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孙静简介出生 孙静什么

孙静简介出生 孙静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75后”的她,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据阜新人大消息,11月1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孙静率调研组来阜,就高新区及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此消息显示,孙静已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孙静出生于1976年10月,2000年8月参加工作,民建成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曾任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等职。2020年7月任抚顺市副市长。2022年7月当选为民建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至此番履新。

栏目主编:赵翰露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中国妇女报

“75后”的她,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据阜新人大消息,11月1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孙静率调研组来阜,就高新区及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此消息显示,孙静已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孙静出生于1976年10月,2000年8月参加工作,民建成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曾任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等职。2020年7月任抚顺市副市长。2022年7月当选为民建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至此番履新。

栏目主编:赵翰露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中国妇女报

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丨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孙静

编者按

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陆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题已在中国科协官网、科协网上会史馆、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正式上线(网页地址:https://ztimall/2022/0526/index.html)。聚焦各地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情况,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推荐候选人的风采事迹。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孙静,1987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孙静是中国科学院院级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19 年 9 月,她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完成第二站博士后回国,全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孙静

孙静有坚定的主义信仰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本科学习期间,孙静就已加入中国,成为一名正式党员。2008-2019 年,荣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在澳工作期间,时刻不忘身为中国公民和党员的政治信仰,在认真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2019 年 9 月来到贵州工作后,她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贵州省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投身科研一线。2021 年,她荣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优秀员”称号。孙静有过硬的学术研究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期间,孙静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回国后充分发挥所学,在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领域,主持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研究,以原生高砷和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迁移规律为核心,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取得定量阐释了多过程协同作用下铁矿物相转变机制及其驱动的砷迁移转化过程、明确了氟磷灰石相转变驱动的多尺度氟迁移分布机制及其主控因素、研发了有效提高载体矿物稳定性的高砷/氟地下水防治方法等系列创新成果,完善了地下水砷/氟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并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孙静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2 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17 篇(含领域顶刊 ES&T 5 篇、WR 1 篇、WRR 1 篇)、中文核心论文 2 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孙静在我国青年科学家中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2019 年,孙静获中国科学院院级引才计划项目支持;2020 年,与李兰娟院士、张宏文医生等 17 人接受新华网“新华访谈”系列采访,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21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支持;2022 年,获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人才中心

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丨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孙静

编者按

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陆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题已在中国科协官网、科协网上会史馆、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正式上线(网页地址:https://ztimall/2022/0526/index.html)。聚焦各地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情况,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推荐候选人的风采事迹。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孙静,1987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孙静是中国科学院院级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19 年 9 月,她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完成第二站博士后回国,全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孙静

孙静有坚定的主义信仰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本科学习期间,孙静就已加入中国,成为一名正式党员。2008-2019 年,荣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在澳工作期间,时刻不忘身为中国公民和党员的政治信仰,在认真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2019 年 9 月来到贵州工作后,她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贵州省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投身科研一线。2021 年,她荣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优秀员”称号。孙静有过硬的学术研究水平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期间,孙静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回国后充分发挥所学,在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领域,主持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研究,以原生高砷和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迁移规律为核心,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取得定量阐释了多过程协同作用下铁矿物相转变机制及其驱动的砷迁移转化过程、明确了氟磷灰石相转变驱动的多尺度氟迁移分布机制及其主控因素、研发了有效提高载体矿物稳定性的高砷/氟地下水防治方法等系列创新成果,完善了地下水砷/氟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并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孙静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2 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17 篇(含领域顶刊 ES&T 5 篇、WR 1 篇、WRR 1 篇)、中文核心论文 2 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孙静在我国青年科学家中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2019 年,孙静获中国科学院院级引才计划项目支持;2020 年,与李兰娟院士、张宏文医生等 17 人接受新华网“新华访谈”系列采访,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21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支持;2022 年,获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人才中心

辽宁省委组织部公示6名拟任领导职务人选

辽宁省委组织部

公 告

2020年第46号

根据《中央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通知》(中发〔2019〕8号)精神,现将拟任领导职务人选公示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月,女,满族,1979年10月生,2002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大学学历,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妇女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拟任辽宁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并提名为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人选。

