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墓地风水对联5字 墓地风水对联7字

墓地风水对联5字 墓地风水对联7字

本文目录一览:

火葬场门口有一对联,上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可谓绝对

1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

走在街上,无论碰到关于死亡的东西还是地方,大家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而行,生怕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一些火葬场或者墓地,每次走到附近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可在一处火葬场门口,却别出心裁的挂着一副对联,不禁让人纷纷侧目。

它的上联是这么写的:“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下联由于岁月的打磨和暴雨的侵袭,早已经变的模糊不堪,这反倒给对联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以前也曾有人尝试着接过下联,但没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贴合的对句。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只是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也不知它为何会出现在众多火葬场的大门上。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2

说到对联,它一直都紧贴于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喜事上还是丧事上,对联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大门两旁。

对联又叫楹联,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组成的,对称美向来都是中国的“特色”,而对联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联有八个字那么下联也会有八个字。

可是谁又会选择给火葬场写对联呢?

这件事,还要从古时候开始说起。

早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它也被“寓为”春联的起源。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两个桃符上分别画上两个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据说把它们挂在门两旁就会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但这种桃符当时只用来求神灭祸、祈求平安,还未讲究“公整对仗”的写法,也不是所谓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这时,后蜀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各位群臣打破以前只在桃符上画“神仙”的局限,开始尝试在上面写对句。

可他们写来写去也没有一个符合孟昶的心意,于是孟昶只好亲自提笔,写下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一落笔,就引起了群臣的称赞,从那之后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便流传开来,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而孟昶写下的五言联,虽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个春联,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都认为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春联”。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提倡贴对联,逢年过节他还会穿上便装,挨家挨户的观赏对联取乐。

就是这个时候,对联盛行起来了,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有了“着落”。

3

据说有两个秀才,因为彼此都自恃水平比较高,所以总爱聚在一起论个高低。

当时的文人们都爱对对子,他们也不例外。有一天,两人来到了桥上,瘦秀才摸着桥柱子突然说了句:

“南通桥,北通桥,南北通桥通南北”。说罢,他得意洋洋的看向了胖秀才。

这个上联巧妙的将方向和桥的作用结合起来,这可把胖秀才难住了,正当他焦头烂额的苦想下联时,刚好看见了远处的当铺,于是灵机一动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无论是词语还是意思,这幅对联都堪称绝妙。

由于没有难倒对手,瘦秀才有些不甘心,两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关公庙。

当时正逢赶庙会,庙前搭了个戏棚子,瘦秀才立刻就有了主意:

“你看棚子门口也没贴个对联,不如我们送他们一幅怎么样?”

胖秀才答应后,瘦秀才张口就来:“左右奏心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胖秀才这次也格外沉稳,他看了看周围,不慌不忙的说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刚才胖秀才就用“东西”对出了下联,这次仍然用“东西”对答如流,瘦秀才不禁哈哈一笑,说道:

“好你个东西”!

胖秀才深知对方的意思,立刻回应道:“管他的死活”!

两人不愧是文人雅客,随便一开口就是一幅一语双关的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瘦秀才说胖秀才又用“东西”接对子,也有嘲讽他是个“东西”的意思。

而下联的意思是:胖秀才认为无论是不是“东西”只要能接上就行。

不知不觉间,两人路过了一座义庄,也就是现在的火葬场,院内摆着几口正要火化的棺材。

瘦秀才轻叹一声,惋惜的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附和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对“先到”,“晚来”对“后到”,“早晚”对“先后”,“都来”对“全到”,寥寥几个字,不光读起来顺嘴,还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看守义庄的老人听了觉得非常适合火葬场,于是便把这幅对联写了下来,贴到了大门的两侧,后来这幅对联就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了各大火葬场中。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不就是说的人固有一死吗?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死亡,更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

无论一个人生前可以富可敌国也好,还是贫穷潦倒也罢,死后都将化作一捧黄土。

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然而在这之前,有人看到一个火葬场门口只剩下上联时,很多人都尝试着接过下联,结果难倒了一大群人,因为无论怎么接,都缺少原对联独特的风味。

比如说,他们曾接过:“得意失意得失随意”、“迟去早去迟早都去”等等。

各种对句都有其说法,却唯独没有“先到后到先后全到”来的“有趣”。

有人说:“这副对联看似妙趣横生,可放在火葬场的门口就有些别扭了”。

其实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火葬场是一个令人沉重的地方,而这幅对联却用了轻松的口吻提醒大家正面死亡,并且抚慰了死者亲人悲痛的内心。

