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十大元帅之七八字是什么 十大元帅的八字

十大元帅之七八字是什么 十大元帅的八字

本文目录一览: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十大元帅的?

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毛主席在北京的怀仁堂向朱德、彭德怀等共十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衔。

这十位元帅都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者,从领导或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初创建时期的重要武装起义,到领导或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战役作战,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评定之初:大元帅和其他几个元帅军衔的空缺

其实在各大军衔的评定之初,全国人大会议上有常委提议将毛主席评为大元帅,同时周恩来、和也被评为元帅。

但是毛主席表示: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毛主席又询问了周恩来、等人的意见,均表示不需要军衔。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

因而在最终的军衔授予仪式上,大元帅位置空缺,朱德十人被授予元帅军衔。这十位元帅在性格、处事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彼此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的同时,保持着各自的个性。

而在毛主席与十位元帅长期并肩作战的时间里,分别为他们做过不同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毛主席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1,毛主席评价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曾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与毛主席创立井冈山根据地,与毛主席、周恩来共同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斗争,并在长征过程中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

可以说,在革命初期的艰苦斗争中,朱德一直都是毛主席的忠实拥护者和默契搭档,因而历史上有“朱毛”合称的美誉。毛主席在晚年与朱德见面时,也曾感慨:“没有朱,哪有毛?”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凭借着积累的军事战争经验,以及自身的军事天赋,总结出了许多的军事理论知识,写出了多篇军事论文,为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参考。

2,毛主席评价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35年红军胜利结束长征之后,彭德怀指挥先遣部队解决了派来的追兵,取得了红军抵达陕北后的第一个胜仗。毛主席特地为此作了这首诗送给彭德怀,彭德怀收到后,将“彭大将军改成了英勇红军”。

在彭德怀心中,这个胜仗从来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英勇无畏的红军用牺牲和鲜血换来的。不居功的功人才能被称为是伟人,历史一直都是由人民群众书写的。

彭德怀南征北战,功绩显赫。抗日战争中,彭德怀组织发动百团大战,重重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彭德怀率部队解放了西北五省。

为了巩固新生的新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彭德怀组织志愿军奔赴朝鲜。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由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蹂躏的国家,新中国有信心和能力保护好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彭德怀凭借着非凡的战略胆识,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威望,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本人却十分谦虚,令人不得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意。

3,毛主席评价: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这句评论出自井冈山会师时,毛主席偶然见正在给部队训话,其思想与毛主席高度一致,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称“以后堪当大任”。

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转战多地,战功卓著。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一步步的磨练和锤炼,最终形成的。因而从来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他们都在看不见的角度里默默付出着。

一生中有十大脍炙人口的经典战役。其中龙岗伏击战当属最为精彩的一次。这场战役中,凭借诱敌深入,以少胜多,以多吃少的伏击战术,歼敌1.2万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以来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

卓越的指挥才能在一次次奇兵战役中凸显得淋漓尽致,也成就了他在军事史上的赫赫名望。

解放战争中,指挥解放军从东北到海南岛的各大战役,屡次突破敌人封锁,实现力量对比的大转变、大超越。

凭借卓越的战术才能,总结出如“一点两面”等战术原则,这些战术易于理解和记忆,且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为战斗部队的野战和攻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4,毛主席评价:“一条龙下凡”。

一生中指挥过大大小小战役难以具数,是一位兼有革命家思想、军事家战略、学者和教育家风范的杰出领导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战役,都取得了显赫的战果。

在红军长征途经金沙江时,许多人担心部队难以过江,但是毛主席却说,是一条龙下凡,不可能被区区江水阻挡住步伐。也不负毛主席的厚望,带领部队成功渡江,摆脱了的追击。

在解放战争中,与率领十二万野战主力军,历经28天,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的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瑰丽史诗,被毛主席称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领导剿匪作战、进军西藏,巩固了西南边疆。

建国后,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了建好这所学院,可谓尽心尽力,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身体力行。

在这所学院里开创了现代化的多个兵种体系,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军事人才,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5,毛主席评价贺龙:“红二方面军的旗帜”。

1927年,贺龙加入了中国。在贺龙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参与过旧主义革命、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党、国家和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