刘欣,男,蒙古族,1973年9月生,1996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在职大学学历,硕士学位,现任辽阳县委书记、一级调研员,拟提名为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人选。

关大明,男,满族,1978年1月生,2000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6月加入中国,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委办公厅书记办公室(省委秘书室)副主任(正处长级),拟任盘锦市委委员、常委。

闫功双,男,汉族,1969年12月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3月加入中国,在职大学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辽宁省水利厅机关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主任(处长),拟任辽宁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孙静,女,汉族,1976年10月生,2000年8月参加工作,民建成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拟提名为抚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人选。

张兴奎,男,汉族,1964年1月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副教授,现任辽宁省委部副部长,拟任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并提名为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人选。

本公告发布后,社会各界人士对以上人选如有不同意见,请在2020年7月7日前以电话、信函、亲访、网上举报等方式向省委组织部反映。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电话、信函和网上举报应署真实姓名。信访的有效时间以发信时的当地邮戳为准。

联系电话:024-12380(1)

举报网站:www.ln12380.gov

通信地址:辽宁省委组织部举报中心(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邮政编码:110822)

2020年6月30日

来源:北斗融媒客户端

审核/ 王雪冬

主编/ 袁承党 李艳宁

编辑/ 方姝雯

青岛最美劳动者|孙静:恪尽职守的救助人 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孙静,女,党员,1988年出生,2012年考入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

工作10余年来,她守初心,真情救助解急难;履使命,精准服务保民生,在多个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参与完成了中心很多首创项目的建设。作为救助服务队伍中的一员,她行动在救助服务第一线;奔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桥底涵洞、废弃房屋,寻找那些因生活所迫流落街头的人;通往某个城市的列车上夜间值守、悉心照料,护送那些因身体困扰无力返乡的人;在服务对象身边促膝长谈、推心置腹,疏导那些因智力、精神疾病“忘记”了自己的人,她把流浪乞讨人员视为“亲人”,给予他们最真情的帮助。

一、勇于担当,业务档案建设“从量变到质变”

救助工作是一门技术活,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技巧,流浪乞讨人员很多伴有智力残疾或精神障碍,帮助他们不能一蹴而就,不仅要因人施策,更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一)不舍昼夜,规整滞留人员档案倍道而进

2015年,她被选调到中心业务量最大的科室—安置科,滞留人员多、人员情况复杂、需求多样,每年近2000人次的站内服务和安置服务,工作难度极大,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为滞留人员建档和寻亲工作。

面对大量存在缺漏的滞留人员档案,200余名疑似智力残疾及精神障碍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进行采集和统计,同时需要在网站登记寻亲,这些滞留人员大多无法表述自己的姓名和家乡,理清头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她通常白天往返于百公里外的莱西和棘洪滩等两处托养机构,与这200余名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采集信息、录制视频等工作,晚上整合信息、统计归档,忙到凌晨是家常便饭,早出晚归,很长一段时间,她只能将一岁的孩子交给自己的母亲照看。“我早一天完成,他们就会早一天与家人团聚”,怀揣这种信念,仅用两周时间,她完成了所有滞留人员的头像、体貌特征等信息的统计,并在中心网站完成所有寻亲公告的发布。

(二)勇当尖兵,建设业务档案室打牢根基

滞留人员档案整理完毕的基础上,她又主动研究《青岛市档案管理办法》、《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绘制了《青岛市救助管理站档案工作流程图》,独立完成了业务档案室的建设。业务档案室的建设完成让档案资料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改变了过去“一锅粥”的现象,经她负责的流浪乞讨人员形成档案约8000件,中心收获省内外多地救助管理机构来中心进行业务档案交流学习的好评。

二、善于担当,多维立体寻亲“照亮流浪者回家路”

做好了基础的档案规整和信息统计,提升寻亲效率就是她面对的又一个难题,尤其是面对对自己身份信息一无所知的人。她主动与公安部门协调,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机制,在市民政局指导下,创设滞留人员移交安置规程。

