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研究生导师带一个研究生多少钱 导师带一个研究生国家给多钱2019

研究生导师带一个研究生多少钱 导师带一个研究生国家给多钱2019

本文目录一览:

导师应该给硕博研究生多少劳务费才合理?

昨天,小e注意到有一则关于研究生劳务费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硕博研究生们的激烈讨论。

有人抱怨自己给导师做牛做马,辛辛苦苦007一整年就拿了2000块钱:

也有人表示,劳务费只存在于神话故事,自己干了几年老板就请吃了几顿饭:

以上都不算啥,更惨的还有自己倒贴钱给老板提现的:

当然,悲伤是衬托出来的,有人凄惨自然也有人幸福,劳务费定期准时发放,从不克扣:

那么,导师应不应该给他名下的研究生劳务费呢?给多少才合理呢?

01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导师制的由来。国外的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一开始叫做mentorship,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一对多的导师制度。

我国早在时期就引入了国外的这套导师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一度废止该制度,直到改开后才重新启用。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才慢慢形成了今天这种由大学教授指导硕博研究生科研,从而获得对应学位的导师制度。

02

国外的导师制度(无论是英联邦的学生制还是非英联邦国家的合同制),实质上都偏向于雇佣制度,即学生读博名义上都是拿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来源可以是导师项目出,也可以是学校支持,也可以自费。

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北欧五国更是实质上的雇佣制度,即由学校和你签订雇员合同(虽然这个钱也有可能是导师出),拿学位只是顺带。

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生和导师之间利益关系,导师给不给你钱,给多少都是确定的,不存在纠纷空间。

哪怕你干的很一般,你该拿的钱一分也不会少,导师要停你的奖学金也需要第三方长时间的介入判定,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严重的劳工问题。即便导师要你干其他事,你也可以以合同没有要求予以拒绝。

所以这就引申了一个有趣现象,国内一般问学生导师是谁都直接问“你的导师是谁”;但在国外,一般都是问"Who do you work with?",显示两者并无严格的从属关系。

03

我国的导师制更偏向于我国古代的学徒制和国外的导师制度的结合,属于中国特色的导师制度。全日制研究生入学的基础奖学金是由国家及学校承包的,学校每年招多少学生都是根据国家的指标来确定的,多招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但在文件层面,导师是你研究生学习的第一负责人,很多事情没有他的允许根本做不成(无论开题、中期还是毕业都需要他签字)。在这种制度下,**导师和学生在官方文件层面是没有利益关系的(因为你的奖学金是国家给的),但学生能不能毕业导师说了算,**所以这就导致了,导师可能会(通常都会)叫学生做一些与学生毕业课题无关的事,但他给不给你钱全凭他一念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尽管学校层面可能会设立一些监督纠错机制,但只要导师的行为没有涉及学术诚信或纪律问题,其存在就聊胜于无。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希望导师和学生之间是纯粹的学术传承关系,且由国家负责奖学金兜底能够快速的培养大量人才,给予寒门学子更多的上升空间。

但我国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基础的奖学金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且企业的高精尖科研需求也日益增多,给予了导师更多的横向课题合作机会。

04

基于以上背景,学生给导师干横向、做杂事需要导师提供合理报酬是没有制度支撑的,因为两者不是雇佣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啥研究生会自嘲是“廉价劳动力”。

但学生有没有尝试反抗这种制度呢?其实也有,近期的华中农大事件其实就是一道缩影,此外还有诸如导师评价网,导师推荐人等网站都是学生的无声反抗。既然自己没办法,那就把导师的“恶行”曝光出来,让他招不到学生。

但这些反抗是否有效呢?小e短期内持保留态度。就现在研究生报考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形来看,“你不读有的是人读”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扭转,读研读博的需求在短期内依旧是卖方市场。

05

那么导师给名下硕士生博士生多少劳务费才能算合理呢?小e认为,具体数值很难确定,但如果导师确实要研究生做了和自己毕业课题不相干的事情,例如跑腿、报账、经费管理、横向课题等,那么一定的劳务费还是不可或缺的。

大部分人读研读博的年纪都是二十来岁,这个年龄如果还向家里要生活费,自己恐怕心理也不舒服。导师给的劳务费,应当以能够满足所在校园内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偶尔还能有所结余。考虑到校园生活成本低且研究生还有基础奖学金,这个标准实属不难满足。

