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著名越剧唱段八个字 越剧中的几段算命

著名越剧唱段八个字 越剧中的几段算命

本文目录一览:

年少成名的越剧名伶筱丹桂,缘何留下八字绝命书后家中自杀?

1947年10月13日,越剧明星筱丹桂在家中服毒自杀,成为继阮玲玉之后又一起轰动沪上的明星自杀案。

筱丹桂,原名钱春凤,又名春韵,习越剧后取艺名筱丹桂。1920年,筱丹桂岀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小山村。其幼年家境贫寒,曾做童养媳,后被家人赎回,送至嵊县高昇舞台学习越剧,是年筱丹桂正值13岁。据说一年之后,筱丹桂便随剧班赴宁波登台演唱,这之后数年中,筱丹桂数次赴宁波演出,其表演水平逐年提升,并被冠以“越剧皇后”的美誉。

学成之后,筱丹桂随剧班在宁绍等地演出多年。此后,随着大批越剧剧班向上海流动,高昇越剧班也曾于1938年到上海演出,筱丹桂也因此得以与上海观众见面,1939年10月,筱丹桂领衔的高昇舞台结束在沪演出,筱亦随全班人马返回宁波。1940年5月,裘广贤(剧团老板)将剧团卖予张春帆。

张春帆接手戏班之后,于同月将戏班带到上海,5月20日筱丹桂再次同上海观众见面。这一时期也正是上海越剧飞速发展之际,同时这也是筱丹桂个人事业腾飞之机。1942年4月17日浙东大戏院(丹桂剧团)成立,前身即高昇舞台,后又成立国泰剧院,张春帆为剧院老板,筱丹桂则一直为剧院台柱。当时更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说,“三花”即上海早期越剧名角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即姚水娟,“桂”便是筱丹桂。

丹桂剧团成立当年,22岁的筱丹桂与36岁的张春帆同居,只不过一开始同居关系并未公开,待两年后筱丹桂拜黄金荣之媳为“过房娘”,二者才正式确立同居关系。至此,二者同居关系也仅在小范围内公开,张春帆与筱丹桂对外仍以叔侄关系示人,且其户籍所在也是叔侄关系。事实上,张春帆25岁时便已与同乡裘瑞媛在上海结婚,并育有4子2女。尽管如此,从已有资料来看,张春帆与两个女人的关系都很融洽,尤其与筱丹桂,在同居7年里几乎没有过什么争吵,彼此财务分开,没有子女,二人的共同事业(越剧业)也顺风顺水。1946年,越剧同人联谊会成立时,张春帆还当选为该会主席。由此也不难发现张春帆在当时整个越剧业中举重若轻的地位。

筱、张的关系一直平稳发展,但是到1947年10月13日,彼此关系却出现恶化,且以筱丹桂服毒自杀为结局。这其中究竟发生何事,确颇令人嗟叹。筱丹桂自杀后,各路消息层出不穷,使得其案情变得扑朔迷离,尤其是后来的各种讨论,更是显得如此。

筱丹桂在临死之前还写下了如下几个绝命字:“春帆你我同居”。当她还欲再写下去时,毒性发作,且被魏兰芳等人发现。同时,筱在离世前还留下了另外的“八字绝命书”—做人难,人难做,死了。这八个字写在“春帆你我同居”之前,系魏美云后来在家中的被子上所发现。“八字绝命书”亦成为普遍流传的遗笔,其力量远大于“春帆你我同居”。“做人难,人难做,死了。”“春帆你我同居。”尽管从这些字里行间看不见筱丹桂自杀的真正原因,但是,即使在今天,也同样可以读出筱丹桂的种种无可奈何。无论如何,从这些简单的文字中,至少有一点比较明确,筱丹桂的处境艰“难”,以致于她“死了”。她还留下“春帆你我同居”寥寥数字,由此而将其死与张春帆联系起来。为此,当时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更是直指筱丹桂的“不幸婚姻埋葬了她的人生”。

当已婚女性自杀后,这背后又何尝不是存在着各种权力、权利的博弈。1935年,阮玲玉自杀之后所留下的两份遗书,便反映其背后的权力运作。筱丹桂死前并未留下遗书,但却留下寥寥数字遗言,她的这几句话不可能像阮玲玉自杀时被无限地炒作,出现多个版本,但是,她所留下的“做人难,人难做,死了”其实比一篇漫长的遗言要有力得多,更是一句充满力量的控诉,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或许,自杀之人所留下的遗言并非考虑到死后的维权,而仅仅是希望对自己身前所不明之处加以解释、说明。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语句,却成为后人为其维权的有力凭据,围绕着这些遗言而展开各种或明或暗的角逐。

