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李晓华的 李晓华生日事件

李晓华的 李晓华生日事件

本文目录一览:

70岁李晓华近照!曾被美国两任总统接见,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1月9号有着一位网友在社交网上晒出一段聚会的视频,从曝光的视频以及简介来看,画面中坐在正上方,穿着一身朴素装扮的老者就是中国的传奇首富李晓华。已经消失在商圈有着一段时间的他,看起来精神非常不错,与众人谈笑风生。

据悉再有着一周左右的时间,就是李晓华70岁的生日。虽然已经快步入古稀之年,但从画面中李晓华的神态来看,他丝毫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沧桑感,反而多了些许的年轻态,再看其说话的那种沉稳就可以感觉出,他绝对是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商业奇才。

穿着黑白格上衣的李晓华好似十分怀念上个世纪的80年代,毕竟这样的打扮在上个世纪是非常常见和流行的。

对于这位活跃在那个年代的老者来说,他的名头其实并不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熟知,但在70到80年代人们的心中,他绝对是一位能比肩马云、刘强东等人的商人。

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6岁的时候就跟随上山下乡的大潮进入北大荒,八年的时间将其锻炼成为了一位性格坚毅的小伙子。也正是因为这份磨练,让其在以后的生意场上可以经受各种风雨。

回到北京之后,李晓华赶上了好时候,便开启了下海经商之路。有一次李晓华到海滩边游玩,他发现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旅游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但炎热的海滩边居然没有一个卖饮料的。所以李晓华就用积蓄购置了冷饮制造机,很快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之后李晓华运用这一桶金继续开辟战场,于秦皇岛开办了河北省第一家录像厅,此时李晓华的资金已经积累到了百万以上。

不过这样的富裕程度好似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转战日本之后,李晓华开启了另外一番生活,那就是在商社里担任学徒。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其收获颇多,并在这之后拿到了“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权,因为成绩的优秀,他获得了当时日本首相的接见。

创业之路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李晓华辗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再次获取了不菲的财富。拥有财富之后,李晓华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拥有法拉利的商人,为了更好地扩展海外市场,当时李晓华还聘请了澳大利亚的前总理,以及受到了两位美国总统的接见。

除了这些之外,发生在李晓华身上的奇迹还有着不少。大约在96年的时候,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3556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

商业的成功,还使得李晓华涉足娱乐圈,与娱乐圈内的几位大佬都有着很深的交情,包括葛优、赵本山等等。另外李晓华还积极地投身于公益,并获得了慈善家的美誉。

虽然这个时代不再属于他,但曾经的他却创造了奇迹,晚年的时光也是十分潇洒。

全家入美籍,疯狂套现大量募资,这个“烟膜大王”到底要干嘛?

“云南首富突然被公安机关监视起来了!”2022年年底的一则新闻,让众人议论纷纷。

对于此事,很多人表示不解:“这个‘首富’一向低调,究竟是犯了什么事,才会被公安监视呢?”

而有一些人当场拍手称快,并声称:“他根本不配当‘云南首富’!这两年他形迹可疑,相关部门早就该查查他了!”

那么,围绕在李晓明身上的种种疑点和争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

回顾李晓明的“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大男主爽文。

20世纪50年代,李晓明出生在云南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家里还有个小他4岁的弟弟李晓华。

作为家中长子,李晓明从小就被寄予了厚望。而他也很争气,凭借自己的努力,24岁就进入了“中国昆明塑料研究所”,并在短短2年内,被提升至研究所的副所长。

如此年轻就能成为研究所的二把手,按理说应该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才对,可李晓明却没有。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一心想着要在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和建树。

因此,李晓明一边拼命工作、积累经验,另一边努力寻求机会,想要实现人生的晋级。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之后,命运果然赐予了李晓明一个良机。

1989年的一天,李晓明突然听人说起,普通人也可以出国留学,便动了心思,想趁年轻,去国外见识一下更广阔的天地。

可谁知,李晓明的这一想法,竟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你的工作这么好、这么稳定,干嘛还要瞎折腾?再说了,你女儿李雪才刚满3岁,难道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就和父亲分隔两地吗?”

