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描写江南的句子诗句(描写江南风俗的句子)

描写江南的句子诗句(描写江南风俗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江南风物|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原作者:张希奥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土,散发着的是甜滋滋的味儿。糖粥、糖年糕、粽子糖、金钱方糕、肉包子、生煎馒头、冰糖、冰糖甲鱼、卤鸭面……从点心到菜肴,苏州人的食物是甜的。吴语昆曲,温软甜糯,苏州人的声音是甜的。

糖粥 图源:摄图网

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是苏州人,沈从文追求她时,曾在信中写:“虽然身处乡间,不过,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后来张兆和的家人答应两人的婚事,她又满心欢喜的给沈从文发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甜酒成了两人爱情甜蜜的象征,苏州人的爱情是也是甜的。

从前的南咸北甜

然而至少在宋朝时,爱吃甜的是北方人,爱吃咸的是南方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提到沈括的这段话,且认同了“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这一观点。那么,为什么从前会有南爱吃咸北爱吃甜的现象呢?

元 钱选 花草蜂蜜(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唐朝之前,甜味的来源主要是饴糖和蜂蜜。唐代李匡义《资暇集》中写:“余弱冠前,步月洛阳之绥福里,方见夜作。问之,云:‘乳饧(糖)。’时新开是肆,每斤六十文。”

而据《新唐书》载“(文宗大和)八年天下岁铸钱不及十万缗”,因此,乳饧每斤六十文,于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还真买不起糖。

在唐以前,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北方的经济发展更有优势,制糖能力更强,对糖的消费能力也更高,再加上此时的南北贸易与后世相比还没有那么发达,北方产的糖大部分也都在北方消费了。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接触到糖,饮食上当然也就更偏甜。

苏州人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爱上了甜?

苏州人的饮食偏好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随着“衣冠南渡”的进程,北方的许多士族迁徙到江南地区,也把北方的口味带来了江南,甜味开始在江南的土地上萌芽。宋代后期,宋室南渡,迁都临安,更多的官员富商从北方迁徙到苏杭一带,南北之间的饮食文化再一次互相交融、互相影响。

元代,吴地最早的饮食专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面世,书中提到一个用糖作原料给“酸笋”调味的方子,“用笋汁,入白梅、糖霜或白沙糖、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和合味。入笋淹少时,冷啖”,想来在腌制酸笋时,加入一些糖,能让酸笋增味不少,酸酸甜甜,口味更加丰富。做田螺时,也可“用沙糖浓拌,淹饭顷”。可见元代时吴地的部分菜肴,已有用糖调味的思路。

元 钱选 笋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末明初,苏州一本饮食专著《易牙遗意》中“脯鲊类”和“蔬菜类”的49道菜肴中,用到的糖的有7道,而“糕饵类”与“果实类”则几乎个个有糖,花样很多,如生糖糕、糖桔、糖林檎、糖脆梅、糖杨梅……

明朝中后期,制糖技术和甘蔗种植技术在民间逐渐推广,《天工开物》第六卷记录了当时领先世界的制糖法,用此法制糖,可得到“洁白如雪”的精制糖。糖的质量大幅提升,价格大幅下降,糖也从王公贵族走入了寻常富商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的糖被大量运到了富庶的江南一带,苏州的富商们,终于实现了“蔗糖自由”。

白糖 图源:摄图网

清中期之后,糖彻底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至此,“南咸北甜”的格局完全改变,“南甜北咸”成为主流。在普遍爱甜口的江南,苏州人的嗜甜更是尤为突出。《清稗类钞》载:“苏人以讲究饮食闻于时,凡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尤喜食多脂肪品,乡人亦然,至其烹饪之法,概皆五味调和,惟多用糖,又喜加五香。”

苏州人的甜口饮食闻名一时,苏州人的糕点也声名鹊起,清朝著名美食博主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分享了一个“夹层糕”的方子,“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

苏州人有多爱甜食?

