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1914年出生的今年多大 1914年出生的人属什么生肖

1914年出生的今年多大 1914年出生的人属什么生肖

本文目录一览: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2024年1月13日,农历腊月初三。革命家、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将迎来110岁生日!鉴于马老身体原因,马老家人谢绝了各界朋友前往庆贺,遗憾之余,长江日报记者将贺礼及马老60年前在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的影件一并寄给马老。生日前夕,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发来视频,镜头中,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马万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马老每年生日都不会大庆,都是和几位好朋友聚个会,打平伙(四川方言:费用平摊)吃一顿饭,吃生日蛋糕。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他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职业革命家”

马老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革命家。他本名马千木,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1914年马老出生于重庆忠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年仅16岁的马老在北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日记中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37年马老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结识了同学刘惠馨,不久后秘密加入外围组织——南京秘密学联小组。1938年,23岁的马老在武汉加入中国。入党后,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到长江局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找到一位年轻有政治觉悟的司机。马老光荣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顺利完成。后来,他的上级钱瑛特地找他谈话,要他准备做一名“职业革命家”:停止公开露面,隐姓埋名,切断与所有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马老听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对他工作的安排,给自己定下八个字:“相信胜利,准备牺牲”。1938年10月,马老随鄂西北省委前往襄阳。次年春,担任枣阳县委书记,负责清理农村党组织,重建党的地下机构。同年10月,马老受命前往宜昌,担任恩施特委书记,刘惠馨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39年冬,马识途、刘惠馨在恩施经组织批准结婚,一起从事革命工作。

在2021年中国建党百年之际,马老全程观看了“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郑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马识途,我今年已经进入107岁,我是1938年入的党,我在入党誓词所许诺的义务和责任已经实现了,我无愧亦无悔。”

武汉晚报两次连载《清江壮歌》,马老曾从头修订

自193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110岁高寿,马识途先后创作出版了《在地下》《夜谭十记》《沧桑十年》《清江壮歌》等小说、诗歌、杂文、电影剧本、文论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的川味小说《夜谭十记》其中一记曾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107岁还出版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和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一时轰动文坛。

1966年2月3日《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

在马老近8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无疑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清江壮歌》是马老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取材于湖北两位著名烈士斗争事迹的革命小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贺国威、柳一清是以与马老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而刘惠馨正是马老的妻子,而小说中的任远正是马老本人。《清江壮歌》创作完成于1961年,1962年5月《武汉晚报》开始连载。记者查询《武汉晚报》历史资料发现,连载的《清江壮歌》有两个版本,一是1962年,1966年又重新连载。原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马老听取了各方的建议,决定用一年时间对小说从头修改。这次改写马老极为慎重,直到1966年初才完成,1966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66年2月3日的《武汉晚报》用整版刊发了《清江壮歌》修订稿的第一二章,在“作者的话”中,马老写道:

想写一点东西纪念何彬(功伟)、刘惠馨(一清)两烈士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是终没有写成,不是他们没有英烈事迹可写,而是因为我拙于文笔,害怕写不好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一九六○年,刘惠馨烈士临刑时失踪的被找到了,而且在同一大学同一年级见到了何彬烈士的儿子;更加大快人心的是,在查找过程中,清出了潜伏在人民公社达十一年之久杀害何、刘两烈士的刽子手。许多同志,包括何彬同志的爱人和两烈士的生前好友,以至党委领导同志,都鼓励我把这件事写为小说,以教育青年一代。

武汉是我故乡,是毫无疑问的

生日前夕,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图片由马老家人提供

马老与湖北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表示,“武汉,或者广义地说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说是故乡,恐怕不算过分。”1981年11月28日《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上,刊发了马老的《追根》,他写道:“我的根要追起来,就来自湖北。从我幼年醒事以来,父辈就老告诫我,并且拿出家谱来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因此一提起湖北以及汉口这些词,就不免有故乡之情。”马老还说,从他政治的“根”追查起来,“武汉是我故乡,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的,并且我最初几年的革命生涯就是在武汉和湖北度过的。我在武汉和湖北走过的地方,恐怕比许多湖北人还要多一些,七十几个县,我算一下,大约走过不下六十个吧!而且那时是真用两只脚一步一步走过的。”

回顾战火纷飞的斗争年月,马老写道:我不光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在那里汲取了革命的泉浆,使我在政治上成长起来;也是那里的人民给我革命的勇气和力量,使我能够把我的青春年华贡献给革命斗争。我同时还把我革命伴侣的鲜血供奉给了革命的祭坛,当然我不能忘记我的亲人的坟墓埋在鄂西已经四十年了,也不能忘记我的女儿是在那里失落和在哪里找到的,她是喝武汉的水,吃湖北的粮长大的。

