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张迪出生年月 张迪是什么血型

张迪出生年月 张迪是什么血型

本文目录一览:

小镇青年的逆袭路:从汽修兵到王牌技师

楚天都市报记者汪亮亮 简俊晖

即使在修车工位上,90后张迪也会上着精致的发胶,他稍显稚嫩的脸庞,却透露着超出年龄的刚毅和成熟。

出身湖北天门下面农场的张迪,是典型的“小镇青年”。他的人生道路选择或许没有城里青年那么多,但他拥有一颗澎湃向上的心,抓住一次次机遇,从一名汽修兵到王牌技师,靠自己的收入就能在武汉买房。他实现了自我人生的逆袭。

部队是他的大学

1993年生的张迪老家在农场,那里有很多拖拉机,从小他对这种能在地上跑的机器就着了迷。

他渐渐发现自己对车有一种天赋,十五六岁时,他坐别人的面包车,看别人开,自己试一下就会了。

并不是很爱读书的张迪,没有走考大学的路。17岁时,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分兵种时,他申请当汽修兵,如愿以偿后特别兴奋,以为可以天天开车了。

可没想到,等着他的却是天天学习汽车理论知识,要么就是洗车,就是不让开车,这可把他给急的。可就算他再心急,也得耐着性子。光一个洗车就够他受的,那种东风大卡开进山里演习回来,满车糊紧了泥巴,要全身洗得一尘不染。“比现在洗车店的全车精洗还难几倍。”他说。

以前最头疼的学习,却没难住张迪。因为兴趣对路了,他竟然充满了学习的劲头。在部队这所大学里,他每天晚上都在看汽车书籍,学习汽车故障案例,钻研修车技巧。

经过几个月学习,他通过考试,终于开上了车。而此后,他发现自己对车的天赋更精进了一层:凭听觉就能判断车的哪个部位有什么问题。

有一次,他帮战友开车去执行任务,路上听到战友的车左后方有很小的异响,就问副驾驶座上的排长:“你听到了没?”

排长估计觉得这新兵蛋子话多,说:“是这样的,没事。”但张迪还是果断停下来检查,发现后轮的轴承磨损到了极限,因为这是载重车辆,会导致严重的事故。

在部队,张迪的兴趣得到了释放,他每晚如痴如醉地学习,不仅学卡车的修理知识,连小轿车也悄悄学了起来。当时他在汽车杂志上看到了大众CC这款车,被深深迷住,暗暗发誓一定要能修这种车。

从高手到学徒的落差

当了两年兵,2012年张迪就选择了退伍,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追梦。

他去了一家大众4S店,在部队自己已是修理卡车高手,但到了4S店还是要从学徒干起。

再憋屈他也得受着,因为卡车和小轿车差别太大了,在部队里学的知识,几乎都用不上,要重头再来。

面对心理巨大的落差,张迪常安慰自己:“部队锻炼出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到哪都用得着。”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当他走进4S店,看到的第一辆车是大众CC时,他就觉得来值了。

凭着一股钻研劲,张迪很快连最难的发动机都会修了,一个发动机拆成零件,再组装起来,分毫不差。“就跟部队拆装枪一样,边拆时脑中就有了一幅图,对着脑中的图就能装起来。”他说。

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张迪会成为这家大众4S店里最牛的修理工。但他并不满足,跳槽到名车修理店,学会了修宝马、奔驰等豪车。

他的努力和天赋被这家名车修理店的老板看中,这名老板后来加盟开了一家途虎养车店,挖他去了途虎当技师。

客户发动亲朋好友找他修车

从4S店,到名车店,张迪感觉自己还是个修理工,只是修的车越来越高档,人生并没有太多起色。

但到了途虎后,他感觉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原来他只能穿着脏兮兮的工装,待在车间里埋头苦干。现在他检查车辆要跟客户沟通交流,让客户知道车哪里有问题,消费得明明白白,同时也非常锻炼个人沟通能力。

“第一次接待客户,还挺害羞的。”张迪回忆。当时,他服务的是一个中年奥迪车主,感觉车主不太好说话。但车主对他过硬的检测能力,还是给出了好评。这让他觉得,只要真诚、诚信服务,和客户沟通没那么难。

一天深夜,一辆大众车开进途虎店里,车主焦急地对张迪说:“我的车跑着跑着熄火,在4S店检查是正时错位故障,维修报价不能承受。你帮我看看,我明早要急用车,上高速。”