可是,家人的劝阻并未改变李晓明的决定。因为从小到大,只要李晓明认定的事情,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一定会去完成。

于是,李晓明便开始积极筹备出国留学事宜,最终成功申请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研究生。

出国前,李晓明跟家人发誓:“到了美国,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学成归来,让你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说好了要“学成归来”的李晓明,很快就改变了主意。

美国的城市里,高楼大厦林林总总、街头巷尾车水马龙,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方便快捷的地铁巴士、神态优雅穿着皮草的贵妇,来去匆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

因此,他认为,这与当时的国内比起来,简直像天堂一般美好。

亲眼见证了两国差距的李晓明,心中那个“学成归国”的念头慢慢开始松动了。

不仅如此,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李晓明更是萌生了想要留在美国的想法。他还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家人也来美国定居,和他一起成为“美国人”。

于是,李晓明便计划着,先说服弟弟李晓华也一起来美国留学,这样好为之后的全家移民铺路。

02

在李晓明的耐心劝说下,弟弟李晓华很快便来到了美国,还进入到了哥哥所在的学校就读同一专业。

几年后,兄弟二人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先后从马萨诸塞大学毕业,并顺利入职美国Inteplast和World-Pak公司,薪资优厚。

刚毕业就能立马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并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部经理,还顺利加入了美国国籍,足见李晓明的优秀和能力。

不过,李晓明的开挂人生才刚刚开始。

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李晓明那颗不甘于平凡的心又开始跳动了。

李晓明认为,尽管他目前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说到底还是在给别人打工,收入和职业发展都是有限的。可如果自己创业的话,前途和财富将是不可限量的。

想到这里,李晓明便拉着弟弟李晓华一起,一边工作,一边着手开始创业。

由于二人就职的Inteplast和World-Pak公司,都以经营各种塑料薄膜为主,兄弟二人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于是,兄弟俩决定在这个领域深耕,争取有朝一日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塑料薄膜公司。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李晓明在美国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

美国当时的塑料薄膜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想要开一家新的公司,竞争压力太大,很难杀出重围。

“可是,如果不在美国办厂,那要去哪里办厂呢?”李晓明盯着房间里的世界地图,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突然他瞄到了地图上的一个地方,顿时眼前一亮!

这个被李晓明相中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的故乡——中国云南。

9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振兴经济,云南玉溪的烟草行业抓住机遇,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就连当年中国烟草界的顶牛企业“红塔集团”,都是扎根于云南的玉溪。

不过,云南的烟草公司虽然有能力生产出国际水准的卷烟,但在卷烟用的包装薄膜上,却只能依赖进口。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能够生产出优质卷烟包装薄膜的公司屈指可数。

换句话说,中国的“烟膜”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而这可是巨大的商机啊!

而包装薄膜正是李晓明所擅长的领域!

想到这里的李晓明,立刻激动地跟弟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并火速从公司辞职,稍作收拾之后,便踏上了回国的路。

很快,李晓明便回到了家乡云南。

重新踏上故土的李晓明,深感物是人非。因为,现在的他,早已不再是中国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外商”来云南投资设厂。

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前期准备之后,李晓明兄弟俩便一手创办了“云南红塔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塔塑胶”),总部设在了玉溪。

公司主要生产卷烟包装用的薄膜,而这个产品正好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生产空白,所以完全不愁销量。

尤其是云南本地的烟厂,更是成了李晓明公司最稳定且优质的客户,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和资源。

就这样,李晓明兄弟靠着烟膜产品,顺利地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商界站稳了脚跟。

03

有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李晓明的红塔塑胶顺利杀出重围,直接晋升为非专卖卷烟材料的供应商。

当时与李晓明合作的,都是全国知名的烟草企业,红塔集团、川渝中烟等等,足见其地位和优势。

这种强强联手的模式,让李晓明的公司迅速壮大,并不断扩张新的商业版图。

2006年,李晓明和李晓华加入了创新彩印公司(几年后更名为“创新股份”),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军烟标行业。

