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忆秦娥娄山关晨月的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是

忆秦娥娄山关晨月的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思是

本文目录一览:

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注释】

  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⑺漫道:莫道。

  ⑼从头越:重新跨越。

  ⑼残阳:夕阳。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鉴赏】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1月15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的正确路线。19日,红军离开遵义。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28日,根据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胜利。当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缔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融,体现了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手迹】

主席这首词的背景:

1.一九五七年一月,《诗刊》刊登了这首词。在土城之战中,在长征中失利之后,认真总结经验,亲自主持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四渡赤水之旅。他决心不与张国焘汇合,而是向东进军,越过赤水,返回贵州,与黔军作战。二月二十五日清晨,红军进军娄山关,在红园遇到了黔军,黔军仓皇应战,溃不成军,红军在盘山路上发起猛攻,到了黄昏,总算拿下了这个要塞,主力得以顺利地渡过,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诗人的情绪非常激动,他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写下了这首诗。

2.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译文:狂风呼啸,一群群的大雁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一声又一声的啼叫,冰霜覆盖了大地,天空上挂着一轮弯月。黎明时分,马蹄声断断续续,号角声低沉而低沉。且不说娄山关的坚固程度堪比钢铁,现在就让我们奋勇前进吧。青山如波浪般起伏,晚霞如血。

3.这首词是在娄山关大战后的娄山关战役中写的,描写了娄山关的行军过程,描述了胜利后的所见所闻。采用了高度综合、侧面描写的手法,将两日的战斗过程压缩在一天之内,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氛围,揭示了一场恶战的前兆。

2013年12月,中央‬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回望:“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体现着革命虽然曾遭挫折,但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路线的选择,为实现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矢志不渝。

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主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再次跨越娄山关。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将娄山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娄山关一役的意义重大,主席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遵义会议是由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时,开启了中国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1963年9月,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说:“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页)。以遵义会议为起点,中国开始更加自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把握中国革命的主动权和领导权,这标志着党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后,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

2021年2月,中央‬领导‬指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和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因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得到根本彰显。1945年,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写下:“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7页)。中国人的宗旨和出发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人民是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百年大党的立身之本和开创未来的制胜之道。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路线的毅然选择

旧中国主权沦丧、列强欺凌,军阀、统治腐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青年在《民众的大联合》写到:“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页)。为了救亡图存,青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18年8月,第一次来到北京,经李大钊介绍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成为从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开端。1919年4月,回到湖南,在斗争实践中研究、比较和检验各种主义学说。1920年春,第二次来到北京,阅读了《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后来对斯诺所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47页)

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自觉,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能力。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明确了中国新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了通过新主义革命,再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形成了新主义革命理论。

中央领导‬指出:“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26日)。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引党和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经过新主义革命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中,他围绕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作出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三、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主席一生读过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宣言》。1939年底,他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后来毛主席还说过,每年都会把《宣言》读几遍。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之时,身边就放着两本革命战争年代版的《宣言》。《宣言》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成为他毕生奋斗的崇高理想。“的名称为什么叫‘’?是从主义来的,不是简单地‘共财产’,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物质极大丰富,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一种理想社会制度”(《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主席指出:“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主义运动就是以主义思想体系作指导,以最终实现主义社会制度为理想目标,并为之奠定基础、创设条件的过程。作为“主义的思想体系”,早已存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我们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9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为实现主义社会而奋斗是同一方向上不同阶段的伟大事业。

2012年11月7日,中央领导‬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过程中,“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正因为人“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7页)。每一个树立起主义信仰的人,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应该始终以“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为追求,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与主义理想社会而奋斗联系起来。

经典古诗词英日译文|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1935.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这一仗意义重大,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英版译文The cold west wind is blowing fiercely, the wild geese are singing frost, and the dawn moon is in the sky.

The moon was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horses' hoofs was fragmented and miscellaneous, and the sound of military bugles was gloomy and low.

Let's not say that the mountains are as insurmountable as iron. Now let's move forward again.

Moving forward again, the vast green mountains are like the sea, and the sunset is as red as blood.

日版译文凛とした西風が猛烈に吹いている。雁は霜を鳴き、明け方の月は空になる。

明け方の月が空になり,馬のひづめの音がばらばらでまたごたごたとして,軍号の声が鬱々として低く帰って来る。

山の起伏は鉄のように越え難いとは言わない。今はまた前に進む。

再び前に進んで、広大な青山は海のようだ。夕日は血のようだ。

【诗溢西夏】《忆秦娥•娄山关》

快来点击吧!

作品全文

《忆秦娥•娄山关》

近代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相关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白话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作品鉴赏

此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但表达的却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此词开篇即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紧接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家成仿吾《长征回忆录》:“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这是一首气势豪迈的词,在铁军脚下,雄关漫道只等闲。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和顶针、对仗等修辞,使得词句旋律豪放、悲壮、强烈,富于冲击力。这首词画面感强,景色景物搭配犹如油画一般讲究、贴切。”

作品介绍

(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著有《诗词》《文集》等。

经典古诗词英日译文|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1935.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这一仗意义重大,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英版译文The cold west wind is blowing fiercely, the wild geese are singing frost, and the dawn moon is in the sky.

The moon was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horses' hoofs was fragmented and miscellaneous, and the sound of military bugles was gloomy and low.

Let's not say that the mountains are as insurmountable as iron. Now let's move forward again.

Moving forward again, the vast green mountains are like the sea, and the sunset is as red as blood.

日版译文凛とした西風が猛烈に吹いている。雁は霜を鳴き、明け方の月は空になる。

明け方の月が空になり,馬のひづめの音がばらばらでまたごたごたとして,軍号の声が鬱々として低く帰って来る。

山の起伏は鉄のように越え難いとは言わない。今はまた前に進む。

再び前に進んで、広大な青山は海のようだ。夕日は血のよう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