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余光中八字箴言 余光中八字短语

余光中八字箴言 余光中八字短语

本文目录一览:

朱自清《荷塘月色》年年入选课本,余光中却批写得差,有道理吗?

提起朱自清,很多人能想到的就是两篇文章,一为《背影》,一为《荷塘月色》,两篇都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这两篇散文的成名,除了作品写得够好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都被选入了中学课本。

但是近几年,关于这两篇文章的争议,却越来越多。先是有人说《背影》,读起来确实很感人,但是现实中的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远没有那么融洽,甚至多年不往来。他们说得没错,朱自清确实一直和父亲关系不大好。但正是因《背影》这篇文章,让父子和好如初。

如果对于《背影》,批评者纠结的不过是朱自清的家长里短,那么对《荷塘月色》的指责,则”来势汹汹”,直接是冲着朱自清的文学水平来的。这个批评者大有来头,他就是余光中。

余光中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公开指出《荷塘月色》比喻虽多,但一点都不精辟,也丝毫没有美感。同为文坛名家,余光中何以如此苛责,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看看被余光中批评地最狠地这一段内容。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用的比喻过多,这对一千字左右地散文来说,并不高明。而且,这些比喻,多数都是很直接,没有散文该有地曲折和含蓄。所以,整篇文章读上去,不但不美,而且浅白。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

首先,朴素、自然一直都是朱自清先生地文章最为世人称道之处。将出水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将荷塘上的缕缕清香,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叶子和花中间的颤动,比作闪电。这三个比喻,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将夜色氤氲中的荷塘,写得朦胧绝美。这样的比喻,平白如话,却充满着朴素之美。

其次,正如余光中所言,朱自清这段文字,确实比喻用得很多。但是,叠字的运用,却让这些比喻显得富有层次,具有音乐的律动之美。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粒粒、缕缕、脉脉,这些叠字,配合浅白如话的比喻,读之令人满口生香,酣畅淋漓。

如果说,余光中上面的两点批评意见,略显牵强,一般人并不认同。那么这最后一点批评,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也成为《荷塘月色》被质疑最多的点。这个点,就是文章中的一个八字的比喻:“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因为这八个字,不少家长甚至建议将这篇文章移出课本,他们认为这个比喻过于直接,难免会引起少年学生的胡思乱想。事实上,当年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初次将这篇散文选入课本之时,就曾删除这八个字。叶圣陶倒不是觉得这八个字有什么不良的影响,而是单纯从文学上认为这个比喻并不恰当。因为一般人,确实很难想象荷塘里的荷花会像刚出浴的美人。

后来经过文学界和教育界多次争论,大家渐渐一致认为:这个八字比喻,正因为一般人想象不出,所以才更体现出朱自清瑰丽的想象和奇崛的文笔。所以,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荷塘月色》,这个饱受争议的“八字比喻”,得以保留。

笔者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也认为余光中先生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经典就是经典。《荷塘月色》自1927年7月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散文的最佳代表作。无论是文笔,还是意境,都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用“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带给孩子们的是美的享受,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全网都在抢着学的下午茶!简单易上手,刷爆朋友圈

7月福利到,先送上2张粉嘟嘟的壁纸。

接下来,是专属于强迫症患者的治愈时刻。

蜜桃皮肉分离的瞬间↓

一勺擓下去,蜜汁顺着勺子边沿奔涌而出。

桃肉纤维表层,更是沁出了亮晶晶的水珠,柔美得让人心颤。

是三伏天里最期待的一环——阳山白凤水蜜桃上线了~

小胖身材里,一汪小甜水蓄势待发,一抿便绵绵化开,当之无愧的软玉温香。

总让人想起余光中先生形容水蜜桃的八字箴言:“忙了舌头,闲了牙齿”。

白凤蜜桃赏味期短,仅一周左右。

每年到了这会儿,便左等右盼,直到落肚才心安!

吃到心满意足,才变换着花样吃,不负这一年一季的恩赐——

桃桃酸酪杯

从饮品的名字上,不难窥见其中的玄机。

主基调,由水蜜桃奠定;酸酪的部分来源于乳制品,主要为饮品增加奶香和顺滑的口感。

粉白颜色渐变,像是一层一层的颜料叠加上色的,自带浪漫的氛围~

呈现出来的分层丰富,看似复杂,但做起来,更多是有趣。

拆解一下叠加的三层,分别是:桃桃奶冻、桃子冰沙和透明桃子冻。

你们跟着我的教程来,保证绝不翻车!

