、千亩荷塘、万顷芦荡、渔舟唱晚、千渭湿地等八大生态景观点。眉县段战线最长( 50.76公里),建得最早,效果最好。

千亩荷塘一面世就成了渭河百里画廊上的一颗闪耀明珠;漫步渔舟唱晚,不由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蒹葭伊人宁静而立,双目宁静犹似一泓清水,那番清雅高华的气质,让人不觉心生倾慕;平阳阁直插云天,四面环水,已成为眉县地标性建筑,槐树林公园既可怀古,又可游玩……“渭河最美在眉县”,名不虚传。

眉县境内有渭河、霸王河等19条河流,被誉为关中“水龙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78.7%,森林覆盖率Ⅰ达49.48%,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Ⅱ达69%。眉县人工造林始于德国林业博士芬茨尔(时任陕西省林业局高等顾问兼副局长)1933年在齐家寨兴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眉县林场”。得太白山之恩泽,承渭河、石头河水之浸润,眉县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农产品丰富且特色突出。历史上有极具盛名的地方特产,如积谷寺贡米、北崖下九眼莲等都曾为朝廷贡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边辣椒西边蒜,苹果柿子绕山转”成就了眉县10万亩花果山美名。眉县历史上第一个苹果园位于首善乡醋家塬村,建于1938年。1989年,眉县果园发展到66899亩,其中苹果园60960亩(矮化园23000亩),全县总生产苹果17626吨。

1988年,眉县园艺站从商南县调猕猴桃苗木,齐镇下西铭村、横渠乡文谢村、金渠乡第二坡村与年家庄、小法仪乡讲渠五组、营头乡营头村等6个村建立猕猴桃首批示范园共213亩,拉开了眉县果品种植转型的大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眉县七八届政府,举全县之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聚精会神打造猕猴桃眉县极品、陕西招牌、中国品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猕猴桃已经成为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成为眉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蛋蛋、钱串串,截止2022年底,基本是村村有猕猴桃、户户产猕猴桃。

眉县35.4万亩耕地面积中,猕猴桃种植面积就达到30.2万亩,农民户均4.5亩,人均1.16亩,202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52万吨,综合产值58.5亿元,面积和产量约占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七分之一,世界的十分之一,成功地创建了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眉县猕猴桃也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是全国唯一入选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的猕猴桃品牌。根据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价榜,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达128.33亿元。2020年,眉县猕猴桃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委授予“眉县猕猴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眉县人工栽培猕猴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不过当时是被当作观赏植物,有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为证。太白山一直有野生猕猴桃,1978年,眉县农业科技人员从野生猕猴桃中筛选出“眉选一号”试验栽植,眉县、周至之所以成为猕猴桃最佳优生区核心区域,得益于秦岭北麓是猕猴桃的起源地、发生地、原产地,土地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特别适宜猕猴桃生长。猕猴桃富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蛋白质、果胶、单宁、维生素、多种酶类、抗癌物质芦丁、17种氨基酸和铁、镁、钼、钙、钾、钠、碘、硒等14种矿物质,尤其是维C含量是苹果柑橘的几十倍,有“维C之王”“生命之果”的美誉。

在眉县,猕猴桃不单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产业、一个品牌、一种文化。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兴起了县长直播带货,其实,眉县各级领导不但早就成了猕猴桃的带货员、更是政策的宣传员、果园的技术员,说起猕猴桃,津津乐道、头头是道、眉色飞舞。眉县人把猕猴桃产业的成功总结为“五好”:中国好环境、中国好技术、中国好味道、中国好品牌、中国好农民。眉县猕猴桃品种主要以徐香为主。眉县猕猴桃,酸甜刚刚好!那好的,不仅仅是味道!更多的是汗水和技术,眉县被誉为世界猕猴桃技术之“硅谷”实至名归。2017年底,13.4吨眉县猕猴桃首次出口加拿大,实现了宝鸡水果出口北美高端市场零的突破。另外,眉县的草莓、大樱桃、红提葡萄等,也有一定的规模。