(一)深入探索,DNA比对寻亲成果显著

在一次与公安协作工作中,她了解到公安系统的“打拐库”和“失踪库”,发现了DNA比对这一方式。“运用DNA比对为滞留人员寻亲”的建议得到了中心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心相比于全国其他救助管理机构,率先开展DNA比对寻亲方式。因为是创新试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她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不断摸索尝试,从血样采集、对接公安、信息反馈到联系家属、护送移交,当月便完成了270例疑似智力残疾及精神障碍人员的血样采集工作。

为了尽早让他们与家属团聚,她不分工作日还是周末,奔走于两处托养机构,联系护送、接领事宜。公安机关不断返回DNA比对成功消息,一家团聚案例逐渐增多,寻亲成果振奋人心。截至目前,中心仅通过DNA比对这一方式寻亲成功的就有100多人,DAN比对的运用在寻亲和公安机关案件侦破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实绩惠民,让滞留人员在岛城扎根落户

滞留人员中有些通过人脸识别、发布寻亲信息、DNA比对等多种寻亲方式,仍然无法落实户籍信息。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她起草了《青岛市民政局长期滞留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移交安置工作规程》,与多部门的协商、配合下,滞留人员可以移交给相关福利机构,自此长期无法落实户籍信息的受助人员有了家。《规程》形成半年内,在她与相关部门合作下,为182人办理了户籍,在青岛扎根落户。

三、甘于担当,传染疾病筛查“精准破题化尴尬”

据不完全统计,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被动发现的诸如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等各种高危型传染疾病30多种,对于受助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都是潜在的危害。

在为疑似智力残疾或疑似精神障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落实身份信息过程中,她必须频繁与他们接触,为了快速稳定他们情绪、帮他们找到家人,她不仅要“贴心”,首先还要“贴身”,她经常忘记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她曾持续十几天低烧,身体乏力,以为是普通感冒的她仍坚持在一线工作,后来体检,CT报告诊断为肺索条灶,也就是肺结核愈后疤痕,才知道当时是感染了肺结核。自此,她深知降低工作风险的重要性,她认为及早发现、及时隔离才是把好入口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她与同事开始着手建立传染病筛查室,配置快速检验、筛查设施,由协议医院安排医生24小时全时段筛查。筛查室成立当月,中心为53名受助人员提供传染病筛查服务,其中6名为传染病携带者,筛查效果立竿见影。

筛查室的建立对于摸清摸透受助人员的健康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可能隐藏的传染性疾病清楚的登记备案,为受助人员后续护送返乡提供可靠依据,困扰工作人员多年,想“贴近”服务又怕被传染的尴尬处境消失了,在保护其他人员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救助服务质量。

四、乐于担当,街面巡查“寒冬酷暑从不停歇”

(一)街面巡查救助“让坚守之花绽放”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65天里有一半的时间,她和科室的同事要梭于城市之中,寻找街面露宿人员。

26岁的小钟,因欠网贷,害怕父母责备,独自从广州流浪到青岛,不敢用自己的身份证打工、住宿,便整日蓬头垢面躲在胜利桥下狭小的涵洞里,躺在一块容不得翻身的木板上,不与任何人交流。8个月的探访和社工专业方法介入,终于让一句话不说的小钟吐露部分个人信息,经过两地救助机构的联动,联系上了小钟的父母,一家三口在青岛团聚。广西的钟某幸、济南的张某军、齐齐哈尔的卜某……入职救助科以来,她通话一次次的回访,一步步的心理疏导,帮助多名离家出走、露宿街头的青年回归家庭。

(二)为流浪人员撑起一把“避风伞”

“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两项专项救助行动是中心的重点工作。她与救助科的同志们始终冲锋在钱,不分昼夜、不择寒暑,无间断摸排市内三区所有露宿人员集中活动和易露宿区域,建立台账,不定期对露宿人员回访,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酷暑的中午、寒冬的夜晚,雨雪、寒潮等极端天气都是她与同事牵挂的时刻,大街小巷、桥底涵洞、废弃房屋等地点劝导露宿人员接受救助服务,或是帮助他们提供食宿,或是帮助他们寻亲找家,或是帮助他们购票返乡,不愿接受救助的,就为他们送去救助联系卡、衣物和食品。

在市救助服务中心,她只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中的一员。他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帮助一个又一个流浪乞讨人员脱离急难、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和担当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