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传承多少年了 八字传承班

八字传承多少年了 八字传承班

本文目录一览:

预测学——四柱八字的起源

八字,又叫四柱。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年 月 日 时。每个人出生的年 月 日 时,像四根柱子一样,支撑着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又被叫做四柱。

比如:2024年2月20日下午15点,排出来即是:

甲 丙 甲 壬

辰 寅 寅 申

由于我国古代是以六十甲子来记录时间,它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形成了60个不同的干支组合。这些干支组合依次循环使用,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也就是说,甲乙丙丁是我国汉民族的标志,倘若不把甲乙丙丁捡起来,就不能叫做中国传统文化。今年的央视春晚标题是甲辰龙年春晚,说明现在已经开始重视干支了。

年月日时,分别由天干,地支的两个字来组成,合起来正好是八个字,所以又叫八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字,而且每个时间都可以构成特定的八字。

八字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结晶,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由无数先贤们的总结及实践验证,一代一代的传承,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术。

八字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占卜学,属于《易经》的分支。

起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继承了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隐士珞禄子最先提出年柱推命法,根据出生年份的属相,纳音五行,神煞来推算人生。

萌牙于东汉时期,汉代时期,阴阳五行逐渐完善,然后配合天干地支,根据纳音来计算,是命理学的一种原始推论方法。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表达了富贵贫贱皆有命。在他看来,一个人寿夭、贫富、贵贱、祸福,决定于最初在母体之中禀受的"自然之气"。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母体中获得生命之时,人的命运便已经形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天命的崇拜,使算命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葛洪把人的命运与天上的星宿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神煞,贵人,桃花,文昌,亡神劫煞等等,则是来源于葛洪的星宿理论。

成型于唐代时期,唐朝开放包容,与其他国家交流频繁。唐代李虚中、曾一行等人,尤其是李虚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八字算命术加以改进,发明了三柱推命法,也就是利用年月日的天干和地支算命,也被称为禄命法。

以年为主,统摄胎元 月 日,配合神煞,甲子纳音,五行生克等来推断人的命运。

禄命法,没有大运推算,以年命为天命,为太阳,为祖辈,强调上干下支,上行下效的一种阴阳自然之法。

完善于宋朝时期,五代徐子平,也是现代人们把八字称为“子平术”的原因。徐子平在李虚中算命法的基础上,加上了时辰,这样就有了四个出生的时间段,年 月 日 时。

宋朝徐子升根据徐子平的研究成果,再进行系统的整理,以此奠定了八字学的基础。这种算命法一直没用至今,编撰的《渊海子平》是命理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从宋朝开始,皇权制度加强,发展成了君臣、父子观念。年柱为自然属性,月令为社会属性,也为阶级利益。由年柱的自然法则,转变成了宋朝的阶级尊卑意识。月令作为皇权代表,便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把原来以年为主统摄全局,变成了以日为主为己所用。

从月令出发判断格局,月令为提纲,强调了月令的重要性。

引入了大运(时间因素)和十神(社会属性)的概念。

通过十神生克来定义六亲吉凶。

从此之后,四柱八字算命法开始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到了明清朝,八字术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命理学著作的大量问世,比如刘基《滴天髓》,沈孝瞻的《子平真诠》,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张神峰的《神峰通考》等等。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对汉人的打压制度,文字狱的盛兴,且为了防止民间人士反清复明,毁掉了大量的先贤易学著作。所以,汉人为了自保,很多易学著作不敢去读。也就是从清朝开始,易学开始慢慢走向衰败,甚至沦落为下九流之营生。

且在清朝以前,论命多以格局为主,兼顾日主旺衰,格局为主,旺衰为辅。而到了清朝之后,子平法被分为了旺衰派和格局派。

旺衰代表人物是任铁樵的《滴天髓征义》,格局派是沈孝瞻的《子平真诠》。自此之后,子平法不再完整,要么专论格局,不提日主旺衰。要么重旺衰,轻视格局成败。

旺衰法以日主为核心,以平衡来论人生成败吉凶。对十神只讲喜忌,不论吉凶。也就是正官,正印,正财,禄神为吉,七杀,伤官,偏印,羊刃为凶。

格局法以天地自然为中心,以格局成败论人生富贵贫贱。成格则有富有贵有权,不成格者则为普通人。对十神有着明确的吉凶之分,按照凶神逆用、吉神顺用的原则。

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述评

( 程 佩 张其凡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提 要: 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至今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期间,命理学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 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命理学进行多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近百年来的命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暴露出后继乏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等问题。

一、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回顾

命理术是术数的一种。它是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以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推命方法,描写并预 测个人命运的术数。对命理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命理学。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故其研究史不过百年。其间,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期) 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与诠释以及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编写;