因为大家总会离开人世,或早或晚,一家人都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可反观现在,却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4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内容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款式上。

那么放到平常就更不用说了,“对联”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间已经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文学能像对联那样: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通俗与优雅的结合”在对联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没有所谓的“上限”,也没有规定的“下限”,它可以有“千古绝句”,也可以泛滥于市井之中。

记得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特别爱拍马屁,乾隆出了个上联:

“四方台 台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紧接着对上:“万岁爷 爷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种从对联里迸发出来的快乐,丝毫不会有“内耗”的感觉。

再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不对付,纪晓岚就经常用对联嘲讽他。

上联:“水部失火 金尚书大兴土木”,下联:“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就会让人捧腹大笑,他们的戏也因此成了经典。

你看,不管是火葬场上的对联,亦或是喜事上、日常交流上的对联都有其所在的价值,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注入着有温度的灵魂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对联“蜕化”,而是要将它发扬光大。

哪怕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到对联,我们也依然能骄傲的说一句:

“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

贵州:萧锡义风水文学·对联选

【喜鹊读书公益推广】

风水文学(对联选)

——萧锡义

萧锡义先生近照

为刘氏墓地题联

笔灿丹墀三案外;

天盈胜水一堂中。

李氏墓地

大小双峰秀;

海天一卦通。

蓝氏墓地

晴岚臻胜境;

远渚护松坡。

敖氏墓地

九曲长生水;

千寻鬼枕峰。

何氏墓地

千峰尽向飞蛾穴,

一水回环轿子山。

杜氏墓地

盘龙更配飞天凤;

聚水还驰驿马星。

冯氏墓地

少祖凌空,堂收秀水风光丽;

金钟卜地,笔透青霄大块兴。

友人宅基

堂容万马家声远;

座享三台桂蕊香。

李氏墓联

水汇天心,山花蕊灿牛眠穴;

龙翔宝鼎,椽笔文兴马鬣封。

友人新居

宅得营盘奉彩,千车载玉。

业蒙曲水通舟,五福临门。

陶氏墓联

虾须锁尽源头水;

御帐开来锦绣天。

赵氏墓地

马山朝马塜;

天水聚天心;

陈氏墓地

绿竹龙翔,牛眠地汇三襟水。

太平马跃,巨管文开万里天。

朱氏墓地

聚讲天钟贵;

合襟水护财。

卢氏墓地

双星同宝座;

五马跃天堂。

钱氏墓地

九曲流泉赓远籁;

一天星象化幽居。

申氏墓地

犀牛长望月;

彤管永流芳。

饶氏墓地

明灯催骥马;

富水绕单提。

冷氏墓地

虎背生峰,人文蔚箤;

东山毓秀,玉柱擎天。

岩孔某地

瑶池涵逺黛;

圣火煜诸天。

铜仁某地有题

艳阳光玉笏;

碧宇染丹霞。

彭氏墓地

芳坵秀浥偏岩水;

翰墨书成浩气歌。

友人新居

燕含书百卷;

宅汇水三潭。

上嵇萧家坝有题

平塘添胜概;

白鹤袅轻岚。

小景偶题

日筛修竹鸿留爪;

鸟入溪云水续歌。

醉风亭有题

月印荷塘摇倩影;

鸟歌晴翠闹天陬。

某地有题

楼襟三合水;

石镇九重关。

八鸽岩即景

五星留胜迹;

八鸽奏梵音。

福泉寺有题

清溪绕太极;

圣道肇文风。

何氏墓地

岚光开画境;

天马跃空云。

陆氏墓地

晴岚臻鹿角;

野籁和金钟。

友人新居

天灵恩播远;

别墅桂浮香。

友人新居

银帘垂峭壁;

鹤膝隐高林。

黄氏墓地

璧上灯高挂;

林间鸟竟飞。

中堂匾牌隐藏“家谱路线图”,辗转五省溯源,我找到姓氏的根

#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解码中堂匾牌隐藏的秘密,辗转五省,我找到了姓氏“根”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世界张氏大会传统祭祖大典仪式,数十种贡品依次供上祖庭案几。

