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英国贵族姓氏排名 英国贵族姓氏女名字

英国贵族姓氏排名 英国贵族姓氏女名字

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皇室的姓氏是什么?

我们详细解释了英国皇室的姓氏。

当王室宝宝出生时,每个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英国王室用什么作为姓氏?

好吧,答案肯定没那么简单,所以请耐心往下看。

基本上,1917年以前,英国皇室没有姓,而是用他们的家族或王朝的名字来称呼,比如亨利四世和兰开斯特兰,乔治一世和汉诺威。最初,皇室家族(正如我们所知)的姓氏是萨克森-科堡-哥达(Saxe-Coburg-Gotha): 1917年,随着国王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决定将姓氏改为温莎(Windsor),这一切都改变了。源于二战前的反德情绪,改名的灵感来自(惊喜!)温莎城堡。

从此,约克郡的伊丽莎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以温莎作为她的“姓”。然而,在1952年加冕后,女王决定将温莎的名字改成“double-barrel”,以表达对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敬意。菲利普亲王的姓最初是蒙巴顿。因此,女王的后代把带有连字符的蒙巴顿-温莎作为他们的姓——这包括哈里王子和威廉王子。

当然,王室成员并不真的需要姓氏,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这是官方的立场。根据官方网站的说法,“王室姓氏公告不通过国法”的意思是,没有规定王室必须姓。

但如果他们确实需要这些(用于学校或空军),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蒙巴顿-温莎,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家”取另一组姓氏:威尔士。

在军队服役期间,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以威尔士作为姓氏,这使得他们成为威廉·威尔士和哈里·威尔士——最终成为威尔士上尉。困惑吗?有一点,但是占领王室似乎是当前的趋势。公主Eugenie和Beatrice用Eugenie York和Beatrice York来表示对他们的父亲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的敬意。

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三个孩子的出生证明都显示他们使用剑桥作为姓氏。例如,当婴儿路易斯王子出生时,他的出生证明上写着:“剑桥王子路易斯·亚瑟·查尔斯殿下。“尽管如此,他的姓实际上是蒙巴顿-温莎,我们欢迎他使用这个姓氏。”乔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的哥哥姐姐也是如此。有趣的是,出于学校的目的,乔治被同学们称为乔治剑桥,这让事情变得更加混乱,夏洛特公主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上学时将被称为什么还有待观察。

至于英国王室的最新成员呢?当苏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他们宣布他的名字是阿尔奇·哈里森·蒙巴顿-温莎。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已经决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将普遍使用蒙巴顿-温莎,不过,看看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或开始上学,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总而言之,这确实很难追踪,但对于所有我们最喜欢的王室成员(换句话说,任何与女王有联系的人)来说,规则基本上是这样的:这是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或者是他们所住的房子的根,比如剑桥、约克或威尔士。

明白了吗?

德国十大贵族姓氏排名?

撒切尔是修茅屋的,邦德是奴隶,英国人的姓原来有这些含义

不像中国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英美国家的姓出现在公元1000年左右。当时的世界和现在不一样,普通居民大多生活在方圆五公里以内的生活区里,每个人都认识自己的邻居,所以只要懂得名字就好了。而那些跑到外面世界的人,总是在名字后面备注上自己来自哪里。甚至连国王、主教都不例外。

奥卡姆的威廉,生活在奥卡姆

公元11世纪,真是欧洲中世纪特别好记的分界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社会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变动,比如我们以前介绍的科技和文化,当然也包括今天说的人们的姓。

人口变多了以后,光称呼名字就不足以区分朋友和邻居了,这时,在名字后面“备注”的就不能光是地名,因为同一个村庄可能也会有很多相同名字的人。于是,各种各样的备注方式(姓)也就被发明了出来。

历史学家发现,姓的使用是从南部逐渐扩散到北部的,同时贵族是这种备注方式最早的使用者,他们通常在名字后面带上自己家族,以标榜显赫的身份。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5世纪,大多数的姓才成了能够被后世传下去的系统。

