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三个字吉祥词语大全1000个 三开头的赞美成语祝福

三个字吉祥词语大全1000个 三开头的赞美成语祝福

本文目录一览:

喜闻乐见的120个三字成语,言简意丰,值得一读

1【应声虫】

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2

【拍马屁】

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3

【露马脚】

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4

【吹牛皮】

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后来,就以“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夸其谈。

5

【孺子牛】

原指甘愿给小孩子当牛的人。后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孺子:小孩子。)

春秋时齐景公宠爱儿子荼,一次,景公跟儿子游戏,自己口衔绳子当牛,竟被儿子拉动绳子而折断牙齿。景公死后,大臣依照他的旨意,立公子荼做了国君。另外几个公子逃往国外。大臣陈僖子想废掉荼,就暗地里将公子阳生接回国内。大臣鲍放(鲍子)反对,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用“孺子牛”说齐景公对他的幼儿很宠爱。鲁迅《自嘲》诗“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用了这个典故而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他甘为人民大众之牛,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6

【破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天荒”本指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唐朝年间,荆南地区参加京城会试的考生,很多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的考生称为“天荒解”。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考生刘锐终于金榜题名,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7

【鸿门宴】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8

【贱骨头】

指不自尊、不知羞耻或不知好歹的人。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9

【苦肉计】

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出自元·关汉卿《宽心丸》宽慰别人的话。

10

【闭门羹】

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11

【打前站】

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大王即刻到了,洒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马饭完也未?”

12

【打擂台】

参加摆擂台者的比武。比喻相互竞赛。擂台:比武而专设的台子。

出自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泰安山神州庙,有一等打擂台赌本事的,要与人厮打。”

13

【半瓶醋】

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

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14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15

【不倒翁】

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出自清·赵翼《陔余丛考》第三十三卷:“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

16

【不成器】

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器:指人的度量、才干。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17

【并头莲】

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又作“并蒂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

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池畔分开并蒂莲,可堪间阻又经年。”

18

【杯中物】

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出自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19

【出锋头】

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又作“出风头”。出:显露。

出自宋·沈辽《云巢编》:“壮心欲驰步辄跚,试出锋头官已瘝。”

20

【打圆场】

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亏得和尚打圆场,好容易才把那女人劝下的,所以同了他来。”

21

【大手笔】

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

出自《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23

【单相思】

男女之间只有单方面的爱恋思慕。也比喻双方中只有一方有愿望或热情。

出自明·高濂《玉簪记·村郎闹会》:“只见些花落东风点绿苔,佩环声,归仙宅,单相思今空害。”

24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5

【落汤鸡】

比喻落水或浑身湿透的人。

出自明·天然智叟《石头点》第六回:“止子小船身一旺,立勿定,落汤鸡子浴风波。”

26

【马后炮】

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出自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今日军师升帐,大哥须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的迟了。”

27

【满堂红】

比喻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绩或到处都很兴旺。

出自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红纸牌儿在当中,点着几对满堂红。”

28

【满天飞】

形容到处都是。亦作“满空飞”。

出自宋·张元《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29

【冒失鬼】

言语、举动鲁莽、轻率的人。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就算我是个冒失鬼,闹了个烟雾尘天,一概不管,甩手走了,你们想想,难道炕上那个黄布包袱我就含含糊糊的丢下不成?”

30

【每事问】

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31

【门外汉】

指外行人。

出自《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师举东坡宿东林偈……曰: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

32

【闷葫芦】

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自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

33

【迷魂汤】

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出自《全元散曲·点绛唇·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34

【忘年交】

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出自《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35

【眼中钉】

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出自《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36

【意中人】

心意相知的友人,后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

出自晋·陶潜《示周祖谢三郎》:“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37

【壁上观】

比喻坐观而不帮助任何一方。壁:营垒。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38

【不二门】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或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出自姚合《寄不疑上人》:“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39

【不成器】

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器:指人的度量、才干。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40

【步后尘】

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出自明·屠隆《昙花记·讨贼立功》:“副帅好当前队,老夫愿步后尘。”

41

【长舌妇】

好进谗言的妇人。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42

【风马牛】

即风马牛不相及,喻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43

【黄粱梦】

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

44

【紧箍咒】

比喻束缚人的框框。

出自《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

45

【九回肠】

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

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46

【杀风景】

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出自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47

【直如弦】

像弓弦一样的正直。

出自《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的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48

【闭门羹】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49

【打秋风】

指假借各种名义向人家索取财物,或依仗与权势有某种关系,招摇撞骗,收受贿赂。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贤仆夫》:“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你何不从之?”