在苏州重要的节令食物中,你总能看到糖的影子。正月十五,高喊甜党万岁的苏州人吃的当然是甜汤圆。袁景澜在《咏粉团》一诗中写:“磨粉沙糖纤手抟,上灯时节记牢丸,揉搓细杂花糕榼,错落匀圆订果盘。”

汤圆 图源:摄图网

二月二,苏州人有吃年糕的传统,据《苏州府志》载:“二月二日食年糕,曰撑腰”,这年糕用黍粉和糖制成,自然是甜的。

《海虞风俗竹枝词》中写道:“今朝夏至莫相忘,麦粥熬成和白糖。”夏至时,要来一碗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的夏至粥,消暑必不可少。

明 仇英 乞巧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时节,要吃巧果,清代记录苏州一带节令习俗的著作《清嘉录》中写:“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白面和糖,绾作苧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苧结。”巧果是糖油混合物,又酥脆又甜,就没有不好吃的可能。另一首《海虞风俗竹枝词》夸巧果美味,曰:“制成巧果味甚夸,小剪新裁别样花。搓粉和糖油炮烙,外旁还糁黑芝麻。”

重阳节吃重阳糕,“以糖、肉、诸果杂面为糕”,原料和五仁月饼差不多。

重阳糕 图源:摄图网

冬至时常用来祭祀和送礼的冬至团,则是用面团包着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的馅所做,也是糖与肉的奇妙组合。

天气变冷后,夜里也常有人卖麦芽糖,《清嘉录》云:“土人以麦芽熬米为糖,名曰‘饧糖’。寒宵担卖,锣声铿然,凄绝街巷。”苏州特色的有一种葱管糖,是用葱花猪油块与饧糖、花生仁合制成的。

成年、婚庆、生子等礼俗中,象征喜庆的糖亦不会缺席。女子及笄之时,需赠送亲朋好友“上头糕”。举行婚礼前,女子给男子回礼中要有糕果。生孩子后,亲戚要带着糖、核桃、龙眼等看望产妇。孩子满月之时,则要用糖和面粉做成“期团”送给亲邻。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精致的甜点也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的“姑苏糖食各般陈, 糕饼多嵌百果仁”一句,就可见上海人对来自姑苏的糖食很是买账,又如《吴门新竹枝》写:“春来一别几回肠,遣尔琼瑶湘竹筐。今日张盘无别物,枣泥麻饼脆松糖”,足见苏州特产“枣泥麻饼”和“松子糖”作为访亲问友伴手礼的份量。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糖之于苏州,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一味调味料。节俗、宗教、医疗、甚至染织业,你能在苏州人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发现糖的影子。

“吴俗信鬼,病必延巫。”吴地特有的宗教习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喝“口数粥”,食用此粥,有驱赶疫鬼之意。苏州人认为可以驱疫鬼的“口数粥”如何做成呢?《口数粥词》云:“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馊薑屑桂浇庶糖,滑甘无比胜黄粱。”注入灵魂的步骤,一定是浇蔗糖。

明初的医书,出现了大量用糖的处方。到了吴地,用糖来食疗养生,亦很常见。例如,将薏米淘净,和百米一起煮粥,再加一两匙白糖,就是一个去湿气、利肠胃的食疗方子。又如《常昭合志稿》中所写,立夏煮豆和糖吃,可以避免夏日的常见病:疰夏。

此外,糖还出现在染织业当中。《揭阳县续志》中说揭阳糖是江南染丝的必需品,又说用糖来染丝,能让成品变得又白又香。

清 萧晨《桃源图》(局部)扬州市博物馆藏

此事若在别地总觉得古怪,但若发生在吴地,却又觉得稀松平常起来。或许因为,糖在苏州总是有其独特地位的。糖组成了苏州人的血肉,更是苏州的灵魂。

如果你在苏州,不妨好好闻一闻,这里的空气,是不是蜜糖味?

参考文献:

1. 陈婷.苏州糖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5(03):233-236

2. 刘丹古代糖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S2)

如何品味“苏州之甜”

产品信息:

出品:吴文化博物馆

研发:吴博文创×贝贝瓶上海

原料:异麦芽酮糖醇,葡萄口味

产品尺寸:230*65*13mm

价格:18元

产品特色:异麦芽酮糖醇的甜度仅为蔗糖类的50%左右,口感清淡,不致龋齿,可作为糖尿病人代糖使用,0脂0糖。

购买渠道:吴文化博物馆二楼文创区有售,欢迎您预约参观

如何深度体验“苏州人文”

诗词里的“小桥流水”,古村旁,野花香,邂逅一段好时光

许多人向往江南,特别是春日的江南。

为什么呢?有人说,江南多水河,生活在小桥流水之间,看杨柳飘拂,如此生活,着实让人向往。

也许,你到不了江南,也许,你见不到小桥流水的美景,但是,你可以在诗词中,体会“小桥流水”的诗意与唯美。

诗词里的“小桥流水”,一起来读一读,治愈你的心。

天净沙·春

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暖春】有时候看窗外的天气很好就会想出门走走,看莺歌燕舞,看小桥流水,觉得人间值得。