要得富,先修路。眉县近代的工商业也是围绕着路在转。时期,最早崛起的是齐镇和槐芽,抗战后期,齐家寨的工商业占到全县的一半以上,民办纺织厂也集中在齐家寨周围。新中国成立后,县上的八大公司(百货、专卖、贸易、花纱布、食品、棉花、土产、药材)设齐家寨分店;县税务局、县党校、县工商联合会也设齐家寨分局(校、会)。

随着陇海铁路眉县车站及常兴车站的开通,马家镇和常兴镇繁华起来。国家“一五”及“三线建设”只在眉县红河谷安排建设了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39研究所),1968年创建,1978年投产,1989年搬到西安,对眉县影响和贡献很小。眉县最早的工业是1936年对石墨矿的开发,工农商学兵以股份参与,企业名称叫“眉山笔铅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加大对常兴的工业布局,巩固了常兴的工业基础,又催生了霸王河科技工业园的建立。

眉县是“移民县”,善于容纳外来人口,虽系弹丸之地,人口论起祖籍却全国各地,现在仍保留着“山东庄”“河南庄”等祖籍在外省的移民村庄。同时,外来人跃的思维孕育了眉县人的勇气与豪气。眉县在历史上也没有建过都城,眉县人老讲究老传统不多,受的束缚少。眉县有个非遗项目“高跷赶犟驴”,有意设置犟驴失蹄倒地,任凭脚踢鞭打,就是卧地不起,一旦瞅准时机,卯足了劲,一跃而起,四蹄腾空,撒开欢子转圆场,好不得意!我觉得这犟驴像极了眉县人干事创业的精神:不干则已,一旦认准,必然一跃冲天,一鸣惊人!张载就是眉县最优秀的移民。

1939年在耀县曾经救过的陈秀贞老人几经转碾,1955年落户眉县金渠镇宁渠村。习老最后拜这个老人为干妈,新中国成立后曾把老人接到北京照顾。宝鸡大的纺织企业最早是荣氏集团的申新纺织厂和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厂(蔡家坡),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改为“陕棉十二厂”和“陕棉九厂”。公私合营时,眉县时期创办的民营纺织企业基本上销声匿迹。

眉县常兴的第一家纺织企业是1985年上塬村与西北二棉在常兴火车站组建的秦塬织布厂,就是这么一个小厂子,催生了常兴纺织业由小到大,由单一经济到多元化发展,使纺织业成为眉县非公经济活跃的增长极,形成 “常兴纺织”品牌,使常兴镇成为西北纺织第一镇。2019年,常兴纺织工业园外贸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成为眉县工业发展的“压舱石”,全省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基地,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眉县具有传奇式的民营企业家林纪功是个移民。他是山东人,1962年来眉县党西村定居前曾在内蒙古一工厂干过三年模具工,在农业社劳动、齐镇农具厂工作时就不断开始折腾,靠技术吃饭,1981年自己设计的双螺旋挤砖机成功问世,其技术国内首创,1989年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发明奖”,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他开始建厂、办公司,并带动了眉县砖机行业的发展,使眉县成为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市场份额全国最大、产品出口国家最多、品牌效应作用明显的中国砖机城。宝鸡老字号民营农企中,眉县的老牛面粉、齐峰果业分别已坚持了28年、15年,靠的是品质。

宝鸡,钛厉害了! 钛是国家“十三五”新材料规划确定的重点突破发展的材料,其发展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宝鸡被誉为“中国钛谷”,钛产业是宝鸡市最具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截止2020年,宝鸡有钛产业科研、生产、加工企业532家,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眉县霸王河工业园,其中,高新区有504家,眉县霸王河工业园有28家。眉县硬是从宝鸡的钛富矿中分出一杯羹,使钛谷东区进驻霸王河工业园区,不得不佩服眉县人厉害。出口欧美钛制骨关节柄就是从眉县生产出来的。2012年,眉县人又抢抓“陕汽回家”重卡行业复苏机遇,打造首善汽车配件制造产业园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园区已初具规模。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位于眉县常兴镇,常兴因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胡大海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始建于1953年,是为纪念在全国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扶眉战役而壮烈牺牲的3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修建的一处烈士陵园,安葬着2160名烈士忠骨。1972年建纪念馆,分别于1997年、2009年、2017年三次进行了整修和扩建。扶风县强家沟、眉县车站、岐山县罗局镇曾是扶眉战役的主战场。

