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香纸店设计摆放图片 卖香纸店取什么名字好

香纸店设计摆放图片 卖香纸店取什么名字好

本文目录一览:

通灵泉魏家陇,人神共居风水好

通灵泉魏家陇,人神共居风水好

魏安金

通灵泉魏家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锣鼓岭村木马堰刘姓氏的南面,距离涌泉乡政府所在地5分钟车程,距离瑞昌市8分钟车程。

这里山清水秀、竹林郁郁葱葱,泉水四季不断,自唐朝末年魏姓家族迁徙至此,世世代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是一个人神共居的好地方。

在村子的东南面,有一个龙荡,龙荡的正前方左侧,有一个世世代代保佑魏家陇子孙丰衣足食的土地庙,东西两面怀抱青翠欲滴的竹林山,南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农业灌溉渠道,北接木马堰刘家村,东北角为书案山。龙荡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水欢鱼跃,可以直接饮用,世世代代养育着魏家陇和木马堰刘家村的人民。

通灵泉龙荡下游,有一个纸槽石,为人工建造用来碾压纸竹子、洗纸浆之用,现仅存破粹不完整的纸槽石,距离今天约1130多年。

据传,在唐朝末年,由于黄巢起义,大量官员和无辜百姓,据民间传说全国一共了800万人。当时在京城为官的魏家垄先祖魏启率领家眷族人逃离京城,长途跋涉,不远万里,不断寻找安身之地,终于来到三面环山、有清泉四季不断流出的通灵泉魏家垄安置下来。

魏启同时从京城长安带来了造纸技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魏启发现,村庄三面山上都有很多竹子,是唐朝已经开始盛行用作造纸的重要原材料。于是,在通灵泉龙荡的下游建立了一个小的蓄水池塘,边上建造了纸槽石,配有人工水力碎浆机,将竹子浆板在水力碎浆机内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从而实现纸浆碎解的目的,为附近的造纸厂提供前期工序加工服务。

龙荡以前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全部水源,村民都叫洗衣荡。

传说有一天,勤劳的魏家陇人们如往常一样早起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发现天特别蓝,远望可以看到美丽的彩霞。临近中午,空中突然乌云密布,闪电雷鸣,不断发出持续不断的霹雳巨响,大雨倾盆,天昏地暗。突然龙荡闪一道白光,一条巨龙昂头甩尾飞入水荡。人们齐声惊呼:“神龙从天上下凡飞进水荡了!”有人则说:“这是不好的征兆,龙来这里要吃人。”村民听说之后,都非常惊慌,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人们躲进家里,不敢声张。

这个时候,魏家陇一个读过几年私塾、在外为官的长者回到魏家陇村,告诉村民:龙是一种神异生物,是吉祥雄伟的象征,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这次龙降于此,是护佑我魏家陇村民的,是吉祥征兆。但是,我们要尊龙敬龙,全体村民,在龙的庇护下,应当爱国爱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夫妻互敬,男耕女织,辛勤耕耘,教子成才,诵读诗书,争取功名。

于是,家家户户买来供果、鱼肉鸡鸭,香纸鞭炮等,在自己家门口摆好供案,焚香烧纸放鞭炮,男女老少面对水荡跪拜,敬请神龙吃供品,欢迎龙光临水荡,祈求龙保佑平安健康。

从此,洗衣荡被大家正式称为“龙荡”。在龙的庇护之下,龙荡的水更大更清,四季不断。魏家陇村民历经唐朝末年至今,虽然期间战火绵延不绝,但香火不断,人丁兴旺,时代昌盛。

在这里劳作生活工作的魏家陇家族后人,一直牢记“中华魏氏家族的祖训:

赫赫我祖,国史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

仰体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於家者,可表可坊。

仕於国者,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若违祖训,乖舛伦常。

贻羞祖训,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则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会同气,偏论异邦。

手足干戈,祖宗忧伤。愿我族姓,恰恰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总归和睦,祖宗安康。

引而亲者,年年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国运昌,家运旺。魏家陇家族后人一直秉承爱国爱家的思想,尊老爱幼,努力工作,重视教育,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服务国家,建设美好的家园!

年赚20万的香纸店最终是否会消失

逢节祭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俗,少不了要带些香纸爆竹。除夕新年,易是少不了烟花鞭炮。每到这个时节,正是香纸蜡烛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燃放烟花爆竹等会造成噪声以及空气污染 ,最重要的是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特别是在城区,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垃圾,还会对环卫工人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现各大城市已经实行了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各大香纸店的生意一落千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香纸店最终会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呢?