张姓始祖挥公手持弓箭射孤星塑像。相传黄帝、炎帝、蚩尤三分天下,常有战事。挥夜观孤星,发明弓箭。黄帝很快掌握主动权,占据黄河长江流域。挥被封为“弓正”,掌管兵哭标准,后黄帝赐挥姓“张”。

1久居城里,偶回老屋,驱车得跑个把小时。每每这时,我才发觉,老屋有些偏远。老屋是习惯说法,就是建在老台基上的房子,身份尊贵人家称为祖屋、祖居。对我来说,老屋是一个象征性标识,标明我生于斯长于斯。老屋台上两栋平房,一栋属老大,一栋属老四,依照长子不离中堂的习俗,老大承接祖屋;老四在老屋台自建房子。老二搬离老屋台,在离街市更近的村头造了房子。老三跳出农门,远离老屋。老幺千金,出嫁随夫。

老家祖屋,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完好。

近些年,兄弟们相继进城谋生活,老屋里长住着父亲母亲。二老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闲不住的身子还硬朗。打我记事起,老屋进行过三次翻建。每次翻建,结构大小用材都有变化,没变的是中堂上“清河高风”四字。2我上初中时,父亲问“清河高风是什么讲义?”我读书成绩不错,老师几次经过家门口,当着父母称赞我,我在父母心中俨然是有学问的人。“清风高风”四个大大的字,我认得明明白白,一个个读出声来。父亲绕有兴趣地追问,什么意思,说给我听听。我骚首弄耳,说不出一句。

我家老屋中堂匾牌。当年父亲问:清河高风是什么讲义?我百思不得姐。

春节前家里请来先生写春联,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写个遍。我候一边,先生写“清河高风”时,我不失时机问这四字啥意思?先生反问我什么意思,你说说。然后呵呵一笑,专注于挥毫泼墨。

老先生呵呵一笑,专注泼墨,不再作答,从此留给我一个结。

我查过四字词语,《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这词组。从学生成长为人师,谈经论道一套套,答疑解惑一桩桩,“清河高风是什么讲义?”我还是无从解起。

我查遍字典词典,怎么也找不到“清河高风”一词,当时的我一筹莫展。

3我以为父亲设问是有意考我,后来,我问老人家,清河高风到底怎讲?父亲说知道就不问你了。我问家族长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老屋所在的村落从南到北顺着河渠呈一字排开,四五十户人家,有张、孔、周、吴、胡、黄、尹七姓氏,张姓十四五户,算是村落的大姓。家族长者告诉我,方园数十里百家姓氏的村民都从江西迁来,什么时候从江西什么地方因何原因迁来,没人说得清楚。再深究,族人就用“江西老表”来打发我的好奇:我们常说江西老表,就是说大家都从江西来,相互是亲人。末了,家族长者不忘叮嘱一句,清河高风是张姓人家中堂一直悬挂的牌屏。4为何中堂牌屏上书清河高风?与张姓有何关联?看见牌屏,起初免不了心里磨叽磨叽。时间久了,便熟视无睹,解疑的欲望淡了下去。这毕竟无关生存,无关痛痒,也懒得深究。前两年(2010年),家门老哥告诉我,河南濮阳张姓不少,居住集中,还举办了有影响活动。言者有意,听者用心。百度搜寻濮阳张氏得知,第五届世界张氏恳亲大会暨张姓始祖受封得姓纪念大会在濮阳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港澳台及大陆各地40多个张姓宗亲组织1300余族人,统一着金黄色盛装,打着标明居住地的条幅,欢聚一堂。