第二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 是引入现代科学思想和方;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命理学者开始从文化、社会、历史、哲学等多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总体来看, 三个阶段的研究虽时有交错重复,但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三个阶段特征来展开进行的。命理学也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

第一阶段: 通论性著作的出现和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

———

命理学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

从 1916 年袁树珊编写《命理探原》算起,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命理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

个转型期,这也可看做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以前,江湖派和书房派长期处于分流状态,难以互通有无。至晚清时,命理术的发展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建立后,江湖派和书房派渐有合流之势。以前,命理书籍或体例不精、文字芜杂,或浅陋繁复、晦涩难懂。这给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袁树珊( 1881—1968) 对此类书籍评价道:

“……然其中有起例而无议论者,有议论而无起例者,有失之繁芜,而不精确者,有失之简略,而不赅博者,非惟初学难以入门,即久于此道者,亦多不明其奥义。”《序》为了使的命理学能够走向大众和科学,一些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开始将古代晦涩难懂的命理文献逐一整理,并按照西方教材的编排方式,写 出命理学通论性著作或讲义。个别著作,甚至已经开始引用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解释传统命理概念。命理学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首先是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出现。

袁树珊编著的《命理探原》原版于 1916 年,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一部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将古代命理文献镶嵌于纲领之中,夹叙夹议,既言之有据,又便利初学,一改过去命理书籍晦涩玄妙之风。

1935 年韦千里( 1911—1988) 出版的《千里命稿》和随后的《韦氏命学讲义》,均是以西方教材形式编写而成的讲义。《千里命稿》先论天干地支,后论五行、六亲以及格局分类。该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为后世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编写之范本。

徐乐吾 ( 1886—1948) 在 1938 年完成的《子平粹言》是该时期又一本重要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对用神、格局等命学核心问题阐述详尽。在书中,作者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选取用神的五种方法和判定格局高低的六条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成为后世学人断命之准绳。该书的第六编古命部分,是今人研究唐宋古 法时期命理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认为命理学古法时期的唐李虚中术源自五星术,“唐李虚中就五星之术而变其法,去星盘而专用年月日时,以年为主,推算禄命”,“子平源于五星,而古命,为子平与五星间之过渡”。《子平粹言》是命理术在新的转型与整合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潘子端( 1902— 1990) 1937 年出版的《命学新义》也是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第一部分“水花集”首次将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引入传统命理学中。潘子端借鉴了当时西方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的性格类型学说,将其八种性格类型说直接与命理术之八格对应起来。

这种全新的阐释,开现代命理学科学理论研究之先河。

其次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和诠释。

伊始,袁树珊、徐乐吾等命学大师皆意识到古代命理文献对现代人的学习和研究造成很大障碍,实有必要早做整理和诠释。这一时期,徐乐吾曾先后评注多部命理学经典,包括《子平真诠评注》、《滴天髓徵义》、《滴天髓补注》、《造化元钥评注》、《穷通宝鉴评注》。这一时期整理、诠释出的古籍还有潘子端的《滴天髓新注》,袁树珊校、李雨田校补的《滴天髓阐微》,韦千里校的《精选命理约言》以及他和尤达人校的《神峰通考命理正宗》。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和诠释,为命理学的规范、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由徐乐吾、韦千里等校注的命学古籍,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成为后人学习掌握古代命理学理论知识之必读经典。故其校释之功,不可小觑。

第二阶段: 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

———

现代科学思想及方的引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二个时期。由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原因的影响,命理学在中国大陆一度销 声匿迹,但在港台地区,命理学的研究仍在有力地向前推进。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是现代科学思想和方被逐渐引入命理学,尤其在台湾,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命理学界。

20 世纪 60 年代初,台湾教师吴俊民( 1917—) 出版的《命理新论》是一本概论性质的命理学讲义。该书首次提出实证的研究方法,开中国命理学界实证研究之风。该书的许多思想及方法颇具创新性,如提出八字年柱必须从冬至点开始更换,一改千百年来年柱以立春点更换的惯例。对于吴俊民的这一大胆变革,后人一直争论不断。高源、范良光、吴怀云、司莹居士、了无居士、陆致极等术士及学者皆有回应,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吴俊民还改进了陈果夫( 1892—1951) 的八字先天体格检查表,将人八字地支所藏干与天干一同标记到表内,结合五 行四时旺衰状况,分析其强弱分布,进而判断该人先天疾病,并注重实证的检验。