香的定义传承以及表达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燔木升烟、吿祭天地”,开启了中华香文化的千年之旅。从基础的香事,到制香、行香的技艺,再到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魏晋时期已基本完备;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状态。香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

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4、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从这些史斗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5、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干年的历程。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

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

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勿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准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

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中国香文化的现状

1、近现代社会中国香文化的衰弱

首先,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现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社会持续动荡使

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文化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因为,香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需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环境,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而持续衰弱。

其次,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其后果就是天然香料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天然香料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2、中国香文化的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在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尊严与富足,与之俱来的却是纠结于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压力、浮躁、空虚与迷失。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一份淡定与从容。而香文化的精髓恰恰就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在那种久违的仪式中让我们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体味其中的人生道理,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遐思。在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保健身心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从而去除浮躁,净化心灵。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中,中国香文化-定会向全世界展露出“美丽中国”的千年神韵。

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中国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

我国香文化经几干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这些香学专著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为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保贵的历史资料。

要对中国香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就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香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入手,设立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通过对中国香文化的不断挖掘、整理,尽可能还原香文化的历史,为中国香文化的保护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对中国香文化有研究有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传承弘扬中国香文化才会后继有人。

2、大力推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发展历史机遇已经成熟,首先是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尤其是高端人士)的意识形态开始从追求物质向追求精神发展,从而具备实现香文化复兴的条件。

其次,国家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契机,再加上高端人群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商业精英、高端人群具有强烈的对缓解精神压力、保健养生、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这一切在香文化体验中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尚精神文化需求。国家要重视对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香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科学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香文化保护传承方式创新,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香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香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各种传统民俗节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香文化保护宣传展示活动,增强全社会对香文化的认识,营造香文化人人共享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推进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中国香文化》

香纸沟古法造纸,不熄的文明之光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传播社会文明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少传统技艺逐渐离我们远去。

难能可贵的是,

贵阳市乌当区香纸沟作为远古蔡伦造纸术

的主要遗存地之一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

快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这门历经时光淬炼的

传统手工技艺吧。

2006年5月20日,皮纸制作技艺(乌当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纸沟从古至今所造的“香纸”主要是人们祭祀时用于焚烧的“神圣”纸品(冥币)。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越国汪公从江浙率兵进湖南转贵州,带领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大量的湘人在这里定居后,看到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水源充足,竹子丰富,尤其适合生产纸品。为了祭祀军中阵亡将士和生存的需要,他们便操起了世代相传的古老造纸技艺。于是,源于湘人蔡伦的“蔡侯纸制作技艺”便传到这里。因造出的纸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湖南又简称“湘”,为表思乡之情,湘人就把这里定名为“湘子沟”。自那时起,“香纸”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行业,地名也就逐渐演变成了“香纸沟”。总之,香纸沟这个名字和纸是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香纸沟手工土纸制作,工艺古朴,历时悠久,与《天工开物》中所记载蔡伦造纸术工艺相同。整套操作工艺包括:取料、蒸煮、碾竹麻、抄纸、压榨、擀纸、晾纸、裁纸八大工序72小序。

香纸沟皮纸纸质绵韧,纸面平整,有隐约竹帘纹,色泽金黄、艳丽,吸水性好,因造纸时加入全竹麻材料,故作冥纸焚烧时,成灰白色,并带有淡淡的清香味。

“非遗”由于传人稀缺,往往需要继承人一辈子从事这项技艺。罗守全是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更是国家级“古法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氏家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造纸历史,是当地造纸的主要家族。罗守全是罗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他12岁开始跟随父亲到造纸作坊观看并学习土法造纸,15岁时帮着父亲打杂,20岁时掌握了全部的造纸技艺,能够独立造纸。造纸需经72道工序,其中很多细碎的工序全凭造纸师傅的经验来判断。罗守全造的土纸,略带竹香,纸张均匀平整,纤维细腻。目前,罗守全已将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孙子。

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守全

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技艺,至2015年起,香纸沟土法造纸一直在探索纸品的改良和创新运用,已经生产出书画纸张和花草工艺纸品,古老技艺重获新生。

时光流逝,传承者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手艺。香纸沟造纸工艺虽然简单,但它任然保留了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基本工序和原貌,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寻秘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