赠丁和

北宋 · 白侍郎步入罗湖石径斜,阴阴乔木锁烟霞。

小桥流水君须记,便是丁和处士家。

【回忆】君记否,那小桥流水之间,那树荫烟霞之间,就是我的家。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落花】花儿从枝头飘下,落到水中,随着流水,越过小桥,一路行来,一路芬芳。

如梦令·春思

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田园】如果生活太压抑,就去田园待一个月吧,静下心来,感受这小桥流水人家,你会发现人间值得。

蓦山溪·小桥流水

宋·辛弃疾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

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

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

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

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

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

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山溪】一程山路,一程风景,看烟霞起,看云卷舒,野花盛开,鸟儿啼叫,不写两句诗,都对不起这风景。

田家

宋·黄庚流水小桥江路景,疏篱矮屋野人家。

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

【野人家】喜欢青山绿水,喜欢田园篱笆小院,想去山清水秀的地方发呆看盛开的油菜花。

江下山居

宋 · 黄裳不卜西湖卜此山,江天方作洞天寒。

海门有信蓬莱近,丹室无尘宇宙宽。

一箭昔人曾却浪,五云何日便骖鸾。

小桥流水通幽径,休向朋宾说内观。

【山居】最回忆的还是在乡村的日子,惬意、舒适,有亲人,有朋友。如今,我们在夏天,怀念那村居的日子,怀念那最美的田园生活。

临江仙

宋 · 陈师道

曲巷斜街信马,小桥流水谁家。

浅衫深袖倚门斜。

只缘些子意,消得百般誇。粉面初生明月,酒容欲退朝霞。

春风还解染霜华。

肯持鸳绮被,来伴杜家花。

【春风】任时光纷飞,一扇朱门挡住了都市的喧嚣,院门外的热闹怎可扰朱门内,院中听屋外风雨,就是快活。只需静谧,不喧嚣。

小桥

宋·王之道

芳榭绕流水,春馀半篙绿。

登临赏幽花,兹亦我所欲。

小桥果何往,长堤正相属。

朝看龟鱼游,晚听鸥鹭浴。

【小桥】住在村庄里,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早上看龟儿游,晚上听鸥鹭洗澡的声音。人生在世,心有所爱,常得欢喜;情无所执,可得随意。

清平乐

宋·李从周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碧云隐映红霞。

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美人】所有美好的幻想,只不过是在空旷山谷小坐,与爱人住在田园。

题郭文通画二首·其一

明 · 胡俨千尺长松山馆清,小桥流水净无声。

落花啼鸟春风后,野服乌巾独自行。

【独行】走过流水潺潺的小桥,路过炊烟袅袅的人家,也扑进赏春人的心里。

鹊桥仙

元 · 滕斌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

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残鸦古渡,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

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人远】一季花开,一抹淡然,轻拥过往流年,把它编织成一幅斑斓的画卷。一花一草,一粥一饭,都是那么的平实而温暖。遇见春天,遇见美好。感恩生活每一天,守着流年,安稳如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夜】要变得温柔和强大,就算哪天突然孤身一人,也能平静地活下去,不至于崩溃。

春日郊行

宋·林季仲困倚春风半醉醒,小桥流水欲相平。

晚蹊窈窕行桃李,野老逢迎略姓名。

浦溆远兼江色暝,凫鸥迥立夕阳明。

田家作苦吾何恨,无补公家合退耕。

【田家】即使是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只要多了点天然的渲染,它也会变成绝美无比的田园画!

好事近

宋 · 雷应春

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

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

回头流水小桥东,烟扫画楼出。

楼上有人凝伫,似旧家曾识。

【等待】虽然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虽然到头来,一身裸,一颗心,依然眷恋着一路的风景,不舍所有的遇见。