张迪让车主回去休息,自己埋头检查起来,先排除了机械问题,最后他逐一检测电路,直到凌晨4点终于确定是电线问题,他重新接了一下就好了。

早晨7点,车主来拿车,对车已修好还将信将疑,直到开车试了几圈,才对张迪的修车技术竖起大拇指。更令他惊讶的是,竟然没有换零件的费用,张迪只收了工时费。“我们绝对不会小病大修。”张迪说。这个车主深受感动,回去发动亲戚朋友都来找他修车。

张迪不仅赢得了客户,还折服了同事,大家都投票他当技术主管。

期待在武汉买房安家

随着老板在汉口、武昌开了多家途虎养车店,张迪现在是这几家店的技术总监,每天要在汉口、武昌巡店,检查技师维修是否规范,发现疑难问题他就会亲自上。

现在想想当初的选择,他颇为感慨:“退伍后,我要是没追求,回老家去个修理厂修货车,估计一辈子就那样了。所以人还是要有点梦想。”

当记者问起他的收入时,他笑着说:“我手下好点的技师,每月都有八九千元的收入。”

他打算以后长留武汉发展,现在虽然还没落户,但他在努力赚钱,争取在武汉买套房子,“途虎的薪水完全可以支撑我这个梦想。”

虽然已进入了管理层,张迪并没有脱离一线,他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去年途虎养车在全国进行“王牌技师挑战赛”,张迪作为湖北的第一名代表湖北前往上海参赛,却遗憾未获前三名。“我由衷佩服其他技师,他们都太牛了,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他说。

他现在的目光聚焦在了电动汽车上。“汽车更新换代太快,修车人要是不及时学习,很快会落伍。我正打算考一考修理电动汽车的资格证。”张迪说。

他始终没有忘记,是部队生涯激活了他学习向上的动力。

如果你认识张迪!

如果当你知道

你的生命只剩最后几个月

你会去做些什么?

你愿意捐献出自己的身体

去救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吗?

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给出了一个让人泪目的答案

2019年5月7日20点30分

一个年轻的沈阳小伙子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来

让无数牵挂他的人都陷入了悲痛

他叫张迪,29岁

去年才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爱情、事业、家庭……

一切刚要开始

命运就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起初

张迪害怕父母担心

只是找同学帮忙照顾自己

但是没想到病情迅速恶化

医生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他这才告诉父母实情

从那天起

这个小小的家庭就开始与病魔斗争

今年1月

在父亲张纯生的帮助下

张迪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100多天后,病情复发

张纯生表示

所有的化疗药物已经不起作用了

就算二次移植

也只能延续6到9个月的生命

并不能完全治愈

在这样的情况下

张迪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放弃治疗

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

也正是这个决定

让许多人都认识了张迪

2019年4月26日

他和父亲一起

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

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说

“人死了还能对社会做一些贡献

是非常好的事情”

“就想让医生通过研究我的病体

让其他人有活下来的可能”

在最后的日子里

他强挺着去看了奶奶最后一次

他跟奶奶说

自己要出国留学了

不能经常来看她了

他对父母说

死去的人就已经死去了

活着的人的生活还应该继续下去

希望爸爸妈妈能把他忘了

好好活着

他还提出想去看看大海

于是父母就带着儿子

一家三口手牵手在海边

看大海、晒太阳、聊天

感受着一家人在一起的最后的温馨时光

前不久

张迪接受采访时淡定从容的样子

我们还历历在目

没想到

噩耗竟来得这么快

张迪,望你一路走好!

虽然命运无情地夺走了

你大把的时光

但你却用一个勇敢的决定

赋予了你短暂的生命更大的价值

感谢你曾经来过

感谢你的付出

在我们身边

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像张迪一样的人

他们身体力行

用生命托举起生命

他们

值得我们敬佩!

1

3月3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退休专家

邵德华教授因病去世

享年97岁

根据她的生前遗愿

遗体将捐献给吉大基础医学院

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

邵德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传染病学家

在抗美援朝时期

她就曾做过后方支援医疗保障工作

她还参加过蒙古国医疗队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出色地完成了国际主义救助任务

在临床一线

她不遗余力,救死扶伤

在教学工作中

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从医几十载

奉献完青春年华

她又用这样的形式

延续自己对医学的贡献

翻开她事先签好的遗嘱

里面的这样一句话让人震撼

她说

“希望在生命终了时

做最后一次贡献

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一封遗书

一世医者心

2

在浙江温州有一位名叫

今年已经91岁高龄

11年前

他从报纸上得知遗体捐献的信息后

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并签署了捐献协议

这些年来

今年4月初

老人因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在病情恶化

无法用言语交流时

他还专门给医生塞小纸条

提醒医生自己是遗体捐献者

希望过世后医院别忘了协助办理手续

4月12日,杨老去世

他的遗体正式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

用于临床外科系统研究

为医学事业发展送出这份“生命礼物”