《命理新论》堪称首部探讨健康命理研究 的著作。后来赵季青的《八字与健康》、钟义明的《现代命理与中医》( 武陵出版社,1993 年) 、陆致极的《又一种“基因”的探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均是以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命理医学理论准确与否,足见吴俊民对后来者影响之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台湾新一代命理术士和学者希望以计量研究的方法使命理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70 年代陈品宏在《预言命律正解》( 大成出版社,1986 年) 中提出“实律说”,首次将计量研究引入命理学; 80 年代,何建忠在其著作 《八字心理推命学》(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5 年) 中,自创一套阴阳计分法,规定了八字干支中的阴阳气含数,以此来选取“中用神”; 吴怀云在《命理点睛》(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6 年) 中提出一套计算五行力量强弱的公式。但遗憾的是,无论是陈品 宏的实律数,何建忠的阴阳气含数计算,还是吴怀云的五行力量强弱的计算公式,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其计算的出 发点的数据来源是自由心证或由梦而得,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数据。这也使得之后的计算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无论上述几人再做出多少次试验和计算,其付出很可能都将是劳而无获。个中缘由,或如陆致极( 1949—) 先生所言: “……八字命理学推理的主要手段是象,象本身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因此,如何能期待它得到完全精确的结论呢?”现代科学思想 及方的引入,为古代命理学添加了更多的现代因素,也为其研究注入了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命理学本身理论系统的制约,这些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时期的徐乐 吾、方重审、潘子端,还是台湾新一代的命理术士及部分命理学者,他们均希望命理学能够早日摆脱迷信的桎梏而走向科学与理性,但时至今日,他们的这一目标也未能实现。原因何在? 张明喜先生对术数性质的认识或许有助于我们今天去理解命理学不能立于科学之林的原因: “……( 术数) 蕴涵着一定的原 始形态的科学因素和一定的科学思路,甚至还可以从其中的某些思想指向分离出一些新的科学领域,但就其现有的基本的性质特征和文化风貌来说,我们只能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合而成的产物,为一门极想进入科学的殿堂,却又终于徘徊于科学的殿堂之外的伪学。”

这一时期的台湾命理学界的另一代表人物当属梁湘润 。60 年代至今,梁湘润先后完成命理著作 30 余部。 他不仅校释了大量命理古籍,而且尝试对子平古法等命理术早期推命方法进行探讨。其代表作有《李虚中命书》( 武陵出版 社,1985 年) 、《大流年判例》( 金刚出版有限公司,1986 年) 、《滴天髓、子平真诠今注》( 行卯出版社,2000 年) 、《命略本纪》 (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神煞探原》( 行卯出版社, 2003 年) 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台湾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作品不胜 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陈品宏的《命理奥义》( 金刚出版有 限公司,1986 年) 、了无居士的《八字的世界》( 河畔出版社, 1992 年) 、钟 义 民 的《现代命理实用集》( 武 陵 出 版 社,1993年) 、陈柏谕的《专论女性八字学》( 益群书店,1995 年) 和《四 柱八字阐微与实务》( 益群书店,1997 年) 、梁湘润的《子平基础概要》(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等。总体来看,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由于体例统一,内容雷同,偶有创新也多为个人体验,难以上升至学术高度,故此类作品虽数量庞大,至今畅销不衰,但于学术研究已价值不大。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周易热与气功热,也促使了八字命理术在中国大陆的复苏。80 年代末,洪丕谟、姜玉珍夫妇合著的《中国古代算命术》( 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再版) 是中国大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一本命理学著作。该书在中国大陆再版多次,而且在今天看来,也是一部学术质量较高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

杨景磐的《玉照定真经白话例题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古典命理文献评注作品,该书也是至今罕有的专门讲解古法时期命理术的著作。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还有: 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5 年再

版) 、《四柱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陈园的《四柱预测学释疑》(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郭耀宗的《四柱命理预测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总体来说,大陆的这些通论性作品的质量水平远不及台湾的同类作品,且从事研究的命理术士和学者人数也远少于台湾。

第三阶段: 多学科、多角度、宏观研究方兴未艾

———

当代命理学研究特点

相对于命理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而言,命理学者从文化、 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就要短 得多。无论是港台、大陆、还是海外,以多方位视角对命理学进行研究,都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这种多方位、宏观的研究视角在将命理学研究领入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域的同时,也避免了实证主义和计量研究将命理学带入死胡同的尴尬。

最早以这种宏观视野对命理学进行研究的人是美国华裔学者陆致极。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陆致极先生先后出版《八 字命理新论》( 益群书店,1996 年) 、《八字与中国智慧》( 《八字历史81命理新论》增订版,益群书店,1998 年) 。在上述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指出八字命造结构含有以日主和月支为主而形成的两个网络结构,并讨论了八字命理学所包含的中庸思想、平衡哲学以及辩证智慧。进入 21 世纪,陆致极先生又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写出了《中国命理学史论》,该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从历史文化角度论述命理学的通史性著作,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将传统命理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用现代的观念和语言,探讨了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探寻和揭示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作者首次提出一个成熟的命理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个人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二是秦汉以来定型的中国封建的农业社会大结构; 三是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盛行。