筱丹桂自杀之后,舆论几乎一边倒似地对张春帆加以批判,使张春帆一度陷入被动境地。当张春帆在地检处接受审理时,检察官接到书名“不平人”密告函件,内中叙述颇为离奇,称张系谋财害命。检察官后未采纳该材料。然而,时人对张春帆的指责却由此可管窥一斑。从表面看来,这只不过是舆论对逝者的同情,或者是对明星自杀案的关心,但是从更深层次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在舆论掩盖之下,实则存在着诸多力量之间的较量。大殓仪式、警局侦讯、检察处与法院的审理,媒体的报道等等,在每一个环节,无一不充斥着为权益的较量。每一次庭审、每一次报道、每一次采访……甚至到筱案受到地院终结后,每一次追悼会,每一场纪念戏剧的上演……都延续着这种较量。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张春帆的指责,也有张本人的辩解。正如张春帆在“自白书”最后所写:筱丹桂不治身死,这是我想不到的事情。我深深觉得对不住丹桂,懊悔莫及。这既是其深度悔恨的表现,同时也是其向舆论寻求谅解的一种途径。

从筱丹桂出生到死亡,除了在舞台上以华丽的形象示人之外,在她自己的生活范畴之内,几乎都是一个弱者。在社会中,往往对弱者都会予以同情,更何况已经死去的弱者。尽管没有娘家的庇护,但筱丹桂自杀一事却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种报刊、杂志的大力宣扬。从报道以及舆论的导向来看,张春帆这个处在家庭权力顶峰的人逐渐陷入舆论的漩涡,备受指责。从张春帆被捕入狱到无罪释放,再到最终被判决,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在舆论与法律的拷问下,其背后确又存在诸多较量。

老照片|这个越剧团承载着开化人民满满的回忆……

2018-05-23 06:29 | 开化新闻网

常听老艺人说:解放前一年,同春舞台被迫散了班,演员流落在村头。开化县华埠镇的彩凤舞台也是奄奄一息。就在此时,新中国成立了,我们这些演职员们也得救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开化越剧团啊。事实正是如此。

开化越剧团的建立与发展

《薄命佳人》剧照

1946年6月,浦江县吴店村人吴敏斋的鹤凤舞台,应开化县华埠工商联的邀请,从江西玉山县前来华埠演出。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致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该团在华埠演出一段时间后,由于看戏的观众很少,入不敷出,不得不自动拆散。原戏班的主要花旦邵彩凤和丈夫姜仙良等几个人继续逗留开化,组成了“姐妹班”。因戏帘上绣有“彩凤”二字,故称它为彩凤舞台。

1950年,开化解放后,改称为胜利剧团。时有演职员五十余人,男女混合演出。同年12月,开化县政府文教科派李亚夫、王观林到该团指导整顿,废除了“老板制”,成立团委和工会。次年春,大部分演职员先后返原籍参加土地改革,演业瘫痪,为使剧团不致于解体,县文教科派姜仙良专程到开化村头,吸收了流散在该地的同春舞台的部分演职员,充实开化胜利剧团,以保证演出营业。

1952年3月,开化县人民政府对剧团进行登记,更名为开化县越剧团,属集体性质。任命金华均为团长,姜仙良为副团长。为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1956年成立党小组,由郑桂芳任党小组长。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1958年成立了开化越剧团党支部,青年花旦何菊英被选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0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1964年底,我从浙江越剧一团调任开化越剧团编剧,次年创作并导演了反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大型现代剧《汤江风浪》,在全县农村公演。开始后,于1967年底改称为“思想文艺宣传队”。1969年7月恢复开化越剧团,并转为全民所有制,直至1988年8月撤消。

三十余载硕果芳

合影

1950年,该团在华埠演出时,服装陈旧,设备简陋。演员的收入低微,生活十分清贫。在这困难的条件下,剧团的演职员们仍然坚持练功,坚持演出。而且每星期排一个新戏,每个新戏第一晚义演,全部收入捐献给抗美援朝。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甚至在年三十夜吃青菜萝卜,把钱节约下来,办布景、买乐器和添制服装。上世纪50年代初,华埠镇发生一次较大的火灾,剧团演职员私人的东西,全部被焚毁。他们不仅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而且还节约口粮,支援灾区人民。全团第一次购买公债就达1100元。

《仁义缘》

1955年,全国第一次戏曲会议,该团被评为“艰苦朴素好,上山下乡好,配合中心好”的先进单位。是年,姜仙良代表剧团出席华东戏曲会议,并介绍了上山下乡的演出经验。1957年,钱雅玲改编导演的《失钗相思》参加建德地区会演获剧本奖。演员筱莲芳获一等奖,何菊英获二等奖,傅筱罗、钱笑笑获三等奖。1959年,钱雅玲执笔和导演的反映山区人民消灭钉螺驱走瘟神的大型现代剧《高韩村》,参加金华地区会演获剧本奖和演出奖。演员筱莲芳、何菊英获表演二等奖,傅筱罗、钱笑笑获三等奖。《高韩村》剧照在中央举办的全国卫生展览中展出。1960年,该团招收第一批学员20名,为男女合演进行大胆的尝试。