桃桃奶冻和桃子沙冰的制作,重头戏在于如何调出颜色漂亮的桃子酱。

水蜜桃本身风味浓甜、出汁率高,榨出来的汁水清香气十足。

唯一的缺点在于,和大部分切块的水果一样,只要一和空气接触,就容易迅速氧化,导致泛黄。

为了让桃子酱达到粉扑扑的效果,我们需要挤进一丢丢火龙果汁,偷偷作弊一下~

桃子冻的做法,就更加简单了。

只要利用桃子皮煮出浅粉汤水,和白凉粉一拌一搅,就能凝固成粉色啫喱的状态。

最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切成各类造型就可开始组装啦~

- 桃桃酸酪杯 -

[ 食材 ]

桃子果酱:桃子3个 细砂糖/0卡糖20-30g 柠檬汁15g 火龙果汁几滴

桃桃奶冻:桃子酱150g 牛奶200g 淡奶油150g 细砂糖/0卡糖30-40g 白凉粉35g

透明桃子冻:桃子皮3个 细砂糖/0卡糖30g 白凉粉20g 清水300g

桃子冰沙:桃桃果酱150g 荔枝肉3-5颗 冰块200g 红心火龙果汁少许

其他:希腊酸奶150g 粉色奥利奥碎 草莓冻干粉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谱 ]

1.桃子果酱:水蜜桃用盐搓洗干净,去皮,切成小块,榨汁待用

奶锅倒入桃子果汁,加入20-30g细砂糖/0卡糖、少许火龙果汁、15g柠檬汁,小火熬煮5分钟至浓稠

根据水蜜桃甜度添加糖量,火龙果汁可以让不粉的桃子酱变粉

2.桃桃奶冻:奶锅里倒入200g牛奶、150g淡奶油、30-40g细砂糖/0卡糖、35g白凉粉小火熬煮2-3分钟,至白凉粉融化,关火前倒入150g桃子酱拌匀

熬煮好的奶冻倒入桃子模具,冷冻2小时以上变硬,更好脱模

3.透明桃子冻:小奶锅里加入桃子皮、300g清水熬煮3-5分钟至浅粉色,倒入30g细砂糖和20g白凉粉,拌匀后,再煮2分钟至融化

倒入模具,用厨房纸戳掉表面泡泡

透明桃子冻冷藏30分钟至凝固,脱模后切成小块待用

4.桃子冰沙:搅拌机倒入150g桃桃果酱、3-5颗荔枝肉、少许红心火龙果汁、200g冰块打成沙冰待用

如果家里没打冰的搅拌机,可以直接将桃子去皮,切成小块密封冻硬后,用普通搅拌机打碎

荔枝肉可以调节桃子沙冰甜度,注意量不可过多,否则抢桃子风味

5.组合:杯子放入透明桃子冻、浓稠酸奶、桃子沙冰,再铺少许酸奶,放上一颗桃桃奶冻,撒上打碎粉色奥利奥粉和冻干草莓粉即可

桃子果冻像粉色宝石,饼干粉烟雨纷纷扬扬,丝丝缕缕飘洒下来,最后在桃桃果冻的尖尖上停留,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明明天气里写着今天是33℃的高温,瞅了这杯桃桃酸酪过后,陷入了“满30℃减15℃”的错觉,顿感清润舒爽~

桃桃奶冻精确狙击少女心,手还没等大脑做出反应,已经剜了一勺子伸进嘴里。

唇齿之间瞬间四溢开来的,除了甜滋滋的奶味,还携带着似有若无的桃子清香~

有桃桃的夏天,实在是太美好了!

给看到最后的朋友,再送电脑壁纸两张,作为小彩蛋~

最后,给咱家优秀的摄影师小姐姐拉个票,觉得喜欢,别忘了点赞!

