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中国适婚男女比例真实数据2021最新图片 2020中国适婚男女比例真实数据

中国适婚男女比例真实数据2021最新图片 2020中国适婚男女比例真实数据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中国婚龄性别比失衡仍较突出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虽然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已逐渐回落,但各省份和婚龄性别比仍有一些变化值得关注。

性别比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性(女性)的比率,人口学通常用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性别比失衡直接对婚恋市场造成挤压。

据2020年七普人口数据,全国人口性别比104.8,性别比最高的是广东,为113.08,其次是海南,为112.86,排第三的是西藏,为110.32。31省份中“女多男少”的有两个,分别是辽宁和吉林,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9.7和99.69。

从各省份看,受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广东和海南一直是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的省份,这一现象仍在持续。

《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4.43,总人口性别比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是海南,为113.36,其次是广东,为111.55,排第三的是西藏,为109.7。

2022年,“女多男少”的省份增加到4个,分别是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辽宁总人口性别比最低,为97.25。这四个省份也是人口流出较多的省份。

2022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文指出,2021年末,中国男性人口为72311万人,占51.2%,女性人口为68949万人,占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下降0.2。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比2012年降低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但也有学者指出,总人口性别比并不能准确反映婚恋市场的变化,因而需引入“婚龄性别比”指标,即婚姻市场上适婚男女数量之比。国际上通常认为的正常婚龄性别比区间为96-105。

不过,对于适婚男女人口的年龄界定,不同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中一曾撰文指出,传统上,婚龄性别比主要以20-30岁婚姻旺盛期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来表示,但由于即使一个女性年龄超过普通生育年龄,也有生育的可能性,多数的研究者使用15-44岁的男性和女性人口来估算特定婚姻市场的婚龄性别比。

界面新闻注意到,从《统计年鉴2023》2-8表来看,15-44岁年龄段的性别比普遍高于正常区间,且男性多于女性。该表格对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分别做出统计,其中15-19岁的性别比为115.77,20-24岁为113.52,25-29岁为111.36,30-34岁为107.5,35-39岁为105.54,40-44岁为105.14。

这意味着,当前婚姻市场的挤压现象仍较为突出。

但刘中一也指出,在婚姻市场的实际行动中,人们最有可能使用可感知的婚配对象数据来调整自己的婚姻态度,而不是以往研究所使用的当期序列人口的婚龄性别比。因为婚姻市场中的择偶过程毕竟不像商品市场,生命中可能的伴侣候选人也不可能同步进场,只能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出现有限的人选。

在择偶过程中,个体感知到的周围符合自己择偶标准的婚配对象数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我感知距离男性婚配困难的年龄段越近,对婚龄性别比的失衡感知越明显,也越可能降低择偶标准,择偶的动机就越倾向于实现周围人群的期望,而不是自己对美满婚姻的期望。

出生人口性别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婚龄性别比和总人口性别比。现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性别比超出正常区间始于1982年,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之后一路升高。1994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5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峰121.2,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

“重男轻女”被长期认为是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但越来越多人口学专家认为,性别偏好、胎儿性别选择和生育政策对数量的限制,三者共同造成了这一现实。

国家层面意识到性别比失衡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采取了包括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打击“双非”(即“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等手段治理性别比失衡。

2002年11月,原国家计生委、原、原国家药监局共同发布《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两非”)的规定》,对胎儿性别鉴定予以明确禁止,治理性别比失衡的战役正式拉开。这项工作持续至今。

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治理,从2009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拐点,此后逐年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性别比降为115.88,较2013年下降了1.72个点,是6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也有人口学专家指出,2014年性别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得益于2013年年底“单独二孩”政策(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实施,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助于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中国统计年鉴2022》披露的分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来自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10-14岁、5-9岁、0-4岁人口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4.86、112.96、110.37,呈显著走低趋势。这三个年龄段人口对应的出生时间,与人口政策从独生子女时代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放开的过程基本一致。

中国适婚男比女多1752万 有人被迫光棍 有人宁可单身

在“双十一”还没成为狂欢购物节之前,它曾一度是“光棍节”的代名词。四个“1”放在一起,看起来就很孤单。

双十一当天的热搜榜上,都是关于各平台成交额刷新纪录、快递量激增等话题。当全民购物狂欢过去,今天的热搜榜上出现了这个话题,“中国适婚男比女多1752万”,从狂热消费中走出的人们开始关注到这个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图源:新京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总数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总数为68844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490万人。

其中,我国20-40岁的适婚年龄里,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几乎相当于整个荷兰的人口。要了解这个数据,我们还需引入”出生性别比“这个概念。出生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表示,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是103至107之间,超过就意味着性别失衡。

对于现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群体,他们出生于1980年到2000年之间。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07.2,而在2000年的普查中,性别比达到116.9,严重失衡。

图源:网络

这个数据的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现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群体正好出生于我国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并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思想倾向严重,这就导致了家庭都偏向于生育男婴,如果发现是女婴,可能会选择人工流产。在这个时期内,男婴大量出生,性别比失衡。随着这一群体陆续进入适婚年龄,便容易出现婚姻市场竞争激烈,部分男性找不到配偶的现象。

但这种现象的分布是有城乡地域差异的。大城市由于流入人口的补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等原因,适婚男女人口数失衡现象不太明显。但对于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这一现象就会比较突出。

这种失衡的适婚人口性别比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会造成婚姻竞争加剧。比如前段时间屡上新闻的“天价彩礼”,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结婚的成本会不断升高。其次,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治安问题。当适婚男性找不到伴侣,容易增加性犯罪事件发生的概率,案发生的潜在风险会提高。此外,当这部分男性一直没有结婚,人到老年,没有伴侣和子女,养老也是问题。适婚人口性别比如果一直失衡,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方面都会带来诸多影响。

天价彩礼 图源:网络

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造成了部分人无法结婚的现象,但还有一种现象是部分人不想结婚。去年的现在,央视一篇报道显示,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人,预计到2021年,独居的成年人将上升到9200万人。年轻人想晚婚甚至不想结婚的意愿愈发强烈。于个人选择而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觉醒让年轻人更加追求自由生活,减少了为寻求依靠而选择婚姻的情况。其次,涉及婚姻的负面新闻,如出轨、杀害伴侣等事件也降低了年轻人对婚姻的信任和向往。并且,房价、孩子教育成本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等问题,对于社会积累不够、工作压力又大的年轻人来说,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人口现象是一个长周期事件,现阶段的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只能多考虑如何防范这种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出台措施阻止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减轻年轻人的社会压力。对于个人而言,首先是提升自己,其次是去相信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