人生的意义

并不只是收获

付出、给予会让人生更有价值

生命的终止

也并不是真正的消逝

有些人离开了人世

但他还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3

2017年4月27日

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

——叶沙

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

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6岁

突如其来的噩耗

令他的父母悲痛欲绝

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父母为了实现他生前

救死扶伤的愿望

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捐献出儿子的器官

叶沙的心、肺、肝

两个肾、一对眼角膜

分别捐献给了7个急需的病人

让他们重获新生

在今年的WCBA全明星正赛上

5位叶沙捐献器官受者

带着这个少年的篮球梦

组成了一支球队,走上赛场

他们每个人的球衣上都有叶沙的名字

还画着自己“接受”的器官

20,1,7,4,27

分别是他们的球衣号

连起来也是叶沙捐献器官的日子

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平平的球队

却赢得了全场的喝彩

因为

这是“一个人的球队”

也是五个人生命的延续……

叶沙的爱

化作一个磁场

给了他们凝心聚力的能量

2017年10月9日,患上渐冻症的北大女博士娄滔,趁自己清醒时让妈妈代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2018年12月30日,江苏72岁“渐冻症”老人徐士杰离开人世。根据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被捐献。

2019年2月16日,坚持30年捐资助学的天津退休女工王娅因病去世,红十字会尊重老人遗愿,助其成功捐献遗体。

2019年4月16日,中国著名外科学家、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夏穗生因病去世,家属遵从夏老遗愿,捐献角膜。

2019年4月底,90岁常德援疆老兵戴平因病入院,早在2017年,他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

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他们仅剩的东西拿出来帮助别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医学科技的发展

公众自愿在去世后

捐赠遗体和器官的人数和比例

逐年提升

生命的接力棒

在人们手中传递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们可能无法选择何时离开

但我们可以选择

用何种姿态面对死亡

用何种方式让生命更有价值

向生命致敬!

将爱心延续!

如果你也认识像张迪一样的人

如果你也认识叫“张迪”的人

他有什么样的故事

来给我们留言吧

2019年,29岁学霸患绝症去世,临终前捐献遗体:告诉奶奶我留学了

2019年5月7日晚8时半,29岁的上海交大硕士张迪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一年前,张迪被确诊为白血病。患病那一刻,他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如他所言:“人死了,只剩下一盒骨灰,不如为医学和社会做些贡献。”

由于病情凶险,术后二次复发,张迪主动放弃治疗。可注定要消逝的他却温柔地安慰周围悲伤的人们:“大家不要太悲观,我这一生短暂又充实,我很满意。”

张迪和母亲

弥留之际,家人朋友哭成泪人,张迪却心平气和地道出心中遗憾与唯一所愿:

“希望父母尽快忘了我,然后告诉奶奶,他孙子出国留学了,没法常回去看望她老人家。”

本该顺遂的一生,终究抵不过疾病的侵袭。在低质量生存和弃疗接受死亡面前,张迪果断选择后者。

看似短暂的人生,却焕发出无限色彩,引人深思,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迪的故事。

优秀学霸初长成

1990年,张迪出生于辽宁沈阳,父母皆为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条件一般。

学前阶段,张迪便酷爱读书,常常捧着一本课外绘本读到废寝忘食。上小学时,张迪屡次考取双百,常年被颁发“三好学生”的奖状。

张迪

丰富的学识积累与开阔的视野令张迪在学业上越发游刃有余,轻松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市重点中学——沈阳二中。

在学校里,张迪年年担任班委,因乐于助人而备受老师与同学的喜爱。业余时间,张迪也会积极开拓兴趣爱好,在弹琴、打篮球等方面均有涉猎。

高中三年寒窗苦读,张迪不骄不馁,一鼓作气,迈入东北大学的门槛。

在校期间,张迪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活动,常常泡在图书馆研究工程知识,年年斩获奖学金。

大三时,张迪已经开始筹备考研事宜,目标为上海交通大学。准备期间,张迪脚踏实地,劳逸结合,从不摆烂。

成功永远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最终,在万众瞩目下,张迪一举拿下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名额。

那日,父母喜极而泣,全村人为之沸腾。村民们敲锣打鼓,点燃喜炮,热烈欢迎这位实至名归的“骄子”。

“你家孩子从小优秀到大,有什么秘诀吗?”乡里乡亲纷纷排队取经。

张迪

“我们很少管他,基本上是散养式教育。优秀是一种习惯,努力有了收获后会更愿意努力。他对知识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加上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很容易进步。”父母骄傲地分享着经验。