在该书中,作者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勾勒出八字命理发展的逻辑进程、基本意象和分析方法。作者还认为,传统命理学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其描写和预测的能力。它目前正面临着一 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的挑战。如果命理学的研究和命理术的改进无法出现重大突破的话,那么,消亡将是其不可避免的命运。~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命理学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之势。早在陆致极写作《中国命理学史论》之前,中国大陆的何丽野教授就已经完成了《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一书。该书从八字易象的组成结构、八字易象的哲学思想以及它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何丽野教授注重八字“象”的研究,指出八字易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最后再到系统思维的变化过程。“本书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填补了八字易象之哲学思想研究的空白。”作者还首次指出,八字命理术是从京房易中衍生出来的术数。 它对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和人性论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该书还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命理学,认为八字命理术中的 “六亲”、“十神”等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封建社会里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何丽野教授的上述这些观 点,无论是哲学领域的还是社会学领域的,均具有独到之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何丽野教授,清华大学的刘国忠教授 ( 1969—) 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博士毕业论文 《五行大义研究》是国内唯一研究《五行大义》的专著。《五行大义》一书虽不是命理学著作,但该书保存了众多先秦至六朝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材料,是我们研究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一部入门之作。以阴阳五行为推命基础的命理术多以此书为其理论源泉,故其研究成果客观上对唐宋命理学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刘国忠教授的《五行大义研究》,对《五行大义》的版本源流、《五行大义》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及海内外对它的研究现 状都做了详尽的论述。

2009 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是刘国忠教授几年来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汇总。该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唐宋时期命理文献的讨论和整理。其所集文章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术数研究现状、《五行大义》研究、《五行精纪》研究、徐子平事迹考述以及对多篇宋代命理文献的考辨。该书的下篇“资料篇”中,作者参照宋代命理文献《五行精纪》等著作,整理出《李虚中命书》、《直道歌》、《五行要论》等一批宋代命理文献。唐宋时期命理文献荒芜杂乱,命理学历史扑朔迷离。这一时期的许多问题,诸如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徐子平事迹及其子平术的渊源、唐宋命理文献的考释等,在此之前都还没有人给予充分的关注,更不要说深入的研究。刘国忠教授第一次广泛的回应了上述学术问题,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不仅是本世纪以来,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唐宋时期命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著作。它的出 版,为后人研究唐宋命理学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学者中研究领域涉及命理学的还有张荣明、黄正建、林立平、赵益、董向慧等。张荣明在《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章“命理术起源及形成的考证”中,详细考释了古代命理术的许多基础,诸如五行生克、四时五行盛衰、五行寄生十二宫、干支配五行等的产生过程。在判断出这些小系统的诞生时间后,作者方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寻找记录古代命理术的蛛丝马迹。其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

黄正建在《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一书中,列举出敦煌文书中禄命术类文书 22 件。其中部分晚唐五代宋初之文书已涉及到干支知识、推禄法、推驿马法、五行刑、冲、合、害法等命理术的基础知识。这些文书虽然提供的信息有限,但对于唐宋命理术的研究不无益处,值得学人们的注意。

林立平在《神秘的术数: 中国算命术研究与批判》一书的第六章“命学典籍评述”中,详细点评了十几本有影响的古代命理学文献; 在第八章 “算命术的产生与发展”中,作者论证出命理术产生于汉代的结论。赵益则从新、旧《唐志》及《隋志》等古典术数文献的对比研究中考释命理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董向慧博士所著的《中国人的命理信仰》,该书视角新颖,是一部社会思想史著作,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人的命理信仰。值得一提的是,董向慧博士还曾撰文首次披露了载有古代徐子平、徐大升事迹的重要文献《濯缨亭笔记》和宋代子平术重要文献《子平三命通变渊源》,这为后人研究子平术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早在 2009 年,刘国忠教授曾撰文《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判定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皆属子虚乌有,指出这些传说 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之后董向慧博士在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特刊文《徐子平与“子平术”考证——— 兼与刘国忠先生商榷》回应刘国忠教授的论点,认为古代关于子平术传承的传说是可靠的,只是它隐秘相传的历史,使很多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也是笔者目前仅见的国内两篇专门探讨子平术早期产生发展历史的重要论文。

二、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

命理学的学术史已近百年。本世纪以来,中国命理学研究更呈现出喜人的成就。部分著作开始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 等多方位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命理学。这为今后命理学的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存在的不足与严重问题。首先是目前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数量极为有限。总体来看,命理学研究长期由两大主流人士把持,一是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二是长期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前者可看作江湖派之延续,后者则是现代之书房派。两种人士时而交错,其研究亦有所互补,但总的来讲还是有一定区分领域。