随后,李晓明又开发了一种烟标用特种纸,刚一投入市场,便大受欢迎,订单像雪片一样涌来。

李晓明不仅借此赚得盆满钵满,还彻底在烟标行业打响了名声,被很多人称为“烟膜烟标大王”。

不仅如此,李晓明的家人们也都陆续进入公司就职,并得到了相当可观的股份,身家跟着水涨船高。

之后,公司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李氏家族的身家只用了2年便达到了55亿元,成了新晋的“云南首富”。

然而,李晓明却仍不满足,他的“商业传奇”还在继续。

自从在烟标领域成为行业翘楚之后,李晓明又琢磨起了其他领域,想尝试“无菌包装”来拓宽公司的主营业务。

“无菌包装”能使食品长期保持无菌状态,被大量使用在食品行业,被李晓明认为很有发展前景。

可当李晓明宣布这一想法时,公司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这个产品和我们公司的主营产品毫不相关,贸然跨行会有较大风险!”

然而,李晓明却非常坚持,也坚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公司开发和生产“无菌包装”产品。

果不其然,这一产品很快便成了李晓明公司第二重要的营收入来源,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这件事也再一次证明了李晓明出众的商业头脑和眼光。

不过,真正让李晓明封神的,还要数他选择跨界到“锂电行业”的决策。

原来,早在2010年,李晓明就敏锐地嗅到了新能源行业的商机。他认定这一行业将来在中国,一定会大有发展。

于是,他果断在上海成立了“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恩捷”),专门生产锂电池隔膜(注:这种隔膜可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中)。

而之后的事情证明,李晓明又一次押宝成功!

正如李晓明预料的那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很快便高速地发展起来,而这也带动了锂电池隔膜行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李晓明的超前布局,“上海恩捷”很快就成了一匹行业黑马,并搭上了电池界霸主“宁德时代”的顺风车,成为国内隔膜领域的龙头老大。

到2018年,上海恩捷市值翻了好几倍。

最终,李晓明通过“创新股份”将“上海恩捷”收购。在两公司融合后,原有的“创新股份”也正式更名为如今被人熟知的“恩捷股份”。

李晓明家族因为“恩捷股份”的市值上涨,身家最终达到了725亿元(截至2021年),牢牢坐稳了“云南首富”的位置。

然而,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李晓明的名气越来越大,李氏家族的争议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04

按理说,李晓明从“无名草根”逆袭为“云南首富”,可谓商界传奇,本该受人敬仰才对,为何之后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呢?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2020年“恩捷股份”发布的一份年报。

本来,这份年报主要是为了汇报公司业绩大涨这一喜讯的,但人们却从中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在李氏家族控股人信息中,不止李晓明,李氏家族的其他人,除了弟弟李晓华外,都无一例外地加入了美国籍,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国人。

换句话说,恩捷股份更应该被看作是一家“外资公司”。

此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公众热议。有许多人直接对李晓明“云南首富”的称号提出了质疑:他都是美国人了,怎么还配被称为“云南首富”呢?

而关于弟弟李晓华保留中国国籍一事,外界也是诸多猜测。

很多人认为,李晓华之所以还保留中国国籍,并不是因为爱国,而是为了方便留在国内继续捞金。毕竟在中国做生意,国人的身份有时会更方便一点。

然而,对于外界的诸多猜测和争议,李晓明一家却始终没有出来回应,一如既往地低调生活着。

可谁知,国籍引发的风波才刚刚平息,更让恩捷股份的股民们担忧的事情发生了。

从2020年开始,李氏家族就开始大量套现。

截至2022年底,李氏家族已经从市场“提款”40多亿。不仅如此,恩捷股份这2年还在大量募资,但募资的用途何在?又不透露具体的商业计划。

这样一边套现,一边募资的可疑行为,让不少人怀疑李晓明家族是不是准备“拿钱跑路”了。

然而,让投资者们的恐慌到达顶点的,是恩捷股份在2022年年底发布的一纸公告。

公告里称,李晓明和李晓华被公安部门监视居住了。要知道,这可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啊!

