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农业的八字宪法是指什么 农业的八字宪法是指哪八字

农业的八字宪法是指什么 农业的八字宪法是指哪八字

本文目录一览:

瞿卫国:农业生产仍要记住“农业八字方针”

瞿卫国:农业生产仍要记住“农业八字方针”

“农业八字宪法”的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农业八字宪法”是对农业生产中增产技术措施高度概括性的总结,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关系。重新研读“八字宪法”,对发展目前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具体讲是:土,指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指合理施肥;水,指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指培育和推广良种;密,指合理密植;保,指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指田间管理;工,指工具改革。“农业八字宪法”是针对整体大农业而言,蔬菜栽培相对于大田作物栽培更要求精耕细作,对增产技术措施要求更为严格。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适于种植的土壤是维持在一定的土层深度。

“农业八字宪法”中对土壤的理解重在深耕土地。实践表明,过度的深耕破坏了有机生长层,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当前,过度深耕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在构建厚土墙日光温室时,采用原地取土,大量取走耕层熟土用于筑墙,同样造成过度深耕的弊端。解决的办法可采用客土筑墙;或先将30厘米厚的表土层移走,取表土下的深层土筑墙,然后将表土还回。

与过度深耕相左的是耕层深度不够,对于一些蔬菜栽培时间较长的菜田,由于翻耕机械动力不足,耕层较浅,长时间后形成了所谓的“铁板田”,作物的根系扎不下去,影响了作物的生长。据调查,一些菜田地尤其是设施栽培菜田,多采用小型翻耕机械,耕层不足20厘米,不能满足一些蔬菜生长的耕层深度要求。

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除了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外,通过科学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及土壤的保水性、通气性同样十分重要。

肥——科学施肥

由于蔬菜生产茬口密,同一作物连茬栽培较为普遍,蔬菜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高于大田作物。“农业八字宪法”提出的年代,化肥使用较少,蔬菜生产中使用的多是农家肥。统计资料表明,上一个世纪50年代,每亩菜田化肥使用量不足0.5千克,目前每亩菜田化肥使用量已超过20千克。

在化肥的使用中,大量元素肥料的比例和品种结构不合理,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蔬菜生产中过量使用氮肥。过量的氮肥投入不仅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和利用,反而会转化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引起蔬菜作物硝酸盐过高和地下水污染。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化肥施用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估计,每年我国氮肥损失高达1500万吨,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氮营养素以滞留、吸附、反硝化等方式污染土壤环境,造成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较高。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有机物、家畜粪肥、人粪尿、作物残茬堆肥再循环利用最好的国家。今天深入理解“农业八字宪法”,将会给与我们新的启发。

水——发展节水农业生产

“八字宪法”中的水主要是指水利建设。水是农业命脉,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蔬菜生产用水远比大田作物生产用水多,要想发展蔬菜生产,必须保证充分的水源供给。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现象在蔬菜生产中仍然普遍存在,传统的灌溉方式造成水源的极大浪费。在水源紧缺的今天,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为重要。

在露地蔬菜生产中做到“留住天上水”,向“集水、保水、用水、节水”方向发展。

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喷灌、微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做到水肥一体化,推广膜下滴灌等技术。据测算,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低压管灌可节水20%,喷灌可节水30%,微灌可节水35%。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术集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种——加强品种资源收集保护工作

“农业八字宪法”中的“种”强调的是良种推广。多年来,蔬菜育种工作者通过有性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育种及其他选种、育种途径,已先后育成了大量蔬菜新品种。进入“十五”以来,我国各蔬菜主产区的主要蔬菜种类的品种已普遍更新3~4次,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杂种优势育种的蔬菜作物已达27种,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西瓜、甜瓜、西葫芦、萝卜、茄子等主要蔬菜应用的品种50%~90%为F1品种。

蔬菜育种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建筑在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基础上的。上一个世纪90年代,国家曾组织全国29各省、市、自治区的蔬菜科研、教学单位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到蔬菜品种17,007份。

