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天净沙·秋思点题句(天净沙秋思点名主题的句子)

天净沙·秋思点题句(天净沙秋思点名主题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一、导入学习

有这样一首小令,被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它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知识补充:唐诗宋词元曲,其中词被称为长短句、曲⼦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段,双调分两⼤段,词的⼀段叫⼀阕或⼀⽚,第⼀段叫前阕、上阕、上⽚,第⼆段叫后阕、下阕、下⽚。

而曲⼜称为词余、乐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每⼀套都以第⼀⾸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宫调。它⽆宾⽩科介,只供清唱。

二、初读感知

1.解题及作者

①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②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所处的朝代中国人被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3.读完之后,两组同学描绘你读完之后脑海中的画面(意境),两组同学用绘画形式来展现。(指名同学进行展示)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单独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三、精读诗歌

1.这首小令前三句18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

第一句写深秋晚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让人感觉毫无生气、暮气沉沉,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下流水潺潺,正是黄昏时分,旁边几户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和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3.小令的最后两句各写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

“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为全篇主旨句。

4.“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想象描绘的画面: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揭示了“秋思”的含义。

5.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是这样表现的:

①情景交融。人的感情是抽象而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寄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上,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②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更加苍凉,一面是秋风萧瑟下枯藤老树昏鸦的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安适与流落异乡的游子相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仍是主体,景物是人的活动背景,相互映衬,相互烘托。

四、拓展延伸

1.饱含感情地背诵这首曲。

2.欣赏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看看她是如何解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枫桥夜泊》的。你能采用这种解读形式,发挥想像将《天净沙·秋思》创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不朽的失眠 作者: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的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粱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附:改写《天净沙·秋思》

他,单独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假设隐假设现的线连接着故土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这首小令的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体会意境,学习写法并非易事。所以我把课堂重心放在引导学生体悟“画面感”上,最终通过欣赏台湾作家张晓风改写作品《不朽的失眠》,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感变成语言文字,写作过程中体悟马致远的诗中意象,诗中愁苦,诗中悲情!

16、中考古诗文有域理解式默写(2)

37.《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8.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39《渔家傲》中表现将军决心守边御敌的一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中描绘塞外景致的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0.《登飞来峰》中写景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揭示了只有登高才能远望的

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美好祝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中的点睛之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4.《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5.文天祥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其崇高的生死观;苏轼身处逆 境,也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达他积极豁达的人生观。46.《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47.龚自珍在《已亥杂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8“刮目相看”出自《孙权劝学》,讲的是吕蒙和鲁肃的故事。

49.《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50.《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誉为千古名联。

5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①沾衣

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52.古诗词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 ①秋天漠漠向昏黑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③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3.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5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孙子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英武的词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抒发词人立志为效命的情怀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咏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达作者人生渴望的句子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诗人至老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7.诗.中将现实和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8.苏轼的《浣溪沙》中表达对日月变迁、叹息人生亦老,却又充满积极向上思想情怀的诗句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甘愿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甘愿献身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60.《归园田居》(其三)中描写自己辛勤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2..《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格的两句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贵。

6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6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5.《别云间》表达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66.《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7.《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上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豁然开朗

6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9.《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写成了富有情味的亲切形象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0.《秋词》中表现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不屈的奋斗精神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1.《核舟记》中所写的雕刻品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说明核舟上所刻文字的特点的句子是: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对核舟给予高度评价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72.《别云间》中表达坚强不屈,宁死不改抗清志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73.《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4.《醉花阴·薄雾浓云》中的千古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5.《南园》中抒发诗人志向的句子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抒发诗人不能以文才入仕的激愤之情的句子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王国维说有其他人写不出的妙处

前言

有人问:王国维为什么说《天净沙·秋思》有唐人绝句的妙境?

