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八字占三库的命 算命三库什么意思

八字占三库的命 算命三库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生辰实例:什么是好看不中用的命造?合喜神、冲忌神,发福不浅

喜用无根,华而不实

实例

庚金日主,生六月燥土当旺之时,原谓燥土不生金,唯庚金日主自坐辰湿土,更见年时两丑湿土,虽生夏月,土已不燥,足以能生金了。犹如虽生在夏天,但自家的园子淋够了水分,园土不燥,足可生金。

也许有人问,支全四土,是不是土重金埋?非也,因有辛金,乙木透出,不见有土透出,所以不算土重金埋,只是土多金旺,日主属强,喜丁火,乙木透出为用,忌土、金、水。

桃花源

此造乙木、丁火财官透出为喜用,表面上看来不错,可惜地支并无财官之强根,只得未土中之余气、墓库,常言道:好看不中用的命造就是指此类了。

况且丑未一冲,有些人说冲开财官两库,名利两全。其实丑未一冲,丑中癸水伤未中丁火官星,丑中辛金伤未中乙木财星,反而冲去未中木火微根,财官虽有若无矣。

《红楼梦》插图

初运甲午,木火并旺,荫庇有余。一交癸巳,克丁拱丑,伤劫并旺,刑丧破耗。壬辰运,妻子两伤,家业荡然无存。

合喜神、冲忌神,发福不浅

实例

以上此造为丁火日主,即生十二月丑湿土当旺之时,天寒地冻,丁火衰微,常以为取木火为用。然而此造丁火自坐卯木,木可生火。年柱丁巳两火,时柱丙午两火,反而木火过多,使得丁火日主转弱为强,强则喜克或泄。

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上面的八字:一个人生在小寒、大寒之严冬里,家里人知道后,怕他冻着了,他的祖父辈便预先给他的房子装了一个大壁炉(年柱丁巳火),当他出生时,父母又给他装了个现代化的暖气机(时柱丙午火),还嫌不够,并让他睡在有柴火烧烤的坑上(日柱丁火卯木),这下可好,屋的前后里外,床的上下都是火,物极必反,整个人热得不得了,于是反而喜冷气来降温了,忌木火再烧烤太过。

生机

此造癸水力薄,无力制火,不足为用,反而以丑土泄其旺气,喜湿土、金、水为用,忌木、火、燥土。初运壬子、辛亥,冲巳午之火,荫庇有余。庚戌运,卯戌合火,午戌半合火,忌神肆虐,刑伤破耗。至己酉运,巳酉丑三合金局,酉卯冲去忌神,发财无数。由此观之,运与命合为喜神,冲去忌神,发福不浅。反之,冲其喜神,合其忌神,则为祸非轻。

文案编辑:泰源先生文案审核:霞客工作室

十年实践:学生差别就是建立“三库”,数理等学习不优秀都难!

01 寻找“核”

同样起点的人,有些人在行业里小有成就,有些越来越差;有的在家庭或生活里获得了成功,而有的生活中却过得非常失意。

就像孩子们的学习中,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同样的管理方式和授课老师,有些智力平平却学习成绩优异,有些极其聪明,最后反倒变成了现代版“仲永”。

当认真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无论在生活或者学习上获得了自己理想模样的优秀者,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一个特质:

这些人,并不一定是智商超群,而这些人都是非常自律,在真问题上极具耐心。

在真正的问题上面,极其有耐心,愿意把慢功夫花上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相反,那些越喜欢走捷径,耍小聪明,越缺乏耐心,越来会越远离自己的目标。

02 慢功夫真问题

穷查理(查理·芒格)曾经在多个文章和报告中提到: "抓住真正的问题,而不是陷入次要问题的细节中。" "不断问自己是否正在关注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花费时间在次要事务上。""挑战并解决关键问题,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真正的问题并非总能得到直接回答,它们需要深思熟虑和灵活的思维。""解决真正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有价值的技能,它能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在《好好学习》这一本书里,作者也提出同样的建议和忠告,当然作者也提到,他受到了穷查理的思想的极大影响。

