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最火的早点店名字有哪些 最火的早点店名字

最火的早点店名字有哪些 最火的早点店名字

本文目录一览:

最接地气的早餐,拥有最霸气的名字

昨天夜里我睡不着,于是上街去散散步。路过一个早点店,却发现还在营业。“早餐夜做,卖童年记忆中的四大金刚”,是前几年上海突然刮起一股的风潮。

各种早餐店大半夜就开始卖“四大金刚”,从夜宵一直卖到早饭。排队的人乌泱泱,得等上个把小时,路过的爷叔直呼“脑子瓦特(坏掉)了”。

01 | 四大金刚到底是什么?

不怪爷叔,上海人口中的早餐“四大金刚”并非什么稀罕之物。反而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饼”、“油条”、“粢饭团”、“豆浆”。如今仍是早餐的主力,随手可以买到。

甚至,连早餐夜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车站附近很多饮食店都等末班车进站后才关门。所以为了吃一口大饼,喝一口豆浆,排队一个小时,那真真是“人来疯”。

粢饭糕

四大金刚中,“粢饭团”往往简称“粢饭”,所以有的人会误解为“粢饭糕”。而小笼馒头的名气实在太大,所以也会误入四大金刚中。但正本清源,不管在老报纸还是老上海人口中,都是不会认的。

另有一说,粢饭和豆浆是后加入的,起先这两个空位是老虎脚爪和馒头。但实在查不到佐证,同时不管是“老虎脚爪”还是其本名“金刚麒”,都不见诸于解放前的《申报》,因此也就不予采纳了。

不过到了如今,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小馄饨……大家纷纷从影响力、喜爱度等多个角度选出各种“新四大金刚”。上海市这两年在推广的“上海早餐工程”,其中的“上海早餐”标识就是大饼、油条、糍饭糕、豆浆、小笼馒头。新四大金刚到底是哪四个,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答案。

02 | 四大金刚因何得名?

那很多人就要费解了,最初的四大金刚既然是这么平民的食物,何以在上海被冠以“四大金刚”的名字?很可惜的是,以现有的数据库,没办法检索到这种说法最早的出处。不过能确定的是,解放前肯定已经有了这些食物,但没有这种叫法。

那不如从本源来看,“四大金刚”的说法来自佛教,是重要的护法天神,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

1916年11月11日《申报》 补药广告中也有“四大金刚“

因此,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人,用四大金刚来形容“支撑某领域的四大XX”其实是很自然的事。老申报上出现过的“四大金刚”,有形容著名网球选手的,形容影星的,甚至有形容汉奸的。

其实道家“四大天王”和佛家“四大金刚”在历史中逐渐合并为了同一个概念。如果一提“四大天王”,大家马上就想到了香港歌坛的四位巨星了。

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可谓上世纪90年代香港歌坛的基石。而大饼、油条、粢饭团、豆浆被叫四大金刚,也是因为他们是上海人百年来都离不开的早餐基石。

油条的来历,据说是民间因为痛恨秦桧迫害岳飞,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来表达愤怒。两股拧在一起,代表的就是秦桧夫妻俩,所以油条也叫“油炸桧”。

油炸桧的名字直到时期还在用,“油炸鬼/油鬼”的叫法,至今还有很多地方在用。在北方,油条也被叫作馃/果子,所以别再问天津人,煎饼果子为什么没有水果了(虽然我知道你们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油条是真正的国民早餐,几乎没有买不到油条的城市。天津人拿来卷煎饼果子,安徽人往里面灌鸡蛋,上海人拿来夹大饼,广东人拿来扔进艇仔粥里。尽管吃法不同,但说句“人人都爱油条”并不为过。

上海人爱吃油条,四大金刚的另三个,都能和油条搭档。街上抓个人,说一句“大饼”,这人要是个上海人,他/她的大脑这时就管不住嘴了,一定会回一句“油条”,就跟对暗号似的。

我在1932年—1949年的《申报》里随机选了100篇出现“油条”的报道,其中有86篇同时出现了“大饼”。有当时的上海文人亲切地称呼大饼和油条的关系是“姊妹”。

我甚至怀疑,上海后来有半两的粮票,就是以油条为参照的,因为半两粮票正好可以买一根油条。节约的人回家还能掰开,一半沾酱油,一半扔进泡饭里吃。

弄堂里的小孩被大人差使,拿根筷子去买油条,把油条用筷子穿起来带回家,是很常见的景象;而小孩把油条两头的尖尖偷吃掉,也是另一个常见的景象;回家“屁股开花”,那就是第三个常见的景象了。

