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民兵的句子简短(描写民兵的句子)

描写民兵的句子简短(描写民兵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我当民兵,我光荣!

来源中网

我当民兵,我光荣!

湖南省长沙开福区民兵集中点验仪式提升尊崇感

记者 周仁 通讯员 张贻龙 陈松华

“我当民兵,我光荣!没有想到今天的民兵集中点验仪式这么精彩和震撼,就像部队新兵授衔仪式一样,特别神圣庄严;虽已脱下军装,但能再次穿上迷彩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民兵,我一定珍惜民兵身份,履行好民兵职责。”两年前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杨刚今年主动要求加入民兵组织,内心激动不已。4月15日下午,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举行民兵集中点验仪式,邀请全区不同时期的民兵典型以及家属代表为新入队的民兵代表佩戴民兵标识符,共同参与见证民兵的荣光时刻,激励广大民兵传承红色基因,争做优秀民兵,激扬报国之志,献身国防,建功立业。

一次民兵集中点验仪式,也是一场特殊的仪式教育。该区人武部领导介绍,针对当前民兵身份认同感不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不足等问题,从民兵入队的第一次集中点验入手,抓实抓好,营造强烈的仪式感尊崇感,引导他们更加珍惜民兵身份,牢记民兵职责,强化民兵使命,激发民兵担当,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也许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是平凡普通的一员,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当危险和任务来临时,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成为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坚实盾牌!”仪式开始前,一段介绍民兵的视频短片拉开了活动大幕,引发现场的热烈掌声。随着民兵典型事迹VCR的播放,5名不同时期的民兵典型代表一一身着戎装、肩披绶带走上舞台,军地领导共同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典型闪耀舞台,事迹激励人心。76岁的老民兵盛德其是民兵典型中年龄最大一位,40年前,在一次民兵实弹实投训练中,为了保护战友,盛老右手断裂、右眼完全失明,右脑神经受损,右脚炸残且至今里面仍残留有弹片,荣立二等功。面对人生重大挫折,他没有灰心丧气,而且一直坚持从事武装工作直至退休。负伤后,盛德其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下一代教育,开办个人德育教育工作室,还坚持义务巡查河堤,被评为“中国好人”!

1999年出生的民兵李锦文刚满十八岁,就主动报名参加民兵组织。2017年,湘江遭遇历史特大洪水,当时灾情非常险急,李锦文加入民兵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坚守湘江防汛点。在社区工作的李锦文妈妈,也自愿前往抗洪前线运送沙袋。母子俩在抗洪堤上偶遇,成为“抗洪母子兵”。

“儿子当民兵,全家都光荣。这也是他人生成长的特殊经历,我们全家都支持他。”回忆儿子穿着满是泥巴的迷彩服,裹着橘红色的救生衣抗洪抢险的场景,李锦文的妈妈记忆犹新。

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民兵!60后民兵陈利军开办安保公司,多次为抗洪抢险、社会维稳等方面义务奉献;70后民兵雷铁担当抗洪抢险救援冲锋舟舵手,为保护舟上的群众,自己直接被洪水出一百多米;80后民兵丁永臣多次抗击过冰灾、洪灾,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义务培训优秀民兵和安保人员。

致敬典型,迎接未来!在民兵点验仪式中,奏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宣布任职命令、领导组织点名、民兵宣誓、新入队民兵代表发言、宣读表彰通报、总结部署工作、奏唱中国民兵之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授予民兵标识符号环节,5位民兵典型以及民兵家属代表和参加仪式的领导为新入队的民兵同志佩戴标识。

典型享荣耀,民兵立壮志。“让民兵学习身边典型的先进感人事迹,切身感受到民兵光荣,接过他们手中的‘钢枪’,强化民兵意识,提振精气神,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是给民兵最好的入队第一课”,长沙警备区司令员刘长进深有感慨。

荣光的不止是典型代表们,还有新入队的民兵。活动现场逐一点名,专门为每名参加点验的民兵拍摄军装照片,组织民兵进行签名,并为他们精心制作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军装相框,旨在始终牢记民兵身份,珍惜民兵荣光。编组在长沙市开福区民兵应急分队的魏依,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今年加入民兵,她激动地告诉记者:从军一直是自己的梦想,现在虽然没有机会当兵,但更加珍惜机会当民兵,争做优秀的民兵。