50

【打死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出自明·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劾大璫子弟》:“迨冯璫将败,最初言者,亦不过借司房徐爵牵及之耳。

51

【打头风】

指逆风。

出自唐·白居易《小舫》诗:“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

52

【打前站】

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大王即刻到了,洒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马饭完也未?”

53

【打擂台】

参加摆擂台者的比武。比喻相互竞赛。擂台:比武而专设的台子。

出自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泰安山神州庙,有一等打擂台赌本事的,要与人厮打。”

54

【阿堵物】

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

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的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举却:拿开。

55

【败家子】

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56

【半吊子】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57

【半瓶醋】

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

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58

【绊脚石】

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59

【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60

【唱反调】

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61

【解语花】

比喻胜似花朵般美丽的女子。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62

【步后尘】

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出自明·屠隆《昙花记·讨贼立功》:“副帅好当前队,老夫愿步后尘。”

63

【不旋踵】

来不及转身。比喻时间极短。也指不退却。

64

【不二门】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或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出自姚合《寄不疑上人》:“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65

【解人颐】

笑掉人的下巴颏儿。形容人开怀大笑。解:脱掉。

出自《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66

【不成器】

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器:指人的度量、才干。

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67

【并头莲】

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又作“并蒂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

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池畔分开并蒂莲,可堪间阻又经年。”

68

【表面光】

表面上光洁,形容虚有其表。

69

【壁上观】

比喻坐观而不帮助任何一方。壁:营垒。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70

【出风头】

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出:显露。

71

【贱骨头】

指不自尊、不知羞耻或不知好歹的人。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72

【吃白食】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73

【丑八怪】

相貌丑陋的人。

74

【出锋头】

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又作“出风头”。出:显露。

出自宋·沈辽《云巢编》:“壮心欲驰步辄跚,试出锋头官已瘝。”

75

【初生犊】

刚出生的小牛,比喻单纯或勇猛的青年人。同“初生之犊”。

76

【杵臼交】

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

77

【吹鼓手】

旧时婚丧礼仪中吹打乐器的人,比喻专为别人捧场的人。

78

【吹牛皮】

说大话,闲聊天。

79

【醋坛子】

装醋的坛子,指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

80

【催命鬼】

催人早死的人,比喻人催促别人很紧很急。

81

【打边鼓】

指从旁鼓吹、协助。

82

【打埋伏】

比喻隐藏物资、人力或隐瞒问题。也指事先隐藏起来,待时行动。

83

【打圆场】

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亏得和尚打圆场,好容易才把那女人劝下的,所以同了他来。”

84

【大手笔】

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85

【单相思】

男女之间只有单方面的爱恋思慕。也比喻双方中只有一方有愿望或热情。

出自明·高濂《玉簪记·村郎闹会》:“只见些花落东风点绿苔,佩环声,归仙宅,单相思今空害。”

86

【胆小鬼】

胆量小的人。

87

【刀笔吏】

指文书的小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88

【稻粱谋】

比喻人谋求衣食。谋:谋求。禽鸟寻找食物。

出自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89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90

【东方骑】

指女子的如意郎君。也泛指身份煊赫者。

出自唐·褚亮《烛花》诗:“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

91

【东家丘】

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家丘”。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丘:孔丘。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92

【蠹书虫】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出自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93

【多面手】

指擅长多种技艺的人。

94

【夺锦才】

形容才华超群,后来居上。夺锦:夺锦袍。争夺锦袍的才华。

出自《新唐书·宋之问传》:“之问俄倾献,后览之嗟赏,更夺锦袍以赐。”

95

【儿皇帝】

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后泛指投靠外国,建立傀儡的统治者。

出自《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96

【尔汝交】

彼此以尔和汝相称,表示亲昵,不分彼此的交情。尔汝:你。

出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鲍溶》:“与李端公益少同袍,为尔汝交。”