1986年,高增岳烈士(榆林横山人)子女来陵园拜谒自己的父亲,查遍陵园所有遗存资料,未见只言片语,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在常兴烈士陵园小学任教的侯省彦老师的心,从此,他自费开始查找烈士,一干就成了终身的使命。经反复考证,原来高增岳烈士生前系第4军第11师第33团副团长,1949年7月12日在强家沟阵地牺牲,是扶眉战役中牺牲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之一。西影厂正在拍摄的记录电影《扶眉战役》,就是以高增岳烈士为原型,展开故事情节的。扶风午井镇强家沟村自发建设了扶眉战役主战场纪念园,供人们参观凭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叔父,26岁的栗政通烈士就是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栗战书2011年撰写的《寸心的表白》情真意切。1949年4月27日,栗政通在给亲密战友照片背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祖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2007年在部队时,曾承办了将退役报废的轻武器、火炮捐赠纪念馆的相关手续。

眉县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文人雅士出青横,凤池戏曲最传神。意思是说:眉县的名人雅士大都出在青化和横渠,而凤池村则是因戏曲出名。“眉户戏”也叫“曲子戏”“迷胡戏”“弦子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在关中地区最为流行。眉户曲子,源远流长,《辞海》上说它是“我国古代起源于民间的歌曲”,古代称“清曲调”,最早流行于秦岭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里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孝歌等。眉户曲子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乐师加工而成的。据《武功志》记载,本县“曲子戏”源于明朝正德年间武功状元康海与户县王九思一起收集编撰关中曲子小戏,形成的“康王腔”,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凤池村与武功相邻,“曲子戏”源于“康王腔”,集大成者第一人为清末举人王光斗,至少也有六代人100多年的历史。 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里面有一段过门:“嗨儿——哟,伊儿——哟,哎嗨,哎嗨——伊儿哟——”来自眉户传统名剧《屠夫状元》里的一段曲调。眉户专家把眉户称做咱陕西人的“黄梅戏”。凤池村曲子表演的眉户小戏,人物鲜明生动,唱白诙谐风趣,真可算是唱的农家曲,说的农家事,听着格外亲切,如表现文明新风的《打脏》和表现农村家庭和谐的《二姐娃打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剧目。

眉县人自古笃实勤劳,善恶分明。历次农民起义包括西汉赤眉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代太平天国和张化龙起义,初白朗起义,都在眉县留下足迹。宋巧姣告状一案,发生在明武宗正德初年(1506),发案在眉县,结案于法门寺。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在眉县及北京等地至今尚留有后代。新中国成立前后,眉县保存着“宋巧姣告状”的状子。据眉县第一任县长黑长荣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看过这个状子。

1929年到1932年,眉县发生了两次大规模“交农”运动,几千名农民把县城围得水泄不通,终于取得了减粮款、赈灾民的胜利。1933年于右任、邵力子出巡眉县,有三老在蒿坪寺头顶诉状、手捧西瓜跪接,盼望能为眉县乡民减免当年的烟款、钱粮、减轻乡民负担,两人回去一月后批令眉县政府减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眉县发生了两起个人直接向、毛主席呈送反映党的理论方面和农村工作的《万言书》案,虽经调查认定,妥善处理,但足见眉县人的耿直。

眉县人乐观开朗,有了钱不会藏着掖着,喜欢追逐新潮,乐享幸福。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地区县区第一个购物超市在眉县;最早在县区开发商品房的在眉县;最早形成私家车购买狂潮的在眉县。得益于陇海铁路,眉县人向来很会赶时髦,以前西安流行啥,年轻人穿啥,眉县很快就有了。记得2018年在眉县农村拍摄美丽乡村建设专题片,一老太太带着孙子看无人机拍摄,就让孙子把无人机摸一下,一打听,一万元左右,就对孙子说:等把猕猴桃卖了,婆给你买一个玩玩。当天,到一个山区县拍摄,同样的场景,老太太把孙子拉住不让到无人机跟前去,给孙子说:你弄坏了,你爸赔不起。