一次民兵集中点验仪式就是一次国防教育。为提升国防教育效应和征兵宣传效应,现场请来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党委书记、各编组单位和辖区高校领导,以及高校学生代表,而且整个活动通过新媒体全程录播。长沙市开福区常务副区长蔡冰说道,加入民兵不仅是个人荣光,也是家庭和单位的荣光;要凝聚全社会和各级关注民兵工作,重视民兵工作,支持民兵工作浓厚范围,真正让民兵香起来,热起来。

祖国的一声召唤,他们一往无前。点验仪式代表新的征程开始。参与点验仪式的民兵们表示,我们从此就拥有了一个让人响亮的名字——中国民兵,一定时刻牢记自己是民兵的身份,履职尽责争当优秀民兵。

军旅辞赋丨《云岭民兵》

云岭民兵

■鲁传刚

其一

云岭民兵不畏难,一声令下勇无前。

牢记嘱托顾大局,千里边防展旗幡。

卧雪爬冰战苦寒,栉风沐雨无怨言。

戴月披星何所惧,军民协力守边关。

其二

百年沧桑加速变,统帅掌舵领航船。

国防动员责任重,人民战争新内涵。

现代民兵强备战,英雄精神砺铁肩。

融合发展大文章,军民共谱新诗篇。

▲刊于5月27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作者丨鲁传刚

来源 | 解放军报

“飒爽英姿五尺枪”——读毛主席诗词《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毛主席诗词——《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首诗创作于1961年2月,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诗创作于1961年2月,是毛主席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据说,当时看到了她在参加军事训练时拍下的一张扶枪的照片,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所以诗的题目用了“题照”。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高度赞美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她们英姿飒爽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首诗,用词简洁,语句铿锵,充满了领袖对女民兵的高度赞扬,在朗朗上口和旋律欢快的诵读中,令人再难忘记。

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气神

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喉咙沙哑,坐着就能睡着,但是听到有人喊救命,马上就往前冲;险情发生,跳下水去,用身体筑起围堰;水流湍急,冲锋舟无法靠近救援,用绳子一头绑住自己,将另一头递给受困群众……他们是民兵。在抗洪抢险中,大堤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入夏以来,在长江、淮河、巢湖“两线并战、大湖突围”这场抗洪战斗中,安徽民兵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抢险救灾,倾力发挥作用。

截至8月5日,安徽省军区累计出动民兵152923人,投入机械设备383台套、冲锋舟1460艘次、车辆2564台次,营救被困群众10865人,疏散转移群众66968人,抢运物资919.63吨,抢通道路117.45公里,加固堤坝15.82公里,疏通河道6263米,封堵管涌644处,挖运土石38448立方米……

“家门口”的突击队

7月7日,皖南歙县遭遇山洪突袭,2000余名考生被迫延考。当天中午,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刘孝华赶赴黄山督导抢险救灾工作,与军地领导专家交换意见后,一条条救灾指令飞向救灾一线。

兵贵神速!当天晚上,44名民兵连续奋战6个小时铺设2座应急浮桥,保障考生高考。次日清晨,当地师生惊喜发现2条“蓝色飘带”横跨积水,直通考点,纷纷点赞“民兵真行!”

汛情就是命令,脚下就是战场。安徽省军区防汛“前指”指挥长、省军区副政委南晓敏条分缕析,一口气数出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多项优势:本乡本土情况最熟悉,就地就近救援最便利,保家护业利益最直接,持续战斗时间最长久,基干民兵数量最庞大,联系服务群众最紧密,兵力动用程序最简捷,动员集结行动最高效……

“挽弓当挽强,用兵当用长,聚集优势方能成就胜势。”刘孝华说,上半年,省军区根据编组地域实际和季节气候特点,科学统筹应急力量编成,沿江沿淮重点编建抗洪抢险分队,就地就便形成553支1.7万人的常备必用的突击力量。这些突击队就在群众的“家门口”,离得近、情况熟、出动快,加上平时训练有素,下雨能上堤,上舟能救人,灾后会重建,能够胜任各类抢险救灾任务。特别是改革调整后,变数量主力为任务主体,可以有效减少对作战部队备战打仗质效的影响。

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

民兵亦兵亦民,散则为民,聚则为兵,这是民兵组织的特点。刚到安徽工作不久的省军区政委王贵胜指出,新时代民兵会不会用、顶不顶用、好不好用,关键在“聚”字。

民兵政治工作是民兵的生命线。面对严重灾情,7月10日,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及时下发《抢险救灾政治工作意见》,向全区民兵发出“动员令”。“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一时间成为抗洪堤坝上最响亮的战斗宣言。