诸如学习,快往往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打通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正如作者举例说:我们希望快速掌握自行车的骑行,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复寻找平衡的感觉。可是,现在很多的人,却在追求学会自行车的21种踩镫子的技巧……

高中数理化知识的学习,核心就是通过训练对概念、公式、定理等的融会贯通,能够通过看到的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能快速翻译并识别出题目的内在规律结构,达到认识和求解题目,并将所做的问题总结入自己的学习知识库,也就是所谓的题型库。

大部分中等生根本就没有第1步我们所说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的深入学习和融汇,更谈不上解题的翻译记忆识别结构和总结题型,不管这个孩子给出什么样子的借口,核心知识的学习不透就是唯一的原因,这是本质,其他都是表象。

很多面对高中的数理知识,上课一听就会,考试一做就废。

家长也不明白原因是什么,花了很多钱给孩子补课,结果是白花钱,好些个只是注重了学习的技巧,正如前面引用的骑自行车的例子,核心是掌握平衡,你却在苦苦地寻找蹬脚蹬子的21种方法。

尤其非常多的视频(尤其短视频)让很多孩子以为学习好轻松,这种蹬脚蹬子的方法不错,那个蹬脚蹬子也不赖嘛,甚至可以不用努力就可以很优秀……海量碎片化的“蹬脚蹬子”的垃圾方法和信息汇集在互联网,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狭隘,不去追根溯源,却陷入如何投机取巧可以耍个小聪明,得到和他人用心思考后的结果。

急功近利的学习或者无脑的学习方法的推介,在互联网无处不在,将让很多孩子忽略掉应该花力气去打通知识阻塞,而不是看起来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从这方面看,无知和愚蠢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所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体系的网络短视频学习,是非常差劲的学习方法。

学习上的弱,病根儿就是孩子脑子空空,没有基础的那些内容打底,更进一层次,缺少了一种定力去在打底的这些知识上去较劲,再上一层次,就是缺少耐心去归纳和思考整理题型,更不会主动去寻找缺漏的知识,在这些上面下慢功夫。

03 耐心、自律建立“三库”

成绩优秀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一般解决问题的反射弧是:看到题目,把题目中的核心词翻译成相应的表达方式,再根据题目特征,归纳和整理出这个题目的内在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且能迅速与自己曾经整理的成套的解题方略挂钩,判断这是哪其中的哪一类具体题型,其通解通法如何,并且也能够给出这些题目的巧解方式,以及有哪些差异可否进行改造从而快速得解,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也就是我个人提的这个解题“三库”理论。这个方法在实操中也得到了一些案例的印证,对于中等和差生有较好的提升。

优秀的孩子脑子里预先有翻译的词句库,根据题目结构有相应题型库,对应题型有相应的的解决方案库(也有快速得解的优选解法库),这些就是优秀的孩子做题快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学习比较差,中等生甚至是差生。

对照一下,基本上就在刚才提到的“三库”的缺少,如果缺少第一层的词句库,基本上就属于比较差的了;

举个例子,就以2023年全国乙卷的1道高考题为例来说下

这里面就有非常关键的词汇:偶函数

那我们就需要翻译这个内容了,用什么?用概念!这就涉及到:

偶函数的前提;偶函数的定义;偶函数的两条性质;还有常见的一些偶函数二级结论;

当有了这第一层翻译,再就是观察该题目的结构和应用已有的一些题型和模型了;

如果平时做题不注重总结,没有题型和结论的积累,日常发散思维不怎么好,到这时候,倒是发散的很厉害了。

看到题,开始就天南想一下、地北想一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尝试几次做不出来,就放弃了,还告诉家长,“题目难死人!”

不少家长也不了解其中的缘由,往往会认为咱这娃脑子笨,顺理成章地说:“哎!娃不是学理科的料!”

是吗?