《天净沙·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名作,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专门评价过马致远的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一、前三句写景的特点

前三句是一连串意象的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其中第二句比较常见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王国维看到的版本是”平沙“而不是”人家“。

这种完全用名词组成句子的方式并不少见,温庭筠有一首五律颔联也用此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另有《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颔联也是这种方式:

风华已眇然,独立思江天。【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秦原晓重叠,灞浪夜潺湲。今日思归客,愁容在镜悬。

据说欧阳修很喜欢这种方式,模仿温庭筠也作了一首《过张至秘校庄》诗云:

田家何所乐,籉笠日相亲。桑条起蚕事,菖叶候耕辰。望岁占风色,宽徭知政仁。樵渔逐晚浦,鸡犬隔前村。泉溜塍间动,山田树杪分。【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有客问行路,呼童惊候门。焚鱼酌白醴,但坐且懽忻。

其中有”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明显是效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元朝的《天净沙》小令中有不少人喜欢这种方式,后面会列举两首。

二、 断肠人在天涯

先说说第四句的特点,夕阳西下的后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词(天净沙也算是一首小诗,在钦定词谱中也是一个词牌)中,无非是情景二字。《天净沙·秋思》全篇都是写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写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写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断肠人眼中所见。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萧瑟的秋景之中。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另外,这首诗的景物都是带有感彩的意象,其修饰语都是作者有意的选择,例如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人是断肠之人。

前四句别写到一个景色:瘦马。古道不会出现一个孤零零的瘦马,所以这匹马其实是和人物在一起的,相当于留下了一个问号:马的主人呢?

作者接着用”夕阳西下“宕开一笔,把视角抛向远处,然后用”断肠人“承接”瘦马“,回来补上了这处留白。

三、夕阳西下

王国维说马致远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章法布局,还有句法的安排,另外诗中意象的选择也同样精确。

上面说过了意象的细节:古道、西风、瘦马、古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天涯,因为修饰语的选择,都赋予了中心语具有秋天的萧飒色彩。

从句法来说,前三句完全是实词的排列,都是景物,不用连词动词等古人所谓的虚词。

最体现唐人绝句妙境的是后面两句,特别是第四句。

绝句有四句,第三句转折很关键,这首《天净沙·秋思》是5句,前三句是景物的铺排,第四句”夕阳西下“,相当于绝句中第三句。在西风瘦马之后,突然插入宏大的远景,

而且不同于前三句,还加入了”西下“这个动词,这两处变化,起到了绝句第三句的作用。

另外,夕阳西下,还有一重深意,就是眼前这些古藤老树古道瘦马们,虽然如此萧瑟凄凉,依然要在不久后淹没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因为”夕阳西下“,所以天涯之人更加愁肠欲断。

一个断肠人牵了一匹瘦马在夕阳之中遥望秋景,但是马致远用了倒装之法。很像电影的开场镜头,先景后人,然后开始了一段故事。

诗不是电影,不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诗的特点,就是截取一个片段,其他留给读者去思索。

四、其他类似章法作品

下面两首《天净沙》,其章法布局类似于马致远的《秋思》 :

西风谓水长安,淡烟疏雨骊山,不见昭阳玉环。夕阳楼上,无言独倚阑干。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景中有情,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也是写人物。人物也是风景,情在景中。

又如: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前三句同样写景,也是名词的排列,第四句转折,前面三句写景,后面转为议论,专写人物。

在唐朝人的绝句中,也有如此安排。李白组诗《横江词》中的一首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四句都是写景,第四句加入人物,情在景中。

如王昌龄的《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三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主语被省略掉,有了人物的动作:卧听,情在景中。

结束语

诗词很少有纯粹的抒情和议论,大多喜欢用意象来说话,通过意象的组合加入情感的抒发。也就需要注意情与景的布局安排。

《天净沙·秋思》的特点是通篇写景,最后引入的人物也融入景中,情景相融,景中含情。这就是”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之一。

诗歌抒情有直接抒发,也有通过景物的描写间接道出,例如不说主谓宾结构的人断肠,而说偏正词组式的断肠人等。

@老街味道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淑章谈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致远是他的字,号东篱,不知他的名叫什么。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生卒年代不详,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约生于公元1250年,卒于1321与1324之间。他曾在浙江当过小官,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相当于一个办事员)。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因写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已选入现在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下面讲马致远的一个故事:

马致远满腹经纶,一生奔波,但在仕途上始终没有有任何进展。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精力与快乐都集中在文学创作之中。他写的杂剧、散曲影响极大,遐迩闻名。这里讲一个因他的影响,使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的传说。

马致远所在的朝代是元朝,其后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孙子即位。新皇上的叔父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便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借口是要为皇上除掉身边的奸臣,实际上是自己要当皇上。话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就遭了大难。他的军队路过河北东光县时,那里的百姓非常害怕,只等着倒霉。但,没想到军队到后,却秋毫无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燕王朱棣曾学过马致远创作的杂剧与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所以,他来到东光,得知这里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给军队下令:“逢马不杀!”谁知他的手下将领听错了,把“逢”听成了“冯”。结果,传下去的命令是:“姓冯的与姓马的,一个不杀。”