97

【耳报神】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

98

【耳边风】

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又作“耳旁风”。

出自唐·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99

【二把刀】

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100

【二百五】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101

【二而一】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103

【二杆子】

指人的脾气莽撞、火爆。

104

【二流子】

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105

【二五耦】

比喻狼狈为。耦:两人耕地。

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耦。”

106

【方便门】

佛教语,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便利的门路。方便:便利。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漳州罗汉桂琛和尚》:“所以诸佛慈悲,见汝不奈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107

【方寸地】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108

【放冷箭】

乘人不备,放箭伤人。比喻暗中伤人。冷箭:暗箭。

出自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你们休放冷箭,报复去,道有孔目孙荣特地拜见哥哥来。”

109

【风木叹】

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风木:同“风树”。

出自宋·陆游《焚黄》:“早岁已形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110

【风树悲】

指丧父母的悲伤。

出自唐·白居易《赠友》诗:“庶使孝子心,皆无风树悲。”

111

【斧凿痕】

原指用斧头、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不自然。斧:斧头;凿:凿子;痕:痕迹。

出自唐·韩愈《调张籍》:“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112

【附骥尾】

附着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别人而成名。常作谦词。

出自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113

【干瞪眼】

干着急而没有办法。

114

【刮地皮】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出自《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115

【鬼画符】

好像鬼画的咒语,胡乱涂抹。比喻潦草难认的字迹。也比喻乌七八糟不知再搞什么。

出自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115

【和事老】

多指不讲原则,不问是非而一味劝使双方和解之人。也指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和事:平息事件或争端。调停争端的人。

出自《新唐书·宗楚客传》:“中宗不能穷也,诏琬与楚客,处讷约兄弟两解之,故世谓帝为‘和事天子’。”

117

【鸿门宴】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118

【集大成】

融会各方面的优点及成就,以达到完备的程度。

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119

【佳弟子】

指德才超群的晚辈。佳:好,优。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汝是我佳弟子,当不减阮主簿。”

120

【家天下】

指帝王把国家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出自《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图文均来自网络

2021牛字祝福语吉祥贺词 牛字成语祝福语谐音祝福的话

2021牛字祝福语吉祥贺词 牛字成语祝福语谐音祝福的话

牛年新年要到了,怎么可以缺少牛字祝福语?一起和闽南网小编来看看有哪些词吧。

牛年大吉

牛气冲天、牛转乾坤、牛年大吉、牛年鸿运、

牛运当头、牛转新运、牛年大吉、牛年如意、

牛到吉祥、牛运亨通、金牛迎春、金牛贺春、

扭转乾坤、牛转钱坤、赚尽金牛、牛市在现、

牛角挂书 、牛年鸿运、牛运当头、牛转新运、

气壮如牛、吞牛之气、小试牛刀、气冲斗牛、

扛鼎抃牛、金牛贺岁、金牛敲门、金牛祈福、

福牛贺春、福牛迎春、牛耕马跃、牵牛迎福、

牵牛接福、金牛报喜、牛奋四蹄、金牛贺春、

扭转乾坤、牛转钱坤、牛年如意、牛年吉祥、福牛贺春、

福牛享通、金年鸿运、牛年祈福、带牛佩犊 、牛年贺喜、

金牛挂书、金牛转运。

来源:闽南网

“穀”和“榖”只有“一横之差”,两字该如何区分?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此前写《和葫芦唠个“家常”》一文,说到宋代陶穀“依样画葫芦”一事,把陶穀写成了“陶榖”,幸蒙读者指正。

穀和榖都可谓带“壳”的字。壳本写作殻或殼,是象形字,左边是钟形乐器,右边的“殳”是敲钟的手形。壳中有禾,是五谷的穀;壳中有木,是榖树的榖。穀和榖均见于《诗经》,穀字常释为善,而榖却被当做恶木。一说穀榖可通用,两字如此“善恶分明”,不太好通。

穀可简化为谷。把陶谷写作陶穀,舍简就繁,并非为了卖弄。谷可理解为山谷,又可理解为五谷。古人取名多有深意,取本字为更好辨识。简繁转化要注意别闹笑话,诸如岳飞不是“嶽飞”,杨万里不是“杨万裏”,武松更不是武鬆。