如果以前稍微用点心,老师都会处理过课后的老版北师大教材《必修1》第110页的一个课后习题

如果是人教版教材,新高考用书《必修1》116页也是涉及到该结构

以这个简单的内容讲述的核心就是如何建立基础的个人题库。

基础薄弱的孩子,遇到三五道概念嵌套的题目,他就会苦思冥想,其实他也不清楚该思考什么,反而导致思考时间太长,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很多题都潦草完事,而且错误率高。何谈建立题型库,太强人所难了!

如何建立题型库呢?

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非常有耐心的。

他会花很多时间逐步完善题型库。也非常自律性,每周都会复习和总结,加深理解。中等生和差生,这两个环节都没有,所以学了就忘,成绩根本上不去。

即使补课就是白花钱。

网络上看的那些,也就是图个热闹,瞎套一气​。

而自律,这里其实对于不少成年人来说,都是困难的。我们不去讲太大的太多的如何形成自律的那些条条框框,我们针对孩子一般给出两种方法:

1、戒除手机 ​!

2、及时复盘​ !

沉迷手机的孩子自律性很差,尤其是看小电影,玩游戏。人的专注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看多了玩多了,会损身伤元,气血难和,导致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精力差的人,体力差的人,根本做不到在学习中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

不少孩子到了初高中,由于沉迷手机,导致无法集中精力,上课犯困,下课昏昏沉沉,没有自律性。

意志力涣散,浑浑噩噩,没有上进的动力,缺失目标,淡漠亲情,只有游戏、小电影是挚爱。

这些基本点,加上科学的“三库”建立的方法,从实践的近十来年来看,效果非常好!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非常有用​!希望这样的分享,对学习有所帮助!

点亮“关注”,与皮爸一起学习,

拥抱更多进步的快乐!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基础过关训练3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

D.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地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

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思想的问题。

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同志告诫全党同志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死的教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做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如果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他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根据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

在这以后,同志继续反复多次地讲了这种观点,这种作风。一九六三年,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指出,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证明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同志们请想一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不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呢?这种根本观点有没有过时,会不会过时呢?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选自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改)

5.关于文章第五段中加点的两个“证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证明”的意思是“被证明”,后一个“证明”才是它的本义: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B.前一个“证明”是它的本义: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后一个“证明”的意思是“被证明”。

C.前一个“证明”是形容词,后一个“证明”是动词。

D.这两个“证明”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用的它的本义。

6.请用简洁而相对对称的语句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信息。

答:                                    

7.请指出选文前三段的论点及其提出论点的方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之间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工作,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汉字起源的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4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5世纪也灭绝了,后来没有被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13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9.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中,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拼接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11.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答:                                    

12.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                                    

基础过关训练3

1.解析:A项,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B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和话题转移。D项,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原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同属于省略,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A项,“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用于发言稿,面对大家,不符合语境。B项,“不揣浅陋”,谦辞,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句中用于谦称自己不慎重,使用正确。“钩沉拾遗”,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句中用于表达自己的心愿,使用正确。C项,“惠寄”错,“惠寄”是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应改为“寄送”;“笑纳”错,指收下别人的礼物。D项,“忝列”是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故选B。

答案:B

3.答案:①句中把栽种小树的石坑比作白色鱼鳞,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形状相似。远望时石坑在形状上颇似鱼鳞。③数量相似。山上的石坑数量颇多,颇似鱼身上密密麻麻的鱼鳞。④颜色相似。挖开的石坑,远眺时颜色泛白,与白色鱼鳞甚是相似。

4.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上,强调平顺山脉的贫瘠;而改写后的句子重点落在“奇绝”上,不符合原文的逻辑。②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5.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得出这两个“证明”的意思。

答案:A

6.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一切从实际出发……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加以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概括了就可以了,还要用“相对对称”的语句即整句甚至对偶句来表达。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今后用实践检验。

7.解析:解答时,根据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句即可得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所以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开门见山或开宗明义。