在长征途中,贺龙指挥部队在多地取得胜利,粉碎了十万军队的“围剿”,并在西南地区开辟了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中曾身中毒气,仍坚持指挥战斗并击溃敌军。

贺龙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南征北战,与西南地区结下了深厚缘分。解放战争末期,贺龙率部配合刘、邓解放西南,并参与了当地的清剿、生产与建设。

贺龙是一个真正的人榜样,他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甘孜会议上,在他的坚决态度下,张国焘才收起了主义一同北上抗敌,因而毛主席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

6,毛主席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当时的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搀扶着已经病弱的毛主席,听着毛主席对陈毅的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

陈毅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开始,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奋斗,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与毛主席既为战友,又都颇有文人风范,时常赋诗写文。

文武双全的陈毅更是有着许多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其中有一件,说陈毅在一次体育比赛上,连败数十名象棋高手,最终夺得冠军,正在裁判宣读结果时,传令兵来报,陈毅随即上马而去,当真是潇洒从容。

解放战争后期,陈毅曾指挥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其中上海战役是陈毅最后一次指挥战斗。他的军事思想在一次次地指挥和作战中不断锤炼、升华,具有独特的风格。

7,毛主席评价罗荣桓:“国有疑难可问谁”。

从1927年罗荣桓随毛主席开辟井冈山,就一直陪在毛主席身边,直到逝世。三十六年的陪伴让两人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提笔写下:“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跟随毛主席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对毛主席提出的各项建军原则都亲自实践,并根据结果进行反馈,为军队的政治工作做出了巨大建设。

在长期的战争中,罗荣桓身体越来越差,1946年,他不得不前往医院疗养。在前往医院前夕,罗荣桓还对东北战事做了深刻分析。

次年,罗荣桓不顾身体上的隐患和一生的劝阻,毅然回国领导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组建了一百六十多个独立团,合三十余万人。由此大大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解放,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完成了重要一环。

从秋收起义时起,罗荣桓一生都伴随在毛主席身边,是十大元帅里与毛主席关系最为亲密的。在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悲痛得几夜难以安眠,为罗荣桓写下了这首诗。严格来说,这也是毛主席写过唯一的一首悼诗。

在这首《吊罗荣桓》的七律原稿中,毛主席的笔迹由于情绪极度悲痛而颤抖,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飘逸,显得十分沉重。

8,毛主席评价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徐向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留在黄埔军校任排长。1927年,徐向前加入中国,历任参谋长、军长等,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历史。

毛主席一直对徐向前高度赏识,在徐向前损失了大量部队,千辛万苦返回延安后,许多人都对他的战败加以斥责,但是毛主席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

徐向前也不负毛主席的厚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为我国的军事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9,毛主席评价聂荣臻:“前有鲁智深,后有聂荣臻”。

早在学生时代,聂荣臻就胸怀家国,每逢国家局势,聂荣臻就慷慨陈词,情绪激动时还会写下激昂的文章,教师称赞他“终非池中之物”。

聂荣臻参加五四运动后,遭到军警的暴力镇压,前往法国留学,在躲避危险的同时学习先进思想。1923年,24岁的聂荣臻加入了中国,这个自小心怀天下的斗士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抗日战争中,聂荣臻经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除掉了日本中将阿部规秀,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消灭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消息一经传出,激励了国内外无数抗日人士的热情和斗志,毛主席也专门致电聂荣臻以兹嘉奖。

北平和平解放后,聂荣臻兼任北平市市长,为首都的恢复和建设奔波忙碌,迅速剿灭军匪,整顿了当地治安,为北平的安稳发展提供了可保障的社会环境。

10,毛主席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

素来有“儒将”的美称,每逢危难之时,他总能冷静应对,做出最好的选择。发动之后,立即通电反蒋,并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了中国。

南昌起义前,秘密得知汪精卫要谋害叶挺与贺龙,并与他们商量对策,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长征途中,被飞机炸弹炸伤,依然坚持指挥战斗。

此后,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被广为传颂的舌战群儒,就是在联合抗日期间发生的,在召开的会议上,用中国创下的战绩纪实,有力反击了的污蔑与陷害。

