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入朝是什么时间 八字朝元

入朝是什么时间 八字朝元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入朝为官比高考还难,它到底有哪些限制条件呢?

常有人将高考比作古代科举,但其实这二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虽然高考跟科举都需要数年的苦读来做准备,但高考是我们十八岁时进入成年人社会的一个考试,他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能决定你未来的道路,而人们选择考科举,就意味着想要入朝为官。

科举也可以说是一个做官资格考试,以名次排高低,学问作敲门砖。我们都知道,高考的门槛相对来说是很低的,除非你触犯了相关法律,否则高考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但科举作为官员的选拔考试,其严格程度自然不是高考能够比拟的,那么,它又有哪些限制条件呢?

一、工商杂类、衙役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如今大部分人认为科举制度起始于隋朝,但由唐朝开始允许读书人们自主报名参加,在这之前,参加科举通常是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这种推荐,常常夹杂着部分利欲交易,也就是说,从唐朝始,科举才成为天下寒门子弟反超贵族子弟的方式。

在允许百姓们自主报名之后,国家自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划下限制条件。唐朝时,就规定了从事商业的商人与在州县衙门上班的衙役不得参加科举。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向来是依照士农工商来排列的,商排在最末,国家也常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

在这样不断渲染商人低级的社会风气下,大众普遍对商人的观感就不好了,读书人中也常有类似"商人重利轻别离"这样贬低的诗句出现,这样看来,商人不在科举的范围之内似乎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且那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读书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当时的人们需要钱却又不屑钱,科举是他们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手段,金钱的铜臭味只会让他们的墨香染上污臭,这让那些沽名钓誉的读书人们怎么能忍?

再来说衙役。其实古代的衙役们是分为两个等级的——良民和贱民。其中民壮、库丁、斗级、铺兵为良民,皂、快、捕、仵、禁卒、门子是贱民。良民衙役是古代政府在民间根据各乡各里按人数招募来的,需要给一定量的供给,相当于正规军,在困难的时候甚至能够用来补充军队。

而贱民衙役就随便多了,一般都是一些吃不上饭的闲人无赖想赚点饭钱,才会来当衙役。且贱民衙役通常接触的都是一些触犯法律的恶人,或民间那些小偷小摸的赖子,相处久了自身也会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不能做官了。

二、囚犯、宗教人士、不孝不悌和犯忌讳者

衙役被限制在科举范围之外的话,作为囚犯,或者曾经是囚犯的人就更加不能参加科举了。

科举选的人有大部分是会外放到各地区做父母官的,不光要治理地区,还要审理各种突发案件,如果囚犯做了法官,那么案件审理的结果可能就不一定是真相了。

且跟现代不同,在古代作为囚犯是十有八九会受刑的,在古代当官的门槛极高,有身体缺陷的都会被拒之门外,面部有烙印、缺胳膊少腿的更是不行。

当科举制度发展至宋朝 ,其科举制度的限制条件有了些许改变。工商杂类仍在范围内,但不孝不悌者与和尚、道士等宗教人士也被包含其中。

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孝道,就不说小学就学习过的《二十四孝》了,要知道早在汉朝,就有举孝廉这一个察举科目。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这即为举孝廉,且后来成为汉朝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就曾以孝道拒官衔,"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再如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曾因为孝敬母亲而被推荐做孝廉。孝悌者,仁之本也。孝顺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一个人若是连本分都丢了,又怎么能做好官,去教别人做人呢?

而犯忌讳者,则是当权者的特权了。在古代,是不能够与皇帝同名的,就算只有一个字也不行,包括在科举考试中,考生即使笔走龙蛇也不能够将帝王的名字提于其中,意为藐视皇帝,会被视为大不敬。

犯忌讳的意思也不光是帝王的名字,帝王的个人喜好也十分重要,如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明确指出了,"令科举,凡词理平顺者,皆予选例。唯有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意为只要是能识文断字的都能报考,但吏胥不行。

虽然吏胥在这之前就被限制在科举之外,但明太祖的这次诏书还是流露出了些许个人情感。这是因为朱元璋还在幼年的时候,长期受到元朝地方官吏的欺压,而以当时朱元璋贫穷的境遇来说,能接触到的官吏可能也就是衙役了。

这也算是古代科举的弊端,出卷人、改卷人跟掌权人都是同一个,无法以最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竞争。

三、娼、优、隶、皂

科举制度从唐代始,清末终,其象征了中国上百年来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从明代后期始,娼、优、隶、皂等身份的人均加入了取消科举考试资格的圈定范围内。其中娼、优指的是跟伶人,但在古代,女子不能科举又是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所以将娼划入其中是不是失误呢?