马老还表示,他文学的“根”也在湖北武汉,“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登载在1937年的一份湖北抗战青年杂志上,还为《新华日报》写过特写。后来,参加了胡绳主编的《大众报》工作……我写的许多人物,比如《老三姐》《一阵风》《小交通员》中的人物的影子,主要取自湖北的农村。可以说,要没有在湖北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源’,便没有我后来写小说的‘流’。饮水思源,我是不能忘怀在湖北的工作经历的。”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2024年1月13日,农历腊月初三。革命家、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将迎来110岁生日!鉴于马老身体原因,马老家人谢绝了各界朋友前往庆贺,遗憾之余,长江日报记者将贺礼及马老60年前在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的影件一并寄给马老。生日前夕,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发来视频,镜头中,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马万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马老每年生日都不会大庆,都是和几位好朋友聚个会,打平伙(四川方言:费用平摊)吃一顿饭,吃生日蛋糕。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他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职业革命家”

马老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革命家。他本名马千木,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1914年马老出生于重庆忠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年仅16岁的马老在北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日记中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37年马老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结识了同学刘惠馨,不久后秘密加入外围组织——南京秘密学联小组。1938年,23岁的马老在武汉加入中国。入党后,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到长江局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找到一位年轻有政治觉悟的司机。马老光荣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顺利完成。后来,他的上级钱瑛特地找他谈话,要他准备做一名“职业革命家”:停止公开露面,隐姓埋名,切断与所有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马老听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对他工作的安排,给自己定下八个字:“相信胜利,准备牺牲”。1938年10月,马老随鄂西北省委前往襄阳。次年春,担任枣阳县委书记,负责清理农村党组织,重建党的地下机构。同年10月,马老受命前往宜昌,担任恩施特委书记,刘惠馨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39年冬,马识途、刘惠馨在恩施经组织批准结婚,一起从事革命工作。

在2021年中国建党百年之际,马老全程观看了“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郑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马识途,我今年已经进入107岁,我是1938年入的党,我在入党誓词所许诺的义务和责任已经实现了,我无愧亦无悔。”

武汉晚报两次连载《清江壮歌》,马老曾从头修订

自193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110岁高寿,马识途先后创作出版了《在地下》《夜谭十记》《沧桑十年》《清江壮歌》等小说、诗歌、杂文、电影剧本、文论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的川味小说《夜谭十记》其中一记曾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107岁还出版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和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一时轰动文坛。

1966年2月3日《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

在马老近8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无疑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清江壮歌》是马老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取材于湖北两位著名烈士斗争事迹的革命小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贺国威、柳一清是以与马老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而刘惠馨正是马老的妻子,而小说中的任远正是马老本人。《清江壮歌》创作完成于1961年,1962年5月《武汉晚报》开始连载。记者查询《武汉晚报》历史资料发现,连载的《清江壮歌》有两个版本,一是1962年,1966年又重新连载。原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马老听取了各方的建议,决定用一年时间对小说从头修改。这次改写马老极为慎重,直到1966年初才完成,1966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66年2月3日的《武汉晚报》用整版刊发了《清江壮歌》修订稿的第一二章,在“作者的话”中,马老写道:

想写一点东西纪念何彬(功伟)、刘惠馨(一清)两烈士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是终没有写成,不是他们没有英烈事迹可写,而是因为我拙于文笔,害怕写不好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一九六○年,刘惠馨烈士临刑时失踪的被找到了,而且在同一大学同一年级见到了何彬烈士的儿子;更加大快人心的是,在查找过程中,清出了潜伏在人民公社达十一年之久杀害何、刘两烈士的刽子手。许多同志,包括何彬同志的爱人和两烈士的生前好友,以至党委领导同志,都鼓励我把这件事写为小说,以教育青年一代。

武汉是我故乡,是毫无疑问的

生日前夕,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图片由马老家人提供

马老与湖北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表示,“武汉,或者广义地说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说是故乡,恐怕不算过分。”1981年11月28日《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上,刊发了马老的《追根》,他写道:“我的根要追起来,就来自湖北。从我幼年醒事以来,父辈就老告诫我,并且拿出家谱来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因此一提起湖北以及汉口这些词,就不免有故乡之情。”马老还说,从他政治的“根”追查起来,“武汉是我故乡,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的,并且我最初几年的革命生涯就是在武汉和湖北度过的。我在武汉和湖北走过的地方,恐怕比许多湖北人还要多一些,七十几个县,我算一下,大约走过不下六十个吧!而且那时是真用两只脚一步一步走过的。”