于是,不仅马致远的家族躲过了这场劫难,连姓冯的人家也跟着沾了光;其他不姓马的,也都说他家姓马。最后,这里的百姓都保全了性命。请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下面就讲讲这首曲的几个词语并试用白话翻译这首曲。

词语解释:

1.天净沙:曲牌名。2.枯藤:枯萎的枝蔓。3.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指傍晚。4.人家:应是指农家。5.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6.断肠人:形容伤心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无定的游子。7.天涯:天边。指离家乡极远的地方。

白话翻译:

枯瘦的藤缠绕着,

干枯的老树,

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

刚要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

流水潺潺,

旁边是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

秋风萧瑟,

彳亍而行的

是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缓缓西下,

无家可归的游子

泪洒天涯!

现在,我们来赏析这首曲。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那意思是,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没有哪一首能与它相比;或者说,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无不从《天净沙·秋思》中汲取了营养。这首曲子究竟好在何处呢?

一.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指的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读了会觉得幽深高雅,一般人读了也会引发共鸣。比如,这首曲有6处是用了典的。董解元《西厢记》一曲《仙吕·赏花时》中有这样的句子:“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雅者可以从“晚鸦、瘦马、天涯、古岸、横桥、人家”中联想到马致远的“昏鸦、瘦马、天涯、古道、小桥、人家”,于是,想到更多的情趣;而不知《西厢记》的读者,也并不影响其从中受到教益。

二.9个名词绘成一幅引人想象的秋景图。

1.每个名词可以各自独立成为景色。比如,枯藤也罢,小桥也罢,古道也罢,它们都是秋季里某一地点、某一时刻中的景物。都可引发读者的想象。

2.几个词连起来,同样构成一幅有机的画面。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3个词连起来,可以是这样一种情景: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栖息着乌鸦,而这乌鸦在黄昏时刚刚归巢。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想象当游子面对如此景物时,可能触动他这样的情怀:连鸟都能按时归巢,而我却流浪他乡,回不了家!

3.再把3句话连在一起思索,又会引发读者想象出另一种景象与情怀。你看,孤独枯朽的藤枝,缠绕在满身褶皱的老树上;黄昏时,几只乌鸦呱呱呱地叫着,声声入耳,无比凄凉。猛回首,一座小桥就在眼前,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却有一户人家。再向前看去,那残留的“古道”,不知连着多远的地方。最后看着自己这匹驮着书卷的瘦马,在秋风中跌跌撞撞地走着,心头一阵痛楚!

三.人景互衬,情景相融,画龙点睛。

1.先说人景互衬。这首曲的前三句是写景,表达方式是描写;后两句主要是写人,表达方式是抒情。由于天涯游子思乡之情浓烈,所以,看到的主要是枯藤、古道、瘦马之类;由于眼前是昏鸦、人家、西风,所以,更加重了游子孤独凄凉的感情。前三句的“景”与后两句的“人”,二者互相映衬,相辅相成。

2.再说情景相融。前三句9个意象,无论单独看,还是结合起来考虑,都是景物描写,但几乎每一个词都使读者有凄楚伤痛之感。而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直抒胸臆,说自己是“断肠人”;但其中“夕阳西下”4个字,分明也是写景。由于是“断肠人”,所以才注意那“西下”的“夕阳”;由于“夕阳西下”,才使游子格外“断肠”。这岂非情景交融?

3.最后说画龙点睛。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一幅画的背景,那么,后两句就是画中的人物。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龙的身躯,那么,后两句就是龙的眼睛。这里打住,请读者自己体会。

总之,作者全篇只用了28个字,除了“西”和“人”两字外,再无一字重复。可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心中也隐隐作痛。

那么,曲中的“断肠人”究竟是谁?是马致远吗?可以是,因为马致远就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这句可以隐喻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也可以不是,因为曲中的字字句句都能引起每个游子的共鸣,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所以,这首曲的主题应该是形象地表现了所有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就是这样用他的意境美,来吸引当时及后世的所有读者的。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话:“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入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

文章末了,详略讲讲什么是元曲。元曲在宋朝就有,但在元代才得以发展到顶峰;所以称为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元曲有时却专指杂剧。散曲,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散套两种。这首曲就属于小令。

王国维为什么说《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呢?

