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戊年属什么生肖 戊年是什么年

戊年属什么生肖 戊年是什么年

本文目录一览:

狗年话题: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

“犬”“狗”二字简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狗年大吉)

2018年阴历是戊戌年,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狗年”。

上次“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已谈了狗文化(见《中国从什么时候使用军犬的?》),其实,有关狗文化的话题很多,这篇就来说一下生肖的问题。

(女星孙俪属狗,1982年生)

有一个话题,对于五个“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现在大家一般都说属狗,到底对不对?这得从“犬”与“狗”两个字聊起。

现古已发现,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

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里出土的家犬遗骨,其年代可以早到距今7000-8000年左右。而在最古早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中,也发现了最早的“犬”字,而且比较多。如甲骨卜辞合集八二片上发现了这么9个字:

(甲骨卜辞)

上面一行左数第三个字,便是“犬”。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这句为:“贞,侑犬于父,庚卯一羊”,卜辞中不只有犬,还有羊。

在甲骨卜辞中,“犬”字有两种字形,一是——

(甲骨文“犬”一)

还写成这样——

(甲骨文“犬”字二)

上述两字,就是一天书没有读过的,都应该可看出狗的形象,这与现代汉字偏旁中的反犬旁“犭”十分相似,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今汉字的传承关系。

在同一时期金文中,也发现了“犬”字,形象更为逼真,如商代丁犬卣是这样——

(商金文“犬”一)

商代犬鱼父乙鼎则是这样——

(商金文“犬”二)

之后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犬”字,不同的是多腾空而起,与甲骨卜辞中的“犬”一样。

如西周早期史犬觯写作——

(周金文“犬”字一)

西周中期员方鼎则是这样——

(周金文“犬”字二)

我检索了一下,发现先秦金文中的“犬”至少有9种字型,但不论哪一种字型,也不论是站着还是竖着,一看就知道是一条狗,汉朝儒士托孔子之语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这些“犬”字或横或竖,主要是书写格式的不同。竖着是直行书写、上下连接方便的需要,让“犬”腾空而起,写起来就比较顺手;而让“犬”站着,则是横行写书写的原因。

(男星孙红雷属狗,1970年生)

但是,现代常用、曾与“犬”离不开的“狗”字,在甲骨卜辞中则没有发现。是不是有“犬”字就不需要“狗”了?或者说,既然有“犬”字为什么还要有“狗”字?

这是现代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犬”与“狗”在意思上已无区别,犬狗不分,清朝学者郝懿行称之为“狗犬通名”,但在早期还是明显区的,不能替代。《墨子·经下》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这种与“白马非马”论一样的“杀狗非杀犬”论,存在的由头就是犬狗有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狗”字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便有“狗”字,写成这样——

(周金文“狗”字)

秦周代金文中这个“狗”字,可以看出“犭”+“犬”的左右结构,篆书的写法源流于此。

“狗”字早期、没有现代意思宽泛,有一种解释“狗”是幼犬的特指,这与小马写成“驹”是一个道理。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中国最早词典《尔雅·释畜》中,则释为:“未成豪,狗。”东晋郭璞就此作注:“狗子未生㲦[hàn]毛者。”意思是,还没长毛的犬才称为狗。而早期的“犬”字多指猎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犬,狗之有县(悬)蹏[tí]者也。”

(卖萌的小黄狗)

意思是,蹄子悬空的狗叫“犬”。什么样的狗才“县蹏”?猎犬有一种趾不着地。这样的田猎之犬,后来还产生一个专用字“畎”,与“犬”是一个读音,都念quǎn。

这么一通说下,对于“戌年”生人,到底应该说是“属犬”,还是“属狗”,就比较清楚了,正确的应该说“属犬”。 这可以从考古中发现的早期十二生肖中得到答案,是“戌狗”的,而是“戌犬”。

(狗年剪纸)

但是由于狗后来说的多了,“狗犬通名”,意思都一样,属犬也就说成了属狗。

约定成俗,说多也成俗。除了生肖“犬”外,十二生肖中还有一个豕 [shǐ],也是这样,因为“豕猪通名“,变成了一个意思,习惯都爱说猪,本是“亥豕”也就说成了“亥猪”,亥年生的”属猪“,连现代出版的历书上都这样了。

明日是戊日,老祖宗讲“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是啥意思?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民间风俗。民间的这些风俗,往往是为了追求一个吉祥的美好寓意,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体现。这样的风俗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祖宗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的民间风俗,虽然在当代人看来是毫无道理的,但是这些规矩和讲究,却可以得到民间人们的普遍的认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吉祥生活的一种追求。

民间这样的风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就比如说,老祖宗就有“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的说法。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三不做,指的又是哪三件事儿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戊日”。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虎年,又被称为壬寅虎年。这个“壬寅”,就是老祖宗用天干和地支相配,形成的一种纪年方式,称之为“干支纪年法”,而明天,也就是公历的5月15日,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按照干支历的计算方式,明日便是戊辰日。也就是“戊日”。

而且,老祖宗将十天干都与五行相配,而“戊”在五行中便是属“土”。由于古代的老祖宗都是以农耕生活为主。并且,土又是万物生长之根基,作为依赖农耕的老祖宗,自然对“土日”也就是“戊日”十分看重。

所以,才有了“戊日三不做,财丰福不落”的民间风俗!

其中一不做,指的是“不耕田”!

老祖宗认为“戊日”为土日,到了这天,土神会出行。所以,民间的老百姓,便会在戊日的前一天,各个村庄的一些老人,便会敲锣打鼓的告诉大家,戊日不能够耕种,不然会触怒土神,从而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据古籍记载,汉武帝向西王母问人间为什么会有饥荒之灾,西王母说,四季轮转,六戊之日,翻地锄田,会冒犯阴阳惊动土神,所以才会导致风不调雨不顺。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只是古代老祖宗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迷信,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畏惧。

二不做,指的是“不动土”!

上文提到“戊日”属土,而且老祖宗认为动土会冒犯土神,所以老祖宗在戊日之内,不仅不会锄田耕地,甚至都不会动土。

甚至不仅仅是戊日,“戊月”也属土,所以在很多地方,就连“戊月”也不会有老祖宗动土。

这些民间的禁忌风俗,其实都能看出老祖宗,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其三,是指“不烧香”。

所谓的“戊不烧香”的讲究,其实是源自于道教。

老祖宗认为,戊日是诸位神灵朝奉真人的日子,所以在“戊日”这天,不仅不烧香,也不需要诵读经文,不需要礼敬神佛,更不能够做法事!

民间的这些风俗,往往渗透在了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这些民俗文化的产生,也都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老祖宗对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民间智慧,才逐渐形成这样被当时老祖宗们所接受的民俗文化。

这些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老祖宗的很多风俗都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但却依旧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同,这种老祖宗趋吉避凶的心理,是这样的风俗能够流传的最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