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铁书生水平如何 铁书生风水资料

铁书生水平如何 铁书生风水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李勉,唐代的“宗臣之表”

作者:陶 易

在唐代的达官显宦中,既有贪鄙骄奢如元载之流,被抄家时,仅胡椒就搜出八百斛之多;也有节俭清廉如卢怀慎、郑馀庆等辈,日常以脱粟饭、蒸葫芦为食,其自奉清贫又毫不营私。而李勉作为唐代的室宗大臣,为人讲诚信,为学重德行,为官守清廉,被史家称为“宗臣之表”。其人其事至今仍值得称道和效法,其父子两代不取身外之财的佳话也流传至今。

不取赠金 清正廉洁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的曾孙,其父李择言曾历任刺史,为官以认真干练著称。李勉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他为官清廉,不阿权贵,颇有政绩,历任地方和朝廷大员,官至德宗朝宰相,封汧国公。他从小勤读经史,并立志按照古代圣贤的要求去做,逐渐养成了清峻沉静、儒雅诚信的君子风度。他年轻时家道中落,生活贫困,但他诚信自律,决不贪取身外之财。

据《唐语林》卷一记载,天宝年间,李勉客居梁、宋,住在河南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的一家旅店里,遇到一位准备赴长安赶考的书生,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成了好朋友。但不到十来天,这位书生突然患病而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帮他煎汤熬药,须臾不离。可是一连几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逐渐恶化。这位书生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本来打算到长安去应试求官,没想到在此处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这大概是命吧。”于是让李勉帮忙取过行囊,从中掏出一个布袋递给李勉说道:“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里有一百两金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些许金子置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是我的一点心意。”李勉说:“你我倾盖如故,为兄弟料理后事责无旁贷,只是剩余的金子我不能要。”书生说:“请千万要收下,不然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暂时答应收下金子。第二天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其遗愿,买来棺木,尽心为他料理了后事。剩下的许多金子,李勉分文未取,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埋在了棺木下面。

几年之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这时,那位书生的兄弟因哥哥出外游学,数载杳无音讯,就从洪州开了证明,一路寻找哥哥的下落。当寻到宋州后,才知道哥哥已死,主持丧事的就是李勉。于是又赶到开封,打听哥哥的葬处,并询问金子的下落。李勉连忙请了假,带书生的兄弟来到他哥哥下葬的墓地,让人小心翼翼地移出棺木,当埋在下面的金子拿出来时,旁观的人既好奇又吃惊。了解到金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这种诚实守信、不贪财物的高尚品行深深感动。

后来李勉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始终奉行廉洁自律、诚信自守的原则,深受朝廷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他在做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时,为官廉洁,不向西南夷商船额外加征赋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海外贸易。而他却自奉节俭,生活用具和车马没有任何增添。唐代大凡在岭南为官者,离任之际总要带些当地特产,李勉却在途经石门驿时,检查家人所携带的行李,把搜出的岭南特产和象牙、犀牛角等统统抛入了江中。百姓们深深为他的廉洁自律所感动,认为他可与玄宗时期的清廉名臣宋璟、卢奂相媲美,向朝廷请求为李勉立碑表彰。唐代宗批准了吏民的请求。

李勉性情坦率简易,素淡清廉,为官四朝,位居将相前后二十余年,一生所得俸禄多半接济了亲朋,尽力供养两位守寡的姐姐及其家人,到他身殁之日,家无余财,连丧葬费都是朝廷特赐的。因此新、旧《唐书》均称赞李勉为宗室大臣的楷模。

礼贤下士 义感刺客

两《唐书》本传还称李勉立朝耿亮廉介,礼贤下士,有始有终。李勉无论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廷执掌枢要,一贯爱惜人才,常存宽仁之心。安史之乱后期,李勉任司膳员外郎,当时俘获了一百多名投降安禄山的伪官,即将被处死。其中有人对李勉述说道:“我实在是因为受胁迫而官,不是真心要背叛朝廷。”李勉于是对肃宗进谏说:“寇乱侵害了半个天下,那些从敌者如今欲悔过自赎,如果全都加以诛杀,这等于是驱赶他们助贼啊。”肃宗下令全部赦免,此后每天都有前来归降者。李勉在任梁州刺史时,推荐王晬代理南郑县令,不久王晬被权贵诬陷,朝廷下诏诛杀。李勉立即上奏说:“国家正要依靠地方官为民父母,岂可因为谗言而杀害良吏?”力保王晬无辜,且有才干,使其终获赦免。后来王晬凭能力推选为龙门县令,果然治理有方,很有名望,没有辜负李勉的搭救。时人无不称赞李勉知人善任。

李勉做观察使期间,任用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二人不幸病故,其后每逢宴饮,李勉必为李、张特设虚位,以表思念之情。每当派遣将士出征,常亲自查看资粮是否齐备,还定期派人慰问士卒的家属,因此李勉赢得了将士的拥戴,都愿为他拼死效力。

