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佛家八字金句 佛家八字箴言是哪八个字

佛家八字金句 佛家八字箴言是哪八个字

本文目录一览:

《黄帝内经》的八个纲领​

​《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

​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黄帝内经》中的三个概念,分别是:节气、八字和阴阳。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梳理,我们对这部经典书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在接下来的这一节中,我们将继续跟着曲黎敏老师一起,探索《黄帝内经》的其他部分。在书中,有八个字,可以视作整本《黄帝内经》的纲领概括,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的八字真言

为什么说这八个字是《黄帝内经》的纲领呢?因为,从头到尾,《黄帝内经》通篇讨论的主题都和这八个字密切相关。

在《黄帝内经》的原文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出现在黄帝和医圣岐伯的对话里,是岐伯对黄帝的回答。

这段对话,在前面的几节中,其实我们已经讲到了。对话的主题是黄帝发出的疑问,为什么上古之人可以长寿到百岁,而现在的人却做不到?

在岐伯给出的解答中,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些生活现象的描述,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概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

这八个字是属于《黄帝内经》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所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关于长寿与否的问题,所以,我们单独用一讲的内容,来好好剖析一下,到底什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其实,这八个字,在曲黎敏老师看来,不仅是《黄帝内经》的纲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可以被称作是“八字真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阴阳”与“术数”

我们先说八个字中的前半段,“法于阴阳”。

看阴阳,辨阴阳,是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而这里说的阴阳,不是太阳和月亮对立、男性和女性对立的那种“一分为二”的阴阳,而是一个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系统。如果只看到阴和阳的不同,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就是只看到了表象。

具体说来,在古老的《易经》里,已经把阴和阳的复杂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巧妙。

我们知道,《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各自是由代表阳的阳爻,和代表阴的阴爻组成的。在这其中,代表太阳的离卦,是由外面的两根阳爻,加上中间的一根阴爻组成的,也就是“外阳内阴”。而代表的坎卦,则与离卦相反,是由外面的两根阴爻,加上中间的一根阳爻组成,也就是“外阴内阳”。

所以,当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再来观察“阴”和“阳”,就会发现,在表象之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深层的不同。

如果我们一见到女性,就说她属于“阴”,那可能就会犯错,因为许多女性比男性更加得坚韧、充满生命力,甚至她们会自称“女汉子”,这就是“外阴内阳”的表现。

相反,有的男性虽然看上去稳重、阳刚,但是内心却可能脆弱得像一个小孩子,动不动就会流眼泪,那么,这种状态就是“外阳内阴”。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阴”和“阳”的结合体,二者所占的比重也会随时变化,“阴”和“阳”是在不断流动的,这就是中医学说里“阴阳”的奥妙。

因此,《黄帝内经》特别强调要“法于阴阳”,意思就是说,要弄清楚阴和阳的实际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去对症下药、处理得法,而不能用死规矩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

好了,说完“法于阴阳”,我们再来看“和于术数”。

什么是“术数”?

简单地说,术数就是“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指南,是我们老祖宗对于宇宙万物和个人生活的规律性总结。它包含的内容很广,五行的相生相克、阴阳变换的规律和法则、中庸之道,这些都可以归纳到“术数”的范围之中。

如果说“阴阳”代表的是“先天”,那么,“术数”代表的就是“后天”,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作为个体,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很多选择的空间,小到一天从早到晚的作息安排、一周一个月的日程规划,大到五年十年的人生计划、对于整个人生目标的设想,这些都是我们有选择权的内容。

而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选择,采取了某一套的方法,就会产生相对应的结果,可能效果很好、让人满意,也可能效果不佳、让人失望。不论如何,都会把我们的人生指向新的方向,因此,在具体方法和道路的选择上,不能不慎重。

正因如此,《黄帝内经》才把“术数”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和宇宙根本的“阴阳”并列。

在岐伯回答黄帝的话中,说上古之人是“和于术数”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的选择,是符合正确方法、选择得当的。

而后来的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不能够“和于术数”,从饮食起居到人生方向,都做出了偏离正道的选择,这样一来,幸福感肯定会大打折扣。

人生,法喜悠然

所以,理解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就能明白《黄帝内经》的这八个字在给我们什么样的指导。

这份指导,既可以理解成关于医学养生层面的,也可以把它扩展到更广的层面上,变成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指南。

具体而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代表先天的法则,是“天道”;而“术数”代表的就是后天的选择,是方法。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这八个字的纲领,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既要符合天道,又要有具体的方法。既要有天地阴阳的丰富多彩,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去过好每一天的平凡生活。