眉县人饮食习惯与扶风、岐山人差不多,受岐山人影响较大,臊子面以辣为主。过去眉县产大米,眉县人有吃大米饭的习惯。有民谚云:“一顿蒸饭一顿面,隔二间三吃搅团”。眉县常兴的大年菜一直保持了传统的做法,成为了一个乡愁菜。眉县人的蘸水面汤是臊子面的汤,也富有特色。听说齐镇的炉齿面有名,专门跑到齐镇,找遍整个街道,也没有发现一家。

眉县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农业县,又是一个非公经济活跃、大工业偏少的工业县。壤虽小而民富庶、藏富于民是眉县的最大特点,从事果树种植人多,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高是一个短板。眉县撤县设市2020年曾被列为市、县的重点工作。待建的西安至法门寺城际铁路眉县东至太白山在眉县设眉县、太白山2个站,使眉县融入了西安的经济圈。下一步,眉县怎么干、怎么办,前有彬州市、子长市的模板,后有许多追兵,时间节点最好赶在西安至法门寺城际铁路开通之前。2016年,眉县曾对撤县设市后的名称进行了征集,本人比较看好眉阳市这个名字。

说眉县、道眉县,眉县亮点可用“十个一”来概括:一文一武美名扬,一山一水好风光,一果一机产业旺,一酒一曲情谊长,一陵一馆祭忠良。

参考资料:

01.《眉县志》(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年版)

02.《太白山志》(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03.《石头河水库志》

04.《眉县历史文化丛书》

05.《眉县文史资料精编》(眉县政协委员会)

06.《眉县文史资料精编》

07.《乡风呓语》(杨烨琼)

08.《杨家村遗址——一部浓缩的西周史》

09.《山水眉县 创意田园——话说眉县》

微信公众号留言选登:

01.石头

迄今为止看到的内容最全、文笔最好、感觉最亲切的关于眉县的文章……

02.聆听涤心

作者对咱眉县情有独钟,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短短两个多月,能把历史长河中眉县那些人和事,有根有据地串起来,确实不易;而且文笔如此流畅,可谓做事作文一级棒,写得走心,读着亲切。

03.亦馨

谝得扎实!对我的家乡大眉县的前生今世进行了深度挖掘,字里行间蓄满对眉县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的深情厚谊。写得好!今天在同学群里才看到分享,拜读晚了,但坚决收藏。

04.秦风楚韵

此文写得不错,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十七八岁就远离陕西眉县横渠故土,从军宁夏、为警荆楚、休息宁波,随子养老奔七的人来说,这篇文章使人百读不厌,从而对故乡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谢谢分享这篇难得的文章,祝愿我们眉县发展得越来越好!向作者致敬!

05.观沧海

新社残活,大笔如椽,裁剪古今,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把眉县的前世今生梳理了个遍,终于给“金周至,银户县,石头瓦渣烂眉县”正了名!我在首都北京为眉县自豪!给新社点赞!

06.愚公

1968年11月,我由宝鸡来到眉县城关下河寨插队。三年的农村生活,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品质。眉县人、眉县山、眉县水深深印刻在骨子里。眉县话是西府话中最好听的,一句问:谁以个?一句答:我以个。勾人魂魄。我以我是眉县人为傲!眉县,我爱你!

07.文学兵

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写得非常好,非常透。查阅了那么多资料,倾注了心血,真了不起!向老师学习,期待老师更多的作品写眉县,我爱眉县。

08.仟手

这哪儿是闲谝啊!着实就是一篇厚重现实的简明史记!文不算长,但该写的基本都写了,所下功夫之深,令宝鸡人、特别是眉县人敬佩!