李勉还曾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动过刺客。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载,李勉在做开封县尉时,一次审理囚犯,见一人意气慷慨,向李勉求生,便将其释放。过了几年,李勉罢官客游河北,偶然遇见这个故囚,此人把李勉迎回家中厚加款待,并私下对妻子说:“这是我的救命恩人,怎样才能报答他呢?”其妻却认为大恩无以为报,不如杀之。此人也竟然同意恩将仇报。所幸其家僮同情李勉,暗中相告,李勉连夜乘马奔至百里以外,投宿一家旅店。店主惊讶道:“此处多猛兽,客人怎敢夜行?”李勉便对店主细说原委,只听见屋梁上有人惊呼道:“我险些误杀长者!”言罢踪影消失。天未亮,这个神秘刺客便携带故囚夫妻的头颅来向李勉道歉。另外,《太平广记》卷195《义侠》条所述显然也是同一故事。明末冯梦龙的拟话本《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就是根据以上两则记载扩充改写的。

直言敢谏 不阿权贵

李勉为人坦率耿直,不仅爱惜人才,救人急难,同时对朝中权贵绝不屈服,敢于与之斗争。早年他跟从肃宗到灵武(今属甘肃),被擢为监察御史,当时武臣恃功骄横,目无法度,致使朝纲不振。一次大将管崇嗣背对宫阙而坐,大声说笑,无所顾忌。李勉见此情形,立即上章弹劾,并将管崇嗣拘捕起来。肃宗感叹说:“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之尊严。”

安史之乱结束后,李勉颇受肃宗重用,先后担任河南少尹和山南西道观察使等地方要职。肃宗还有意让李勉做宰相,适逢权宦李辅国得宠,他意欲李勉阿附自己,但李勉就是不买他的账,结果自然遭到他的阻挠。代宗大历二年(767),李勉年已五旬,被召回长安担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为政简约而严肃。这时又出了一个恃宠骄横的宦官鱼朝恩,他做观军容使,是当时宦官的显赫职位。据《杜阳杂编》记载,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他甚至狂言:“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就连唐代宗都畏惧他三分。然而李勉却与之较量,毫不示弱。鱼朝恩不通文墨,却让他兼管国子监事务,前任京兆尹黎幹对鱼朝恩专事谄媚,每逢其视察国子监,都要花费几百人的膳食费招待他。待李勉上任后,鱼朝恩又将入监,府吏事先请示李勉,是否按惯例处理。李勉回答说:“军容使既然负责国子监事务,我李勉如到国子监等候,军容使理应以主人礼节接待我。我忝任京兆尹,军容使倘若肯惠顾京兆府衙门,我岂敢不为他备办酒宴。”鱼朝恩闻听此言,对李勉恨之入骨,从此再也不到太学。当然,李勉也因此得罪了权宦,三年任满就被发往岭南任职去了。

贞元之初,唐德宗打算重新起用奸臣卢杞,遭到正直朝臣的抵制。德宗不解地询问李勉:“众人都说卢杞奸邪,可我看不出他奸在何处?”李勉答曰:“天下皆知卢杞之奸,唯陛下不知,这正是卢杞的奸邪之处。”李勉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可见正直敢言是他一贯的作风。

家风传承 有子绍裘

李勉居官廉洁、清俊简约的品德作风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约。李约字存博,唐宪宗元和(806—820年)中官至兵部员外郎。虽然他出身于宗室相门,但受父亲影响,颇有德量,多才多艺,气度清旷,不慕荣利。据《唐才子传》等书记载,李约好交接海内雅士,常与之弹琴煮茗,清谈终日,不涉及世俗名利。李勉曾把俸禄交给侄儿打理,不问家产;李约也不治产业,甚至于不近粉黛,终身未娶,后来还与主客员外郎张谂一起弃官而遁世隐居。李约与父亲李勉一样,也喜好琴书,通晓音律,但李勉所好多为阳春白雪,自造名琴,自撰琴谱,还有两个善琴能歌的家妓。李约则爱好收藏法帖名画和怪石古器,他曾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得到古铁一片,敲击有清越之声,还蓄养猿猴一只,取名山公,常与相随。有时李约独自于月夜泛舟长江,登上金山寺,击铁鼓琴,每当此时,山公便从一旁长啸相和。这情景真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想。

最能表明李约传承乃父衣钵的是《尚书故实》记载的一段佳话:李约一次乘船江行,和一位波斯商人邻舟相识,交谈之间,颇为投契。中途胡商突发急病,临终之际,胡商以两个女儿相托,皆是绝色,并赠给李约夜明珠一颗,其余财宝数万,也都交予李约全权处置。李约见胡商对自己如此信任,谨遵遗言,但绝不贪求财宝美色,先将所赠夜明珠含于胡商口中入殓,再把全部遗产登记后送入官府封存,并为胡商二女择偶求配。李约所做的这一切,别人并不了解内情,他只求恪遵道义,问心无愧罢了。后来胡商的亲属前来寻访遗产,李约便请官府出面,当众开棺检验,夜光宝珠果然含在胡商口中,众人无不交相称赞李约的高尚品德。

《尚书故实》是晚唐李绰所录的士林掌故,史料价值很高,这则记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令人称奇的是,李勉父子不仅性情爱好多有相似,就连他们的义举也如出一辙,这既显示了李勉能率身垂范,教子有方,也说明李约能谨遵庭训,发扬乃父之潜德幽光。古语谓:肯堂肯构,克绍箕裘。这话用在李勉父子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陶 易)

来源: 天津日报

聊一聊易学术数圈的两大弊端

聊一聊易学术数圈的两大弊端吧

学习易学术数,普通人最好的方法是身边有个靠谱前辈引导入门

但大部分人没这个缘分,身边没多少人交流,只能通过网络去寻找资料和老师

但是易学圈整体氛围,个人认为有几个非常严重的

缺点,真的是不吐不快,来跟各位同学交流下!