余光中:沈从文钝拙,鲁迅难当大师,朱自清是学生水平

1974年,余光中携妻女至港中文大教书,那一年,他发表了诗集《白玉苦瓜》,书中收录《乡愁》、《民歌》、《白玉苦瓜》等名篇佳作,从此"乡愁诗人"成为了他最为人熟知的名片。

但余光中不仅只有诗人这一个身份,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是他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所写的散文,哪怕是追着他"骂"的李敖也说写的不错;70年代,英国诗人萨松的一句诗,经他翻译,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还是这一阶段,余光中发表了诸多文艺评论,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朱自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一番在许多人看来极为苛刻、甚至是刻薄的评论,甚至传出了余光中说鲁迅难当大师的言论。

或许有会人猜想余光中那时应该是正年少轻狂,可事实上此时的余光中已过而立、正向五十天命之年靠近,人至中年,如此"轻狂"地评论这些文学大家,余光中为什么这样说呢?

说、没说

余光中说了些什么?

1979年余光中发表文章《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此文不仅一经发表就在当时引起轰动,时至今日争论之声也并未消散。

文中被列为典型的作家包括"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何其芳、艾青,所评论的也是诸如《战士和苍蝇》、《边城》这样家喻户晓的作品。

不过,余光中并不是在说他们写得有多好,而是捡出一些段落来逐字逐句地"把脉",这看起来是有些吹毛求疵。

但真正激怒那一部分人的,是这些在文学史和读者心中闪闪发光的人和文,被他用"芜杂而冗赘"、"文理乱成一团"、"诗意稀薄,味同嚼蜡"这样的词来评述。

没有读过文章、只是略有耳闻的人们哪里听过这些词被用在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上,自然极为愤怒。

这篇文章中评沈从文的话是"细加分析,可以发现沈氏的一枝笔,写景、叙事、抒情,都颇灵活;对话呢,差堪称职,未见出色。可是说起理来,就显得钝拙"。

评鲁迅的话是:

"他在译文里尽力西化,但在创作里却颇有分寸,不过,偶然的瑕疵仍所难免"。余光中如此说并不是凭空捏造,沈从文被挑中的是《边城》的题记,文中摘录了"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整段话,以此指出这篇文章中句子冗长拗口和文理不清的问题,如果是依照这样的分析,这些问题确实在《边城》的前言中出现;鲁迅被摘出来的是杂文《战士与苍蝇》中"战士战死了的时候……

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这一段,他认为鲁迅时而把"苍蝇们"的代名词用作"他们"时而用的是"它们"欠缺周密,从字面上来看,确实这段文字也存在他所说的问题。

既然问题是有的,那愤怒又是怎么来的呢?余光中在文末写道:

"我无意苛责早期的新文学作家。在他们那时代,文言日趋式微,白话文尚未成熟,西化之潮原难抗拒。从鲁迅到艾青,白话文西化之颓势日益显著。……读者如果经常面对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受恶性西化的侵蚀?"

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说新文学早期的作品存在西化泛滥的问题,用名家大师们来举例也是为了证明这种现象连大师都不能避免。普通作家作品更是容易犯错,而不是故意与这些大师名家过不去。

不过一些人认为余光中之于鲁迅等人,是文坛的后辈,如此苛责前辈的文章实在是锱铢必较、小肚鸡肠,完全不留情面。

其实,说到底是由于当时特殊的情景和背景,与其说在争论的是这篇文章,不如说是在争论这篇文章的作者余光中本人。

而余光中作这篇文,是纯粹说"恶性西化"问题,还是借大师与"恶性西化"另有所指,也变得扑朔迷离了。

看得出既然都不是在谈这篇文,那么这篇文章就成了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了,文中说是说了"难当'大师'之名"这几个字,可对象却不是鲁迅,而是鲁迅的兄弟周作人。

列举的是周作人《苍蝇》一文,而鲁迅的文章是《战士与苍蝇》;《苍蝇》及"难当'大师'之名"出现在文章第二节,说鲁迅的是在第一节。

清晰地用"一"、"二"标明,所以也不知道误将周作人传为鲁迅是不是有意混淆,反正此误传一出,余光中是免不了又遭到一番攻击。

余光中这一时期的文艺评论,文学标准确实是极为严苛,除了周作人,还有一个的确被他质疑大师之名的,那就是朱自清。

之前的1977年,余光中发表文章《论朱自清的散文》,在他看来朱自清最好的美文应该是《白水漈》。

而《荷塘月色》是"浪得盛名",其中说朱自清"学生水平"是在摘出《荷塘月色》的第三段后,他说:"这一段无论在文字或是思想上,都平庸无趣,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