而李氏兄弟被监视居住的具体原因,也并未在公告中被提及。这份公告当然又引发了一轮新的猜测。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晓明家族不断套现和募资的可疑行为,东窗事发了;还有人认为李氏兄弟之所以被采取强制措施,是与中烟系统的反腐有关。

可是,不管外界如何猜测和问询,恩捷股份的相关负责人始终三缄其口,表示“无可奉告”。

而受到这一消息的影响,恩捷股份的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至今都没有恢复以往的盛况。

令投资人稍稍安心的是副董事长李晓华已于今年1月底回归了公司,并恢复了正常工作。但是,董事长李晓明还没有被解除监视居住,归期未定。

05

围绕在李晓明身上的“国籍争议”和“套现疑云”到今天都尚未平息,为此,网友们众说纷纭。

其实,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更好的发展,选择去哪里定居或加入哪国国籍,都是个人的自由,没必要上纲上线或者道德绑架。

而且,无论李晓明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在中国办厂,都为当地民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更何况,李晓明家族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期间,都曾捐款出力,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是值得称赞和感激的。

不过,既然选择了在中国做生意,那么遵守国内的法律法规,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毕竟,以李晓明家族的身家,如果真的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套现严重的话,将对我国的市场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也将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不小的打击。

目前李晓明仍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而由李氏家族控股的恩捷股份最终将何去何从,谁也说不清楚!

作者:芸子归

编辑:Sarah萱草悠悠

参考资料:

1.《起底云南首富财富神话:搭上锂电池东风成百亿富豪,今被监视居住》《新京报》

2.《一位已被解除强制措施,一位仍被监视居住,云南首富兄弟的“膜法”人生何去何从》《澎湃新闻》

3.《“隔膜王”恩捷股份困局:业绩飘红股价腰斩,董事长被监视居住逾三月》《澎湃新闻》

卖冷饮,倒腾章光101,北京首富李晓华的创富传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每个时代都不乏弄潮的传奇人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都是冠绝超群之人,把握先机后一举发家致富成就不朽商业帝国。

在叱咤商海的风云人物中,有这么一个低调又奢侈的慈善资本家:

他年轻时下过乡,留过洋,做过勤杂工,炒过房地产,历经二十几年风雨,终把一个由“个体户”起步创立的企业打造成了庞大的商业王国;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首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白手起家的顶级富豪,中国第一辆法拉利跑车的拥有者,配备车牌是牛X哄哄的“京A00001”。

同时,他也是享誉世界的慈善家,受人尊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双奖获得者,拥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的中国企业家。

他就是传奇人物——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华。

作为中国最早的顶级富豪,在商业和慈善领域,李晓华都拥有过属于他的时代。

1992年,法拉利在亚运村会展中心进行了一次展卖,与其说是展卖,不如说是展览更为确切,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国人能买得起这款顶级豪车;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彼时的“北京首富”李晓华豪掷13.888万美元的价格从容地把这辆法拉利348跑车留在了北京,而他也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法拉利的人。

震惊之余的厂家还为李晓华在天坛举行了豪华的交接仪式。

不仅如此,李晓华还为这辆法拉利申请了外商专用的黑底白字“京A00001”的牌照,有人说这块牌照的价格甚至超过了法拉利本身!据悉,2014年,曾有人欲出价2亿购买这辆车,结果被李晓华果断拒绝了。

很快李晓华购买法拉利的新闻就轰动了全国,甚至就连欧洲的很多媒体都刊登了此新闻,“李晓华”这个名字也可谓一时间名声大噪!

在此后几十年里,有五十多位造访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世界名人曾在这辆法拉利车上签名,其中有老布什、小布什、普京、霍克、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级政治名流。

李晓华何许人也,能在彼时买得起如此昂贵的进口车,其车牌更是万金难求?

其实,李晓华发家很早,早在90年代下海大潮的初期,人家就是不折不扣的亿万富豪了,翻看他的发迹史,那可真是逆袭的标本,靠着过人的智慧和超前的商业头脑成就的一段商业传奇!