“矢志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句由亲自写下的诗句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和行事准则,他用一生的奋斗不息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成立到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十大元帅矢志不渝,不畏艰苦,不计个人,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元帅军衔的授予,是来自党和国家的嘉奖,更是全国人民的认可。

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或默默无闻,或名震一方,但是他们都用革命的红色鲜血,为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扫清了四周的荒芜。

铭记历史,我们应当心怀感恩,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共同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开国十大元帅临终之前都说了什么?一个比一个悲壮

从1963年到1992年,我国的开国十大元帅相继离世,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哀思。下面来看看这些元帅们在临终之前都说了些什么,谁的遗言最悲壮。

罗荣桓,1963年12月去世。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接连几天一直都处于昏迷状态,即使意识不清,还一直重复着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毛主席。他嘱咐自己的妻子,不要再住国家分的房子,不要搞特殊,住在普通一点的地方就可以,还让孩子们要时刻奉献祖国。

贺龙,1969年6月去世。在同年5月份,贺龙因病情加重连续多次摔倒在地,醒来之后的他说,人民才是最终的主人,要坚持为人民做好事。6月8日,贺龙开始出现酸中毒的症状,在送到医院之后抢救现场十分混乱,专家赶到后因抢救无效去世。

陈毅,1972年1月去世。在陈毅生命垂危之时,前来看望他,陈毅临死之前对家人说,要一直向前,要战胜敌人。

彭德怀,1974年11月去世。他对自己的侄女说,死后要把骨灰葬在家乡,不用和乡亲们说,并且在上面种一棵苹果树,希望能在最后报答家乡。虽然在工作中经常骂人,但却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革命同志。

朱德,1976年7月去世。直到临终之前,朱德依然在医院工作,医生说要保持安静,但他却不听,坚持让秘书在一旁读文件,去世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要工作要革命。

,1986年10月去世。他临终之前提出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可以写“中国布尔什维克之墓”这12个字,这也是他认为最大的光荣。

,1986年10月22日去世,也就是在去世后半个月左右离世。他说为别人做过的好事不需要记得,但别人对自己做过的好事,不管再小都不能忘记。

徐向前,1990年9月去世。在临死之前他嘱咐儿女,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也不要开追悼会,希望能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太行山这一带。在他死后,儿女们也按照他的遗愿并没有大办丧事。

聂荣臻,1992年5月去世。在病情严重之后,他对身边的秘书说,自己知道已经快要不行了,现在还算清醒,就写几句遗言吧。他说无论何时都要为祖国争光,为祖国做贡献,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

(文章转载于搜狐历史,作者布衣谈史,侵删)

战场上的预言家,所向披靡的朱总司令,90岁时写诗赞扬毛主席

前言

当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总是会有一群有志青年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和幸福,而不怕牺牲,勇敢的面对残忍的敌人,而新中国的建立更是离不开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

在中国的十大元帅中,最让人佩服的就是朱德总司令。连都对他评价道,开国的十大元帅中,其他9人只能称得上大将,只有朱德才担得起元帅的称呼。确实,朱德总司令有着卓越的功绩,战无不胜的传奇经历,更有着敏感准确的判断力和预测力,都让他在人才济济的统帅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之地。

一、朱总司令热爱学习,屡建奇功

朱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贫苦的家庭条件依旧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读书的热情。小小年纪的他,更是悟性极好。是那种生性聪慧,一点就通的小孩,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上中学时,更是受到了中学校长张澜的爱国思想教育。此时的朱德总司令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爱国救国的种子。他决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才有更好的能力来守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同胞。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朱总司令在1909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朋友去往云南,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希望接受系统的军事化教育,但是云南和他的家乡相距较远。当时交通不便,地势险峻,朱总司令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经过70多天的跋山涉水,才总算到到达云南。

学习是朱总司令的习惯。无论何时,朱总司令总是把我学习的分分秒秒。在1922年,为了寻求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和管理知识,他去往了德国和法国留学,并在那里认识了周恩来等人,加入了我党,找到了心中真正的信仰。1925年,他又去往了前往苏联进行军事学习。理论知识扎实的朱总司令,更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用于实际战斗中,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改进。他不仅仅需要自己有才,他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后辈,中国革命后继有人。于是,1927年他到江西创办看国民革命军军官教育团,加强对军事人才的培养。