近处为清河张氏祖庭牌坊,远处为祖庭纪念馆、展览馆。

挥公堂近景,设计者匠心独运,我这样理解外形,“弓”的形状演变而成。

通向宴会厅的道路两旁站满迎宾美女,我第一次见到这阵势。走路时,我双腿突然感觉有些不自然,迈不开步。

数十辆旅游大巴载满张氏宗亲,清河城区大小宾馆住满客人。没住下的客人住在邻县,大巴接送。

一些宗亲合影留念。新马泰的宗亲在每一个标志性点上都要留影。这对他们来说,叫“乡愁”吧。

张氏宗亲捐资兴建的钢构宴会厅,大会举行前不久才建起,会后交由当地作为会展中心。300多桌宴席同时开席。

晚会现场,主持和演出主体人员都一个姓。你知道的。

张氏宗亲签名留念,我把一家人名字都写上了。哈哈。最后画了两个QQ。

传统祭祖仪式,主持人着传统服饰。

顺着世张大会届次,我前前后后慢慢游移,寻找,品味,积蓄着世张养料,积蓄着探秘力量。5世界张氏恳亲大会由马来西亚拿督张贵芳发起成立。马来西亚拿督是地方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我国省长或自治区主席。张贵芳祖藉广东揭阳,生于马来西亚,政商皆有建树。二十一世纪初,张贵芳拿督倡议组织成立世张理事会,并在马来西亚筹办首届世张恳亲大会,世张旗帜从此高高飘扬。

张氏宗亲集体合影现场。摄影师用轨道、滑臂拍摄。照片分两米长、三米长两类。个人根据实际定制。

2005年第二届世张恳亲大会在河南濮阳举办,濮阳张氏宣称濮阳为张氏得姓之地。第三届在印尼举办,国内鲜有报道,中华张氏网和张姓宗亲热心人士在博客中略有介绍。第四届在河北清河县,清河张氏提出天下张姓出清河。从国内两届情况看,我隐约感知,濮阳张氏与清河张氏在暗中争夺始祖挥公得姓之地。这种善意争取推动着张氏起源考证。细细研读,清河与张氏的关联我明了几分。6我家祖屋中堂之清河就是清河县之清河?我们不是来自江西么,怎么扯上了清河?张姓中堂为什么冠上清河?这始于何时?因何而起?脑中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

姓氏背后隐藏着多么传奇的故事,这是中华民族始祖的故事

我过细阅读,追根溯源,追至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平常说,我是“炎黄子孙”。

探明清河与张氏起源,解开中堂匾牌四字秘密,我来到了清河,来时第屇张氏大会正在清河举行,作为张氏后人,我有幸参加了系列活动。在清河,世界张氏大会不单单是张氏的事,更是当地政府拿在手上抓。政府借张氏大会,搭建世界张氏华人桥梁,借力建起了工业园、展览会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唱得恰到好处。

祭祖大典的第一道贡品,为什么用鸡呢?有何讲究与寓意?

清河世张大会期间,举办祖庭第二期竣工仪式、祭祖大典仪式,隆重热烈,数千张氏后人齐聚清河,探起源,追根脉,叙情谊。我沉浸在张氏博大的文化中,抚今追昔,层层释疑。7考证释疑,证明历史的同时证明自我的理性。我依稀记得前些年父亲交给一本家谱,当时没在意,觉得这是老一辈人没事找事,随手一放,不知藏于何处。翻箱倒柜,窜上跳下,弄了一身汗,好不容易在旧包包夹皮套中把它揪了出来,封面绛红底色,上有黄帝金黄色轮廓像,四个黑色隶书大字《清河流芳》竖排像旁,家谱大气而端庄。

我所在的张氏支系家谱《清河流芳》,家谱整理印刷时,一般按每男丁100元收费。编制好后每户头一本。

这是张氏六脉联宗谱。初一看,我犯迷糊,一脉相承才对呀,怎么六脉联宗?前疑未释,又添新题。好奇驱使我前行。在研读家书时,我把历史碎片拼接还原:在元末明初,先祖六个儿子(也可能是血脉亲近的六个房头,这是我的推想)携家带口从江西南昌县出发,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潜江,在龙湾老新两地的沱口、梨木渊、荻湖、蔡家台、后河等一些地方安顿下来,繁衍生息,各成一房。

张姓由发源地清河向外迁移图。我所在支系是由江西南昌移迁至湖北的。

1918年,六房中的三个房头相聚议事,考虑家族发展与延续,发起联宗联谱统派。就拿小孩取名来说,现在孩子取名想怎么叫就怎么改,单名多重名多。依据家族族谱来取名就十分讲究,一般三字,第一字为姓,第二字为派,第三个字长辈定夺。中间派字是家族派句顺序定下来的,派句立意高远,一般四字或五字一句,一辈人一个字。六脉入潜年代久远,派句用得差不多了,单就这取名统派也需要联宗联谱。加上兵荒马乱,世事纷争,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召开第一次有记载的家族会议,按照房头居住方位,确定东西南北中五房,选出了族长。