答案:中心论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写的是“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见,科学家现在还没有做到“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故选C。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要满足这个条件,至少埃及文字产生时间应该早于中国文字,而从时间来看,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的内容表明,中国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出现的时间早于埃及象形文字产生的时间,足以反驳西方“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的观点。故选A。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D.“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错误。根据材料三“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概括分论点应从第二段开始,第一段只是引入,不是论证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根据第二段“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知,第一层是从中国文字产生时间早进行论证的,因此概括为:甲骨文起源时间早。根据“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4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5世纪也灭绝了,后来没有被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可知,这一层次是论证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根据“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知,这一层论证的是甲骨文与后来产生的文字关系密切,一脉相承,甲骨文影响了后来文字的产生和特点。根据“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13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知,这一段论证了甲骨文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对它们影响深远。

答案: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讲的是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将古老与新潮有机结合,这样便于甲骨文走近每一个普通人,便于甲骨文的传承。“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兴趣,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以促进甲骨文的传承。材料二“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讲的是人们欲利用科技手段研究甲骨文,搭建甲骨文和人们之间的桥梁,让人们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了解甲骨文,以促进甲骨文传承。材料三“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讲的是研究者开辟探索新的研究路径,用更多的研究方法研究甲骨文,加速研究进程。

答案: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兴趣,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基础过关训练3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

D.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敝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地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

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思想的问题。

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同志告诫全党同志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死的教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做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如果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他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根据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

在这以后,同志继续反复多次地讲了这种观点,这种作风。一九六三年,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指出,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证明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同志们请想一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不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呢?这种根本观点有没有过时,会不会过时呢?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选自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改)

5.关于文章第五段中加点的两个“证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证明”的意思是“被证明”,后一个“证明”才是它的本义: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B.前一个“证明”是它的本义: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后一个“证明”的意思是“被证明”。

C.前一个“证明”是形容词,后一个“证明”是动词。

D.这两个“证明”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用的它的本义。

6.请用简洁而相对对称的语句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信息。

答:                                    

7.请指出选文前三段的论点及其提出论点的方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之间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工作,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汉字起源的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4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5世纪也灭绝了,后来没有被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13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9.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中,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拼接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11.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答:                                    

12.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                                    

基础过关训练3

1.解析:A项,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B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和话题转移。D项,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原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同属于省略,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A项,“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用于发言稿,面对大家,不符合语境。B项,“不揣浅陋”,谦辞,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句中用于谦称自己不慎重,使用正确。“钩沉拾遗”,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句中用于表达自己的心愿,使用正确。C项,“惠寄”错,“惠寄”是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应改为“寄送”;“笑纳”错,指收下别人的礼物。D项,“忝列”是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故选B。

答案:B

3.答案:①句中把栽种小树的石坑比作白色鱼鳞,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形状相似。远望时石坑在形状上颇似鱼鳞。③数量相似。山上的石坑数量颇多,颇似鱼身上密密麻麻的鱼鳞。④颜色相似。挖开的石坑,远眺时颜色泛白,与白色鱼鳞甚是相似。

4.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上,强调平顺山脉的贫瘠;而改写后的句子重点落在“奇绝”上,不符合原文的逻辑。②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5.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得出这两个“证明”的意思。

答案:A

6.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一切从实际出发……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加以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概括了就可以了,还要用“相对对称”的语句即整句甚至对偶句来表达。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今后用实践检验。

7.解析:解答时,根据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句即可得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所以提出论点的方法是开门见山或开宗明义。

答案:中心论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写的是“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见,科学家现在还没有做到“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故选C。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要满足这个条件,至少埃及文字产生时间应该早于中国文字,而从时间来看,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的内容表明,中国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出现的时间早于埃及象形文字产生的时间,足以反驳西方“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的观点。故选A。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D.“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错误。根据材料三“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概括分论点应从第二段开始,第一段只是引入,不是论证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根据第二段“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知,第一层是从中国文字产生时间早进行论证的,因此概括为:甲骨文起源时间早。根据“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4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5世纪也灭绝了,后来没有被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可知,这一层次是论证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根据“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知,这一层论证的是甲骨文与后来产生的文字关系密切,一脉相承,甲骨文影响了后来文字的产生和特点。根据“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13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知,这一段论证了甲骨文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对它们影响深远。