学者研究发现,英国的姓大约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来源当然是父亲(或母亲)的名字,这种方式常见于斯堪的那维亚国家。通常是给父亲的名字加上前缀或者后缀。最明显的是加上“son”的后缀,还有盖尔语的“Mac”,诺曼语中的“fitz”和爱尔兰语里的“O”以及威尔士语中的“ap”。

于是,约翰逊是约翰的儿子,麦克唐纳是唐纳德的儿子,菲兹杰拉德是杰拉德的儿子,奥尼尔是尼尔的儿子。

大作家菲兹杰拉德祖上可能是诺曼底人

奥尼尔呢……他的养父是爱尔兰来的

第二种来源是生活地区的名字。这也是我们在开篇说到的那种思路。但在11世纪以后,这种思路有了比较大的延展。因为它是“法国人”征服者威廉传到英格兰的。很多贵族跟着威廉从老家搬到陌生的英格兰,于是就用原来生活地方的地理标识来辨别身份。所以很多英语中的姓都和诺曼底地区的地名有关,可以追溯到他们确切的出生地,不过有一些无从稽考了。

比如阿特伍德(Atwood),我们只知道这是一片森林,可是现在已经消失了。还有一种类似的是方位,比如威斯特伍德(Westwood)、伊斯特伍德(Eastwood)。代表的就是西方的森林和东方的森林,布鲁克斯(Brooks)住在溪边,丘吉尔(Churchill)则住在小山上的教堂边,而内维尔(Neville),则是从法国塞纳省诺伊维尔(Neuville)来的,帕里斯(Parris)呢,当然是巴黎咯。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英格兰前国脚后卫加里·内维尔

第三种来源是昵称。通常这是根据某人一眼可辨认的身体特征来备注的方式。比如黑发的麦克尔,就成了麦克·布莱克(Michael·Black),还有很多是身体缺陷,比如秃头、多毛、身体畸形,还有面部特征、情绪特征都可以拿来当做标识。当然,可以想见,这种方式一定是亲戚或朋友才这么干,当然也有可能是某个咬牙切齿“却干不掉”的人。

比如一个人脾气好,就被人叫做古德曼(Goodman),一个人手臂强壮,就变成了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而布罗德黑德(Broadhead)呢,有个大头,贝恩斯(Baines)呢,是个瘦子(bones)。

曾经的环法自行车赛王者阿姆斯特朗

最后一类则是职业,这在英语姓氏中占得比例最大,从中也能发现中世纪的职业分工已经非常详细了。

比如,一个人姓卡朋特(Carpenter),那他就是个木匠,同样史密斯(Smith)是铁匠、波特(Potter)是做陶的,库珀(Cooper)是箍桶的,梅森(Mason)是泥瓦匠,泰勒(Taylor,)是裁缝(Tailor),撒切尔修茅屋,谢泼德放羊,加德纳修花园,库克做饭,克拉克是抄经的教士,维佛(Weaver)韦伯(Webber)都是织工,而韦伯斯特(Webster)是女织工……

哈利波特

撒切尔夫人原生阶层也只是小店主

但有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其实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意思,比如法玛尔(Farmer)并不是农民,而是来源于“fermier”,干的是收税的活儿,而惠特布雷德(Whitbread),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傅,他做的是富人才能吃的白面包;沃克(Walker)是走路的人吗?不是的,中世纪的羊毛加工有一道工序要把羊毛放到水和泥土中踩,专门踩羊毛的工人才叫沃克,而这道工序能让羊毛膨胀起来,于是这些人也可以叫做“富勒”(Fuller)。

从这些职业中还能看出中世纪的贫富与等级。比如邦德(Bond)是个奴隶(bondmen),弗莱(Fry)说明他是自由民(freeman),福斯特(Forester)拥有一片森林,而富兰克林(Franklin)更了不起,是个富农。张伯伦和钱伯斯,都是国王的近臣,是贵族。毕肖普呢,则是主教(Bishop)。