家族会议商议确定的向下延续的派句。各房头以前的派句只有几辈、上十辈人,基本都已用完,统一派句是重点。派句崇尚礼仪教养,教人进取向上。这是家族文化能传承的原因。

1941年家族在西房召开第二会议,研究家规家训,根据当时家族会议主题,族人曾现场出联,上联为“户分五房指挥一致”,下联是“首从八德约法三章”, 横批“清河流芳”。从这对联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宗族房头在教化世人,管理社会事务上作用不小。清河后人也因此传世昭人。8看到这儿,也许你会问从江西来的不是六脉吗?怎么只有五房了?六脉还是六脉,五房应是六房,当时遗漏一房。遗漏的一房就是我所在的张氏。这一房张氏在更南的南边,后来定为南南房。我推想当时遗漏的两个原因,一可能是我所在的张氏为么房,人丁不旺,现在也就十多户,那时只有三五户。二可能是当时湖区交通十分不便,相对封闭,音信不通,没有与其他五房张氏交往。隐世多年,不知还有众多同门兄长。

族人在商议相关事谊,认真专注

遗漏让我们这一房张氏异常孤单,忧心重重。我小的时候,长辈们时不时叨念,我们张家这几户,不知有不有合得上的谱。最让人担忧的是,在我辈之后,派句仅有一字可用。后辈大多以叠字单字为名。

南南房 在犯愁当口,背着行囊的老先生找上门来,考证房头。

在这当口,背着行囊的老先生找上门来,说是考证一番后,还有一房头没有上族谱,估摸着分布在这儿。族里有名望的长者出面接待,几经比照,果直如此。只是我们的排行偏高。老先生说这一房为张氏么房,因而排行略高。经老先生考证确认,么房找到宗亲。至此,张氏六脉召开六房会议,审定新续四十派句和家训,四十派句,就是四十代人,张氏后人源远流长。

家族房头代表在召开会议,宣讲家风,倡导族人做品正行端的人。

9融入六脉,么房张氏才有纸质可考族谱,列入族谱的世公是根据在世老人手记遗存与口述回忆整理的,相比其他房头,么房少几代世公。六脉联宗可考史料不多。从记载来看,张氏六脉从江西南昌县来,这一点有可以考证的记录。南昌县张氏族群从清河郡来,这一点族谱一笔带过,无从考证。可以佐证清河为六脉宗亲之“根”的,便是中堂牌屏四字“清河高风”了。张氏在中堂冠上清河高风,这得从郡望说起。郡者,郡县制时期的行政区划也。望者,世人所景仰也,如望族名门。郡望就是在郡内有影响名气很大的家族和名门。郡望堂号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唐代朝廷十分重视郡望,在全国开展郡望调查,并对位列前十的授“国柱”称号,依靠郡望支撑江山社稷。

世界张氏大会标志

清河张氏位居郡望第一,响当当的名号,传扬天下。在漫长的历史巨变中,清河张氏逐渐走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管在哪,清河张氏都自豪地在中堂挂上“清河高风”、“清河流芳”、“清河堂”。

挥公端坐堂中央,静看云卷云舒,苍海桑田

云卷云舒,苍海桑田,世事千变万化。对张氏后人来说,不变的是长存心中流芳百世万代的“清河高风”。

火葬场门口有一对联,上联:“早来晚来早晚都来”,下联可谓绝对

1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

走在街上,无论碰到关于死亡的东西还是地方,大家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而行,生怕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一些火葬场或者墓地,每次走到附近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可在一处火葬场门口,却别出心裁的挂着一副对联,不禁让人纷纷侧目。

它的上联是这么写的:“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下联由于岁月的打磨和暴雨的侵袭,早已经变的模糊不堪,这反倒给对联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以前也曾有人尝试着接过下联,但没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贴合的对句。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只是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也不知它为何会出现在众多火葬场的大门上。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2

说到对联,它一直都紧贴于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喜事上还是丧事上,对联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大门两旁。

对联又叫楹联,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组成的,对称美向来都是中国的“特色”,而对联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联有八个字那么下联也会有八个字。

可是谁又会选择给火葬场写对联呢?