回顾战火纷飞的斗争年月,马老写道:我不光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在那里汲取了革命的泉浆,使我在政治上成长起来;也是那里的人民给我革命的勇气和力量,使我能够把我的青春年华贡献给革命斗争。我同时还把我革命伴侣的鲜血供奉给了革命的祭坛,当然我不能忘记我的亲人的坟墓埋在鄂西已经四十年了,也不能忘记我的女儿是在那里失落和在哪里找到的,她是喝武汉的水,吃湖北的粮长大的。

马老还表示,他文学的“根”也在湖北武汉,“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登载在1937年的一份湖北抗战青年杂志上,还为《新华日报》写过特写。后来,参加了胡绳主编的《大众报》工作……我写的许多人物,比如《老三姐》《一阵风》《小交通员》中的人物的影子,主要取自湖北的农村。可以说,要没有在湖北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源’,便没有我后来写小说的‘流’。饮水思源,我是不能忘怀在湖北的工作经历的。”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

这些科技界的大腕儿,原来都属虎

◎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中国人的心里

虎,代表着勇敢和无畏

在科技界

何泽慧、于敏、顾方舟、樊锦诗

......

这些属虎的老一辈科学家们

身上无不体现着

勇攀高峰、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虎年到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属虎的科学大家

何泽慧

她排名第一,钱三强第二

- 1914年3月5日出生 -

杰出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图片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

1931年,17岁的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那个年代,能考取名校物理专业的女孩凤毛麟角。

但何泽慧一踏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盆冷水。

那年,物理系一共招收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女生。

教授们认为,女生学习物理难以学有所成,于是劝说她们转系。

这下,气坏了何泽慧,她据理力争: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性别条件?

“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

1936年何泽慧清华大学毕业照。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最后,系里只好妥协,同意女生试读一学期,但成绩不行的话一定要转走。

四年的学习中,何泽慧不仅没有转系,还以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

排名第二的则是她的伴侣钱三强。

她与钱三强院士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科学上的合作伙伴。

何泽慧婚后加入钱三强所在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实验室,不久就共同发现了首例铀原子核四径迹。

即使是如此重要的科学发现,何泽慧也认为“容易得很”;只要细致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些东西”。

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时留影。前排右起第二人是何泽慧,后排左起第一人是钱三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于敏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 1926年8月16日出生 -

“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新华社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国家明确提出了加快氢弹研制的要求。

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和科研人员们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1984年,于敏(右)与邓稼先在核试验基地。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了。”于敏说。

20世纪90年代初于敏与夫人孙玉芹。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顾方舟

“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

- 1926年6月16日出生 -

著名病毒学专家,被誉为“糖丸爷爷”

图片来源:中国之声

顾方舟毕生致力于研究脊灰、开发脊灰疫苗、控制小儿麻痹症,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他曾说:“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顾方舟留苏学习期间留影。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1959年底,第一批减毒活疫苗在中国生产出来。动物临床试验证明,在猴子身上安全有效。但能不能用在人身上?需要用人来做临床试验。

顾方舟和同事一起,喝下了首批疫苗溶液。

一周后,顾方舟和同事们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疫苗对大人无害,对孩子的安全性又如何呢?“当时我儿子小东刚好不到一岁,符合条件。”顾方舟的口述回忆史中记载:“我自己的孩子不吃,让别人去吃,这不大仗义。”

1961年,顾方舟与长子顾小东。图片来源:中国科协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

“其实没什么。”顾方舟说,“我们是搞这一行的,心里有数,我不可能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冒险。”事实证明了顾方舟的判断。

接下来500万份疫苗分发下去,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试用、检测。临床对比显示,活疫苗不仅安全,还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为方便保存、运输、发放以及服用,顾方舟和同事们发明了“脊灰糖丸”。

1965年,“糖丸”在全国推广。各地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装冰棍用的敞口保温瓶,装着“糖丸”,一颗颗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名,标志着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现场。图片来源:中国之声

樊锦诗

想尽办法给敦煌“续命”

- 1938年7月出生 -

著名考古学家,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1998年,樊锦诗受命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樊锦诗眼中的敦煌,是“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石窟、壁画,总会慢慢衰老。她想尽办法给那些珍宝“续命”。

1999年开始,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2011年8月,樊锦诗检查加固后的莫高窟北区洞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她开始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

樊锦诗和同事们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向全世界推广。”

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包括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等等。

樊锦诗用紫外线灯在454窟调查壁画题记。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经过十多年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以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由此,它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永生”。

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735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彩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就是樊锦诗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科技界

还有很多科学家也属虎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披荆斩棘

为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鞠躬尽瘁

向他们致敬

综合中国科协、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协、敦煌研究院、本报此前报道等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