答案: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讲的是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将古老与新潮有机结合,这样便于甲骨文走近每一个普通人,便于甲骨文的传承。“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兴趣,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以促进甲骨文的传承。材料二“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讲的是人们欲利用科技手段研究甲骨文,搭建甲骨文和人们之间的桥梁,让人们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了解甲骨文,以促进甲骨文传承。材料三“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讲的是研究者开辟探索新的研究路径,用更多的研究方法研究甲骨文,加速研究进程。

答案: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兴趣,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胤祥: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常务副皇帝,雍正为何如此信任十三弟

雍正元年,雍正下旨按照康熙年间分封皇子为亲王的标准,赏赐胤祥23万两银钱,雍正给出的理由是:胤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备受压制,从未得过什么赏赐,实在是可怜,我应当给与一些补偿;

十一月,谕:“怡亲王于皇考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朕御极以来,一心翊戴,克尽臣弟之道……”

胤祥百般推辞,雍正仍旧坚持;胤祥见实在是推辞不了,只收了13万。

奏辞不已,宣谕再四,仅受十三万

雍正又仿照圣祖康熙对待兄长裕亲王福全那般,准许胤祥封为亲王后可支用官物六年,胤祥还是辞辞了。虽然胤祥对雍正的恩赐是能推辞就推辞,但他仍旧得到了许多其他兄弟都不曾得到的殊荣。

这还仅仅是雍正刚登基时胤祥的待遇,雍正那么多的兄弟,除了九王夺嫡的兄弟外,还有很多,为何单单对十三弟胤祥如此呢?

不管是了解清史还是看影视剧,雍正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很少有人能入的了雍正的眼,就连自己的儿子弘时都被雍正直接过继给了敌人八弟胤禩。

为何会给胤祥如此大的权力,如同常务副皇帝呢?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位不一样的大清王爷!

(为便于阅读,名字全部用“胤”,而不用“允”)

01 得康熙宠爱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生母是章佳氏。章佳氏的出身不仅不高,可以说很低微:章佳氏家族最初就是镶黄旗包衣奴才。

可能有人说: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不也是包衣出身?乾隆的令妃不也是包衣出身?

虽都是包衣出身,但乌雅氏与令妃的父亲好歹是包衣佐领(包衣首领),正五品官职。

而章佳氏的堂叔海图拉曾经是御膳房的厨子,无任何的官职。

康熙二十五年胤祥出生,在胤祥13岁的时候章佳氏病逝,康熙才将其追封为敏妃,由此可以看得出章佳氏生前的位份要么是嫔,要么就是连封号都没有的庶妃。

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

毕竟并不是每一位妃子都可以“母凭子贵”,比如皇十二子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在生了胤祹三十几年后才被封为定嫔。

按照大清的祖制:非一宫主位不得亲自抚养皇子。

比如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生雍正的时候只是孝懿仁皇后宫里的宫女,不能亲自抚养皇子,雍正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亲弟弟,所以雍正才会称呼隆科多舅舅。

乌雅氏虽然没有亲自抚养雍正,但是后来又生下了二子三女,得以晋封为德妃,深得康熙宠爱;随着位份的提升,乌雅氏也有了亲自抚养皇子皇女的资格。

章佳氏虽然生下了胤祥,但也没有亲自抚养胤祥的资格,至于谁将胤祥抚养长大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不过在胤祥13岁的时候生母章佳氏病逝,胤祥开始由身为德妃的乌雅氏照料,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祥与雍正的关系慢慢地十分要好。