桃源忆故人

宋 · 刘学箕

暮霞散绮西溪浦。天上晴云开絮。

清绝梅花几树。恼乱春愁处。

小桥流水人来去。沙岸浴鸥飞鹭。

谁画江南好处。著我闲巾屦。

【晴云】没有风的日子,还有云朵守望。没有梦的日子里,等待也不会荒凉时光。

清明游鹤林寺

元 · 萨都剌

青青杨柳啼乳鸦,满山烂开红白花。

小桥流水过古寺,竹篱茅舍通人家。

潮声卷浪落松顶,骑鹤少年酒初醒。

若将何物赏清明,且伴山僧煮新茗。

【湖上船归】花开是诗,花落是词,都是风景,爱山川河流,爱日月星辰,爱它本来的存在,欣赏而不求据为己有。

幽居自述

明初 · 金涓

小桥流水护柴荆,门外青山适性情。

太瘦却应诗思恼,多愁莫放酒杯倾。

蕙兰既植堪为佩,松菊犹存不用名。

谁识个中真乐趣,偶来林下看云生。

【幽居】心中有红尘,身在哪里,都被世俗困扰。不如,怀一颗宁静心,听花开,观叶绽。溶入尘世,不染且不争,像轻轻走过的岁月,温润地过好每一日。

繁花在暖阳里开满阡陌,云烟在微风中飘散天边。其实,美好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平时奔于生活,而忽略了太多。

春天来了,美好的事将如期而至,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江南风物丨和古今老饕,共品苏味大赏

原作者:汉瓦青禾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吃是人类的本能,是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江南气候湿润,水产丰盛,食材种类繁多。自宋以来,就有“太湖熟,天下足”的美誉。食材富足之余,做菜便有了讲究的资本。名扬天下的苏帮菜以及独特的苏式饮食文化,影响着一代代江南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象,对江南文化性格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今多少老饕客,皆沉醉在江南美味中不可自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用精彩的笔墨记录描绘了苏氏美味的万种风情。

1

苏食风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的美味与水息息相关,与北地食材多是从地里种出来不同,吴地美食多是水生的。天时地利给予苏州人食材的富足,也让苏州人得时令之鲜,正所谓“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食滋补”,代代相传,便成了“不时不食”的共识。时至今日,“不时不食”仍然是很多苏州人的饮食和风俗习惯。

春日,吴地时蔬、春盘野菜、太湖鳜鱼、吴地家禽轮番登场。其中一种水生野菜,尤受古人代江南人喜爱,它就是莼菜。江莼菜最早见于《诗经》,“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里面的“茆(máo)”就是莼菜。莼菜属水生睡莲科植物,其叶片浮于水面,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莼菜的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本草纲目》记载“莼生南方湖泽之中,惟吴越之人喜食之”,自明朝万历年间,苏州莼菜就成为了皇庭的贡品。

吴地莼菜,吴文化博物馆墙绘

夏时,姑苏樱桃、枇杷、杨梅、桃、莲藕、茭白接连不断。而除了果蔬,白鱼、白虾和银鱼也是苏州太湖夏季最出名的特产,即所谓“太湖三白”,其烹饪方法也十分的多,不过最出名的就是清蒸了,因为这种做法能保持食材的原味。

明 沈周《采菱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秋日,更是丰收的季节。苏轼有词曰:“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据史料记载,苏州一带种菱已经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而词中提及的鸡头则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芡实”的别称。生长在池沼湖泊的浅水之中。结的果实的外壳像鸡头,俗称为鸡头。收获的种仁就是苏州人再熟悉不过的“鸡头米”了。

苏州的传统甜点,桂花鸡头米,用鸡头肉、桂花糖、绵白糖为主辅原料,制成后香甜可口,是当地老百姓十分喜爱的甜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了袭人专门打发老宋妈妈去给史湘云送时鲜果蔬,袭人“端过两个小摄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鸡头两样鲜果”。

(荷塘小炒 鸡头米、菱角、藕带等)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秋季的鲈鱼也是江南地区最肥美的水产。江南才子们对“鲈鱼脍”这道菜情有独钟。晚唐诗人皮日休与吴地渊源深厚,他曾与好友陆龟蒙一道品尝了名菜“金齑玉脍”。有诗为证:“共君无事堪相贺,又到金齑玉脍时”(《新秋即事三首》之一)。

“金齑( jī )玉脍”这道菜的名字听起来富贵逼人,实际上类似于现在日料爱好者常吃的生鱼片配蘸料。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已有对同类菜肴的记录。“齑”的意思是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金齑”则是由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七种配料捣碎制成。

“玉脍”指的是细切的生鱼肉,因其洁白似玉而得名。吴地食脍之风盛行,这道“金齑玉脍”想必更令诗人难以忘怀了,因而写道:“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泊渔家》)。对莼菜鲈鱼念念不忘的诗人更是大有人在:唐朝诗人元稹写过“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宋朝陆游也曾赋诗“十年流落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陆游更展老饕本性写道“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这些诗句活色生香地展现了鲈鱼肉质之肥美,仅听词句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念念不忘。