那么,这个曾经站在前法拉利旁的中国男子,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李晓华,1951年1月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可以预见他的童年生活有多么地艰辛无比。

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小吃过苦的人,往往长大更能成事,因为他们身体和心志早已磨练得无比坚强。

不过,也正是因为李晓华的童年的缺憾,造成了他成年后的执念:恋车成癖,喜欢收集各种豪车。

如今,李晓华基本上拥有了世界上各个顶级品牌的轿车:迈巴赫、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宾利、保时捷、宝马、奔驰......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创富的人一样,李晓华也曾有过“非正常人”的生活,那也是他在商业上狂飙突进的十余年。

他从一名因付不起公交车费而徒步上学的少年,到北大荒黑土地上的拖拉机手,再到因“投机倒把”而身陷囹圄的案底青年,早年的李晓华可谓命途多舛。

1978年,李晓华和那个多变的年代一起迎来了第一道曙光。

他终于从北大荒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北京。返城以后找不到工作,就靠干临时工来维持生活,他曾给人家烧过锅炉,看过仓库,当过搬运工,后来终于在一个机关食堂里找到了一份刷锅洗碗的固定工作,不过依然赶不走贫穷。

万幸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汹涌而至,改变了所有默默努力的芸芸众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命运终于眷顾了李晓华。起初,他靠在北戴河卖冷饮、开录像厅迅速暴富。

1985年已经小有资本的李晓华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而这次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也开启了李晓华真正发家致富的道路——“章光101”!

留学时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

凭着敏感的商业眼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几番周折李晓华与“101”结成了生意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

也许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很多中国人都在买日本的电子产品和化妆品,但是你们没有看过80年代中期,日本人昼夜排队抢购101的情况,甚至火到收款机都全被烧坏了。

后来李晓华回忆道:“那个时候,101真的为中华民族争了气,挣了大把的日元,这是我非常钦佩的!”

那年头,北京甚至出现了日本来的“毛发再生观光团”,只为来中国购买一瓶“章光101”。

因此,当时的北京街头也流行一句话:“登长城、吃烤鸭、治秃子”。

1988年,李晓华在香港创立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投资香港低迷的房地产,并远征马来西亚投资铁路,后于2002年斥巨资进入保健品行业,成功打造出“脑力智宝”。

后面就不用说了,一路直前,屡战屡胜,在日本、欧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业务领域包括房地产业、机械制造、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商业投资、食品加工、餐饮娱乐和旅游业等等。

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的创业“三步跳”,凭借着精明的商业头脑,上世纪90年代,李晓华的资产迅速达到了一个亿,成为了彼时的中国首富。

北京城里富豪云集,要说到最让人佩服的一个,那就应该是李晓华了。

2011年1月19日,400多名商界巨贾、文化名人和娱乐明星,齐聚北京昆仑饭店,为李晓华庆贺60大寿,其中包括李彦宏、张朝阳、赵本山、王中军、芮成钢等。有人惊呼,“寿宴规格堪比央视春晚”,也有人揶揄,“这次宴会把资本的趋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作为90时代的“北京首富”,李晓华第一次把“奢侈”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11月3日,在崔如琢、宗庆后、马蔚华等近百位中国顶级企业家和名流以及、濮存昕、李扬、沙宝亮等十余位文艺界明星的见证下,李晓华又奢侈了一把,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劳斯莱斯首款SUV库里南交车仪式及晚宴。

不过,饮水思源,叶落归根,晚年的李晓华将慈善和低调进行到底!