胤祥病逝后雍正在他的祭文中曾提到这一点: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

雍正还提到,待胤祥再年长一些,皇考(康熙)便让雍正教授十三弟算学,每天都讨论功课;每年的塞外巡幸,雍正跟胤祥都是形影不离的知己好友。

在《清史稿》中也提到了胤祥从康熙三十六年开始,跟随康熙出巡塞外。之后一直到太子胤礽被废,只要康熙离开京师都会带着胤祥,比如南巡、避暑或者视察河工等。

《清史稿》:怡贤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自己的一封家书中,曾提到胤祥:皇十三子胤祥为康熙所钟爱;何焯虽然胤禩的老师,但是跟康熙其他的皇子也都是有接触的,自然也会了解一些。

《何义门集》:皇十三子为当今所钟爱……

这确实足以说明,胤祥生母虽不受宠,康熙对胤祥还是另眼相看的;只能有一种可能:胤祥自身足够优秀。胤祥在雍正朝时作为雍正最信任得力的助手,确实办事能力超强,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可见胤祥在康熙朝时就已经表现出自身的实力。

康熙一向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不仅要学习四书五经、满蒙汉三种文字,还要学习算数、科学知识以及骑射功夫,所以康熙的皇子们大多都是文武双全。

胤祥也不例外,胤祥的诗词、书画都很不错,只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伴驾而行。有一日康熙召集大臣们与皇子研习书法,不仅自己当场写字展示,还让大臣们观摩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书写对联,在场的大臣们连连称赞说好。

当然里边少不了溜须拍马的大臣,但也足以说明这两位皇子的书法确实很不错,要不然康熙也不敢让两位皇子当众献丑,这一年胤祥17岁。

除了能文,胤祥的骑射功夫也不错,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精于骑射,发必命中”。

02 难以解说的囚禁之谜

虽然关于雍正与胤祥早年间的关系记载的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确实亲密无间。

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康熙中后期的九王夺嫡,尤其是太子胤礽被废后诸位皇子明争暗斗争夺皇储之位,雍正身为九王夺嫡中其中一王,也并非在单打独斗,胤祥就是雍正最忠诚的伙伴

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这一年,不仅太子胤礽被囚禁起来,皇长子胤褆因为心急争夺储君之位而被康熙拘禁起来,其实还有一位皇子因为皇太子被废一事被囚禁起来,这个人就是胤祥。

太子胤礽是因为行为失常,多次做出忤逆康熙的事情才被废;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

皇长子胤褆居然劝说康熙处死胤礽,惹怒了康熙,再加上皇三子胤祉揭发胤褆镇魇太子胤礽而被囚禁;

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

只有胤祥被囚禁的不明不白的,至于原因更是没有详细的记载说明。

康熙四十八年因诸子争储,康熙再次将胤礽复立为太子,同时大封诸位年长的皇子,但很奇怪,胤祥当时已经23岁,居然没有任何封爵。

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对胤祥不是那么宠爱,反而是有些意见。

但也可以看得出来,胤祥虽然被囚禁起来过,但时间并不长,因为在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康熙巡幸的时候,胤祥也在诸位皇子之列。

从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对诸位皇子们的信任度大减,每次巡幸在外皇子们都要实行轮班制,每位皇子轮流陪同出行,为了的就是不让皇子们结党。

唯独胤祥不在轮班的名单中,从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五十年皇子们实行轮班时,胤祥都是作为皇子陪驾,可见康熙这段时间是真的不怎么待见胤祥。

但有人说:这是康熙在保护胤祥,担心胤祥的脾气被人拉入是非中陷害而死;也是为了保护雍正这个皇位继承人不被牵连。当然这只是揣测,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得以顺利登基称帝也离不开十三弟胤祥,登基后开始重用这个最信任的弟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康熙的良苦用心呢?

太子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祥好像真的像是犯了什么大错,被康熙压制,即便是大封皇子之时胤祥作为年长些的皇子都没有任何的爵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雍正与胤祥的兄弟情义。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磨砺让胤祥的性格更加的坚毅,得以在雍正朝大放光彩吧!