可别笑话大饼夹油条是碳水夹碳水,油条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和另一种碳水搭档的。如果不跟大饼搭档,那就去和粢饭团搭档,反正米或面,中国两大主食,你总要选一个。

油条放久就软了,这时就要请出四大金刚的最后一位——豆浆了。冷油条泡进热豆浆,这种天造地设的一对,无论谁都替代不了。所以连新加坡歌手林俊杰都要唱一句“我知道你和我就像是豆浆油条,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会是最好”。

1933年02月24日《申报》 左上油条做法列出了详细的化学公式

因为油条是时期上海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拿来为“赛先生”(即科学)“领路”。《申报》多次借着“教大家做油条”之名,介绍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连详细的化学公式都写了出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普及化学。

粢饭团

粢饭团照理来说应该是糍饭团,因为这个粢只有“zi”的音,但上海人必定念作“ci”。远了不说,就我小时候,大约2000年前后,还经常看到“糍饭团”的写法。不知何时,越来越统一写作“粢饭团”了。

最早的粢饭是放在一个大的木桶里的,现吃现包。所以和天津的煎饼果子摊边一定有炸油条的摊一样,旧时卖粢饭团的摊子边上也一定有个炸油条的摊子。

除此之外,旧时这糍饭桶旁边,往往还靠着一个油豆腐粉丝汤的摊子。你看,上海人在早饭这里,形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穷讲究”。大饼油条油够多了,于是配没油水的豆浆;粢饭团油水不多,于是配有油水的油豆腐粉丝汤。自己给自己来了个“营养平衡”。

全家福粢饭团,内馅有油条、肉松、蛋黄等 全家福粢饭团,内馅有油条、肉松、蛋黄等

比起其它三位,粢饭团是最与时俱进的了。最早的粢饭团包根油条,或者包点白糖、黑洋酥就吃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榨菜、肉松、咸蛋黄、火腿粒,甚至卤蛋、香肠、梅菜扣肉都可以包。我小时候早上吃个“全家福”,到下午两点都不饿。

粢饭团还有两种不同的米,白糯米和血糯米。选好要哪种,阿姨从饭桶里抓出一巴掌的米,压压平,铺上食材,卷起来,拿根木棍压压实,收口包起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豆浆在上海也是可甜可咸的,而且早年间,“豆浆”默认就是咸豆浆,甜豆浆要特意说明是“甜豆浆”。这一爱好仅限于部分吴语区以及天津。这真是不得不感慨,同作为港口城市的天津,真的和上海在文化和美食上有着太多默契。

咸豆浆

当然,喝咸豆浆是一种默契,但咸豆浆的形式还是不同的。天津的咸豆浆加盐,是比较纯粹的咸豆浆。而吴语区的咸豆浆,一般简称咸浆,是放酱油、油条、紫菜、虾皮、榨菜、葱花的(实际上吴语区的咸豆腐脑也是这个方子)。

咸浆一定要“冲”,配料全部放在一个碗里。卖咸浆老板拿个大勺舀一勺,然后一边倒一边把手抬高,豆浆像瀑布一样长长地浇下,颇有点成都茶馆里茶艺表演的意思。

甜大饼

上海的大饼虽然叫“大”饼,其实在我看来不算特别大,时期的上海大饼,一个大概才40克。以至于当时的报纸都有说:“你如果要把大饼当早点,那非吃四五支不饱。”

所以大饼夹油条这个吃法,多半还是因为当时的大饼实在太小了。现在上海卖的大饼一个大概200克左右,正好对上了当时的“四五支”,吃一个就可以饱了。

咸大饼

大饼也分咸甜两种,所以你看,别再说上海只吃甜了。约定俗成,长的是咸大饼,圆的是甜大饼。江南人这点挺聪明,一样东西一遇到咸甜之分,就把它们做成不同的样子,绝对不会搞错。汤团也是水滴形的是咸的,圆形的是甜的。