(鲈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而在中秋佳节,江南水产最有全国影响力和名气的莫若大闸蟹了,中秋食蟹也已经成为不分地域南北风靡全国的时髦事儿了。包笑天曾写过一篇《大闸蟹史考》,作了有关“大闸蟹”名称的解释:“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

南宋 佚名《荷蟹图》故宫博物院藏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阳澄湖大闸蟹久负盛名,附有“蟹中之王”的盛名,大家都为能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沾沾自喜。

(大闸蟹)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人们都把大闸蟹比作味中极品,因为它具备了美食所必备的色、香、味、形、质。明代文学家张岱就曾说食大闸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赋诗赞誉大闸蟹:“故乡虽好不归去,客里西风两鬓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一首诗也是尽显一位老饕客的自觉,作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原来最值得诗人留恋的不过是大闸蟹而已啊。

明 徐渭《蟹鱼图》天津博物馆藏

冬日,肥美的太湖羊、太湖猪,以及青、草、鲢、鳙等众多太湖鱼种都成为肥美待宰的美味,等待人们的享用。这时,苏州人则会用一道苏州暖锅向这些美味致敬,这暖锅里的食材,荤菜大都逃不开咸肉、蛋饺、咸鸡,素菜以冬笋、菠菜、白菜为主。清代潘际云《咏暖锅》诗曰:“下箸汤如沸,当筵气似春”。

苏州的美食家陆文夫曾经在他的《姑苏菜艺》里写道:头刀或二刀的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 四时八节都有其时菜,如果有哪种时菜没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顺畅,总是缺了点什么东西。

(松鼠桂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人的心目中有一本美食日历,大自然仿佛掐好了日子,每到特定时节,都慷慨地向苏州人供给该时节特有的食材,吃时鲜菜,已经成了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经久不衰的时尚。“秋风起,蟹脚痒”;“春天里,最是鳜鱼肥”,今晚的松鼠鳜鱼,看来可以安排上了;“明前一粒螺,赛过一只鹅”,如此肥美的螺蛳,没有人选择辜负......在这些谚语的背后,遵从着苏州人“不时不食”的饮食准则,一样食材,如果它的时令还未到,自然不能够饱尝其中的本味;若是时令已经过去,则食材的精华已经褪去。春天吃螃蟹,则螃蟹无蟹肉蟹膏,淡而无味;夏天吃马头兰,此菜却早已老不能食矣;秋天的腌笃鲜,如没有新上市的春笋加持,如何炖出一锅鲜味?冬天的响油鳝糊,却不知鳝鱼过了小暑,肉质就不再那么鲜嫩肉美了......

(响油鳝糊)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人对饮食的挑剔和讲究,不只因大自然富足的馈赠,更与苏州人精致不马虎的性格相得益彰。

2

苏味烟火

苏式生活的细腻,远不止一味味颇为讲究的菜品,把细腻掰开碾碎,弥散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对苏州人而言也必不可少。《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这对伉俪,就吃出了寻常苏州百姓小巧精致的烟火气。

沈复送亲到城外,返回已是三更时分。腹中饥饿,寻觅食物,芸娘就悄悄牵起丈夫的衣袖,来到她的闺房,将藏好的热粥与小菜与他吃。芸每日吃饭,必用茶水泡饭,喜欢吃芥卤腐乳,就是吴语所说的“臭豆腐”,又喜欢吃虾米卤瓜。

这两种食物,是沈复平时最厌恶的,因而戏弄她说:你是狗呢,还是蝉呢,竟爱吃臭味。芸说:我是因为腐乳价格低廉,可以佐粥可以就饭,幼年之时吃得惯了。腐乳不敢勉强你吃,卤瓜你可以捏着鼻子略微尝一些。入口就知道它的美味了。这就像古人无盐女,貌丑但德行甚美。