对于学生来说,**小e还是建议在入学之前就咨询师兄师姐,了解清楚课题组补助情况。如果你确实需要这笔补助维持生活,那么建议你还是找一个比较慷慨的导师。**当然,如果不在乎这点小钱就另当别论了。

研究生抱怨跟着导师做300万项目,得到5000元,网友评价两极分化

#家长百问百答#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身边没有读研的朋友或者同学,想要了解也不难,最近的热播剧《点燃我,温暖你》,就有相关细节,不过这些研究生不是给个人导师干活,而是给校企合作中心的张晓蓓干活,还是比较贴合实际的。

进入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已经全然不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导师,能否顺利毕业,导师占有很大的因素,其实很多研究生还是可以如期毕业的,大多数导师,都不算苛刻,之所以这样讲,因为身边所有读研的朋友,都顺利毕业了。

不过导师手里有项目,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做项目,说白了就是给导师打工,这是肯定的,项目一般是几十万、上百万的额度,研究生拿到手的钱,跟导师有关系。

拿我闺蜜来举例子吧,她是学化学的,研究生期间跟着导师做项目,每个月能拿到400元的工资,她的导师是院士,手里的项目不少,她们总是这样吐槽导师:太抠搜,跟人家某个导师相比,简直就是一毛不拔。

不过吐槽归吐槽,她们很尊重自己的导师,日常吐槽很多,但是能听得出也是一种爱。

她们很能接受这个现实,因为在做项目的同时,确实也提升了自己,双向成就嘛,反正她们读 研究生,不是为了多拿这点钱,而是为了拿到毕业证,毕业以后才是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

研究生吐槽导师:做300万项目,只给自己5000元

网上一位研究生在线吐槽导师:做了一个300万的项目,最后只拿到5000元。

看到这位研究生的在线吐槽,网友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有人说:这老师太抠搜了,300万项目,至少要拿出50万给学生。

这位网友也太单纯了,拿出六分之一分给学生,没见过这么分配的呢。

还有人说:这工资给的太少了,至少要和当地的工资水平保持一致。

怎么说呢,这种观点也是过于单纯了,别说是研究生,就是博士生一个月也只能拿到3000元,研究生一个月拿到几百元,已经不错了吧,还想着和当地的工资水平匹配,实在是不现实。

不过大部分声音都是倾向于接受这个现实: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学习,能够顺利毕业已经不错了,不要再去想着那点项目奖金了,能够有机会多做项目,就是成长的机会,这是为后续的工作打基础呢。

研究生阶段,别太计较,努力提升自己

其实网友说的话还是很中肯的,“大楼盖完了,收益是开发商的,不是农民工”,农民工是干活的人,没有农民工,大楼起不来,但是只有农民工大楼连影子也不会有。

研究生跟着导师干项目,比喻成农民工还是很贴切的,不过有一点本质上的不同,农民工永远是那个听指挥码砖头的人,但是研究生在给导师“打工”的过程中,是有机会提升自己,掌握核心科技的,这就是价值加成的地方。

所以没有必要抱怨,在这场角逐中,虽然干着重要的活,扮演着“农民工”的角色,但是至少能够通过项目不断提升自己,为将来的事业打基础。

研究生阶段,关键是提升自己,不要盯着那点项目费,如果觉得不公平,如果觉得导师抠搜,如果觉得干活的是自己,收钱的是导师,如果陷入这样一种情绪中不能自拔,是一定会影响个人成长的。

换一种思路来想问题,假设读研期间,导师没有项目,你也拿不到那点工资,研究生顺利毕业,还是一无所知,跟一张白纸一样。但是跟着导师做项目,就能积累很多经验,提升个人竞争力,为未来的求职打好基础。

有则“收”之,无则“忍”之

读研不是为了那点项目费,读研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学历,拿到金钥匙,开启人生的全新高度的大门。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觉得不公平。

其实我认识的研究生朋友当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项目费,还有一些导师手里没有项目,一分钱都拿不到,也提升不了自己,所以他们很羡慕那些导师手里项目多的人,至少每个月有一定的补贴,最关键是可以提前实习,提升自己。

在这里想要对即将读研或者是已经读研的你说:放平心态,别为那点项目费觉得委屈,觉得不公平,接下来两三年的时间,要找对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立定目标,提升自己是关键。

有几百算几百,没有也还是要照旧给导师干活,能有干活的机会也是一种荣幸,不是吗?不过如果像是开篇提到的剧中的情景,因为过度被压榨,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进度,影响了毕业了,就不应该继续忍耐了,选择理性沟通,及时发声,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导师应该给硕博研究生多少劳务费才合理?