从源流来说,大饼在约一百年前叫“塌饼”,这一称呼现在还留存在上海的一些小吃中,比如“草头塌饼”。而当时的“塌饼”,细分为朝板、盘香、蟹壳黄、瓦爿。

蟹壳黄

蟹壳黄后来自立门户去了,现在也是上海著名的小吃。而朝板就是现在的咸味长大饼,盘香就是甜味圆大饼。瓦爿则是只闻其名不见其物,这一名字很早就消失在报纸上了,提到大饼只有另三种。

大饼一定要吃刚出炉的,一凉下来,味道倒还凑活,但口感和香味大打折扣。刚出炉的大饼被烘烤得喷香,一口下去又酥又脆,性子急的顾不得烫到软腭,一边哈着热气一边第二口又咬下去了。

大饼在作为早餐基石的四大金刚里,也是基石中的基石。时期,大饼价格的变动直接牵动着全上海的基本民生,因此大饼在当时拥有最高的报纸曝光率。

1942年01月13日《申报》 右上角为大饼油条限价通知

当时的上海市政府甚至会直接下行政令禁止大饼随意涨价,并规定大饼的重量标准。比如1942年1月时,对大饼的限价为每个一角,重量要求每十三个不少于一斤。

但是,后来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了,随着经济逐渐变差,无限制印金圆券带来的通货膨胀。大饼成了那个疯狂时代的见证者。

1944年9月,大饼限价涨到每只十元;1945年7月,大饼限价每只三百元;1948年10月,大饼限价每只八万元;到1949年5月,大饼限价每只一百万元……

从一角,到一百万元,除了“魔幻”,我实在没有别的形容词。当时的报纸上也写道:“部分贫苦之市民对此百万元一副之大饼油条,亦已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仅能望饼兴叹而已。”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回看这段历史时,真的会不由得感慨“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让我睡不着的,也是最近这剧烈变化的世界。

思前想后,只能说一句:“希望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

1."四大金刚“与早餐的故事

2.上海发布.【滋味】上海早餐“四大金刚”,你最爱哪一种?

3.“四大金刚”变奏曲

4.沈嘉禄.公交车站旁的美食记忆

5.金姬.魔都早饭里的“社会学”

6.1916年至1948年《申报》

文|芋头

图|钟珩

部分图源网络

最接地气的早餐,拥有最霸气的名字

昨天夜里我睡不着,于是上街去散散步。路过一个早点店,却发现还在营业。“早餐夜做,卖童年记忆中的四大金刚”,是前几年上海突然刮起一股的风潮。

各种早餐店大半夜就开始卖“四大金刚”,从夜宵一直卖到早饭。排队的人乌泱泱,得等上个把小时,路过的爷叔直呼“脑子瓦特(坏掉)了”。

01 | 四大金刚到底是什么?

不怪爷叔,上海人口中的早餐“四大金刚”并非什么稀罕之物。反而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饼”、“油条”、“粢饭团”、“豆浆”。如今仍是早餐的主力,随手可以买到。

甚至,连早餐夜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车站附近很多饮食店都等末班车进站后才关门。所以为了吃一口大饼,喝一口豆浆,排队一个小时,那真真是“人来疯”。

粢饭糕

四大金刚中,“粢饭团”往往简称“粢饭”,所以有的人会误解为“粢饭糕”。而小笼馒头的名气实在太大,所以也会误入四大金刚中。但正本清源,不管在老报纸还是老上海人口中,都是不会认的。

另有一说,粢饭和豆浆是后加入的,起先这两个空位是老虎脚爪和馒头。但实在查不到佐证,同时不管是“老虎脚爪”还是其本名“金刚麒”,都不见诸于解放前的《申报》,因此也就不予采纳了。

不过到了如今,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小馄饨……大家纷纷从影响力、喜爱度等多个角度选出各种“新四大金刚”。上海市这两年在推广的“上海早餐工程”,其中的“上海早餐”标识就是大饼、油条、糍饭糕、豆浆、小笼馒头。新四大金刚到底是哪四个,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答案。

02 | 四大金刚因何得名?