这件事,还要从古时候开始说起。

早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它也被“寓为”春联的起源。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两个桃符上分别画上两个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据说把它们挂在门两旁就会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但这种桃符当时只用来求神灭祸、祈求平安,还未讲究“公整对仗”的写法,也不是所谓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这时,后蜀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各位群臣打破以前只在桃符上画“神仙”的局限,开始尝试在上面写对句。

可他们写来写去也没有一个符合孟昶的心意,于是孟昶只好亲自提笔,写下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一落笔,就引起了群臣的称赞,从那之后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便流传开来,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而孟昶写下的五言联,虽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个春联,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都认为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春联”。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提倡贴对联,逢年过节他还会穿上便装,挨家挨户的观赏对联取乐。

就是这个时候,对联盛行起来了,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有了“着落”。

3

据说有两个秀才,因为彼此都自恃水平比较高,所以总爱聚在一起论个高低。

当时的文人们都爱对对子,他们也不例外。有一天,两人来到了桥上,瘦秀才摸着桥柱子突然说了句:

“南通桥,北通桥,南北通桥通南北”。说罢,他得意洋洋的看向了胖秀才。

这个上联巧妙的将方向和桥的作用结合起来,这可把胖秀才难住了,正当他焦头烂额的苦想下联时,刚好看见了远处的当铺,于是灵机一动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无论是词语还是意思,这幅对联都堪称绝妙。

由于没有难倒对手,瘦秀才有些不甘心,两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关公庙。

当时正逢赶庙会,庙前搭了个戏棚子,瘦秀才立刻就有了主意:

“你看棚子门口也没贴个对联,不如我们送他们一幅怎么样?”

胖秀才答应后,瘦秀才张口就来:“左右奏心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胖秀才这次也格外沉稳,他看了看周围,不慌不忙的说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刚才胖秀才就用“东西”对出了下联,这次仍然用“东西”对答如流,瘦秀才不禁哈哈一笑,说道:

“好你个东西”!

胖秀才深知对方的意思,立刻回应道:“管他的死活”!

两人不愧是文人雅客,随便一开口就是一幅一语双关的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瘦秀才说胖秀才又用“东西”接对子,也有嘲讽他是个“东西”的意思。

而下联的意思是:胖秀才认为无论是不是“东西”只要能接上就行。

不知不觉间,两人路过了一座义庄,也就是现在的火葬场,院内摆着几口正要火化的棺材。

瘦秀才轻叹一声,惋惜的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附和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对“先到”,“晚来”对“后到”,“早晚”对“先后”,“都来”对“全到”,寥寥几个字,不光读起来顺嘴,还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看守义庄的老人听了觉得非常适合火葬场,于是便把这幅对联写了下来,贴到了大门的两侧,后来这幅对联就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了各大火葬场中。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不就是说的人固有一死吗?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死亡,更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

无论一个人生前可以富可敌国也好,还是贫穷潦倒也罢,死后都将化作一捧黄土。

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然而在这之前,有人看到一个火葬场门口只剩下上联时,很多人都尝试着接过下联,结果难倒了一大群人,因为无论怎么接,都缺少原对联独特的风味。

比如说,他们曾接过:“得意失意得失随意”、“迟去早去迟早都去”等等。

各种对句都有其说法,却唯独没有“先到后到先后全到”来的“有趣”。

有人说:“这副对联看似妙趣横生,可放在火葬场的门口就有些别扭了”。

其实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火葬场是一个令人沉重的地方,而这幅对联却用了轻松的口吻提醒大家正面死亡,并且抚慰了死者亲人悲痛的内心。

因为大家总会离开人世,或早或晚,一家人都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可反观现在,却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4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内容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款式上。

那么放到平常就更不用说了,“对联”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间已经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文学能像对联那样: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通俗与优雅的结合”在对联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没有所谓的“上限”,也没有规定的“下限”,它可以有“千古绝句”,也可以泛滥于市井之中。

记得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特别爱拍马屁,乾隆出了个上联:

“四方台 台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紧接着对上:“万岁爷 爷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种从对联里迸发出来的快乐,丝毫不会有“内耗”的感觉。

再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不对付,纪晓岚就经常用对联嘲讽他。

上联:“水部失火 金尚书大兴土木”,下联:“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就会让人捧腹大笑,他们的戏也因此成了经典。

你看,不管是火葬场上的对联,亦或是喜事上、日常交流上的对联都有其所在的价值,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注入着有温度的灵魂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对联“蜕化”,而是要将它发扬光大。

哪怕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到对联,我们也依然能骄傲的说一句:

“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