09.思雨

传统正宗的炉齿面,操作流程复杂,已没有人愿意做了,不过齐镇七组还有人会做,以前在宝鸡参赛拿过奖的。

10.浓茶淡酒

新社老哥的闲谝,话秦风、谈古韵、夸乡党,说风土家长、各史里短,不紧不慢,洋洋洒洒却并不絮叼,信马由缰,形似散漫而神却不散,话里话外,字里行间,透着横渠“关学”的淡淡思辨味,掺着眉县乡土浓浓的烟火气,揣着对故乡故土满满的自豪感。谝有料,特足,心有情,很浓,谈有趣,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邹新社,男,汉族,党员,陕西扶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从军26年,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现供职于宝鸡市政府机关。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散文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解析家具十大风水,让家人运势变旺!

众所周知,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看风水,例如买房子需要看风水,搬家需要看风水,装修时门窗的朝向需要看风水,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不是迷信,而是存在实实在在的玄妙之处。那么,家具的摆放是不是也要考虑风水呢?这是当然了,下面就来给大家解析家具十大风水,教你如何规避禁忌,从而让家人运势变旺。

1.解析家具十大风水之客厅篇

在整个家庭中,客厅无疑是最重要的地方。因为客厅不仅是家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还是待人接客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客厅内摆放家具一定要仔细考虑。

(1)客厅沙发放置的背后应该是可靠的实墙体。背后有靠,给人一种强烈安全感。从风水学上来看,客厅沙发不宜背靠通道或者窗户,这样容易形成散漏之局,家人的财运和机会会因此泄露出去。

(2)电视机等其他家电不宜放在正对窗户的位置。白天时透过窗户的强光照射到电视机上会形成反光,使观看者眼睛不适。

2.解析家具十大风水之卧室篇

卧室是夜晚时家人在褪去一身疲惫之后,让身体和心灵都可以休息的地方。可是也要注意一些家具的摆设,要不然也会给人带来无形的压力。

(1)镜子的摆放不宜正对床。因为镜子可以反射周围的各种事务,在人夜晚睡的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很容易没有准备的受到惊吓,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儿童,甚至很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2)床的摆放不宜放在横梁下,会给人带来压迫感,影响睡眠质量。

(3)空调机和吊灯最好不要安装在床头,这样会破坏卧室整体的风水布局。

(4)床不宜摆放在窗户下,一旦遇到雷雨大风天气,容易让人难以入睡。

(5)卧室不宜放置鱼缸,卧室空气流通慢,鱼缸会加大室内湿度,容易滋生霉菌。

3.解析家具十大风水之书房篇

(1)书桌最好不要背靠着门或者窗户,会给人没有安全感,而且书桌靠窗会造成背后无靠山的情况,长时间会使人变得没有气势。

(2)书房忌讳使用大红色,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使人情绪暴躁,无法静心。

(3)书房的门不宜朝向厨房,会沾取晦气。

无论你信不信风水,以上解析家具十大风水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祥和的生活环境,为了家庭的财运,家人的健康,谨慎一些也是好事。

清华最牛教授:没有学历,会二三十门外语,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

1927年6月2日晚,清华大学南城府街的刚秉庙,夜色凝重,一代大儒王国维的灵柩停放于此,一群年轻的学生站在灵前,含泪行三鞠躬礼。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来到门口,眉头紧蹙,一言不发,对围拢过来的学生点头致意后,便拨开人群,缓缓走到灵前,“咚”的一声跪下,手心向上,额头触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

整个灵堂的人瞬间被震惊,当时在场的姜亮夫回忆说,这个场景让他和同学们永生难忘。

这位中年教授叫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傅斯年称之为“三百年来唯一人”。这也是陈寅恪一生之中第一次当众下跪。

两年之后的夏天,清华国学院停办,为了纪念王国维,该院募款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则由陈寅恪撰写,文中写道: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既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盖棺定论,也是对陈寅恪自身治学旨趣的坚守与独白,而陈寅恪一生的风骨与悲怆也将与这句话紧密相连。

1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先后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他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父亲陈三立是诗坛泰斗,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中举后,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辅佐自己的父亲推行新政,结交和扶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人物。

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

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

2

从1910年开始,12岁时的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开始了断断续续的留学生涯!