那很多人就要费解了,最初的四大金刚既然是这么平民的食物,何以在上海被冠以“四大金刚”的名字?很可惜的是,以现有的数据库,没办法检索到这种说法最早的出处。不过能确定的是,解放前肯定已经有了这些食物,但没有这种叫法。

那不如从本源来看,“四大金刚”的说法来自佛教,是重要的护法天神,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

1916年11月11日《申报》 补药广告中也有“四大金刚“

因此,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人,用四大金刚来形容“支撑某领域的四大XX”其实是很自然的事。老申报上出现过的“四大金刚”,有形容著名网球选手的,形容影星的,甚至有形容汉奸的。

其实道家“四大天王”和佛家“四大金刚”在历史中逐渐合并为了同一个概念。如果一提“四大天王”,大家马上就想到了香港歌坛的四位巨星了。

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可谓上世纪90年代香港歌坛的基石。而大饼、油条、粢饭团、豆浆被叫四大金刚,也是因为他们是上海人百年来都离不开的早餐基石。

油条的来历,据说是民间因为痛恨秦桧迫害岳飞,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来表达愤怒。两股拧在一起,代表的就是秦桧夫妻俩,所以油条也叫“油炸桧”。

油炸桧的名字直到时期还在用,“油炸鬼/油鬼”的叫法,至今还有很多地方在用。在北方,油条也被叫作馃/果子,所以别再问天津人,煎饼果子为什么没有水果了(虽然我知道你们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油条是真正的国民早餐,几乎没有买不到油条的城市。天津人拿来卷煎饼果子,安徽人往里面灌鸡蛋,上海人拿来夹大饼,广东人拿来扔进艇仔粥里。尽管吃法不同,但说句“人人都爱油条”并不为过。

上海人爱吃油条,四大金刚的另三个,都能和油条搭档。街上抓个人,说一句“大饼”,这人要是个上海人,他/她的大脑这时就管不住嘴了,一定会回一句“油条”,就跟对暗号似的。

我在1932年—1949年的《申报》里随机选了100篇出现“油条”的报道,其中有86篇同时出现了“大饼”。有当时的上海文人亲切地称呼大饼和油条的关系是“姊妹”。

我甚至怀疑,上海后来有半两的粮票,就是以油条为参照的,因为半两粮票正好可以买一根油条。节约的人回家还能掰开,一半沾酱油,一半扔进泡饭里吃。

弄堂里的小孩被大人差使,拿根筷子去买油条,把油条用筷子穿起来带回家,是很常见的景象;而小孩把油条两头的尖尖偷吃掉,也是另一个常见的景象;回家“屁股开花”,那就是第三个常见的景象了。

可别笑话大饼夹油条是碳水夹碳水,油条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和另一种碳水搭档的。如果不跟大饼搭档,那就去和粢饭团搭档,反正米或面,中国两大主食,你总要选一个。

油条放久就软了,这时就要请出四大金刚的最后一位——豆浆了。冷油条泡进热豆浆,这种天造地设的一对,无论谁都替代不了。所以连新加坡歌手林俊杰都要唱一句“我知道你和我就像是豆浆油条,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会是最好”。

1933年02月24日《申报》 左上油条做法列出了详细的化学公式

因为油条是时期上海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拿来为“赛先生”(即科学)“领路”。《申报》多次借着“教大家做油条”之名,介绍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连详细的化学公式都写了出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普及化学。

粢饭团

粢饭团照理来说应该是糍饭团,因为这个粢只有“zi”的音,但上海人必定念作“ci”。远了不说,就我小时候,大约2000年前后,还经常看到“糍饭团”的写法。不知何时,越来越统一写作“粢饭团”了。

最早的粢饭是放在一个大的木桶里的,现吃现包。所以和天津的煎饼果子摊边一定有炸油条的摊一样,旧时卖粢饭团的摊子边上也一定有个炸油条的摊子。

除此之外,旧时这糍饭桶旁边,往往还靠着一个油豆腐粉丝汤的摊子。你看,上海人在早饭这里,形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穷讲究”。大饼油条油够多了,于是配没油水的豆浆;粢饭团油水不多,于是配有油水的油豆腐粉丝汤。自己给自己来了个“营养平衡”。

全家福粢饭团,内馅有油条、肉松、蛋黄等 全家福粢饭团,内馅有油条、肉松、蛋黄等

比起其它三位,粢饭团是最与时俱进的了。最早的粢饭团包根油条,或者包点白糖、黑洋酥就吃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榨菜、肉松、咸蛋黄、火腿粒,甚至卤蛋、香肠、梅菜扣肉都可以包。我小时候早上吃个“全家福”,到下午两点都不饿。