近年来,蔬菜品种资源收集工作有所减弱,散落在民间的蔬菜传统优良品种正在不断地流逝,有的已经绝种。加强品种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密——合理的密植与稀植

“农业八字宪法”提出的年代,为满足对农产品量的需求,强调密植,合理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蔬菜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产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满足蔬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对量的需求已让位于对质量的需求。合理的稀植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生产,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合理的稀植可增加光照和通透性,可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保——以预防为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农业八字宪法”提出的植物保护,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采用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贯彻这一指导精神在今天更为重要。农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但超范围、超剂量,乃至违禁使用在蔬菜生产上禁用的农药,严重的影响了蔬菜产品的安全。2001年,农业部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其重点是对农药残留的控制,以确保“菜篮子”产品的安全。

在蔬菜生产中“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采用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就是从生产设施、生产投入品及生产技术手段诸方面,培育健康的没有病虫害的菜苗,确保在整个蔬菜生长期减少病害的发生,为“以治为辅”打下基础。

管——科学管理

八字宪法中提到的“管”是指对作物生长的管理,强调的是科学种田。我们今天理解的管理,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发展现代农业,是将现代科学管理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改变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放大农业产业效应。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管理,要求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是目前当务之急。

为此,应该要按照“城乡一体”和“社会公正”要求,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转岗就业强化技能培训,建立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动的农业知识创新机制,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工——农业机械

八字宪法中提到的“工”是指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改革,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今天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缩小二元化社会,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2017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政策目标的提出,我国的农业机械产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

当前的“三农问题”,主要的是农民问题。“农业八字宪法”的八个环节,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劳动因素,其实施主体都是农民。可以说,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成败,现代农业要有竞争力,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

当年主席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包括哪些内容对农业有和指导意义

农业八字宪法包括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土既土地农民离不开土地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土地它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肥包括农家肥和化学肥料两种农民有这样说法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可见肥料的重要性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里有水那里就有生命那里有水那里就生机勃勃种就是种子只要有了好的种子既是不增加投入也可以获的较好的收成密合理密植重在合理保就是植保工作病虫害的防治管既田间管理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工就是要成本核祘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受益对农业有何指导意义在八字宪法的指i引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田整地运动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及大的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飞速的发展

从农业“八字宪法”到乡村振兴

1959年冬,湖南长沙县金井人民公社认真贯彻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抓紧冬修水利、积肥和深翻土地,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这是公社社员正在田间沤肥。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随着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扎实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这是2019年4月1日,在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果子口村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给小麦施肥。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距今7000到5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田螺山地区。遗址考古发现,这里堆积了大量稻谷、黑色炭化米,陶罐中还有没吃完的锅巴。

从那时起,端起饭碗,碗里有饭,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古人早就认识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一碗米,连着天下粮仓,关系国计民生。

如何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旧中国遗留下一个沉重的历史课题。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解放前是方圆十里最穷的村,一年灾荒就饿死60多口人。1949年,棉花亩产只有10来公斤,粮食亩产50来公斤。

1952年,21岁的史来贺当选刘庄党支部书记。面对翻身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人没本事!”

“耷拉头”、“侧楞坡”、“盐碱洼”、“蛤蟆窝”,刘庄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00多块,土质沙化、高低不平,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史来贺决定从这里开始挖穷根。

1953年,史来贺组织平整土地攻坚队,带领400多名劳力,举着红旗开上第一线。他光着膀子把几百斤重的小车推得飞快,有次发着疟疾还昏倒在工地上。凭着铁锨荆筐独轮车,700多块赖地平整成了4大块丰产田。同时,他们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改良土壤、硬化渠道,使土地旱能浇、涝能排。1957年,刘庄成立科研小组,先后培育出“刘庄1号”、“刘庄2号”和“刘庄3号”新品种。这一年,刘庄皮棉亩产53.5公斤,粮食亩产215公斤。

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1958年,提出农作物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并于次年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八字宪法”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稳产,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制于时代条件,虽然历经30年艰难探索,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1978年11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摆在与会者面前:全国还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为鼓舞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新经验,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