21世纪之后,李晓华就把自己的经历从商业上转到了慈善事业上。他不断将财富成百万地投入到教育、扶贫和体育等领域。

他经常是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地捐款。据统计,截至2016年,他的捐款总额已经达到了6.3亿。

为了奖励他的慈善举动,199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为表彰李晓华的慈善贡献,将国际编号3556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

在互联网经济日益繁盛的今天,李晓华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我想享受淡定的人生,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想老生活在光环之下。那样的生活让我很不自由,感觉非常不好。”2013年年末的一天,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府的家中,李晓华这样解释自己“消失”的十年。

不管是时代抛弃了李晓华,还是李晓华抛弃了时代,如今的他选择低调平淡地生活和做慈善。

回首中国历史上的隐士,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看透了人世,回到自然中与山林相亲,寻找一种尘世的解脱和通达。

或许就像李晓华说过的:“财富取之于社会,理应用之于社会。多做一些慈善,企业家的人生才不会虚度。”

参考资料:

中国慈善家杂志《李晓华:享受平淡》、

凤凰网《李晓华:中国法拉利第一人!》、

一波说《卖冷饮,日本倒腾章光101,30多年前北京首富李晓华的创富传奇》、

世界华人周刊《41岁成中国首富,比马云任性100倍!中国拥有法拉利第一人。》

中国买法拉利第一人,迪拜王子花2亿买车被拒,李晓华为何这么牛

近日一则访谈节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个百万级网红采访了曾经的中国首富李晓华,也再一次带着我们,回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再次重温那个火热年代。

一、中国的第一辆法拉利

在90年代,中国人还在向往成为万元户的时候,一位超级富豪却花了1488888元人民币买下了中国的第一辆法拉利。这个人就是曾经的首富李晓华。

当时买下此车的时候,轰动了整个世界。北京市长亲自主持了这一场交车仪式,地点就在天坛,还将京A00001的牌照给了这辆豪车。当时还请了10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一时间李晓华花百万买豪车的消息传遍全球。

此时大家可能以为李晓华是一位背景强大的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北京孩子。他出生在1951年的北京,上过山,下过乡,烧过锅炉,做过两年的待业青年。只是一位在那个时期很普通的青年,那么,又是什么使这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快速成为一个资产上亿的富翁,买得起上百万的法拉利豪车,创造出中国才有的神话呢?

李晓华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了10年的,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爷爷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这一政策我国放开了对经商的各种束缚,使得我国的经济出现了第1次腾飞。

当时的李晓华已经25岁,之前他在黑龙江乡下开了8年的拖拉机,辗转回到了北京。回来之后他烧过锅炉,蒸过馒头,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后来,李晓华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台制冰机,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倾尽自己所有的金钱买下了这台制冰机,开始在北戴河卖冰水。当时一元一杯的冰水,喝的人很多就这样他赚到了第1笔钱,不再为吃饱饭而发愁了。同时也慢慢的积累了他的第1笔财富。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二、留学经历,继续创造财富

有了钱之后的李晓华,便出国留学了,他选择了日本。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创业,他买下了章光101生发水的独家代理,想把它带到日本销售。

此时他才发现在日本的销售是非常不容易的,他需要租房子,雇人工,还要花钱搞宣传,但是他的手里已经没有钱了。他刚刚花了百万买下了独家代理权,自己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时候的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首先他加入了留学生的一个组织,在这里他拿到了一本厚厚的电话本,这上面都是和他一样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的联系方式。

于是他就靠着一部电话,一个一个的去联系,他让这些留学生去做自己的销售代理,把自己的生发液卖给脱发的日本人。这样他不但他自己挣到了钱,同时也带着那一批留学生们一起赚钱。一时间,章光101生发剂在日本的知名度提高了很多,加上产品的质量过关,生发效果好,很快就畅销全日本。连日本的首相都知道了,101生发剂,也知道了李晓华,并与他合影。据说当年他便卖出了一个亿的外汇,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

三、买下百万级豪车

当时的中国经济不断好转,同时也打开了国际贸易的窗口,世界各国的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宣传。

其中意大利的豪车品牌法拉利也到了北京去做宣传。李晓华看到了报道,便飞快的来到了北京的展览厅,他非常喜欢这一款跑车。

据他回忆,他来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了。本来品牌方已经打算第2天将这辆车运回法国。

当时他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天黑了,车子也盖上了车衣,活动时间已经过了。但是这没有阻挡他想要买车的热情,他还记得当时的那个销售经理,宋经理不愿意让李晓华看,他说一看李晓华就不是想要买车的。李晓华就问他从哪一点看出他不买车?宋经理回答,买车的人必定先问价钱而他却闭口不提。