三年后因患足疾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

一毕业,他就踏上了欧洲游学之旅。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就读。

陈寅恪在德国

家境殷实的陈寅恪从不挥霍,每到一处,不及半载而书橱充盈。在柏林读书时,生活已非常清苦,每天一早,他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整日不吃正餐。

求学十六年,已行万里路,他的足迹遍及世界一流名校。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他是为学问而来,不是为学位而来)

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曾有学生问唐筼(陈寅恪的妻子):外传陈老师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

唐筼说:其实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

是啊,也就十七种而已。

彼时,多少学生为获得学衔装点门面,读起书来投机取巧,避难就易,到手的学问还能有不打折扣的?

陈寅恪根本瞧不上那种人,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

无怪乎后来杨步伟对人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

留学日本时的陈寅恪(中)

3

1925年混乱的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清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

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进行大学改制,决定设立国学研究院,并听取胡适建议,采用宋、元书院时期的导师制度,由吴宓担任研究院主任,聘请大师,主持筹备事宜。

陈丹青画作《国学研究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国学研究院成立以后,曹云祥请胡适做导师,胡适虽然博学,但有自知之明,摇摇手说:“这事儿我还真干不了,

我给你推荐几个人吧!”唰唰唰提笔列出一个名单来,

曹云祥拿起一看,这三人分别是:开创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国学大家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启超,与梁启超齐名的南方学术界泰斗章太炎。

曹云祥大喜过望,立即请吴宓来担任国学研究院主任,并将自己亲手签发的聘书交给他,请他去一一聘请三位大师。

在搞定了王国维后,梁启超爽快,一见面就很痛快的答应了。

轮到章太炎的时候,出事了,听说梁启超也位列导师,章太炎就不开心了!坚决就是不去!

后又请到赵元任,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号称“汉语言文学之父”,也是不错。

这时,吴宓想起了他在哈佛时的老同学陈寅恪。于是推荐他给曹云祥。

校长曹云祥不知陈寅恪,问一旁熟知陈寅恪的梁启超。

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又问:“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大怒说:“陈寅恪没有学位,我梁某人虽著述等身,但加起来也不抵他的三百字。”

曹一听,不再犹豫,请!于是就有了后来清华园“四大导师”的传奇。

是年隆冬,陈寅恪冒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驶往东方故国的邮轮,来到了这所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大师之园,开始了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奇人生。

这一年,陈寅恪37岁。

4

到清华大学任教的第一天,他先是送给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陈寅恪上课非常有特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讲过的我不讲。”人们称之为“三不讲”教授。

果真他一张嘴,学生就彻底服气了!

他的学问纵横古今、贯通中西。他迅速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

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而且经常这些学生一转头,发现自己的教授们,竟也坐在后面的位置上,听得入迷。

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哲学专家冯友兰,朱自清等,高水准的教授都跑来听他讲学。

连远在城内沙滩的北大学生也成群结队,穿过西直门,慕名跑去偷听。那时沿途几十里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常有土匪出没打劫,甚至不惜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即便如此,北大师生也愿意冒险出城,常常是人手操着木棍铁器成群结队而行。于是,就有了这样奇特的一幕:在陈寅恪上课的教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兵器”。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也说:“听他的课,是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吕德斯,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因此,学生们尊敬地称呼他为:“太老师”、“教授的教授”。

因为他出身名门,又富有学识,学生们还称他为“公子中的公子”。

陈寅恪字迹

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至此,一个被后世流传并影响深远的“四大导师”阵营形成。

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

5

他学术了得,而转眼间,已经三十好几了,除了他的父亲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

他的好友赵元任也为他着急。

在赵元任等人的撮合下,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相识了。

才子遇佳人,相见恨晚。

青年唐筼

爱情虽然迟到了,却依然可以很美好。

1928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他俩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趣的是,三个还全都是女儿。

他常常教导女儿们:“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只是,命运之神却并不喜欢眷顾这样的英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中国的知识分子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再没有几净窗明的书斋,也容不下从容缜密的研究。

他的父亲陈三立忧国忧民,做梦都曾大喊“杀日本人”。看着一个个城市相继沦陷,这位老人心生绝望,开始绝食,五天后,就忧愤而死。

此时,陈寅恪正奔波于父亲的丧事之中,国恨、家愁交叠而来。他的右眼也因急火攻心而导致视网膜剥离,必须及时手术,不可延误。

但做了手术,就必须修养一段时间,一修养就恐难逃出日本人之手,成为亡国奴。

几经思虑,陈寅恪放弃手术,决心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就算瞎了,他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便拖家带口,离开北平。南下!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跋涉了11个省,搬过10余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战乱中,他视为宝贝的书籍文稿都被毁了,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命运也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流。

抵达联大时,他的右眼就再也看不见了,左眼也患上眼疾,只能微弱视物!