位于京西房山的韩村河,改革开放前是出了名的穷村。全村2350人只有2400亩耕地,1978年人均收入118元。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下来,全村干部群众开展致富大讨论。“光靠农业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要真正富起来,必须发展二、三产业。”回家务农的“老三届”毕业生田雄说,“咱们一没钱,二没资源,但咱有力气,村里瓦木匠多,还是干老本行吧!”田雄的倡议得到一致赞同,韩村河建筑队成立。

1984年是韩村河的一个转折点。海淀区兴建紫玉饭店,要求3月开工,10月1日交付使用。甲方连找了几家大的建筑公司,都不敢接。田雄坐着小四轮拖拉机找到甲方负责人,但对方一听说是个村建筑队,不肯将工程给他。

田雄说:“别看一个农村的建筑队,你的任务我们能完成,你要找大公司还不一定能完得成。”

甲方问:“为什么?”田雄回答:“我们有技术有能力,不扯皮不打架,有饭吃就行!”

背水一战,紫玉饭店提前半个月竣工,并获评区级优质工程。一位港商看后说了4个字:难以想象。麦收时节,经全村党员讨论通过,田雄加入了党组织。

土瓦匠变身正规军,韩村河建筑队在京城出了名,挣钱越来越多,791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楼房。

民以食为天,上了楼的韩村河人没有荒了田。1990年,他们投资千万元,购买农业机具、喷灌设备,从种到收全过程机械化,1992年首次实现亩产过吨粮,确保了村民的“粮袋子”年年鼓,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民对家园发生巨变的喜悦和憧憬。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越是成绩面前,越是坚定清醒。“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这就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确立了坐标。

2019年8月,夏日炎炎。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镇红星村好农夫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采摘区。听说葡萄成熟上市,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葡萄棚里,枝枝蔓蔓的葡萄藤爬满架子,夏黑、美人指等多个品种的葡萄串新鲜饱满。

农场主人叫张元超,曾做了近十年养鸭专业户,六年前“4·20”芦山强烈地震让他损失过百万。在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扶持下,张元超办起了无公害农场。农场中间养鸭,鸭舍周边种植葡萄和猕猴桃,鸭粪经发酵后施到果园里,“化肥不进果园,鸭粪不出果园”,实现生态循环。

“葡萄每年产量几万斤,来玩的游客就能销完。去年近10万斤猕猴桃,通过电商平台一个多月销完。鸭子基本一年四季都可以销售。”张元超的农场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

红星村所在的龙门镇,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如今成为风景美、生活好的特色小镇。街道整洁,建筑古朴,组团式的田园院落和村庄周边的猕猴桃、葡萄、火龙果果园,宛如一幅画卷。“现在的龙门,呈现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齐头并进的气象。”镇党委书记陈燕说。

龙门镇农民的美丽新家园,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真实的历史逻辑从不烦琐。刘庄的奋斗,呼应着农业“八字宪法”;韩村河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雅安新貌,标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70年来,中国始终把工农联盟、团结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始终和广大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带领亿万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我们将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代江兵)

从农业“八字宪法”到乡村振兴

1959年冬,湖南长沙县金井人民公社认真贯彻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抓紧冬修水利、积肥和深翻土地,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这是公社社员正在田间沤肥。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随着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扎实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这是2019年4月1日,在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果子口村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给小麦施肥。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距今7000到5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田螺山地区。遗址考古发现,这里堆积了大量稻谷、黑色炭化米,陶罐中还有没吃完的锅巴。

从那时起,端起饭碗,碗里有饭,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古人早就认识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一碗米,连着天下粮仓,关系国计民生。

如何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旧中国遗留下一个沉重的历史课题。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解放前是方圆十里最穷的村,一年灾荒就饿死60多口人。1949年,棉花亩产只有10来公斤,粮食亩产50来公斤。

1952年,21岁的史来贺当选刘庄党支部书记。面对翻身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人没本事!”