7月11日上午,东至县香隅镇龙江水厂临江堤坝出现管涌,直接威胁水厂职工和周边10万居民的安全。“地形我熟,抢险我行!”刚刚抢险归来的陈寿春闻战则喜,顾不上休息,爬起来追上队伍去抢险。连续奋战16个小时,水厂安全了,陈寿春的脚却泡得肿胀发白、起皱脱皮……

“我们走到哪,旗帜插到哪!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气神!”枞阳县人武部政工科长刘学嗓子发炎沙哑,两眼炯炯有光。他带领80人的民兵应急连先后转战白荡湖、菜子湖、防洪墙、江心洲,经历了10余场抗洪抢险恶战,始终斗志昂扬,许多民兵连续20多天没离过队、没回过家。

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

“民兵这支队伍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平时要编实建强,关键时刻敢用善用,并不断向新质民兵拓展。”南晓敏说,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民兵既要当好“常备军”、打好“阵地战”,更要当好“突击队”、干好“专业活”,用实战实绩来赢得组织信任、人民信赖。

在王家坝,记者看到,巡堤人员多是由民兵带领村民组成。原来,这些民兵大都是退役军人。任务部队参与抢险救灾行动,让救灾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民情社情熟悉的民兵骨干当好地理向导、技术指导、信息辅导。只有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才能团结是铁、凝聚成钢,能打仗、打胜仗。

7月26日,颍上县戴家湖涵闸破损、险情环生。当地党委政府和军分区注重发挥民兵优势,抽调新质民兵分队携带水下声呐、无人机自助网飞行设备、指挥防汛APP平台等装备器材投入工作,为防汛救灾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把民兵水上救援、无人侦察、工程机械抢修分队等新质力量运用好、派上去,让专业分队干专业事,发挥好特殊队伍的特殊作用。”阜阳军分区副司令员龚辉说。

“平时连着战时,应急就是应战。”南晓敏说,地方党委、政府要树立“平战一体观”,平时就要着眼辖区应急需求,发挥军民融合优势,以此为牵引全方位推进民兵武装力量由“实起来”向“强起来”迈进。

(周海良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9日 06 版)

军旅辞赋丨《云岭民兵》

云岭民兵

■鲁传刚

其一

云岭民兵不畏难,一声令下勇无前。

牢记嘱托顾大局,千里边防展旗幡。

卧雪爬冰战苦寒,栉风沐雨无怨言。

戴月披星何所惧,军民协力守边关。

其二

百年沧桑加速变,统帅掌舵领航船。

国防动员责任重,人民战争新内涵。

现代民兵强备战,英雄精神砺铁肩。

融合发展大文章,军民共谱新诗篇。

▲刊于5月27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作者丨鲁传刚

来源 | 解放军报

缅怀|黄继光,英雄无畏

67年前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

21岁的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眼

为身边的战友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黄继光战友李继德曾在“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现场

回忆黄继光生前对他说过

“为了胜利

他愿意像电影《普通一兵》的那位战士一样

去堵敌人的枪眼

后来他真的这样做了”

回首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解读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今天是黄继光牺牲67周年纪念日

一起缅怀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52年,新华社报道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枪眼、英勇牺牲,称他是“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今天,人们则常用“黄继光式”来形容大无畏的英雄壮举。

1931年,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主义青年团。他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想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作战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还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六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首长,让我去吧!”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营参谋长。在决心书上黄继光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火力点前进,期间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不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射击。然而,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地堡里的机枪又突然开始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

此时,黄继光已多处负伤,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为弘扬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牺牲后

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黄继光连”

“老班长”黄继光用鲜血将“英雄”二字

一笔一划地刻在连队的旗帜上

刻进人们的心里

2008年5月12日

四川发生大地震

什邡瞬间变成一片废墟

群众生死未卜,与世隔绝

是空降兵官兵打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红旗

进入灾区救援和重建

在最后送别救援部队的人群中

12岁的程强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

这一幕,成为汶川灾区群众为人民子弟兵送行的经典画面

现在,程强梦想成真

成为空降兵某部“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

带领黄继光班,继续发扬黄继光精神

英雄虽然逝去,但精神永在

一批又一批英勇的战士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