说罢,用筷子夹了一块卤瓜,强行塞进了沈复嘴里。沈复掩着鼻息咀嚼了几下,觉得却也清脆爽口。松开鼻子,再吃了几块,竟然觉得成了一种难得的美味。从此也喜欢上了食用虾米卤瓜。芸用芝麻油加少许白糖拌入腐乳,味道也是鲜美非常。把卤瓜捣烂,拌入腐乳,起名为双鲜酱,味道也很别致。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饮食文化骨子里的风雅,也是与生俱来的。沈复爱与三五知己喝点小酒,芸便为他置备了一个梅花盒:拿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间放一只,外头放五只,用灰色漆过一遍,形状摆放犹如梅花,底盖都起了凹楞,盖上有柄,形如花蒂。把这盒子放在案头,如同一朵墨梅,覆在桌上;打开盏看看,就如把菜装在花瓣里似的:一盒六种颜色,二三知己聚会喝酒时,可以随意从碟子里取来吃,吃完了再添——花费不多,而且好看。这样精致风雅的的场景着实烙印着江南气质。

清 康熙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些都是生活琐事,可是一粥一饭,一茶一酒中方见苏州人对待饮食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不将就,于粗茶淡饭中饮出人间百味,真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古人的清粥小菜早已离现代苏州人的生活远去,幽深的小巷、苏式的饮食、吴侬软语、评弹说唱,才是热爱苏味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茶馆喝茶听书自古就是苏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不用刻意寻找,午后穿行于古城弄堂深处,总会遇到老宅悠悠传出老人的自弹自唱。苏州人把上茶馆叫做孵茶馆,像老母鸡孵蛋似的坐在那里不动身。小茶馆是个大世界,各种小吃担都要在茶馆的门口停一歇。有卖油炸臭豆腐干的、卖鸡鸭血粉汤的、卖糖粥的、卖小馄饨的……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喝甜粥是苏州人的另一个情结,一首童谣唱道“笃笃笃, 卖糖粥,三年胡桃四斤壳”。苏州的团子类的小吃也特别多,双馅团子、青团子、松花团子等,最为特色的是咸鲜味的苏州炒肉馅团子。还有月饼界扛把子的苏式月饼,看起来金黄油润,吃起来皮层酥松,口味甜咸多样。甜馅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馅料有火腿、虾仁、香葱等。其中惹最多人回味无穷的,恐怕还是鲜肉月饼。老字号的摊位前,常年都能见到等待月饼出炉的队伍,中秋佳节更是供不应求。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3

苏式老饕

苏州人吃菜不仅讲究时令、保持食材原有味道的鲜美。更在于做法的精细复杂、吃法的多样和考究。作家陆文夫代表作品《美食家》中刻画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吃到极致的美食家,从某种程度也代表了苏州人对待饮食的态度。

这位嗜吃如命的男主人公叫朱自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苏州资本家,他对买卖营生一窍不通,更不在乎时局政治,对古玩名画也不感兴趣,别说青楼,就是一仙女路过,他也不见得会瞄一眼,但是佛系老朱,也有决不能将就的事情,那就是:吃。这位苏味老饕从早饭到晚饭,都有全盘规划。这种极致,甚至可以把对于“吃”的讲究,在一日当中,浓缩到近乎“洁癖”的地步。

每天大清早,眼睛一睁,老朱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到朱鸿兴面馆去吃头汤面!头汤面,其实就是当天的第一碗面。一锅汤,下的面太多,那面汤就糊了,出来的面就不清爽,而且没有了那一股面汤气。为了一口头汤面,每日天蒙蒙亮,老朱都会直奔面馆,叫上一碗头汤面,一份炒蛋,一边吃,一边为吃到这样的美食,暗自窃喜。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虽地处南方,但是爱吃面也是出了名的。苏式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面、汤、浇头。一碗正宗的苏式面主要会在汤和浇头上下功夫。苏式面的汤可不是佐料搭配出来的,清水螺蛳、鳝鱼骨、青鱼头等都是常规的吊汤原料。有的店家汤汁也会提供两种选择,为红汤、白汤,红汤的口感更绵密一些,白汤的提鲜的效果更好一些。

苏式面能常吃不腻,五花八门的浇头,最能帮助面痴们时刻保持着新鲜感。每次在面馆里选浇头,都跟点菜差不多。爆鱼、素浇、炒肉、卤鸭、焖肉、虾仁、鳝丝、雪菜肉丝等等常规操作,还有三虾、秃黄油、蕈油这些奢侈版本。例如三虾,说的是虾仁、虾脑、虾籽,一般只会在初夏时才有,而常规的浇头如焖肉、虾仁、炒肉等等往往更受人们欢迎。浇头吃法也分花样。面浇是直接盖在面上,底浇是放在碗底,过桥则是单独盛在碟中。怎样吃法全凭个人喜好,可焖肉底浇,鳝丝过桥是绝不会错的。