术士之研究重在介绍命理术( 主要是明清时期子平术) 之推命方法以及近代以来对其理论的一些改进和应用成 果,即主要限于术的研究; 学者之研究旨在考证命理术之产生、 发展演进之历史,以及命理学所涵盖的哲学、社会学等知识。 二者相较,显然前者的贡献较为有限。命理学的发展主要还是 依赖命理学者的研究。

但是,以近二十年学术史的回顾来讲, 真正提到的专门研究命理学的学者不过十位,且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已远离命理学研究工作。命理学研究人数过少及后继乏人的状况十分明显。

其次,这些学者虽然为命理学的发展做出许多开拓性贡献,但其研究成果还不能视为非常充分,不少领域的探讨只能 算是浅尝辄止,如在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唐宋时期命理术的分析、子平术的产生及早期发展状况、早期命理文献的整理与校释等方面,目前来看还非常薄弱。

最后,当前命理学与其它术数的合作研究还很不够,命理学之研究应放在整个术数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命理术属于中国古代众多术数的一种。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与众多 术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来说,早期命理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不少星占学与择吉术的内容。宋代出现的子平术也吸收了当时盛行的火珠林法的六亲配置法则等内容。 研究命理学之学者,如果不对古代其他术数有大体的了解,恐怕难以深入其研究。当然,这就要求学者们具备精深的术数知识以及宏观的学术视野。可是我们几辈学人由于历史、文化、 政治等原因并不具备这些素质。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大多数学者,对于术数知识一无所知。这对今后命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

总体来讲,中国命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点在中国大陆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学术界对包括命理学在内的术 数学缺乏研究,这种状况自 20 世纪以来便一直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是自五四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阴阳五 行思想给予的批判与否定。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近代以来, 随着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渐被国人所抛弃; 二是建国以来我们反对封建迷信,禁止社会上各种算命活动,这种视算命为落后封建迷信的观念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虽然今天我们并没有禁止命理学的研究,但不少学者还是对其有偏见。一些想做命理学研究的学者也怕被扣上搞封建迷信的帽子。况且在今天的学术界,研究命理学的学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其研究成果也难以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对命理学研究的缺失。

八字班群像|当“00后”遇上清华园

今天,38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新生到清华园报到。今年的八字班新生几乎都是“00后”和“准00后”,作为千禧一代,他们中有曾经参加过清华夏令营、冬令营的“老面孔”,早早定下了清华目标;有首次走进清华的新成员,连逛逛校园都是全新的体验;也有成长于此的“小清华”,对这座园子一往情深;当然,还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面孔,说起清华来,也是如数家珍,倍感亲切。

从今天开始,他们以“八字班”的名义,扎根清华园,展开全新的清华故事——

他们身上的清华味儿

今年的自动化大类新生中,毕业于清华附中的陈嘉雯与清华渊源颇深,父母都毕业于清华自动化系的她在清华园长大,对清华特殊的情结让她的选择毫不犹豫:“清华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我爱清华!”在陈嘉雯看来,从物理距离上的熟悉转变为清华园真正的主人,她依旧兴奋不已:“在新生骨干营中,我们一起制作班旗、排练节目,共同努力与创造,感觉大家让我对园子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成长在清华园的陈嘉雯

秘鲁籍留学生凯骏在中国学习一年中文后,不仅更加了解中国,也更加喜欢清华。进入清华园学习,他选择计算机学科,源于他对电子学及编程的兴趣,也在自己的关注中更多了解到清华计算机学科的实力。“清华计算机系的同学在超算比赛中表现很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

凯骏期待在清华的学习生活

来自澳门的数理大类新生陈嘉仪谈起清华来,对学校发展、科研等各方面也都了解颇多。从前辈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清华的信息,她希望在“集齐五湖四海的小伙伴”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经历不一样的清华。

坚定目标,向阳前进

“我特别喜欢物理,希望来清华,以更高的竞争力切磋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这位兴趣专一新生熊阳硕来自台湾地区,在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中获得满分,今年被清华大学数理大类录取。虽然还未进入专业学习,这位“准00后”对物理的学术志趣已经十分笃定,希望在探索宇宙奥秘和探索自身方面一路前行。前几天,他和几位一起从台湾地区考入清华的新生共同走进清华园,并在港澳台本科新生训练中结实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清华人。

兴趣广泛的熊阳硕,期待在清华全面发展

来自西藏的何成青也是筑梦道路上的坚定一员。“我一直想学医,好像天生就对这个专业很有好感。”这名未来8年在医学领域学习的小姑娘,对学业的压力和工作的辛苦都一笑而过:“因为喜欢啊,就没有什么恐惧感。”