李晓华镇定的说自己特别喜欢这辆车,无论多少钱他都买。就这样宋经理才把他带到了车的旁边,拉开了车衣,让他细细的感受这俩法拉利。李晓华当即便掏出了一张空白的支票,交到了宋经理的手里说,“你随便填,我今天就把这辆车买下来了。”

这样的豪气,立刻引起了品牌方的重视,他们请来了全国的数10家媒体对这件事情进行报道。这不仅仅是买一辆车子,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青年通过不懈努力买了中国的第1辆私人豪车。当时这件事情引起了轰动,我们国家也非常的重视。为此还专门举办了一个交车仪式,由北京市的张百发市长来主持。交接的地点就在天坛的祈年殿门口,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天坛举行的交车仪式。

随后关于李晓华买豪车的报道传遍了全球,他从一贫如洗的锅炉工转变为买得起百万级豪车的大富翁的故事,成为了当时的热点新闻。要知道当时我们国家的工资水平还没有100块,甚至宣传的品牌方都认为是不会有买下豪车的人的。但是它却被买下了,而且是被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青年买下的,这使其他的国家对我们中国有了不同的认知。

这件事,在国际上所达到的宣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而我们特意选择的天坛祈年殿也正是我国的旅游标志。

四、要把它捐出去

后来这辆见证着中国经济腾飞的法拉利,被很多的国家领导人在上面签名。这些签名使得这辆车的价值更高了。所以当迪拜王子看到这辆法拉利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他想要把这辆车买走,收藏起来,还开出了2亿美金的高价。

但是李晓华一口就回绝了,他说这辆汽车不再是他一个人的物品,他说这辆车是属于国家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仿佛还是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一个普通的穷小子。

那些堆积如山的金钱没有使他变的贪婪,没有让他变的自大。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只是赶上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在那个时期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变成富翁。他只是抓住了机会,是国家发布的优惠政策,给了他一个经商的平台,才使他一步一步的累积了财富。他所有的成就都是来自于国家的支持,他绝不会忘记这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有建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博物馆,他就把自己的这辆法拉利捐出去,因为它就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的见证。

五、取财不奸

看完了全部的采访内容,采访中的李晓华,70多岁的人了,还能口齿清晰有条有理的回答问题。不疾不徐的态度也显示出他的从容,亲切的宛如隔壁的和蔼老爷爷。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心没有变,他的根没有变。改革开放时期,的确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期。但是李晓华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的不遗余力的投资,也显示出来了,他个人的胆识和眼光。一直都觉得“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只有把握住方向的猪才能飞起来。

或许是李晓华曾经在农村开了8年的拖拉机,他的身上已经沾染了不少农民的质朴和坚毅。他曾经饿过肚子,知道什么是宝贵的,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便是赚了很多钱,也从来不认为这些钱都属于他个人。他曾多次向偏远地区捐赠物品和现金,也更知道富裕后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祖国。

他不止一次的感谢祖国的政策,感谢改革开放,认为自己的个人努力在这些面前微不足道。但其实他本人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想想我们的祖国遭受了日本将进半个世纪的摧残,刚刚建立国家,一切都还是困惑的时刻,即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外国又虎视眈眈,自己国家也不断的争斗,处处掣肘。

面对这样积重的局面,是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你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吗?在此之前,人们即便饿死也不允许私藏半分,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爷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人知道他走这一步多么艰难,他被迫害了三次,但他没有被打倒。

还记得那首歌吗?“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青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是我们的改革开放,这是打开雄鹰牢笼的歌声,自此我们祖国的经济一日千里。

李晓华没有优秀的学历,没有耀眼的技能,没有过人的背景,他靠着祖国腾飞的翅膀,成为了自己从没有祈望过的人。而他坚定的把自己当成一个中国人,把自己放在党的旗帜下,正是老一辈人不折不扣的品质,为商不奸,为祖国奉献,从来不会理所当然的汲取,真正体现了我们民族守望相助,不忘初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