从某种角度说,错误书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三国演义》就不少张冠李戴:傅肜(róng)写作傅彤;苑康写作范康;李利写作李别;吴巨写作吴臣;刘靖写作刘熙;孟达字子庆,其实是字子度;杀了张飞的是范强,不是范疆;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很可能是桥国老。

北京三里屯有个太古里。早在1866年,英国太古洋行来上海做生意,据说老板约翰·萨缪尔·施怀雅想起个中文名字入乡随俗,他在街上常见“大吉”二字,因为不谙中文,把“大吉”误写作了“太古”。

这么说绝没有给自己开脱的打算。《吕氏春秋》中有个三猪过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历史写作,犯了此类错误,闹了笑话,脸再红都要原地立正。

多一横少一横,错也可大可小,闹大了其实会原地爆炸的。1962年美国发射水手1号探测器,计划探测金星,升空仅5分钟,就因为出现制导系统的问题放了大烟花。调查发现,因为程序转录员出现了低级失误,少抄了“一小横”。

穀榖难分,一笔之差不是因为眼神不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榖树之榖,背了上千年的恶名与骂名,也是一笔之失闹的,正好借此文为榖正名。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方期戬穀”

《诗经》处处皆“善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朱熹《诗集传》,“穀”字当粮食作物讲时,均简为“谷”,有意思的是均用于“百谷”一词,其他情况都沿用繁体的“穀”。

《诗经》中“百谷”共有六处。如“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信南山》);“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载芟》);“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朱熹撰《诗集传》,为昌理学,满纸“善也”。“田车既好”,好释为善也;“莫不令德”,令释为善也;“亦孔之嘉”,嘉释为善也。“射则臧兮”,臧释为善也;“永锡尔类”,类释为善也;“窈窕淑女”,淑释为善也……

朱熹释“穀”,说成“善也”的时候也最多。“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是善旦,意思是良辰;“此邦之人,不我肯穀”,穀是善待的意思;“教诲尔子,式穀似之”,就是教诲民众,良善传家。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有駜》写宴会上载歌载舞,但君子留给子孙的“穀”,可不是大米白饭,朱熹说是“善”。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天保》)“戬穀罄宜”是吉言,常题于旧时影壁之上。戬穀一词,《毛传》训为福禄,而《诗集传》引闻人氏之说,认为戬是尽也,穀是善也,戬穀等于尽善,境界一下就拔高了。再早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把“方凭积善”划去,改成了“方期戬穀”。老百姓祈福禄,士大夫求尽善,是阶层问题。

朱熹注疏《诗集传》。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朱熹喜谈“尽善”,不喜谈“尽情”。举个例子,《诗经》有两篇写生死相许,一是《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是《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穀则异室”的穀作生讲,生前没一起,死后一块埋。朱熹说这是“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至情至性而至勇,哪里看出来的“畏”?

《桑柔》有句“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若把穀简化为谷,读来就会莫名其妙。“进退维谷”是成语,意思本不复杂,朱熹则说“穀”是善,而“谷”作穷,“言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是以进退皆穷也。”之前唐代孔颖达释作:“谷谓山谷,坠谷是穷困之义,故谓谷穷。”令人费解。

清代阮元在《诗书古训》把谷也要当善讲:“谷乃‘穀’之假借字,本字为‘穀’。进退维穀,穀,善也。此乃古语,诗人用之。”

《晏子春秋》载,晋士大夫羊舌肸(xī)和晏婴有过一场讨论。叔向(羊舌肸)问晏子:“齐国之德衰矣,今子何若?”晏子对曰:“婴闻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且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回答:“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与?”