昨天,小e注意到有一则关于研究生劳务费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硕博研究生们的激烈讨论。

有人抱怨自己给导师做牛做马,辛辛苦苦007一整年就拿了2000块钱:

也有人表示,劳务费只存在于神话故事,自己干了几年老板就请吃了几顿饭:

以上都不算啥,更惨的还有自己倒贴钱给老板提现的:

当然,悲伤是衬托出来的,有人凄惨自然也有人幸福,劳务费定期准时发放,从不克扣:

那么,导师应不应该给他名下的研究生劳务费呢?给多少才合理呢?

01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导师制的由来。国外的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一开始叫做mentorship,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一对多的导师制度。

我国早在时期就引入了国外的这套导师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一度废止该制度,直到改开后才重新启用。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才慢慢形成了今天这种由大学教授指导硕博研究生科研,从而获得对应学位的导师制度。

02

国外的导师制度(无论是英联邦的学生制还是非英联邦国家的合同制),实质上都偏向于雇佣制度,即学生读博名义上都是拿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来源可以是导师项目出,也可以是学校支持,也可以自费。

欧洲大陆一些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北欧五国更是实质上的雇佣制度,即由学校和你签订雇员合同(虽然这个钱也有可能是导师出),拿学位只是顺带。

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生和导师之间利益关系,导师给不给你钱,给多少都是确定的,不存在纠纷空间。

哪怕你干的很一般,你该拿的钱一分也不会少,导师要停你的奖学金也需要第三方长时间的介入判定,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严重的劳工问题。即便导师要你干其他事,你也可以以合同没有要求予以拒绝。

所以这就引申了一个有趣现象,国内一般问学生导师是谁都直接问“你的导师是谁”;但在国外,一般都是问"Who do you work with?",显示两者并无严格的从属关系。

03

我国的导师制更偏向于我国古代的学徒制和国外的导师制度的结合,属于中国特色的导师制度。全日制研究生入学的基础奖学金是由国家及学校承包的,学校每年招多少学生都是根据国家的指标来确定的,多招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但在文件层面,导师是你研究生学习的第一负责人,很多事情没有他的允许根本做不成(无论开题、中期还是毕业都需要他签字)。在这种制度下,**导师和学生在官方文件层面是没有利益关系的(因为你的奖学金是国家给的),但学生能不能毕业导师说了算,**所以这就导致了,导师可能会(通常都会)叫学生做一些与学生毕业课题无关的事,但他给不给你钱全凭他一念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尽管学校层面可能会设立一些监督纠错机制,但只要导师的行为没有涉及学术诚信或纪律问题,其存在就聊胜于无。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希望导师和学生之间是纯粹的学术传承关系,且由国家负责奖学金兜底能够快速的培养大量人才,给予寒门学子更多的上升空间。

但我国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基础的奖学金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且企业的高精尖科研需求也日益增多,给予了导师更多的横向课题合作机会。

04

基于以上背景,学生给导师干横向、做杂事需要导师提供合理报酬是没有制度支撑的,因为两者不是雇佣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啥研究生会自嘲是“廉价劳动力”。

但学生有没有尝试反抗这种制度呢?其实也有,近期的华中农大事件其实就是一道缩影,此外还有诸如导师评价网,导师推荐人等网站都是学生的无声反抗。既然自己没办法,那就把导师的“恶行”曝光出来,让他招不到学生。

但这些反抗是否有效呢?小e短期内持保留态度。就现在研究生报考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形来看,“你不读有的是人读”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扭转,读研读博的需求在短期内依旧是卖方市场。

05

那么导师给名下硕士生博士生多少劳务费才能算合理呢?小e认为,具体数值很难确定,但如果导师确实要研究生做了和自己毕业课题不相干的事情,例如跑腿、报账、经费管理、横向课题等,那么一定的劳务费还是不可或缺的。

大部分人读研读博的年纪都是二十来岁,这个年龄如果还向家里要生活费,自己恐怕心理也不舒服。导师给的劳务费,应当以能够满足所在校园内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偶尔还能有所结余。考虑到校园生活成本低且研究生还有基础奖学金,这个标准实属不难满足。

对于学生来说,**小e还是建议在入学之前就咨询师兄师姐,了解清楚课题组补助情况。如果你确实需要这笔补助维持生活,那么建议你还是找一个比较慷慨的导师。**当然,如果不在乎这点小钱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