还选出了《荷塘月色》中的一共用了十四个比喻的十一句话,他评说"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比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也说朱自清的散文还存在伤感滥情的瑕疵。余光中所倡导的散文创作理念是不拘泥于"纯粹的白话",认为停留在原料阶段的语言不能成为新文学的"精美语言"。

而朱自清的散文很多时候呈现出的是清丽自然之感,二人的创作理念存在不同之处,余光中对自己的创作向来自信,于是有了"学生水平"的言论。

此文一经发表,也有人认为余光中贬低散文大家朱自清是为了抬高身价和贬低新文学。

只看文章,余光中对新文学几位名家大师和作品的评论,确实是有不少用词和话语过苛,可并不能说这不是专业论述。

他也没有胡编乱造,只是用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来对这些作品评述罢了。但说他讲"鲁迅难当大师"并不是事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和对这篇文章的诸多攻击,几乎都与这篇文章没多大干系。

沉默的

余光中到达港中文大是1974年,此时大陆即将结束动荡时期,岛上正处于人人自危的戒严时代。

英国政府仍维持着对港的殖民统治,余光中从政治环境极为复杂的岛上来到港中文大,依然要面对校园内波诡云谲的氛围。

此时,在岛上文艺圈中诸多文人看来,余光中于1973年发表的《诗人何罪》,搞政治陷害来压迫创作理念不同的诗人。

以及1977年他发表的《狼来了!》,被视为杀人利器"血滴子",迫害了乡土文学的发展,并且存在告密行为,导致陈映真等乡土文学旗手被捕入狱。

在他们看来,余光中是为台当局背书、迫害知识分子的"御用文人",李敖正是这期间被捕。在港中文大,各派思想争锋相对,他在诗中批评大陆的动荡,被视为反对大陆,亦引起诸多争论。

那些文艺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表出来,文就不再只是文了,作者与读者的意图都让人难以说清。

余光中写这些文章的目的被不同的人解释为不同的版本,有说他就是在纯粹讨论文学、表达自己对"恶性西化"的意见;

对于此,余光中在2004年9月21日的《羊城晚报》上发表了《向历史自首?》,其中解释自己评新文学早期名家的得失,"所据标准乃是古典大家的试金石,不免稍严"。

只是想调整朱自清、戴望舒应该享有的文学地位,而不是刻意贬低新文学,自己对沈从文等人也有许多肯定之词被忽略了。

毕竟2004年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相隔三十年,时过境迁,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并不能绝对地证明就是三十年前余光中的所感所想。

可也不能说这是一个七旬老人想收干净桌子从而为自己开脱。当年的余光中几乎并没有什么回应,依旧沉默地教书、作诗、写散文。

不过他也在《向历史自首?》中写道:"我当年被心魔所魅是显而易见的",显然如履薄冰之时,心中并没有表面这样平静。

时至今日,这些争论依然没有平息,其中许多细节演变成了罗生门式的悬案,大多还是关于人和事,并非关于文。

批评

余光中的文艺主张和批评确实存在不妥之处,不够包容、自由,而陷入了较为狭隘的门户之中。

但他批评新文学早期名家的文章,确实是以作品为中心,也不乏有理之处,不能因他这样说朱自清沈从文、那我便要编排他,如此是毫无文学专业观念的。

文学与政治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充满争议,人们讨厌胡兰成那样没有大是大非的文人,所以对"文学与政治挂钩"十分不喜。

但如果文学全然不沾政治,没有了弃医从文的鲁迅,那又会怎么样呢?在围绕余光中的那些文坛血雨腥风,谁对谁错,似乎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至于余光中写文批评新文学名家大师的真正目的,是文学的、利益的、政治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明白了。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只是希望每一个"你",不是余光中的《乡愁》,不是那个写《乡愁》的余光中,莫要幻灭了那弯深情的海峡。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