阮元以此为例,认为进退维谷是“皆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进退维谷成了进退皆善,可谓强解。

进退维谷的谷,当山谷解释就好,无须为了善作过度解读。《诗经》中还有一句“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如临于谷总不能说成如临于善。山间进退自然要小心掉沟里,但总还有路可走,不是穷途末路,更不是左右逢源。羊舌肸认同晏子的意见,君子做进退取舍,态度要持重。

名字带“壳”怎区分

有部动画片叫《攻壳机动队》,海报上写作“攻壳”“攻殻”“攻殼”的都有。“殻”和“殼”多一横少一横,都是壳字。当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有过壳怎么读的讨论。

壳,俗读ké,文读qiào。北宋宰相蔡确,曾被刘攽(bān)戏称为“倒悬蛤蜊”,蛤蜊俗名“壳菜”,倒过来读就是蔡确的谐音。照这么说,殻也能读què。

壳、殻、殼都是象形字,本义是敲。在甲骨文中是手持槌敲击“南”(一钟形陶制乐器)。壳字可谓“百宝囊”:加把禾,是穀;加根木,是榖;加束丝,是縠(hú);加张弓,是入我彀(gòu)的彀;加辆车,就成了朱轮华毂(轂)的毂(gǔ)。

名字一带壳,就容易认错人。

金代有张彀和张瑴(jué,同珏)两兄弟。张瑴是弟,以紫髯著称,“少有俊才,美风姿,髯齐于腹。为人豪迈不羁,奇士也”(《归潜志》)。张彀是兄,做人有担当。他任同州观察判官时,州中要征收箭支十万,并且要求只要十万雕翎箭。张彀说:弓箭就是耗材,在乎什么羽毛?(矢去物也,何羽不可)。长官说那要向上面打报告。张彀说事关民生,我担着。

唐末有诗人王轂,曾作《玉树曲》,名噪一时。一次在街上,看见同窗好友被几个无赖纠缠,王轂上前扬声说:“莫无礼,识吾否?吾便是解道‘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者。”无赖们“敛衽惭谢而退”。宋代文献又有记其名为王縠和王穀的。轂的本意指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王轂字虚中,由此可认定,縠、穀是误写。

唐末诗人郑谷,因《鹧鸪》一诗闻名,人称“郑鹧鸪”。本字就是山谷的谷,不能写作郑穀。唐代还有位郑縠,郑縠的父亲叫郑熏,当年曾经诬告过宰相郑畋,但郑畋不记前仇,提拔郑縠为给事中。《唐语林》中郑縠被误写为“郑穀”。

北宋有墨工潘谷,被苏轼咏为“墨仙”。《春渚记墨》载,当时墨工制墨,名字多相蹈袭。著名墨工有张遇、常遇、潘遇,也有潘谷、张谷、叶谷。有人趣说,墨工家世,不是谷之子,就是遇之孙。潘谷的谷,也不能写作潘穀。

北宋名士巢谷比较特别,《宋史》说他“初名穀”。苏辙曾写《巢谷传》,纪念这位眉山同乡的情谊。哲宗亲政后,苏辙获罪遭贬,亲朋故交纷纷和他做切割,“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年已古稀的巢谷从四川眉山徒步到广东惠州,探望苏辙。相见之后,遂改名“谷”。苏轼其时贬至海南,巢谷执意前去相见,死于路上。

南宋严粲《诗缉》。此为明嘉靖时期赵府居敬堂(味经堂)刊本

明代书画大家钱穀,一生抄书成癖,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手自抄写,几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钱穀的书法作品亦鲜见于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行书仿米芾诗轴》,被认为是钱穀之作,但有诸多疑点,如钱穀题款,穀字必写那一小横,而此幅题款却写如“榖”字。

(明)钱穀《求志园图》卷

此书是不是钱穀真迹?故宫博物院馆员傅东光撰文考证,是钱穀真迹,但不是明代钱穀。史上有三位书家叫钱穀,明代钱穀最为知名。其余两位均为清人,一是浙江萧山人,字龙泓,一是上海人,字子璧。从款印以及抬头款的使用来判断,这幅《行书仿米芾诗轴》是百余年后清代钱子璧的作品。虽不确定古人写穀,到底是少一横还是少一撇,但钱子璧的书法确实多了一层辨识度。

“四字哥哥”怎么读

春秋时楚国令尹斗穀於菟,就是《论语》中被孔子赞为“忠”的令尹子文。他姓斗,子文是他的字。

斗穀於菟是私生子,又说因为生于五月初五,日子不吉利,因此出生后就被遗弃于云梦泽中,幸有老虎喂乳而生。恰逢郧国国君郧子在云梦泽间打猎,带回宫中抚养。楚人称老虎为於菟,称乳为穀。斗穀於菟的意思就是被老虎奶大的孩子。