007一拍就是几十年,的确是资本的奴隶

虽然有这4种基础的分类,很多时候学者还是搞不清楚一些姓氏的起源,因为很多姓经过几百年的变化,也许在过程中被文盲写岔了或发错了音,也许是故意改变隐瞒出身,或者原先有明确含义的词现在已经找不到能对应的物件,还有就是原先指代的含义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比如班克斯(Banks),并不是根据职业他的祖上是银行家,而是根据居住地,他们家生活在一片山坡上。

英国王室,为什么拥有德国血统?

2022年9月8日,在位70年“超长待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寿终正寝。

老女王一生以自身为表率,为维护王室团结、英国统一,乃至英联邦的特殊关系做出了贡献。

▲英国民众在白金汉宫门外等待消息

回顾近代英国的发迹史,其中不乏优秀君王的身影。英国王室与大英帝国互相成就,最终造就了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长期以来统治英国的王朝并非出身本土,而是地地道道的“外国人”。

考察历史也会发现,英国人确实存在被外国王室统治本国的传统。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征服英格兰,从此开启了长达700余年的法系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今日的英国王室

除了法国人之外,还有与英国人同宗同源的德国。现代英国(英格兰)人起源于公元5世纪从德国北部渡海迁移而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德意志人同属于古日耳曼人。两者不仅共有同一个“老祖宗”,还曾是比邻而居的“老乡”。

公元17世纪,出身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更是直接入主英国,使英国王室血统从法系转移至德系,延续了外族王朝统治英国的传统。

▲英国王室

像是号称“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就出身于汉诺威王室,具有德国血统。而这种德国血统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为什么雄视全球的英国人会允许出身德裔的王室统治本国呢?且待下文道来。

▲维多利亚女王

一、17世纪之前的英国王室

英国在近代是妥妥的“开了挂的王者”,可谓傲视全球。但在古代世界,却是远离欧洲文明中心的“孤岛”。

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原住民是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凯尔特人,又被称为“布立吞人”。他们普遍处于部落时代,开始使用铁器,但并未形成国家。

▲不列颠岛

直到公元5世纪,欧洲大陆上的日耳曼民族开始大迁移,原本盘踞在现代德国西北部和丹麦南部地区的两支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渡海征服英格兰,残存的凯尔特人只能向西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地区退却。

盎格鲁撒克逊人于是取代凯尔特人成为英格兰的主体民族,以至于今日英文中“England”一词就来源于盎格鲁部族之名“Anglo”。

▲盎格鲁萨克逊人渡海征服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地区建立了七个小王国,互相征战。最终在公元927年,威塞克斯国王埃塞尔斯坦统一英格兰,建立起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统治。

这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统治英国的本土王朝。11世纪初,同属于日耳曼人的北欧维京人曾短暂征服英格兰。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本土王朝复辟后仍然掌握着英格兰的统治权,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人的到来。

▲公元9世纪不列颠“七国时代”形势图

1066年法国北部的地方诸侯“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本身也是北欧维京人侵入法国北部后建立的征服性质的公国。只是这些“侵略者”定居诺曼底后逐渐受法国文化熏陶,自身开始法国化,但是骨子里对外征战掠夺的本性依然如故。

在诺曼人的强大武力下,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末代英王哈德罗二世战死沙场,英国本土王朝最终灭亡。

威廉建立起诺曼底王朝对英格兰的统治。至此之后统治英国的四代王朝,或是在血统上,或是在政治上,都与法国有较深渊源。

▲12世纪初的态势

作为法系王朝开局者的“诺曼底王朝”,将大量法国制度文化移植到英国。诺曼贵族阶层和王室宫廷普遍使用法语,使得起源于古日耳曼语的古英语也吸收了大量法语词汇和语法,逐渐转变为中古英语。