吃一次苏州菜对朱自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填饱肚子的简单事,它是一件既需要严格遵守流程也需要时刻发挥艺术天分的事情。冷盆,热炒,甜食,大菜,然后是点心,最后以一盆大汤结束。不管多饿,也不能坏了规矩。要想吃得好,得按顺序,一样一样接着来。每次碗碟撤下,再呈上,仿佛是在完成某种庄重的仪式。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老朱一边等菜,一边和老友们品着花雕酒,午饭是不能喝大酒的,最多只喝点花雕,因为白酒会让人舌头迟钝,好好的一顿饭就吃不出什么味道来了。上半场只拿高脚杯喝点葡萄酒,葡萄酒把玻璃杯填上了颜色,看起来颇像红宝石,也算餐桌上的一个点缀,下半场可以换紫砂杯喝黄酒,黄酒性温又不麻舌,这顿饭的气氛也渐渐升起来,等到下半场的美食也都品尝过后,就可以再换杯喝五粮液了,五粮液足足能把大家的性质都掀起来,那时候一只“三套鸭”把剧情推到了顶点!

所谓三套鸭便是把一只鸽子塞在鸡肚子里,再把鸡塞到鸭肚里,烧好之后看上去是一只整鸭,一只硕大的整鸭趴在船盆里。船盆的四周放着一圈鹌鹑蛋,好像那蛋就是鸽子生出来的。苏州人爱吃鸭,尤其苏帮菜招牌的松鹤楼,早在60多年前,就有书记载:“每至夏令,松鹤楼有卤鸭出”。母游船鸭便是苏州宴中的佼佼者。整只鸭子走油后,放入香菇、冬笋、猪肉丝等辅料,浇入苏州著名的母油(选优质酱油从三伏晒制到秋天后,挑其中最好的一层"母油"),在砂锅中煨制而成,原汁原味,香飘十里。与三套鸭作法类似的姑苏名菜“西瓜鸡”就是用西瓜与母鸡共蒸,瓜的清香渗入鸡肉,鸡肉又能保持原有的鲜嫩,考究点的店家还会在西瓜皮上雕图刻画,极富美味与观赏性。

晚饭时,老朱也不能放过招牌林立的美味,或者陆稿荐的酱肉,或者马咏斋的野味,或者五芳斋的小排骨,或者采芝斋的虾籽鲞鱼,或者玄妙观的油汆臭豆腐干。吃完借着醉意,倒头就睡。没有官职,没有家累,没有雄心壮志,老朱总说:我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为这口好吃的活着。

一个吃货的一生,熨帖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好吃,并不一定意味着懒做。爱吃,不是一种罪过。苏州人对于“食”的态度,不止是“会”,更是“极致讲究”,而这种讲究正是苏氏美食真正的魅力所在。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已在苏味中痴迷沉醉,未来又有多少老饕会继续探求其中的奥秘呢?

参考文献:

1.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中的吴地饮食文化》,《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第1期。

2. 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3. 陆文夫,《美食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9年。

4.(清)沈复,《浮生六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写江南最经典的10首诗词,杏花微雨,山水如画,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

在中国人心中,江南是一个诗意的地方。

小桥流水,船渡人家,杏花微雨,山水如画……浸润着中国人的诗意。

在这里,有艳若桃李的采莲姑娘;在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在这里,有可爱可亲的烟火人家;在这里,有难舍难分的世情交谊……

几乎一切美好,都可以在江南找到。它是中国人心中的梦境,是理想之所。

写江南最经典的10首诗词,如梦如幻,找到属于你心中的江南之美。

1、最令人怀念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三首》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没有人不怀念江南。

青年时,白居易曾漫游江南,他在这里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江南,在年轻的白居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年的白居易定居洛阳,但他对江南的美好,依然记忆犹新。

江南的风景美,春天到来时,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儿比火红,江水比草还绿。怎么能不想念江南美景呢?

江南最美的还是杭州,在天竺寺中拾桂子,躺在郡亭上观看钱塘江潮,什么时候还能再去呢?

江南让人怀念的还有吴王宫,吴酒美呀,吴地的女子舞姿曼妙,令人陶醉,什么时候能再相逢呢?

江南,是你青年游过之后,到了老年依然想再去的地方。

2、最迷离动人的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总想着,如果一幅长卷能将江南画下来,众人欣赏,该多好呀!

