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描写故宫的优美句子简短 描写故宫的优美句子50字

描写故宫的优美句子简短 描写故宫的优美句子50字

本文目录一览:

旷世绝美话故宫

作者:楚建锋 教师、杂文家

凄美而绝伦,是故宫的底色,但更多的是在这座宫殿的前世今生中,古人通天彻地的高超智慧和在天地人中寻求“天意”而驾驭万物的本领。

一统八荒出紫禁。中国人从小在四书五经,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人的教化中成长,自小就多多少少知道些天地感应、天人合一等儒道学说,对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以及天地位尊、万物育尊的“天理”都知晓一二。这,为这座宫殿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民族文化基因。

在既没有航测遥感,又没有卫星精确定位、测量的情况下,古人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参人和”的天文知识、哲学理念,准确地把这座宫殿定位于“龙兴之地”的燕京大地,起于“先有中轴线、后有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并按天上星宿“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分布的“天理”,天帝居于“紫薇垣”(紫禁城)。“紫薇垣”是天上的中枢,群星围绕其运行,因而“天人感应”,“天子”所建宫城与天对应,当为“紫禁城”。所以,古人便把这座想出来、看出来、说出来,还能设计出来的“天宫”付诸现实,使其天马行空不住空。

紫禁城“降临”人间,“天子”居其间,便可在此一统八方、号令四海。由此,这座宫殿便成为中华民族六百多年来的“天庭”,“天子”居其所诰命于天,行“天理”施令于天下而“上承天意,下接庶民”的法的正统所在。

在几千年儒家学说的教化下,紫禁城就这样诞生了。其要义是“天子”——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宫殿,是为体现皇权、稳固天下、发号施令的东方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礼教、儒道哲学的高度结晶。

也正是因为有中华民族古人的高超智慧,才使得紫禁城成为绝世无双的传统文化瑰宝、历史传承精髓、时代印记象征,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东方建筑之大成、世界文化之遗产。

在理念的指导下,这座建筑就在八百多年的不断打磨、修建、更新中,日臻成熟了。

最初的紫禁城是辽“五京”之一的“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其历史背景是契丹经过多年努力,得到了“燕云十六州”,随后经与宋多次交战并缔结“澶渊之盟”,长期占据这里。辽作为少数民族,公元916年,盟主耶律阿保机正式废除部落联盟制,学习汉人的“王朝体制”建立了“大契丹国”,史称为“辽太祖”。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全国设“五京”,改幽州为南京道,升为辽国的陪都,并用汉人的传统管理制度管理幽州,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并推广到其他道。

《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就是说,“城”“郭”的出现,是城垣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由单一的城垣发展到“城”与“郭”的“二重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代,王权诞生,人类靠血缘维持的部族被分封各地的公、侯、伯、子、男的邦国替代。《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作为天地之主,“天子”的“三重城”,即:宫城、大城、外郭便为“天子”皇城的标配。

既是陪都,也是皇帝的“都”,就要有“都”的模样、气势和内涵。纳入辽下的幽州,不仅为北方民族学习中原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也使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农耕文化与以契丹等少数民族为主的游牧文化相互借鉴、彻底融合。因而都城的建设,既继承了大唐文化,如宫廷布局、天文历法、礼仪规章等,又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的理念下,严格按照“三重城”“三重城”“九大殿”进行建造。

辽南京城的选址在今北京的西南,即西城区的偏西一带。据载,辽南京城在唐幽州城“城方30里”的基础上,外罗西南而为之,方圆36里,是“九”的四倍,形成了大城、子城、外罗城“三重城”,南北1.5公里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修建了丹凤门、南端门、宣教门、宣教殿、弘政殿、紫宸殿、子北门、拱宸门等“九重门”,并由东部的皇宫、衙馆和西部的御园组成,形成了“前朝后市”的皇城规划。

皇城内的宫殿有元和殿、昭庆殿、便殿、内殿、嘉宁殿、弘政殿、紫宸殿、御容殿等“九大殿”。元和殿为正殿,皇帝在此举行朝贺、殿试、册封等重大活动;弘正殿、紫宸殿,是萧太后和辽圣宗召见百官的地方;昭庆殿是皇帝与群臣举行宴会的地方;御容殿是供奉辽景宗、辽圣宗遗像的宫殿。这些宫殿,高大壮丽,各殿之间甬道相通,初步显示了都城了雏形。(楚建锋)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