03 雍正朝的铁帽子王、常务副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于畅春园,隆科多宣读诏书皇四子胤禛为嗣皇帝,继承皇位。

雍正登基的第二天,便将胤祥封为和硕怡亲王,管理户部,同时作为四位总管事务大臣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管户部三库。

要知道胤祥在康熙朝时什么爵位都没有,连贝勒都不是,一下子跨越多个台阶直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确实很少见,更何况直接被委以重任,成为四位总管事务大臣之一。

其他三位大臣是:廉亲王胤禩、隆科多、马齐。

可见,雍正胤祥确实是非常的信任。

当然雍正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雍正虽然争得皇位,但实际上在皇位上坐得并不安稳,争夺帝位失败的皇八子胤禩等人还在虎视眈眈的盯着雍正,可以这样说:

雍正在位十三年,有一半的烦恼来自于这位八弟胤禩。

雍正虽然被评价为刻薄寡恩,但是在登基之初考虑到稳定人心,再加上康熙临终遗言“不要伤害自己的兄弟”,雍正迟迟不肯对胤禩他们动手。

既然胤禩等人动不了,雍正提拔自己心腹还是可以的。

胤祥与雍正从小感情就比较亲密,提拔胤祥确实无可厚非。胤祥在雍正登基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一直备受冷待,得雍正如此厚待,自然会感恩戴德、竭尽全力去报答。

康熙晚年国库空虚、钱粮都很匮乏,雍正继位后首先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些最实际的问题,来扭转局面。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关键,雍正必须要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而且还有能力的人来处理,胤祥便是最佳的人选。

确实事实证明胤祥并非只是会作诗画画、享乐的皇子,值得一提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时并无实权没有参与朝政的处理,但却在雍正登基后,将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能说康熙前些年宠爱胤祥不是没有道理的。

康熙朝留下的旧案确实非常多,为了尽早全部处理完成,胤祥想出了“规定期限”“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在仅仅十数天内几千件旧的案子全部都整理除了头绪。

这确实给雍正涨了不少面子,而且这些案子牵扯到了廉亲王胤禩的人,即便是有廉亲王庇护,也未能幸免,实实在在打击了廉亲王等人的气焰。

雍正初年清廷新设会考府,胤祥负责审核财务出纳,查亏空以及之前积欠的事情;雍正对这件事情要求非常严格,告诉胤祥:这件事情必须要办好,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雍正如此要求,胤祥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自然要尽心处理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驳回了近百次不符合规定的奏销,同时查出了户部亏空的250万两,上奏雍正以后,开始让有关的官员赔付或者是逐年补偿。

这次的事情不仅牵扯到很多的朝臣,还牵扯到不少王公贵勋,包括敦郡王胤礻我、履郡王胤祹,即便是有人找胤祥求情胤祥都毫不留情直接拒绝了。

胤祥并不怕被人骂,只想做好实事。或许有人说胤祥太过无情,但正是这种铁面无私的处事方式,才没有辜负雍正对他的信任,让雍正坐稳了皇位。

雍正几乎将难办的事情都交给胤祥去办,因为只有胤祥出马雍正才能放心。不仅胤祥实心实意为雍正办事,还为雍正举荐了不少人才效忠于朝廷,而且在雍正初年胤祥向雍正举荐的人才大多都受到了重用,这不仅是对胤祥的信任,更是对其能力、识人的肯定。当然雍正刚登基,确实急需要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

比如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福建巡抚赵国麟等人,这些官至督抚各方大员确实也有真本事,不仅在雍正朝得到了重用,一直到乾隆朝仍旧是朝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一个人确实值得一提:岳钟琪,此人是岳飞的后人,也是在胤祥的举荐下受到了雍正的重用,逐步取代了年羹尧,成为新的川陕总督。

雍正登基以后命年羹尧主持青海的军事,但隆科多却从中作梗,百般阻挠,胤祥上奏雍正说:“军中之事既然以为委托给了年羹尧,就应当让年羹尧全权处理,如此才会有效果。”

“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之道,方能迅奏肤功。”

如此以来无人掣肘,年羹尧迅速平定了青海。不过年羹尧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很惨。替代年羹尧川陕总督的,正是岳飞的后人岳钟琪。