斗穀於菟怎么读?不是送分题,是“送命题”。这位“四字哥哥”的名字,都是多音多义。

(清)丁善长《历代画像传》中的斗穀於菟像,写作“闘穀於兔”

斗。斗穀於菟的斗,正字是鬭,读作dòu。据《说文》,鬭的本义是遇。《国语·周语下》载:“穀洛鬭,將毁王宫”,穀水和洛水相遇争流,因此王宫告急。

於。於读wū,本义是乌。於戏读“呜呼”,荆轲刺秦中那位自杀的樊於期,也读wū。“于”不是於的简化字,於读wū时,不能写作于。因此於菟不该写成“于菟”。

菟。菟丝草的菟,读tù;於菟的菟,读tú。成语“归老菟裘”指归隐,菟裘是古地名,也读tú。

一到穀字情况就变复杂。《左传》载“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但是李时珍在《本草》中提出异议,认为楚人口中的乳,是榖树的榖,因为“楚人呼乳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清代《礼书纲目》就此总结说:“孺子曰穀,或曰榖。读为斗穀於菟之穀。穀,乳也,谓哺乳小儿也。”(这话网上常见为“孺子曰谷,或曰谷。读为斗谷于兔之谷。谷,乳也,谓哺乳小儿也”。)

清代陈大章在《诗传名物集览》中又提出一说,认为乳穀的穀,本字应该是穀孑(gòu)。《说文》载,“穀孑 ,乳也。”南唐徐锴也说:“楚人谓乳曰穀孑 ,故名子文曰穀孑 於菟,通作穀。”从字形到字义,穀孑 倒是显得更合理。

据此说,这位楚令尹应该叫斗穀孑 於菟,读为“逗够乌图”。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图中文字为隶书“汉故穀城长荡”

《庄子》中有“臧穀亡羊”故事:臧和穀相伴放羊,结果两个人的羊都丢了。问臧,臧说因为在读书(挟筴读书);问穀,穀说因为在下棋(博塞以游)。庄子认为,“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孟子说:“臧,善学人;穀,孺子也”。

《诗经》里的臧和穀,朱熹都释为善。清代画家臧穀,字善均,又字宜生,又字诒孙,名和字均取自《诗经》。

顺带说一嘴,斗穀於菟是班姓先祖。据《名义考》载:“斑彪,史误作班彪,斑姓出楚令尹子文之后。”东汉班彪、班超、班固父子,原来要姓斑。一说因为斗穀於菟是老虎带大的,虎身有斑,其后人于是以斑为姓。

“谷树皮”写错了?

说回朱熹谈《诗经》,谈善当然要谈恶。枭、鸱、鸮是恶鸟,蓫(zhú)、葍(fú)是恶菜,樗和榖则成了恶木。

榖树出现在《鹤鸣》《黄鸟》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鹤鸣》)”,朱熹注“榖,一名楮,恶木也”。檀比喻君子,榖代表小人。

武大郎是“小人”,就和榖大有渊源。“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应该是榖。

“三寸丁谷树皮”这个诨名,出自《水浒传》: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金瓶梅》沿袭了“三寸丁谷树皮”的说法:

(武大)因时遭荒馑,搬移在清河县紫石街赁房居住。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躁、头脸窄狭故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的《皋鹤堂(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中,“榖树皮”直接写作了“谷树皮”。明清刊本常见“穀”写作“谷”的情况。如晚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楮立条,搜集了大量前人论述,所用也均为穀,应是谷、穀、榖三字混淆造成的。

去年,学者朱玉麒、汤超骏发表《“三寸丁谷树皮”的误读》,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对“谷树皮”的历史误读。《误读》一文考证《水浒传》历代版本,发现谷、穀、榖三字混淆是常见现象:

“三寸丁谷树皮”中的“谷”,在作为底本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中,往往“谷”“穀”混淆,而其他各本则“谷”均作“穀”。据笔者对几种不同章回的《水浒传》版本的对照,当有些版本把代表黍稷一类庄稼的“穀”字简化为“谷”字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是简化的;但当在代表庄稼谷物的“穀”字写作本字“穀”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都写作了“穀”或者“榖”。