前言

有人问:王国维为什么说《天净沙·秋思》有唐人绝句的妙境?

《天净沙·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名作,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专门评价过马致远的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一、前三句写景的特点

前三句是一连串意象的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其中第二句比较常见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王国维看到的版本是”平沙“而不是”人家“。

这种完全用名词组成句子的方式并不少见,温庭筠有一首五律颔联也用此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另有《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颔联也是这种方式:

风华已眇然,独立思江天。【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秦原晓重叠,灞浪夜潺湲。今日思归客,愁容在镜悬。

据说欧阳修很喜欢这种方式,模仿温庭筠也作了一首《过张至秘校庄》诗云:

田家何所乐,籉笠日相亲。桑条起蚕事,菖叶候耕辰。望岁占风色,宽徭知政仁。樵渔逐晚浦,鸡犬隔前村。泉溜塍间动,山田树杪分。【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有客问行路,呼童惊候门。焚鱼酌白醴,但坐且懽忻。

其中有”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明显是效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元朝的《天净沙》小令中有不少人喜欢这种方式,后面会列举两首。

二、 断肠人在天涯

先说说第四句的特点,夕阳西下的后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词(天净沙也算是一首小诗,在钦定词谱中也是一个词牌)中,无非是情景二字。《天净沙·秋思》全篇都是写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写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写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断肠人眼中所见。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萧瑟的秋景之中。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另外,这首诗的景物都是带有感彩的意象,其修饰语都是作者有意的选择,例如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人是断肠之人。

前四句别写到一个景色:瘦马。古道不会出现一个孤零零的瘦马,所以这匹马其实是和人物在一起的,相当于留下了一个问号:马的主人呢?

作者接着用”夕阳西下“宕开一笔,把视角抛向远处,然后用”断肠人“承接”瘦马“,回来补上了这处留白。

三、夕阳西下

王国维说马致远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章法布局,还有句法的安排,另外诗中意象的选择也同样精确。

上面说过了意象的细节:古道、西风、瘦马、古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天涯,因为修饰语的选择,都赋予了中心语具有秋天的萧飒色彩。

从句法来说,前三句完全是实词的排列,都是景物,不用连词动词等古人所谓的虚词。

最体现唐人绝句妙境的是后面两句,特别是第四句。

绝句有四句,第三句转折很关键,这首《天净沙·秋思》是5句,前三句是景物的铺排,第四句”夕阳西下“,相当于绝句中第三句。在西风瘦马之后,突然插入宏大的远景,

而且不同于前三句,还加入了”西下“这个动词,这两处变化,起到了绝句第三句的作用。

另外,夕阳西下,还有一重深意,就是眼前这些古藤老树古道瘦马们,虽然如此萧瑟凄凉,依然要在不久后淹没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因为”夕阳西下“,所以天涯之人更加愁肠欲断。

一个断肠人牵了一匹瘦马在夕阳之中遥望秋景,但是马致远用了倒装之法。很像电影的开场镜头,先景后人,然后开始了一段故事。

诗不是电影,不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诗的特点,就是截取一个片段,其他留给读者去思索。

四、其他类似章法作品

下面两首《天净沙》,其章法布局类似于马致远的《秋思》 :

西风谓水长安,淡烟疏雨骊山,不见昭阳玉环。夕阳楼上,无言独倚阑干。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景中有情,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也是写人物。人物也是风景,情在景中。

又如: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前三句同样写景,也是名词的排列,第四句转折,前面三句写景,后面转为议论,专写人物。

在唐朝人的绝句中,也有如此安排。李白组诗《横江词》中的一首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四句都是写景,第四句加入人物,情在景中。

如王昌龄的《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三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主语被省略掉,有了人物的动作:卧听,情在景中。

结束语

诗词很少有纯粹的抒情和议论,大多喜欢用意象来说话,通过意象的组合加入情感的抒发。也就需要注意情与景的布局安排。

《天净沙·秋思》的特点是通篇写景,最后引入的人物也融入景中,情景相融,景中含情。这就是”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之一。

诗歌抒情有直接抒发,也有通过景物的描写间接道出,例如不说主谓宾结构的人断肠,而说偏正词组式的断肠人等。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