6

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突然警报响起,日军要轰炸了!

1939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陈寅恪研究院的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

这年暑假,陈寅恪携家人前往香港,准备渡海赶赴伦敦,却不料欧洲战火突起,航海中断,英国之行遂为泡影。他被迫暂居香港。

1939年夏,陈寅恪全家在香港寓所

1940年暑假,陈寅恪再次赴香港等待机会,刚到香港,中国驻英大使却发来电报,因时局关系,赴英之事需延期一年。

恰在此时,日军切断了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昆仑关失守,回去的希望也被打破,陈寅恪被阻香港,进退维谷。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

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

当时他家过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

日军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

苦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是一个铁骨铮铮,视国家兴亡为至上的爱国志士!

伪港督还拿出20万的军票让陈寅恪在香港筹办东亚文化刊物,陈寅恪再次拒绝。

最后多亏了刘文典、傅斯年等一批人疾呼奔走,为陈寅恪筹集经费,又经中研院院长朱家骅打通各环节,才让陈寅恪一家逃出香港,九死一生,终于返回大陆。

1944年12月12日的清晨,陈寅恪睁开双眼,却发现什么也看不见了。

7

抗战胜利后,为了治疗眼睛,他再次去牛津大学任教。

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

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他辞去了聘约,返回祖国。

等回到清华园,他已双目失明,但他却依然坚持教课,为祖国培养人才。

学生朗读课文,连念错一个字,他都能听得出来,要求学生停下重读,那些典籍文章早已长在了他的心里。

1948年北平的冬天,阴云密布,寒风萧瑟,一场改朝换代的世局嬗变正在进行。12月15日,一架直升机冒险在北平南苑机场降落,游走于政学两界的北大校长胡适匆忙登机,从而拉开了“抢救学人”运动的序幕。

胡适匆忙登机,与陈寅恪一家抵达南京,亲自接机,并劝说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知道意欲控制学界,对此深恶痛绝:“台湾我就不去了。”

1949年1月20日,陈寅恪接受了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的盛情邀请,来到了南国校园。

却一直都没有放弃劝说陈寅恪离开大陆的想法,教育部部长杭立武,亲自向陈序经摊牌:“如果答应去香港,我们马上给陈寅恪十万港元及新洋房。”

陈序经一拍桌子,横眉而立:“你给十万我给十五万!我盖房子给他住!”

陈序经的话并非一时冲动,对于“三百年一出的人才”,陈序经看的比什么都重,陈寅恪在岭大的薪水无疑是最高的,甚至比很多教授高出两三倍。

失明后陈寅恪在自家阳台授课

8

1953年,中科院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共有上古、中古、近代三个研究所,拟任郭沫若、陈寅恪、范文澜为三所所长。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却并不长久。

1958年,他的教书生涯戛然而止,因被指为封建主义的种族文化论者。铁骨如他,当即愤怒请辞:“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

陈寅恪,1964年,已是如此光景

1966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就开始了。时代阴霾轰然而至,陈寅恪多次被迫作书面检查,但他从不诋毁任何人以求自保。

他成了重点打倒对象,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但是那些没有放过他,两夫妻的工资被冻结,屋内被贴满了大字报,他们还想抬他去礼堂批斗,唐筼拼死阻拦被打成了重伤。

陈寅恪的学生刘节,自愿站了出来代他受批斗。

那些人问刘节有什么感想,他高声回答:“能替恩师受批斗,是我一生的光荣!”