那么,这样的生活状态,最终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样的呢?曲黎敏老师引用了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来概括《黄帝内经》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法喜悠然”。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生命的追求,不应该是当下的痛快,而是稳定的、持久的、源源不断的快乐。

所谓的“法喜”,意思是不再“心随境转”,不会看见下雨了心里就悲伤,看见天晴了就快乐。相反,法喜悠然说的是,“境随心转”,无论看见什么、经历什么,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澄净。

虽然,法喜悠然是佛教中提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是它与《黄帝内经》的八字真言所提倡的生活状态不谋而合,而这相通、相合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观察世界、总结经验,得出的一种殊途而同归的结论。所谓,万物有万法,万法皆相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读书八字真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曾国藩在《谕纪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中,针对儿子学业遇到的瓶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帮助儿子尽快度过读书的瓶颈和难关。这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1朱熹读书八字真言

曾国藩人儿子纪泽在读书时遇到了瓶颈,虽然能够看懂书中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什么心得,于是向父亲求教。

曾国藩在信中指出:“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曾国藩用朱熹所说的读书方法来教导儿子,并且用亲切、通俗、顺畅的语言进行了深入地解释。

“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这是曾国藩对朱熹教人读书方法的肯定,也是他始终坚持实践和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02虚心涵泳

“虚心”就是心里没有成见,谦虚地学习知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虚心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只有抱着虚心的态度,真正拜书本为师,才能从书本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对于“涵泳”二字,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曾国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对此进行了解释。

“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曾国藩说,“涵”字就好比春雨滋润花朵,清渠灌溉稻田,一定要适度,如果不足就起不到效果,如果过度则会适得其反。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泳”字,就好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安然自得,十分畅快。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善于读书的人,一定要把书看作是水,而把读书的心当成花朵、稻田、鱼和濯足。这样,涵泳二字,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

对于“涵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读书时,一方面要欣然接受书中的内容,就好像花朵和稻田接受雨水的滋润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沉浸其中,反复思考,仔细体会,认真揣摩,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有所领悟,就能够像鱼儿在水中游泳一样熟练自在,应付自如。

03 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来体会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曾国藩举了自己读书的例子来说明。

曾国藩在读《孟子·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时说:“如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以前年轻时没有太多的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后来到地方操办军务之后,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孟子的这段话,强调了仁政和法规的重要性。曾国藩结合自身实践后认为,在上面做领导的必须以“道”为准则来制定法规,下面的人则需要按照法规来办事,如果人人都维护自己心中的“道”,而不遵守法规的话,就会天下大乱。

另外一个例子:曾国藩在读“爱人不亲”一章时,也有如此的感觉。

“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过去读它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多么亲切。近几年随着阅历的增加,才知道管理者如果管不住人,是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足。

这就是“切己体察之一端也。”这就是结合自身的感受认真体会的结果。

可见,读书时,一定要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得更深,感受得更亲切,真切。

04 坚持八字读书法,能从中不断受益

利用“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字读书方法,可以使自己很快地融入到书本中,并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真实含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这样的读书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起到滋养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

这八字读书方法,值得任何时代的读书人学习和掌握,我们也能不断地从中受益。

佛教对算命原来是这么看的……

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或者是想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便会想到寺庙,于是就去找出家师父給自己指一条路,算一算自己的命运。可是,抱着这些心思的人去寺庙恐怕都会大失所望。难道是因为和那位出家师父不熟,他才不帮我看一看吗?还是因为别的?

其实,不是出家师父们不帮你“算”,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帮你“算”你自己的命运。因为佛教有个词语:“世事无常”,一切都是在无常的变化中,没有哪一件是定了的,又怎么能算出命运的轨迹呢?所以,你的命运如何,出家师父们是没办法帮你“算”的,不要再去庙里“为难”师父们了。

“有因必有果”,你现在所遇到的困难、所遭受的灾难,或者是你现在的成功都是源于你自己原先种下的因,与其他无关。所以,如果现在的你是“不幸”的,请不要埋怨,也请不要悲伤,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才会有如此的果报的。只要从现在开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了,为自己种下“好”的因,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果报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坚持做自己,坚持奉行佛教的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其实并不用去算命。因为有因必有果,种善因肯定能得到善果的,无需去庙里让师父帮你“算”。而且就算你去了师父也不会帮你算,世事无常,谁又能算得准呢?即便是能算,除了你自己,谁又能帮助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