川陕总督是康熙十年专门为八旗子弟设置的一个职位,岳钟琪不过是一个汉人,所以招致很多人嫉妒,总是被弹劾。但胤祥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岳钟琪担保,雍正自然放心。

“又如岳钟琪乃不世出之名臣,而蔡珽等蓄意排陷,指为年羹尧之党,屡在朕前奏其不可信。而王(指怡亲王)恳切陈奏,谓岳钟琪才识兼备,赤心为国,必无负恩忘义之事,愿以身家性命保之”

胤祥不仅在朝政、军事、水利等各个方面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务,而且雍正交给胤祥处理才算安心;其实胤祥还在雍正那里接了很多繁杂的小工作,比如改造雍亲王府旧邸、雍正的陵寝选址、管教诸位皇子等等很多的事情,胤祥事无大小都会认真的对待,难怪雍正夸赞胤祥:

无不精彩妥协,符合朕心。

04 贤弟柱石病逝

雍正七年秋冬的时候胤祥的身体就已经非常差了,雍正将太医院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为的就是能在胤祥的身边随时看病。即便是如此胤祥仍旧没有闲下来,还是翻山越岭处理朝政,甚至害怕烦扰到百姓,经常到了深夜才吃到一顿饭,如此身心俱疲让胤祥的身体越来越差。

雍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类似的皇帝,而胤祥则是一个累死的王爷。

皇帝在生前都会为自己挑选陵寝新地,雍正将这件事情交给了胤祥,胤祥奉旨前往河北为雍正挑选陵地,当时选了两块地,一块是“中吉”,一块是“上吉”,两块地相临,雍正对胤祥的差事很满意,便决定要将“中吉”之地让给胤祥,希望百年后胤祥还能陪伴自己左右。

胤祥听后吓得直接推辞了,说自己已经在60里外的涞水县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如此才跟自己臣子的身份相匹配,并希望雍正能将这块地赏赐给自己。后来胤祥生病,再三请求雍正,雍正不得不答应。

胤祥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天就让侍卫前往涞水县取土,多日后侍卫回来,因为是雍正赏赐的吉地,胤祥便迫不及待的取了一小块土吞进了肚子里,嘴里嘀咕着:“如此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心安,子孙有福了。”

“如此,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矣。”

如此也可以看得出来胤祥能得盛宠也是有原因的,胤祥很懂得分寸,虽然深得雍正宠信,但他并不会恃宠生娇,可以说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人。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胤祥病危,胤祥的儿子弘晓赶紧派人进宫告知雍正,雍正即刻前往怡亲王府看胤祥最后一面但终究还是晚了。

胤祥的病逝让雍正很是痛心,下旨辍朝三日,为胤祥赐谥号为“贤”;胤祥病逝的第二天雍正亲自带着群臣以及王公贵勋们一起祭奠胤祥。

雍正登基后,其他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成了“允”,胤祥病逝后,雍正将其名字又改回了胤祥,而不是允祥,并为其素服三个月,仅这一点胤祥在整个大清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越日,复谕举怡亲王功德,命复其名上一字为“胤”,配享太庙。

胤祥病逝后其子弘晓可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是要降为郡王,但雍正下旨让弘晓承袭亲王爵位,并且永不递减,让怡亲王成为大清第九个“铁帽子王”。

关于胤祥我有三句话要说:

胤祥确实是一位很难得的患难兄弟,虽然与雍正并未同母所生,但二人的感情已经超过了同母兄弟;对雍正可以用实心实意来形容,当然雍正也没有辜负胤祥的这片兄弟之情。

胤祥也是一位忠臣、能臣,虽然在康熙朝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在雍正朝确实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值得一提是他兢兢业业的精神,可以说是实打实被累死的王爷。

胤祥也算是一位比较幸运的皇子了吧,生母出身并不高,年幼时得到康熙的宠爱,虽然在太子胤扔被废后十几年的时间被压制冷落,但他押对宝了,一直跟随的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并且非常信任重用自己,也可以说很幸运得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