喜欢医学的何成青

当然,今年还有更多心怀梦想的学生,通过自强计划来到清华园学习。2000年出生的甘锦生和2001年的李杭龙都在“绿色通道”办妥了入学手续。他们都把认真完成学业、努力继续深造设为明确的目标。“只要足够努力,我相信未来的一切会是好的”,李杭龙说。

期待,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加入“钱班”的朱笑寒,在工科训练营就与清华结缘。在工科营中,她不仅在能动系激光实验室参访中感受到的科研的社会效益和意义,也在了解清华“双肩挑”传统后,突然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双肩挑’会有些累,但却是我目前发现的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她希望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最想做的事情。

“我认为文理通识教育很适合自己,很坚定新雅书院这一选择。”说起大类选择,来自浙江的“00后”张楚衣虽然来清华没多久,最大的感受还是亲切:“大家都很有才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相处融洽的同时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张楚衣感受着清华园和同学们的亲切

孙遇晴通过清华大学“香港推荐生计划”获得录取资格,未来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我希望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为更多人建造家园,并为文化保育及传承工作出一份力”,她不但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做好了面对困难和实现理想的双重准备,也对清华军训的传统项目“20公里拉练”感到期待。

适应学校,寻找自我,融入集体。

当“00后”遇上清华园,愿他们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点亮梦想,定义新的八字班!

文 | 李婧

图 | 李派、苑洁

编辑 | 粽

八字班群像|当“00后”遇上清华园

今天,38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新生到清华园报到。今年的八字班新生几乎都是“00后”和“准00后”,作为千禧一代,他们中有曾经参加过清华夏令营、冬令营的“老面孔”,早早定下了清华目标;有首次走进清华的新成员,连逛逛校园都是全新的体验;也有成长于此的“小清华”,对这座园子一往情深;当然,还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面孔,说起清华来,也是如数家珍,倍感亲切。

从今天开始,他们以“八字班”的名义,扎根清华园,展开全新的清华故事——

他们身上的清华味儿

今年的自动化大类新生中,毕业于清华附中的陈嘉雯与清华渊源颇深,父母都毕业于清华自动化系的她在清华园长大,对清华特殊的情结让她的选择毫不犹豫:“清华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我爱清华!”在陈嘉雯看来,从物理距离上的熟悉转变为清华园真正的主人,她依旧兴奋不已:“在新生骨干营中,我们一起制作班旗、排练节目,共同努力与创造,感觉大家让我对园子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成长在清华园的陈嘉雯

秘鲁籍留学生凯骏在中国学习一年中文后,不仅更加了解中国,也更加喜欢清华。进入清华园学习,他选择计算机学科,源于他对电子学及编程的兴趣,也在自己的关注中更多了解到清华计算机学科的实力。“清华计算机系的同学在超算比赛中表现很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

凯骏期待在清华的学习生活

来自澳门的数理大类新生陈嘉仪谈起清华来,对学校发展、科研等各方面也都了解颇多。从前辈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清华的信息,她希望在“集齐五湖四海的小伙伴”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经历不一样的清华。

坚定目标,向阳前进

“我特别喜欢物理,希望来清华,以更高的竞争力切磋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这位兴趣专一新生熊阳硕来自台湾地区,在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中获得满分,今年被清华大学数理大类录取。虽然还未进入专业学习,这位“准00后”对物理的学术志趣已经十分笃定,希望在探索宇宙奥秘和探索自身方面一路前行。前几天,他和几位一起从台湾地区考入清华的新生共同走进清华园,并在港澳台本科新生训练中结实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清华人。

兴趣广泛的熊阳硕,期待在清华全面发展

来自西藏的何成青也是筑梦道路上的坚定一员。“我一直想学医,好像天生就对这个专业很有好感。”这名未来8年在医学领域学习的小姑娘,对学业的压力和工作的辛苦都一笑而过:“因为喜欢啊,就没有什么恐惧感。”

喜欢医学的何成青

当然,今年还有更多心怀梦想的学生,通过自强计划来到清华园学习。2000年出生的甘锦生和2001年的李杭龙都在“绿色通道”办妥了入学手续。他们都把认真完成学业、努力继续深造设为明确的目标。“只要足够努力,我相信未来的一切会是好的”,李杭龙说。

期待,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加入“钱班”的朱笑寒,在工科训练营就与清华结缘。在工科营中,她不仅在能动系激光实验室参访中感受到的科研的社会效益和意义,也在了解清华“双肩挑”传统后,突然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双肩挑’会有些累,但却是我目前发现的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她希望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最想做的事情。

“我认为文理通识教育很适合自己,很坚定新雅书院这一选择。”说起大类选择,来自浙江的“00后”张楚衣虽然来清华没多久,最大的感受还是亲切:“大家都很有才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相处融洽的同时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张楚衣感受着清华园和同学们的亲切

孙遇晴通过清华大学“香港推荐生计划”获得录取资格,未来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我希望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为更多人建造家园,并为文化保育及传承工作出一份力”,她不但为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做好了面对困难和实现理想的双重准备,也对清华军训的传统项目“20公里拉练”感到期待。

适应学校,寻找自我,融入集体。

当“00后”遇上清华园,愿他们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点亮梦想,定义新的八字班!