杜牧的《江南春》就似一幅江南长卷。

当春风吹到江南,千里之地,繁花盛开,无边的绿叶相映,莺啼不断。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招展。

江南,不仅有绝顶美丽,还有深邃的历史。

四百多座佛寺是南朝遗迹,如今,在江南烟雨中,显得迷离而深邃。

江南的风景让人着迷,江南的历史引人沉思。

3、最富丽堂皇的江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入朝曲》

南北朝·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江南,不仅是美丽的地方,而且还是权力的中心。

南北朝时,东吴、东晋、刘宋三朝都曾在金陵建都,金陵成为帝王州,帝都的富丽堂皇和繁荣昌盛,吸引了无数人。

许多青年来到金陵,欣赏美景之余,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的谢眺就是其中之一。

他渴望立身朝堂,进献忠言,收获功名。

江南,不仅有美景,还有青年人的梦想。

4、最生动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的美如动态的图片一般。

江南的莲花开了,那片片碧绿的莲叶,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鱼儿在莲叶中嬉戏,一会跑到东边,一会游到西边,一会游到南边,一会又游到北边。

诗看似重复,细细读来,鱼儿戏莲如一张动态的图片浮现在眼前。

不去江南,而知江南之美,诗词功劳大。

5、最有韵致的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对于漂泊无依的人来说,江南是最好的归宿。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真想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比天空还青,在彩舫中,听着雨声入眠。江南的女子,美如皎月,洁白的手腕如霜似雪。

饶是江南拥有最美的景,最美的女子,可韦庄,还是想起了家乡。

此时,家乡正处在战乱当中,如若回乡,定会断肠。

江南景再好,人再好,却治不了“乡思病”。

江南风景再好,还是比不上故乡。

6、最百无聊赖的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南宋朝廷定都临安,这座城市藏着许多人的梦想。

年过花甲的陆游来到临安,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他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第二天清晨,大街小巷传来了杏花的叫卖声。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春光明艳,正是好时光,可陆游却只能在小楼中百无聊赖,像极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大好时光,不在抗金杀敌的战场,而在家中赋闲。所以,江南的春天虽美,却令陆游更加惆怅。

江南越美,心中越伤,因为时光流逝,梦想越来越难实现。

7、最凄凉的江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还承载着世事盛衰之感。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的宫廷音乐家,盛名一时。

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往日的光辉不再,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人感慨。

杜甫长叹一声,江南的风景依然美好,我在落花时节又碰到了您。

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人情聚散,都在这28个字当中了。

如果你在江南碰到了,不要问往事,只微笑便好。

8、最有情趣的江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把江南寄给你,该有多美。

陆凯与范晔是好朋友,某一天,陆凯正在折梅花,恰好信使路过。

他忙叫住,摘下一枝梅花,递于信使,并写下这首诗:帮我带给范晔。

范晔远在长安,陆凯以梅花相寄,并说:送你江南的春天。

多么诗意和美好,当范晔收到这一枝梅,定会露出微笑:虽未到江南,却感受到江南之美,虽未见朋友,却感受到朋友之谊。

江南的春天,是最好的礼物。

9、意境最优美的江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代时,扬州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酒楼舞榭、商贾如云。风流倜傥的杜牧眠花宿柳,度过一段非常逍遥的时光。

也许是杜牧不堪长安秋日的萧索,所以格外想念江南的风景,想念江南的故人了。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此时,虽然时节已经到了秋天,可是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谢,风光依然秀丽。

明月之夜,幽幽清冷,扬州二十四桥之上,美人又在何处教人吹箫呢?

离开江南后,仿佛还能听到江南的箫声,也许,这就是想念吧!

10、最痴情的江南: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是否到过江南?是否有心上人在江南?我们不得而知。

而他也选择江南来寄托自己的相思。

这是一个梦境,在梦里,他走入了江南烟水路,可走遍了江南,也没有遇到心上人。梦里销魂无处说,醒来之后,惆怅不已。

想给你寄信,却不知你在哪里,信又该寄往何处呢?

有多少人的心上人呀,在那美丽而迷离的江南。

每一次读到江南诗,嘴角都会浮起微笑。

那是一个绝美的地方,那里有最美好的爱情,那里有最令人向往的情感……

江南之美,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那是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向往,是对诗意人生的一种期望。

有时间,一定要去江南走走,感受那里诗词里最美的地方。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