粢饭团还有两种不同的米,白糯米和血糯米。选好要哪种,阿姨从饭桶里抓出一巴掌的米,压压平,铺上食材,卷起来,拿根木棍压压实,收口包起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豆浆在上海也是可甜可咸的,而且早年间,“豆浆”默认就是咸豆浆,甜豆浆要特意说明是“甜豆浆”。这一爱好仅限于部分吴语区以及天津。这真是不得不感慨,同作为港口城市的天津,真的和上海在文化和美食上有着太多默契。

咸豆浆

当然,喝咸豆浆是一种默契,但咸豆浆的形式还是不同的。天津的咸豆浆加盐,是比较纯粹的咸豆浆。而吴语区的咸豆浆,一般简称咸浆,是放酱油、油条、紫菜、虾皮、榨菜、葱花的(实际上吴语区的咸豆腐脑也是这个方子)。

咸浆一定要“冲”,配料全部放在一个碗里。卖咸浆老板拿个大勺舀一勺,然后一边倒一边把手抬高,豆浆像瀑布一样长长地浇下,颇有点成都茶馆里茶艺表演的意思。

甜大饼

上海的大饼虽然叫“大”饼,其实在我看来不算特别大,时期的上海大饼,一个大概才40克。以至于当时的报纸都有说:“你如果要把大饼当早点,那非吃四五支不饱。”

所以大饼夹油条这个吃法,多半还是因为当时的大饼实在太小了。现在上海卖的大饼一个大概200克左右,正好对上了当时的“四五支”,吃一个就可以饱了。

咸大饼

大饼也分咸甜两种,所以你看,别再说上海只吃甜了。约定俗成,长的是咸大饼,圆的是甜大饼。江南人这点挺聪明,一样东西一遇到咸甜之分,就把它们做成不同的样子,绝对不会搞错。汤团也是水滴形的是咸的,圆形的是甜的。

从源流来说,大饼在约一百年前叫“塌饼”,这一称呼现在还留存在上海的一些小吃中,比如“草头塌饼”。而当时的“塌饼”,细分为朝板、盘香、蟹壳黄、瓦爿。

蟹壳黄

蟹壳黄后来自立门户去了,现在也是上海著名的小吃。而朝板就是现在的咸味长大饼,盘香就是甜味圆大饼。瓦爿则是只闻其名不见其物,这一名字很早就消失在报纸上了,提到大饼只有另三种。

大饼一定要吃刚出炉的,一凉下来,味道倒还凑活,但口感和香味大打折扣。刚出炉的大饼被烘烤得喷香,一口下去又酥又脆,性子急的顾不得烫到软腭,一边哈着热气一边第二口又咬下去了。

大饼在作为早餐基石的四大金刚里,也是基石中的基石。时期,大饼价格的变动直接牵动着全上海的基本民生,因此大饼在当时拥有最高的报纸曝光率。

1942年01月13日《申报》 右上角为大饼油条限价通知

当时的上海市政府甚至会直接下行政令禁止大饼随意涨价,并规定大饼的重量标准。比如1942年1月时,对大饼的限价为每个一角,重量要求每十三个不少于一斤。

但是,后来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了,随着经济逐渐变差,无限制印金圆券带来的通货膨胀。大饼成了那个疯狂时代的见证者。

1944年9月,大饼限价涨到每只十元;1945年7月,大饼限价每只三百元;1948年10月,大饼限价每只八万元;到1949年5月,大饼限价每只一百万元……

从一角,到一百万元,除了“魔幻”,我实在没有别的形容词。当时的报纸上也写道:“部分贫苦之市民对此百万元一副之大饼油条,亦已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仅能望饼兴叹而已。”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回看这段历史时,真的会不由得感慨“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让我睡不着的,也是最近这剧烈变化的世界。

思前想后,只能说一句:“希望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

1."四大金刚“与早餐的故事

2.上海发布.【滋味】上海早餐“四大金刚”,你最爱哪一种?