因为朱总司令见多识广,知识渊博。所以,他有着极强的判断力和预测能力。料事如神的朱总司令总是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让人心生崇拜。在他的预测下,我军更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他的通讯员在会议中记载着,朱总司令最擅长的还是作战,能他一起作战是一件快乐和自豪的事情。虽然同样都是取得胜利,但是朱总司令总是以少胜多,在双方实力差距悬殊时,用独特的计谋杀的敌人措手不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的草原战役,敌人很好的隐藏了自己的行踪。但是,即使他们隐藏的再隐秘,朱总司令总是能准确的判断出敌人的位置,做出准确的出击。即使对方人数再多,武器多先进,朱总司令总是会带我们胜仗。每次出兵前,看到朱总司令,我们的心里都特别踏实。因为就没有朱总司令打不赢的仗。

二、朱总司令料事如神,心中充满对毛主席的敬意

面对日本人的浪子野心,竟想在几个月内就灭亡中国的提议。朱总司令直接断言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日军更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甚至败的一塌糊涂。后来,日本的侵华战争打了14年,中国人民也是将这群强盗从中国的土地上赶了出去。

在国共谈判失败时,众人猜想会在3个月内对我党进行攻击,担忧我党为准备充分而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朱总司令直接断言,最快在6个月内主动出击,我党还有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后来事实果真如此。

屡建奇功的朱总司令,因为作战经验丰富,就连当年毛主席也曾向他请教相关战术问题。但是,朱总司令不管掌握多少大权,他总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谦和的处世态度拉近了战士们与他的距离。同时,他也十分的欣赏毛主席。觉得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自己的一切更是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给的。1976年,在病床上有气无力的朱总司令在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毛主席十个,一下就来劲了,滔滔不绝的向周围的人解释诗歌的内涵和毛主席思想的核心要义。并表达了对毛主席深深的崇拜之情。在朱总司令90岁的时候,他更是心心恋恋着毛主席,自己亲自创作了一篇赞扬毛主席的诗歌。

结语

榜样之所以是榜样,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朱总司令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更是鞭策着我们后辈不断前行。同时,将自己所学用于实际行动,融入自己的想法何尝不是学习是真正内涵。所以,向朱总司令学习,学习他的学习态度,处世原则,我们的明天也会更加充满希望,具有独特的色彩。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

《中衔百年史略》

《十大元帅》

一代枭雄陈友谅:输就输在人品上

一、枭雄的黎明

1320年4月一个雨夜,湖北沔阳陈家所招养老婿陈千一(原名谢千一)在破败的茅草屋外踱来踱去,不顾细雨已经洒湿了全身,屋内不时传来女人临产时的呻吟声和儿子陈普才的打骂声。

陈氏已经为陈普才生下两个儿子,这父子俩盼着能有一个女儿长大后惊艳四方,求女者踏破门槛,可是,一会儿,婴儿呱呱坠地,竟又是一个儿子。在古代,儿子多了可也不是坏事,有人才有财嘛。那时孩子起名多按父母年龄加起来起名,这孩子就叫陈九四吧,希望他日后饱读诗书,功成名就,高朋满座,飞黄腾达。

可这陈九四并没有按陈氏父子的剧本走下去,下面娓娓道来。

二、开挂的人生不解释

陈九四六岁熟读四书五经,闲习武艺,臂力过人,经常把门口的石狮子抱起来互换位置。在村里,他成为孩子的头目,成天领着一群孩子和邻村的另一群孩子打架,引得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前来投靠归顺。并和邻村的孩子王结拜兄弟。不过,他有个特点,只要弄到好吃的,会偷偷躲到一边吃,同伙有好玩的也要抢过来玩够了扔掉也不还给别人。打架时偷袭别人使阴招是常有的事。有一天,陈友谅在接受一群孩子的朝拜。一个须眉皆白的过路先生看到这个孩子王后大为赞赏:”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陈九四大为高兴,跑到爷爷那里,让爷爷去县里找县令买个小官做做。数年后,陈九四如愿以偿,成为县里的一个小吏,整天吆五喝六,好不威风。