法国的贵族文化、宫廷礼仪也被传入英国。甚至今日英国王徽上仍留有用古法文撰写的箴言。

政治上,诺曼底王朝推行欧洲的封建制度,调查全国土地情况,强化对贵族的控制,加强王权。使得原本孤立的英国被纳入到欧洲文化圈中。

▲英国王室徽章:上方圈饰上用古法语写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怀邪念者蒙羞),下方饰带上用法语写着:Dieu et mon droit(我权天授)

继之而起的金雀花王朝出身于法国西南诸侯——安茹伯国。该王朝将英国本土与其在法国的广阔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幅员辽阔的“安茹帝国”。

此时的英王既是与法王地位平等的一国之君,同时又是法国国内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阿基坦公国、布列塔尼公国等封国的领主,属于法王的封臣。

这种身份矛盾导致英法两国交恶。法王无法忍受国内大片领土受控于英王,时刻想要“削藩”;而英王则想彻底推翻法王统治,自己取而代之,将英法两国整合到一起,称霸欧陆。

最终导致14至15世纪长达百余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1453年法军收复了除加莱港外的所有法国领土,英法两国在领土上彻底“分家”。

▲1189年安茹帝国的领土范围

15至16世纪,都铎王朝统治英国,彼时的欧洲宗教问题成为焦点。

中世纪晚期,西欧天主教会陷入的泥潭中,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各国王权的集中。

为此15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斯,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与瑞士的加尔文和茨温利发动宗教改革,意图通过建立“新教”,抑制天主教的奢靡之风,使教会廉洁化,得到民众的拥护。

▲欧洲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英国虽然也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起因与目的却和欧陆各国有所区别。

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因为自己的原配妻子凯瑟琳王后没有生育出男性继承人,为了延续王朝统系,企图离婚再娶。但是天主教教规不允许离婚,除非得到教皇特许。而教皇在亨利八世的政敌,神圣罗马皇帝的支持下多次拒绝发出许可。

为此亨利八世在未经教皇允许的情况下,与宫廷侍女安妮·博林秘密结婚。之后被教皇发现,并受到责罚。

亨利八世索性与罗马教廷决裂,宣布英国脱离天主教信仰,建立起“英国国教会”,由英国国王自任“教主”。掀起了英格兰宗教改革序幕,自此英国进入了“新教阵营”。

▲英国宗教改革的推手——英王亨利八世

英国虽然进行了宗教改革,但是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亨利八世个人的婚姻问题以及加强英国王权,因此英国国教并未在教会组织和教义层面改革天主教旧习,这就引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二、英国内战与“德系入主”

17世纪初,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王位由统治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继承。

斯图亚特王朝起源于法国布列塔尼贵族,严守天主教信仰,敌视新教。这就与已经普遍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兰民众产生矛盾。

再加上斯图亚特诸王不习惯英国议会政治的传统,漠视甚至直接解散议会,实行专制统治。导致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围绕宗教和议会两条主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下的议会军与保守贵族支持下的王军进行反复较量。

▲英国内战形势图

1649年到1660年,议会军在著名将领克伦威尔领导下,一度处死国王,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其后又经历了王朝复辟,双方斗争激烈。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斯二世,议会军取得最终胜利。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避免再次出现专制,同时也为了防止天主教势力在英国的复辟。英国议会在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将国王的权力限制在议会权力之下。同时规定天主教徒不具有继承英国王位的资格。

▲英国议会

驱逐了老国王,如何选择新国王又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议会既希望从斯图亚特王朝的旁支血脉中找寻继承人,以图稳定政治局势;又要避免天主教徒成为国王。这样一来反而缩小了寻找的范围。

最终,议会选择了老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女婿威廉。威廉是统治荷兰的亲王,当时的荷兰已经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工商业发达,威廉的施政也比较开明。更重要的是,威廉和玛丽都是新教徒,符合英国民众希望进一步使英国国教新教化的需求。

这两位国王也不负众望,即位之后,努力修补与议会的关系,并且改革英国国教会的陋习,使教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玛丽与威廉画像