3.“四大金刚”变奏曲

4.沈嘉禄.公交车站旁的美食记忆

5.金姬.魔都早饭里的“社会学”

6.1916年至1948年《申报》

文|芋头

图|钟珩

部分图源网络

各地的早餐千篇一律,有趣的店名万里挑一

#春日花样生活#桃灼灼、柳依依,山抹黛、水漾绿,最美不过人间三月。我从小区出来,清晨的风、来往的人、远去的车等等,不断从我的眼前飘过,新的一天又拉开了序幕。

出小区不远,有好几个卖早餐的小摊,都是县里面统一的餐车,颜色一样、风格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早餐品种不一样,招牌不一样。有的卖糯米饭、油炸粑、炒粉,有的卖烙饼、豆浆、蒸饺、裹粉,各种招牌以姓氏加“早餐店”三个字居多,鲜有特色。我漫不经心地走着,眼睛随着脚步飞快移动,突然一块招牌吸引了我,这是一块立在地上的招牌,清晰地告诉我,这个卖早点的小摊名叫“早晨的味道”,这个带有点文艺气息名字的小摊,经营风味早餐、特色小吃,卖豆腐脑、糯米饭、纯手工米皮等等。小摊的名字让我突然让人冒出一句话:“余庆的早餐千篇一律,有趣的店名万里挑一。”这家小摊的早餐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但是名字的改变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

走过早餐店,我一直都在想,早晨的味道是什么?

往前走,清运垃圾的车辆正停在路边,穿着橘黄色衣服的清洁工人正把一袋袋的垃圾扔到清运车上,垃圾车走后,清洁工人握着扫帚,拿着铲子,一步一步的搜寻着脚下的垃圾,然后低头把它们运走,所到之处,垃圾无处可藏。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干净清爽。还有那些开店的人,有的不到8:00,店铺就打开了,他们擦着玻璃,扫去晚上货物上积淀下来的微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新的一天。原来早晨的味道就是勤劳、就是充满希望。

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从我的面前走过,大多是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有说有笑,书包在背后起起伏伏。还有几个小学生站在公交车的站牌前,等待着下一班开过的公交车,他们是天湖小学的学生或者是中关小学的。城关中学和实验中学的走读生有说有笑,满脸的青春娇傲和蓬勃向上。抬起头一看“牛脑壳”转盘正在前面,我突然意识到,早晨的味道就是拼搏、成长。

穿过人行道,往右走,彭厨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在这里充了会员,现在会员卡上也还有钱,只是没有去消费。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家饭店心里有点不舒服,因为我在做活动时充了钱,他们登记了电话,但我充钱的凭证却忘记放哪里了。后面找他们查充钱的记录,一直都没有查到。早上我抬头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店面前立着一块大大的牌子,“免费用餐”几个大字非常醒目,红红的。接着又是一排黑色的黑体字:“本店向以下人员提供免费用餐:环卫工人、五保户、贫困户、低保户”,瞬间,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好感提升了不少,让我感到有一丝丝的温暖。我突然觉得,早晨的味道是感动,是一种关怀。

低头遐想中,猛一抬头,才发现已经走到单位大门口了,我看看时间也不过7:30而也,有同事冲我挥挥手。我问他怎么这么早就上班来了?他回答我说事情多,早点到办公室清静一些,不然上班后来早的人太多了,静不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我又发现,早晨的味道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不需要人提醒的、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城关中学的读书声飘了过来,声音清脆,回味绵长。空气里传来了一阵浓浓的肉味,难道是余庆羊肉粉的味道?

国内“十大”早餐排名,油条豆浆排最后,煎饼排第五,你认可吗?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早餐在一日三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常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作的原因,早上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很多人喜欢在路边的早餐店来解决早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不同,因此也就造就了对于早餐的选择上的不同。

作为每天第一餐的早餐,除了要吃饱吃好以外,还要吃得营养健康,这方面广东的早餐最有特色,品种也特别多,要说国内早餐品种最多,美味营养又健康的地方,广东可以毫无争议的排名第一。

咱们今天说的早餐都是大家平时经常吃的早餐,也是10元、8元就能吃得饱的早餐,所以广东的早餐就不往里面排了。

10、油条豆浆

油条和豆浆是很多人特别喜欢的早餐,记得我小时候油条只有国营粮店才会经营,要想早上吃上油条必须要清晨4点钟就去排队,否则根本买不到。

那时候买回家的油条可不全是当早餐的,包包子和拌黄瓜时都要来点,因为80年代初的时候,一般家庭的食用油还比较少,吃油炸食品只能过年时才会敞开了吃,所以油条当年受欢迎也是必然的。

油条配豆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北方人的早餐首选,不过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条现在变得落寞了。

因为油条要经过高温油炸,而且也要使用膨松剂,加上售卖油条的摊贩他们也不可能始终给你用新油炸,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油条都不太感冒,大多数喜欢拿油条豆浆当早餐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9、山东羊汤配油饼