1967年4月2日陈寅恪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中写道:

“一,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二,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我双目失明已二十余年,断腿已六年,我从不去探望人。三,我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早已向中大的组织交代。”

从始至终,陈寅恪都没有诋毁过任何一个人。

1969年,因为“工宣队”看中了这座楼房,要用来作指挥部。中山大学,勒令陈寅恪搬出住了十六年的家,强迫他搬到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众人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新的摧残手段: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

美其名曰“让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

此时陈氏已病得连吃一点儿汤水类的“流食”都已困难,瘦得不成人形,有少数亲友偷偷登门看望,见他躺在病榻上说不出话,也哭不出声,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1969年10月7日晨5时30分,陈寅恪心力衰竭,溘然长逝,离世时,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11月21日晚,陈寅恪的妻子唐筼也追随九泉之下的丈夫而去。

当陈寅恪写下“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或许已想到,他也将同王国维一样,为守护这一永恒的信念将付出一生的代价。

当别人为得名声,而争文凭之时,他却视文凭为废纸,潜心治学;

当别人趋炎附势,追逐荣华富贵之时,他却恪守自己的心,不愿从政;

他保持了一个真正学者应有气节,也坚守了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角落。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他最坚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点赞,证明你来过!您的赞赏是我最大的动力!

一个家庭有四种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文 | 儒风君 · 主播 | 韩丹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一个家庭和谐兴旺,很多人会认为是他们家风水好。

其实,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离不开这四点。

善能育德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善良。

孔子曾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想要被别人善良的对待,就先要善待他人。

有一个农夫有很好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成。

他总是不吝惜这些种子,慷慨地送给身边的朋友。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慷慨?

他说,我们的地都挨着,花粉传播的时候,都会相互传粉,如果他们玉米的品质不好,也会影响我自己的收成。

佛家常说:“福报在后面。”

善良的人只是眼下吃亏,但是他们的将来福泽深厚,甚至可以惠及子孙。

安徽周馥家族,秉持“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的家训,建立“孝友堂”,周济穷人。在整个池州广建学堂,捐献文庙。

他们定下一条规矩,只要周家不倒,周济穷人的善行就不能停。

周氏家族五代书香,几百年来家风不坠,时至今日,周氏家族的后代依然人才辈出,从教育家、作家、红学家、教授、实业家、活跃在各行各业。

这都离不开周家积德行善的家规家训。

亦如俞敏洪所说:“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忍能养福

有一对夫妻,风风雨雨几十年,丈夫是某单位的领导,他们参加下属的婚礼。

年轻人问夫妻二人相处几十年的秘诀。

老领导笑着回答:只有一个字“忍”。旁边的妻子补充一句:“一忍再忍”。

同在一个屋檐下,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总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虽然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朝夕相处,吵架在所难免。

夫妻之间,要懂得忍让。

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生一世,能相处一生不容易,懂得珍惜彼此的感情,日子才能长久。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理一旦讲清楚了,爱也就没有了。

家庭是两人的港湾,彼此宽容,彼此忍让,才是家庭长久和睦的秘诀。

勤能生财

老话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无论自己的经济条件怎样,都绝不肯让孩子吃苦,

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们一味依靠父母,自己却变得虚荣懒惰。

上海曾经有个新闻,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殴打身为清洁工的母亲,因为母亲没有给她钱!

他们小时候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伸手就要钱,长大成人也依然不会自力更生。

曾国藩曾说:“看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就看子侄辈有没有睡懒觉的。”

如果孩子不够勤奋,那么家族迟早要衰落。

勤劳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曾国藩还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让孩子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远远好过直接给予孩子,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书能养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先哲神交,向他们求学问教,解决自己人生的疑惑。

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开拓眼界,领略人文之味,性致之味。

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传承两千多年,人物之盛、德业之隆世界罕见。

他就是山西的裴氏家族。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出过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名垂青史的接近千人,七品以上三千多人。

裴氏家族甚至诞生了中国有名的宰相村。

裴氏家族的秘诀就是读书教育。

裴家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

所以裴氏家族上上下下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手不释卷,整个家族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兴旺不衰的主因。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开阔眼界,让人丰富而豁达。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肯读书的人,无论何种境遇都不会太差。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