可惜好景不长,玛丽与威廉在1694年和1700年先后崩逝而且身后无子嗣。王位只好传给玛丽的妹妹,詹姆斯二世的小女儿——安妮,但安妮女王也无子嗣。接连两代国王无嗣,英国又面临王朝更替的局面,政治形势不稳,守旧势力也蠢蠢欲动。

英国议会为了稳定局势,巩固“光荣革命”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防止天主教在英国的复辟,于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再次强调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以及王位不得由“信奉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婚”之人继承。

▲1618年德国新教信仰分布图

再次面对王位继承人问题。英国议会将目光转向了当时还处于状态的德意志。

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当时德国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已经皈依了新教。天主教的旧习也得到较为彻底的去除。从德国选择继承人,能够有效规避天主教复辟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时的德意志处于状态,小邦林立,一盘散沙。从弱小的德意志小邦贵族中选择王位继承人,能够有效防止外国势力干涉英国内政;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过考虑到兼顾新旧王朝的血缘关系,还是需要尽量从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亲族中挑选继承人,为此,英国议会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宗教改革后的欧洲

贵族议员们将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族谱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排除了50名与安妮女王有亲缘关系的外国贵族后,找到了合适人选,德国西北部小邦汉诺威的统治者——乔治一世。

1714年,乔治一世登基为英国国王。自此以后,从威廉建立的诺曼底王朝算起,统治英国近700年法系王朝结束。以乔治一世开基的德系血统的“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

三、汉诺威王朝与内阁制形成

汉诺威王朝统治英国的最大政治成果当属内阁制的形成。

其实在斯图亚特王朝或是更早的时期,内阁已经在英国出现,当时它还只是协助国王处理政务的御用机关,阁臣均由国王选任,与议会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情况在汉诺威王朝时期发生了改变。

▲乔治一世的画像

作为汉诺威选帝侯的乔治一世,在继承英国王位时已经54岁了。他长期生活在德国,无法适应英国的政风民俗,甚至无法流利地使用英语。再加上,在英国有议会“管着”国王,和能够随心所欲发号施令的汉诺威相比,乔治一世更青睐后者。

因此老国王并未将统治中心放在英国,而更喜欢在德国做一个“小邦之主”。他甚至常年住在汉诺威的莱纳宫内,很少驾临英国本土。

▲汉诺威选帝侯国(王国)的宫殿——莱纳宫

对于英国政务,乔治一世采取“佛系”态度。索性将政务一股脑地交给内阁处理,仅指派一名亲信贵族作为首席大臣代替自己主持内阁政务,这名大臣就成为英国“首相”的雏形。

此后英国君主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首相总领内阁便由此开端。

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同时继承英国和汉诺威的王位。乔治二世同他父亲一样,也是一个过惯了汉诺威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同样对英国政务不感兴趣。

这就使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度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时间。

▲由乔治一世任命的,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由于国王长期“放任”内阁,首相为了有效地推行政务、维持政府运转,就不得不争取议会的支持。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惯例,英国国王只能选择在议会选举中占有多数席位的党派的领袖出任首相。

这样一来,内阁就由对国王负责,逐渐转变为对议会负责。英国近代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并延续到现在。

▲唐宁街10号中的内阁办公室

正是由于汉诺威王朝两代国王“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最关键的一环——责任内阁制得以确立。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和内阁控制国政。

在先进制度的支持下,18世纪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获得划时代的发展。

▲1851年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展示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780年英国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而到了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同时期的英国煤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强大的生产力推动着英国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1900年,英国的全球殖民地面积达到3271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到3.67亿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1897年大英帝国的疆域(粉红色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当时英国的国力达到极盛。但是同时代的德国也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德国成功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国力,迅速崛起为新兴的欧陆霸权。英吉利与德意志这对同宗同源的“老冤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渐起,最终在一战中兵戎相向。