演员郑桂芳正在表演

开化越剧团长期以来坚持立足本县,送戏下乡的方针。演职员肩挑行李铺盖,手提服装道具,常年辗转在山区农村,住庙台,睡草铺,把思想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剧目奉献给山区的父老乡亲。演职员们踏遍了开化的山山水水,全县四百多个村落,没有一个地方不留下他们的足迹。1964年党支部书记刘福林代表开化越剧团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浙江日报》报道了该团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的动人事迹,并刊登了他们在山区农村演出活动的照片。

该团历来坚持勤俭办团的原则,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条件下,剧团党支部十分重视关心演职员的生活。1963年,他们把节约下来的钱,建造了一幢两层楼16个房间的宿舍,改善了演职员的住房条件。1966年底,开始,剧团改为“宣传队”。但演职员仍然坚持练功和演出。

1976年10月,剧团重新排练上演古装越剧《十五贯》、《刘海》、《追鱼》和革命历史剧《蝶恋花》,并由汪宇明把轰动一时的话剧《于无声处》移植为越剧现代戏在开化上演。

1981年,余丁新绘制的上山下乡布景硬片图,参加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获二等奖。

首次赴杭演出

1982年5月,剧团首次赴杭州演出神话剧《刘海砍樵》,《文汇报》、《浙江日报》相继发表评论,拍了电视,上了年画。在这期间,该团青年演员陈少春与上海越剧院著名小生陈少春结下了师生之缘,成为浙江省越剧界的一段佳话。

同年7月,老艺人筱莲芳被评为金华地区文艺战线的优秀老师。12月筱莲芳被评为省优秀园丁。

1983年7月,在省首届戏剧节中,剧作家方元新编,钱雅玲、余桂芳导演,江炳耀作曲的古装戏《君子亭》获演出奖、导演奖、幻灯奖、字幕奖,并由省电台灌制唱片,拍摄电视。是月,由江炳耀作曲,陈伟苏、钱爱萍合演的折子戏《回十八》,参加省小百花戏曲会演,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和著名剧作家顾锡东、胡小孩等观看了演出。《回十八》由省电视台录像,省电台录音在全省播放。

《君子亭》

1984年《君子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印出版连环画,行销全国。

1985年10月,由我与汪宇明编剧、余桂芳导演、江炳耀作曲的大型现代剧《春秋情》,在省第二届戏剧节中,荣获剧本创作、导演、作曲、舞美四个三等奖和演出奖。这是开化越剧团建立以来,第一次荣获省级剧本创作奖。同年,该团新秀陈少春荣获浙江省青年演员新花奖,成为当时我省二朵新花之一。

《真假画郎》

1986年11月,县越剧团在福建省建阳地区演出。建阳地委邀请该团演出《真假画郎》招待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八个国家组成的中国文化旅游考察团一行26人。演毕,外宾们上台会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还举行小型联欢会,气氛十分热烈。对此,《福建日报》还作了专题报导。

1987年4月,开化越剧团在江西鹰潭市演出《君子亭》,联合国教育考察团一行40人前往观摩。当演员谢幕时,外宾们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和全体演出人员合影留念。

同年7月,我创作的大型新编古装传奇剧《薄命佳人》参加省第三届戏剧节选拔,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钱法成,剧作家胡小孩、潭德伟、方元,时任中央新闻电影制作厂副总编王永宏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陪同下观看了演出,并合影留念。该剧在衢州市二次戏剧节会演中名列前茅,荣获优秀剧本创作奖。

深山飞出“金凤凰”

本文作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作曲家何占豪合影

开化越剧团,历来十分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他们采用自办培训班,老师带徒弟和选送到省艺校学习深造等方法来提高演职员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因而,人才辈出,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我省十朵新花之一的青年小生陈少春,她唱腔甜润,表演细腻,扮相俊雅,深受行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青年花旦汪仙珍,扮相娇美,唱腔悦耳,表演充满,在省第二届戏剧节中获演员二等奖,在浙皖赣三省部分地区的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青年小生陈伟苏,嗓音动听,风度翩翩,多次以她的精湛表演,赢得满堂喝采,曾数次荣获省、地、市优秀演员奖、演员二等奖和三等奖。还有徐青、陈晓明、吴媚娟、郦雪峰等一批中、青年演员,都曾在省、市会演中获奖,并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由于演员年轻,阵容整齐,编、导、演、作曲、舞美配套齐全,演出认真,作风良好,深受各地观众的欢迎。剧团撤销前,演出范围以本县为中心,辐射安徽宣城、上海、江西九江、福建三明等省市县,每天演出时的观众率都能达到85%以上,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誉为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开化越剧团撤销已经20年了,不少老艺人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忠于党的文艺事业,以团为家、不怕艰苦、勤俭节约、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为山区群众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能传承他们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在开化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发扬光大。

(原标题《这个越剧团承载着开化人民满满的回忆,一张张老照片述说那段历史...》原作者 刘高汉,编辑叶晓倩 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