文 | 李婧

图 | 李派、苑洁

编辑 | 粽

“‘朱子·家’八字审判法”助力家事审判!福建这家法院这样传承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2021年11月,在武夷山朱熹园,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詹红荔法官与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年轻干警交流家事审判工作方法。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法院/供图

原标题: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福建武夷山“‘朱子·家’八字审判法”助力家事审判

记 者|田 雄

责 编|李 旭

通讯员|余崇斌 陈仁萍

正文共3858个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别称“朱子”)的诞生地。1183年,朱熹在距离家乡不远的南平市武夷山九曲溪第五曲的沿岸创建了书院“武夷精舍”,也就是今天的朱熹园。在朱熹71年的人生长河中,有半个多世纪是在闽北生活,其中在“武夷精舍”生活40多年,有人形容为“琴书五十载”。在这段人生中,朱熹对“家”有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历史学家钱穆对朱熹有句评价:“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将相隔一千多年历史的孔子与朱子并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高峰。

早在2017年,福建省发布并实施了《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用法治的方式解决了朱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的问题。近年来,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挖掘借鉴朱子关于“家”的思想论述精髓,推出“朱子·家”八字审判工作法,即“问源”“扬和”“谕理”“循法”,以传统文化助力家事审判。

问 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以“源头活水”为喻,深刻阐释了治学应不断求索、追根溯源的哲学观;同时,朱熹也力推“无讼”观。引发家事纠纷的原因复杂,也应追根溯源,方可对症下药。

为此,武夷山市法院在日常家事审判或诉前纠纷调处中总结出三种工作方法:一是细倾听。听诉求,听心声,听期盼,了解当事人婚姻家庭状况和纠纷根源。二是善观察。察言观色,明确争点,找准调解切入点。三是巧借力。组建家事调查员、调解员队伍,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诉源治理,将家事纠纷化解在源头,力促少讼、无讼。

日前,武夷山市法院运用上述方法,诉前调解了一起高龄老人借款纠纷案。

10年前,武夷山市的张大爷退休后,将十几万元的养老金借给了建设工程承包商陈某,双方约定了利息和还款时限。起初,陈某按约支付利息,后由于出现问题,陈某便以各种理由拒付利息亦不归还本金。此后,张大爷便开始了漫漫追款路。不久前,张大爷获悉陈某准备举家离开武夷山,并有意出售位于武夷山的房产。张大爷担心陈某将房屋售卖后人去楼空,遂诉至武夷山市法院。

承办法官迅速介入调查,在充分考量张大爷高龄和陈某迁居的情况下,决定进行诉前调解。承办法官积极联系陈某,并多次电话沟通释法说理,告知其诉讼风险。经劝说,陈某转变被动态度,表示愿意自行与张大爷协商解决此纠纷。与此同时,承办法官密切跟踪协商进度,及时解决双方协商中的法律问题。在承办法官主持下,陈某按约将欠款归还给了张大爷。张大爷10年的漫漫追债路终于画上了完美句号。

另外,武夷山市法院借助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了诉源治理。比如,该院“詹红荔工作室”联合妇联在该市妇儿中心设立女法官工作室,组建向阳花法律服务志愿团,全面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对接基层治理组织、借力家庭教育志愿团,全力打造优良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运用好观护员、调查员、调解员人才队伍,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合力化解家事纠纷。

记者了解到,目前为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的詹红荔,曾被中宣部确定为“时代先锋”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年从事少年审判工作的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为南平市中院家事纠纷化解的知名品牌,深得群众信赖。

扬 和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朱熹《朱子家训》

朱熹强调“家庭和睦观”,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每个家庭成员应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并使之成为“日用常行之道”。家事审判中同样应以“和”主导司法理念,以法、理、情劝说当事人,竭力消除家庭成员间的对立情绪,维系家庭和谐温暖。