四、温莎王室的继承与改名

维多利亚女王可谓一代雄主,但她却没保住先祖传承的“汉诺威王朝”。

1836年,维多利亚与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一见钟情,两人最终在1840年成婚。婚后的女王与阿尔伯特感情很亲密。而阿尔伯特也顺利成为女王的“贤内助”,但可惜的是,这段幸福婚姻只维持了21年,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因病早逝,年仅42岁。

▲阿尔伯特亲王与维多利亚女王

丈夫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陷入悲痛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从公共生活中隐退。为了纪念亡夫,同时也参考了乔治一世继承安妮女王王位时,王朝转换的先例。

维多利亚决定让王储爱德华七世继承丈夫的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由此英王统系从“汉诺威王朝”转成了“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与当时统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霍亨索伦王朝有亲缘关系,德皇威廉二世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

按理说,两国王室之间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能够拉近英德两国间的关系,但却没想到正是这位德国外孙,使两国关系愈加疏远,矛盾丛生。

▲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一改铁血宰相俾斯麦“拉拢英俄、遏制法国”的大陆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殖民地,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在海军军备、殖民地、巴尔干等问题上与英俄矛盾加深,最终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德这两个无论是在王室层面,还是民族层面,都同宗同源,且位列当时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强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兵戎相见。

▲一战时分属“协约国”与“同盟国”阵营的英国与德国

一战中的交战状态,使英国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反德情绪。尤其是英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具有明显德国风格的王朝名称,更容易引起英国民众对于王室态度的怀疑与反感。

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为了表明与有血缘关系的德国皇帝血战到底的决心,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御令,宣布将英国王朝的名称,以及国王父系子嗣的私人姓氏由“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温莎”。

▲漫画《明智的切割》意为一战中乔治五世“改朝换姓”切断与德国皇室的关系

温莎一名,来源于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温莎堡。相传温莎堡是由诺曼底王朝的开创者威廉一世建造的,具有上千年的历史。

英国王室以此作为王朝名称,也是考虑到温莎作为不列颠古老王朝的象征,能够使自身更具有英国本土性的特征。由此英国王朝转变为“温莎王朝”,一直传承至今。

▲英国温莎城堡图

二战后的英国又迎来另一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统治,她和菲利普亲王的婚姻,与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何其相似。

我们不禁要问,在伊丽莎白二世身后,英国是否会像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样,再次经历“王朝更迭”呢?答案是否定的。

菲利普亲王本为希腊王子,具有希腊与丹麦王室血统。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英国王室,菲利普在与伊丽莎白结婚时,改用了母亲的姓氏“蒙巴顿”,以此使姓氏显得“英国化”。

▲日不落帝国

同时,亲王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结婚之后,他提出希望按照维多利亚女王和安妮女王的惯例,将自己与伊丽莎白后裔的姓氏从“温莎”改成“蒙巴顿”,或是用自己封地的名称——“爱丁堡”(菲利普婚后被封为爱丁堡公爵)作为新王朝的称号。

但这位“外来女婿”的要求,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祖母——玛丽太王太后的反对。

▲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加冕照

为了维护“温莎王朝”的百年基业,老太后甚至说动了当时的首相丘吉尔,要他以团结民众为由,建议伊丽莎白二世发布敕令:保持“温莎王朝”的名号不变。

这一决定最终在1952年英国议会以立法形式加以确定。这一违反英国历史习俗的决定,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了菲利普亲王私下里的抱怨。

伊丽莎白心里也知道菲利普的委屈。为了安抚丈夫,女王特地在1960年——即玛丽太王太后去世7年后,发布枢密院御令,宣布自己后裔的姓氏改为“蒙巴顿-温莎”,而王朝名号仍为“温莎”不变,这才使老亲王稍感欣慰。

现在,伊丽莎白二世,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王室和英国的女王已经“崩逝”。“老太子”查尔斯终于登基为王。温莎王朝依旧统治着英国,延续着德系王朝的统系。

▲伊丽莎白二世(2022年逝世)和儿子查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