“耷拉头”、“侧楞坡”、“盐碱洼”、“蛤蟆窝”,刘庄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00多块,土质沙化、高低不平,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史来贺决定从这里开始挖穷根。

1953年,史来贺组织平整土地攻坚队,带领400多名劳力,举着红旗开上第一线。他光着膀子把几百斤重的小车推得飞快,有次发着疟疾还昏倒在工地上。凭着铁锨荆筐独轮车,700多块赖地平整成了4大块丰产田。同时,他们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改良土壤、硬化渠道,使土地旱能浇、涝能排。1957年,刘庄成立科研小组,先后培育出“刘庄1号”、“刘庄2号”和“刘庄3号”新品种。这一年,刘庄皮棉亩产53.5公斤,粮食亩产215公斤。

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1958年,提出农作物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并于次年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八字宪法”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稳产,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制于时代条件,虽然历经30年艰难探索,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1978年11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摆在与会者面前:全国还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为鼓舞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新经验,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

位于京西房山的韩村河,改革开放前是出了名的穷村。全村2350人只有2400亩耕地,1978年人均收入118元。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下来,全村干部群众开展致富大讨论。“光靠农业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要真正富起来,必须发展二、三产业。”回家务农的“老三届”毕业生田雄说,“咱们一没钱,二没资源,但咱有力气,村里瓦木匠多,还是干老本行吧!”田雄的倡议得到一致赞同,韩村河建筑队成立。

1984年是韩村河的一个转折点。海淀区兴建紫玉饭店,要求3月开工,10月1日交付使用。甲方连找了几家大的建筑公司,都不敢接。田雄坐着小四轮拖拉机找到甲方负责人,但对方一听说是个村建筑队,不肯将工程给他。

田雄说:“别看一个农村的建筑队,你的任务我们能完成,你要找大公司还不一定能完得成。”

甲方问:“为什么?”田雄回答:“我们有技术有能力,不扯皮不打架,有饭吃就行!”

背水一战,紫玉饭店提前半个月竣工,并获评区级优质工程。一位港商看后说了4个字:难以想象。麦收时节,经全村党员讨论通过,田雄加入了党组织。

土瓦匠变身正规军,韩村河建筑队在京城出了名,挣钱越来越多,791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楼房。

民以食为天,上了楼的韩村河人没有荒了田。1990年,他们投资千万元,购买农业机具、喷灌设备,从种到收全过程机械化,1992年首次实现亩产过吨粮,确保了村民的“粮袋子”年年鼓,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民对家园发生巨变的喜悦和憧憬。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越是成绩面前,越是坚定清醒。“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党的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这就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确立了坐标。

2019年8月,夏日炎炎。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镇红星村好农夫家庭农场的葡萄园采摘区。听说葡萄成熟上市,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葡萄棚里,枝枝蔓蔓的葡萄藤爬满架子,夏黑、美人指等多个品种的葡萄串新鲜饱满。

农场主人叫张元超,曾做了近十年养鸭专业户,六年前“4·20”芦山强烈地震让他损失过百万。在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扶持下,张元超办起了无公害农场。农场中间养鸭,鸭舍周边种植葡萄和猕猴桃,鸭粪经发酵后施到果园里,“化肥不进果园,鸭粪不出果园”,实现生态循环。

“葡萄每年产量几万斤,来玩的游客就能销完。去年近10万斤猕猴桃,通过电商平台一个多月销完。鸭子基本一年四季都可以销售。”张元超的农场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

红星村所在的龙门镇,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如今成为风景美、生活好的特色小镇。街道整洁,建筑古朴,组团式的田园院落和村庄周边的猕猴桃、葡萄、火龙果果园,宛如一幅画卷。“现在的龙门,呈现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齐头并进的气象。”镇党委书记陈燕说。

龙门镇农民的美丽新家园,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真实的历史逻辑从不烦琐。刘庄的奋斗,呼应着农业“八字宪法”;韩村河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雅安新貌,标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70年来,中国始终把工农联盟、团结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始终和广大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带领亿万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我们将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代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