日前,武夷山市法院受理一起叔侄间分割茶山的分家析产纠纷案件,双方矛盾尖锐。承办法官并未就案办案,让叔侄二人对簿公堂,而是以“家和”理念为出发点,对双方进行背对背调解、疏导。在双方配合下,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秉承这样的理念,武夷山市法院还调解了多起类似案件。2021年4月12日,武夷山市法院工作人员到当地某养老院为年逾八旬的翁某办理了一起赡养费纠纷的立案手续。年事已高的翁某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委托养老院护理照顾。其子不尽赡养义务,不愿支付养老院服务费,翁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权利。法院根据翁某情况,为其办理了缓交诉讼费手续。之后,该法院将父子叫到一起进行调解,以朱子“尊老敬老”思想释法析理,成功调处了这起赡养费纠纷。被告按期向老人支付赡养费、医疗费等,使老人的晚年生活获得保障。

2019年,武夷山市法院还审结了一起企业出资益确认纠纷案件。该案原、被告系姐弟关系,出资办企业中产生矛盾,最终对簿公堂。诉讼中,双方对案件事实及法律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较大争议。若就案办案,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官司,不仅增加当事人诉累,还可能会赢了官司、输了和气。对此,法庭审判团队化繁为简,引导当事人暂时搁置法律关系的争论,通过调解寻求利益分配的均衡点。最终,经过20多个回合的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被告支付原告900万元,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姐弟俩握手言和。

谕 理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朱熹《朱子家训》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强调“宽容”“迁善”“笃厚”“制怒”的为人处世原则,对家事纠纷调解也有重要借鉴意义。谕理于审,谕理于调,是定分止争的最佳路径。

武夷山市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将朱子思想、武夷山当地“摆茶”习俗、武夷茶文化等融入司法调解,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摆茶调解法”,全力化干戈为玉帛。此前,武夷山市法院受理了一起争夺两个未成年人抚养权案件,因孩子的父母不幸去世,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争夺抚养权闹得不可开交,和谐的家庭关系因此被打破。承办法官遂在“圆桌调解”的基础上,运用“摆茶调解法”,以茶为媒话家常,平和调解氛围,品茶助调化解了双方矛盾。

同时,该法院借用“宽容”“迁善”原则,在最近判决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中,先行妥善解决并安排好了当事人子女的抚养问题。

2022年初,武夷山市法院受理游某与曹某离婚纠纷案。游某二次起诉离婚,双方均同意离婚,但都执意要求抚养婚生女,对孩子抚养问题双方相持不下、争议很大。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以“解决婚姻纠纷前先行妥善安排子女抚养问题”为理念,重点解决婚生女抚养问题,确保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得到妥善安排。

承办法官综合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环境(随男方生活较长时间),双方各自的抚养能力(收入情况),评判孩子随哪一方共同生活更有利于其学习、生活、成长。由于婚生女已12周岁,承办法官又与孩子促膝谈心,了解孩子个人随父或随母生活的意愿。在汇总各种信息后,承办法官分别做离婚双方的调解工作,经过调解,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婚生女随父生活,母亲支付相应抚养费的调解协议,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021年以来,武夷山市法院在家事纠纷调处案例中运用“谕理”之法,综合运用换位思考、亲情融化、冷却处理、心理助调等方式技巧,高效调解婚姻、继承等家事纠纷190余件。

循 法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朱熹《朱子家训》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内核是“向善去恶”,维护社会和谐美好。

武夷山市法院成立家事巡回法庭、少年法庭,选优配强人员,循法裁判。将朱子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判决说理,弘扬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强化判决温情的一面。同时,在近年的司法实践中,武夷山市法院以制度强化反对家庭暴力,在离婚纠纷案中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保障了妇女人格、财产、婚姻家庭权利。

今年2月10日,武夷山市法院公开审理了原告彭某与被告衷某离婚纠纷案。该案中,彭某提出衷某对其多次进行殴打及言语威胁,并于2021年1月当街对其殴打,被武夷山市公安局出警制止。彭某伤情鉴定为轻微伤,故向武夷山市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请求禁止衷某的暴力行为。

武夷山市法院经审查,认为彭某存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情形,其申请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为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依照法律规定作出裁定,禁止衷某对彭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衷某骚扰、跟踪、接触彭某及其相关近亲属。

记者获悉,这是武夷山市法院发出的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发挥了保护女性人身安全的良好效果。2021年以来,武夷山市法院依法守护“一老一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发出家庭教育令、督促监护令等,在判决中落实老人“精神赡养”,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同时依托家事巡回法庭、少年法庭妥善审结涉老涉少案件50余件。

为了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今年1月,武夷山市法院“詹红荔工作室”还联合市妇联、教育局等单位,到市新丰小学特教班开展“把爱带回家——送法到家庭让孩子健康成长”儿童关爱活动。活动中,法院干警向学生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知识手册的同时,还向一起参加活动的家长答疑解惑,不断强化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性。

【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