在外人眼中,张迪似乎永远顺风顺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功并非必然,而是由无数荆棘与汗水堆砌而成的。

入学那天,张迪激动地拿着录取通知书,走进交大,瞬间被浓厚的校园文化所感染。踏入实验室,见到满满当当的仪器工具,张迪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脑海中构思每一个步骤。

张迪和同学的合照

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张迪或许不是最亮眼的那一个,但绝对是最勤奋的那一批人。

2018年7月,张迪从上海交大顺利毕业,无缝连接到当地科学研究院工作。

突患绝症疑无路

“儿子,妈妈太为你骄傲了,你现在一个月工资比我和你爸加起来都多,以后靠你养家啦!”母亲笑地合不拢嘴,打趣道。

“没问题,爸妈,你们就等着享清福吧!”

谁成想,承诺刚下,厄运就找上了这位幸运却又不幸的大男孩。

张迪和父母

入职没多久,一个平平无奇的早上,张迪对着镜子洗漱时,忽然发现了身体的异样。

只见胸膛上冒出了几颗暗红色的斑点,不痒不疼,也没有肿胀。

张迪皱了皱眉,在心里嘀咕道:难道被虫子咬了?

由于斑点没有引起不适,张迪并未在意,一如往常地上班工作。不想,次日清晨,斑点非但没消退,反而蔓延至大腿、手臂,甚至手掌上。

张迪

张迪不觉心慌:难道是过敏了?

上班前,他上药店买了一剂药膏,草草抹了一通。工作间隙,张迪又脱衣检查了一番,竟发现这些红斑好似细胞一般,没几秒功夫,又长出一大片,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十分可怖。

虽然不痒,张迪却还是上手挠了几下。不想,那些小红点竟直接连成一大片,形成大面积的瘀斑,又红又紫,好像要渗出血液来。

当下,张迪的心中隐隐不安,料想自己定是得病了。

张迪

下班后,张迪神色匆匆地前往医院。看诊时,张迪不好意思地伸出手掌,焦虑地说:“医生,我全身都长满了这个,看着像过敏,但又不痒,也不肿。”

医生一看,眼神一怔,仿佛猜到了什么。为了不引起患者恐慌,还是走官方程序:“先做个检查吧!”

几个小时后,张迪收到诊断报告,上面赫然几个大字: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遭受损伤或丧失功能而引起的。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与发热等,张迪皮肤出现的红斑也属于常见的症状。

看到“白血病”三字,张迪顿感汗毛倒竖,心里堵得慌,宛如窒息一般,久久无法反应过来。

“医生,真的是白血病?你们没诊断错?”

张迪一连问了好几遍,说什么也不愿相信。他一向注重养生与锻炼,一日三餐顿顿不落,连感冒发烧也不常有,怎会患上白血病?

面对张迪难以置信的神情,医生也表示遗憾,沉重地说:“小伙子,你患的是急性白血病,有别于普通白血病,这种病来得凶险,越早发现越好。”

张迪双眼的瞳孔猛然收缩,嘴巴长得老大,手指蜷缩着,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表现震惊。

“医生,我的身体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现在还无法得出确切病因,但急性白血病的诱因无非四种,遗传、病毒、放射性因素或化学物质。比如,一个工人若是长期接触建筑材料,吸入大量苯,也容易引发造血干细胞异常。”

还未等张迪反应过来,医生又给了他重重一击。

“小伙子,你的病已经到晚期了……”

独自治疗瞒着父母

“医生,还有救吗?”

张迪的呼吸沉重且急促,牙齿忍不住打颤,声音沙哑地问。

张迪

“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不管怎么说,还是先住院吧!”

在疾病来临之际,再绝望消沉的人都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更何况是张迪这样前途一片光明的成功人士。

张迪花了一夜调整自己的情绪,果断跟研究所请了假,收拾好衣物,快速办理了入院手续。

医院里,四处飘散着浓重的消毒水气味,时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张迪迈着沉重的步伐,穿过走廊,跟那些缠着绷带、坐着轮椅的人擦肩而过,只觉得内心凄凉。

褪去格子衬衫,换上黑白条纹的病服,张迪才真正有了病人身份的真实感。

酝酿了几天,张迪还是鼓不起勇气,将自己的病情告诉父母。

闲暇时,他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走马观花似地回忆自己的前半生。从小学到高中,再从大学到研究生,一帆风顺,他始终是父母的骄傲。