第一个,学术上标准不一

我们都知道,一门学科,是必须从基础理论开始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易学(卜卦类)在国内属于隐学,没有权威机构进行释义。易学爱好者只能去找业内知名老师,一般情况下以他们的解释为准,但奇怪的是,国内各个大师对基础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

1.比如10天干12地支的来源,刘恒老师认为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有关,而吕文艺老师则认为跟土星和土星的运动有关。

2.比如“旺衰”概念,铁书生非常看重,把它看作易学的核心之一。而吕文艺老师则完全放弃旺衰,认为旺衰是古人理论中的糟粕。

至于准确性,铁系和吕氏我都学过,也有和大家交流过,都是有效果得。

当然,大部分老师,关于这些概念原理是完全不讲的,直接告诉你甲是大树之木,乙为花草之木,丙为太阳火,丁为人间火,这样的解释只是适合新手入门理解,但是对于进阶者,远远不够,逻辑混乱。

第二,所谓老师们的素质不敢恭维

1.很多所以知名大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失望,太想表现自己。讲一两句干货,要吹个几句牛逼,骂个几十句同行。且过于夸大案例效果,特别是风S案例,什么一句话让人发财几百万的。术数再牛逼,效果也是有限,否则今天就不是科学时代了,您也不必在这收钱卖课了。

2.老师有两种,一种是业界名师,学费要好几万,一般学员承担不起,多是通过网上买资料来学习,本人也是如此。第二种是新媒体渠道的老师,比如在某鱼、某乎、某吧、某站等地方的引流,发一些知识案例,来吸引学生报课,学费相对便宜,几千甚至几百就能学。但是普遍不行,这些老师往往比较年轻,说话风格贴近年轻人,所以比较容易建立信任,个人水平可能有一些,震住小白足够了,所以能在网上吃得开。

个人也报过一些网络老师的课,普遍不满意,刚开始也是被老师接地气的说话风格,和朋友圈晒的断卦案例吸引,报课后发现,也就那样。有些老师实战可以,但是讲课不行,没法把解卦思路总结出来,问了就是要你自己去【悟】。有的老师讲课逻辑不清,更新课程极慢,讲着讲着可能就不讲了,还得学员去整理课程记录。

还有一些,就不多说,再说全都是泪、反正对这个圈子有点失望。

其实玄学圈主要还是靠自学,就算加入一些QQ微信交流群,或者各种老师的学员交流群,也都是闲聊八卦为主,学术交流很少的,我加过一些,就退掉了。还是自己默默刷课,实战,刷课,实战。遇到同学就聊两句。

圈里的各种八卦、撕逼、打拳、割韭菜见得多了,也就淡定了,一笑置之罢了

还是默默的刷课,实战,刷课。。。。

也许,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就如人生。

八零后的穷吊丝竟然自学了奇门遁甲术

历史的长河中,隐藏着无数神秘的奥秘,其中奇门遁甲便是一门玄妙的秘术。奇门遁甲,古老而神秘,婆罗门、黄帝、诸葛亮等名人都曾探寻其中的奥秘。

奇门遁甲源自古代,蕴含着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之学,将洛书与后天八卦巧妙结合,逐日干支择时而行。据传,黄帝获得九天玄女传授奇门遁甲,以此驱散了蚩尤的威胁。从最初的四千三百二十局到后来的一千零八十局,这一术数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完善。

然而,在清朝道光年间,湖州德清的乾元寺中发生了一桩惊人的事情。一位书生乔姓,正专心准备府试,偶然结识了一位姓萧的同学。萧同学精通奇门遁甲,虽以正经读书为名,却时常沉迷于这门神秘的术数之中。两人成为好友,但乔同学多次规劝无果,萧同学对奇门遁甲的痴迷仍不减。

一天,萧同学展示了奇门遁甲的威力,他舞动宝剑,以月光为伴,将树枝削成一长一短,令乔同学惊叹不已。接着,萧同学又在路边布下武侯八门阵,预测了一个路过的老张将会摔倒,居然真的发生了。乔同学不禁对奇门遁甲心生敬佩,这神秘的术数原来真实存在。

随后,萧同学告别,离开了乾元寺,留下了许多疑问。奇门遁甲,一门古老神秘的秘术,依然充满着无数谜团,它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流传,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正如这段奇特的故事,它将历史、人物与奥秘巧妙交织,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追寻着古老智慧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