我侄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山东一家颇为有名的调味品厂,刚开始的时候需要跟送货司机一起下去跑市场,早中晚饭都是单位给补贴,自己在外面吃。

结果干了不到两个月,侄子带着哭腔给我嫂子打电话,他在山东实在受不了了!因为一天三顿司机拉着他去喝羊汤吃油饼,平时挺喜欢喝羊汤的他实在受不了了。

嫂子心疼儿子就让他辞去工作回家,撂下电话侄子就辞职连夜坐船跑回来,后来还是在我们所在的城市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去过山东的都知道,山东人对于羊汤的喜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多人一天三顿的喝都喝不够,而且早上起床来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喝起来也暖身暖胃特别舒坦。

不仅山东人的早餐喜欢羊汤配油饼,内蒙人的早餐也喜欢喝羊杂汤,这可能跟内蒙是产羊大省有关。

8、云南的过桥米线

云南的过桥米线现在早就火遍全国,早餐来上一碗用高汤熬煮的米线,里面配上自己喜欢的青菜和食材,再滴上几滴麻油和陈醋,酸爽热乎又开胃。

过桥米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百搭,米线的配头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根据本地人口味来添加本地人喜欢的食材,像我们这座以海鲜出名的城市,很多米线店都会在米线里搭配各种各样的海鲜。

米线现在是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早餐,北方的中老年人对于米线还是有些敬而远之,这个可能跟米线略微有些硬有关。

7、西安肉夹馍

西安肉夹馍估计在国内任意一座城市都能找的到,因为制作肉夹馍所需的场地无需太大,来客以后出菜也特别快,客人拿着纸袋边走边吃,简单又方便,所以肉夹馍是特别适合做早餐的美味。

不过大多数城市售卖的西安肉夹馍,基本上都不算太正宗,因为正宗的西安肉夹馍是用白吉馍夹的腊汁牛肉,但别的城市卖的肉夹馍大多是猪肉或鸡肉的。

6、胡辣汤配油馍

“早起一碗胡辣汤,给个神仙都不换”,从这句话里就能看出河南人对胡辣汤的喜爱。

不过胡辣汤走出中原大地在其它城市很难站住脚,主要还是因为胡辣汤的那一股子药味,以及它的口味很难有统一标准,不过河南人口众多,因此胡辣汤能够上榜也不意外。

5、煎饼果子

起早上班的上班族在路口或单位门口经常可以见到卖煎饼果子的,只需一台三轮车和一个平底锅,就可以支撑起一个煎饼果子摊。

煎饼果子的发源地天津堪称中国的“早餐之都”,煎饼果子能够火遍大江南北主要是因为它的食材丰富,里面肠、鸡蛋、薄脆和各种青菜都可以一股脑卷进去,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即使是我们的邻国韩国现在也有把煎饼果子当早餐的习惯。

4、南京小笼包配稀饭或豆腐脑

南京当地的小笼包是否出名我不知道,不过我去过北方好多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打着“南京小笼包”招牌的早餐店。

南京的小笼包做的比较精致,基本都是按屉售卖,早上来上一屉包子,搭配一碗稀饭或豆腐脑,用不10块钱就能吃的饱饱的,这样的早点铺现在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

其实包子作为早餐是很多人的首选,因为包子的售价低,馅料又多种多样,只要店家选择真材实料,不用边角料入馅,那么包子铺还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

3、福建沙县小吃

福建沙县小吃是如何崛起的我不知道,不过福建沙县红火的时候,几乎每座城市的美食广场里都有它的身影。

沙县小吃作为早餐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品种特别全,可以连吃一周不重样,尤其是里面的馄饨面条,把馄饨和面条搭配在一起煮,这个估计也就会吃的沙县人能够想出来。

不过近些年福建沙县小吃开始变得风光不在,但是它的招牌早点都已经被其它店家所引用和借鉴,因此沙县小吃对于推动中国早餐和小吃的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2、山西刀削面

别看紧邻山西的陕西面条品种众多,据说连吃一个月都不会重样,但是陕西的面条走出三秦大地其它城市并不多见,倒是山西刀削面随处可见。

刀削面的面条劲道弹牙,卤子最经典的就是西红柿鸡蛋卤,吃起来开胃又舒服,这是很多人喜欢吃刀削面的主要原因。

1、兰州拉面

据说正宗的兰州拉面应该叫做“兰州牛肉拉面”,现在各个城市叫做“兰州拉面”的大多是青海人开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兰州拉面的认可。