1351年,布贩子徐寿辉在湖北挑起抗元大旗建立红巾军,队伍一路壮大。1355年正月,刚过完小年,倪文俊攻破沔阳,陈九四一看,机会来了,脱掉那身官皮,在黄蓬发动响应,后加入倪文俊红巾军。倪文俊一看陈友谅这小子虽然长得不太帅,可是作战勇敢,又有心计,就把他升为元帅,并把他最可爱的女儿许配给他做老婆。陈九四抱得美人又有老泰山罩着,过得可谓顺风顺水,虽然过得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可是,他也感觉那老先生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可觉得“九四”这个名字也太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太没有品位了,他按照论语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给自己起了个“陈友谅”名字,以显示自己的气度和人品高尚。

后来,陈友凉被人陷害,锒铛入狱,并被严加看管,外人不得探视。其妻陈倪氏相貌虽然不是倾国倾城,但也是绝色佳人,而她贤惠的名声却大过她的相貌被后人传颂:她去狱中探视丈夫被拒,几天后经打点狱卒及典狱长等上下官员,终于让进去探视了,但不得带任何吃食。陈倪氏在家中烙的大饼,怕被狱卒发现,又怕凉了,就放在胸前内衣里捂着,等见到亲爱的郎君把饼掏出来,还热乎乎的。可她胸前已经被烫出了一大片水泡。这事儿在古今中外的野史中,估计是最让天下男人感到的落泪的桥段了,人人都想拥有陈友谅妻子这样的贤惠娇娘,可惜,我们没有陈友谅那样的好命,好白菜都让猪拱了。

三、二次弑主

接下来发生的狗血事估计更让吃瓜群众愤愤不已了:

陈友谅后来被岳父营救出狱,后官复原职,然后自带这支军队另起炉灶单干。后来,岳父倪文俊与徐寿辉不和,起兵谋反,谋杀徐寿辉未果,后投奔陈友谅。按说老泰山加求命恩人都来投奔了,陈友谅还不得当菩萨一样供着?可是,陈友谅太不是人,竟然把倪文俊杀了。想一想,他的贤惠妻子是啥想法可想而知。

由于倪文俊是想谋徐寿辉的反,这在陈友谅来说虽然弑主,但在天完中却被徐寿辉点赞。陈友谅顺便吞并了倪文俊的军队,成为一支实力响当当的有生力量,此时,陈友谅攻城略地,一路高歌,好不得意。

随着实力的增长,陈友谅内心也开始膨胀,在天完中说话的份量越来越重。徐寿辉越来越不当家了,成为陈友谅的招牌皇帝,后来,陈友谅不再掩饰,直接把徐寿辉杀掉自己做了大汉皇帝。

按说,历史上像陈友谅这样直白的并不多,比较含蓄的像曹操、司马懿、武则天、赵匡胤等人篡权时做得比较考虑后人的评价。但陈友谅就违反他的名字中的含义直接就干了,这是陈友谅的第二次弑主。

这次与前次不同,寒了他手下将士的心。导致他的军队作战实力大大下降。这也是他败在朱元璋的手下的主要原因。虽然朱元璋日后也让人凿穿韩林儿的船溺死了他。但那是朱元璋基本上功成名就之后才干的事。所以,做不义之事也要看时机。

四、枭雄的覆灭

终于,陈友谅的报应来了,1360年,陈友谅杀掉徐寿辉后率大军直扑朱元璋老巢应天,被朱元璋用计大败,陈友谅只得乘小船逃走。后在1363年4月把全部家当-----六十万大军摆出来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在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时,陈友谅从船舱伸出头看看战况,说时迟那时快,一支诡异的箭射来,正好贯穿头部,一代枭雄陈友谅就此完蛋。

陈友谅这个人确实有过人的才识,有勇有谋,要不他也不会在江南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当初甚至比朱元璋还要强大。可是,他的人品才一直被后人所诟病,他反复无常,二次叛主,纵容部下烧杀抢掠,鱼肉百姓。并且他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部下将领对他离心离德,甚至一名爱将做了朱元璋的内应,在陈朱鄱阳湖大战中让朱元璋大占上风,导致了陈友谅的覆灭。

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人品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