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明末建阳藜光堂刘钦恩刊本《新刻全像忠义水浒志传》同样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从《水浒传》小说的文本表述上,“三寸丁谷树皮”点断为“三寸丁、谷树皮”,并无疑问。《水浒词典》解释说:

三寸丁即三寸钉,喻其矮;谷树皮,喻其皮肤粗,皮色难看。谷,繁体作“穀”,是“榖”的讹字。一说谷树即胡粟,一种皮呈黑红色而且上带黑点的高粱。

学者钱文忠、王海燕在《“三寸丁谷树皮”臆解》一文中,认为“三寸丁谷树皮”的“丁谷”,是外来语,来自吐火罗语,是洞窟之意。三寸丁谷树皮是“三寸高的洞窟里长的树的树皮”。

丁谷之谓,是因为吐峪沟峡谷呈丁字形而得名。古代文献中丁谷山并不写作“丁穀山”,从这个角度说,《臆解》一文立论时,还是忽略了“谷穀”的简繁之分。

问题来了,武松杀嫂发生在“阳谷县”,阳谷的谷是山谷的谷还是五穀的穀?宋代阳谷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据地志,阳谷县是取东阿县界“陽穀亭”为名,“阳谷”是穀城山之阳的意思。穀城就是生产阿胶的东阿镇。相传,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时期编纂的《阳谷县志》,即写作“陽穀縣”,在内文中“陽穀”“陽榖”不分,往往一页上出现多种写法。

时出版的《阳谷县志》

再如东汉《曹全碑》提到敦煌效谷县,西汉渔泽尉崔不意教民力田,以勤效得穀,效谷因此得名。虽和丁谷地方离得近,但不是一个“谷”。

至于北京平谷,得名于先秦。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

替榖树伸一脚

白居易《长恨歌》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树木连理,最初却被视为不祥之兆。司马迁《史记》载,第十代商王太戊(一作大戊)任命伊尹之子伊陟为相,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都城亳(今河南偃师)出现桑树与榖树的连理现象,被视为不祥之兆。伊陟让太戊施行善政,怪桑枯死。

桑和榖同科不同属,但亲缘很近。《史记》记载可能是我国树木连理的最早记录。上古对连理现象不理解而视为凶兆,自《孔雀东南飞》起后人视为爱情象征。

《毛诗品物图考》榖树

榖又称“楮”或“构”,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本草》说雄树有斑,雌树皮白。榖树被称为“不材”,是千古奇冤。《后汉书》载:“(蔡伦)用楮树皮及麻头、鱼网、故帛,以为纸。”仅造纸一项,榖就功莫大焉。韩愈作《毛颖传》,奉纸为“楮先生”。

明代袁中道居地“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有人劝他砍掉榖树,种植松柏桃李,被他拒绝。袁中道在此造“楮亭”,并作《楮亭记》,说榖树虽不认为不材,但大有用处,只是不能栋梁,因此袁中道说榖“在材与不材之间”。

苏东坡在儋州,园中有榖树,也本来打算把树砍掉,换种松树菊花。又屈指算来,榖树其实大有用处:“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huì)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因此“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写成《宥老楮》一诗。

苏轼是老饕,发现榖树还能丰富菜篮子。“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楮鸡不是鸡,是长在榖树上的树菇,乃野味清欢。黄庭坚和陆游也爱吃。

苏轼、袁中道都通医,却遗漏了榖树的一个用处——树皮被用来治脚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治脚气常作榖白皮防之法即不发方。榖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谷壳称糠。穀榖两字易混,榖白皮成了谷白皮,又被误认为糠。1896年,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在印尼研究得了脚气的鸡,发现米糠和脚气间的关系,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千金翼方》)两个处方可以列入食疗范畴。一个使用猪肝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使用米糠(谷白皮)与普通大米做成粥。据说持续使用这种粥,可以预防脚气的发生。不幸的是,这个重要处方,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李约瑟错以为,孙思邈是最早用糠来治脚气的。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中讲一故事,一僧和一士子同宿,士子高谈阔论,僧因敬畏而只敢蜷腿而卧。说着说着,僧人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答:“两个人”。僧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答:“一个人!”僧人大笑:“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谈文论史,总有无知之感,不解之惑,战战兢兢却总贻笑大方。敬请伸脚。(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