如今,好不容易成才,足够强大,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谁能想到,天妒英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生生斩断了张迪早已构思好的宏伟蓝图。

张迪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三缄其口。一来,他怕父母接受不了,白白担心。二来,他怕此事传到奶奶的耳朵里,老人家年事已高,经不得刺激。

张迪

张迪向来孝顺,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期间,都保持着每日与家里通话的习惯。

入院后,他常常忍着病痛,换上便服,给父母报“平安”,哪怕他并不平安。

然而,病情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人的想象。张迪的脸庞完全失去血色,如白纸一般。与此同时,口腔也开始出血,还伴随着骨头剧烈的疼痛。

为了化疗,张迪不得不剃光所有头发,他再也无法与家人视频通话,只能用“忙”作为托辞。

朋友们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尽力凑医药费,鼓励张迪积极接受治疗。

一晃几天,医生都未见到张迪的家人,倍感疑惑。

“你得白血病的事有没有告诉家人?”

张迪抿了抿嘴,缓缓答道:“没有,我不敢说,我怕他们受不了,也怕他们对我失望。”

医生叹了口气,说:“以你现在的情况,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手术需要直系亲属捐献骨髓,血缘关系越近,匹配度越高。”

见张迪仍然犹豫不决,医生继续说:“说句难听的话,如果你哪天真撑不住了,你父母从别人那得知你病故的消息,他们恐怕会更加奔溃!”

听完,张迪的眉头有些松动,点了点头,默认了医生说的话。

捐献遗体创价值

“我是在上班的时候接到电话的,医院说我儿子得了白血病,我当时就觉得天塌了,心都要跳出来了。”张迪的父亲张纯生痛苦地说。

得知消息后,张纯生夫妇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连夜买票赶到上海,见到了饱受病痛折磨的儿子。

张迪的父亲

母亲当场绷不住,放声大哭。她一边抚摸张迪的脸颊,一边泣不成声道:“儿子,怎么不跟爸妈说,想让爸妈一辈子生不如死吗?”

另一边,张纯生找到医生,拼命恳求道:“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儿子,让我做什么都成,骨髓我也捐!”

起初,医生以张迪父母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可张纯生几乎跪下来恳求。无奈之下,医生又苦于没有合适的骨髓型号,只能同意。

2019年1月7日,张家父子被双双推入手术室,几个小时后,两人又被安然无恙地推出来。

“恭喜,手术成功!”

独自一人焦急等待的张母终于松了口气,流下激动的泪水。

自手术日起,至三月底,张迪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为了庆祝儿子重获新生,一家子还计划去海边看日出。

然而,好景不长,病魔好似从未离开,只是被暂时遏制住了。

张迪

很快,张迪的身上又开始出现红斑,并伴随着乏力、发热、出血等症状,病情比第一次更加凶猛。

“恶性细胞已经蔓延至全身,任何化学药物都起不了作用。就算再进行一次骨髓移植,也无法痊愈,只能延续6-9个月生命。而且,手术风险很大,患者可能连手术都撑不过。”医生说。

自入院治疗起,张家已累计花费50万元,几乎掏空了家中积蓄。若是进行二次手术,由于危险系数高,又要追加70万元医药费,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张迪的母亲

“医生,手术吧,我砸锅卖铁也要做!”

面对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儿子,张纯生已经失去理智,迫切地想延续儿子的性命,哪怕只有几个月。

“爸,妈,我不治了,你们不要为我浪费钱了,咱回家吧,我想用最后的日子陪你们。”

张迪向来孝顺,理智,懂得分析利弊,他不可能让父母为了自己,再背负几十万的外债。

随后,张迪又郑重地做了一个决定——捐献遗体。显然,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可他却说:“我想换一种方式陪伴你们,这也是我为这个世界唯一能做的事了。”

张迪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

签完《遗体捐献志愿书》不久,张迪的病情越演越烈,直至走到生命尽头。临终前,他嘱咐父母:“爸,妈,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奶奶,就跟她说我出国了吧。”

说话这句话,张迪停了呼吸,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不想,这善意的谎言,竟成为了奶奶每天口头上的挂念。

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张迪一家三口来到辽宁大连,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海,享受阳光的沐浴,感受海风的吹拂,无比惬意。

大自然的风光,好似也拂去了张迪身心的疼痛,令他变得冷静且通透,哪怕面对死亡,也能临危不惧,乐观且善良。

人固有一死,可张迪的生命却尤为短暂,的确令人痛心。然而,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厚度。

张迪在生死弥留之际,仍不忘为社会尽一份力。这份态度与胸襟,足以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