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跟伶人指的是读书人的家长,如果你的双亲中有人是娼或者优,那么你就算是出身贱籍,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其中也有部分出身环境的考虑,毕竟在那样的地方成长,难免会沾染上些许的不良恶习,难以为官做众人表率。

如温瑞安的小说《逆水寒》中的反派顾惜朝,他就是青楼之子,却又心比天高,在冒名参加科举考取探花之后被人举报,险些丧命,幸而太后生辰大赦天下,只是功名作废。

文学作品是以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方能创作,顾惜朝就是典型的贱籍出身,却又满腹经纶的人。且在古代,参加科举之后会有相关部门将你的历代祖宗查得一清二楚,这就涉及了古代科举的另一弊端——贪渎。

由于古代不光是娼跟优,奴隶、差役等人也仍旧占据着名额。差役、捕快、地保、甲头、更夫、亲兵这类较为低等的工作更是常年被排除于科举的范围之外。

中国自古以来就较为亲待读书人,更不用说在封建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之高,科举又是怎样的重要。如果不是这样的重要性,范进不过是中个举人也不至于喜极而疯。

古代的科举限制条件细分还有许多,但有一条虽然不会被登记造册,却往往印于人心,那就是女子不得科举。古往今来,从未有一个女子参加科举,且通过科举考试的。古时候人们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能读过多的书籍,多是些女德女诫。

甄嬛传中甄嬛选秀时因为过多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而被太后不喜,沈眉庄谨小慎微的回答才能获得满堂彩。

女子地位过于低下,就连武则天掌政时期,那是古代女子地位的鼎盛时期了,却还是没能有女子参加科举,其中原因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压迫,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对女子的低视造就了古代女子的自我贬低,就算一时拿起书本,也难以与读书多年的男子匹敌。

科举限制条件中没有明确书写出女子,却比书写出来还要让人难过。

古代科举的限制范围多是因为社会等级所导致的,商人、奴隶、、吏胥,这些都是因为外在条件而被限制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考不上,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考。

这其中的考量可能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片面或自私,但他们无法摆脱现状的窘迫则更为叫人揪心。所以一些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常有一大家子人供养一个读书人的场面,科举是他们提高自身社会等级的方式,读书成了他们的手段、工具。

1904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现代高考取代其成为中国学子们的向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国家恢复高考,这是继科举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的考试,它没有科举那样多的限制条件,无论你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参加考试改变自己的人生。

以前科举制度的种种限制条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绝对的公平与公正,虽然它通向的不是高官厚禄,但却是你能够赖以生存的生活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考是给全体中国人的礼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至今的优秀衍生品。

参考文献:

1.《中国考试制度》

2.《宋代科举社会》

幼小衔接 - 新课标必背古诗 | 浪子回头金不换

​█诗歌赏析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古识字:《滁州西涧》

最喜爱生长在山沟边的野草,还有树丛里婉转歌唱的黄鹂。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整首诗弥漫着恬静和淡淡的忧伤。

《古古识字》释义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

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因而,整首诗的恬淡和忧伤基调便由此显现。

█韦应物的一生

1、纨绔恶少

韦应物

韦应物出生于名门世家,韦家本就是长安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再加上自己十五岁时被选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横行无忌,为祸乡里。

在韦应物后期回忆往昔时写的《逢杨开府》中,就写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韦应物行事毫无畏惧,在家里窝藏着杀人犯,和杀人犯一起作恶。白天他跟狐朋狗友们下樗蒲棋取乐,晚上则潜入相邻百姓家欺女,典型的恶霸形象。

2、洗心革面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韦应物措手不及,唐玄宗出逃也没有带上他,使得他瞬间失去了天子靠山,变成了丧家之犬。

也在这段时间,韦应物与世家贵女元苹结婚,婚后韦应物便脱离狐朋狗友,励志读书,考取功名。也是从这时,韦应物浪子回头,从一个纨绔子弟开始变为清心寡欲的读书人,并且爱上了诗词,终于在韦应物27岁那年,成功入朝为仕。

3、漂泊半生

韦应物诗集

入仕之后的三十年中,韦应物到过十余个地方为官;妻子元苹也随着韦应物东奔西走,可惜在韦应物40岁之时,元苹因病去世。

之后的韦应物又继续着他匆忙的一生,直到52岁时韦应物被任命为苏州刺史后,韦应物才算勉强安定下来,苏州也是韦应物呆得最久的一个地方以至有人称韦应物为“韦苏州”。

4、客死他乡

韦应物虽然年轻时坏事做尽,但为官时却是作风廉洁,写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等句。

到了最后,在苏州刺史任满之后,因为过于清廉,竟然没有路费回京城,只好寄居在苏州的无定寺,直至客死他乡。

古汉语中的“朝”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15.朝

(1)早上

【成语】

朝令夕改

朝歌暮弦

朝不谋夕

【例句】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⑤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乐府诗集·长歌行》)

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2)朝廷,朝政

【成语】

势倾朝野

朝野上下

朝里无人莫做官

【例句】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⑤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3)朝代

【成语】

三朝元老

六朝金粉: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特指六朝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

一朝天子一朝臣

【例句】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怀古))

(4)向

【成语】

坐南朝北

百川朝海

(5)日、天

【成语】

有朝一日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今朝有酒今朝醉

(6)朝见,朝拜

【成语】

百鸟朝凤

【例句】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7)上朝

【例句】

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义提示】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延、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