拉面的好吃之处在于它那一锅用牛骨和老母鸡熬出来的汤,很多晚上喝酒的人都喜欢早起去吃上一碗拉面,多放辣椒和陈醋,吃到微微冒汗会觉得特别舒服惬意。

兰州拉面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地方拉面的代名词,在大家的潜意识当中,只要吃拉面时就会想到兰州两个字。

估计兰州拉面很多人都会经常吃,尤其是一些上夜班的或者喜欢早起的人,一碗热腾腾的拉面真的很有治愈性。

吃好早餐对于一个人能够保持一天的活力很重要,而且全国各地都有本地人喜欢吃的特色早餐,像桂林的米粉、武汉的热干面、新疆的烤包子、重庆小面等等都非常不错,不过以上10种估计很多人都经常吃,尤其是兰州拉面,大家觉得我说得对吗?

各地的早餐千篇一律,有趣的店名万里挑一

#春日花样生活#桃灼灼、柳依依,山抹黛、水漾绿,最美不过人间三月。我从小区出来,清晨的风、来往的人、远去的车等等,不断从我的眼前飘过,新的一天又拉开了序幕。

出小区不远,有好几个卖早餐的小摊,都是县里面统一的餐车,颜色一样、风格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早餐品种不一样,招牌不一样。有的卖糯米饭、油炸粑、炒粉,有的卖烙饼、豆浆、蒸饺、裹粉,各种招牌以姓氏加“早餐店”三个字居多,鲜有特色。我漫不经心地走着,眼睛随着脚步飞快移动,突然一块招牌吸引了我,这是一块立在地上的招牌,清晰地告诉我,这个卖早点的小摊名叫“早晨的味道”,这个带有点文艺气息名字的小摊,经营风味早餐、特色小吃,卖豆腐脑、糯米饭、纯手工米皮等等。小摊的名字让我突然让人冒出一句话:“余庆的早餐千篇一律,有趣的店名万里挑一。”这家小摊的早餐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但是名字的改变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

走过早餐店,我一直都在想,早晨的味道是什么?

往前走,清运垃圾的车辆正停在路边,穿着橘黄色衣服的清洁工人正把一袋袋的垃圾扔到清运车上,垃圾车走后,清洁工人握着扫帚,拿着铲子,一步一步的搜寻着脚下的垃圾,然后低头把它们运走,所到之处,垃圾无处可藏。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干净清爽。还有那些开店的人,有的不到8:00,店铺就打开了,他们擦着玻璃,扫去晚上货物上积淀下来的微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新的一天。原来早晨的味道就是勤劳、就是充满希望。

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从我的面前走过,大多是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有说有笑,书包在背后起起伏伏。还有几个小学生站在公交车的站牌前,等待着下一班开过的公交车,他们是天湖小学的学生或者是中关小学的。城关中学和实验中学的走读生有说有笑,满脸的青春娇傲和蓬勃向上。抬起头一看“牛脑壳”转盘正在前面,我突然意识到,早晨的味道就是拼搏、成长。

穿过人行道,往右走,彭厨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在这里充了会员,现在会员卡上也还有钱,只是没有去消费。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家饭店心里有点不舒服,因为我在做活动时充了钱,他们登记了电话,但我充钱的凭证却忘记放哪里了。后面找他们查充钱的记录,一直都没有查到。早上我抬头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店面前立着一块大大的牌子,“免费用餐”几个大字非常醒目,红红的。接着又是一排黑色的黑体字:“本店向以下人员提供免费用餐:环卫工人、五保户、贫困户、低保户”,瞬间,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好感提升了不少,让我感到有一丝丝的温暖。我突然觉得,早晨的味道是感动,是一种关怀。

低头遐想中,猛一抬头,才发现已经走到单位大门口了,我看看时间也不过7:30而也,有同事冲我挥挥手。我问他怎么这么早就上班来了?他回答我说事情多,早点到办公室清静一些,不然上班后来早的人太多了,静不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我又发现,早晨的味道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不需要人提醒的、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城关中学的读书声飘了过来,声音清脆,回味绵长。空气里传来了一阵浓浓的肉味,难道是余庆羊肉粉的味道?